多吸嘴取放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電子產品裝配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取放電子產品零件的多吸嘴取放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電子產品的裝配或測試過程中,有許多電子產品的小零件需要快速取放(比如表面粘貼零件,各種標簽等)。取放這些零件的結構大都采用氣動元件及真空吸嘴的設計,且每個吸嘴需配備獨立的驅動電磁閥和氣管、獨立的真空電磁閥及氣管等。當用這種獨立的器件組成多吸嘴取放裝置時,其所用到的氣動元器件、電磁閥和氣管的數(shù)量也就很多,這將導致多吸嘴取放裝置的體積太大,重量太重,給整個裝置的外形尺寸、運動速度、工作效率及運行的可靠性等都會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目的在于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多吸嘴取放裝置體積大,重量重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結構緊湊、重量輕的多吸嘴取放裝置。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多吸嘴取放裝置,其包括一底座、安裝在所述底座上的一用于壓縮氣體輸入輸出的氣源分配閥、多個驅動氣缸、多個吸嘴、多個吸嘴桿及一取放控制裝置,所述氣源分配閥具有多個壓縮氣體輸出口,所述多個壓縮氣體輸出口通過氣管與所述驅動氣缸相連并將輸入的壓縮氣體分配至所述驅動氣缸中,所述驅動氣缸與所述吸嘴桿相接并驅動所述吸嘴桿做直線運動,所述取放控制裝置控制所述吸嘴的取放動作。
[0005]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氣源分配閥包括一中間轉軸和設置在所述中間轉軸外周邊的固定座,所述中間轉軸的軸向方向上設置一壓縮氣體輸入口和一與所述壓縮氣體輸入口相連通的軸向輸入通道。
[0006]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軸向輸入通道與所述中間轉軸的軸心孔相連通,所述中間轉軸的徑向方向上設置至少一徑向輸出通道,所述徑向輸出通道與所述軸心孔相連通,所述固定座上設置至少一用于與所述徑向輸出通道相連通的固定座輸出通道,所述固定座輸出通道與所述壓縮氣體輸出口相連通。
[0007]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中間轉軸的一端與通過聯(lián)軸器與驅動馬達相連,所述中間轉軸在所述驅動馬達的旋轉下,使所述中間轉軸的徑向輸出通道與相應的固定座輸出通道相對齊。
[0008]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取放控制裝置包括一閥座,所述閥座上開設有真空輸入口和破真空氣流輸入口,當所述取放控制裝置內通入真空氣流時,所述取放控制裝置控制相應的吸嘴吸取物件,當所述取放控制裝置內通入破真空氣流時,所述取放控制裝置控制相應的吸嘴放置物件。
[0009]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取放控制裝置的閥座設有至少一吸嘴桿導向孔、至少一氣流導通孔、至少一真空導入通道和至少一破真空氣流導入通道,所述吸嘴桿安裝在所述吸嘴桿導向孔內,所述吸嘴桿的下端設有用于通真空氣流和破真空氣流的內孔,所述真空導入通道的一端與所述真空輸入口相通,所述真空導入通道的另一端與所述氣流導通孔相連通,所述氣流導通孔與所述吸嘴桿的內孔相連通,所述破真空氣流導入通道的一端用于與所述破真空氣流輸入口相連通,所述破真空氣流導入通道的另一端與所述氣流導通孔相連通。
[0010]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氣流導通孔包括第一氣流導通孔和第二氣流導通孔,所述第一氣流導通孔和所述第二氣流導通孔相連通,所述第一氣流導通孔內設置有用于切換真空氣流和破真空氣流的氣動切換閥芯,所述氣動切換閥芯在破真空氣流的驅動下,沿所述第一氣流導通孔做上下運動。
[0011]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第一氣流導通孔的上、下端分別設置一上堵頭和一下堵頭,在所述下堵頭的上方設置一用于驅動所述氣動切換閥芯沿所述第一氣流導通孔向上運動的驅動氣源導入孔。
[0012]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氣動切換閥芯包括沿所述第一氣流導通孔上下排列的上氣動切換閥芯和下氣動切換閥芯,所述上氣動切換閥芯和所述下氣動切換閥芯均呈十字型。
[0013]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吸嘴桿的上端設有用于與所述破真空氣流導入通道相連的氣孔,在所述驅動氣缸的驅動下,所述吸嘴桿上的氣孔與所述破真空氣流導入通道相對齊。
[0014]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閥座設有限位槽,所述吸嘴桿的中部安裝一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在所述吸嘴桿的帶動下,在所述限位槽內上下運動,當所述限位柱運動到所述限位槽的上端壁時,所述吸嘴桿到達所述閥座的最上端,當所述限位柱運動到所述限位槽的下端壁時,所述吸嘴桿到達所述閥座的最下端。
[0015]所述的多吸嘴取放裝置,所述限位柱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吸嘴桿上,另一端伸入至所述限位槽內。
[0016]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多吸嘴取放裝置通過設置氣源分配閥,使得本發(fā)明的多吸嘴取放裝置只需一個氣源輸入口,就可提供多個氣源輸出口,從而減少了氣管的使用數(shù)量,消除了過多氣管帶來的各種問題,同時還具有結構緊湊,體積小,重量輕,工作效率高等效果。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fā)明多吸嘴取放裝置的吸嘴桿處于上止點位置的立體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的剖視圖。
[0019]圖3為本發(fā)明多吸嘴取放裝置的吸嘴桿處于下止點位置的立體示意圖。
[0020]圖4為圖3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結構,現(xiàn)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0022]如圖1至4所示,圖1為本發(fā)明多吸嘴取放裝置的吸嘴桿處于上止點位置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的剖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多吸嘴取放裝置的吸嘴桿處于下止點位置的立體示意圖,圖4為圖3的剖視圖。該多吸嘴取放裝置包括一底座1、安裝在底座1上的一用于壓縮氣體輸入輸出的氣源分配閥2、多個驅動氣缸3、多個吸嘴(未圖不)、多個吸嘴桿5及一取放控制裝置4。
[0023]該底座1呈一倒L型,氣源分配閥2安裝在倒L型橫向部位的上方,驅動氣源分配閥2旋轉的驅動馬達7安裝在倒L型橫向部位的下方,驅動氣缸3和取放控制裝置4安裝在倒L型豎向部位的外側面。
[0024]氣源分配閥2包括一中間轉軸21和設置在中間轉軸21外周邊的固定座22。中間轉軸21的中間具有一壓縮氣體輸入口 213,固定座22的周邊間隔布置多個壓縮氣體輸出口 214,該些壓縮氣體輸出口 214將壓縮氣體通過與驅動氣缸3相連的氣管輸入至對應的驅動氣缸3中。中間轉軸21的軸向方向上設置一軸向輸入通道211,該軸向輸入通道211的一端與供壓縮氣體輸入的壓縮氣管213相連通,另一端則直接連通至中間轉軸21的軸心孔215。中間轉軸21的徑向方向上設置至少一徑向輸出通道212 (本實施例中為7個),徑向輸出通道212與軸心孔215相連通。固定座22上設置至少一用于與徑向輸出通道212相連通的固定座輸出通道221,固定座輸出通道221與壓縮氣體輸出口 214相連通。
[0025]中間轉軸21的下端與聯(lián)軸器8相連。聯(lián)軸器8又與驅動馬達7相連。為了減少中間轉軸21旋轉時產生的摩擦,在中間轉軸21上套一軸承23。
[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