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片材托盤和片材輸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579007閱讀:177來源:國知局

本發(fā)明涉及支承片材的片材托盤、以及具備支承向裝置主體供給的片材的片材托盤的片材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有使三層以上的托盤伸縮的結構的片材托盤。例如,在日本特開2008-100806號公報中記載有能夠通過將四層托盤拉出來擴大片材的支承面的供送托盤。為了防止各托盤的正上方層的托盤由于自重自然下降而無法維持拉出狀態(tài),在該供送托盤中,在各層具有將托盤鎖定的鎖定機構。即、在該供送托盤中,可在將四層托盤完全拉出的過程中進行三次鎖定。

在日本特開2008-100806號公報中所記載的供送托盤中,在托盤被拉出的過程中,直到全部的托盤被完全拉出為止托盤被多次卡合。因此,使用者難以把握全部的托盤是否成為完全被拉出來的狀態(tài)。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的情況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把握完全拉出來的狀態(tài)的多層型的片材托盤。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1)本發(fā)明的片材托盤具備:第一托盤,該第一托盤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一支承面;第二托盤,該第二托盤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二支承面,該第二托盤以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向沿著上述第一支承面的滑動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盤,該第一位置是該第二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在位于與上述第一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中的與該第一支承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狀態(tài)下與上述第一支承面重疊的位置,該第二位置是該第二支承面與上述第一支承面的重疊面積比該第一位置的該第二支承面與上述第一支承面的重疊面積小的位置;以及第三托盤,該第三托盤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三支承面,該第三托盤以能夠在第三位置與第四位置之間向上述滑動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盤,該第三位置是該第三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在位于與上述第二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中的與該第二支承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狀態(tài)下與上述第二支承面重疊的位置,該第四位置是該第三支承面與上述第二支承面的重疊面積比該第三位置的該第三支承面與上述第二支承面的重疊面積小的位置。上述第二托盤具有能夠在上述第二位置與上述第一托盤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上述第三托盤具有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在該第三托盤位于上述第三位置與上述第四位置之間的第五位置沿著從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拉出方向與上述第二托盤抵接,該第二卡合部能夠在上述第四位置與上述第二托盤卡合。上述第二卡合部能夠通過彈性變形而向上述抵接被解除的方向移動。在上述第二卡合部與上述第二托盤抵接的狀態(tài)下,該第二托盤能夠與上述第三托盤一起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動。

根據(jù)上述結構,若第三托盤向拉出方向移動,則第三托盤向第五位置移動,第三托盤的第二卡合部與第二托盤在拉出方向上抵接。若第三托盤進一步向拉出方向移動,則在第二卡合部與第二托盤抵接的狀態(tài)下第二托盤與第三托盤一起向拉出方向移動。若第二托盤移動到第二位置,則第二托盤的第一卡合部與第一托盤卡合。另外,若第三托盤移動到第四位置,則第三托盤的第二卡合部與第二托盤卡合。這樣一來,在第二托盤移動到第二位置、第三托盤移動到第四位置的狀態(tài)下,第一托盤、第二托盤以及第三托盤相互卡合。

(2)優(yōu)選的是,在上述第二卡合部與上述第二托盤抵接的狀態(tài)下,該第二托盤與上述第三托盤一起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動,從而上述第一卡合部與上述第一托盤卡合。

根據(jù)上述結構,在第三托盤的第二卡合部與第二托盤卡合之前,第二托盤的第一卡合部與第一托盤卡合。因此,可抑制在僅第三托盤拉出來的狀態(tài)下使用片材托盤。

(3)優(yōu)選的是,在上述第一卡合部與上述第一托盤卡合的狀態(tài)下,上述第三托盤從上述第五位置朝向上述第四位置移動,從而上述第二卡合部彈性變形而與上述第二托盤的抵接被解除。

根據(jù)上述結構,第三托盤可容易地向第四位置移動。

(4)優(yōu)選的是,上述第一托盤具有:第一支承板,該第一支承板具有上述第一支承面;第一突起部,該第一突起部從上述第一支承板向與上述滑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以及導軌,該導軌支承于上述第一支承板,向上述滑動方向引導上述第二托盤。上述第一支承板具有突起支承面和從該突起支承面向與上述滑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傾斜面,該傾斜面面向上述拉出方向,且朝向上述拉出方向而向靠近上述突起支承面的方向傾斜。上述第二托盤包括具有上述第二支承面的第二支承板。上述第二支承板具備第三突起部,該第三突起部從該第二支承板向與上述第一突起部所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在上述第二托盤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狀態(tài)下,該第三突起部在上述拉出方向上與上述第一突起部抵接。上述第一卡合部具有彈性變形的彈性部和從該彈性部朝向上述突起支承面突出的突出部。對于上述第一卡合部,在卡合狀態(tài)下,通過使上述彈性部彈性變形而對上述突出部朝向上述傾斜面施力且使上述突出部與上述傾斜面抵接,并且,該突出部不與上述突起支承面抵接。

根據(jù)上述結構,使用者針對第一卡合部的卡合所感到的撞擊感變少。因此,在使用者感到較大的撞擊感時,成為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都卡合的狀態(tài)。因而,可容易地把握第二托盤位于第二位置、第三托盤位于第四位置的狀態(tài)。

另外,由于第一卡合部對傾斜的傾斜面的作用力,第二托盤受到向拉出方向的力。即、第二托盤在第二位置在向拉出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的狀態(tài)下受到向拉出方向的力。因此,可抑制第二托盤向滑動方向上的兩朝向的移動。

(5)優(yōu)選的是,上述拉出方向是向上的方向。

根據(jù)上述結構,在第二托盤未移動到第二位置、且第三托盤未移動到第四位置的狀態(tài)下,若第二托盤和第三托盤的移動中止,則第二托盤和第三托盤由于重力而易于返回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夠容易地把握全部的托盤完全拉出來的狀態(tài)。

(6)優(yōu)選的是,上述第三托盤具備第三卡合部,在上述第二托盤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托盤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時,該第三卡合部與上述第一托盤卡合。

根據(jù)上述結構,片材托盤可保持為第二托盤位于第一位置且第三托盤位于第三位置的狀態(tài)。

(7)優(yōu)選的是,上述第一托盤具有:第一支承板,該第一支承板包括上述第一支承面和從該第一支承面的周緣部向與該第一支承面所朝向的一方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蓋板,該蓋板配置成,相對于該第一支承面向與該第一支承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遠離。在上述第二托盤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托盤位于上述第四位置的狀態(tài)下,上述第二托盤和上述第三托盤位于在上述第一支承板與上述蓋板之間劃定出的空間內。

根據(jù)上述結構,第二托盤中的位于第二支承面的相反側的面、第三托盤中的位于第三支承面的相反側的面被蓋板遮蔽。因此,能夠使片材托盤的外觀良好。另外,第二托盤和第三托盤可被蓋板保護。

(8)優(yōu)選的是,上述延伸部具有沿著上述滑動方向貫通的貫通孔。上述第二托盤經(jīng)由上述貫通孔從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動,上述第三托盤經(jīng)由上述貫通孔從上述第三位置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動。

根據(jù)上述結構,在第二托盤位于第一位置且第三托盤位于第三位置的狀態(tài)下,第二托盤和第三托盤成為被第一托盤遮蔽的狀態(tài)。因此,在該狀態(tài)下,能夠使片材托盤的外觀良好。另外,能夠使片材托盤緊湊。

(9)本發(fā)明的片材輸送裝置具備技術方案(1)-(5)中任一項記載的片材托盤和將支承于上述片材托盤的片材向裝置主體供送的供送部。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使用者能夠容易地把握片材托盤完全拉出來的狀態(tài)。

附圖說明

圖1是復合機10的立體圖。

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印機部11的內部構造的縱剖視圖。

圖3是表示處于傾斜狀態(tài)、且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位于收納位置的托盤主體部30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處于傾斜狀態(tài)、且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位于拉出位置的托盤主體部30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處于立起狀態(tài)、且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位于收納位置的托盤主體部30的立體圖。

圖6的(a)是處于立起狀態(tài)的第一托盤30a的中央剖視圖,圖6的(b)是處于傾斜狀態(tài)的第一托盤30a的中央剖視圖。

圖7是表示第一托盤30a中的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的俯視圖。

圖8是表示第一托盤30a中的后蓋板101的前表面101a的俯視圖。

圖9是表示第二托盤30b中的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的俯視圖。

圖10是表示第三托盤30c中的第三支承板131的前表面131a的俯視圖。

圖11是從后方觀察第一狀態(tài)下的mp托盤13的第一支承板90、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支承板131的俯視圖。

圖12是后方觀察第二狀態(tài)下的mp托盤13的第一支承板90、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支承板131的俯視圖。

圖13是從后方觀察第三狀態(tài)下的mp托盤13的第一支承板90、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支承板131的俯視圖。

圖14是從后方觀察第四狀態(tài)下的mp托盤13的第一支承板90、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支承板131的俯視圖。

圖15的(a)是表示卡合部134與突部112抵接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15的(b)是表示卡合部116與突部93卡合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15的(c)是表示卡合部134與突部112卡合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符號說明

7···上下方向(滑動方向)

10···復合機(片材輸送裝置)

11···打印機部(裝置主體)

15···記錄紙(片材)

30···托盤主體部(片材托盤)

30a···第一托盤

30b···第二托盤

30c···第三托盤

59···輸送輥對(供送部)

90···第一支承板

90a···第一支承面

90b···后表面(突起支承面)

92···延伸部

92a···貫通孔

93···突部(第二突起部)

93a···上傾斜面93a(傾斜面)

101···后蓋板(蓋板)

111···第二支承板

111a···第二支承面

113···突部113(第一突起部)

116···卡合部(第一卡合部)

116c···彈性部

116d···突出部

117···伸出部(第三突起部)

131···第三支承板

131a···第三支承面

133···卡合部(第三卡合部)

134···卡合部(第二卡合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此外,以下所說明的實施方式只不過是本發(fā)明的一個例子,當然能夠在不變更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適當變更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在以下的說明中,以復合機10可使用地設置的狀態(tài)(圖1的狀態(tài))為基準而定義上下方向7,將設置有開口14的面設為近前而定義前后方向8,從近前觀察復合機10而定義左右方向9。在以下的各構件的說明中,利用該構件組裝到復合機10的狀態(tài)來定義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左右方向9。此外,復合機10具有可動部分。對于這些可動部分,以圖1所示的既定狀態(tài)為基準來定義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

[復合機10的整體結構]

如圖1所示,復合機10(片材輸送裝置的一個例子)形成為大致長方體。復合機10具有主體單元10a。主體單元10a具備利用圖像傳感器對記錄到記錄紙等原稿的圖像進行讀取而取得圖像數(shù)據(jù)的掃描儀部12。主體單元10a在比掃描儀部12靠下方的位置設置有打印機部11(裝置主體的一個例子),該打印機部11基于上述圖像數(shù)據(jù)等在記錄紙15(片材的一個例子)記錄圖像。復合機10具備被配置于主體單元10a的后部的多目的(以下標注為“mp”(multipurpose的略語)。)托盤13。mp托盤13具有可相對于主體單元10a轉動的托盤主體部30(片材托盤的一個例子)。

[打印機部11]

在打印機殼體11a的內部配設有供送托盤20,該供送托盤20可從開口14沿著前后方向8插拔,且可在內部收容記錄紙15。在比供送托盤20靠下方的位置配置有下供送托盤20a。下供送托盤20a的功能與供送托盤20相同,因此,在圖2所示的打印機部11的內部構造中,僅圖示供送托盤20,省略下供送托盤20a。

如圖2所示,在打印機部11中的打印機殼體11a的內部配設有輸送記錄紙15的輸送路徑23和向在輸送路徑23中輸送的記錄紙15記錄圖像的記錄部24。示于輸送路徑23的箭頭17表示記錄紙15的輸送方向。在輸送方向17上比記錄部24靠上游的位置,輸送輥對59配置于輸送路徑23。在輸送方向17上比記錄部24靠下游的位置,排出輥對64配置于輸送路徑23。

在供送托盤20的上方且記錄部24的下方設置有供送輥26。供送輥26被軸支承于供送臂27的頂端部。供送輥26通過從供送用馬達(未圖示)傳遞驅動力而旋轉。供送臂27以設置于基端部的支軸28為中心向箭頭29的方向轉動。

在記錄部24中記錄有圖像的記錄紙15向設置于供送托盤20的上表面的排出托盤21排出,被排出托盤21支承。排出托盤21被支承于供送托盤20。

[輸送路徑23]

如圖2所示,從供送托盤20的后方的端部延伸有輸送路徑23。輸送路徑23具備彎曲部23a和直線部23b。彎曲部23a以后方為彎曲外側、以前方為彎曲內側彎曲且延伸。直線部23b從彎曲部23a的上方的端部延伸,向前方延伸。

彎曲部23a由隔開預定間隔而彼此相對的第一引導構件18和第二引導構件19形成。第一引導構件18劃定出彎曲部23a的彎曲外側。在構成供送托盤20的底邊的底板22與第一引導構件18之間配置有具有用于防止記錄紙15的重疊輸送(日文:重ね送り)的未圖示的分離部的引導板22a。第二引導構件19劃定出彎曲部23a的彎曲內側。直線部23b由在配置有記錄部24的位置隔開預定間隔而彼此相對的記錄部24和稿臺42形成。第一引導構件18和第二引導構件19沿著圖2中的作為與紙面正交的方向的左右方向9延伸設置。

由供送托盤20支承著的記錄紙15被供送輥26以在彎曲部23a從下到上進行u形轉彎的方式輸送而到達輸送輥對59。被輸送輥對59夾持著的記錄紙15以使圖像記錄面朝向記錄部24的方式在直線部23b被向前方輸送。到達記錄部24的正下方的記錄紙15被記錄部24在圖像記錄面記錄圖像。記錄有圖像的記錄紙15在直線部23b被向前方輸送而向排出托盤21排出。如以上那樣,記錄紙15被沿著圖2中由單點劃線的箭頭所示的輸送方向17輸送。

[旁通路徑44]

如圖2所示,旁通路徑44是例如不經(jīng)由彎曲部23a就將記錄紙15向輸送路徑23中的輸送輥對59的輸送方向17上游供給的路徑。旁通路徑44包括由引導部36和引導部37形成的路徑、以及打印機殼體11a內的輸送路徑23的直線部23b。被mp托盤13的支承面31支承著的記錄紙15被引導構件36和引導構件37引導而記錄紙15的頂端(供送方向的端部)與輸送輥對59(供送部的一個例子)抵接,從而該記錄紙15被定位。定位好的記錄紙15被輸送輥對59向供送方向87供送而在直線部23b被輸送,進一步利用記錄部24進行圖像記錄。記錄有圖像的記錄紙15被排出輥對64輸送而向排出托盤21排出。隨后論述引導部36的詳細。

[記錄部24]

如圖2所示,記錄部24設置于直線部23b的上方,具備滑架40和記錄頭38。在記錄部24的下方且與記錄部24相對的位置設置有稿臺42。稿臺42是利用上部支承在直線部23b被輸送輥對59輸送的記錄紙15的構件。

滑架40被沿著前后方向8隔開間隔地配置的兩個導軌(未圖示)支承成可沿著左右方向9往復移動。記錄頭38搭載于滑架40。墨從例如墨盒(未圖示)向記錄頭38供給。在記錄頭38的下表面形成有噴嘴39。在滑架40沿著左右方向9移動著的狀態(tài)下,記錄頭38從噴嘴39將墨滴朝向稿臺42噴出。由此,可在被稿臺42支承著的狀態(tài)的記錄紙15上記錄圖像。

[輸送輥對59]

輸送輥對59具備配置于直線部23b的上方的輸送輥60和與輸送輥60相對地配置于直線部23b的下方的夾送輥61。

[排出輥對64]

如圖2所示,排出輥對64具備配置于直線部23b的下方的排出輥62和與排出輥62相對地配置于直線部23b的上方的齒輪(日文:拍車)63。

輸送輥60和排出輥62被從上述輸送用馬達傳遞驅動力而旋轉。若在記錄紙15被輸送輥對59夾持著的狀態(tài)(夾持狀態(tài))下輸送輥60旋轉,則記錄紙15被輸送輥對59向輸送方向17輸送。若在記錄紙15被排出輥對64夾持著的狀態(tài)下排出輥62旋轉,則記錄紙15被排出輥對64向輸送方向17輸送。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記錄部24在記錄紙15記錄圖像的方式是噴墨記錄方式,但記錄部24在記錄紙15記錄圖像的方式并不限于噴墨記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電子照片方式等。

[掃描儀部12]

掃描儀部12是平板掃描儀,如圖1所示,具有設置于主體單元10a上的掃描儀主體71和配置于掃描儀主體71上的原稿蓋板72。在掃描儀主體71的上表面設置有供原稿載置的稿臺玻璃(未圖示)。在掃描儀主體71的內部設置有可光學地讀取稿臺玻璃上的原稿的圖像的圖像傳感器(未圖示)。

[mp托盤13]

如圖2所示,mp托盤13具有經(jīng)由旁通路徑44向輸送路徑23供給記錄紙15的功能。mp托盤13具有被支承成以轉動軸線35(參照圖3)為中心可相對于主體單元10a轉動的托盤主體部30。托盤主體部30具有支承記錄紙15的支承面31。從復合機10排出來的記錄紙15被支承于支承面31。托盤主體部30可在圖5所示的立起狀態(tài)與圖3所示的傾斜狀態(tài)之間轉動。在托盤主體部30的立起狀態(tài)下,支承面31在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狀態(tài)下朝向前方。在托盤主體部30的傾斜狀態(tài)下,支承面31成為上方的端部比立起狀態(tài)更遠離主體單元10a的狀態(tài)。在圖2中,托盤主體部30轉動的方向由箭頭80和82表示。

在以下的mp托盤13的說明中,參照針對處于立起狀態(tài)的托盤主體部30的各方向、即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來對各部進行說明。

[托盤主體部30]

如圖4所示,托盤主體部30具有:第一托盤30a,其在內部具有空間(參照圖6);第二托盤30b,其可收容于第一托盤30a的內部空間,可從該第一托盤30a的內部空間拉出;以及第三托盤30c,其可收容于第一托盤30a的內部空間,可從該第一托盤30a的內部空間拉出。從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收容到第一托盤30a的內部空間的狀態(tài)(參照圖3)成為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從第一托盤30a的內部空間拉出來的狀態(tài)(參照圖4),從而在將它們拉出的拉出方向5上,托盤主體部30和支承面31被伸長。

在以下的托盤主體部30的說明中,使用處于立起狀態(tài)的托盤主體部30的各方向來對形狀等進行說明。

[引導部36]

如圖6所示,mp托盤13具備引導部36。引導部36位于后述的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面90a的前方。引導部36用于將被支承于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面90a而被供送的記錄紙15向旁通路徑44引導。引導部36具有上表面36a和引導面36b。對于引導面36b,旁通路徑44的一部分由在上下方向7上相對的引導面36b和引導面37a劃分形成。

上表面36a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并面向上方。如圖6的(a)所示,在托盤主體部30的立起狀態(tài)下,上表面36a的后端與第一支承面90a接近,覆蓋在旁通路徑44的上方。由此,引導部36作為旁通路徑44的蓋發(fā)揮功能。如圖6的(b)所示,在托盤主體部30的傾斜狀態(tài)下,引導面36b的上端與第一支承面90a之間的間隔變大。由此,引導部36的引導面36b與引導部37的引導面37a之間的間隔變大,形成旁通路徑44的一部。

引導部36被切成上表面36a的后端部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向前方凹陷。與此相應地,引導面36b的上端部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沿著大致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擴展。由此,在小的尺寸(例如照片記錄所用的l版尺寸)的記錄紙15被支承于mp托盤13的情況下,使用者易于取出記錄紙15。

[第一托盤30a]

如圖3和圖8所示,第一托盤30a具有第一支承板90和后蓋板101。第一支承板90具有:板部91,其是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板狀的構件;延伸部92,其從板部91的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上的周緣部向后方延伸。后蓋板101與板部91隔開間隔地配置于第一支承板90的后方。

板部91具有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矩形形狀。延伸部92具有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筒形狀。后蓋板101具有與板部91大致相同的形狀。

如圖6所示,延伸部92在上部具有在上下方向7上貫通的貫通孔92a。貫通孔92a位于第一托盤30a的上端部。貫通孔92a的左右方向9上的尺寸比第二托盤30b的左右方向9上的尺寸大。

[側引導件32]

如圖3所示,在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面90a,在相對于左右方向9上的第一支承面90a的中心而言的左方和右方,設置有一對側引導件32。側引導件32與第一支承面90a平行且沿著上下方向延伸,可在第一支承面90a上沿著左右方向9移動。側引導件32被公知的連結機構連結成,若一個向左方移動,則另一個向右方移動,若一個向右方移動,則另一個向左方移動。側引導件32以將位于第一托盤30a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的中央凹部33(參照圖3、后述)夾在中間的方式分別配置左方和右方。通過這一對側引導件32的相對的面與記錄紙15的左右方向9上的兩端部抵接,記錄紙15以例如第一托盤30a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心位置為基準被定位。

[中央凹部33]

如圖3所示,在第一支承面90a形成有中央凹部33。中央凹部33的下端位于比將復合機10可使用的最小尺寸且照片記錄所用的l版尺寸的記錄紙15設為縱置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中央凹部33的上端位于比在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未拉出的狀態(tài)下、將mp托盤13可支承的、日本工業(yè)標準的a4尺寸的記錄紙15設為橫置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如圖6所示,中央凹部33在第一支承面90a上向后方凹陷地形成。因此,在記錄紙15被支承于第一支承面90a的狀態(tài)下,記錄紙15中的面向第一支承面90a的面與中央凹部33之間形成間隔。記錄紙15被載置成,在記錄紙15被支承于mp托盤13之際,記錄紙15的頂端(供送方向的端部)與輸送輥對59抵接。因此,在l版尺寸的記錄紙15被載置于mp托盤13之際,如圖3中以虛線所示那樣l版尺寸的記錄紙15中的上端位于較低的位置。在該情況下,也能夠在l版尺寸的記錄紙15的上端部與中央凹部33之間形成間隔,因此,使用者易于將支承于mp托盤13的l版尺寸的記錄紙15取出。

[第一支承板90]

如圖3所示,構成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具有面向前方并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第一支承面90a。在托盤主體部30中的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被收納于第一托盤30a的狀態(tài)下,第一支承面90a形成支承面31(參照圖3)。另外,在托盤主體部30中的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從第一托盤30a拉出來的狀態(tài)下,第一支承面90a形成支承面31的一部分(參照圖4)。

如圖7所示,第一支承板90具有面向后方(圖7中的紙面的近前方向)并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后表面90b(突起支承面的一個例子)。在后表面90b設置有左右一對突部93、左右一對突部94、左右一對突部95、以及左右一對導軌96。突部93、94、95和導軌96與第一支承板90形成為一體。第一支承板90由例如樹脂形成。

突部95從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中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突部95具有從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呈山型起伏的形狀。突部95具有:上傾斜面95a,其從突部95的上端朝向下方而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傾斜,并面向上方;下傾斜面95b,其從突部95的下端朝向上方而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傾斜,并面向下方。突部95與后述的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3相對應。突部95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3重疊的位置。

突部94從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中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突部94是筒形狀。突部94具有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四方筒形狀。突部94位于比突部95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94在突部94的上端具有面向上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94a。突部94與后述的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第二缺口114相對應。突部94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第二缺口114重疊的位置。

導軌96從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中的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向后方突出并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導軌96位于比突部94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導軌96在向后方突出之后、向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彎曲、且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設置。導軌96具有朝向前方而沿著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延伸的滑動面(未圖示)。導軌96與后述的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導軌119相對應。導軌96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導軌119重疊的位置。通過導軌119從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進入導軌96的滑動面的前方,導軌96和導軌119可彼此在上下方向7上滑動移動。

如圖15的(b)所示,突部93(第二突起部的一個例子)從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中的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向后方突出。突部93是沿著上下方向7延伸的三根肋形狀。突部93位于比導軌96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93具有:上傾斜面93a(傾斜面的一個例子),其從突部93的上端朝向下方而向后方傾斜并面向上方;下傾斜面93b,其從突部93的下端朝向上方而向后方傾斜,并面向下方。突部93與后述的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卡合部116相對應。突部93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卡合部116重疊的位置。

[后蓋板101]

如圖8所示,后蓋板101(蓋板的一個例子)具有面向前方并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在整個后蓋板101上擴展的前表面101a。在前表面101a上設置有左右一對突部102、左右一對突部103、左右一對突部104、以及左右一對突部106。突部102、103、104、106與后蓋板101形成為一體。后蓋板101由例如樹脂形成。

突部102從后蓋板101的前表面101a中的上端部且左右方向9上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突部102是筒形狀。突部102具有面向下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102a。突部102與后述的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上抵接面117a相對應。突部93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上抵接面117a重疊的位置。

突部103從后蓋板101的前表面101a中的下端部且左右方向9上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突部103是橫h字型的肋形狀。突部103具有面向上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103a。突部103與后述的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下抵接面117b相對應。突部103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下抵接面117b重疊的位置。

突部104從后蓋板101的前表面101a中的下端部且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突部104是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肋形狀。突部104具有面向上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104a。突部104與后述的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第一缺口115相對應。突部104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第一缺口115重疊的位置。

突部106從后蓋板101的前表面101a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端部且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突部106是立方體形狀。突部106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比突部103靠外方的位置。突部106具有從左右方向9上的外表面向內方凹陷的螺紋孔(未圖示)。突部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表面的位置與第一支承板90的延伸部92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內表面相對應。突部106的螺紋孔的位置與第一支承板90的延伸部92的貫通孔97相對應。

后蓋板101具有在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從后蓋板101的上端緣向下方凹陷而成的缺口105。缺口105是在左右方向9上較長的矩形形狀。缺口105位于突部104的上方。另外,缺口105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比突部103靠內方的位置。缺口105的左右方向9上的寬度與后述的第三托盤30c的左右方向9上的寬度大致相同。

[第二托盤30b]

如圖9所示,第二托盤30b具有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作為板狀的構件的第二支承板111。

第二支承板111具有:第二支承面111a,其面向前方并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在整個第二支承板111上擴展;后表面111b,其面向后方并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擴展。

在后表面111b上設置有左右一對突部112、左右一對突部113、左右一對第二缺口114、左右一對第一缺口115、左右一對卡合部116、左右一對伸出部117、左右一對導軌118、左右一對導軌119、左右一對突部112、以及左右一對突部121。突部112、突部113、第二缺口114、第一缺口115、卡合部116、伸出部117、導軌118、導軌119、突部112、突部121與第二支承板111形成為一體。第二支承板111由例如樹脂形成。

第一缺口115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從第二支承板111的下端緣向上方凹陷。第一缺口115是矩形形狀。第一缺口115具有面向下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115a。第一缺口115與第一托盤30a的后蓋板101中的突部104相對應。第一缺口115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一托盤30a的后蓋板上的突部104重疊的位置。

突部112從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中的上端部向后方突出。突部112是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肋形狀。突部112位于比第一缺口115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112具有:上表面112a,其朝向上方而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并面向上方;下表面112b,其朝向下方而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并面向下方。突部112與后述的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相對應。突部112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重疊的位置。

突部120從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中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突部120是筒形狀。突部120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與突部112大致相同的位置。突部112具有朝向上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120a。突部120與后述的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抵接壁137相對應。突部120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抵接壁137重疊的位置。

導軌118從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中的上下方向7上的大致整個區(qū)域向后方突出并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導軌118位于與突部112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端相同的位置。導軌118在向后方突出之后,向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彎曲,且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設置。導軌118具有朝向前方并沿著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擴展的滑動面(未圖示)。導軌118與后述的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導軌135相對應。導軌118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導軌135重疊的位置。通過導軌135從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進入導軌118的滑動面的前方,導軌118和導軌135彼此可在上下方向7上滑動移動。

突部113(第一突起部的一個例子)從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中的上端部向后方突出。突部113是t字型的肋形狀。突部113位于比導軌118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113具有朝向下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113a。突部113與后述的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突部132相對應。突部113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突部132重疊的位置。

第二缺口114從第二支承板111的下端緣向上方凹陷。第二缺口114是矩形形狀。第二缺口114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與突部113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二缺口114具有面向下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114a。第二缺口114與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4相對應。第二缺口114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4重疊的位置。

突部121從第二支承板111的上端部向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突出。突部121是立方體形狀。突部121位于比第二缺口114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121具有朝向上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121a。突部121與后述的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操作部136相對應。突部121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操作部136重疊的位置。

導軌119從第二支承板111的第二支承面111a中的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并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導軌119位于比第二缺口114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導軌119在向前方突出之后,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彎曲,且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設置。導軌119具有朝向后方并沿著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擴展的滑動面119a(參照圖11)。導軌119與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導軌96相對應。導軌119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導軌96重疊的位置。通過導軌96從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進入導軌119的滑動面119a的后方,導軌119和導軌96彼此可在上下方向滑動移動。

卡合部116(第一卡合部的一個例子)位于第二支承板111的下端部??ê喜?16位于比導軌119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如圖15的(b)所示,卡合部116具有彈性變形的彈性部116c和在彈性部116c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116d。突出部116d具有:下傾斜面116a,其從突出部116d的下端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傾斜,并且面向下方;上傾斜面116b,其從突出部116d的上端朝向下方而向前方傾斜,并且面向上方。下傾斜面116a和上傾斜面116b位于比第二支承面111a靠前方的位置??ê喜?16形成為,由于彈性部116c的彈性變形,突出部116d可在前后方向8上移動??ê喜?16與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相對應??ê喜?16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重疊的位置。

伸出部117(第三突起部的一個例子)在第二支承板111的下端部中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延伸。伸出部117是矩形的平板形狀。伸出部117具有:上抵接面117a,其面向上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下抵接面117b,其面向下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上抵接面117a與第一托盤30a的后蓋板101中的突部102相對應。下抵接面117b與第一托盤30a的后蓋板101中的突部103相對應。上抵接面117a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一托盤30a的后蓋板101中的突部102重疊的位置。

[第三托盤30c]

如圖10所示,第三托盤30c具備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作為板狀的構件的第三支承板131。

第三支承板131具有面向前方并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在整個第三支承板131上擴展的第三支承面131a。

在第三支承面131a上設置有左右一對突部132、左右一對卡合部133、左右一對卡合部134、以及左右一對導軌135。突部132、卡合部133、卡合部134以及導軌135與第三支承板131形成為一體。第三支承板131由例如樹脂形成。

卡合部134(第二卡合部的一個例子)位于第三支承板131的下端部。如圖15的(a)、(c)所示,卡合部134具有彈性變形的彈性部134c和在彈性部134c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134d。突出部134d具有:下傾斜面134a,其從突出部134d的下端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傾斜,并且面向下方;上傾斜面134b,其從突出部134d的上端朝向下方而向前方傾斜,并且面向上方。下傾斜面134a和上傾斜面134b位于比第三支承面131a靠前方的位置。卡合部134形成為,由于彈性部134c的彈性變形,突出部134d可在前后方向8上移動。卡合部134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2相對應。卡合部134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2重疊的位置。

卡合部133(第三卡合部的一個例子)從靠近第三支承板131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的下端緣向下方突出??ê喜?33位于比卡合部134靠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的位置。如圖10所示,卡合部133具有彈性變形的彈性部133c和在彈性部133c的下端向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突出的突出部133d。突出部133d具有:下傾斜面133a,其從突出部133d的下端朝向上方并向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傾斜,并且面向下方;上傾斜面133b,其從突出部133d的上端朝向下方并向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傾斜,并且面向上方??ê喜?33形成為,由于彈性部133c的彈性變形,突出部133d可在左右方向9上移動。卡合部133與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5相對應。

抵接壁137從第三支承板131的第三支承面131a中的下端緣向前方突出。抵接壁137是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肋形狀。抵接壁137位于比卡合部134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抵接壁137具有朝向上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137a。抵接壁137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20相對應。抵接壁137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20重疊的位置。

導軌135從第三支承板131的第三支承面131a中的下端部向前方突出并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導軌135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與抵接壁137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端相同的位置。導軌135在向前方突出之后,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彎曲,且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設置。導軌135具有朝向后方并沿著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擴展的滑動面(未圖示)。導軌135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導軌118相對應。導軌135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導軌118重疊的位置。通過導軌118從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進入導軌135的滑動面的后方,導軌135和導軌118彼此可在上下方向7上滑動移動。

突部132從第三支承板131的第三支承面131a中的下端部向前方突出。突部132是倒t字型的肋形狀。突部132位于比導軌135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132具有朝向上方并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抵接面132a。突部132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3相對應。突部132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與第二托盤30c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3重疊的位置。

第三支承板131在上端緣具有從支承面131a向前方突出、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的板狀的操作部136。操作部136是矩形的平板形狀。如圖11所示,在操作部136的后端部形成有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擴展且面向下方的下表面136a。下表面136a與第二支承板111的突部121相對應。

[第一托盤30a、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的組裝]

如圖11~圖14所示,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和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組裝成,第一支承板90的導軌96的滑動面(未圖示)與第二支承板111的導軌119的滑動面119a相對。由此,第一支承板90和第二支承板111可在上下方向7(滑動方向的一個例子)上滑動。

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組裝成,第二支承板111的導軌118的滑動面與第三支承板131的導軌135的滑動面相對。由此,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支承板131可在上下方向7(滑動方向的一個例子)上滑動。

第一托盤30a的后蓋板101組裝成,后蓋板101的前表面101a的周緣部與第一支承板90的延伸部92的后端部抵接。并且,第一支承板90中的延伸部92的貫通孔97與后蓋板101中的突部106的螺紋孔對位而進行螺釘固定。

[拉出動作]

[第一狀態(tài)]

圖11所示的第一狀態(tài)是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收納到第一托盤30a的內部的狀態(tài)。在第一狀態(tài)下,第二托盤30b位于相對于第一托盤30a的收納位置(第一位置的一個例子、以下,簡稱為“第二托盤30b的收納位置”。)。另外,在第一狀態(tài)下,第三托盤30c位于相對于第二托盤30b的收納位置(第三位置的一個例子、以下,簡稱為“第三托盤30c的收納位置”。)。此外,在圖11-圖14中,為了便于說明,省略后蓋板101。

在第二托盤30b的收納位置,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4的抵接面94a與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第二缺口114的抵接面114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另外,后蓋板101中的突部103的抵接面103a與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下抵接面117b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由此,第二托盤30b向比第二托盤30b相對于第一托盤30a的收納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移動受到限制。在第二托盤30b的收納位置,第二支承板111在位于第一支承板90的后方的狀態(tài)下在前后方向8上與第一支承板90重疊。

在第三托盤30c的收納位置,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20的抵接面120a與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抵接壁137的抵接面137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參照圖15的(a))。另外,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21的抵接面121a與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操作部136的下表面136a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端部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由此,第三托盤30c向比第三托盤30c相對于第二托盤30b的收納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移動受到限制。在第三托盤30c的收納位置,第三支承板131在位于第二支承板111的后方的狀態(tài)下在前后方向8上與第二支承板111重疊。

另外,在第一狀態(tài)下,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3的上傾斜面133b與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5的下傾斜面95b抵接,卡合部133與突部95卡合。由此,在沒有朝向上方(拉出方向的一個例子)并僅使卡合部133與突部95的卡合解除的力沒有施加于第三托盤30的狀態(tài)下,可避免第三托盤30c向比第三托盤30c相對于第二托盤30b的收納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移動。

在第一狀態(tài)下,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位于被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和后蓋板101劃定的空間內。

通過從第一狀態(tài)起使用者對第三托盤30c的操作部136進行操作而將第三托盤30c向上方上拉,托盤主體部30最終變化成圖14所示的伸長狀態(tài)。

若從第一狀態(tài)起第三托盤30c穿過貫通孔97而向上方移動,則卡合部133與突部95的卡合被解除。具體而言,首先,突出部133d在下傾斜面95b上滑動而向上方移動。與此相伴,卡合部133的彈性部133c彈性變形而突出部133d沿著下傾斜面95b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移動。然后,突出部133d在突部95的下傾斜面95b上跨越到上方之后,突出部133d一邊沿著上傾斜面95a向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移動一邊向上方移動。

之后,在第二托盤30c保持停止的狀態(tài)下,第三托盤30c向上方移動。并且,托盤主體部30來到圖12所示的第二狀態(tài)。

[第二狀態(tài)]

在圖12所示的第二狀態(tài)下,第二托盤30b位于相對于第一托盤30a的收納位置。另外,在第二狀態(tài)下,第三托盤30b位于第一抵接位置(第五位置的一個例子)。第一抵接位置是第二支承板90中的突部112的下表面112b與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的上傾斜面134b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的位置(參照圖15的(a))。

即、在從第一狀態(tài)到第二狀態(tài)為止的第三托盤30c的拉出過程中,從突部112與卡合部134分離的狀態(tài)變成圖15的(a)所示的抵接的狀態(tài)。

若從第二狀態(tài)起第三托盤30c進一步向上方移動,則第三支承板131的卡合部134不跨越過第二支承板111的突部112而對突部112進行拉拽。為了使彈性部134c向卡合部134的突出部134d與突部112分離的方向彈性變形所需的力比將第二托盤30b上拉的力(例如、第二托盤的重量)大。因此,追隨第三托盤30c的移動而第二托盤30b穿過貫通孔97而向上方移動。并且,第二托盤30b相對于第一托盤30a移動到第二抵接位置。第二抵接位置是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的下傾斜面93b與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卡合部116的上傾斜面116b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的位置。

若從第三托盤30c位于第一抵接位置、第二托盤30b位于第二抵接位置的狀態(tài)起第三托盤30c進一步向上方移動,則由于突部93的下傾斜面93b,向后方的力施加于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卡合部116的上傾斜面116b。使彈性部116c向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與突部93分離的方向(后方)彈性變形的力比由于將位于第一抵接位置的第三托盤30c相對于第二托盤30b向上方上拉而從突部93施加于上傾斜面116b的力(例如、卡合部134的彈性部134c的彈性變形力)弱。因此,卡合部116的彈性部116c彈性變形而上傾斜面116b向與突部93分離的方向(后方)移動。由此,突部93的下傾斜面93b與卡合部116的上傾斜面116b之間的抵接脫離,第三托盤30c相對于第二托盤30b進一步向上方移動。然后,托盤主體部30達到圖13所示的第三狀態(tài)。

[第三狀態(tài)]

在圖13所示的第三狀態(tài)下,第二托盤30b位于相對于第一托盤30a的拉出位置(第二位置的一個例子、以下,簡稱為“第二托盤30b的拉出位置”。)。另外,在第三狀態(tài)下,第三托盤30b位于第一抵接位置。

在第二托盤30b的拉出位置,第一托盤30a的后蓋板101中的突部102的抵接面102a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上抵接面117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由此,第二托盤30b向比第二托盤30b相對于第一托盤30a的拉出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移動受到限制。在第二托盤30b的拉出位置,第二支承板111在位于第一支承板90的后方的狀態(tài)下以比第一位置時的重疊面積小的重疊面積在前后方向8上與第一支承板90重疊。

另外,在第二托盤30b相對于第一托盤30a的拉出位置,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卡合部116的下傾斜面116a與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的上傾斜面93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而卡合部116與突部93卡合(參照圖15的(b))。由此,為了收納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在使用者未將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朝向與拉出方向5相反的方向推動的狀態(tài)下,可避免第二托盤30b向比第二托盤30b相對于第一托盤30a的收納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移動。

如圖15的(b)所示,突部93的上傾斜面93a和下傾斜面93b傾斜,因此,在卡合部116與突部93卡合之際,在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逐漸移動到后方之后,逐漸向前方移動。另外,在第三托盤30c的拉出位置,卡合部134的彈性部134c的向后方的彈性變形處于稍微向前方恢復的狀態(tài),在卡合過程中,突出部116d未與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抵接。因此,難以產(chǎn)生由卡合引起的振動。此外,利用突部93的上傾斜面93a和下傾斜面93b使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的沿著前后方向8的移動速度變慢,從而使使用者難以感到撞擊感。

另外,通過卡合部134的彈性部134c的彈性變形處于稍微向前方恢復的狀態(tài),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處于被朝向突部93的上傾斜面a施力的狀態(tài)。該作用力可被上傾斜面93a的傾斜轉換成對第二托盤30b向上方施力的力。由此,在第一托盤30a的突部102的抵接面102a與第二托盤30b的伸出部117的上抵接面117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的狀態(tài)下,第二托盤30b被向上方施力。因此,第二托盤30b在上下方向7上移動的情況(晃動)受到抑制。

第二支承板111的向上方的移動受到限制,因此,若從第三狀態(tài)起第三托盤30c進一步向上方移動,則由于突部112,向后方的力施加于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的上傾斜面134b。以使卡合部134向后方彈性變形的力比施加于該上傾斜面134b的力變弱的方式形成卡合部134。因此,卡合部134彈性變形而上傾斜面134b向后方移動。由此,突部112的下表面112b與卡合部134的上傾斜面134b之間的抵接脫離而第三托盤30c進一步向上方移動。然后,第三托盤主體部30達到圖14所示的第四狀態(tài)。

[第四狀態(tài)]

在第四狀態(tài)下,第二托盤30b位于相對于第一托盤30a的拉出位置。另外,在第四狀態(tài)下,第三托盤30c位于相對于第二托盤30b的拉出位置(第四位置的一個例子、以下,簡稱為“第三托盤30c的拉出位置”。)。

在第三托盤30c的拉出位置,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3的抵接面113a與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突部132的抵接面132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由此,第三托盤30c向比第三托盤30c相對于第二托盤30b的拉出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移動受到限制。在第三托盤30c的拉出位置,第三支承板131在位于第二支承板111的后方的狀態(tài)下以比第三位置時的重疊面積的小的重疊面積在前后方向8與第二支承板111重疊。

另外,在第三托盤30c相對于第二托盤30b的拉出位置,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2的上表面112a與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的下傾斜面134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而卡合部134與突部112卡合(參照圖15的(c))。由此,在使用者沒有為了收納第三托盤30c而向下方推動第三托盤30c來使第三托盤30c朝向下方的狀態(tài)下,可避免第三托盤30c向比第三托盤相對于第二托盤30b的拉出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移動。

突部112的上表面112a和下表面112b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擴展,在上下方向7上不傾斜。因此,在第三托盤30c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在卡合部134與突部112卡合之際,在卡合部134的突出部134d向后方快速地移動之后,若越過突部112,則向前方快速地移動。另外,卡合部134的彈性部134c的向后方的彈性變形成為完全返回到前方的狀態(tài)。因此,使用者感到較強的撞擊感。

[收納動作]

若向下方的力施加于處于第四狀態(tài)的托盤主體部30中的第三托盤30c的操作部136,則,首先,第二托盤30b的卡合部116與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的卡合被解除。此時,在由于突部93的上傾斜面93a而施加于卡合部116的下傾斜面116a的力的作用下,彈性部116c彈性變形,以使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向后方移動。之后,通過使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跨越過突部93,彈性部116c彈性恢復。其原因在于,第二托盤30b的卡合部116相對于第一托盤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的卡合力比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相對于第二托盤30b的突部112的卡合力弱。由此,第二托盤30b向下方移動。然后,托盤主體部30成為第二托盤30b位于收納位置、第三托盤30c位于拉出位置的狀態(tài)。

而且,若向下方的力施加于第三托盤30c的操作部136,則第三托盤30c的卡合部134與第二托盤30b的突部112的卡合被解除。此時,在由于突部112的上表面112a而施加于卡合部134的下傾斜面134a的力的作用下,彈性部134c彈性變形,以使卡合部134的突出部134d向后方移動。之后,通過使卡合部134的突出部134d跨越過突部112,彈性部134c彈性恢復。由此,第三托盤30c向下方移動。然后,第三托盤30c移動到與第一托盤30a之間的第三抵接位置。在第三抵接位置,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5的上傾斜面95a與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3的下傾斜面133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

若從該位置起第三托盤30c進一步向下方移動,則由于突部95,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力施加于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3的下傾斜面133a。通過使比使卡合部133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彈性變形的力強的力施加于操作部136,卡合部133彈性變形而下傾斜面133a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移動。由此,彈性部133c以卡合部133的突出部133d被突部95的上傾斜面95a引導而突出部133d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移動的方式彈性變形。之后,若突出部133d跨越過突部95的上傾斜面95a與下傾斜面95b之間的頂峰,則彈性部133c以突出部133d被下傾斜面95b引導而突出部133d向左右方向9上的內方移動的方式彈性變形。由此,第三托盤30c向下方移動,返回第一狀態(tài)。

[本實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樣,若第三托盤30c向上方移動,則第三托盤30c向與第二托盤30b之間的抵接位置移動,第三托盤30c的卡合部134向上與第二托盤30b的突部112抵接。若第三托盤30c進一步向上方移動,則在卡合部134與第二托盤30b的突部112抵接的狀態(tài)下第二托盤30b與第三托盤30c一起向上方移動。若第二托盤30b移動到第二托盤30b的拉出位置,則第二托盤30b的卡合部116與第一托盤30a的突部93卡合。另外,若第三托盤30c移動到第三托盤30c的拉出位置,則第三托盤30c的卡合部134與第二托盤30b的突部112卡合。這樣一來,在第二托盤30b移動到第二托盤30b的拉出位置、第三托盤30c移動到第三托盤30c的拉出位置的狀態(tài)下,第一托盤30a、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相互卡合。

在第三托盤30c的卡合部134與第二托盤30b的突部112卡合之前,第二托盤30b的卡合部116與第一托盤30a的突部93卡合。因此,可抑制在僅第三托盤30c拉出來的狀態(tài)下使用片材托盤。

在第二托盤30b的卡合部116與第一托盤30a的突部93卡合的狀態(tài)下,第三托盤30c通過從與第二托盤30b之間的抵接位置朝向第三托盤30c的拉出位置移動,第三托盤30c的卡合部134彈性變形而與第二托盤30b的突部112之間的抵接被解除,第三托盤30c容易地向第三托盤30c的拉出位置移動。

使用者針對第二托盤30b的卡合部116的卡合感到的撞擊感較少。因此,在使用者感覺到較大的撞擊感時,也就是說,在第三托盤30c的卡合部134與第二托盤30b的突部112卡合時,卡合部116和卡合部134都成為卡合的狀態(tài)。因而,可容易地把握第二托盤30b位于第二托盤的拉出位置、第三托盤30c位于的第三托盤30c的拉出位置的狀態(tài)、即、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都完全拉出來的狀態(tài)。

另外,由于卡合部116相對于突部93的上傾斜面93a的作用力,第二托盤30b受到向上的力。即、第二托盤30b在第二托盤30b的拉出位置處在向上的移動受到限制的狀態(tài)下受到向上的力。因此,第二托盤30b向上下方向7的兩個方向的移動受到抑制。

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的拉出方向是向上的方向。因此,在第二托盤30b不移動到第二托盤的拉出位置、且第三托盤30c不移動到第三托盤30c的拉出位置的狀態(tài)下,若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的移動中止,則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易于返回各自的收納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夠容易地把握全部的托盤完全拉出來的狀態(tài)。

第三托盤30c具備卡合部133,該卡合部133在第二托盤30b位于第二托盤30b的收納位置且第三托盤30c位于第三托盤30c的收納位置時與第一托盤30a卡合。因此,在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都位于收納位置的狀態(tài)下mp托盤13被保持。

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和第三托盤30c的第三支承板131的后表面131b被后蓋板101遮蔽。因此,能夠使mp托盤13的外觀良好。另外,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可被后蓋板101保護。

在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都位于收納位置的狀態(tài)下,第二托盤30b和第三托盤30c成為被第一托盤30a遮蔽的狀態(tài)。因此,在該狀態(tài)下,能夠使mp托盤13的外觀良好。另外,能夠使mp托盤13緊湊。

[變形例]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卡合部116與第二托盤30b的第二支承板111形成為一體,第二支承板111由樹脂形成。因此,卡合部116的彈性變形是形成卡合部116的樹脂的彈性變形。與此相對,也可以是,例如,以卡合部116的下傾斜面116a可在前后方向8上移動的方式卡合部116可相對于第二支承板111移動地形成,卡合部116被彈簧等彈性構件向卡合部116的下傾斜面116a與突部95的下傾斜面95b抵接的方向施力。對于卡合部134和卡合部133也是同樣的。

另外,在卡合部116、133、134的卡合方面,卡合部116、133、134是可彈性變形的構件,突部93、95、112是不會彈性變形的構件,與其相反,也可以采用卡合部116、133、134是不會彈性變形的構件、突部93、95、112是可彈性變形的構件的結構。另外,也可以采用卡合部116、133、134和突部93、95、112這兩者彈性變形的結構。

另外,只要卡合部116、133、134和突部93、95、112可卡合,卡合部116、133、134彈性變形的方向、突部93、95、112突出的方向可任意地變更。另外,對于與抵接有關的其他突部,突出的方向也可任意地變更。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