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服裝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拉布機的拉布裝置。
背景技術:前述的拉布機(業(yè)界也稱鋪布機)通常包括送布裝置、裁布裝置和拉布裝置,拉布裝置的功用是將布料的布首夾住并且拉引至工作臺,以供裁布裝置裁切。關于拉布機的技術信息可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見諸,如CN202988390U(針織布拉布機)、CN103342251B(具有機械手夾布機構的拉布機)、CN104876053A(一種自動拉布機),等等。拉布機的拉布裝置同樣可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見諸,典型的如CN104925580A推薦的“一種臥式拉布機拉布裝置”。如業(yè)界所知,拉布裝置是在工作臺(也稱鋪布臺,以下同)上往復行走的,每往復行走一次(一個來回),便拉取一次布料,同時在工作臺上增加一枚由裁布裝置裁斷的布片,拉布裝置的行走距離取決于工藝所要求的布片的長度,具體由PLA(可編程序控制器)控制。進而如業(yè)界所知,拉布裝置往復行走的速度越高,那么拉布效率也相應提高。更而如業(yè)界所知,由于鋪疊于工作臺上的布片之間往往存在有空氣,于是在拉布裝置高速行走下,布片之間的空氣會導致布片產(chǎn)生縱折、移動、浮起乃至引起亂布情形,在后續(xù)的裁剪工序中導致布料損耗乃至報廢,因此為拉布裝置配備用于驅逐布片之間的空氣的掃風機構能避免前述情形,但是在目前公開的專利和非專利文獻中均未見諸解決該技術問題的啟示。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將布片之間的空氣驅出而藉以避免布片出現(xiàn)諸如縱折、移動、浮起乃至亂布之類的情形并確保鋪布質量的拉布機的拉布裝置。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拉布機的拉布裝置,包括一鋪布臺,該鋪布臺在使用狀態(tài)下設置在使用場所的地坪上;一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鋪布臺上的拉布小車,該拉布小車包括前墻板、后墻板和墻板行走驅動機構,前、后墻板彼此前后對應并且與鋪布臺構成滾動副,墻板行走驅動機構設置在后墻板背對前墻板的一側,在前、后墻板之間固定有一小車蓋;一布首夾取機構,該布首夾取機構在對應于所述拉布小車的左側的位置同時與所述前墻板以及后墻板連接,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用于將上層布片與下層布片之間的空氣去除的掃風機構,該掃風機構在對應于所述布首夾取機構的右側的位置設置在所述前、后墻板之間。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掃風機構包括掃風桿升降電機、掃風桿升降減速箱、主動鏈輪、掃風桿驅動鏈條、掃風桿升降傳動軸、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第一導向鏈輪、第二導向鏈輪、第一漲緊鏈輪、第三導向鏈輪、第四導向鏈輪、第二漲緊鏈輪、前縱向導軌、后縱向導軌、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和掃風桿,掃風桿升降電機與掃風桿升降減速箱傳動配合并且由掃風桿升降減速箱連同掃風桿升降電機固定在所述前墻板背對所述后墻板的一側,主動鏈輪固定在掃風桿升降減速箱的掃風桿升降減速箱輸出軸上,掃風桿升降傳動軸的前端轉動地支承在前墻板上并且在該掃風桿升降傳動軸的前端固定有一從動鏈輪和一前過渡鏈輪,從動鏈輪位于前墻板背對后墻板的一側,而前過渡鏈輪位于前墻板朝向后墻板的一側,掃風桿升降傳動軸的后端轉動地支承在后墻板上,并且在該掃風桿升降傳動軸的后端有一后過渡鏈輪,該后過渡鏈輪位于后墻板朝向前墻板的一側,掃風桿驅動鏈條的上端套置在從動鏈輪上,而下端套置在主動鏈輪上,第一導向鏈輪以及第二導向鏈輪轉動地設置在前墻板朝向后墻板的一側并且第二導向鏈輪對應于第一導向鏈輪的右下方,第一漲緊鏈輪在對應于第一導向鏈輪的正下方的位置轉動地設置在前墻板朝向后墻板的一側,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的一端套置在所述前過渡鏈輪上,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第一漲緊鏈輪上,而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的中部同時與所述第一導向鏈輪以及第二導向鏈輪連結,第三導向鏈輪以及第四導向鏈輪轉動地設置在后墻板朝向前墻板的一側并且第四導向鏈輪對應于第三導向鏈輪的右下方,第二漲緊鏈輪在對應于第三導向鏈輪的正下方的位置轉動地設置在后墻板朝向前墻板的一側,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的一端套置在所述后過渡鏈輪上,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第二漲緊鏈輪上,而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的中部同時與所述第三導向鏈輪以及第四導向鏈輪連結,前縱向導軌與前墻板朝向后墻板的一側固定,后縱向導軌在對應于前縱向導軌的位置與后墻板朝向前墻板的一側固定,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與前縱向導軌滑動配合并且該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還與所述的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固定連接,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與后縱向導軌滑動配合并且該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還與所述的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固定連接,掃風桿的前端與掃風桿前擺臂的一端連接,而掃風桿前擺臂的另一端鉸接在所述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上,掃風桿的后端與掃風桿后擺臂的一端連接,而掃風桿后擺臂的另一端鉸接在所述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上,其中:所述的第一導向鏈輪以及前過渡鏈輪彼此左右對應,而所述的第三導向鏈輪以及后過渡鏈輪相互左右對應。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前墻板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前縱向導軌的右側的位置以縱向并行于前縱向導軌的狀態(tài)開設有一第一信號采集器調(diào)整槽,在所述后墻板上并且同樣對應于所述后縱向導軌的右側的位置以縱向并行于后縱向導軌的狀態(tài)開設有一第二信號采集器調(diào)整槽,在對應于所述的第一信號采集器調(diào)整槽的上部和下部的位置各設置有一第一信號采集器,而在對應于所述的第二信號采集器調(diào)整槽的上部和下部的位置各設置有一第二信號采集器,所述的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與第一信號采集器相對應,而所述的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與第二信號采集器相對應;所述的掃風桿升降電機為具有正反轉功能的電機。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信號采集器以及第二信號采集器為行程開關、微動開關、位置接近開關、干簧管或霍爾感應元件。在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朝向所述前縱向導軌的一側設置有一對前縱向導軌左配合滾輪和一對前縱向導軌右配合滾輪,一對前縱向導軌左配合滾輪與構成于前縱向導軌的左側的前縱向導軌凹槽構成滾動副,而一對前縱向導軌右配合滾輪與構成于前縱向導軌的右側的前縱向導軌凹槽構成滾動副;在所述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朝向所述后縱向導軌的一側設置有一對后縱向導軌左配合滾輪和一對后縱向導軌右配合滾輪,一對后縱向導軌左配合滾輪與構成于后縱向導軌的左側的后縱向導軌凹槽構成滾動副,而一對后縱向導軌右配合滾輪與構成于后縱向導軌的右側的后縱向導軌凹槽構成滾動副。在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前墻板背對所述后墻板的一側設置有前墻板護罩,而在后墻板背對前墻板的一側設置有一后墻板護罩。在本實用新型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前墻板護罩背對所述前墻板的一側的中部配設有一電氣控制盒,在該電氣控制盒上設置有手動操作按鈕和自動操作按鈕。在本實用新型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前墻板和后墻板上各設置有墻板支承行走滾輪和墻板限位滾輪,墻板支承行走滾輪與所述鋪布臺上表面的邊緣部位構成滾動副,而墻板限位滾輪與鋪布臺的長度方向的側面構成滾動副。在本實用新型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布首夾取機構包括固定梁前支撐、固定梁后支撐、夾取作用缸固定梁、夾取作用缸供氣總管和一組布首夾取作用缸,固定梁前支撐的右端與所述前墻板的左端下部固定,而固定梁前支撐的左端呈水平懸臂狀態(tài),固定梁后支撐與固定梁前支撐相對應并且該固定梁后支撐的右端與所述后墻板的左端下部固定,而固定梁后支撐的左端同樣呈水平懸臂狀態(tài),夾取作用缸固定梁的前端與固定梁前支撐的左端固定,而夾取作用缸固定梁的后端與固定梁后支撐的左端固定,夾取作用缸供氣總管在并行于夾取作用缸固定梁的狀態(tài)下與夾取作用缸固定梁的長度方向的右側固定,并且該夾取作用缸供氣總管由管路與壓縮空氣發(fā)生裝置連接,一組布首夾取作用缸以間隔狀態(tài)固定在夾取作用缸固定梁的左側,該組布首夾取作用缸各具有一支氣管接口,該支氣管接口通過支氣管與所述夾取作用缸供氣總管連接,一組布首夾取作用缸的布首夾取作用缸柱朝向左并且在該組布首夾取作用缸的左端各樞置有一上夾臂以及一下夾臂的中部,該上夾臂以及下夾臂的右端與布首夾取作用缸柱的末端同軸鉸接,而上夾臂以及下夾臂的左端探出布首夾取作用缸的左端端面并且在上夾臂的左端朝向下的一側固定有一上夾布盤,而在下夾臂的左端朝向上的一側固定有一下夾布盤,上、下夾布盤彼此對應。在本實用新型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組布首夾取作用缸為氣缸,所述的壓縮空氣發(fā)生裝置為空氣壓縮機或氣泵。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由于在對應于布首夾取機構的右側的位置并且在前、后墻板、之間設置了一用于將上層布片與下層布片之間的空氣去除的掃風機構,因而在拉布機鋪布時布片不會出現(xiàn)縱折、移動、浮起乃至亂布之類的情形而得以保障鋪布質量。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布首夾取機構以及掃風機構的結構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jù)本實用新型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范疇。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稱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圖1所示的位置狀態(tài)為基準的,因而不能將其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特別限定。請參見圖1,示出了一鋪布臺1,該鋪布臺1在使用狀態(tài)下通過其鋪布臺支承腿11設置在使用場所的地坪上;示出了一移動地設置在前述鋪布臺1上的拉布小車2,該拉布小車2包括前墻板21、后墻板22和墻板行走驅動機構23,前、后墻板21、22彼此前后對應并且與鋪布臺1構成滾動副,墻板行走驅動機構23設置在后墻板22背對前墻板21的一側,在前、后墻板21、22之間固定有一小車蓋24,并且在前、后墻板21、22之間的上部還設置有墻板支撐管25,藉由墻板支撐管25使前、后墻板21、22構成一個整體并且體現(xiàn)良好的穩(wěn)定性;示出了一布首夾取機構3,該布首夾取機構3在對應于前述拉布小車2的左側的位置同時與前述前墻板21以及后墻板22連接。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要點:在前述拉布機的拉布裝置的結構體系中還包括有一用于將上層布片與下層布片之間的空氣去除的掃風機構4,該掃風機構4在對應于前述布首夾取機構3的右側的位置設置在前述前、后墻板21、22之間。請參見圖2并且結合圖1,前述的掃風機構4的優(yōu)選而非絕對限于的結構如下:包括掃風桿升降電機41、掃風桿升降減速箱42、主動鏈輪43a、掃風桿驅動鏈條43b、掃風桿升降傳動軸44、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43c、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43d、第一導向鏈輪43e、第二導向鏈輪43f、第一漲緊鏈輪43g、第三導向鏈輪43h、第四導向鏈輪43i、第二漲緊鏈輪43j、前縱向導軌45、后縱向導軌46、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47、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48和掃風桿49,掃風桿升降電機41與掃風桿升降減速箱42傳動配合并且由掃風桿升降減速箱42通過掃風桿升降減速箱固定螺釘421連同掃風桿升降電機41固定在前述前墻板21背對前述后墻板22的一側,主動鏈輪43a固定在掃風桿升降減速箱42的掃風桿升降減速箱輸出軸上,掃風桿升降傳動軸44的前端通過掃風桿升降傳動軸軸承座444轉動地支承在前墻板21上并且在該掃風桿升降傳動軸44的前端固定有一從動鏈輪441和一前過渡鏈輪443,從動鏈輪441位于前墻板21背對后墻板22的一側,而前過渡鏈輪443位于前墻板21朝向后墻板22的一側,掃風桿升降傳動軸44的后端同樣通過掃風桿升降傳動軸軸承座444轉動地支承在后墻板22上,并且在該掃風桿升降傳動軸44的后端有一后過渡鏈輪442,該后過渡鏈輪442位于后墻板22朝向前墻板21的一側,掃風桿驅動鏈條43b的上端套置在從動鏈輪441上,而下端套置在主動鏈輪43a上,第一導向鏈輪43e以及第二導向鏈輪43f分別通過第一導向鏈輪軸43k以及第二導向鏈輪軸43l轉動地設置在前墻板21朝向后墻板22的一側并且第二導向鏈輪43f對應于第一導向鏈輪43e的右下方,第一漲緊鏈輪43g在對應于第一導向鏈輪43e的正下方的位置通過第一漲緊鏈輪軸43m轉動地設置在前墻板21朝向后墻板22的一側,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43c的一端套置在前述前過渡鏈輪443上,另一端套置在前述第一漲緊鏈輪43g上,而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43c的中部同時與前述第一導向鏈輪43e以及第二導向鏈輪43f連結,第三導向鏈輪43h以及第四導向鏈輪43i分別通過第三導向鏈輪軸43n以及第四導向鏈輪軸43p轉動地設置在后墻板22朝向前墻板21的一側并且第四導向鏈輪43i對應于第三導向鏈輪43h的右下方,第二漲緊鏈輪43j在對應于第三導向鏈輪43h的正下方的位置通過第二漲緊鏈輪軸43q轉動地設置在后墻板22朝向前墻板21的一側,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43d的一端套置在前述后過渡鏈輪442上,另一端套置在前述第二漲緊鏈輪43j上,而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43d的中部同時與前述第三導向鏈輪43h以及第四導向鏈輪43i連結,前縱向導軌45通過前縱向導軌固定螺釘452與前墻板21朝向后墻板22的一側固定,后縱向導軌46在對應于前縱向導軌45的位置通過后縱向導軌固定螺釘462與后墻板22朝向前墻板21的一側固定,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47與前縱向導軌45滑動配合并且該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47還通過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固定螺釘473(圖2示)與前述的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43c固定連接,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48與后縱向導軌46滑動配合并且該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48還通過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固定螺釘483(圖1示)與前述的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43d固定連接,掃風桿49的前端與掃風桿前擺臂491的一端連接,而掃風桿前擺臂491的另一端通過前擺臂銷軸4911(圖2示)鉸接在前述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47上,掃風桿49的后端與掃風桿后擺臂492的一端連接,而掃風桿后擺臂492的另一端通過后擺臂銷軸4921鉸接在前述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48上。其中:前述的第一導向鏈輪43e以及前過渡鏈輪443彼此左右對應,而前述的第三導向鏈輪43h以及后過渡鏈輪442相互左右對應。前述掃風機構4的工作原理如下:掃風桿升降電機41工作,由掃風桿升降電機41帶動掃風桿升降減速箱42,由掃風桿升降減速箱42的掃風桿升降減速箱輸出軸帶動主動鏈輪43a,由主動鏈輪43a通過掃風桿驅動鏈條43b帶動從動鏈輪441,由從動鏈輪441帶動掃風桿升降傳動軸44,由掃風桿升降傳動軸44同時帶動前過渡鏈輪443和后過渡鏈輪442,由前過渡鏈輪443帶動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43c,同時由后過渡鏈輪442帶動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43d,由掃風桿調(diào)整座前升降鏈條43c帶動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47循著前縱向導軌45向上移動,同時由掃風桿調(diào)整座后升降鏈條43d帶動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48循著后縱向導軌46向上移動,由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47以及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48的協(xié)同作用而帶動掃風桿49上升,使掃風桿49離開布片。反之亦然,即當掃風桿升降電機41相對于前述的旋轉方向而反向旋轉時,那么按前述相反過程而使掃風桿49下降至與布面貼觸的狀態(tài)。在拉布小車2左行時,掃風桿49上升,而在拉布小車2右行時,掃風桿49下降。繼續(xù)見圖1和圖2,在前述的前墻板21上并且在對應于前述前縱向導軌45的右側的位置以縱向并行于前縱向導軌45的狀態(tài)開設有一第一信號采集器調(diào)整槽211,在前述后墻板22上并且同樣對應于前述后縱向導軌46的右側的位置以縱向并行于后縱向導軌46的狀態(tài)開設有一第二信號采集器調(diào)整槽221,在對應于第一信號采集器調(diào)整槽211的上部和下部的位置各設置有一第一信號采集器2111,而在對應于第二信號采集器調(diào)整槽221的上部和下部的位置各設置有一第二信號采集器2211,前述的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47與第一信號采集器2111相對應,而前述的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48與第二信號采集器2211相對應;前述的掃風桿升降電機41為具有正反轉功能的電機。由該段文字的說明可知:前述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47循著前縱向導軌45上行時,當其觸及對應于第一信號采集器調(diào)整槽211的上部設置的第一信號采集器2111時便由該上部的第一信號采集器2111將信號反饋給電氣控制器,由電氣控制器向掃風桿升降電機41發(fā)出指令,使掃風桿升降電機41停止工作,而當其觸及對應于第一信號采集器調(diào)整機理211的下部設置的第一信號采集器2111時,則同樣由該下部的第一信號采集器2111將信號反饋給電氣控制器,由電氣控制器向掃風桿升降電機41發(fā)出指令,使掃風桿升降電機41停止工作,由于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48是與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47同步升降的,因而該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48與第二信號采集器2211的關系同前述,不再重復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第一信號采集器2111以及第二信號采集器2211擇用行程開關,但是也可擇用微動開關、位置接近開關、干簧管或霍爾感應元件。在前述掃風桿前升降滑動座47朝向前述前縱向導軌45的一側各通過前縱向導軌配合滾輪軸474(圖2示)設置有一對前縱向導軌左配合滾輪471和一對前縱向導軌右配合滾輪472,一對前縱向導軌左配合滾輪471與構成于前縱向導軌45的左側的前縱向導軌凹槽451構成滾動副,而一對前縱向導軌右配合滾輪472與構成于前縱向導軌45的右側的前縱向導軌凹槽451構成滾動副;在前述掃風桿后升降滑動座48朝向前述后縱向導軌6的一側各通過后縱向導軌配合滾輪軸484(圖1示)設置有一對后縱向導軌左配合滾輪481和一對后縱向導軌右配合滾輪482,一對后縱向導軌左配合滾輪481與構成于后縱向導軌46的左側的后縱向導軌凹槽461構成滾動副,而一對后縱向導軌右配合滾輪482與構成于后縱向導軌46的右側的后縱向導軌凹槽461構成滾動副。在前述前墻板21背對前述后墻板22的一側設置有前墻板護罩212,而在后墻板22背對前墻板21的一側設置有一后墻板護罩222。由圖2所示,在前述的前墻板護罩212背對前述前墻板21的一側的中部配設有一電氣控制盒2121,在該電氣控制盒2121上設置有手動操作按鈕21211和自動操作按鈕21212。前述的電氣控制器設置在電氣控制盒2121內(nèi),前述的手動操作按鈕21211有上下對應的一對(圖中示出了一個),當操作者每按一次上部的手動操作按鈕21211,掃風桿升降電機41工作一次,掃風桿前、后升降滑動座47、48帶動掃風桿49上升一個距離,該距離為布片的厚度,例如布片厚度為1㎜,那么前述的上升一個距離的程度為1㎜,當操作者每按一次下部的一個手動操作按鈕211時,那么掃風桿升降電機41反向工作一次,掃風桿前、后升降滑動座47、48帶動掃風桿49下行一個距離,該距離為布片的厚度(如前述)。自動操作按鈕21212是給電氣控制箱信號而使掃風桿升降電機41按PLC設定的程序工作。由此可知,手動操作按鈕21211是在應對不同克重的布片時作前期調(diào)整或對設備維護調(diào)試時使用的。在前述的前墻板21和后墻板22上各設置有墻板支承行走滾輪5和墻板限位滾輪6,墻板支承行走滾輪5與前述鋪布臺1上表面的邊緣部位構成滾動副,而墻板限位滾輪6與鋪布臺1的長度方向的側面構成滾動副。在圖2中示出了設置于前墻板21上的墻板支承行走滾輪5,由墻板支承行走滾輪軸51支承于行走滾輪軸支承座511上,而該行走滾輪軸支承座511采用行走滾輪軸支承座螺釘5111與前墻板21朝向后墻板22的一側固定。在圖1中還示出了設置于前墻板21上的墻板限位滾輪6,該墻板限位滾輪6通過墻板限位滾輪軸61支承于限位滾輪軸支承座611上,而該限位滾輪軸支承座611采用限位滾輪軸支承座螺釘6111與前墻板21背對后墻板22的一側固定。由于后墻板22上的墻板支承行走滾輪5以及墻板限位滾輪6的設置方式與前述雷同,因而不再贅述。上面提及的墻板行走驅動機構23的不言而喻的作用是使拉布小車2左右往復運動,也就是使前、后墻板21、22左右往復運動,同時帶動布首夾取機構3左右往復移動。在圖1中示出了墻板行走驅動機構23的結構體系的行走驅動電機231和行走驅動減速箱232,由行走驅動減速箱232的輸出軸上的主鏈輪通過行走傳動鏈條與設置在后墻板22上的墻板支承行走滾輪5的墻板支承行走滾輪軸上的行走滾輪軸鏈輪的傳動連接而使拉布小車2在鋪布臺1上左右往復運動,拉布小車2向左或向右運動的方向取決于行走驅動電機231的正轉或反轉。請重點見圖2,申請人在對該圖2描述時所涉及的前、后、左、右仍是以圖1所示的位置狀態(tài)為基準的。前述的布首夾取機構3包括固定梁前支撐31、固定梁后支撐32、夾取作用缸固定梁33、夾取作用缸供氣總管34和一組布首夾取作用缸35,固定梁前支撐31的右端通過螺釘與前述前墻板21的左端下部固定,而固定梁前支撐31的左端呈水平懸臂狀態(tài),固定梁后支撐32與固定梁前支撐31相對應并且該固定梁后支撐32的右端通過螺釘與前述后墻板22的左端下部固定,而固定梁后支撐32的左端同樣呈水平懸臂狀態(tài),夾取作用缸固定梁33的前端與固定梁前支撐31的左端固定,而夾取作用缸固定梁33的后端與固定梁后支撐32的左端固定,夾取作用缸供氣總管34在并行于夾取作用缸固定梁33的狀態(tài)下與夾取作用缸固定梁33的長度方向的右側固定,并且該夾取作用缸供氣總管34由管路與壓縮空氣發(fā)生裝置連接,一組布首夾取作用缸35以間隔狀態(tài)固定在夾取作用缸固定梁33的左側,該組布首夾取作用缸35各具有一支氣管接口352,該支氣管接口352通過支氣管3521與前述夾取作用缸供氣總管34連接,一組布首夾取作用缸35的布首夾取作用缸柱351朝向左并且在該組布首夾取作用缸35的左端各樞置有一上夾臂353以及一下夾臂354的中部,該上夾臂353以及下夾臂354的右端與布首夾取作用缸柱351的末端同軸鉸接,而上夾臂353以及下夾臂354的左端探出布首夾取作用缸35的左端端面并且在上夾臂353的左端朝向下的一側采用螺釘固定有一上夾布盤3531,而在下夾臂354的左端朝向上的一側采用螺釘固定有一下夾布盤3541,上、下夾布盤3531、3541彼此對應。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一組布首夾取作用缸35為氣缸,前述的壓縮空氣發(fā)生裝置為空氣壓縮機,但是也可采用氣泵。請參見圖3,在圖3中示出了一放布裝置7和位于放布裝置7的右側的一儲布裝置8,前述的鋪布臺1對應于儲布裝置8的右側,在該鋪布臺1上并且在對應于布首夾取機構3的左側的位置設置有一裁布裝置9。由放布裝置7放出的布料途經(jīng)儲布裝置8并抵達裁布裝置9的工位時,由本實用新型拉布機的拉布裝置逐次拉取并鋪置于鋪布臺1上,同時由裁布裝置9逐次裁切。在前墻板行走驅動機構23的行走驅動電機231的工作下,拉布小車2自鋪布臺1的右端向著裁布裝置9的方向即向左移動,當移動到位后,由布首夾取機構3將布料的布首夾取,也就是將布料的布首夾住在上、下夾布盤3531、3541之間(布首夾取機構3的夾布原理屬于公知技術),接著行走驅動電機231反向工作,使拉布小車2向右運動,并帶動布料鋪置于鋪布臺1,當向右運動到位后,由裁布裝置9將布料裁斷。緊接著拉布小車2再次向左運動,布首夾取機構3再次夾布,而后拉布小車2再次向右運動,如此循環(huán)而使由裁布裝置9裁斷的布片疊置于鋪布臺1上。在上述拉布小車2自右向左運動的過程中,掃風機構4的結構體系的掃風桿49上行(上升)而處于離開布面的狀態(tài)(避免產(chǎn)生亂布),而在拉布小車2自左向右運動的過程中,掃風桿49下行(下降)而處于與布面貼觸的狀態(tài),起到將上層布與下層布之間的空氣驅出的作用。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消除了已有技術中的技術問題,順利地完成了發(fā)明任務,客觀地兌現(xiàn)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記載的技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