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紡絲卷繞裝置及吸槍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紡絲卷繞裝置及用于向紡絲卷繞裝置生頭的吸槍。
背景技術:
在紡絲多個絲線、將紡絲出的絲線分別卷繞到卷裝上的紡絲卷繞裝置中,設置有限制絲道的多個輥和絲道導引器。在絲線被從紡絲裝置供給、開始絲線的卷繞之前,為了從絲線行走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將絲線提供給各輥及各絲道導引器,有依次進行將絲線掛到各輥及各絲道導引器上的生頭作業(yè)的必要。尤其往絲道導引器上的生頭作業(yè)中,有進行將多個絲線一根一根分離的作業(yè)(開松作業(yè))、將絲線一根根地導入絲道導引器的每個導引器的必要。往輥及絲道導引器的生頭作業(yè)中,使用了用來匯集處理多個絲線的吸槍。操作者使用吸槍匯集吸引多個絲線,在該狀態(tài)下邊改變吸槍的位置和方向、邊進行依次往各輥及各絲道導引器的生頭作業(yè)(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2)。但是,近年來隨著由一臺紡絲卷繞裝置紡絲的絲線的根數(shù)增加(多緒頭(end) 化),紡絲速度和卷繞速度也上升。在開始絲線的卷繞之前的生頭作業(yè)中,也要求用吸槍給被紡絲的多個絲線賦予規(guī)定的張力并高速吸引。為了提高吸槍的絲線吸引力,與紡絲卷繞裝置的多緒頭化、高速化相對應,吸槍在內(nèi)部產(chǎn)生高速的空氣捻回流,利用該空氣捻回流吸引絲線。[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39294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297078號公報但是,吸槍內(nèi)部產(chǎn)生的空氣捻回流雖然使絲線吸引力提高,但也給被吸槍吸引的多個絲線賦予了捻和振動。該捻和振動傳播到比吸槍靠上游側的絲線,存在到位于吸槍上游側的最靠前的輥或絲道導引器附近、多個絲線繞在一起、振動這樣的問題。S卩,當絲線被掛到輥和絲道導引器上時,由于該輥和絲道導引器限制絲道,因此吸槍引起的捻和振動不會傳播到該輥和絲道導引器的上游側。但是,在吸槍與位于吸槍上游側的最靠前的輥和絲道導引器之間,由于不存在限制絲道的結構,因此捻和振動傳播到位于吸槍上游側的最靠前的輥或絲道導引器附近,多個絲線繞在一起、振動。下面用圖說明這
——占
;^ ο圖15為現(xiàn)有技術的紡絲卷繞裝置111的主視圖。為由紡絲裝置112紡絲多個絲線Y、用卷繞裝置113將紡絲出的多個絲線Y分別卷繞到卷裝P上的結構。在紡絲卷繞裝置111中設置有限制絲道的多個輥和絲道導引器。圖中的雙點劃線表示絲道。該紡絲卷繞裝置111中從絲線Y的行走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設置有第1絲道導引器122、交織單元 128、轉送用喂絲輥129、最靠前喂絲輥130、131等。交織單元128也具有作為絲道導引器的作用,有將絲線一根根地導入構成交織單元128的各個導引器的必要。舉這樣的現(xiàn)有技術的紡絲卷繞裝置111中進行往交織單元128的生頭作業(yè)為例進行說明。
圖16A為表示進行往現(xiàn)有技術的紡絲卷繞裝置111的交織單元128的生頭作業(yè)的狀態(tài)的放大主視圖,圖16B為圖16A的狀態(tài)下交織單元128附近的放大透視圖。如圖16A、 圖16B所示,圖中沒有表示的操作者邊用吸槍161吸引絲線Y邊進行生頭作業(yè),進行直到作為交織單元128的最靠前的絲道導引器的第1絲道導引器122的生頭。由于被掛了絲線Y 的第1絲道導引器122限制絲道,因此由吸槍161產(chǎn)生的捻和振動不會傳播到第1絲道導引器122的上游側。但是,在吸槍161與位于吸槍161的上游側作為最靠前絲道導引器的第1絲道導引器122之間,由于沒有限制絲道的結構,因此如圖16B所示,捻和振動傳播到第1絲道導引器122附近,多個絲線Y彼此繞在一起、振動。如果這樣到位于吸槍161的上游側的第1絲道導引器122附近,處于多個絲線Y彼此繞在一起、振動的狀態(tài)的話,則在往交織單元128上的生頭作業(yè)中存在以下這樣的問題。 即,往交織單元128的生頭作業(yè)不得不像上述那樣在進行了開松作業(yè)、將多個絲線Y—根一根分離后,進行將絲線Y—根根地導入構成交織單元128的各個導引器中的作業(yè)。但是,這會兒想要進行生頭作業(yè)的交織單元128存在于吸槍161與位于吸槍161上游一側的第1絲道導引器122之間。即,在成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交織單元128附近,多個絲線Y彼此繞在一起、振動著。如果操作者一人進行生頭作業(yè),則操作者不得不邊保持吸槍161邊進行將繞在一起、振動的多個絲線Y —根一根分離的開松作業(yè),進行將絲線Y —根根地導入構成交織單元 128的各個導引器的作業(yè)。實際上操作者一個人進行這樣的生頭作業(yè)是非常困難的。因此, 生頭作業(yè)不得不由2人以上的操作者來進行。并且,生頭作業(yè)需要非常多的時間。雖然以上的說明中舉了對交織單元進行生頭作業(yè)時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在往設置在紡絲卷繞裝置中的各輥和各絲道導引器的生頭作業(yè)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做出的。第1目的是要提供一種防止由于來自吸槍的捻和振動使多個絲線彼此繞在一起、振動,使生頭作業(yè)容易的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紡絲卷繞裝置及吸槍。第2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操作者能夠一個人進行生頭作業(yè)、能夠縮短生頭作業(yè)的時間的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紡絲卷繞裝置和吸槍。本發(fā)明想要解決的問題如上所述,下面說明用于解決該問題的手段。S卩,發(fā)明第1方案為一種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使用吸槍將絲道被紡絲卷繞裝置的第1輥或第1絲道導引器限制了的多個絲線掛到比上述第1輥或上述第1絲道導引器靠下游側的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使第3輥在上述吸槍與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之間,與上述多個絲線接觸的第1工序;在使上述多個絲線與上述第3輥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將上述多個絲線掛到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上的第2工序;以及,在將上述多個絲線掛到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上后,使上述第3輥從上述多個絲線離開的第3工序。發(fā)明第2方案在第1方案的基礎上,上述第3輥被設置在紡絲卷繞裝置中。發(fā)明第3方案在第1方案的基礎上,上述第3輥被設置在吸槍上。發(fā)明第4方案為一種紡絲卷繞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第1輥或第1絲道導引器, 限制多個絲線的絲道;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在比上述第1輥或上述第1絲道導引器靠下游側;以及第3輥,在使用吸槍將上述多個絲線掛到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上的情況下,在上述吸槍與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之間與上述多個絲線接觸;在與上述多個絲線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將上述多個絲線掛到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上后,從上述多個絲線離開。發(fā)明第5方案為一種用于向紡絲卷繞裝置生頭的吸槍,其特征在于,具備第3輥, 在將多個 絲線掛到比限制上述多個絲線的絲道的第ι輥或第ι絲道導引器靠下游側的第2 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的情況下,該第3輥在吸入口與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之間與上述多個絲線接觸;在與上述多個絲線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將上述多個絲線掛到上述第 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上后,該第3輥從上述多個絲線離開。發(fā)明的效果作為本發(fā)明的效果,起到以下所述的效果。根據(jù)第1方案,在吸槍與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之間,在生頭作業(yè)的期間,使第3輥暫時與多個絲線接觸。由此,來自吸槍的捻和振動雖然傳播到第3 輥附近,但不會越過第3輥傳播到上游,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附近多個絲線彼此不會繞在一起、振動。因此,在使多個絲線與第3輥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開松作業(yè)容易,能夠容易地進行將多個絲線掛到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的生頭作業(yè)。在將多個絲線掛到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之后,由于使第3輥離開多個絲線,因此不會成為本來的絲道的障礙。這樣一來,通過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第3輥暫時與多個絲線接觸,生頭作業(yè)變得容易,因此操作者一人就能夠進行生頭作業(yè),生頭作業(yè)的時間也能夠縮短。根據(jù)第2方案,由于第3輥設置在紡絲卷繞裝置中,因此通過將第3輥設置在作業(yè)性最好的位置上,能夠容易地進行生頭作業(yè)。根據(jù)第3方案,由于第3輥被設置在吸槍上,因此沒有在紡絲卷繞裝置中另外設置第3輥的必要。通過吸槍的操作,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第3輥暫時與多個絲線接觸,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生頭作業(yè)。根據(jù)第4方案,在吸槍與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之間,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在紡絲卷繞裝置中設置的第3輥暫時與多個絲線接觸。由此,來自吸槍的捻和振動雖然傳播到第3輥附近,但不會越過第3輥傳播到上游,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附近的多個絲線彼此不會繞在一起、振動。因此,在使多個絲線與第3輥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開松作業(yè)容易,能夠容易地進行將多個絲線掛到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的生頭作業(yè)。在將多個絲線掛到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之后,由于使第3輥從多個絲線離開,因此不會成為本來的絲道的障礙物。這樣一來,通過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第3輥暫時與多個絲線接觸,生頭作業(yè)變得容易,因此操作者一人就能夠進行生頭作業(yè),生頭作業(yè)的時間也能夠縮短。根據(jù)第5方案,在吸槍與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之間,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設置在吸槍上的第3輥暫時與多個絲線接觸。由此,來自吸槍的捻和振動傳播到第3輥附近,但不會越過第3輥傳播到上游,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附近的多個絲線彼此不會繞在一起、振動。因此,在使多個絲線與第3輥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的開松作業(yè)容易,能夠容易地進行將多個絲線掛到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的生頭作業(yè)。在將多個絲線掛到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之后,由于使第3輥從多個絲線離開,因此不會成為吸槍操作的障礙物。這樣一來,通過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第3輥暫時與多個絲線接觸,生頭作業(yè)變得容易,因此操作者一人就能夠進行生頭作業(yè),生頭作業(yè)的時間也能夠縮短。
圖IA為表示掛了多個絲線Y的第1輥21和第3輥M的示意圖;圖IB為圖IA的俯視圖;圖2A為表示實施例1的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生頭方法的示意圖,為表示生頭作業(yè)前階段的圖;圖2B為表示該生頭作業(yè)的第1工序的圖;圖3A為表示該生頭作業(yè)的第2工序的圖;圖;3B為表示該生頭作業(yè)的第3工序的圖;圖4為實施例2的紡絲卷繞裝置11的主視圖;圖5A為表示實施例2的生頭作業(yè)的圖,為表示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交織單元28 的生頭作業(yè)的前階段的放大主視圖;圖5B為圖5A的狀態(tài)下的交織單元洲附近的放大透視圖;圖6A為表示實施例2的生頭作業(yè)的圖,為表示生頭作業(yè)的第1工序的放大主視圖;圖6B為圖6A的狀態(tài)下的交織單元洲附近的放大透視圖;圖7A為表示實施例2的生頭作業(yè)的圖,為表示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交織單元28 的生頭作業(yè)的第2工序的放大主視圖;圖7B為圖7A的狀態(tài)下的交織單元洲附近的放大透視圖;圖8A為表示實施例2的生頭作業(yè)的圖,為表示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交織單元28 的生頭作業(yè)的第3工序的放大主視圖;圖8B為圖8A的狀態(tài)下的交織單元洲附近的放大透視圖;圖9A為實施例3的吸槍61頂端部附近的側視圖;圖9B為實施例3的吸槍61頂端部附近的側視圖;圖IOA為表示第3輥M的一例的剖視圖;圖IOB為表示第3輥M的其他例的剖視圖;圖11為表示使用了實施例3的吸槍61的生頭作業(yè)的圖;圖12為表示上述作業(yè)的第1工序的圖;圖13為表示上述作業(yè)的第2工序的圖;圖14為表示上述作業(yè)的第3工序的圖;圖15為現(xiàn)有技術的紡絲卷繞裝置111的主視圖;圖16A為表示往現(xiàn)有技術的紡絲卷繞裝置111的交織單元1 上進行生頭作業(yè)的狀態(tài)的放大主視圖;圖16B為圖16A的狀態(tài)下的交織單元128附近的放大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用圖說明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
首先,為了說明本發(fā)明是怎樣不使來自吸槍的捻和振動傳播到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輥和絲道導引器的,用示意圖詳細說明多個絲線Y被掛在輥上的情況下,絲線Y的動作特性。圖IA為掛了多個絲線Y的第1輥21和第3輥M的側視圖,圖IB為圖IA的俯視圖。如圖1A、圖IB所示,相對于絲線行走方向在上游側的第1輥21上,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掛有多個絲線Y。在第ι輥21中,各絲線Y相對于第1輥21的旋轉方向在上游側的接觸開始點21a與第1輥21的周面接觸,在比它靠下游側的接觸結束點21b離開第1輥21的周面。此時,從接觸開始點21a到接觸結束點21b,各絲線Y與第1輥21的軸21c正交地與第1輥21的周面接觸。這可以說明,正是由于第1輥21的周面與各絲線Y之間的摩擦力使各絲線Y在各絲線Y與第1輥21的周面接觸期間,不在第1輥21的軸21c方向上偏離。因此,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與第1輥21接觸的多個絲線Y原樣保持著規(guī)定間隔地從第1輥 21尚幵。其中,在第1輥21的下游側,假設使多個絲線Y的間隔變化(變寬或變窄)。該間隔的變化影響到第1輥21的附近,準確地講影響到第1輥21的接觸結束點21b附近,但從接觸結束點21b到接觸開始點21a,進而第1輥21的上游側不受影響。這是因為,從接觸開始點21a到接觸結束點21b,各絲線Y與第1輥21的軸21c正交地與第1輥21的周面接觸,在第1輥21的周面與各絲線Y之間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各絲線Y在第1輥21的軸21C 方向上不偏離。因此,在第1輥21的下游側絲線Y的間隔變化不會影響到比第1輥21的接觸結束點21b靠上游的一側。接著,離開了第1輥21的周面的多個絲線Y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與第3輥M的周面接觸。在第3輥M中各絲線Y相對于第3輥M的旋轉方向在上游側的接觸開始點2 與第3輥M的周面相接觸,在比它靠下游側的接觸結束點24b從第3輥M的周面離開。此時,與第1輥21時一樣,從接觸開始點2 到接觸結束點Mb,各絲線Y與第3輥M的軸 24c正交地與第3輥M的周面接觸。因此,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與第3輥M接觸了的多個絲線 Y原樣保持規(guī)定間隔地從第3輥M離開。其中,在第3輥對的下游側,假設使多個絲線Y的間隔變化(變寬或變窄)。該間隔的變化由于與先前利用第1輥21說明過的情況相同的原因,影響到第3輥M的附近,準確地講影響到第3輥M的接觸結束點24b附近,但從接觸結束點24b到接觸開始點Ma,進而到第3輥M的上游側不受影響。因此,在第3輥M的下游側的絲線Y的間隔變化不影響到比第3輥M的接觸結束點24b靠上游的一側,第3輥M與第1輥21之間的絲線Y的間隔完全不受影響。這樣一來,在多個絲線Y被掛在輥上的情況下,在輥的下游側的絲線的間隔變化不會影響到輥的上游側,這就是所謂即使有絲線的捻和振動,其影響也不波及到輥的上游側的絲線的動作特性。本發(fā)明就是利用了絲線這樣的動作特性。即,在進行往輥或絲道導引器上的生頭作業(yè)時,在吸槍和作為生頭作業(yè)的對象的輥或絲道導引器之間,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別的輥暫時與多個絲線接觸。由此,來自吸槍的捻和振動傳播到該暫時接觸的輥附近, 但不會越過該輥傳播到上游,作為生頭作業(yè)的對象的輥或絲道導引器附近的多個絲線彼此不會繞在一起、振動。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生頭作業(yè)。[實施例1]接著,使用示意表示了紡絲卷繞裝置的輥及絲道導引器的排列的圖2A、圖2B、圖3A、圖;3B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如圖2A、圖2B、圖3A、圖;3B所示,從上游開始排列第1輥21、第2絲道導引器23、 和第4輥27,從上游開始按該順序掛絲線Y。圖2A、圖2B、圖3A、圖所示的生頭作業(yè)為多個絲線Y全部被掛到第1輥21上、絲道被第1輥21限制,使用吸槍61將絲線Y掛到比第 1輥21靠下游側的第2絲道導引器23上的作業(yè)。圖2A表示生頭作業(yè)的前階段。往第2絲道導引器23上的生頭作業(yè)必須在進行了開松作業(yè)、將多個絲線Y —根一根分離后,進行將絲線Y —根根地導入構成第2絲道導引器 23的各個導引器中的作業(yè)。但是,這會兒要進行生頭作業(yè)的第2絲道導引器23存在于吸槍61和位于吸槍61上游側的第1輥21之間,在吸槍61的上游側,多個絲線Y彼此繞在一起、振動。即,在成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第2絲道導引器23附近,處于多個絲線Y彼此繞在一起、振動的狀態(tài)。圖2B表示生頭作業(yè)的第1工序。使第3輥M移動到圖示上方,并且操作吸槍61 使第3輥M在吸槍61與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第2絲道導引器23之間與多個絲線Y接觸。 第3輥M為僅在生頭作業(yè)期間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的輥。使用自由旋轉的輥作為第3 輥對,第3輥M通過與行走的多個絲線Y接觸而從動旋轉。如果使第3輥M與多個絲線 Y接觸,利用上述絲線Y的動作特性,即使在第3輥M的下游側存在絲線Y的捻和振動,其影響也不波及到第3輥M的上游側。另外,在多個絲線Y與第3輥M的接觸為點接觸或與此相近的短距離的接觸的情況下,第3輥M的周面與各絲線Y之間的摩擦力不足。因此, 雖然使多個絲線Y與第3輥M接觸的距離由絲線Y與第3輥M的摩擦系數(shù)決定,但作為摩擦力充分作用的距離優(yōu)選第3輥M的周長的1/4以上的接觸。圖3A表示生頭作業(yè)的第2工序。第2工序在保持使多個絲線Y與第3輥M接觸的狀態(tài)下,使第3輥M移動到圖示下方,使多個絲線Y的絲道經(jīng)過第2絲道導引器23。除此以外,將絲線Y—根根地導入構成第2絲道導引器23的各個導引器中,從而將多個絲線 Y掛到第2絲道導引器23上。雖然本實施例通過使第3輥M移動到圖示下方而使多個絲線Y進入第2絲道導引器23,但也可以用除此以外的方法使多個絲線Y進入第2絲道導引器23。并且,也可以使第1輥21上的多個絲線Y的間隔與第2絲道導引器23的各個導引器的間隔一致,使各絲線Y與各個導引器的位置相一致。通過這樣,僅通過使第3輥M移動到圖示下方,就能夠使絲線Y—根根地進入構成第2絲道導引器23的各個導引器中,能夠更迅速地進行生頭作業(yè)。圖;3B表示生頭作業(yè)的第3工序。第3工序中在將多個絲線Y掛到第2絲道導引器23上之后,操作吸槍61將多個絲線Y掛到第4輥27上,在此基礎上使第3輥M進一步移動到圖示下方,從多個絲線Y離開。如果采用以上說明過的實施例1的往紡絲卷繞裝置11上的生頭方法,具有如下效在吸槍61與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第2絲道導引器23之間,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第 3輥M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由此,來自吸槍61的捻和振動雖然傳播到第3輥M附近, 但不會越過第3輥M傳播到上游,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第2絲道導引器23附近的多個絲線Y彼此不會繞在一起、振動。因此,在使多個絲線Y與第3輥M接觸的狀態(tài)下開松作業(yè)容易,能夠容易地進行將多個絲線Y掛到第2絲道導引器23上的生頭作業(yè)。在將多個絲線Y掛到第2絲道導引器23上之后,由于使第3輥M從多個絲線Y離開,因此不會成為本來的絲道的障礙物。這樣一來,通過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第3輥M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生頭作業(yè)變得容易,因此操作者一人能夠進行生頭作業(yè),生頭作業(yè)的時間也能夠縮短。[實施例2]接著使用圖4至圖8B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紡絲卷繞裝置11。本實施例在第3 輥M設置在紡絲卷繞裝置11中這一點與其他實施例大不相同。圖4為實施例2的紡絲卷繞裝置11的主視圖。參照圖4說明本實施例的紡絲卷繞裝置11的整體結構。紡絲卷繞裝置11主要由紡絲裝置12和卷繞裝置13構成,為將在高溫下使其溶解了的熱可塑性樹脂(聚合物)從細的噴嘴中擠出,邊冷卻邊卷繞變成絲線 Y的裝置。一般來說,紡絲卷繞裝置11中具有卷繞POY(部分取向絲)的POY用紡絲卷繞裝置和卷繞FDY(全拉伸絲)的FDY用紡絲卷繞裝置這2種裝置。雖然本發(fā)明的紡絲卷繞裝置11能夠用于POY用紡絲卷繞裝置和FDY用紡絲卷繞裝置中的任意一種,但本實施例為 POY用紡絲卷繞裝置。紡絲裝置12為紡出多根單纖維、從上方往下方供給紡出的單纖維的裝置。投入到紡絲裝置12中的合成纖維原料(單纖維的原料)使用擠出機被壓送,從設置在紡絲頭(圖示省略)中的多個紡出口紡出。從紡絲頭的紡出口紡出的多個單纖維被按每預定的根數(shù)捆扎、構成多根絲線Y,被導向卷繞裝置13。即,構成多根將預定根數(shù)的單纖維捆扎而成的絲線Y,該多根絲線Y被導向卷繞裝置13。卷繞裝置13為用多個筒管B卷繞來自紡絲裝置12的多根絲線Y、形成多個卷裝P 的裝置。卷繞裝置13沿絲線Y的行走方向從上游側起具備第1絲道導引器22、作為第2 絲道導引器的交織單元28、第3輥對、作為第4輥的轉送用喂絲輥四、最靠前喂絲輥30、31 和卷裝形成單元15。第1絲道導引器22為限制來自紡絲裝置12的多根絲線Y的絲道、將絲線Y導引到下游側的交織單元觀的裝置。交織單元觀為使用流體噴嘴使構成絲線Y的單纖維互相絡絞、賦予集束性,抑制纖維間的擴展或分離的單元。交織單元觀具有絲道導引器的功能, 有將絲線Y—根根地導入構成交織單元觀的各個導引器中的必要。有關往交織單元觀上的生頭作業(yè)后面詳細說明。第3輥M為往交織單元28的生頭作業(yè)的期間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的輥。第3 輥M這樣配置偏離從交織單元28到下游的轉送用喂絲輥四的絲道,在往交織單元28的生頭作業(yè)后,不成為本來的絲道的障礙物。并且,第3輥M還設置在由吸槍61往交織單元 28的生頭作業(yè)中作業(yè)性最好的位置上。轉送用喂絲輥四為牽引來自紡絲裝置12的多個絲線Y的輥。在轉送用喂絲輥四的下游一側設置有最靠前喂絲輥30、31。最靠前喂絲輥30、31為向卷裝形成單元15送出絲線Y的輥。在交織單元觀上附設有生頭裝置41。生頭裝置41為在往交織單元觀的生頭作業(yè)中使用的裝置,臨時改變被導入交織單元觀的絲線Y的絲道、導入交織單元28(參照圖 5B、圖6B)。生頭裝置41具備臂42和生頭導引桿43。生頭導引桿43為用摩擦小的材料形成、與多個絲線Y接觸的桿。臂42為支承生頭導引桿43,使生頭導引桿43以軸44為中心擺動來改變絲線Y的絲道的部件。有關生頭裝置41的動作后面詳細說明。
卷裝形成單元15為將從最靠前喂絲輥30、31送出來的多根絲線Y分別卷繞到各筒管B上的單元。卷裝形成單元15由通過旋轉卷繞絲線Y的筒管B、安裝多個筒管B的筒管支架軸17、使卷繞到筒管B上的絲線Y橫動的橫動裝置20、使筒管B以及筒管B上形成的卷裝P從動旋轉的旋轉輥(圖示省略)、以及驅動橫動裝置20和旋轉輥的驅動裝置18構成。被導入卷裝形成單元15的各絲線Y被橫動裝置20沿左右方向(筒管支架軸17 的軸線方向)橫動、卷繞到旋轉的筒管B上。于是,卷繞到筒管B上的絲線Y為在筒管B上形成卷裝P的絲線。接著,說明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交織單元觀的生頭作業(yè)。圖5A為表示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交織單元觀的生頭作業(yè)的前階段的放大主視圖,圖5B為圖5A的狀態(tài)下的交織單元觀附近的放大透視圖。如圖5A、圖5B所示,沒有圖示的操作者邊用吸槍61吸引絲線Y邊進行生頭作業(yè),一直生頭到交織單元觀的跟前的第1絲道導引器22。多個絲線Y在第1絲道導引器22上的間隔與交織單元觀的各個導引器的間隔相一致,第1絲道導引器22與交織單元觀的位置關系這樣設定如果經(jīng)過了第1絲道導引器 22后的各絲線Y保持原樣直行的話,則進入交織單元觀的各個導引器中。但是,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交織單元28存在于吸槍61和位于吸槍61上游側的第 1絲道導引器22之間,如圖5B所示,在吸槍61的上游側,多個絲線Y彼此繞在一起、振動著。即,在成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交織單元觀附近,處于多個絲線Y彼此繞在一起、振動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不能夠容易地將絲線Y導入到構成交織單元觀的各個導引器中。圖6A為表示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交織單元觀的生頭作業(yè)的第1工序的放大主視圖,圖6B為圖6A的狀態(tài)下的交織單元觀附近的放大透視圖。第1工序中,操作吸槍61, 在吸槍61與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交織單元28之間使多個絲線Y與第3輥M接觸。第3 輥M為僅在生頭作業(yè)期間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的輥。如果使第3輥M與多個絲線Y接觸,則利用絲線Y的動作特性,即使在第3輥M的下游側存在絲線Y的捻和振動,其影響也不波及到第3輥對的上游側。此時,生頭裝置41的生頭導引桿43被配置在利用臂42的擺動、在構成交織單元 28的各個導引器的導入口的外側與多個絲線Y接觸的位置。通過將生頭導引桿43配置在該位置上,使本來經(jīng)過交織單元28中的各絲線Y的絲道暫時從交織單元28離開。由此,能夠防止第1工序中在操作者操作吸槍61期間不小心絲線Y與交織單元觀接觸,或者絲線 Y進入交織單元觀的各個導引器的錯誤的位置。圖7A為表示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交織單元觀的生頭作業(yè)的第2工序的放大主視圖,圖7B為圖7A的狀態(tài)下交織單元觀附近的放大透視圖。在第2工序中,在保持使多個絲線Y與第3輥M接觸的狀態(tài)下將絲線Y導入構成交織單元觀的各個導引器中,將多個絲線Y掛在交織單元28中。本實施例中通過生頭裝置41的生頭導引桿43由臂42的擺動從多個絲線Y的絲道離開,使經(jīng)過第1絲道導引器22后的各絲線Y保持原樣筆直行走, 將各絲線Y導入到交織單元觀的各個導引器中。這樣一來,通過經(jīng)過第1絲道導引器22 后的各絲線Y保持原樣筆直行走的話,則進入交織單元觀的各個導引器中地進行設定,僅使生頭裝置41動作絲線Y就一根根地進入構成交織單元觀的各個導引器中,因此能夠更迅速地進行生頭作業(yè)。
圖8A為表示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交織單元觀的生頭作業(yè)的第3工序的放大主視圖,圖8B為圖8A的狀態(tài)下的交織單元觀附近的放大透視圖。第3工序中在將多個絲線 Y掛到交織單元觀上后,操作吸槍61將多個絲線Y掛到轉送用喂絲輥四上,接著掛到最靠前喂絲輥30上。第3輥M偏離從交織單元28到下游的轉送用喂絲輥四的絲道,通過將多個絲線Y掛到轉送用喂絲輥四上,第3輥M從多個絲線Y的絲道離開。通過將多個絲線Y掛到轉送用喂絲輥四上,往交織單元28的生頭作業(yè)實際上結束。如果采用以上說明過的實施例2的紡絲卷繞裝置11,具有以下效果。在吸槍61與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交織單元28之間,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設置在紡絲卷繞裝置11中的第3輥對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由此,來自吸槍61的捻和振動傳播到第3輥M附近,但不會越過第3輥M而傳播到上游,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交織單元28 附近的多個絲線Y彼此不會繞在一起、振動。因此,在使多個絲線Y與第3輥M接觸的狀態(tài)下的開松作業(yè)容易,能夠容易地進行將多個絲線Y掛到交織單元觀上的生頭作業(yè)。在將多個絲線Y掛到交織單元觀上之后,由于使第3輥M從多個絲線Y離開,因此不會成為本來的絲道的障礙物。這樣一來,通過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第3輥M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 生頭作業(yè)變得容易,因此操作者一人就能夠進行生頭作業(yè),生頭作業(yè)的時間也能夠縮短。[實施例3]使用圖9A到圖14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吸槍61及其使用。本實施例中在第3 輥M設置在吸槍61上這一點與其他實施例大不相同。圖9A、圖9B為吸槍61的頂端部附近的側視圖。如圖9A所示,臂63安裝在吸槍 61的頂端部附近。臂63如圖9B所示能夠以軸64為中心擺動規(guī)定角度地構成。第3輥M 安裝在臂63上。第3輥M為在生頭作業(yè)期間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的輥。如圖9A、圖9B所示,通過使臂63擺動,能夠改變第3輥M相對于吸槍61的吸口 62的位置。圖9A中第3輥M的位置為與被吸槍61筆直吸引的絲線Y接觸的位置,圖9B 中第3輥M的位置為不與被吸槍61筆直吸引的絲線Y接觸、從絲線Y離開的位置。圖10A、圖IOB為表示第3輥M的形狀的例子的剖視圖。既可以像圖IOA所示那樣使與絲線Y的接觸面25的形狀為近似“V”字形,也可以像圖IOB所示那樣使與絲線Y的接觸面25的形狀為平坦,在兩側設置防止絲線脫落的凸緣26。根據(jù)與第3輥M接觸的絲線Y的動作特性,在第3輥M的上游側絲線Y欲擴展,因此圖IOB的形狀的這一種能夠擴大絲線Y的接觸的寬度。另外,圖10A、圖IOB為第3輥對的形狀的例子,并不是限定于該尺寸和形狀、尺寸的比例等。接著,說明本實施例的吸槍61的使用的一個例子。以下說明的吸槍61的使用為用于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生頭裝置51的生頭作業(yè)的情況。首先說明紡絲卷繞裝置11和生頭裝置51。圖11為往生頭裝置51上進行生頭之前的紡絲卷繞裝置11的透視圖,圖12為從圖11的狀態(tài)開始使第3輥M與絲線Y接觸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13為往生頭裝置51的生頭部件M上進行了生頭的狀態(tài)的紡絲卷繞裝置11的透視圖;圖14為將生頭裝置51的生頭部件M展開了的狀態(tài)的紡絲卷繞裝置11的透視圖。紡絲卷繞裝置11主要由主體框架14,圍繞水平軸旋轉的轉臺板16,突設在轉臺板 16上的2根筒管支架軸17A、17B,旋轉驅動筒管支架軸17A、17B的驅動裝置18,沿主體框架 14垂直上升或下降的支承框19,設置在支承框19上的接觸輥(圖示省略),以及橫動裝置(圖示省略)構成。來自紡絲機的紡絲速度為一定,筒管支架軸17A、17B被維持規(guī)定的卷繞速度地旋轉驅動。當卷裝變成滿卷時,轉臺板16旋轉180°,滿卷的卷裝的筒管支架軸17A變成待機位置b,空筒管B的筒管支架軸17B變成卷繞位置a。從滿卷的卷裝向空筒管B進行絲線移交、連續(xù)地進行卷繞。滿卷卷裝的筒管支架軸17A逐漸減速、停止,滿卷卷裝與空筒管B被交換。但是,在該轉臺式紡絲卷繞裝置11中,雖然從滿卷筒管B向空筒管B的絲線移交用絲線移交裝置(圖示省略)連續(xù)運轉中自動地能進行,但在連續(xù)運轉開始前的絲線卷繞開始時等,有使用生頭裝置51通過手動操作進行往空筒管B上生頭的必要。因此,如果說明生頭裝置51,生頭裝置51具有生頭用動力缸裝置52和旋轉分離裝置56。生頭用動力缸裝置具有筒體53、生頭部件M、和桿55。生頭部件M的數(shù)量與筒管 B的數(shù)量相等。生頭部件M在筒體53內(nèi)滑動自由,生頭部件M彼此用帶以規(guī)定的間隔連接著。圖示左側端的生頭部件M固定在筒體53上,圖面右側端的生頭部件M與桿55的頂端連接著。如圖11、圖12、圖13所示,當從筒體53拉出桿55時,生頭部件M聚集在筒體53的左側端。如圖14所示,當將桿55推進筒體53時,生頭部件M以帶的長度所決定的規(guī)定間距展開。在旋轉分離裝置56上以規(guī)定的間距設置有導引槽57,在執(zhí)行元件的作用下動作。接著說明生頭裝置51的動作。如圖11、圖12所示,拉出桿55使生頭部件M聚集在圖面的左側端。并且,使經(jīng)過橫動導絲器71 —起出來的多個絲線Y穿過支承框19之間被吸槍61繞在一起、吸引。并且,如圖13所示,將各絲線Y的每一根掛到生頭部件M上。 對于往生頭部件M上的生頭作業(yè)后面詳細說明。如圖14所示,當將桿55推進筒體53中時,生頭部件M變成以間距展開的規(guī)定位置,絲線Y在橫動導絲器71的正下方行走。使旋轉分離裝置56的執(zhí)行元件動作,使旋轉分離裝置56沿圖示E方向旋轉。各絲線Y進入旋轉分離裝置56的導引槽57中,絲道向筒管支架軸17A的筒管B —側彎曲,各絲線Y同時被各筒管B的縫隙Ba捕捉,開始向筒管B的卷繞。以上為紡絲卷繞裝置11和生頭裝置51的結構,下面詳細說明往生頭部件M上的生頭作業(yè)。如圖11所示,沒有圖示的操作者邊用吸槍61吸引絲線Y邊進行生頭作業(yè),對作為第2絲道導引器的生頭部件M生頭到最靠前的作為第1絲道導引器的橫動導絲器71。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生頭部件M存在于吸槍61與位于吸槍61上游側的橫動導絲器71之間,在吸槍61的上游側,多個絲線Y彼此繞在一起、振動。即,在成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生頭部件M附近,處于多個絲線Y彼此繞在一起、振動著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開松作業(yè)非常困難,不能夠容易地將絲線Y導入各生頭部件M中。圖12表示了往生頭部件M上的生頭作業(yè)的第1工序。第1工序中,操作吸槍61 的臂63,使多個絲線Y在吸槍61與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生頭部件M之間與第3輥M接觸。第3輥對為僅在生頭作業(yè)期間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的輥。如果使第3輥對與多個絲線Y接觸,由于絲線Y的動作特性,即使在第3輥M的下游側存在絲線Y的捻和振動,其影響也不會波及到第3輥M的上游側。圖13表示了往生頭部件M上的生頭作業(yè)的第2工序。第2工序中,在保持使多個絲線Y與第3輥M接觸的狀態(tài)下將絲線Y掛到各生頭部件M上。本實施例中通過使第 3輥M與多個絲線Y接觸,使來自吸槍61的絲線Y的捻和振動不傳播到第3輥M的上游側。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開松作業(yè),能夠容易地進行將絲線Y掛到各生頭部件M上的生頭作業(yè)。圖14表示了往生頭部件M的生頭作業(yè)的第3工序。第3工序中,在將絲線Y掛到各生頭部件M上后,操作吸槍61的臂63使第3輥M從多個絲線Y的絲道離開。并且, 通過將桿55推進筒體53中,生頭部件M以傳送帶的長度所決定的規(guī)定間距展開。通過操作吸槍61的臂63使第3輥M從多個絲線Y的絲道離開,往生頭部件M的生頭作業(yè)實際
上結束ο如果采用以上說明過的實施例3的吸槍61,具有如下效果。在吸槍61與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生頭部件M之間,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設置在吸槍61上的第3輥M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由此,來自吸槍61的捻和振動雖然傳播到第 3輥M附近,但不會越過第3輥M傳播到上游,作為生頭作業(yè)對象的生頭部件M附近的多個絲線Y彼此不會繞在一起、振動。因此,在使多個絲線Y與第3輥M接觸的狀態(tài)下開松作業(yè)容易,能夠容易地進行將絲線Y掛到各生頭部件M上的生頭作業(yè)。在將絲線Y掛到生頭部件M上之后,由于使第3輥M從多個絲線Y離開,因此不會成為吸槍61的操作的障礙物。這樣一來,通過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第3輥M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生頭作業(yè)變得容易,因此操作者一人就能夠進行生頭作業(yè),生頭作業(yè)的時間也能夠縮短。并且,由于第3輥M設置在吸槍61上,因此沒有在紡絲卷繞裝置11中另外設置第3輥M的必要。通過吸槍61的操作在生頭作業(yè)期間使第3輥M暫時與多個絲線Y接觸,通過這樣能夠容易地進行生頭作業(yè)。雖然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能夠進行各種變更。例如,雖然在實施例2中在紡絲卷繞裝置11中設置了用于交織單元觀的生頭作業(yè)的第3輥對,但也可以在紡絲卷繞裝置11中設置用于往其他的輥或絲道導引器上生頭作業(yè)的另外的第3輥對。并且,雖然實施例3中采用將第3輥M設置在能夠擺動的臂63上的結構作為使設置在吸槍61上的第3輥M暫時與絲線Y接觸的結構,但該結構并不局限于此。雖然在實施例3中作為使用了吸槍61的第3輥M的生頭作業(yè)說明了往紡絲卷繞裝置11的生頭裝置51的生頭作業(yè),但當然也可以用于往其他的輥或絲道導引器的生頭作業(yè)——例如實施例2中說明過的往交織單元28的生頭作業(yè)等。以上說明過的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既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也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的形狀。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擴展到整個從本說明書及附圖中記載的事項中明確的、本發(fā)明真實意圖的技術思想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使用吸槍將絲道被紡絲卷繞裝置的第1輥或第1 絲道導引器限制了的多個絲線掛到比上述第1輥或上述第1絲道導引器靠下游側的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使第3輥在上述吸槍與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之間,與上述多個絲線接觸的第1工序;在使上述多個絲線與上述第3輥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將上述多個絲線掛到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上的第2工序;以及,在將上述多個絲線掛到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上后,使上述第3輥從上述多個絲線離開的第3工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輥被設置在紡絲卷繞裝置中。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輥被設置在吸槍上。
4.一種紡絲卷繞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第1輥或第1絲道導引器,限制多個絲線的絲道;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在比上述第1輥或上述第1絲道導引器靠下游側;以及第3輥,在使用吸槍將上述多個絲線掛到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上的情況下,在上述吸槍與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之間與上述多個絲線接觸;在與上述多個絲線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將上述多個絲線掛到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上后,從上述多個絲線離開。
5.一種吸槍,用于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其特征在于,具備第3輥,在將多個絲線掛到比限制上述多個絲線的絲道的第1輥或第1絲道導引器靠下游側的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的情況下,該第3輥在吸入口與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絲道導引器之間與上述多個絲線接觸;在與上述多個絲線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將上述多個絲線掛到上述第2輥或上述第2 絲道導引器上后,該第3輥從上述多個絲線離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防止來自吸槍的捻和振動使多個絲線彼此繞在一起、振動,使生頭作業(yè)容易的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紡絲卷繞裝置及吸槍。作為使用吸槍(61)將絲道被紡絲卷繞裝置的第1輥(21)或第1絲道導引器(22)限制的多個絲線(Y)掛到比第1輥或第1絲道導引器靠下游側的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23)上的、向紡絲卷繞裝置的生頭方法,包含以下工序使第3輥(24)在吸槍與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之間與多個絲線接觸的第1工序;在使多個絲線與第3輥接觸的狀態(tài)下,將多個絲線掛到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的第2工序;在將多個絲線掛到第2輥或第2絲道導引器上后,使第3輥從多個絲線離開的第3工序。
文檔編號B65H57/16GK102328850SQ201110189478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13日
發(fā)明者岸根章典, 橋本欣三 申請人:日本Tmt機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