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846328閱讀:233來源:國知局
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救生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可以把救生浮體(如救生圈)準確投放到遠超過直接拋投的距離。

背景技術(shù):
目前,水上救生主要依靠船及救生圈來實施救生的工作。標準的2.5公斤重通用成人救生圈在拋投時一般只能達到幾米至十幾米,因此只能救援很近的距離。當遇到洪水等水流流速較大時要實現(xiàn)準確拋投更加困難,有時還會發(fā)生即使拋投位置到位而被救者未能及時抓住救生圈,使得救生圈被水沖走從而造成救援失敗。遠距離準確投放救生圈和在湍急水流中救援問題一直沒有簡便有效的解決方法。目前關(guān)于遠距離投放救生圈的專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壓縮氣體、火藥或者機械彈簧拋投未充氣的救生圈,救生圈被拋投入水后自動充氣,如中國專利CN101982371A、CN201842236U和CN202609055U等公開的都是此類產(chǎn)品。這些產(chǎn)品都不適用于湍急的水流中救生,且其結(jié)構(gòu)復雜,很難操作,只有一次拋投機會,如果一次拋投失敗需要花較長時間收回已拋出的救生圈并裝填壓縮氣體、火藥或者設置機械彈簧才能進行再次拋投。另一類是以電動遙控自航救生圈的方式,如CN202609055U和CN202439834U等專利中所公開的,這種產(chǎn)品同樣不適用于湍急水流,其控制困難,維護成本很大,可靠性低。另外,中國專利CN202368768U(急流救援系統(tǒng))公開了以組合桿一端固定河岸基座一端連接充氣船,利用洪水沖擊力使組合桿繞基座轉(zhuǎn)動,以尼龍繩、滑輪和絞盤控制組合桿轉(zhuǎn)速實施救援。但是,該實用新型結(jié)構(gòu)復雜,體積重量大,運輸困難,裝配耗時,需要一組人員協(xié)同操作。因此,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致力于開發(fā)一種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利用救援繩、安全鉤、定位環(huán)及導向舵板實現(xiàn)簡單方便地精確控制救生圈位置。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上述缺陷,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提供一種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可靠方便,可經(jīng)受風浪,且能按需微調(diào)救生裝置投放位置。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救生浮體本體、導向舵板和救援繩,所述導向舵板具有受力迎水面;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所述救生浮體本體漂浮在水面上,所述導向舵板設置在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并至少部分地浸沒于水中,所述受力迎水面和所述水面的夾角在30°到150°之間,所述救援繩的一端連接在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所述救援繩的另一端由救援者握持。進一步地,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設置有定位環(huán),所述救援繩上設置有安全鉤,所述救援繩通過所述安全鉤與所述定位環(huán)的配合連接在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進一步地,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未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也設置在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且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未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相對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與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相對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相同??蛇x地,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未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也設置在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且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未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相對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與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相對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不相同??蛇x地,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未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未設置在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進一步地,所述導向舵板通過鉚接、螺絲固定或膠粘合連接在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可選地,所述導向舵板與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一體成型。可選地,所述導向舵板的一端通過鉸鏈連接到所述救生浮體本體,所述導向舵板可繞所述鉸鏈相對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轉(zhuǎn)動;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未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貼合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還設置有卡口,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卡口咬合所述導向舵板以使所述導向舵板相對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不變化。進一步地,多個所述導向舵板分別通過多個所述鉸鏈連接到所述救生浮體本體,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設置有多個所述卡口用于分別咬合所述多個導向舵板;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未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多個導向舵板皆貼合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至少一個所述卡口咬合至少一個所述導向舵板??蛇x地,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通過綁帶或繩索綁定在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或者所述導向舵板通過夾具固定在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進一步地,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具有開孔,所述導向舵板上具有突起部;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上的突起部嵌入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的開孔。進一步地,所述受力迎水面是一個或者等效于一個等效矩形平面,所述矩形平面具有第一側(cè)邊和第二側(cè)邊,所述等效矩形平面具有第一等效側(cè)邊和第二等效側(cè)邊;所述定位環(huán)設置在所述救生浮體的側(cè)部;當所述受力迎水面是所述矩形平面時,所述定位環(huán)到所述第一側(cè)邊和所述第二側(cè)邊的距離不相等;當所述受力迎水面等效于所述等效矩形平面時,所述定位環(huán)到所述第一等效側(cè)邊和所述第二等效側(cè)邊的距離不相等。進一步地,所述定位環(huán)包括兩個定位環(huán);當所述受力迎水面是所述矩形平面時,其中一個定位環(huán)到所述第一側(cè)邊的距離比到所述第二側(cè)邊的距離小,另一個定位環(huán)到所述第二側(cè)邊的距離比到所述第一側(cè)邊的距離??;當所述受力迎水面等效于所述等效矩形平面時,其中一個定位環(huán)到所述第一等效側(cè)邊的距離比到所述第二等效側(cè)邊的距離小,另一個定位環(huán)到所述第二等效側(cè)邊的距離比到所述第一等效側(cè)邊的距離小。進一步地,所述安全鉤固定連接在所述救援繩的一端;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安全鉤與所述兩個定位環(huán)中的一個配合。可選地,所述安全鉤包括第一安全鉤和第二安全鉤,所述第一安全鉤固定連接在所述救援繩的一端,所述第二安全鉤固定連接在所述救援繩上;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所述第一安全鉤與所述兩個定位環(huán)中的一個配合且所述第二安全鉤與所述兩個定位環(huán)中的另一個配合。進一步地,所述救生浮體本體是救生圈。進一步地,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使用方法,應用于所述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救援者根據(jù)被救援者相對于自己的位置和水流的方向,將所述安全鉤與所述兩個定位環(huán)中的一個配合;確定所述導向舵板相對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為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相對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拋投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使所述救生浮體本體浮于水面且所述導向舵板浸沒于水中;所述救援者釋放所述救援繩,使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所述水流的推動下向所述被救援者漂去??蛇x地,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使用方法,應用于所述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救援者根據(jù)被救援者相對于自己的位置和水流的方向,將所述第二安全鉤與所述兩個定位環(huán)中的一個配合,并繼而將所述第一安全鉤與所述兩個定位環(huán)中的另一個配合;確定所述導向舵板相對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為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所述導向舵板相對于所述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拋投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使所述救生浮體本體浮于水面且所述導向舵板浸沒于水中;所述救援者釋放救援繩,使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所述水流的推動下向所述被救援者漂去;所述被救援者抓住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后,解除所述第二安全鉤與所述兩個定位環(huán)中的所述一個的配合;所述救援者回收救援繩,使所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帶著所述被救援者在所述水流的推動下向所述救援者漂回。進一步地,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導向舵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受力迎水面;所述導向舵板上連接有綁帶、繩索和/或夾具,所述綁帶、繩索和夾具用于將所述導向舵板固定在救生浮體本體上;當所述救生浮體本體漂浮在水面上時,所述導向舵板至少部分地浸沒于水中,所述受力迎水面和所述水面的夾角在30°到150°之間。進一步地,所述導向舵板的一端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用于與所述救生浮體本體上的開孔配合。在第一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繩控水上救生裝置通過在救生浮體本體(救生浮體本體優(yōu)選地為通用標準救生圈,參見標準:GB4302-2008)上以固定的、或可折疊的、或可拆卸的方式安裝導向舵板,導向舵板具有為矩形平面或等效為等效矩形平面的受力迎水面(此處的等效是指兩者的受力和力矩相同);在救生浮體本體的側(cè)部上設置兩個定位環(huán),兩個定位環(huán)(第一定位環(huán)和第二定位環(huán))在相對于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矩形平面的中心處的法線呈一定角度的二對稱位置處固定設置,在替代的實施例中,定位環(huán)的位置可調(diào)節(jié);定位環(huán)到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矩形平面的兩個側(cè)邊(第一側(cè)邊和第二側(cè)邊)的距離不相等,或者,定位環(huán)到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等效矩形平面的兩個側(cè)邊(第一等效側(cè)邊和第二等效側(cè)邊)的距離不相等;救援繩的一端設置有安全鉤,另一端用于供救援者握持;救援繩通過安全鉤與定位環(huán)的配合連接到救生浮體本體上,在替代的實施例中,救援繩可以直接捆綁在定位環(huán)上或救生裝置浮體本體上。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救生浮體本體漂浮在水面上,導向舵板浸沒于水中且其受力迎水面在30°到150°之間,較佳地,該受力迎水面垂直于水面或大致垂直于水面。由于定位環(huán)和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矩形平面(或等效矩形平面)的兩個側(cè)邊(或等效側(cè)邊)的距離不相等,在水流的沖擊作用下,救生浮體本體受到水流對導向舵板的作用力及水流對救生浮體的作用力的合力是偏離河岸的,由此救援者在岸邊以一定速度釋放救援繩可使救生浮體本體漂離岸邊,向水中的被救援者漂去;并且只要救援繩長度足夠,救援者通過控制救援繩的長度和調(diào)整在岸邊的位置,可以把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以類似放風箏的方式準確投放到遠超過直接拋投救生浮體本體的距離,并可以按需要微調(diào)其位置,從而使救生浮體本體準確地到達被救援者處。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可以為平面也可以為曲面,可以為矩形、圓角矩形、梯形、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半橢圓形,多邊形或不規(guī)則形,優(yōu)選地,受力迎水面為矩形平面,從實用和安全的考慮導向舵板優(yōu)選地為圓角矩形平板或者同救生圈部分形狀重合的扇環(huán)形平板。救援繩可使用各種柔性繩狀材料,優(yōu)選地采用可漂浮的4毫米至8毫米丙綸高強度專用水上救援繩(參見規(guī)范:DB37/T1989-2011)。救生浮體本體可以是一切可提供浮力的物體,如各種形狀的泡沫塑料、木制品、輪胎及空心物體等。為利用現(xiàn)有器材和技術(shù)減少成本以及實現(xiàn)安全的救援,優(yōu)選地,救生浮體本體使用通用標準救生圈(參見標準:GB4302-2008),本文以下描述及附圖將以救生圈為作為救生浮體本體的實例,闡述本發(fā)明的結(jié)構(gòu)和使用方法。使用救生圈以外的其他物體作為救生浮體本體時如果使用與本發(fā)明同樣的原理,即救生浮體本體提供浮力,導向舵板提供橫向推力(水流對導向舵板的作用力的一個分力的方向垂直于水流方向),救援繩提供對救生浮體本體的拉力,則這類應用也被包括在本發(fā)明保護范圍內(nèi)。定位環(huán)是被救援繩直接綁縛或通過諸如安全鉤的連接部件連接的受力點,可以為剛性環(huán)狀體,如金屬圈,也可為柔性環(huán)狀體,如高強度尼龍繩圈,另外,救生浮體本體上的開孔也是定位環(huán)替代形式。雖然救援繩可以直接綁縛在定位環(huán)或救生浮體本體上,為了減少救援時間,優(yōu)選地,救援繩的一端安裝安全鉤,例如卡扣式安全鉤,安全鉤可以快速地與定位環(huán)配合從而將救援繩連接到救生浮體本體上。在替代的實施例中,救生浮體本體的側(cè)部可以設置多于兩個的定位環(huán),以將救援繩連接到救生浮體本體上的不同位置處。上述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使用方法如下:步驟一、救援者根據(jù)被救援者相對于自己的位置和水流的方向,將安全鉤與第一定位環(huán)或第二定位環(huán)配合。救援者判斷選擇合適位置的定位環(huán)以與救援繩上的安全鉤配合的方法可以有多種,例如通過受力分析,一種較簡單的判斷方法是:救援者面向被救援者站立在岸邊,平持救生浮體本體并保證其上的導向舵板在救生浮體本體的下方且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矩形平面(或其等效矩形平面)平行于水流方向,將該矩形平面(或等效矩形平面)的兩條側(cè)邊(或等效側(cè)邊)定義為上游邊和下游邊,則從上游邊到下游邊的方向為水流方向,選擇到上游邊的距離小于到下游邊的距離的定位環(huán)作為與救援繩上的安全鉤配合的定位環(huán),如果符合要求的定位環(huán)有多個,則可以根據(jù)水流速度再作選擇,例如在水流較快的水中救援可以選擇距離上游邊較近的定位環(huán),而在水流較慢的水中救援則可以選擇距離上游邊較遠的定位環(huán)。步驟二、確定導向舵板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為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導向舵板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即確定以可折疊的方式安裝的導向舵板被打開并固定到位,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的導向舵板被安裝到位。步驟三、拋投繩控水上救生裝置,使救生浮體本體浮于水面且導向舵板浸沒于水中。步驟四、救援者釋放救援繩,使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流的推動下向被救援者漂去。其中,當水流速越大,救生浮體本體漂航到位的時間越短,救援使用效果越好。在急流水域,救援者只要站在上游適當距離(相對于被救援者),通過以小于水流的速度釋放救援繩,就可以快速投放救生浮體本體到指定位置(被救援者處)。在水流速度較慢或者靜水水域救援仍然可以使用,具體為:在被救援者的下游稍遠的地方投放救生浮體本體入水,救援者向上游奔跑,邊奔跑邊釋放救援繩,釋繩速度小于奔跑速度,通過控制釋繩長度和奔跑速度可以控制救生浮體本體離岸的距離。在完全靜止水域不容易微調(diào)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可以適度增加釋繩長度,讓連接救生浮體本體和救援者的救援繩掃過被救援者,被救援者抓住救援繩可順繩抓到救生浮體本體。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最遠救援距離同救援繩的長度、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面積、與救援繩相連的定位環(huán)的位置、水流的速度、救援繩的吸水性、救援繩的單位長度重量、岸的高度及救援技巧等因素相關(guān)。例如,救援繩吸水性越大,救援繩沾水后重量越大,其下垂量也越大,當救援繩浸沒于水中時,水的阻力會改變救援繩的準直度,使其向下游方向偏移呈擺線形狀,由此嚴重影響救援繩的拉力角度。再例如,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面積和水流對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沖擊力成正比,面積太小則救援繩的張力不夠,使救援繩不易繃直,垂入水中影響拉力方向,面積太大則救援繩的拉力過大,增加救援人員控制難度。在救援繩為繃緊的情況下,優(yōu)選的定位環(huán)的位置為其與導向舵板的質(zhì)心的連線和該質(zhì)心處的受力迎水面的法線方向的夾角(第一夾角)在約10°至60°之間,各個位置適用不同的水流速度,可以按需要選取。在流速較大水域如洪水中,水流對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沖擊力相當大,選擇第一夾角較大的定位環(huán)效果較好,例如,流速約2米/秒時優(yōu)選的定位環(huán)的第一夾角約為45°,流速約1米/秒時優(yōu)選的定位環(huán)的第一夾角約30°,選擇合適的定位環(huán)與救援繩連接可以減小救援繩的拉力并能快速漂放救生浮體本體到位。在靜水水域或流速較小水域,選擇第一角度為10~20°的定位環(huán)獲得的救援效果較好,這可以減少救援者的奔跑距離。一般地,在救生浮體本體的側(cè)部設置兩個第一夾角為30°的定位環(huán),這可以適用于大多數(shù)河流流速的快速救援,另外,可以再設置一個或多個可調(diào)節(jié)位置的定位環(huán)來用于特殊情形(例如靜水救援、水流速度非常低的水域中的救援或者水流速度非常大的水域中的救援)。在救生浮體本體上設置可調(diào)節(jié)位置的定位環(huán)有多種方法,例如,根據(jù)需要使用背對背魔術(shù)貼綁扣將定位環(huán)綁在救生浮體本體的合適位置上。實驗表明,在1米/秒左右流速的狀態(tài)下且河岸高7米,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面積約1000平方厘米,選擇第一角度為30°的定位環(huán)連接救援繩,使用100米長的4mm高強度丙綸專用水上救援繩足以把一個通用標準救生圈漂放到離岸約60米遠的地方。在第二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導向舵板是可折疊的,并且為了便于安放、攜帶和保存,并可作為無漂航功能的救生浮體本體使用,在救生浮體本體上設置有凹槽,供處于不使用狀態(tài)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導向舵板嵌入其中,由此導向舵板貼合于救生浮體本體。導向舵板的一端通過鉸鏈連接到救生浮體本體,導向舵板可繞鉸鏈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轉(zhuǎn)動,救生浮體本體上還設置有卡口,導向舵板上具有突出部分。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通過卡口咬合導向舵板的突出部分來使導向舵板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不變化,即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固定。該突出部分和導向舵板相連的位置處設置有加強筋,以改善導向舵板受力時的強度和剛度。救生浮體本體上可以設置多個如上所述的可折疊的導向舵板,這在本發(fā)明的第六個實施例中有描述,其每個導向舵板都由鉸鏈連接到救生浮體本體,相應地救生浮體本體上設有多個卡口,分別用于咬合各個導向以使其相對于救生浮體固定。使用時可按照水流速度決定使用導向舵板的個數(shù),進而改變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總有效面積。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總有效面積為處于打開狀態(tài)的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矩形平面(或等效矩形平面)之和。在第三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導向舵板是可拆卸的,其中的導向舵板以綁縛或者綁扣方式固定在救生浮體本體上,導向舵板具有一個或多個契合于救生浮體本體(本實施例中為標準救生圈)的底座,底座上連接有一個或多個柔性或剛性的綁縛綁扣結(jié)構(gòu),例如綁帶或繩索,可以將導向舵板牢固地綁定在救生浮體本體上并使導向舵板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固定。優(yōu)選地,底座或者綁縛綁扣結(jié)構(gòu)上有突起部,例如定位釘或定位銷,其可以嵌入在救生浮體本體上的開孔,這可以避免導向舵板和綁縛裝置發(fā)生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的移動,例如發(fā)生沿救生圈圈體截面的周向和軸向滑動。在第四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導向舵板是可拆卸的,其中的導向舵板具有一個或多個突出部,例如定位桿或定位榫,在救生浮體本體上相應地具有一個或多個開孔,較佳地開孔為通孔。通過將導向舵板的定位桿或定位榫插入救生浮體本體上的開孔中并貫穿救生浮體本體,并通過在導向舵板的定位桿或定位榫的頂端露出救生浮體本體的開孔的部位橫向地插入定位銷,使導向舵板的定位桿或定位榫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固定,并由此使導向舵板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固定。當僅使用一個定位桿或定位榫時,其桿頭或榫頭的長度、厚度和高度應足夠大以保證導向舵板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的定位牢固且不會偏轉(zhuǎn)。優(yōu)選地,采用兩個定位桿或定位榫。在第五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導向舵板是可拆卸的,其中的導向舵板具有一個或多個契合于救生浮體本體(本實施例中為標準救生圈)的底座,和一個或多個契合于救生浮體本體(本實施例中為標準救生圈)的夾持座,通過螺桿和夾緊螺母把底座和夾持座牢固夾持于救生浮體本體上,本實施例中夾持在救生圈的圈體上,可以使導向舵板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固定。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第七個實施例中給出了受力迎水面為曲面的情況,此時可以把該曲面的受力迎水面分割成很多個小的平面,用微積分方程或有限元法求出與其等效的平面的受力迎水面。算法很復雜,可以以經(jīng)驗公式代替,例如認為曲面的受力迎水面的最大投影面為與其等效的平面地受力迎水面。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形狀可以為矩形,也可以為圓角矩形、三角形、梯形、半圓形、腰圓形、環(huán)形、扇形、扇環(huán)形或不規(guī)則形狀,對于為圓角矩形、三角形、梯形、半圓形、腰圓形、環(huán)形、扇形、扇環(huán)形或不規(guī)則形狀的平面地受力迎水面也可以用上述的微積分方程或有限元法求出其等效矩形平面的受力迎水面。由此,對于任意形狀的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均可以找到一個與其等效的等效矩形平面的受力迎水面,然后可以根據(jù)該等效矩形平面的受力迎水面,通過應用前述的方法判斷選擇合適位置的定位環(huán)與救援繩相連。一般地,只要受力迎水面的矩形平面具有100平方厘米以上的面積,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即可工作。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面積越大,其接受水流的沖擊力越大。在洪水中,過大的受力迎水面的面積(如大于5000平方厘米)可能造成救援繩拉力過大而繃斷或者把救援者拉入水中。優(yōu)選地,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為平面,面積為200平方厘米至5000平方厘米。其中,面積在1000平方厘米以下的小受力迎水面面積的導向舵板用于洪水等急流情況下,其救援可減少救援繩的拉力;面積在2000平方厘米以上的大受力迎水面面積的導向舵板用于平緩水流及靜水水域救援。更優(yōu)選地,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面積在1000至2000平方厘米,其可適用于水流速度0.2-2米/秒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救援。在第八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救援繩的一端設置有安全鉤(第一安全鉤),另一端用于供救援者握持,在兩端的中間,即繩身上也設置有一個安全鉤(第二安全鉤);救生浮體本體的側(cè)部至少設置兩個定位環(huán),分別為第一定位環(huán)和第二定位環(huán);第一安全鉤和第二安全鉤之間的救援繩長度大于第一定位環(huán)和第二定位環(huán)的距離。可以知道,當將救援繩上的第一安全鉤與第一定位環(huán)(或第二定位環(huán))配合,第二安全鉤與第二定位環(huán)(或第一定位環(huán))配合時,第一安全鉤和第二安全鉤之間的救援繩呈松弛狀,救援繩對救生浮體本體的拉力的作用點在第二定位環(huán)(或第一定位環(huán))處;繼而當解除第二安全鉤與第二定位環(huán)(或第一定位環(huán))的配合時,救援繩對救生浮體本體的拉力的作用點轉(zhuǎn)變?yōu)榈谝欢ㄎ画h(huán)(或第二定位環(huán))處。由此,本實施例中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不僅適用于將救生浮體本體浮航到被救援者處,還適合于將救生浮體本體帶著被救援者拉回到救援者處,具體的使用方法如下:步驟一、救援者根據(jù)被救援者相對于自己的位置和水流的方向,將第一安全鉤與第一定位環(huán)或第二定位環(huán)配合,并且將第二安全鉤與第二定位環(huán)或第一定位環(huán)配合。救援者判斷選擇合適位置的定位環(huán)以與救援繩上的第二安全鉤配合的方法與第一個實施例中描述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使用方法中的步驟一內(nèi)的判斷方法相同。在此不贅述。然后將第一安全鉤與第一定位環(huán)或第二定位環(huán)配合,優(yōu)選地,與第一安全鉤配合的定位環(huán)和與第二安全鉤配合的定位環(huán)是關(guān)于導向舵板的受力迎水面的矩形平面的中心處的法線對稱的。步驟二、確定導向舵板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為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導向舵板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的位置,即確定以可折疊的方式安裝的導向舵板被打開到位,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的導向舵板被安裝到位。步驟三、拋投繩控水上救生裝置,使救生浮體本體浮于水面且導向舵板浸沒于水中。步驟四、救援者釋放救援繩,使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流的推動下向被救援者漂去。該步驟與第一個實施例中描述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使用方法中的步驟一內(nèi)的判斷方法相同。在此不贅述。步驟五、被救援者抓住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后,解除第二安全鉤與第二定位環(huán)或第一定位環(huán)的配合,即解除第二安全鉤與和其相連的定位環(huán)的配合。此時的救援繩通過第一安全鉤與第一定位環(huán)(或第二定位環(huán))連接到救生浮體本體。在解除上述的安全鉤和定位環(huán)的配合之前,被救援者可以先穿戴救生浮體本體,例如將作為救生圈的救生浮體本體套在身上。步驟六、救援者回收救援繩,使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帶著被救援者在水流的推動下向救援者漂回。由此可見,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通過在救生浮體本體上設置導向舵板并將救援繩連接到救生浮體本體的合適位置處,能夠利用水流的沖擊力將救生浮體本體浮航到需要的水上位置以供被救援者抓取,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還可以利用水流的沖擊力將救生浮體本體和被救援者拉回。本發(fā)明結(jié)構(gòu)極為簡單、成本極低且實施較方便,使用者個人即可靈活操作,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本發(fā)明應用范圍廣,在各種水流速度的水域均可使用。以下將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構(gòu)思、具體結(jié)構(gòu)及產(chǎn)生的技術(shù)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圖說明圖1顯示了第一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頂視圖。圖2為圖1所示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主視圖。圖3為圖1所示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左視圖。圖4顯示了圖1所示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的受力情況。圖5顯示了圖1所示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的受力情況,圖中顯示的水流方向與圖4顯示的水流方向相反。圖6顯示了第二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頂視圖。圖7為圖6所示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沿AA’方向的剖視圖。圖8為圖7所示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其中的導向舵板處于打開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9為圖1所示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主視圖中的區(qū)域c的放大的示意圖。圖10為圖6所示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沿BB’方向的剖視圖,其中的導向舵板處于打開狀態(tài)。圖11顯示了第三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側(cè)視圖。圖12顯示了第四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立體圖。圖13顯示了第五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側(cè)視圖。圖14顯示了第六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立體圖。圖15顯示了第七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頂視圖,并顯示了其在水上使用時的受力。圖16顯示了第八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頂視圖,并顯示了其在水上使用時救援繩與救生浮體本體的連接方式以及受力,此時對應的是投放救生浮體本體的情況。圖17顯示了圖16所示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在水上使用時救援繩與救生浮體本體的另一種連接方式以及受力,此時對應的是回收救生浮體本體的情況。具體實施方式圖1-3顯示了第一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包括救生浮體本體1、導向舵板2、第一定位環(huán)3、第二定位環(huán)4、救援繩6和安全鉤5。本實施例中的救生浮體本體1是標準救生圈;導向舵板2固定設置在救生浮體本體1上,其是一個矩形平板,具有為矩形平面的受力迎水面;第一定位環(huán)3和第二定位環(huán)4分別設置在救生浮體本體1的側(cè)部;救援繩6的一端設置安全鉤5,并通過安全鉤5與第一定位環(huán)3或第二定位環(huán)4的配合連接到救生浮體本體1,救援繩6的另一端供救援者握持。救生浮體本體1上還設置有位置可調(diào)節(jié)的定位環(huán)8,定位環(huán)8通過綁扣帶7固定在救生浮體本體1的側(cè)部。在調(diào)節(jié)定位環(huán)8的位置時,可以解除綁扣帶7對定位環(huán)8和救生浮體本體1的綁扣,然后將定位環(huán)8放置到需要的位置,使用綁扣帶7將定位環(huán)8和救生浮體本體1綁扣起來。圖4和5顯示了在兩種不同的水流方向的水域使用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示意圖,并顯示了受力情況。圖4對應的是左岸救援,圖中的箭頭表示水流方向,救援者20站在岸10上,手中握持救援繩6的一端,此時救援繩6連接的是第二定位環(huán)4。圖中顯示了救生浮體本體1受到導向舵板2的作用力f1、水流的沖力f2和救援繩6的拉力f3,可以看出,救生浮體本體1將在水流的推動下離岸漂航,救援者20通過控制救援繩,可以使救生浮體本體1漂航到被救援者處。具體地,如果被救援者位于水域中離岸10距離50米處的礁石上,救援者20站在距離被救援者約70~80米處的上游的岸10上,以小于水流流速的速度穩(wěn)定地釋放救援繩6,就可以快速投放救生浮體本體1到被救援者處。如救生浮體本體1到達離岸10距離50米處時處于被救援者的下游(或上游),救援者20可以在岸10上向水流的上游(或下游)的方向移動,例如奔跑,以調(diào)整救生浮體本體1的位置。圖5對應的是右岸救援,圖中的箭頭表示水流方向,救援者20站在岸10上,手中握持救援繩6的一端,此時救援繩6連接的是第一定位環(huán)3。圖中顯示了救生浮體本體1受到導向舵板2的作用力f1、水流的沖力f2和救援繩6的拉力f3,可以看出,救生浮體本體1將在水流的推動下離岸漂航,救援者20通過控制救援繩,可以使救生浮體本體1漂航到被救援者處。具體地,如果被救援者位于水域中離岸10距離50米處的礁石上,救援者20站在距離被救援者約70~80米處的上游的岸10上,以小于水流流速的速度穩(wěn)定地釋放救援繩6,就可以快速投放救生浮體本體1到被救援者處。如救生浮體本體1到達離岸10距離50米處時處于被救援者的下游(或上游),救援者20可以在岸10上向水流的上游(或下游)的方向移動,例如奔跑,以調(diào)整救生浮體本體1的位置。在低流速或靜水水域,救援者通過沿岸10奔跑可以造成救生浮體本體1和水的相對運動,起到與上述的左岸救援和右岸救援同樣的效果。例如,當岸10右側(cè)有較長的施救空間時,采用與上述的右岸救援時相同的方式連接定位環(huán),救援者20在岸10上被救援者的右邊80米處拋投救生浮體本體1入水,然后向左邊一邊奔跑一邊釋放救援繩6,當奔跑150米距離時救生浮體本體1大約離岸60米,繼續(xù)奔跑,救生浮體本體1和救援者20之間的救援繩6將掃過被救援者,救援者20停止運動,被救援者抓住救援繩6,并順著救援繩6抓住救生浮體本體1,這樣救援者20就可把被救援者拉向岸10。圖6-10顯示了第二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導向舵板12是可折疊的。圖6和7顯示了導向舵板12閉合的狀態(tài),其貼合在救生浮體本體11上,較佳地,救生浮體本體11上具有凹槽,導向舵板12嵌入其中。圖8和10顯示了導向舵板12打開的狀態(tài)。導向舵板12的一個端部通過鉸鏈13連接在救生浮體本體11上,該端部還設置有突出部分16,兩者之間連接有加強筋14以改善導向舵板12受力時的強度和剛度。救生浮體本體11上還設置有卡口15,導向舵板12打開到位后,卡口15咬合突出部分16,由此固定導向舵板12。另外,如圖9給出的放大的示意圖所示的,救生浮體本體11上的這個凹槽具有突出的邊緣17,由此可以在導向舵板12閉合時限制導向舵板12,以保證導向舵板12在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不使用時處于閉合狀態(tài)。圖11顯示了第三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導向舵板22是可拆卸的。導向舵板22具有契合于救生浮體本體21(本實施例中為標準救生圈)的底座23,底座23與導向舵板22之間具有加強筋24,底座23上連接有綁縛綁扣結(jié)構(gòu),具體地為綁帶25和緊固扣26。優(yōu)選地,底座23上有突起部27,例如定位釘或定位銷,其可以嵌入在救生浮體本體21上的開孔以避免導向舵板22發(fā)生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21的移動。圖12顯示了第四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導向舵板32是可拆卸的。導向舵板32具有兩個突出部33,例如定位桿或定位榫,突出部33與導向舵板32之間具有加強筋34,在救生浮體本體31上相應地具有兩個通孔35。通過將導向舵板32的突出部33插入救生浮體本體31上的通孔35中,并通過在突出部33的頂端露出通孔35的部位橫向地插入定位銷36,使導向舵板32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31固定。圖13顯示了第五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導向舵板42是可拆卸的。導向舵板42具有契合于救生浮體本體41(本實施例中為標準救生圈)的底座43和契合于救生浮體本體21的夾持座45,通過螺桿44和夾緊螺母46把底座43和夾持座45牢固夾持于救生浮體本體41上,以使導向舵板42相對于救生浮體本體41固定。圖14顯示了第六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包括四個可折疊的導向舵板52,每個導向舵板皆通過鉸鏈54連接在救生浮體本體51上,救生浮體本體51上還相應地具有四個凹槽。處于閉合狀態(tài)的導向舵板52嵌入凹槽55內(nèi),貼合于救生浮體本體51。救生浮體本體51的側(cè)部還設置有兩個定位環(huán)53。圖15顯示了第七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中的導向舵板62是彎曲的板,具有曲面的受力迎水面。導向舵板62設置在救生浮體本體61上,救生浮體本體61的側(cè)部設置有定位環(huán)64,救援繩66通過安全鉤65與定位環(huán)64的配合連接到救生浮體本體61上。使用時,救援者20站在岸10上,握持救援繩66的一端,通過控制救援繩66,使救生浮體本體61浮航到被救援者處。圖中的箭頭表示水流的方向,救生浮體本體61在水中受到導向舵板62的作用力f1、水流的作用力f2和救援繩66的拉力f3。其中,通過將曲面的受力迎水面的受力等效為平面的受力迎水面的受力,彎曲的導向舵板62可以被等效為平板的導向舵板621。圖16和17顯示了第八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其包括救生浮體本體71、導向舵板72、第一定位環(huán)75、第一安全鉤76、第二定位環(huán)73、第二安全鉤74和救援繩77。實施例中的救生浮體本體71是標準救生圈;導向舵板72固定設置在救生浮體本體1上,其是一個矩形平板,具有為矩形平面的受力迎水面;第一定位環(huán)75和第二定位環(huán)73分別設置在救生浮體本體71的側(cè)部;救援繩77的一端設置第一安全鉤75,繩身設置第二安全鉤74,通過第一安全鉤75和/或第二安全鉤74與第一定位環(huán)75和/或第二定位環(huán)74的配合連接到救生浮體本體71,救援繩77的另一端供在岸10上的救援者20握持。圖16和17顯示了在箭頭所示的水流方向的水域使用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示意圖,并顯示了受力情況。圖16顯示的是投放救生浮體本體71,此時,第一安全鉤76與第一定位環(huán)75配合,且第二安全鉤74與第二定位環(huán)73配合,救援繩77對救生浮體本體71的拉力的作用點在第二定位環(huán)73處。救生浮體本體71受到導向舵板72的作用力f1、水流的作用力f2和救援繩77的拉力f3,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漂離岸10。救援者20通過控制救援繩77,可以將救生浮體本體71浮航到被救援者處。圖17顯示的是回收救生浮體本體71,被救援者抓到救生浮體本體71后,解除第二安全鉤74與第二定位環(huán)73的配合,保留第一安全鉤76與第一定位環(huán)75的配合,此時救援繩77對救生浮體本體71的拉力的作用點在第一定位環(huán)75處。救生浮體本體71受到導向舵板72的作用力f1、水流的作用力f2和救援繩77的拉力f3,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漂向岸10。救援者20通過控制救援繩77,可以將救生浮體本體71連帶被救援者拉回到岸10。當使用本發(fā)明的繩控水上救生裝置的水域的水流方向與圖16和17所示的相反時,可以相應地調(diào)整第一定位環(huán)75和第一安全鉤76與第二定位環(huán)73和第二安全鉤74的配合方式。具體地,投放救生浮體本體71時,將第一安全鉤76與第二定位環(huán)73配合且將第二安全鉤74與第一定位環(huán)75配合;回收救生浮體本體71時,被救援者解除第二安全鉤74與第一定位環(huán)75的配合而保留第一安全鉤76與第二定位環(huán)73的配合。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構(gòu)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依本發(fā)明的構(gòu)思在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shù)方案,皆應在由權(quán)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nèi)。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