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及排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排沙裝置,其將堆積在船舶(1)的由多個分隔艙(5)構成的壓載艙(2)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1)具有左舷側注排水泵(21)和右舷側注排水泵(22),它們進行壓載艙(2)的注排水,該排沙裝置具有:噴射水的噴嘴(19),其設置在分隔艙(4)的艙底板(8)附近;送水管路(13),其向噴嘴(19)輸送水;排水管路(22),其將泥水從壓載艙(2)排出,在該泥水中懸浮分散有被從噴嘴(19)噴射的噴射水沖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100),其在從左舷側的壓載艙(2)排出泥沙時,在使送水管路(13)的閥開閉的同時,使右舷側注排水泵(11)動作,以將水從右舷側注排水泵(11)輸送至左舷側的送水管路(13),并且,在使排水管路(22)的閥開閉的同時,使左舷側注排水泵(21)動作,以利用左舷側注排水泵(21)將泥水從左舷側的排水管路(22)排出,該排沙裝置通過具有上述各單元,從而高效地將壓載艙(2)內的堆積泥沙排出。
【專利說明】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及排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及排沙方法,其將堆積在船舶的壓載艙中的泥沙排出。
【背景技術】
[0002]在船舶的壓載艙中注入海水或河水,但在吃水較淺的港灣等處,如果利用泵吸引海水或河水,則混入有泥沙的海水或河水會被注入壓載艙內。另外,有時也會將懸浮分散有顆粒細小的泥的河水注入壓載艙內。在這種混入有泥沙的水被注入到壓載艙中的情況下,在船舶的航海中,泥沙會沉淀而堆積在艙底板上。
[0003]即使將壓載水排出,堆積泥沙也很難流出而堆積殘留在壓載艙內的情況很多。這樣,如果泥沙仍堆積在壓載艙內,則會使船的裝載量減少與堆積泥沙相當的重量,裝載效率下降。
[0004]因此,必須將壓載艙內的堆積泥沙去除,定期地進行堆積泥沙的排出作業(yè)。
[0005]但是,壓載艙的內部為下述構造,即,在船舶長度方向上設置的作為隔板的縱桁(girder)、和在船舶寬度方向上設置的作為隔板的肋板(floor)等被配置為格子狀,從而具有多個分隔艙,此外,在艙底板上,作為加強部件而安裝多個沿船體長度方向延伸的縱骨(longitudinal)。并且,由于相鄰的縱骨之間形成較寬的槽狀,因此很難將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去除,要通過人力作業(yè)對全部分隔艙進行處理。
[0006]例如,在大型油輪的壓載艙中,作為各分隔艙,肋板之間的長度(在船體長度方向上的分隔)為3m?6m,相鄰的縱骨之間的槽寬為0.8?0.9m左右,總的縱骨間槽數達到3000?6000。這樣,利用人力從龐大數量的縱骨間槽中針對每個縱骨間槽去除泥沙的作業(yè),是耗費勞力、時間及費用的困難作業(yè),是效率非常低的作業(yè)。
[0007]已知多種避免這種人力排出壓載艙堆積泥沙的排出作業(yè)。
[0008]例如,已知第一種方法(參照日本特開2007— 276727號公報):在船底具有水壓載艙,并且在船側部具有沉淀泥沙用壓載艙,暫時將含有泥沙的海水取入船側部的沉淀泥沙用壓載艙中,使泥沙沉淀在該沉淀泥沙用壓載艙中,然后從該沉淀泥沙用壓載艙的上層部,將混入泥沙較少的壓載水向船底的壓載艙中注入。
[0009]另外,已知第二種方法(參照日本特開2006— 27440號公報):在使用吸入配管對殘留在壓載艙內的海水和所堆積的泥沙的混合液進行汲取時,將空氣吸入孔以位于上述混合液的液面處的方式設置在吸入口附近,將空氣也吸入至吸入配管,形成氣液混合體而使比重減輕,進行吸引。
【發(fā)明內容】
[0010]但是,在第一種方法中,引起壓載艙內的堆積問題的泥沙,其顆粒細小,例如,懸浮在河水中的泥沙的粒徑非常小,為5 μ m左右,為了使其在沉淀泥沙用壓載艙中沉淀,必須充分確保滯留的時間。由于存在必須在從船舶上卸載的時間內結束向壓載艙注水的制約,因此很難將滯留時間設得很長。另外,由于在向沉淀泥沙用壓載艙注水期間,沉淀泥沙用壓載艙內的壓載水流動,因此還存在在此期間內無法使泥沙沉淀的問題。并且,即使能夠從沉淀泥沙用壓載艙的上層部向船底的壓載艙注入混入泥沙較少的壓載水,只要不將泥沙排出,泥沙就會殘留在沉淀泥沙用壓載艙的下層,導致作為船舶整體會增加與泥沙相當的重量,這一點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0011]另外,在第二種方法中,由于采用吸入的方法制成混合液,因此只能使吸入力作用在吸入口附近,因此僅吸入口附近的泥沙被吸引,為了將整個壓載艙的泥沙去除,必須在整個壓載艙范圍內分布設置多個吸引配管,壓載艙的構造變得復雜,存在費用昂貴的問題。
[0012]本發(fā)明就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及排沙方法,可以高效地將堆積在由壓載艙的縱桁和肋板包圍而成的分隔艙的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0013]〈排沙裝置〉
[0014]I)本發(fā)明的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
[0015]并且,本發(fā)明的壓載艙的排沙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噴嘴,其設置在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朝向堆積的泥沙噴射水;送水管路,其具有閥,向噴嘴輸送水;排水管路,其具有閥,將泥水從壓載艙中排出,在該泥水中懸浮分散有被上述噴嘴噴射的噴射水沖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中排出泥沙時,在使送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將水從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至一個舷側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將泥水從一個舷側的排水管路排出,上述噴嘴在上述分隔艙中,設置在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
[0016]根據本發(fā)明,各分隔艙內的堆積泥沙,通過來自在該分隔艙內配置的噴嘴的水的噴射而被沖走,一邊懸浮分散一邊被向水的噴射方向推出,形成泥沙在分隔艙內的較寬范圍內充分混合后的泥水。通過將該泥水排出,從而將壓載艙內的殘留泥沙排出。
[0017]2)另外,本發(fā)明的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上述排沙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噴嘴,其設置在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朝向堆積的泥沙噴射水;送水管路,其具有閥,向噴嘴輸送水;排水管路,其具有閥,將泥水從壓載艙中排出,在該泥水中懸浮分散有被上述噴嘴噴射的噴射水沖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中排出泥沙時,在使送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將水從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至一個舷側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將泥水從一個舷側的排水管路排出,上述噴嘴在上述分隔艙中,設置在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朝向上述船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噴射水。
[0018]3)另外,本發(fā)明的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上述排沙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噴嘴,其設置在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朝向堆積的泥沙噴射水;送水管路,其具有閥,向噴嘴輸送水;排水管路,其具有閥,將泥水從壓載艙中排出,在該泥水中懸浮分散有被上述噴嘴噴射的噴射水沖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中排出泥沙時,在使送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將水從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至一個舷側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將泥水從一個舷側的排水管路排出,上述噴嘴由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構成,該第一噴嘴在上述分隔艙中,設置在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該第二噴嘴設置在與上述第一噴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上,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
[0019]4)另外,本發(fā)明的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上述排沙裝置具有:噴嘴,其設置在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朝向堆積的泥沙噴射水;送水管路,其具有閥,向噴嘴輸送水;排水管路,其具有閥,將泥水從壓載艙中排出,在該泥水中懸浮分散有被上述噴嘴噴射的噴射水沖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中排出泥沙時,在使送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將水從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至一個舷側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將泥水從一個舷側的排水管路排出,上述噴嘴在上述分隔艙中,設置在船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朝向中間部噴射水。
[0020]由于分隔艙大多在艙底板上,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并列地具有縱骨,因此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噴嘴設置在相鄰的縱骨之間,朝向船舶的長度方向噴射水。
[0021]由此,從噴嘴噴射的水在相鄰的縱骨之間被引導而行進,其水勢幾乎不會減弱,泥水保持良好地混合的狀態(tài)而到達排水管路。
[0022]另外,優(yōu)選多個噴嘴并列地設置在相鄰的縱骨之間。
[0023]由此,即使在相鄰的縱骨之間的距離較大的情況下,也可以高效地將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0024]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在分隔艙中,在艙底板與肋板的角部處具有反射板,其朝向肋板并朝向上方傾斜,利用該反射板將泥沙懸浮分散的泥水向上方引導,可以使泥水在上述分隔艙內在上下方向上循環(huán)。
[0025]泥水的流動通過與上述反射板碰撞而沿著該反射板的傾斜朝向上方,其結果,泥水在分隔艙內上下循環(huán),良好地維持泥沙懸浮分散的混合狀態(tài)。
[0026]〈排沙方法〉
[0027]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排沙方法,其用于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該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排出泥沙時,利用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水,從設置在上述一舷側的壓載艙的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且在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并朝向另一端部的噴嘴噴射水,由從上述噴嘴噴射的水將堆積在上述分隔艙內的泥沙在該分隔艙內沖走,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將懸浮分散有被沖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0028]另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排沙方法,其用于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該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排出泥沙時,通過另一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水,從配置在上述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的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且在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并朝向該船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的噴嘴噴射水,由從上述噴嘴噴射的水將堆積在上述分隔艙內的泥沙在該分隔艙內沖走,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將懸浮分散有被沖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0029]另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排沙方法,其用于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該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排出泥沙時,同構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水,從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噴射水,由從上述第一噴嘴和上述第二噴嘴噴射的水將堆積在上述分隔艙內的泥沙在該分隔艙內沖走,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將懸浮分散有被沖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其中,第一噴嘴配置在上述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的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且在上述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并朝向另一端部,第二噴嘴噴至在上述艙底板附近且在與上述第一噴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的位置,并朝向另一端部。
[0030]另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排沙方法,其用于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該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排出泥沙時,利用另個一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水,從配置在上述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的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且在上述船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并朝向中間部的噴嘴噴射水,由從上述噴嘴噴射的水將堆積在上述分隔艙內的泥沙在該分隔艙內沖走,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將懸浮分散有被沖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1]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的水平剖面圖。
[0032]圖2A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的結構的圖,是表示從噴嘴噴射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33]圖2B是表示該排水裝置的結構的圖,是表示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34]圖2C是表示通過該排沙裝置的注排水泵向壓載艙注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35]圖3是表示具有該排沙裝置的船舶的分隔艙的剖面斜視圖。
[0036]圖4A是該分隔艙的縱剖面,是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037]圖4B是該分隔艙的橫剖面,是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038]圖5A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泥沙堆積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39]圖5B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開始從噴嘴噴射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40]圖5C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從噴射水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后的泥水形成過程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41]圖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42]圖6是表示具有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的船舶的分隔艙的剖面斜視圖。
[0043]圖7A是該分隔艙的縱剖面,是在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044]圖7B是該分隔艙的橫剖面,是在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045]圖8A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泥沙堆積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46]圖8B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開始從噴嘴噴射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47]圖8C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從噴射水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后的泥水形成過程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48]圖8D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49]圖9是表示具有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的船舶的分隔艙的剖面斜視圖。
[0050]圖1OA是該分隔艙的縱剖面,是在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051]圖1OB是該分隔艙的橫剖面,是在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052]圖1lA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泥沙堆積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53]圖1lB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開始從噴嘴噴射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54]圖1lC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從噴射水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后的泥水形成過程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55]圖1lD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56]圖12是表示具有作為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的船舶的分隔艙的剖面斜視圖。[0057]圖13A是該分隔艙的縱剖面,是在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058]圖13B是該分隔艙的橫剖面,是在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059]圖14A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泥沙堆積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60]圖14B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開始從噴嘴噴射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61]圖14C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從噴射水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后的泥水形成過程狀態(tài)的說明圖。
[0062]圖14D是表示在該分隔艙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狀態(tài)的圖,是表示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3]下面,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下述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左舷側壓載艙的排沙裝置進行了記載。對于右舷側壓載艙的排沙裝置,由于是將左舷側壓載艙的排沙裝置的左舷和右舷調換的裝置結構,因此省略說明。
[0064](第一實施方式)
[0065]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設置在船舶I上的壓載艙2的排沙裝置的水平剖面圖。
[0066]在船舶I上,在左舷側和右舷側,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分別具有三個壓載艙2。壓載艙2具有左舷側壓載艙62和右舷側壓載艙72。此外,在圖1中,示出左舷側壓載艙62的排沙裝置的裝置結構,省略了右舷側壓載艙72的排沙裝置的裝置結構。
[0067]壓載艙2成為封閉空間,該封閉空間由船體側板、船體底板、相鄰的壓載艙2之間的橫隔板和縱隔板包圍。壓載艙2的內部空間由縱桁(縱向貫通隔板)6和肋板(橫板)7分隔為多個分隔艙5,該縱桁6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延伸,該肋板7為隔板,其與該縱桁6正交,且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
[0068]在船舶I上設置注排水控制部100,其對后述的右舷側注排水泵11、左舷側注排水泵21及各閥的動作進行控制。注排水控制部100,在向分隔艙5輸送噴射水而排出壓載艙的泥沙時,對右舷側注排水泵11的動作、右舷側注排水閥41、42、43、44、以及左舷用送水閥45的開閉進行控制。另外,在從分隔艙5排出泥水時,對左舷側注排水泵21的動作及左舷側注排水閥51、52、53、54的開閉進行控制。
[0069]壓載艙2具有右舷側注排水部10和左舷側注排水部(左舷側注排水單元)20。
[0070]右舷側注排水部10具有右舷側注排水泵11、右舷側取水口 12、送水主管14、送水閥15、送水配管17、支管18。送水主管14、送水閥15、送水配管17及支管18,在輸送噴射水時形成送水管路13。另外,從送水主管14針對每個分隔艙5分支并連接送水配管17,進而從送水配管17分支出支管18,在支管18的端部設置噴嘴19。
[0071]左舷側注排水部20具有左舷側注排水泵21、注排水主管23、注排水管24、注排水閥25、注排水口 26、左舷側取水口 28及左舷側排水口 29。注排水主管23、注排水管24、注排水閥25,在排出泥水時形成排水管路22。另外,從注排水主管23分別向左舷側壓載艙62分支出注排水管24,在注排水管24的端部設置注排水口 26。[0072]左舷側注排水部20具有下述功能,即,從船舶I的外部取水,作為壓載水向左舷側壓載艙62注入,將壓載水從左舷側壓載艙62向船舶I的外部排出,并且將后述的泥水從左舷側壓載艙62排出。
[0073]在將左舷側壓載艙62的泥沙排出時,從船舶的外部將水輸送至后述的噴嘴19,利用從噴嘴19噴射的水將堆積在左舷側壓載艙62內的泥沙沖走,將懸浮分散有被沖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由此將泥沙排出。即,噴嘴19構成在將左舷側壓載艙62的泥沙排出時使用的送水單元。
[0074]圖2A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的結構的圖,是表示在從左舷側壓載艙62的分隔艙5排出泥沙時,向分隔艙5的噴嘴19送水并使水從噴嘴19噴射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此夕卜,用于從左舷側壓載艙62的分隔艙5排出泥水的裝置結構省略。對于圖2A中的閥,空白表示打開狀態(tài),涂黑表示關閉狀態(tài)。
[0075]在注排水管路40上設置閥41、42、43、44、排水管A46及排水管B47,該注排水管路40為,通過右舷側注排水泵11而從船舶的外部取水,作為壓載水注入至右舷側壓載艙72,并將壓載水從右舷側壓載艙72向船舶的外部排出。從注排水管路40分支并連接送水主管14,該送水主管14將噴射水輸送至左舷側壓載艙62,并設置有左舷用送水閥45。
[0076]在通過右舷側注排水泵11而向左舷側壓載艙62輸送噴射水時,閥41、42、43、44、45及送水閥15被控制為圖2A所示的開閉狀態(tài)。由此,通過右舷側注排水泵11而從取水口12取水,如箭頭所示,將噴射水經由送水主管14、送水配管17輸送至設置在分隔艙5中的噴嘴19,使水從噴嘴19噴射。
[0077]并且,關于能夠利用噴射水使堆積在分隔艙5的底板8上的泥沙分散懸浮而形成泥水排出的情況,后面詳細地進行說明。
[0078]圖2B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的結構的圖,是表示將泥水從設置在左舷側壓載艙62的分隔艙5中的注排水口 26排出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此外,用于將噴射水輸送至左舷側壓載艙62的分隔艙5的裝置結構省略。對于圖2B中的閥,空白表示打開狀態(tài),涂黑表示關閉狀態(tài)。
[0079]在注排水管路50上設置閥51、52、53、54、排水管A56、排水管B57、注排水主管23及排水口 29,該注排水管路50通過左舷側注排水泵21而從船舶I的外部取水,作為壓載水注入至左舷側壓載艙62,將壓載水從左舷側壓載艙62向船舶的外部排出。從注排水主管23針對每個左舷側壓載艙62分支并連接注排水管24,并設置注排水閥25。在注排水管24的端部設置注排水口 26。
[0080]在通過左舷側注排水泵21而將泥水從左舷側壓載艙62的分隔艙5排出時,閥51、52、53、54、注排水閥25被控制為圖2B所示的開閉狀態(tài)。
[0081]通過左舷側注排水泵21從注排水口 26吸取泥水,如箭頭所示,經由注排水管24、注排水主管23輸送,從排水口 29排出至船舶的外部。
[0082]在將貯存在左舷側壓載艙62內的壓載水排出時,通過與圖2B中示出的方式相同的裝置結構,將壓載水排出至船舶的外部。
[0083]圖2C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的結構的圖,是表示通過左舷側注排水泵21而向左舷側壓載艙62注水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對于圖2C中的閥,空白表示打開狀態(tài),涂黑表示關閉狀態(tài)。此外,裝置結構與圖2B相同,但閥51、52、53、54的開閉狀態(tài)不同,被控制為圖2C中示出的開閉狀態(tài)。
[0084]通過左舷側注排水泵21而從取水口 28取水,如箭頭所示,經由注排水主管23、注排水管24送水,從注排水口 26向左舷側壓載艙62注水,作為壓載水貯存。
[0085]下面,使用圖3?圖14,依次對設置在分隔艙5上的噴嘴19的位置及噴射方向不同的4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用于從各個實施方式中的噴嘴噴射水的單元、以及用于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單元相同。
[0086]圖3是表示分隔艙5的剖面斜視圖,該分隔艙5為在船底形成的壓載艙2的一部分,圖4A是圖3的分隔艙的沿船舶長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并且,圖4B是圖3的分隔艙的沿船舶寬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087]船體I形成為雙層船底,從圖3可見,具有艙底板8和上底板9,在二者之間形成壓載艙。該壓載艙2的內部空間由縱桁(縱向貫通隔板)6和肋板(橫板)7分隔為多個分隔艙5,該縱桁6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延伸,該肋板7為隔板,其與縱桁6正交,且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
[0088]從圖3及圖4A、4B可見,在分隔艙5的艙底板8上安裝有多個用于加強的縱骨80。多個該縱骨80彼此平行地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即與上述縱桁6相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各縱骨80本身形成為倒L字狀剖面,從上述分隔艙5的一端(在圖中為左端)延伸至另一端,具有作為垂直方向部件的腹板80A和作為水平方向部件的凸緣部80B。
[0089]在上述分隔艙5內,在該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處且在多個上述縱骨80的凸緣部80B的正上方位置,設置有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送水配管17。該送水配管17貫穿縱桁6,延伸至在船舶的寬度方向上相鄰的其他分隔艙5。在送水配管17上連接右舷側注排水泵11,其向送水配管17輸送水。
[0090]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中央位置,從上述送水配管17垂直向下地設置支管18,該支管18的下端在艙底板8的附近位置朝向分隔艙5的另一端部方向彎曲,在該支管18的前端安裝有噴嘴19。這樣,噴嘴19設置在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且在艙底板8的附近,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
[0091]因此,如果在規(guī)定時間,通過右舷側注排水泵11而向送水配管供給水,則從上述噴嘴19朝向上述分隔艙5的另一端部噴射水。
[0092]在上述分隔艙5內,在該分隔艙5的另一端部且在艙底板8和肋板7的角部處設置反射板60,其從艙底板8傾斜上升而與肋板7連接。
[0093]并且,在上述分隔艙5內設置注排水管24,其將壓載水注入該分隔艙5,然后從該分隔艙5排出。該注排水管24彎曲為倒L字狀,在其下端安裝有注排水口 26,其在靠近上述艙底板8的位置處開口。注排水管24與左舷側注排水泵21連接。
[0094]并且,設置注排水控制部100,其對右舷側注排水泵11及左舷側注排水泵21的動作進行控制。
[0095]針對上述結構的本實施方式,基于圖5A?對其動作進行說明。圖5A、5B、5C、5D依次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在圖3的分隔艙中的動作,圖5A示出泥沙堆積狀態(tài),圖5B示出開始從噴嘴噴射水的狀態(tài),圖5C示出從開始噴射水經過一段時間后的泥水形成過程狀態(tài),圖示出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狀態(tài)。
[0096]如圖5A所示,在各分隔艙5內殘留有在水中包含的泥沙P,并堆積在艙底板8上。[0097]為了將該堆積泥沙P向船外排出,首先,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右舷側注排水泵11動作,如圖2A所示,使送水管路13的閥開閉,如圖5B所示,向送水配管17供給水,從噴嘴19噴射該水。噴嘴19分別設置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噴射出的水由這些縱骨80引導,憑借水勢從分隔艙5的一端部(在圖中為左端)朝向另一端部行進而沖走泥沙(參照圖5C),在另一端部與反射板60碰撞而向上方升起。如果水量增加,則泥沙變?yōu)榫鶆驊腋》稚⒃谒械哪嗨?,并且,該泥水在上層通過反射板60的反射而從上方朝向一端部移動,由此,在下層,在一端部處下降后向另一端部移動,其結果,形成圖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循環(huán)流。因此,泥沙不會沉淀在艙底板上,能夠良好地維持泥水的混合狀態(tài)。
[0098]然后,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左舷側注排水泵21動作,如圖2B所示,使排水管路22的閥開閉,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泥水,通過注排水管24將該泥水向船外排出。這樣,泥沙在形成為泥水的期間被排出,最終將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0099]通常,在縱骨80上,在其腹板80A的多個部位形成有通孔,上述注排水口 26僅設置在一個部位,其他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泥水也經過上述通孔而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排出。另外,在縱桁6或肋板7上,在與該艙底板8的角部處形成通孔,相鄰的其他分隔艙5的泥水也經過上述通孔而從上述注排水口 29吸入、排出。
[0100]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設置一個噴嘴,但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也可以并列地設置多個噴嘴。這樣,即使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距離較大,也可以高效地將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0101](第二實施方式)
[0102]第二實施方式中的用于從噴嘴噴射水的單元及用于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單元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省略說明。
[0103]圖6是表示分隔艙的剖面斜視圖,該分隔艙為在船底上形成的壓載艙的一部分,圖7A是圖6的分隔艙的沿船舶長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并且,圖7B是圖6的分隔艙的沿船舶寬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104]船體形成為雙層船底,從圖6可見,具有艙底板8和上底板9,在二者之間形成壓載艙。該壓載艙的內部空間由縱桁(縱向貫通隔板)6和肋板(橫板)7分隔為多個分隔艙5,該縱桁6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延伸,該肋板7為隔板,其與縱桁6正交,且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
[0105]從圖6及圖7A、7B可見,在分隔艙5的艙底板8上安裝有多個用于加強的縱骨80。多個該縱骨80彼此平行地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即與上述縱桁6相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各縱骨80本身形成為倒L字狀剖面,從上述分隔艙5的一端(在圖中為左端)延伸至另一端,具有作為垂直方向部件的腹板80A和作為水平方向部件的凸緣部80B。
[0106]在上述分隔艙5內,在該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且在多個上述縱骨80的凸緣部80B的正上方位置,設置有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送水配管17。該送水配管17貫穿縱桁6,延伸至在船舶寬度方向上相鄰的其他分隔艙5。在送水配管17上連接右舷側注排水泵11,其向送水配管17輸送水。
[0107]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中央位置,從上述送水配管17垂直向下地設置支管18,該支管18的下端按照在上述分隔艙5的船舶長度方向上朝向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朝向一側的肋板及另一側的肋板)延伸的方式分支,在每個端部安裝有噴嘴19。[0108]這樣,噴嘴19設置在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朝向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噴射水。
[0109]因此,如果在規(guī)定時間,通過右舷側注排水泵11而向送水配管17供給水,則從上述噴嘴19朝向上述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即朝向彼此相反的兩個方向噴射水。
[0110]從圖7A可見,在上述分隔艙5內,在該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在艙底板8和肋板7的角部處設置反射板60,其從艙底板8傾斜上升而與肋板7連接。
[0111]并且,在上述分隔艙5內設置注排水管24,其將壓載水注入該分隔艙5,然后從該分隔艙5排出。該注排水管24彎曲為倒L字狀,在其下端安裝有注排水口 26,其在靠近上述艙底板8的位置處開口。注排水管24與左舷側注排水泵21連接。
[0112]并且,設置注排水控制部100,其對右舷側注排水泵11及左舷側注排水泵21的動作進行控制。
[0113]針對上述結構的本實施方式,基于圖8A?8D對其動作進行說明。圖8A、8B、8C、8D依次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在圖6的分隔艙中的動作,圖8A示出泥沙堆積狀態(tài),圖SB示出開始從噴嘴噴射水的狀態(tài),圖SC示出從開始噴射水經過一段時間后的泥水形成過程狀態(tài),圖8D示出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狀態(tài)。
[0114]如圖8A所示,在各分隔艙5內殘留壓載水的泥沙P,并堆積在艙底板8上。
[0115]為了將該堆積泥沙P向船外排出,首先,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右舷側注排水泵11動作,如圖2A所示,使送水管路13的閥開閉,如圖SB所示,向送水配管17供給水,從噴嘴19噴射該水。噴嘴19分別設置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噴射出的水由這些縱骨80引導,憑借水勢從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朝向一端部(在圖中為左端)及另一端部(在圖中為右端)行進而沖走泥沙(參照圖8C),在一端部及另一端部處的艙底板8和肋板7的角部,與反射板60碰撞而向上方升起。如果水量增加,則泥沙變?yōu)榫鶆驊腋》稚⒃谒械哪嗨甉,并且,該泥水Q在上層通過反射板60的反射而從上方朝向分隔艙5的中間部移動,由此,在下層,在該中間部下降后向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移動,其結果,形成圖8D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循環(huán)流。因此,泥沙不會沉淀在艙底板上,能夠良好地維持泥水的泥沙懸浮分散。
[0116]然后,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左舷側注排水泵21動作,如圖2B所示,使排水管路22的閥開閉,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泥水,通過注排水管24將該泥水向船外排出。這樣,泥沙在形成為泥水的期間被排出,最終將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0117]通常,在縱骨80上,在其腹板80A的多個部位形成有通孔,上述注排水口 26僅設置在一個部位,其他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泥水也經過上述通孔而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排出。另外,在縱桁6或肋板7上,在與該艙底板8的角部處形成通孔,相鄰的其他分隔艙5的泥水也經過上述通孔而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排出。
[0118]在本實施方式中,送水配管17在船舶長度方向上設置在分隔艙5的中間部,但該送水配管17只要與在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設置的噴嘴19連接即可,對其位置并無限定。
[0119]在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設置噴嘴,朝向船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噴射水的情況下,與僅在分隔艙的一端部附近設置噴嘴而使水流動至另一端部的情況相比,水從設置在中間部的噴嘴流動至兩端部為止的距離變短。如果水流動至兩端為止的距離變短,則具有可以使用于輸送水的泵的所需揚程及所需動力減小的效果。由此,通過將噴嘴設置在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將水朝向船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噴射,從而與僅在分隔艙5 —端部設置一個噴嘴、使水流動至另一端部的情況相比,具有能夠降低泵的性能而減少設備費用和運轉費用的效果,其中,上述泵的性能是輸送使從一端部至另一端部之間的堆積泥沙形成為懸浮分散的泥水所需的水的性能。
[0120]并且,由于將噴嘴設置在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中央部,由噴嘴從中央部向兩端部噴射水,從而使水流動至端部為止的距離在一側及另一側最短且相等,因此,在可以使泵的必需揚程及必需動力減小的上述效果的基礎上,使排出堆積泥沙的效果也變得均
坐寸ο
[0121]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設置一個噴嘴,但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也可以并列地設置多個噴嘴。這樣,即使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距離增大,也可以高效地將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0122](第三實施方式)
[0123]第三實施方式中的用于從噴嘴噴射水的單元及用于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單元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省略說明。
[0124]圖9是表示分隔艙的剖面斜視圖,該分隔艙為在船底上形成的壓載艙的一部分,圖1OA是圖9的分隔艙的沿船舶長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并且,圖1OB是圖9的分隔艙的沿船舶寬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125]船體形成為雙層船底,從圖9可見,具有艙底板8和上底板9,在二者之間形成壓載艙。該壓載艙的內部空間由縱桁(縱向貫通隔板)6和肋板(橫板)7分隔為多個分隔艙5,該縱桁6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延伸,該肋板7為隔板,其與縱桁6正交,且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
[0126]從圖9及圖10A、10B可見,在分隔艙5的艙底板8上安裝有多個用于加強的縱骨80。多個該縱骨80彼此平行地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即與上述縱桁6相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各縱骨80本身形成為倒L字狀剖面,從上述分隔艙5的一端(在圖中為左端)延伸至另一端,具有作為垂直方向部件的腹板80A和作為水平方向部件的凸緣部80B。
[0127]在上述分隔艙5內,在該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靠近未圖示的一塊肋板的位置)和與該一端部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其他肋板7)的位置且在多個上述縱骨80的凸緣部80B的正上方位置,設置有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送水配管17A、17B。該送水配管17A、17B貫穿縱桁6,延伸至在船舶寬度方向上相鄰的其他分隔艙5。在送水配管17A、17B上連接開閉閥31A、31B及右舷側注排水泵11,該開閉閥31A、31B控制向送水配管17AU7B的送水,該右舷側注排水泵向送水配管17A、17B輸送水。
[0128]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中央位置,從上述送水配管17A、17B垂直向下地設置支管18A、18B,在該支管18A、18B的下端部,按照在上述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上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的方式安裝有第一噴嘴19A、第二噴嘴19B。第一噴嘴19A設置在艙底板附近且在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第二噴嘴19B設置在艙底板附近且在與第一噴嘴19A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朝向另一端部(與噴嘴19A相同的方向)。[0129]因此,如果在規(guī)定時間,通過右舷側注排水泵11向送水配管17A、17B供給水,則從上述第一噴嘴19A、第二噴嘴19B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
[0130]從圖1OA可見,在上述分隔艙5內,在該分隔艙5的另一端部,在艙底板8和肋板7的角部處設置反射板60,其從艙底板8傾斜上升而與肋板7連接。
[0131]并且,在上述分隔艙5內設置注排水管24,其將壓載水注入該分隔艙5,然后從該分隔艙5排出。該注排水管24彎曲為倒L字狀,在其下端安裝有注排水口 26,其在靠近上述艙底板8的位置處開口。注排水管24與左舷側注排水泵21連接。
[0132]并且,設置控制部100,其對右舷側注排水泵11、開閉閥31A、31B及左舷側注排水泵21的動作進行控制。
[0133]針對上述結構的本實施方式,基于圖1lA?IlD對其動作進行說明。圖11A、11B、IlCUlD依次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在圖9的分隔艙5中的動作,圖1lA示出泥沙堆積狀態(tài),圖1lB示出開始從噴嘴噴射水的狀態(tài),圖1lC示出從開始噴射水經過一段時間后的泥水形成過程狀態(tài),圖1lD示出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狀態(tài)。
[0134]在各分隔艙5內,如示出泥沙堆積狀態(tài)的圖1lA所示,壓載水的泥沙P殘留并堆積在艙底板8上。
[0135]為了將該堆積泥沙P向船外排出,首先,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右舷側注排水泵11動作,如圖2A所示,使送水管路13的閥開閉,使開閉閥31A成為關閉狀態(tài)并使開閉閥31B成為打開狀態(tài)地動作,向兩個送水配管17A、17B中的靠近另一端部(在圖中為右側)的送水配管17B供給水,將該供給的水從安裝在送水配管17B上的第二噴嘴19B噴射(參照圖11B)。第二噴嘴19B分別設置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水由這些縱骨80引導,一邊憑借水勢朝向另一端部沖走堆積泥沙一邊行進。這樣,通過上述第二噴嘴19B而使得堆積泥沙P在另一端部側變得稀薄。水在艙底板8與另一端部的角部處與反射板60碰撞而向上方升起。如果水量增加,則泥沙進一步被沖走,形成為均勻地懸浮分散在水中的泥水Q。
[0136]然后,使開閉閥31A動作而成為打開狀態(tài),也向上述送水配管17A供給水,將供給的水從安裝在該送水配管17A上的第二噴嘴19A噴射。由于通過上述第二噴嘴19B而使得堆積泥沙在另一端側變得稀薄,因此,對于來自第一噴嘴19A的水,其水勢無減弱地到達至第二噴嘴19B的位置。因此,在從第一噴嘴19A至第二噴嘴19B之間,泥沙也被沖走,形成為均勻地懸浮分散在水中的泥水Q(參照圖11C)。該泥水Q隨著向另一端部流動,也被來自第二噴嘴19B的水向另一端部推動,與通過第二噴嘴19B而形成的泥水Q的流動合流。該泥水Q由于通過反射板60上的反射而在上層朝向一端部移動,另外,在下層通過第一噴嘴19A和第二噴嘴19B而向另一端部移動,因此,其結果,形成圖1lD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循環(huán)流。因此,泥沙不會沉淀在艙底板8上,能夠良好地維持泥沙在泥水Q中的懸浮分散。
[0137]然后,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左舷側注排水泵21動作,如圖2B所示,使排水管路22的閥開閉,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泥水,通過注排水管24將該泥水向船外排出。這樣,泥沙在形成為泥水的期間被排出,最終將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0138]通常,在縱骨80上,在其腹板80A的多個部位形成有通孔,上述注排水口 26僅設置在一個部位,其他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泥水也經過上述通孔而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排出。另外,在縱桁6或肋板7上,在與該艙底板8的角部處形成通孔,相鄰的其他分隔艙5的泥水也經過上述通孔而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排出。[0139]在本實施方式中,送水配管17A、17B在船舶長度方向上設置在第一噴嘴19A、第二噴嘴19B的位置處,但該送水配管17A、17B只要與對應的噴嘴連接即可,對其位置并無限定。
[0140]這樣,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從設置在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且在船舶的長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一塊肋板)附近的第一噴嘴、和設置在與第一噴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其他肋板)的位置的第二噴嘴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從而使堆積在底板上的泥沙在分隔艙內被分隔艙內的從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的水流沖走,形成泥沙懸浮分散的泥水,使泥水向另一端部行進。詳細地說,通過從設置在艙底板附近且在與第一噴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處的第二噴嘴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從而使堆積在從第二噴嘴的位置朝向另一端部的底板上的泥沙,在分隔離艙內被從噴嘴噴射的水沖走,形成泥沙懸浮分散的泥水,該泥水與通過第一噴嘴而形成的泥水一起向另一端部行進。對于通過第一噴嘴而形成并朝向另一端部行進的泥水,即使在其行進中途無法維持泥沙充分懸浮分散的狀態(tài),但通過從第二噴嘴朝向與第一噴嘴相同的方向噴射水,從而利用水勢攪拌泥水,使得泥沙在移動中途也不會沉淀,泥水能夠維持泥沙懸浮分散的狀態(tài)而行進至其他肋板側。
[0141]在將第二噴嘴設置在與第一噴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上時,優(yōu)選將第二噴嘴設置在艙底板附近,且在分隔艙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如果將第二噴嘴設置在分隔艙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則與僅在分隔艙的一端部附近設置噴嘴而使水流動至另一端部的情況相比,從設置在中間部的第二噴嘴流動至另一端部為止的距離變短。如果水流動至另一端部為止的距離變短,則具有可以使輸送水的泵的必需揚程及必需動力減小的效果。由此,通過設置位于一端部并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的第一噴嘴、和位于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并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的第二噴嘴,從而與僅在一端部設置一個噴嘴、使水流動至另一端部的情況相比,具有能夠降低泵的性能而減少設備費用和運轉費用的效果,其中,上述泵的性能是輸送使從一端部至另一端部之間的堆積泥沙懸浮分散的泥水所需的水的性能。
[0142]在本實施方式中,先從第二噴嘴噴射水,然后從第一噴嘴噴射水,但也可以同時從兩個噴嘴進行噴射。
[0143]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各設置一個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但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也可以并列地設置多個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這樣,即使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距離較大,也可以高效地將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0144]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這樣,從在船舶的長度方向上設置的兩個噴嘴噴射水,但也可以進一步追加設置朝向與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相同方向(另一端部)噴射水的噴嘴。
[0145](第四實施方式)
[0146]第四實施方式中的用于從噴嘴噴射水的單元及用于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單元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省略說明。
[0147]圖12是表示分隔艙的剖面斜視圖,該分隔艙為在船底上形成的壓載艙的一部分,圖13A是圖12的分隔艙的沿船舶長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并且,圖13B是圖12的分隔艙的沿船舶寬度方向延伸的面處的剖面圖。
[0148]船體形成為雙層船底,從圖12可見,具有艙底板8和上底板9 (省略圖示),在二者之間形成壓載艙。該壓載艙的內部空間由縱桁(縱向貫通隔板)6和肋板(橫板)7分隔為多個分隔艙5,該縱桁6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延伸,該肋板7為隔板,其與縱桁6正交,且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
[0149]從圖12及圖13A、13B可見,在分隔艙5的艙底板8上安裝有多個用于加強的縱骨80。多個該縱骨80彼此平行地沿船舶的長度方向、即與上述縱桁6相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各縱骨80本身形成為倒L字狀剖面,從上述分隔艙5的一端(在圖中為左端)延伸至另一端,具有作為垂直方向部件的腹板80A和作為水平方向部件的凸緣部80B。
[0150]在上述分隔艙5內,在該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靠近未圖示的一塊肋板的位置)和靠近另一端部(其他肋板7)的位置且在多個上述縱骨80的凸緣部80B的正上方位置,設置有沿船舶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送水配管17A、17B。該送水配管17A、17B貫穿縱桁6,延伸至在船舶寬度方向上相鄰的其他分隔艙5。在送水配管17A、17B上連接開閉閥31A、31B及右舷側注排水泵11,該開閉閥31A、31B控制向送水配管17A、17B的送水,該右舷側注排水泵向送水配管17A、17B輸送水。
[0151]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中央位置,從上述送水配管17A、17B垂直向下地設置支管18A、18B,在該支管18A、18B的下端部,按照在上述分隔艙5的沿船舶長度方向上朝向中間噴射水的方式安裝有第一噴嘴19A、第二噴嘴19B。第一噴嘴19A設置在艙底板附近且在船舶長度方向上的一端部,朝向中間部,第二噴嘴19B設置在艙底板附近且在靠近船舶長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的位置,朝向中間部(向與噴嘴19A相反的方向)。
[0152]因此,如果在規(guī)定時間,通過右舷側注排水泵11向送水配管17A、17B供給水,則從上述第一噴嘴19A、第二噴嘴19B,從兩端部朝向中間部噴射水。
[0153]從圖13A可見,在上述分隔艙5內,在該分隔艙5的兩端部,在艙底板8和肋板7的角部處設置反射板60,其從艙底板8傾斜上升而與肋板7連接。
[0154]并且,在上述分隔艙5內設置注排水管24,其將壓載水注入該分隔艙5,然后從該分隔艙5排出。該注排水管24彎曲為倒L字狀,在其下端安裝有注排水口 26,其在靠近上述艙底板8的位置處開口。注排水管24與左舷側注排水泵21連接。
[0155]并且,設置控制部100,其對右舷側注排水泵11、開閉閥31A、31B及左舷側注排水泵21的動作進行控制。
[0156]針對上述結構的本實施方式,基于圖14A?14D對其動作進行說明。圖14A、14B、14C、14D依次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排沙裝置在圖12的分隔艙5中的動作,圖14A示出泥沙堆積狀態(tài),圖14B示出開始從噴嘴噴射水的狀態(tài),圖14C示出從開始噴射水經過一段時間后的泥水形成過程狀態(tài),圖114D示出從注排水口排出泥水的狀態(tài)。
[0157]在各分隔艙5內,如示出泥沙堆積狀態(tài)的圖14A所示,壓載水的泥沙P殘留并堆積在艙底板8上。
[0158]為了將該堆積泥沙P向船外排出,首先,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右舷側注排水泵11動作,如圖2A所示,使送水管路13的閥開閉,使開閉閥31A、開閉閥31B動作而成為打開狀態(tài),向兩個送水配管17A、17B供給水,將該供給的水從安裝在送水配管17A、17B上的第一噴嘴19A和第二噴嘴19B噴射(參照圖14B)。第一噴嘴19A和第二噴嘴19B分別設置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水由這些縱骨80引導,一邊憑借水勢朝向中間部沖走堆積泥沙P —邊行進。這樣,泥沙由從第一噴嘴19A朝向中間部的水流和從第二噴嘴19B朝向中間部的水流沖走,形成均勻地懸浮分散在水中的泥水Q(參照圖11C)。從第一噴嘴19A朝向中間部的水流和從第二噴嘴19B朝向中間部的水流在中間部發(fā)生碰撞,泥水Q形成圖14D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循環(huán)流。因此,泥沙不會沉淀在艙底板8上,能夠良好地維持泥水Q的泥沙懸浮分散。
[0159]然后,注排水控制部100使左舷側注排水泵21動作,如圖2B所示,使排水管路22的閥開閉,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泥水,通過注排水管24將該泥水向船外排出。這樣,泥沙在形成為泥水的期間被排出,最終將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0160]通常,在縱骨80上,在其腹板80A的多個部位形成有通孔,上述注排水口 26僅設置在一個部位,其他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泥水也經過上述通孔而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排出。另外,在縱桁6或肋板7上,在與該艙底板8的角部處形成通孔,相鄰的其他分隔艙5的泥水也經過上述通孔而從上述注排水口 26吸入、排出。
[0161]在本實施方式中,送水配管17A、17B在船舶長度方向上設置在第一噴嘴19A、第二噴嘴19B的位置處,但該送水配管17A、17B只要與對應的噴嘴連接即可,對其位置并無限定。
[0162]這樣,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從設置在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且在船舶的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附近的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朝向中間部噴射水,從而使堆積在底板上的泥沙在分隔艙內被分隔艙內的從兩端部朝向中間部的水流沖走,形成泥沙懸浮分散的泥水,泥沙在形成為泥水的期間被排出。另外,由于從設置在兩端部的噴嘴朝向中間部的水流在中間部發(fā)生碰撞,因此,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一邊被水流沖走一邊被充分攪拌,促進泥沙的懸浮分散。
[0163]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各設置一個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但在相鄰的縱骨80之間也可以并列地設置多個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這樣,即使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距離較大,也可以高效地將堆積在艙底板上的泥沙排出。
[0164]本發(fā)明中的用于噴射水的噴嘴,優(yōu)選其噴射口形成為使所噴射的水擴大至較大范圍的形狀(扇形形狀、末端擴大的形狀)。通過使用這種噴嘴,能夠與相鄰的縱骨80之間的距離相對應而大范圍地噴射水,將泥沙沖走,高效地形成泥沙懸浮分散的泥水,將泥沙排出。
[0165]此外,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前述實施方式。另外,當然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實施各種變形。
[0166]工業(yè)實用性
[0167]本發(fā)明是從設置在壓載艙的各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的噴嘴噴射水的裝置,因此,能夠利用噴射形成的水勢將堆積在分隔艙內的泥沙沖走,形成泥沙懸浮分散的泥水,泥沙成為泥水而由注排水單元向船外排出,從而將上述艙底板上的殘留泥沙排出。其結果,可以提供一種能夠盡可能地抑制船的裝載量的下降的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及排沙方法。
【權利要求】
1.一種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其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 上述排沙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噴嘴,其設置在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朝向堆積的泥沙噴射水; 送水管路,其具有閥,向噴嘴輸送水; 排水管路,其具有閥,將泥水從壓載艙排出,在該泥水中懸浮分散有被從上述噴嘴噴射的噴射水沖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 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中排出泥沙時, 在使送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將水從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至一個舷側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將泥水從一個舷側的排水管路排出, 上述噴嘴在上述分隔艙中,設置在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
2.一種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其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 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 上述排沙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噴嘴,其設置在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朝向堆積的泥沙噴射水; 送水管路,其具有閥,向噴嘴輸送水; 排水管路,其具有閥,將泥水從壓載艙中排出,在該泥水中懸浮分散有被上述噴嘴噴射的噴射水沖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 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中排出泥沙時, 在使送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將水從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至一個舷側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將泥水從一個舷側的排水管路排出, 上述噴嘴在上述分隔艙中,設置在上述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朝向上述船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噴射水。
3.一種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其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 上述排沙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噴嘴,其設置在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朝向堆積的泥沙噴射水; 送水管路,其具有閥,向噴嘴輸送水; 排水管路,其具有閥,將泥水從壓載艙中排出,在該泥水中懸浮分散有被上述噴嘴噴射的噴射水沖走的泥沙;以及送排水控制部, 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中排出泥沙時, 在使送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將水從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至一個舷側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將泥水從一個舷側的排水管路排出, 上述噴嘴由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構成,該第一噴嘴在上述分隔艙中,設置在上述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該第二噴嘴設置在與上述第一噴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朝向另一端部噴射水。
4.一種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其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 上述排沙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噴嘴,其設置在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朝向堆積的泥沙噴射水; 送水管路,其具有閥,向噴嘴輸送水; 排水管路,其具有閥,將泥水從壓載艙中排出,在該泥水中懸浮分散有被上述噴嘴噴射的噴射水沖走的泥沙;以及 送排水控制部, 上述送排水控制部,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中排出泥沙時, 在使送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另個一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將水從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至一個舷側的送水管路,并且,在使排水管路的閥開閉的同時,使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動作,以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注排水泵裝置將泥水從一個舷側的排水管路排出, 上述噴嘴在上述分隔艙中,設置在上述船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朝向中間部噴射水。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隔艙在艙底板上,沿上述船舶的長度方向并列地具有縱骨,上述噴嘴設置在相鄰的上述縱骨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鄰的上述縱骨之間,并列地設置多個上述噴嘴。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壓載艙的排沙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隔艙中,在上述艙底板與肋板的角部處具有反射板,其朝向該肋板并朝向上方傾斜,該反射板將泥沙懸浮分散的泥水向上方引導,可以使泥水在上述分隔艙內在上下方向上循環(huán)。
8.一種壓載艙的排沙方法,其用于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該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排出泥沙時, 利用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水,從設置在上述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的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且在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并朝向另一端部的噴嘴噴射水,由從上述噴嘴噴射的水將堆積在上述分隔艙內的泥沙在該分隔艙內沖走,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將懸浮分散有被沖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9.一種壓載艙的排沙方法,其用于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該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排出泥沙時, 通過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水,從配置在上述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的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且在船舶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并朝向該船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的噴嘴噴射水,由從上述噴嘴噴射的水將堆積在上述分隔艙內的泥沙在該分隔艙內沖走,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將懸浮分散有被沖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10.一種壓載艙的排沙方法,其用于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該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排出泥沙時, 通過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水,從第一噴嘴和第二噴嘴噴射水,由從上述第一噴嘴和上述第二噴嘴噴射的水將堆積在上述分隔艙內的泥沙在該分隔艙內沖走,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將懸浮分散有被沖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其中,第一噴嘴配置在上述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的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且在上述船舶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并朝向另一端部,第二噴嘴噴至在上述艙底板附近且在與上述第一噴嘴相比更靠近另一端的位置,并朝向另一端部。
11.一種壓載艙的排沙方法,其用于將堆積在船舶的由多個分隔艙構成的壓載艙內的泥沙排出,該船舶具有左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和右舷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它們進行向壓載艙的注水及從壓載艙的排水,該多個分隔艙由縱桁和肋板將船舶的空間分隔而形成,該排沙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從一個舷側的壓載艙排出泥沙時, 利用另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輸送水, 從配置在上述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的分隔艙的艙底板附近且在上述船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并朝向中間部的噴嘴噴射水,由從上述噴嘴噴射的水將堆積在上述分隔艙內的泥沙在該分隔艙內沖走,利用一個舷側的壓載艙用注排水泵裝置將懸浮分散有被沖走的泥沙的泥水排出。
【文檔編號】B63B13/00GK103930343SQ201180074756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11日
【發(fā)明者】長藤雅則, 岡本幸彥, 山田久行 申請人:杰富意工程株式會社, 日聯(lián)海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