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125034閱讀:13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舷外發(fā)動機單元,在該舷外發(fā)動機單元中將限定了 發(fā)動機室的下半部的左右蓋部件安裝至發(fā)動機或發(fā)動機支撐結構并由其 支撐,并且該舷外發(fā)動機單元便于左右蓋部件的拆卸/重新附著。本發(fā)明 還涉及一種舷外發(fā)動機單元,該舷外發(fā)動機單元便于諸如火花塞的拆卸/ 附著的維護工作。
背景技術
近年來,已知這種類型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其中發(fā)動機室的下半部 由包括樹脂制成的左右(即,左舷側和右舷側)蓋部件的下蓋限定(例 如,日本特幵2004-338463號公報和特開2001-199393號公報,以下分別 將其稱為專利文獻1和專利文獻2)。
在專利文獻1公開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中,下蓋的左右蓋部件以彼此 直接抵靠的關系螺栓連接在一起。在專利文獻2公開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 中,底蓋(即下蓋)固定至發(fā)動機主體,底蓋的左右半蓋(即左右蓋部 件)以彼此抵靠的關系螺栓連接在一起。
對于專利文獻1和專利文獻2公開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必須將舷外 發(fā)動機單元的主體的固定部分定位成靠近左右蓋部件的相應抵靠部分, 以可靠地實現蓋部件的抵靠部分之間的適當抵靠;實際上,左右蓋部件 通過穿過它們相應的抵靠部分和固定部分的共用螺栓而緊固在一起。
但是,對于上述傳統上已知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當為了期望的維護 工作而移除或拆卸左右蓋部件中的一個時,另一個蓋部件的固定將變得不穩(wěn)定。因此,在蓋的重新組裝中,左右蓋等的適當定位會需要相當大 的時間和勞力,這樣會不利地導致可加工性較差。
在上述傳統上已知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中,還設置有用于將發(fā)動機排 氣的一部分排放到外部的輔助排氣出口、以及用于將發(fā)動機冷卻水的一 部分排放到發(fā)動機室外部的水導向孔。用于密封輔助排氣出口的密封結 構附著于左舷側蓋部件和右舷側蓋部件的抵靠部分中的任一個或兩個 上。因此,在將要拆卸蓋部件中的任一個時,還必須拆卸密封結構,因 此拆卸操作和隨后的重新組裝操作會很麻煩,這樣會不利地導致可加工 性較差。另外,水導向孔的管(以下稱為"水導向管")等由左右蓋部件 直接支撐。因此,在將要拆卸蓋部件中的任一個時,就需要拆卸水導向 管,因此拆卸操作和隨后的重新組裝操作會很麻煩,這也會不利地導致 可加工性較差。
還已知這種類型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其中發(fā)動機氣缸的軸線相對于
曲軸的軸線偏移(例如,日本特開2001-115817號公報,以下將其稱為專 利文獻3)。根據專利文獻3的公開,發(fā)動機氣缸的軸線相對于曲軸軸線 沿作用于活塞上的推力的方向偏移預定距離。在氣缸蓋的內表面上設置 有火花塞。因此,為了保證進行火花塞的維護工作所用的足夠空間,必 須
(a) 增加底罩(即下蓋)的尺寸,從而保證底罩內的足夠空間,或

(b) 降低頂罩(即,發(fā)動機蓋)的下端位置,從而在移除頂罩時側 向暴露火花塞。
如果取上面(a)項,則底罩尺寸的增加會導致頂罩尺寸的增加,這 是因為底罩和頂罩以邊緣對邊緣抵靠的關系垂直接合在一起,結果舷外 發(fā)動機單元的總體尺寸和頂罩的重量會顯著增加。另外,如果取上面(b) 項,則降低頂罩的下端位置不僅會導致具有深碗形狀的頂罩更大的凹入 深度,而且會導致頂罩的尺寸和重量增加,結果拆卸頂罩的操作會很麻 煩且煩瑣。
通常,舷外發(fā)動機單元采用具有垂直取向的曲軸和水平取向的氣缸的立式發(fā)動機;特別的是,高功率舷外發(fā)動機單元采用具有多個氣缸的 四沖程發(fā)動機。在這樣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中,以垂直排列布置多個氣缸 (例如,在四缸發(fā)動機的情況下為四個氣缸),在最上部氣缸與最下部氣 缸之間有很大的垂直間隔。對于這樣的多缸發(fā)動機,發(fā)動機主體不可避 免地具有增加的垂直長度,結果碗形的頂罩會具有更大的深度。

發(fā)明內容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改進的舷 外發(fā)動機單元,該舷外發(fā)動機單元能夠使左右蓋部件中的任何一個容易 地拆卸和重新附著,而不會不利地影響另一蓋部件并且也不會由于排氣 出口孔和水導向孔的存在而受到千涉,從而允許拆散/重新組裝所述蓋。
本發(fā)明的另 一 目的是提供一種改進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該舷外發(fā)動 機單元能夠更容易地對布置在發(fā)動機室內的下區(qū)域中的火花塞進行維護 工作,而不需要顯著地降低發(fā)動機蓋(頂罩)的下端位置,并且該舷外 發(fā)動機單元能夠容易地進行火花塞的維護工作,而不需要拆散或拆卸下
蓋 C底罩)c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改進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該舷外
發(fā)動機單元包括蓋組件,該蓋組件限定了其中容納有發(fā)動機的發(fā)動機 室的下半部,所述蓋組件包括均由樹脂形成的左右蓋部件;和托架,該
托架固定至所述發(fā)動機或發(fā)動機支撐結構的后部,所述左右蓋部件在它 們的相應后部處固定至所述托架。
在本發(fā)明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中,其中,所述托架固定至所述發(fā)動機 或發(fā)動機支撐結構的后部,并且所述左右蓋部件在它們的相應后部處固 定至所述托架,所述左右蓋部件中的每一個都可以與所述蓋部件中的另 一個獨立地從所述托架拆卸并重新附著至所述托架。因此,與現有技術 相比,本發(fā)明可明顯便于例如為了維護工作而拆散和重新組裝所述蓋組 件,并且大大提高了可加工性。另外,因為僅需要設置所述托架,所以 將所述托架固定至所述發(fā)動機等的后部,使相應的接合邊緣抵靠所述托 架然后通過螺栓等分別將所述蓋部件的接合邊緣固定到所述托架即可。因此,本發(fā)明可以顯著地簡化所述蓋部件的抵靠接合結構,從而簡化所 述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結構。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所述托架在其相對的側邊緣中形成有接合凹 槽,用于與所述左右蓋部件的預定的接合邊緣相接合。通過使形成在所 述托架中的所述接合凹槽與所述左右蓋部件的所述接合邊緣接合,本發(fā) 明能夠通過所述接合凹槽的引導更加可靠并更加容易地將所述左右蓋部 件附著于所述托架。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所述左右蓋部件具有相應的彼此疊置的接合 部,每個所述接合部均具有錐形孔。通過將螺栓穿過所述左右蓋部件的 最初沿所述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左右方向彼此偏移的所述錐形孔而旋到預 定的固定螺紋部分,以抵靠所述托架將相應的所述接合部上緊從而將所 述左右蓋部件朝向彼此擠壓,而將所述左右蓋部件緊固在一起。通過使 螺栓穿過所述左右蓋部件的最初水平偏移的錐形孔以抵靠所述托架上緊 相應的接合部,所述左右蓋部件通過一種楔入作用而朝向彼此拉近。因 此,本發(fā)明可以更加可靠地以簡化的方式將所述左右蓋部件容易地固定 到所述托架。所述托架上可以設置有用于鎖定發(fā)動機蓋的鎖定裝置,在 這種情況下,本發(fā)明可以不必在所述蓋組件上設置基板和專用于鎖定裝 置的結構,并可以在所述托架與所述蓋組件之間共用構件。
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改進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該舷外 發(fā)動機單元包括蓋組件,該蓋組件限定了其中容納有發(fā)動機的發(fā)動機 室的下半部,所述蓋組件包括均由樹脂形成的左右蓋部件;和托架,該 托架固定至所述發(fā)動機或發(fā)動機支撐結構的后部,所述托架中設置有輔 助排氣端口,用于將所述發(fā)動機的排氣的一部分排放到所述發(fā)動機室的 外部。
通過設置在所述托架中的、用于將發(fā)動機排氣的一部分排放到發(fā)動 機室的外部的所述輔助排氣端口 ,不必在左右蓋部件中的任一個上設置 用于輔助排氣端口的密封結構。因此,本發(fā)明可以不必每次在待拆卸左 右蓋部件中的至少一個時拆卸輔助排氣端口和密封結構的元件,并且也 不必在重新組裝蓋組件時重新附著輔助排氣端口和密封結構的元件,從而提高了可加工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改進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該駭 外發(fā)動機單元包括.,蓋組件,該蓋組件限定了其中容納有發(fā)動機的發(fā)動
機室的下半部,所述蓋組件包括均由樹脂形成的左右蓋部件;和托架,
該托架固定至所述發(fā)動機或發(fā)動機支撐結構的后部,所述托架中設置有 水導向孔,用于將所述發(fā)動機的冷卻水的一部分排放到所述發(fā)動機室的 外部。
通過設置在托架中的用于將發(fā)動機冷卻水的一部分排放到發(fā)動機室 的外部的水導向孔,與現有技術的結構(其中水導向部等直接由左右蓋 部件支撐)不同,不必拆卸水導向管。因此,本發(fā)明可以大大地方便任 何一個蓋部件的拆卸/重新附著,從而提高了可加工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改進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該舷
外發(fā)動機單元包括發(fā)動機室,在該發(fā)動機室的內部容納有發(fā)動機,發(fā) 動機氣缸的中心線朝向所述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左右側中的一側從所述發(fā) 動機室的中心線偏移;和火花塞,該火花塞設置在所述左右側中的另一 側上,該另一側與所述發(fā)動機氣缸的中心線偏移所朝向的所述一側相對。 通過設置在與所述發(fā)動機氣缸的中心線偏移所朝向的所述一側相對的側 上的火花塞,所述氣缸蓋中設置所述火花塞的一側可以具有更大的空間, 從而可以更容易地進行所述火花塞的維護。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發(fā)動機室由下蓋和從上方接合到所述下蓋的上 蓋或發(fā)動機蓋限定,并且所述下蓋在其與所述火花塞的拉出方向一致的 部分中形成有凹入部,所述凹入部可通過一帽打開/閉合。通過設置所述 凹入部,上述空間不必比所需的大,因此便于所述凹入部的可靠的密封。 另外,通過按照期望地使所述帽打開/閉合所述凹入部,可以進一步更容 易地進行所述火花塞的維護。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下蓋包括均由樹脂形成的左右蓋部件,并且所 述左右蓋部件中的一個在其中形成有所述凹入部并在其上設置有所述 帽。因為所述凹入部和帽必須設置在所述蓋部件中的僅一個上,所以在 將要拆卸或重新附著所述一個蓋部件時可以與所述蓋部件一體地處理所述凹入部和帽,結果可以最容易地進行所述蓋部件的拆卸和重新附著。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還可以包括固定至所述發(fā) 動機或發(fā)動機支撐結構的后部的托架。在這種情況下,所述下蓋的左右 蓋部件固定至所述托架,并且所述火花塞布置成使得該火花塞的拉出(即 插入/移除)方向不與所述托架的位置一致。因此,本發(fā)明基于上述大致 相同的理由不僅可以方便下蓋的拆散/重新組裝,而且還方便了火花塞的 維護工作而不涉及引起托架與火花塞之間的干涉。在進行所述火花塞的 維護工作時,所述左右蓋部件和托架可以保持安裝在適當位置(即,不 必拆卸)。


下面參照附圖僅以示例的方式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的特定優(yōu)選實施 例,其中-
圖1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側視圖,其中內 部機構用虛線表示;
圖2是表示圖1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外觀的后視圖3是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下蓋的分解立體圖,具體示出了發(fā)動機支 撐部件、前后托架等;
圖4是圖2所示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主要構件的放大后視圖,具體 示出了通過后托架對下蓋的左右半蓋和上蓋的支撐;
圖5是沿圖4的線5-5剖的剖視圖6是沿圖5的線6-6剖的剖視圖7是沿圖5的線7-7剖的剖視圖8是表示設置在后托架的內表面上及其附近的構件的內立體圖; 圖9是后托架的移除了輔助排氣端口和水導向孔部分的立體圖; 圖10是沿圖9的線10-10剖的剖視圖11是表示下蓋的視圖,其中為了清楚移除了上蓋或發(fā)動機蓋并且 去除了下蓋的前部;并且
圖12是圖11所示的主要元件的放大分解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在參照所包括的圖1至3,其中圖1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 舷外發(fā)動機單元1的側視圖,其中內部機構用虛線表示,圖2是表示舷
外發(fā)動機單元1的示例外觀的后視圖,并且圖3是舷外發(fā)動機單元1的 下蓋(或下蓋組件)20的分解立體圖,具體示出了發(fā)動機支撐部件、前
后托架等。
在附圖中,"Fr"表示本發(fā)明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所應用的船的向前推 進方向,而"Rr"表示與船的向前推進方向相反的向后方向。
在圖1的側視圖和圖2的后視圖中示出了舷外發(fā)動機單元1的示例 外觀。如所示,舷外發(fā)動機單元1包括下蓋(組件)20以及布置在單元 1的最上部位置中的發(fā)動機蓋2,并且這些上發(fā)動機蓋2和下蓋20 —起 限定了發(fā)動機室2i。延伸殼體3設置在下蓋20下方,并且布置在單元1 的最下部位置的齒輪箱4與延伸殼體3的下端接合。
發(fā)動機5通過布置在下蓋20內的發(fā)動機安裝殼體(即發(fā)動機支撐結 構)6容納并支撐在由上蓋2和下蓋20限定的發(fā)動機室2i的上部區(qū)域內。 呈具有垂直取向的曲軸5f的所謂立式發(fā)動機形式的發(fā)動機5是具有多個 以垂直排列布置的氣缸(在當前實施例中為四個氣缸)5d的四沖程發(fā)動 機。
發(fā)動機5包括前部的曲軸箱5a、中間的氣缸體5b、后部的氣缸蓋5c 等。從氣缸蓋5c向下引導的排氣相繼穿過發(fā)動機安裝殼體6中的排氣通 道、發(fā)動機安裝殼體6下游的排氣管7、下蓋20中的下空間、延伸殼體 3,然后穿過齒輪箱4,從而最終作為主要排氣通過螺旋槳14的中央區(qū)域 排放到外部水中。
在氣缸體5b中設置有多個氣缸5d (在當前實施例中,四個水平取 向的氣缸5d以垂直排列布置),并且在氣缸蓋5c中設置有多個可通過進 氣門和排氣門打開和關閉的燃燒室5e。
在氣缸體5b的右側部分中容納有電子元件箱8,該電子元件箱8包 含有用于對發(fā)動機點火裝置和燃料噴射裝置進行控制的電路板。另外,進氣消音器9設置在電子元件箱8的前方并沿著曲軸箱5a—側延伸到曲 軸箱5a前方的區(qū)域,并且在發(fā)動機5上方布置有發(fā)電機(交流發(fā)電機) 10。
垂直延伸穿過發(fā)動機5的曲軸箱5a內部的曲軸5f的下端部連接到 垂直驅動軸12,并且驅動軸12的下端部連接到容納于齒輪箱4中的齒輪 傳動機構13。齒輪傳動機構13將從驅動軸12傳來的動力傳送到沿前后 取向設置在齒輪箱4中的水平從動軸13a。從動軸13a的后端部向后突出 超過齒輪箱4的后端,并且螺旋槳14周定到從動軸13a的后端部。螺旋 槳14通過發(fā)動機5的動力驅動,并且通過一對爪形離合器(dog clutch) 在螺旋槳14的正旋轉方向和反旋轉方向之間進行切換,從而可以按照期 望獲得向前或向后的推進力。
來自上述主排氣管7的排氣如箭頭(a)所示被向下引導而后通過螺 旋槳14的中央區(qū)域排放到外部,并且排氣的一部分如箭頭(b)所示在 排放到舷外發(fā)動機單元1之后被排放到外部區(qū)域。在主排氣管7附近在 安裝殼體6中設置有排氣通道,并且在主排氣管7的下游出口附近設置 有輔助排氣端口或管15。由氯乙烯和橡膠形成的輔助排氣管15在發(fā)動機 安裝殼體6的內部中延伸同時向后彎曲,并且通過下蓋20的壁向外部開 口,從而將排氣在排放到舷外發(fā)動機單元1之后如箭頭(b)所示排放到 外部區(qū)域。
下蓋(組件)20中設置有水導向孔部分16,該水導向孔部分中形成 有向外部開口的孔,并且水導向孔部分16將發(fā)動機冷卻水的一部分排放 到外部(從下蓋20向下),以允許從視覺上查看冷卻水是否正確流到發(fā) 動機冷卻部分。
船尾托架17通過旋轉殼體18而支撐在舷外發(fā)動機單元1的前端部 上。附圖標記18a和18b表示用于支撐旋轉殼體18的安裝橡膠,5g表示 油盤,并且5h表示火花塞。
現在參照圖2,限定了發(fā)動機室2i的蓋中的上蓋2由樹脂一體形成, 而下蓋(組件)20包括以彼此抵靠的關系一體接合在一起的左右(即左 舷側和右舷側)蓋部件(或半蓋)。左右蓋部件或半蓋均由樹脂成型。以下段落將主要參照圖3描述下蓋(組件)20的示樹結構。
下蓋20包括左右半蓋21和25,它們均具有在平面圖中看時的半橢 圓形形狀。左右下半蓋21和25的上半部21a和25a的形狀沿著單元1 的前后方向伸長,并且左右下半蓋21和25的下半部21c和25c沿著前 后方向的長度比上半部21a和25a短。更具體地說,左右下半蓋21和25 的下半部21c和25c的前部向后凹入,上半部21a和25a的前部21d和 25d向前伸出。左右下半蓋21和25還具有呈凹槽形式的接合部分(圖3 中僅示出了左半蓋21的凹槽21e),這些接合部分形成在左右下半蓋的相 對的內表面中并且以彼此左右對稱的關系定位(盡管圖中不可見,但右 半蓋25的內接合凹槽形成在與左半蓋21的內接合凹槽21e相對應的位 置)。當左右半蓋21和25以彼此邊緣對邊緣抵靠的關系接合在一起時, 將沿著發(fā)動機安裝殼體6的周邊凸緣部分6f并設置在其上的密封部件6g 裝配在上述內接合凹槽中,以在發(fā)動機安裝殼體6與下蓋(組件)20之 間提供氣密密封。
如圖3中進一步所示,發(fā)動機安裝殼體6具有孔6b,穿過旋轉軸 的變速桿垂直延伸通過該孔;驅動軸垂直延伸通過的孔6a;發(fā)動機安裝 凸緣6c;用于使油回到油盤的開口 6e;主排氣管7垂直延伸通過的孔6d;等等。
另外,右半蓋25的上部25a的前部25d向下凹入,并且將挽具蓋 (harness cover) 22放在前部25d的凹入部分上并一體固定于其上,從而 提供完整的右半蓋25。
在圖3中,當將左右半蓋21和25以彼此抵靠的關系接合在一起時, 將前托架24定位在前部21d與25d的前端之間。前托架24在其右舷側 上包括向上取向的半圓形支撐臂24a。將橡膠制成的纜束保持器23保持 或者夾持在向上取向的半圓形支撐臂24a與形成在挽具蓋22前端部中的 向下取向的半圓形凹入部22a之間,從而以這樣的方式保持纜束,使得 纜束可引入發(fā)動機室2i或從發(fā)動機室2i退出。前托架24還包括具有鎖 定桿的操作臂24b,該鎖定桿通過手柄的操作而可與設置在上蓋2的前端 部上的鉤2a (圖1)接合。下蓋20的左右半蓋21和25具有接合到后托架30的后上抵靠(接 合)部,這將在后面詳細描述。
圖4是圖2所示的主要(或相關)構件的放大后視圖,具體示出了 通過后托架對下蓋20的左右半蓋和上蓋2的支撐。圖5是沿圖4的線5-5 剖的剖視圖,圖6是沿圖5的線6-6剖的剖視圖,而圖7是沿圖5的線 7-7剖的剖視圖。另外,圖8是表示設置在后托架30的內表面上及其附 近的構件的內立體圖,圖9是后托架30的移除了輔助排氣端口和水導向 孔部分的立體圖,而圖10是沿圖9的線10-10剖的剖視圖。
以下段落將參照上述附圖來描述后托架30、以及下蓋(組件)20的 左右半蓋21和25的后部是如何安裝和支撐的。
后托架30設置成用于相對于發(fā)動機來附著左右半蓋21和25的相應 后上部。輔助排氣端口 15和水導向孔部分16的管路在后托架30的內(或 背向)表面上露出。
后托架30的形狀沿著舷外發(fā)動機單元1的垂直方向伸長。后托架 30的主體31從后方看時大致上呈具有逐漸彎曲或向下逐漸變小的下半部 的板的形式(見圖4); g卩,后托架主體31從后方看時大致具有盾的形狀。
后托架30的板狀主體31具有向前(即向內)隆起的垂直中間凹入 部31a,如在圖8和圖9中清楚所見。凹入部31a構成了后述的鎖定操作 臂的手動操作部分。彼此橫向遠離并斜向下伸出的左右安裝臂部32與主 體31的上內表面部分一體設置,并且朝向下蓋20的后表面的中間區(qū)域 露出;左右安裝臂部32—起形成了向下的折線結構。安裝臂部32在它 們的相應遠端處具有相應的安裝孔32a,并且整體形成為槽道式截面形狀 的加強肋結構。
形成作為左右安裝臂部32的基部的中間部32b在它們的相對端處一 體形成有左右垂直伸出部分32c。橫向的保持部32d在伸出部分32c之間 延伸,并且安裝螺母33嵌入保持部32d的相對端部中。在板狀主體31 的上外表面區(qū)域上設置有鎖定操作臂的鉸接支撐部分32e,用于支撐操作 臂40的樞轉基部。
沿板狀主體31的相對的惻邊緣并在其中設置有沿主體31的寬度方向向內凹入的凹槽34,并且凹入的凹槽34的寬度比半蓋21和25的厚度 稍大。
另外,板狀主體31在其下端部31b中形成有螺栓孔35,并且在主 體31的內表面區(qū)域上對應于螺栓孔35的位置一體設置有安裝凸臺部分 36。螺母37嵌入到安裝凸臺部分36的內表面中并通過焊接等固定于其 上。
均設置在后托架30上的上述操作臂40、操作桿40b和軸40c —起結 合發(fā)動機蓋2上的鎖定鉤2b而構成了發(fā)動機蓋2的鎖定裝置。
在板狀主體31中在上述凹入部31a的下方形成有用于安裝輔助排氣 端口或管15的孔38,并且在安裝孔38的下方形成有用于安裝水導向孔 部分16的孔39。輔助排氣管安裝孔38具有比水導向部分安裝孔39大的 直徑。從圖4可以看出,輔助排氣端口或管15和水導向孔部分16向托 架30的后表面開口。
輔助排氣端口 15具有定位在板狀主體31的內表面附近的上游部分 15a、以及具有凸緣15b的上游端開口部分。凸緣15b抵靠主體內表面的 圍繞輔助排氣管安裝孔38的區(qū)域。另外,水導向孔部分16的管16a在 圖4中用虛線表示并向前或向內伸出超過板狀主體31的內表面,并且水 導向孔部分16的嘴部16b裝配在孔39中,如圖8所示。
現在參照圖4至圖7,描述關于如何安裝后托架30和發(fā)動機5、以 及如何使后托架30與半蓋21和25相連。
如圖4所示,彼此遠離地橫向向外伸出的安裝座部分5i設置在氣缸 蓋5c的后表面5k的左右側區(qū)域上,并且從板狀主體31橫向向外伸出的 左右安裝臂部32通過尺寸對應于安裝孔32a的螺栓42借助于相應的套 環(huán)41而固定到安裝座部分5i。
以上述方式,后托架30附著(即,安裝并支撐)至發(fā)動機5的后表 面。后托架30可以附著于發(fā)動機安裝殼體6而不是發(fā)動機5的后表面。
在左右半蓋21和25的相應的抵靠接合邊緣121c和125c的上方設 置有彼此成相對(左右對稱)關系的垂直延伸的接合部121和125,它們 均具有沿單元1的左右方向相對較小的寬度。另外,貫通形成有水平安裝孔121b和125b的安裝凸臺121a和125a設置成從接合部121和125 的相對上端部垂直伸出;安裝凸臺121a和125a以彼此成左右對稱的關 系定位。
左右半蓋21和25的抵靠接合邊緣121c和125c彼此抵靠,并且接 合部121和125的側邊緣裝配地接合在形成于后托架30的板狀主體31 的左右側邊緣中的凹入凹槽34內(見圖7)。
設置在接合部121和125的上端部上的安裝凸臺121a和125a與形 成在后托架30的上表面區(qū)域上的對應的垂直伸出部分32c抵靠。然后, 將螺栓43從凸臺121a和125a的外端橫向插入安裝凸臺121a和125a的 安裝孔121b和125b中,并旋入安裝螺母33。以這種方式,安裝凸臺121a 和125a固定至后托架30的左右上端部,使得左右半蓋21和25的上端 部附著(即,安裝且支撐)至托架30。
使裝飾性螺栓穿過形成在托架主體31的下端部中的安裝孔,并且形 成在半蓋21和25的接合部121和125的下端附近的安裝孔31k (在圖3 中僅可以看到左半蓋21的安裝孔31k)在螺母37 (見圖3)上彼此疊置 并借助螺母37固定在一起,這將在后面描述。
在以上述方式構成的當前實施例中,僅托架30的主體31在上蓋和 下蓋20的后表面上露出,并且用于將各種構件安裝至發(fā)動機5以及左右 半蓋21和25的元件被所述蓋遮住。
接合座部分121d和125d以彼此水平相對且疊置的關系設置在接合 部121和125的下部上并從該處伸出。其中一個接合座部分121d形成為 向內彎曲進入發(fā)動機室的凹入部分,另一個接合座部分125d具有與所述 一個接合座部分121d的凹入深度相對應的壁厚。這些接合座部分121d 和125d具有彼此齊平的相應的外表面。
如圖6的(a)所示,接合座部分121d和125d具有錐形孔部分121e 和125e,這些錐形孔部分均具有比臺階形螺栓44的螺紋部分44a大的直 徑并且貫通形成有孔121f或125f。臺階形螺栓44的較大直徑部分44b 緊密穿過通孔121f和125f。
接合座部分121d和125d最初定位成沿單元1的前后方向彼此局部疊置,并且沿單元1的左右方向彼此偏移;因此,錐形孔部分121e和125e 最初沿左右方向彼此偏移,如圖6的(a)所示。
將螺栓44插入穿過形成在托架30的板狀主體31的下端部中的孔 39,使得螺栓的螺紋部分44a寬松地穿過接合座部分121d和125d的孔 121f和125f,然后旋入通過焊接等固定到安裝凸臺部分36的螺母37, 該安裝凸臺部分36固定地設置在主體31的內表面區(qū)域上。螺母37用作 固定螺紋部件。
隨著螺栓44旋入螺母或固定螺紋部件37中的進行,螺栓44的較大 直徑部分44b借助外接合座部分125d的錐形孔部分125e到達內接合座 部分121d的錐形孔部分121e,使得兩個座部分121d和125d通過對準動 作而彼此逐漸拉近。最后,接合部121和125在托架30的下端部中接合 在一起,使得孔121f和125f保持軸向對準并且座部分121d和125d保持 彼此面對面抵靠的關系,如圖6的(b)所示。
如圖5所示,鎖定鉤2b以與操作臂40垂直相對的關系設置在上蓋 2的下后表面區(qū)域上。通過操作臂40的操作桿40b圍繞軸40c樞轉而使 得鎖定桿40a與鎖定鉤2b接合,從而將發(fā)動機蓋2的背部鎖定在閉合位 置,即在閉合位置將上蓋2固定至下蓋20。
在圖5中,通過鉚釘2c將鎖定鉤2b緊固至發(fā)動機蓋2的背部。在 圖4和圖5中,附圖標記6h表示輔助排氣通道,其設置在發(fā)動機安裝殼 體6中并在一端與輔助排氣端口 15的最下游部分15c連通,從而使發(fā)動 機排氣的一部分能夠流到輔助排氣端口 15。
因為如上所述輔助排氣端口 15和水導向孔部分16設置在支撐下蓋 20的后托架30中,所以當前實施例可以不必在為了期望的工作而拆卸下 蓋20時從下蓋20拆卸輔助排氣端口 15、水導向孔部分16、密封部件等 的管道。因此,在當前實施例中,在期望的工作之后不需要用于重新附 著輔助排氣端口 15、水導向孔部分16、密封部件等的管道的操作。因此, 即使在設置有輔助排氣端口 15和水導向孔部分16的情況下,為了期望 的工作也僅需要進行拆卸下蓋20的操作。
另外,在當前實施例中,下蓋20的左右半蓋21和25彼此獨立地安裝并支撐在后托架30上。因此,即使當從托架30拆卸其中一個左右半 蓋21或25時,另一個左右半蓋25或21仍保持附著于后托架30,這樣
可便于所述一個半蓋的拆卸以及隨后所述一個半蓋的重新附著。
在圖1、圖2和圖4中,附圖標記26表示設置在左右下半蓋之一(在 上述實施例中為右下半蓋25)的后表面的最上部區(qū)域上的火花塞維護帽。 通過拆卸火花塞維護帽26,火花塞可以暴露于限定在以垂直排列布置的 氣缸中的任一個的氣缸蓋中的發(fā)動機燃燒室,從而可以進行火花塞的檢 查、替換操作等;此時,不必拆卸位于下蓋20上方的發(fā)動機蓋2。
另外,當在移除了發(fā)動機蓋2的情況下將要對以對應于氣缸的垂直 排列布置的火花塞進行檢査等時,會由于下蓋的存在而難以檢査位于垂 直排列的較低位置中的一些火花塞。然而,拆卸帽26可以便于該火花塞 檢查。
圖11是表示為了便于顯示而移除上蓋或發(fā)動機蓋2并且去除下蓋20 的前部的下蓋(組件)20的視圖,圖12是圖11所示的主要元件的放大 分解說明圖。
發(fā)動機5的曲軸箱5a位于發(fā)動機室2i的前部區(qū)域中,氣缸體5b位 于發(fā)動機室2i的中間區(qū)域中,并且氣缸蓋5c和氣缸蓋罩(未示出)位于 發(fā)動機室2i的后部區(qū)域中。
氣缸體5b中的氣缸5d的沿舷外發(fā)動機單元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 心線L2與單元1的在中央橫過單元1的寬度延伸的中心線Ll朝向單元 1的左側或左舷側(圖11中的右側)偏置或偏移距離D。
如圖11所示,舷外發(fā)動機單元1的中心線Ll與曲軸5f的中心和驅 動軸12的中心相對應,并且還與發(fā)動機室2i的在中央橫過發(fā)動機室2i 的寬度的中心線一致。曲軸5f沿圖11中的箭頭方向旋轉。
因此,包括氣缸蓋5c的發(fā)動機5朝向單元1的左側或左舷側(圖11 中的右側)偏移,從而右側(即,右舷側)空間(圖ll中的左側空間) 4a比左側(即,左舷側)空間(圖11中的右側空間)4b大。
用于在其中安裝火花塞140并與燃燒室5e連通的孔53c形成在氣缸 蓋5c中以在較大空間4a中向后傾斜延伸,并且火花塞140穿過孔53c?;鸹ㄈ?40包括設置在其遠端并位于燃燒室5e內的電極部140a、以 及具有絕緣材料并斜向上延伸穿過安裝孔53c的軸狀體140b。設置在軸 狀體140b頂部的端子通過高張力導線與設置在杯狀頭部141內的端子連 接,并且供應有來自頭部141內的端子的電力。
從氣缸蓋5c向外伸出的火花塞頭部141位于限定在氣缸蓋5c中的 排氣通道部分53d與氣缸蓋5c的頂面(即,抵靠氣缸蓋罩的表面)之間 的L形空間53e中。頭部141面對或朝向右舷側或右側(圖中的左側) 后表面20a,但是其決不會朝向左右半蓋21和25通過后托架30接合在 一起所在的后接合部?;鸹ㄈ?40的軸線L3和安裝孔53c朝向從后托架 30偏移的右舷側或右側后區(qū)域。
在位于火花塞140的軸線L3的延長線上的一個下半蓋(即右側或右 舷側半蓋(圖中的左半蓋)25)的后表面135 (圖4)的上區(qū)域中形成有 凹入部142。
凹入部142呈向上開口的凹口的形式,其設置成與火花塞140的上 述軸線L3,即將火花塞140從孔53c拉出從而從半蓋25拉出的方向(即, 火花塞140的"拉出方向")相對應。如圖4所示,當前實施例中的凹入 部142具有大致線性的外邊緣142a、逐漸彎曲的底邊緣142b和向上并向 內彎曲的內側邊緣142c。
凹入部142如上所述向上開口,使其左右上邊緣與半蓋25的后上邊 緣合并,并且該凹入部142可通過形狀與凹入部142相對應的上述帽26 而打開和閉合。
如圖12所示,帽26包括形狀對應于凹入部142的板狀體26a、沿著 帽26的內表面的周邊形成在其上的加強肋26b、以及臂部26c。臂部26c 在其一端區(qū)域中形成有安裝孔26d。
在右半蓋25的內表面上鄰近凹入部142的外邊緣設置有支撐條144, 并且支撐條144具有安裝螺釘孔144a。螺栓45穿過帽26的安裝孔26d 以與安裝螺釘孔144a螺紋接合,從而在閉合位置將帽26固定至凹入部 42。在圖11和圖12中,附圖標記53b表示凸輪軸。
可以通過移除上蓋或發(fā)動機蓋2和螺栓45而從凹入部142拆卸帽26,如圖12所示。
可以如箭頭(c)所示從凹入部142拉出其軸線L3朝向凹入部142 的火花塞140。因為空間4a相對較大,所以不僅可以容易地將火花塞140 插入孔53c并從孔53c拉出,而且可以容易地將氣缸蓋5c的排氣通道部 分53d等安裝在適當位置。
另外,因為左右半蓋21和25在它們的相應上部處附著于后托架30, 并且因為托架30沒有定位在將火花塞140插入孔53c并從孔53c拉出的 方向上(即,火花塞140的插入/拉出方向并不對應于后托架30的位置), 所以火花塞140的插入/移除決不會與后托架30的存在發(fā)生干涉。
上述下蓋安裝結構可適當地應用于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下蓋。另外, 火花塞、用于維護火花塞的凹入部、以及用于打開/閉合凹入部的帽的上 述定位和取向可適當地應用于舷外發(fā)動機單元。
權利要求
1、一種舷外發(fā)動機單元,該舷外發(fā)動機單元包括發(fā)動機室(2i),在該發(fā)動機室的內部容納有發(fā)動機(5),發(fā)動機氣缸(5d)的中心線(L2)朝向所述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左右側中的一側從所述發(fā)動機室的中心線(L1)偏移;和火花塞(140),該火花塞設置在所述左右側中的另一側上,該另一側與所述發(fā)動機氣缸的所述中心線(L2)偏移所朝向的所述一側相對。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其中,所述發(fā)動機室(2i) 由下蓋(20)和從上方接合到所述下蓋的發(fā)動機蓋(2)限定,并且^f述 下蓋在其與所述火花塞的拉出方向一致的部分中形成有凹入部(42),所 述凹入部可通過帽(26)打開/閉合。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其中,所述下蓋(20) 包括均由樹脂形成的左右蓋部件(21, 25),并且所述左右蓋部件中的一 個在其中形成有所述凹入部(142)并在其上設置有所述帽(26)。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舷外發(fā)動機單元,其中,該舷外發(fā)動^L單 元還包括固定至所述發(fā)動機(5)或發(fā)動機支撐結構(6)的后部的托架(30),并且其中,所述下蓋的所述左右蓋部件固定至所述托架,并且所述火花 塞(140)布置成使得所述拉出方向不與所述托架(30)的位置一致。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舷外發(fā)動機單元。該舷外發(fā)動機單元包括發(fā)動機室(2i),在該發(fā)動機室的內部容納有發(fā)動機(5),發(fā)動機氣缸(5d)的中心線(L2)朝向所述舷外發(fā)動機單元的左右側中的一側從所述發(fā)動機室的中心線(L1)偏移;以及火花塞(140),該火花塞設置在所述左右側中的另一側上,該另一側與所述發(fā)動機氣缸的所述中心線(L2)偏移所朝向的所述一側相對。通過設置在與所述發(fā)動機氣缸的中心線偏移所朝向的一側相對的另一側上的火花塞,所述氣缸蓋中設置所述火花塞的一側可以具有更大的空間,從而可以更容易地進行所述火花塞的維護。
文檔編號B63H20/00GK101412438SQ20081017319
公開日2009年4月22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5月1日
發(fā)明者吉津邦弘, 坪內方則, 木村亨, 矢崎誠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