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車輛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的設計。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為了降低車輛的成本和重量,車輛前端模塊的主體框架通常采用塑料材質(zhì)等輕質(zhì)材料,如:PP_LGF30等材料。而由于結(jié)構、空間等因素決定,發(fā)動機蓋鎖須安裝于前端框架上。對于塑料材質(zhì)的前端框架,要承載鎖的安裝,最大的挑戰(zhàn)就在于滿足鎖的大載荷沖擊實驗要求(模擬發(fā)動機蓋關閉瞬間產(chǎn)生的沖擊載荷)。因此,這也是塑料前端框架在結(jié)構設計上的一個難點,需要從結(jié)構上更有效的將大載荷沖擊實驗中的瞬間應力合理分流、傳遞。
[0003]如圖1所示,現(xiàn)有的車型上通常采取在防撞梁2上安裝鎖支架I,通過鎖支架I傳遞Z向瞬間載荷的方式。且充分利用安裝于防撞梁2上的鎖支架I來傳遞大載荷沖擊試驗的能量,確保滿足大載荷沖擊實驗要求。但是,上述結(jié)構存在如下技術缺陷:
[0004]1、采用上述在前防撞梁上安裝鈑金鎖支架的方式,需在分裝臺上進行金屬鎖支架的分裝,然后在整車上進行總裝,增加了工序、人工等成本,同時,鎖支架也占用了車間有限的分裝場地。
[0005]2、采用在前防撞梁上安裝鈑金鎖支架的方式,增加了零部件個數(shù),增加了車輛前端模塊重量,不符合輕量化的設計理念。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為此,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xiàn)有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需要單獨增加鈑金鎖支架導致生產(chǎn)成本較高,且不符合輕量化的設計理念;進而提供一種能夠滿足大載荷沖擊實驗要求且結(jié)構簡單、重量較輕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
[000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包括外框,以及位于外框內(nèi)部并與所述外框固定連接的兩個加強梁,兩個所述加強梁的上端與所述外框的上邊框連接,兩個所述加強梁的下端分別與所述外框相對設置的豎直邊框連接。
[0008]上述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中,所述上邊框成型有用于安裝發(fā)動機蓋鎖的安裝座,兩個所述加強梁的上端分別與所述安裝座連接。
[0009]上述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中,所述安裝座位于所述上邊框的中間位置。
[0010]上述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中,兩個所述加強梁對稱地設置于所述安裝座兩側(cè)。[0011 ] 上述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中,連接于所述安裝座側(cè)的兩個所述加強梁的端面對接。
[0012]上述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中,兩個所述加強梁之間的夾角α在120° -150°之間。
[0013]上述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中,所述加強梁包括互相平行的加強梁主體以及位于兩個所述加強梁主體之間的若干個支撐桿。
[0014]優(yōu)選的,若干個所述支撐桿首尾相接連接。
[0015]上述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中,所述加強梁與所述外框一體注塑成型。
[0016]上述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采用彈性模量較高的LGF30- PA6塑料。
[0017]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xiàn)有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
[0018](I)本實用新型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包括外框以及位于外框內(nèi)部并與所述外框固定連接的兩個加強梁,兩個所述加強梁的上端與所述外框的上邊框連接,下端分別與所述外框的豎直邊框連接。上述兩個加強梁可以分解大載荷實驗的Z向載荷,提升了發(fā)動機蓋鎖的安裝強度,并且,進一步的,該主體框架可通過外框與加強梁一體注塑成型,簡化了裝配工序,節(jié)約了人工成本,同時使整個前端模塊重量更輕,實現(xiàn)了輕量化的設計理念。
[0019](2)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的兩個加強梁的上端分別與位于上邊框的用于安裝發(fā)動機蓋鎖的安裝座連接;其可以使上述加強梁分解發(fā)動機蓋鎖的Z向載荷的效果更好。更優(yōu)選的,上述安裝座位于上邊框的中間位置,兩個所述加強梁對稱地設置于所述安裝座兩偵U。這樣可以使兩側(cè)的加強梁分解的Z向載荷更為均勻,提高整個主體框架的使用壽命。
[0020](3)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的兩個加強梁之間的夾角在120° -150°之間,其可以避免夾角過小使上邊框受力過大或夾角過大使加強梁受力過大而最終導致主體框架承載能力下降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21]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0022]圖1是現(xiàn)有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的結(jié)構示意圖;
[0023]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的結(jié)構示意圖;
[0024]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的立體圖。
[0025]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外框,2-加強梁,11-上邊框,12-豎直邊框,11.1_安裝座,21-加強梁主體,22-支撐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6]圖2、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包括外框1,以及位于外框I內(nèi)部并與所述外框I固定連接的兩個加強梁2構成;其中,所述外框I由底框、位于底框兩側(cè)的豎直邊框12以及上邊框11圍成,兩個所述加強梁I的上端與所述外框I的上邊框11連接,兩個所述加強梁2的下端分別與所述外框I相對設置的豎直邊框12連接。上述兩個加強梁2可以分解大載荷實驗的Z向載荷,提升了發(fā)動機蓋鎖的安裝強度。并且,該主體框架可通過所述外框I及加強梁2 —體注塑成型,進一步簡化了裝配工序,節(jié)約了人工成本,同時使整個前端模塊重量更輕,實現(xiàn)了輕量化的設計理念。
[0027]上述加強梁2的具體及優(yōu)選的設置位置如下:所述上邊框11成型有用于安裝發(fā)動機蓋鎖的安裝座11.1,兩個所述加強梁I的上端分別與所述安裝座11.1連接;且所述安裝座11.1位于所述上邊框11的中間位置。
[0028]為了使加強梁2的受力平衡,兩個所述加強梁2對稱地設置于所述安裝座11.1兩側(cè)。
[0029]為了進一步提高上述主體框架的結(jié)構強度,更優(yōu)選的,連接于所述安裝座11.1側(cè)的兩個所述加強梁2的端面對接。
[0030]兩個所述加強梁2之間的夾角α在120° -150°之間。其可以避免夾角過小使上邊框受力過大或夾角過大使加強梁受力過大而最終導致主體框架承載能力下降的問題。
[0031]所述加強梁2包括互相平行的加強梁主體21以及位于兩個所述加強梁主體21之間的若干個相接連接的支撐桿22。加強梁2本身設置若干起加強筋作用的支撐桿22,可以在沒有增加過多重量的前提下,提高了加強梁的支撐強度。更優(yōu)選的,若干個所述支撐桿首尾相接連接,進一步提高了加強梁21的結(jié)構強度。
[0032]為進一步確保其強度性能的要求,該前端模塊主體框架采用彈性模量更高的LGF30-PA6塑料,來確保和滿足鎖安裝強度的要求。
[0033]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中。
【主權項】
1.一種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1),以及位于外框(I)內(nèi)部并與所述外框(I)固定連接的兩個加強梁(2),兩個所述加強梁(2)的上端與所述外框(I)的上邊框(11)連接,兩個所述加強梁(2)的下端分別與所述外框(I)相對設置的豎直邊框(12)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邊框(11)成型有用于安裝發(fā)動機蓋鎖的安裝座(11.1),兩個所述加強梁(I)的上端分別與所述安裝座(11.1)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座(11.1)位于所述上邊框(11)的中間位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加強梁(2)對稱地設置于所述安裝座(I1.1)兩側(cè)。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特征在于:連接于所述安裝座(11.1)側(cè)的兩個所述加強梁(2)的端面對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加強梁(2)之間的夾角α在120。-150。之間。
7.根據(jù)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梁(2)包括互相平行的加強梁主體(21)以及位于兩個所述加強梁主體(21)之間的若干個支撐桿(22)。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特征在于:若干個所述支撐桿(22)首尾相接連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梁(2)與所述外框(I) 一體注塑成型。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采用LGF30- ΡΑ6塑料材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輛前端模塊主體框架,屬于車輛的前端模塊的設計制造技術領域。包括外框(1),以及位于外框(1)內(nèi)部并與所述外框(1)固定連接的兩個加強梁(2),兩個所述加強梁(2)的上端與所述外框(1)的上邊框(11)連接,兩個所述加強梁(2)的下端分別與所述外框(1)相對設置的豎直邊框(12)連接。兩個加強梁可以分解大載荷實驗的Z向載荷,并且,該主體框架可通過一體注塑成型,進一步簡化了裝配工序,節(jié)約了人工成本,同時使整個前端模塊重量更輕,實現(xiàn)了輕量化的設計理念。
【IPC分類】B62D25-08
【公開號】CN204341212
【申請?zhí)枴緾N201420809045
【發(fā)明人】周琳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20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