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特別涉及一種完全不用鏈條傳動卻能快速驅動后輪旋轉的高速自行車結構。
以往的自行車,傳動方式是在自行車的踏桿轉軸和后輪轉軸上分別套裝一前齒輪及一后齒輪,這兩個齒輪間利用鏈條連結,利用前齒輪的旋轉經由鏈條帶動后齒輪旋轉,驅動后輪,這種自行車在使用上的缺點是,鏈條非常容易松動脫落,非常不方便,又由于前、后齒輪因受外形條件限制,如果前、后齒輪外徑差較大而使產生的“速度比”較大時,踏動就會感到笨重費力,而且能實現的外徑差有限,因此能提高的速度也有限。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結構特征是在一自行車的踏桿轉軸和后輪轉軸間設一曲柄轉軸,在踏桿轉軸上同軸設置踏桿組和前向凸輪,在后輪轉軸上設置后向凸輪,并在曲柄轉軸套裝一曲柄,此曲柄一端緊貼在前向凸輪曲面上,另一端通過一隨動桿連動后向凸輪,通過這種結構,當乘騎者踏動踏桿組時,通過前向凸輪的旋轉及曲柄裝置的往復擺動,便可連動隨動桿驅動后向凸輪并進一步驅動后輪作快速轉動。
在實施本發(fā)明的結構時,可使前向凸輪、曲柄、隨動桿和后向凸輪,在自行車兩側面作對稱且對應的配置,這樣只須將兩前向凸輪作一適當錯開角度的配置,便可使對后輪的驅動形成互補作用。
在實施本發(fā)明的結構時,同時可提高前向凸輪曲面的凹凸數,從而增快車行速度。
在實施本發(fā)明的結構時,可進一步在連桿的適當位置上加設一輔助滾輪,使連桿和隨動桿在驅動后向凸輪時更加穩(wěn)定。
在實施本發(fā)明的結構時也可將曲柄端所套裝的隨動桿和套合隨動桿端所套合的后向凸輪以兩組同時配設在同一曲柄端,這樣就可以更連續(xù)地驅動后輪。
現在對照以下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各實施例
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上述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上述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6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曲柄裝置立體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
圖1和2所示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
此實施例的自行車整體主要包括手把組件、前輪組件、后輪組件、座椅組件、踏桿組件、車體組件支架和傳動機構等;其中手把組件、前輪組件、后輪組件、座椅組件、踏桿組件等是以往的結構,不在此說明。本發(fā)明的主要特征是前述車體組件支架1所設的踏桿轉軸11和后輪轉軸12間增設一曲柄轉軸13,在上述三轉軸11、12、13間并設一傳動機構。
該傳動機構是由一前向凸輪4、一后向凸輪5、一曲柄6和一隨動桿7所組成,其中前向凸輪4,呈盤狀,與上述踏桿組件2結合成一體,該前向凸輪4周緣呈凹凸曲面41,整體配合該踏桿組件2的軸孔21套合在上述踏桿轉軸11上形成可作旋轉運動的狀態(tài);
后向凸輪5,在偏心位置設有一梢52和一軸孔51,該后向凸輪5整體地通過該軸孔51套裝在上述后輪轉軸12上并以一螺絲53緊固,形成可作旋轉狀態(tài)。
曲柄6,一端設有一滾輪61,直接貼觸在上述前向凸輪4凹凸曲面41上,另一端設有一梢63;此曲柄6的彎曲部位并設有一軸孔62,通過此軸孔62將曲柄6套裝在上述曲柄轉軸13上,并以一螺絲64緊固,形成可作旋轉運動的狀態(tài)。
隨動桿7為一長桿,兩端各設有一梢孔71、73,其中梢孔71套合在上述曲柄6的梢63上,并由一螺絲72緊固,另一梢孔73套合在上述后向凸輪5的梢52上,由螺絲74緊固。
在使用中,如圖2、圖3所示,當踏桿2動作時,套合在踏桿組件的前向凸輪4會隨著作逆時針方向旋轉,此時緊貼在前向凸輪4的凹凸曲面41上的曲柄6便通過前端的滾輪61伴隨凹凸曲面41的高低差,以曲柄轉軸13為中心形成一弧線形的上下往復擺動,而曲柄6的另一端的梢63也同步往復擺動,帶動隨動桿7并連動后向凸輪5,以逆時針方向驅動后輪組件3運轉。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前向凸輪4的凹凸曲面是由五個凹凸曲部所形成(如圖3所示),前向凸輪每運轉一圈,后向凸輪可運轉五圈,與以往前齒輪運轉一圈,后齒輪大約運轉二至三圈的“速度比”作比較,本結構可大大提高運轉速度,這是本發(fā)明的一大突破,而本發(fā)明的凹凸曲面并可作預定數目的成型,以配合預定的“速度比”。
如上所述是本發(fā)明使用于一般車體組件支架1一側,僅具有單一傳動機構的實施例。為了進一步提供更強的運轉功能,可由圖4、圖5所示的實施方式實現,這兩張圖表示的是在與上述圖1、圖2所示完全相同的車體組件支架1兩側分別各設置有傳動機構(包括前向凸輪4、后向凸輪5、曲柄6和隨動桿7),最特別的是將其中踏桿轉軸11上所套合的兩個前向凸輪4安排成同軸但錯開一適當的角度,配合兩個前向凸輪4的凹凸曲面41,作一凹一凸的動作,使兩側的傳動機構在驅動后輪時具有互補作用,相輔相成,而使車行更穩(wěn)定。
另外為了更穩(wěn)定的連續(xù)運轉動作,也可將上述傳動機構作成如圖6、圖7的變化設計,使曲柄6′除了具有前述前端滾輪61′、軸孔62′和梢63′的構造外,軸孔62′與梢63′間并增設一后端滾輪65′,使該曲柄6′上的前端滾輪61′和后端滾輪65′可適時地都緊貼在前向凸輪4的凹凸曲面41上;當踏桿組件上的前向凸輪4以逆時針方向轉動時,緊貼在前向凸輪4的凹凸曲面41上的曲柄6′便通過前端滾輪61′和后端滾輪65′伴隨著凹凸曲面41的高低起伏,以曲柄轉軸13為中心形成角位移的往復擺動,而曲柄6′另一端的梢63′亦同時形成同步的角位移往復擺動,帶動隨動桿7并連動后向凸輪5,以逆時針方向驅動后輪組件3。
圖8是圖7的進一步變化設計,所不同的是在梢63″上設有兩隨動桿7′和7″,這兩根隨動桿的另一端分別驅動一后向凸輪5′和5″,這樣,一次向前推時,后向凸輪5′便對后輪驅動一次,往后帶時,后向凸輪5″又對后輪驅動一次,使后輪被嚴密而連續(xù)地驅動,這樣可更省力,車行速度也可更快。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有實施例所公開的隨動桿是呈長桿狀,兩端梢孔間可設計成一螺桿,用以調節(jié)兩梢孔間的距離,適當調節(jié)連節(jié)構件間的松緊度。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可有相當多的實施例,但最主要的發(fā)明重點在于本發(fā)明的傳動機構是由一前向凸輪、一后向凸輪、一曲柄和一隨動桿所組成,通過踏桿組件的動作,可驅動前向凸輪上的凹凸曲面,驅動曲柄擺動,帶動隨動桿前后位移,并連動后向凸輪,也就是說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構造簡單且無鏈條的構造,和以往的用鏈條傳動的方式不同,根本沒有鏈條脫落的缺陷,且可提高車行速度,已經突破并超越以往自行車的傳統構造,況且本發(fā)明還可通過由車體組件支架兩側各設一套傳動機構,進一步提高傳動性能,確實有許多優(yōu)點和實用性。
權利要求
1.一種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其特征是在自行車車體組件支架的踏桿轉軸和后輪轉軸間增設一曲柄轉軸,并在此三轉軸間設一傳動機構,該傳動機構包括前向凸輪,呈盤狀,周緣為凹凸曲面,套合于上述車體組件支架的踏桿轉軸上,形成可作旋轉運動的機構;后向凸輪,在偏心位置設有一梢和一軸孔,整體通過該軸孔套裝在上述車體組件的后輪轉軸上;曲柄,一端設有一滾輪,直接貼觸在上述前向凸輪的凹凸曲面上,另一端設有一梢,另外在曲柄之彎曲部位并設有一軸孔,通過該軸孔將上述曲柄套裝在上述車體組件的曲柄轉軸上;以及隨動桿,兩端各設有一梢孔,其中一梢孔套合于上述曲柄的梢上,另一梢孔套合于上述后向凸輪的梢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可進一步增設一滾輪,使這一滾輪與另一端的滾輪形成可適時緊貼于所述前向凸輪的凹凸曲面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構,是以兩組配合同時設置在車體組件支架兩側的。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構,是以兩組配合同時設置于車體組件支架兩側的。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兩組傳動機構,各自的前向凸輪是相互錯開一角度且配置在同一軸上。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構中,與曲柄梢所套合的隨動桿和套合隨動桿另一端的后向凸輪,是以兩組同時配置于同一曲柄梢上的。
7.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其特征在于設置于車體組件支架兩側的每一傳動機構中,與曲柄梢所套合的隨動桿以及與隨動桿另一端所套合的后向凸輪,是以兩組同時配置在同一曲柄梢上的。
全文摘要
一種無鏈條的高速自行車結構,其特征是在自行車的踏桿轉軸和后輪轉軸間設曲柄轉軸,在踏桿轉軸上同軸設置踏桿組件和前向凸輪,在后輪轉軸上設后向凸輪,并在曲柄轉軸套裝曲柄,此曲柄一端緊貼在前向凸輪曲面上,另一端并以一隨動桿連動后向凸輪;這樣當踏動踏桿組件時,通過前向凸輪的旋轉,經由曲柄的往復擺動,連動隨動桿,驅動后向凸輪,從而驅動后輪作快速轉動。
文檔編號B62M15/00GK1059316SQ9010739
公開日1992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1990年9月1日 優(yōu)先權日1990年9月1日
發(fā)明者范耀彬, 邱銘祥 申請人:東隆五金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