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車輛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車身結構和一種車輛。
背景技術:
1、當前的車身結構通常為一體式結構,生產(chǎn)企業(yè)針對同一車型固定一條對應的生產(chǎn)線進行生產(chǎn)。但若車身結構部分結構升級或改變,需要改變整個車身結構,相對應的一整條生產(chǎn)線也要隨之調整,成本很高,不利于車輛的發(fā)展。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身結構和一種車輛,以至少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或相關技術中存在的問題之一。
2、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車身結構,車身結構包括分別獨立裝配的至少兩個車身模塊以及導向連接結構,導向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第一導向部設置在相互連接的兩個車身模塊中的第一車身模塊上,第二導向部設置在相互連接兩個車身模塊中的第二車身模塊上,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能夠相互配合,以引導第一車身模塊和第二車身模塊在設定位置相互對準以相互連接。
3、本實施例提供的車身結構包括各自獨立裝配的至少兩個車身模塊,而后再將至少兩個車身模塊裝配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車身結構。與相關技術中一體成型的車身結構相比,在面對車身結構需要局部升級或改變的情況時,只需升級或改變對應的車身模塊即可,調整對應車身模塊的生產(chǎn)線,而其余不變,可以極大地降低改造成本,有利于車身結構的發(fā)展。而且,為方便將至少兩個車身模塊裝配在一起,還設計導向連接結構,具體在相互連接的兩個車身模塊中的第一車身模塊上設置第一導向部,在第二車身模塊上設置第二連接部,使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能夠相互配合來引導這兩個車身模塊快速對準位置以連接在一起,提高裝配效率。
4、另外,本技術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車身結構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5、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中的一個為凹槽,另一個為凸起。結構簡單,方便加工,而且在裝配過程中,凸起容易伸入凹槽中實現(xiàn)對兩個車身模塊的引導作用。
6、在一些實施例中,導向連接結構還包括連接件,連接件用于在設定位置將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連接在一起。則在裝配過程中,可以在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將第一車身模塊和第二車身模塊引導到設定位置后,再利用連接件將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連接在一起,實現(xiàn)了兩個車身模塊的連接,裝配方便快捷,而且將連接件與兩個導向部相連接,可以防止這兩個導向部相對竄動或反向移動。
7、在一些實施例中,凹槽和凸起在第一車身模塊和第二車身模塊相互對接的方向上相互面對。則在裝配時,可以直接參照凸起和凹槽的位置,使第一車身模塊和第二車身模塊相互靠近,而后在凸起和凹槽相互配合的過程中,使第一車身模塊和第二車身模塊在設定位置對接在一起,第一車身模塊和第二車身模塊可以快速對接。
8、在一些實施例中,凹槽形成為在第一車身模塊和第二車身模塊相互對接的方向上延伸的軌道槽,凸起能夠在第一車身模塊和第二車身模塊相互對接的方向上插入軌道槽中。則在裝配時,可以先使凸起和凹槽相互配合,而后在凸起和凹槽的引導下使第一車身模塊和第二車身模塊繼續(xù)相互靠近直至設定位置,提高裝配精度。
9、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車身模塊為前車架模塊,第二車身模塊為駕駛室模塊。在前車架模塊上設置第一導向部,在駕駛室模塊上設置第二導向部,方便二者快速且準確地連接在一起。
10、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向部為形成在前車架模塊后側的凹槽,第二導向部為形成在駕駛室模塊前側的凸起,凹槽和凸起相互面對并相互插接配合。結構簡單,裝配方便。
11、在一些實施例中,前車架模塊的后側兩端具有向外延伸的連接部,凹槽設置在連接部上,駕駛室模塊的前側具有安裝架,凸起設置在安裝架上。導向連接結構還包括第一連接件,第一連接件伸入連接部和凸起中。
12、在這些實施例中,在前車架模塊的后側兩端設置向外延伸的連接部,將凹槽設置在連接部上,一方面不會影響前車架模塊的主體結構,另一方面方便加工。而且,前車架模塊后側的兩端均具有連接部,且連接部上具有凹槽,則前車架模塊寬度方向上具有兩個導向結構,可以提高裝配精度,而且在凸起和凹槽相互配合后,還可以有效限制前車架模塊在自身寬度方向上竄動。此外,利用第一連接件伸入連接部和凸起中,以將前車架模塊和駕駛室模塊連接在一起,一方面實現(xiàn)了二者的連接,另一方面無需使第一連接件貫穿前車架模塊的主體結構,降低對前車架模塊的影響。
1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車身模塊為駕駛室模塊,第二車身模塊為后車架模塊。在駕駛室模塊上設置第一導向部,在后車架模塊上設置第二導向部,方便二者快速且準確地連接在一起。
14、在一些實施例中,駕駛室模塊包括橫向間隔分布的兩個第一駕駛室縱梁,后車架模塊包括橫向間隔分布的兩個第一后車架縱梁,兩個第一后車架縱梁的前端伸入兩個第一駕駛室縱梁之間:第一導向部為形成在第一駕駛室縱梁內(nèi)側的凸起,第二導向部為形成在第一后車架縱梁外側的凹槽。
15、在這些實施例中,后車架模塊的前端伸入駕駛室模塊后端,二者部分重疊在一起,有利于提高車身結構的結構強度,降低二者因碰撞等因素而分裂的幾率。而且,在第一駕駛室縱梁的內(nèi)側設置凸起,在第一后車架縱梁的外側設置凹槽,在后車架模塊的前端伸入駕駛室模塊后端的過程中,凸起可以伸入凹槽并沿凹槽的延伸方向移動,可以避免駕駛室模塊和后車架模塊在裝配過程中發(fā)生歪斜,而且凸起和凹槽的設計還可以增加駕駛室模塊和后車架模塊的連接強度,并降低二者上下相對竄動的幾率。
16、此外,使兩個第一駕駛室縱梁的內(nèi)側均設置凸起,兩個第一后車架縱梁的外側均設置凹槽,可以在駕駛室模塊的兩側進行導向,導向效果好。
17、在一些實施例中,導向連接結構還包括第二連接件,第二連接件插入相鄰的第一駕駛室縱梁和第一后車架縱梁中。采用第二連接件將第一駕駛室縱梁和第一后車架縱梁重疊的部分連接在一起,有利于使駕駛室模塊和后車架模塊牢固連接。
18、在一些實施例中,凸起的橫截面呈長方形或梯形或t形,凹槽包裹在凸起的外側,并與凸起相匹配。若凸起的橫截面呈長方形或梯形,方便加工。若凸起的橫截面呈t形,而凹槽與凸起相匹配,則可以降低凸起與凹槽相互脫離的幾率,有利于駕駛室模塊和后車架模塊穩(wěn)定連接在一起。
19、在一些實施例中,凸起插入凹槽內(nèi)并與凹槽的槽壁之間圍成活動空間,導向連接結構還包括滾珠,滾珠活動地設置在活動空間內(nèi),以引導凸起在凹槽內(nèi)移動。滾珠的設計可以減小凸起和凹槽之間的摩擦力,有利于凸起在凹槽內(nèi)沿著凹槽順暢移動,從而方便引導駕駛室模塊和后車架模塊快速安裝到位。
20、在一些實施例中,駕駛室模塊還包括橫向間隔分布的兩個第一駕駛室豎梁,兩個第一駕駛室豎梁一一對應地設置在兩個第一駕駛室縱梁的后側并向上延伸,第一駕駛室豎梁上設置有第三導向部;后車架模塊還包括橫向間隔分布的兩個第二后車架縱梁,兩個第二后車架縱梁位于兩個第一后車架縱梁的上方,第二后車架縱梁上設置有第四導向部,第三導向部和第四導向部能夠相互配合,以引導駕駛室模塊和后車架模塊在設定位置相互對準以相互連接。
21、在這些實施例中,后車架模塊除了包括兩個第一后車架縱梁外,還包括兩個第二后車架縱梁,后車架模塊為具有一定高度的框架結構,相比于板狀的后車架,可以圍成一定的抗沖擊的收納空間,方便收納諸如電池等零部件。而且,在第二后車架縱梁上設置第四導向部,在駕駛室模塊的第一駕駛室豎梁上設置第三導向部,使駕駛室模塊和后車架模塊之間還能夠通過第三導向部和第四導向部引導連接,且第三導向部和第四導向部位于第一導向部、第二導向部的上方,可以使駕駛室模塊和后車架模塊平穩(wěn)地相互靠近并在設定位置連接。
2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導向部包括導向斜面,導向斜面位于第一駕駛室豎梁的后側且靠近后車架模塊設置,第二后車架縱梁構造成第四導向部。結構簡單,而且在兩個第一駕駛室豎梁的后側均具有導向斜面的情況下,導向斜面可以快速引導后車架模塊的前端對中伸入駕駛室模塊的后端。
2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導向部和第四導向部中的一個為凹槽,另一個為凸起。結構簡單,方便加工。
24、在一些實施例中,導向連接結構還包括第三連接件,第三連接件插入相鄰的第二后車架縱梁和第一駕駛室豎梁中。采用第三連接件將第一駕駛室豎梁和第二后車架縱梁重疊的部分連接在一起,有利于使駕駛室模塊和后車架模塊牢固連接。
25、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車輛,包括:底盤結構和如上述技術方案中任一項的車身結構,車身結構設置在底盤結構上。
26、本方面實施例提供的車輛,由于具有上述任一技術方案的車身結構,進而具有上述任一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贅述。
27、將在接下來的描述中部分闡述本實用新型總體構思另外的方面和/或優(yōu)點,還有一部分通過描述將是清楚的,或者可以經(jīng)過本實用新型總體構思的實施而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