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嬰幼兒產(chǎn)品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
背景技術:
嬰兒車通常包括具有收合狀態(tài)與展開狀態(tài)的車架,車架的具體結構不僅關系到展開狀態(tài)下是否穩(wěn)定,還關系到收合后的材積大小,收合后的材積越小越方便儲存、運輸、攜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包括支撐座、車手管、前腳管、后腳、連桿,所述車手管下側可相對上下滑動地連接于所述支撐座,所述前腳管上側可相對上下滑動地連接于所述支撐座,且所述前腳管上端與支撐座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兩者相對滑動的前腳鎖定機構,所述車手管往下移動可釋鎖所述前腳鎖定機構;所述車手管下端與支撐座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兩者相對滑動的車手鎖定機構,所述車手管上側設置有用于釋鎖所述車手鎖定機構的車手管釋鎖機構,所述后腳上端樞接于所述前腳管上端,所述連桿前端樞接于所述支撐座下端,后端樞接于所述后腳。
所述支撐座內(nèi)設置有相對平行的第一管腔與第二管腔,所述第一、第二管腔通過一個隔板分隔開,且所述第一、第二管腔、隔板都沿著支撐座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車手管下側容置于第一管腔上側內(nèi),所述前腳管上側容置于第二管腔下側內(nèi)。
所述第二管腔的側壁設置有長孔,所述長孔的延伸方向同支撐座的長度方向,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轉接件,所述轉接件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前腳管上端,轉接件另一端伸出于所述長孔外與后腳上端樞接。
所述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下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前腳管上端內(nèi),且所述固定座下側朝向后腳的一側設置有凹槽,所述前腳管朝向后腳的側壁設置有過孔,所述轉接件一端穿過所述過孔后固定容置于所述固定座凹槽內(nèi)。
所述前腳鎖定機構包括卡塊、第一彈簧、設置于所述支撐座隔板下側的連通孔、設置于所述固定座上側內(nèi)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支撐座的長度方向,所述卡塊置于所述容置槽內(nèi),所述第一彈簧也置于所述容置槽內(nèi),且所述第一彈簧一端抵靠于容置槽底壁,另一端抵靠于卡塊,所述卡塊遠離第一彈簧的一側上端設置為斜向下的斜面,在所述第一彈簧的作用下,所述卡塊遠離第一彈簧的一側穿過所述支撐座隔板的連通孔而伸入第一管腔內(nèi)。
所述車手鎖定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車手管內(nèi)的滑動座、蹺蹺板式鎖定件、第二彈簧,所述滑動座可相對上下滑動地連接于車手管內(nèi),且所述滑動座下側設置有圓孔,所述蹺蹺板式鎖定件中間樞接于所述車手管,上端設置有斜向的長孔,下端往車手管管壁方向延伸設置有卡勾,對應的,所述車手管管壁設置有通孔,所述第一管腔的側壁上側設置有卡孔;一鉚釘穿過所述滑動座下側的圓孔與蹺蹺板式鎖定件上端的斜向長孔,從而連接所述滑動座與鎖定件;所述第二彈簧設置于滑動座與車手管之間,在所述第二彈簧的作用下,所述鉚釘位于蹺蹺板式鎖定件斜向長孔的下端,所述卡勾穿過所述車手管管壁的通孔后卡入第一管腔側壁的卡孔內(nèi)。
所述車手管下端固定連接有滑座,所述滑座下端樞接有兩滑輪,所述兩滑輪分別與第一管腔的不同側內(nèi)壁接觸。
所述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套接固定于所述支撐座外,且所述固定套于對應所述支撐座第二管腔長孔的位置設置有對應的長形孔,所述轉接件另一端伸出于所述長孔以及長形孔外與后腳上端樞接,且所述固定套自下端往后下方延伸設置有樞接座,所述連桿前端樞接于所述樞接座。
所述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左右兩側支架,每一所述側支架均包括所述支撐座、車手管、前腳管、后腳、前腳鎖定機構、車手鎖定機構、固定套,本發(fā)明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連接管、u形座管;所述兩側支架的固定套分別自下端往相對側延伸設置有樞接管,所述連接管的左右兩端分別固定連接于左右兩側支架的支撐座的樞接管內(nèi);所述u形座管的兩側前端分別固定連接于一連接座的后端,所述連接座的前端可相對旋轉地套接于所述樞接管外。
所述樞接管外壁上設置有弧形凸臺,對應的,所述連接座前端內(nèi)壁設置有一段弧行凹槽,所述弧形凸臺容置于所述弧形凹槽內(nèi),且所述弧形凹槽的弧長大于所述弧形凸臺。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因為車手管與前腳管絕大部分都位于支撐座內(nèi),從而收合后的整體高度特別矮,再加上后腳旋轉靠近于支撐座一側,所以收合后的寬度也不寬,從而本發(fā)明嬰兒車收合后的材積非常小,儲存、運輸、攜帶非常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展開狀態(tài)下的左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展開狀態(tài)下a部分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3為根據(jù)圖1中a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前腳管與后腳連接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圖;
圖5為根據(jù)圖1中b-b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車手鎖定機構釋鎖后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收合過程中a部分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收合過程中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收合后的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收合后a部分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展開狀態(tài)下的立體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外固定套的放大示意圖;
圖13為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連接座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所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包括支撐座1、車手管2、前腳管3、后腳4、連桿5,所述車手管2下側可相對上下滑動地連接于所述支撐座1,所述前腳管3上側可相對上下滑動地連接于所述支撐座1,且所述前腳管3上端與支撐座1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兩者相對滑動的前腳鎖定機構6,所述車手管2往下移動可釋鎖所述前腳鎖定機構6;所述車手管2下端與支撐座1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兩者相對滑動的車手鎖定機構7,所述車手管2上側設置有用于釋鎖所述車手鎖定機構7的車手管釋鎖機構21,所述后腳4上端樞接于所述前腳管3上端,所述連桿5前端樞接于所述支撐座1下端,后端樞接于所述后腳4。
所述支撐座1內(nèi)設置有相對平行的第一管腔11與第二管腔12,所述第一、第二管腔11、12通過一個隔板13分隔開,且所述第一、第二管腔11、12、隔板13都沿著支撐座1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車手管2下側容置于第一管腔11上側內(nèi),所述前腳管3上側容置于第二管腔12下側內(nèi)。
結合圖4、5所示,所述第二管腔12的側壁設置有長孔121,所述長孔121的延伸方向同支撐座1的長度方向,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轉接件20,所述轉接件20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前腳管3上端,轉接件另一端伸出于所述長孔121外與后腳4上端樞接。
在本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固定座8,所述固定座8下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前腳管3上端內(nèi),且所述固定座8下側朝向后腳4的一側設置有凹槽81,所述前腳管3朝向后腳4的側壁設置有過孔31,所述轉接件20一端穿過所述過孔31后固定容置于所述固定座凹槽81內(nèi)。較佳的,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套筒32,所述套筒32套接于所述前腳管3上端外,且所述套筒32朝向后腳4一側的側壁設置有通孔321,所述轉接件20一端穿過所述通孔321、過孔31后固定容置于所述固定座凹槽81內(nèi)。
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樞接件33,所述樞接件33上端樞接于所述轉接件20,下端固定連接于后腳4上端。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前腳鎖定機構6包括卡塊61、第一彈簧62、設置于所述支撐座隔板13下側的連通孔(圖未示)、設置于所述固定座8上側內(nèi)的容置槽63,所述容置槽6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支撐座1的長度方向,所述卡塊61置于所述容置槽63內(nèi),所述第一彈簧62也置于所述容置槽63內(nèi),且所述第一彈簧62一端抵靠于容置槽63底壁,另一端抵靠于卡塊61,所述卡塊61遠離第一彈簧62的一側上端設置為斜向下的斜面611,在所述第一彈簧62的作用下,所述卡塊61遠離第一彈簧62的一側穿過所述支撐座隔板13的連通孔而伸入第一管腔11內(nèi)(如圖2所示),從而前腳管3不能相對支撐座1上下移動,前腳鎖定機構6處于鎖定狀態(tài)。
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卡塊61也可以設置為蹺蹺板式樣(圖未示),其一端設置卡勾,另一端通過拉簧連接于固定座8遠離連通孔的一側,從而在拉簧的作用下,卡塊61的卡勾穿過所述支撐座隔板13的連通孔而伸入車手管2第一管腔11內(nèi)。該方案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很容易聯(lián)想到的。
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的,為使得所述前腳管3在支撐座1的管腔內(nèi)滑動更順暢,所述固定座8上端樞接有兩滑輪82,所述兩滑輪82分別與第二管腔12的不同側內(nèi)壁接觸。從而前腳管3在第二管腔12內(nèi)上下滑動時,滑輪82與第二管腔12內(nèi)壁滾動接觸,從而有效降低摩擦。
如圖2、3、6所示,所述車手鎖定機構7包括設置于所述車手管2內(nèi)的滑動座71、蹺蹺板式鎖定件72、第二彈簧73,所述滑動座71可相對上下滑動地連接于車手管2內(nèi),且所述滑動座71下側設置有圓孔711,所述蹺蹺板式鎖定件72中間樞接于所述車手管2,上端設置有斜向的長孔721,下端往車手管2管壁方向延伸設置有卡勾722,對應的,所述車手管2管壁設置有通孔22,所述第一管腔11的側壁上側設置有卡孔111;一鉚釘74穿過所述滑動座71下側的圓孔711與蹺蹺板式鎖定件72上端的斜向長孔721,從而連接所述滑動座71與鎖定件72;所述第二彈簧73設置于滑動座71與車手管2之間,在所述第二彈簧73的作用下,所述鉚釘74位于蹺蹺板式鎖定件斜向長孔721的下端,所述卡勾722穿過所述車手管2管壁的通孔22后卡入第一管腔11側壁的卡孔111內(nèi)。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滑動座71上側設置有上下方向延伸的長槽孔712,所述車手管2于對應位置設置有圓孔(圖未示),一鉚釘75穿過所述圓孔與長槽孔712,從而連接所述滑動座71與車手管2,所述第二彈簧73位于滑動座71的長槽孔712內(nèi),且第二彈簧73上端抵靠于所述鉚釘75,下端抵靠于所述長槽孔712的底壁。
當滑動座71往下移動時,所述鉚釘75在鎖定件72的斜向長孔721內(nèi)往下移動,從而使得蹺蹺板式鎖定件72上端往遠離卡孔111的方向移動,卡勾722往朝向卡孔111的方向移動,當滑動座71往下移動到預訂位置時,所述鉚釘74位于蹺蹺板式鎖定件斜向長孔721的下端,鎖定件72的卡勾722穿過所述車手管2管壁的通孔22后卡入第一管腔11側壁的卡孔111內(nèi),此時,車手管2不能相對支撐座1上下移動,車手鎖定機構7處于鎖定狀態(tài)。
所述第一管腔11任意方向的側壁均可以設置卡孔111,只要所述滑動座71與鎖定件72設置的方向與所述卡孔111對應即可,所述隔板13也可以算是第一管腔11側壁的一部分。
當要釋鎖所述車手鎖定機構7時,操作所述車手管釋鎖機構21,拉動所述滑動座71往上移動,從而連接滑動座71與鎖定件72的鉚釘74沿著鎖定件斜向長孔721往上移動,從而使得蹺蹺板式鎖定件72上端往朝向卡孔111的一側移動,即使得卡勾722反向移動脫離支撐座第一管腔11側壁的卡孔111,此時,車手管2可相對支撐座1上下移動,車手鎖定機構7釋鎖。
較佳的,為使得所述車手管2在支撐座1的管腔內(nèi)滑動更順暢,所述車手管2下端固定連接有滑座23,所述滑座23下端樞接有兩滑輪24,所述兩滑輪24分別與第一管腔11的不同側內(nèi)壁接觸。從而車手管2在第一管腔11內(nèi)上下滑動時,兩滑輪24與第一管腔11內(nèi)壁滾動接觸,從而有效降低摩擦。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滑座23上端固定套接于所述車手管2下端外側,對應所述車手管2管壁的通孔22,所述滑座23上側側壁設置有穿孔231,從而卡勾722穿過所述車手管2管壁上的通孔22、滑座23側壁的穿孔231然后卡入支撐座第一管腔11側壁的卡孔111內(nèi)。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滑座23上端也可以設置于所述車手管2內(nèi)。
所述車手管釋鎖機構21可以為任意可行的公知技術,只要能其往上拉動所述滑動座71即可。
當前腳鎖定機構6處于鎖定狀態(tài)時,所述前腳管3、后腳4、連桿5將本發(fā)明嬰兒車家穩(wěn)定地支撐于展開狀態(tài);當要收合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時,操作車手管釋鎖機構21,釋鎖所述車手鎖定機構7,然后往下推車手管2,使得車手管2在第一管腔11內(nèi)往下移動,當移動到一定位置時,所述滑座23下端碰到所述卡塊61;繼續(xù)往下推車手管2,滑座23下端施力于卡塊61上端面的斜面611,從而迫使卡塊61往第二管腔12的方向移動,直至所述卡塊61遠離第一彈簧62的一側不再在第一管腔11內(nèi)(如圖7所示),從而釋鎖所述前腳鎖定機構6;此時,繼續(xù)往下推車手管2,同時,前腳管3相對支撐座1在第二管腔12內(nèi)往上移動,從而帶動后腳4上端也往上移動,且因為連桿5的設置,所述后腳4同時往前旋轉(如圖8所示),直到車手管2下端移動到第一管腔11下端不能再往下移動,前腳管3上端移動到第一管腔11上端不能再往上移動,前腳管3也旋轉靠近位于支撐座1一側,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完全收合(如圖9所示)。收合后,因為相當于車手管2與前腳管3絕大部分都位于支撐座1內(nèi),從而收合后的整體高度特別矮,再加上后腳4旋轉靠近于支撐座1一側,從而收合后的寬度也不寬,從而本發(fā)明嬰兒車收合后的材積非常小,儲存、運輸、攜帶非常方便。
較佳的,對應所述卡塊61的斜面611,所述滑座23下端的對應側也設置為斜面230(如圖7所示),通過兩斜面的配合,使得卡塊61的移動更容易。
較佳的,為使得所述收合后的車架不會輕易散開,所述隔板13上側也設置有連通孔(圖未示),所述第一管腔11側壁下側也設置有卡孔111,從而在車架收合后,在第一彈簧62的作用下,所述卡塊61遠離第一彈簧62的一側經(jīng)所述隔板13上側的連通孔伸入第一管腔11內(nèi);在第二彈簧73的作用下,所述鎖定件72的卡勾722卡入第一管腔11側壁下側的卡孔111內(nèi),從而車手管2與前腳管3都不能相對支撐座1移動,后腳4也不會旋轉移動,從而本發(fā)明嬰兒車架被鎖定在收合狀態(tài),不會散開,方便攜帶。
較佳的,所述第一管腔11側壁上可以設置上下間隔的的多個卡孔111,卡勾722卡入不同的卡孔111內(nèi),即使得所述車手管2相對支撐座1處于不同的高度,實現(xiàn)車手管2高度調整,以適應不同身高的父母。
本發(fā)明嬰兒車架還包括連接于所述前腳管3下端的前輪30、連接于所述后腳4下端的后輪40。
本發(fā)明嬰兒車還包括阻擋件14,所述阻擋件14下端設置有分開的兩部分,且該兩部分分別容置于所述支撐座1的第一管腔11與第二管腔12上端內(nèi)。在收合本發(fā)明時,當前腳管3上端的固定座8上端碰到阻擋件14的下端時,前腳管3即不能再往上滑動。
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固定套9,所述固定套9套接固定于所述支撐座1外,且所述固定套9于對應所述支撐座1第二管腔長孔121的位置設置有對應的長形孔91,所述轉接件20另一端伸出于所述長孔121以及長形孔91外與后腳4上端樞接,且所述固定套9自下端往后下方延伸設置有樞接座92,所述連桿5前端樞接于所述樞接座92。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不設置所述固定套9,可以直接自所述支撐座1下端往后下方延伸設置所述樞接座92。
如圖11、12、13所示,本發(fā)明收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包括左右兩側支架100,每一所述側支架100均包括所述支撐座1、車手管2、前腳管3、后腳4、前腳鎖定機構6、車手鎖定機構7、固定套9,本發(fā)明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連接管200、u形座管300;所述兩側支架100的固定套9分別自下端往相對側延伸設置有樞接管90,所述連接管200的左右兩端分別固定連接于左右兩側支架100的支撐座1的樞接管90內(nèi);所述u形座管300的兩側前端分別固定連接于一連接座400的后端,所述連接座400的前端可相對旋轉地套接于所述樞接管90外。
較佳的,所述樞接管90外壁上設置有弧形凸臺901,對應的,所述連接座400前端內(nèi)壁設置有一段弧行凹槽401,所述弧形凸臺901容置于所述弧形凹槽401內(nèi),且所述弧行凹槽401的弧長大于所述弧形凸臺901。從而當弧形凸臺901抵靠于弧行凹槽401的一端時,u形座管300不能再往后下方旋轉,從而處于展開狀態(tài),供乘坐;當收合本發(fā)明嬰兒車架后,往前上方旋轉u形座管300,直至弧形凸臺901抵靠于弧行凹槽401的另一端,u形座管300不能再往前方旋轉,并位于左右兩側支架100之間,從而u形座管300也處于收合狀態(tài),如此,更加減少收合材積。
本發(fā)明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還包括一體形成于所述兩側支架車手管2上端之間的車手管橫管26,所述車手管釋鎖機構21只設置一個,且設置于所述車手管橫管26中間,操作該車手管釋鎖機構21,能同時釋鎖兩側支架100的車手鎖定機構7。
本發(fā)明合材積小的嬰兒車架進一步包括一體成型于左右兩側支架前腳管3下端之間的前腳管橫桿34。
上述方位描述中,以前輪30所在為前,后輪40所在為后,車手管2所在為上,前、后輪30、40所在為下,兩側支架100所在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