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汽車車身,尤其涉及汽車車身中的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包括前大梁、前斜側撐板、前撐板、座椅框連接板和加強板,所述前撐板的端部與所述前大梁連接,所述座椅框連接板架設在所述前大梁上,所述前斜側撐板的一端與所述前大梁連接,所述前斜側撐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前撐板連接,所述加強板的一端與所述前大梁連接,所述加強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座椅框連接板連接。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可通過前斜側撐板來加強前大梁、前撐板的連接強度,并通過加強板來加強前大梁、座椅框連接板架的連接強度,以提高扭轉剛度,避免開裂。
【專利說明】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汽車車身,尤其涉及汽車車身中的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
【背景技術】
[0002]A柱是左前方和右前方連接車頂和前艙的連接柱。一般微型面包車車身有四類立柱,從前往后依次為A柱、B柱、C柱、D柱。立柱除了支撐作用,也起到門框的作用。
[0003]現(xiàn)有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存在扭轉剛度不足、易開裂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扭轉剛度足、不易開裂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
[0005]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包括前大梁、前斜側撐板、前撐板、座椅框連接板和加強板,所述前撐板的端部與所述前大梁連接,所述座椅框連接板架設在所述前大梁上,所述前斜側撐板的一端與所述前大梁連接,所述前斜側撐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前撐板連接,所述加強板的一端與所述前大梁連接,所述加強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座椅框連接板連接。
[0006]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前斜側撐板的左端設有第一翻邊,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前大梁的側面連接。
[0007]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翻邊上設有焊接工藝圓孔,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前大梁的側面通過所述焊接工藝圓孔焊接。
[0008]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前斜側撐板的上下邊緣處均設有第三翻邊。
[0009]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前斜側撐板的中部設有第一安裝凸臺,所述第一安裝凸臺上設有第一安裝孔。
[0010]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前斜側撐板的右端設有第二翻邊,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前撐板連接。
[0011]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前撐板包括底板和從所述底板的左右兩側分別延伸并折彎的側板,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前撐板的側板連接。
[0012]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底板的前端設有第四翻邊,所述側板的左側設有第五翻邊,所述第四翻邊、第五翻邊分別與所述前大梁的側面連接。
[0013]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底板上設有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安裝凸臺,所述第二安裝凸臺上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側板的頂端設有第六翻邊,所述第六翻邊上設有凹槽,所述座椅框連接板架設在所述凹槽上,所述側板的右側設有第七翻邊,所述底板的后端設有第八翻邊。
[0014]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加強板包括相垂直的連接板和支撐板,所述連接板與所述前大梁的側面連接,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座椅框連接板的底面連接,所述加強板上設有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二加強筋的至少局部位于所述連接板上,所述第二加強筋的至少局部位于所述支撐板上。
[0015]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可通過前斜側撐板來加強前大梁、前撐板的連接強度,并通過加強板來加強前大梁、座椅框連接板架的連接強度,以提高扭轉剛度,避免開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fā)明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的前斜側撐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的前撐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的加強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0018]圖1至圖4中的附圖標號為:前大梁I ;前斜側撐板2 ;第一翻邊21 ;焊接工藝圓孔22 ;第二翻邊23 ;第三翻邊24 ;第一安裝凸臺25 ;第一安裝孔26 ;前撐板3 ;底板31 ;側板32 ;第四翻邊33 ;第五翻邊34 ;第六翻邊35 ;凹槽36 ;第八翻邊37 ;第二安裝凸臺38 ;第二安裝孔39 ;第一加強筋310 ;第七翻邊311 ;座椅框連接板4 ;加強板5 ;連接板51 ;支撐板52 ;第二加強筋53。
[0019]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包括前大梁1、前斜側撐板2、前撐板
3、座椅框連接板4和加強板5,所述前撐板3的端部與所述前大梁I的側面連接,所述座椅框連接板4架設在所述前大梁I的頂端,所述前斜側撐板2的一端與所述前大梁I的側面連接,所述前斜側撐板2的另一端與所述前撐板3連接,所述加強板5的一端與所述前大梁I的側面連接,所述加強板5的另一端與所述座椅框連接板4的底面連接。
[0020]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前斜側撐板2的左端設有第一翻邊21,所述第一翻邊21與所述前大梁I的側面連接。
[0021]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第一翻邊21上設有焊接工藝圓孔22,所述第一翻邊21與所述前大梁I的側面通過所述焊接工藝圓孔22焊接,所述焊接工藝圓孔22至少有二個,所述焊接工藝圓孔22優(yōu)選為三個。
[0022]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前斜側撐板2的上下邊緣處均設有第三翻邊24,所述第三翻邊24在保證所述前斜側撐板2的強度的同時兼顧零件制造沖壓工藝。
[0023]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前斜側撐板2的中部設有第一安裝凸臺25,所述第一安裝凸臺25上設有第一安裝孔26,所述第一安裝凸臺25、第一安裝孔26用于安裝前輪擋泥板,有利于保證前輪擋泥板裝配的一致性,消除裝配誤差。
[0024]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前斜側撐板2的右端設有第二翻邊23,所述前斜側撐板2的第二翻邊23與所述前撐板3連接。
[0025]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前撐板3包括底板31和從所述底板31的左右兩側分別延伸并折彎的側板32,所述側板32有二個,所述側板32垂直于所述底板31,所述前斜側撐板2的第二翻邊23與所述前撐板3的側板32焊接。
[0026]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底板31的前端設有第四翻邊33,所述側板32的左側設有第五翻邊34,述底板31、側板32均垂直于所述前大梁I的側面,所述第四翻邊33、第五翻邊34分別與所述前大梁I的側面焊接。
[0027]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底板31上設有第一加強筋310和第二安裝凸臺38,所述第二安裝凸臺38上設有第二安裝孔39,所述第一加強筋310用于加強所述底板31的強度,提升本側側向傳力,所述側板32的頂端設有第六翻邊35,所述第六翻邊35上設有凹槽36,所述座椅框連接板4架設在所述凹槽36上,所述側板32的右側設有第七翻邊311,所述底板31的后端設有第八翻邊37,所述第七翻邊311、第八翻邊37用于與側圍、門框連接,以增強連接強度。
[0028]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加強板5包括相垂直的連接板51和支撐板52,所述連接板51與所述前大梁I的側面連接,所述支撐板52與所述座椅框連接板4的底面連接,所述加強板5上設有第二加強筋53,所述第二加強筋53的至少局部位于所述連接板51上,所述第二加強筋53的至少局部位于所述支撐板52上,以提高A柱下部Z向的連接強度。
[0029]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具有以下優(yōu)點:
A、提高了A柱下部接頭的扭轉剛度,解決了整車耐久試驗A柱下部接頭區(qū)域容易開裂問題;
B、提高整車剛度約5%;
C、解決前輪擋泥板涉水路況過程剛度不足問題;
D、解決了前輪擋泥板安裝孔尺寸不穩(wěn)定問題。
[0030]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A柱下部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大梁、前斜側撐板、前撐板、座椅框連接板和加強板,所述前撐板的端部與所述前大梁連接,所述座椅框連接板架設在所述前大梁上,所述前斜側撐板的一端與所述前大梁連接,所述前斜側撐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前撐板連接,所述加強板的一端與所述前大梁連接,所述加強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座椅框連接板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斜側撐板的左端設有第一翻邊,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前大梁的側面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邊上設有焊接工藝圓孔,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前大梁的側面通過所述焊接工藝圓孔焊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斜側撐板的上下邊緣處均設有第三翻邊。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斜側撐板的中部設有第一安裝凸臺,所述第一安裝凸臺上設有第一安裝孔。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斜側撐板的右端設有第二翻邊,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前撐板連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撐板包括底板和從所述底板的左右兩側分別延伸并折彎的側板,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前撐板的側板連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前端設有第四翻邊,所述側板的左側設有第五翻邊,所述第四翻邊、第五翻邊分別與所述前大梁的側面連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設有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安裝凸臺,所述第二安裝凸臺上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側板的頂端設有第六翻邊,所述第六翻邊上設有凹槽,所述座椅框連接板架設在所述凹槽上,所述側板的右側設有第七翻邊,所述底板的后端設有第八翻邊。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A柱下部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板包括相垂直的連接板和支撐板,所述連接板與所述前大梁的側面連接,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座椅框連接板的底面連接,所述加強板上設有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二加強筋的至少局部位于所述連接板上,所述第二加強筋的至少局部位于所述支撐板上。
【文檔編號】B62D25/04GK103847801SQ201210508175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3日
【發(fā)明者】楊回, 黎海 申請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