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機艙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制造技術領域,具體的講,是一種用在汽車上的機艙蓋。
背景技術:
通常,汽車機艙蓋由內板和外板組成,內板裝在外板內側,內板的邊緣是與外板內壁貼合在一起的,內板的左下部、右下部分別與外板構成一個半密閉腔。車身在涂裝工藝中,電泳液經零件縫隙及安裝孔進入半密閉腔無法完全流出,半密閉腔成為積液死角。在整車烘干時,沉積在半密閉腔內的電泳液仍無法完全清除,電泳液殘留,久而久之使零件產生銹蝕,既不美觀又縮短了零件的使用壽命;同時,為烘干車身需要延長整車烘烤時間,影響了生產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不改變汽車機艙蓋整體結構的前提下,使沉積在半密閉腔內的電泳液完全流出,從而延長機艙蓋的使用壽命。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機艙蓋,包括外板(1)和內板 (2),所述內板(2)安裝在外板(1)內側,該內板(2)邊緣與外板(1)內壁貼合且內板(2)的左下部、右下部分別與外板(1)構成半密閉腔(3),關鍵在于所述內板(2)的左右兩側對稱設置有漏液孔(2a);所述內板(2)水平擱置時,所述漏液孔(2a)位于半密閉腔(3)的最低位置處。所述漏液孔(2a)為圓孔,其直徑為9mm、15mm或20mm。直徑為9mm、15mm或20mm 的圓孔為常用規(guī)格的圓孔,便于加工;孔徑大小適當,便于及時排出半密閉腔內的液體且不會影響內板外形及美觀。所述內板(2)的中心線兩側對稱設置有減重凹槽(2b),以進一步優(yōu)化結構,節(jié)約成本。車身的腐蝕防護問題是影響汽車使用壽命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內板的左右兩側對稱設置漏液孔,漏液孔處于半密閉腔的最低位置處,使沉積在半密閉腔內的電泳液能順利地從漏液孔完全流出。本實用新型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了機艙蓋內沉積電泳液引起的零件銹蝕問題,具有結構簡單、構思巧妙等特點,延長汽車機艙蓋的使用壽命;同時,由于電泳液流出及時,相應地減少了烘干時間,提高了烘干效率,節(jié)約了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B的局部放大圖。圖3是圖1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的一種汽車機艙蓋,由外板1內板2和組成。內板2安裝在外板1內側,內板2的左右兩側對稱設置有安裝孔2c。內板2邊緣與外板1內壁貼合在一起。結合圖1一3可知,內板2的左下部、右下部分別與外板1構成一腔體,由于安裝孔 2c位于腔體上,使得所構成的腔體為半密閉腔3。內板2的中心線兩側對稱設置有漏液孔 2a ;當內板2水平擱置時,漏液孔加位于半密閉腔3的最低位置處。為進一步優(yōu)化結構,便于加工,將漏液孔加設置為圓孔,其直徑為9mm、15mm或 20mm。另外,內板2的左右兩側還對稱設置有減重凹槽2b。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機艙蓋,包括外板(1)和內板(2),所述內板(2)安裝在外板(1)內側,該內板(2)邊緣與外板(1)內壁貼合且內板(2)的左下部、右下部分別與外板(1)構成半密閉腔 (3),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板(2)的左右兩側對稱設置有漏液孔(2a);所述內板(2)水平擱置時,所述漏液孔(2a)位于半密閉腔(3)的最低位置處。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機艙蓋,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孔(2a)為圓孔,其直徑為 9mmλ 15mm 或 20mmo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機艙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板(2)的中心線兩側對稱設置有減重凹槽(2b)。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機艙蓋,包括外板(1)和內板(2),所述內板(2)安裝在外板(1)內側,所述內板(2)邊緣與外板(1)內壁貼合且內板(2)的左下部、右下部分別與外板(1)構成半密閉腔(3),所述內板(2)的左右兩側對稱設置有漏液孔(2a),所述漏液孔(2a)位于半密閉腔(3)的最低位置處。本實用新型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了機艙蓋半密閉腔內沉積電泳液引起的零件銹蝕問題,具有結構簡單、構思巧妙等特點,延長汽車機艙蓋的使用壽命;同時,由于電泳液流出及時,相應地減少了烘干時間,提高了烘干效率,節(jié)約了成本。
文檔編號B62D25/10GK201951560SQ20112004072
公開日2011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2月17日
發(fā)明者馮畢, 王賓 申請人:力帆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