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附連件的制作方法
自行車附連件
本發(fā)明涉及自行車附連件。它更具體地涉及用來借助于其而將第一自行車 連接到至少一輛第二自行車的附連件,該附連件在第一自行車和第二自行車處 的其相應安裝點之間、橫向于運動方向的長度是基本固定的。
在例如自行車旅行期間,當成年人與較小的兒童一起騎自行車時,自行車 的互連是很方便的。當兒童不想再自己騎自行車時,或當交通狀況提示兒童不 能自己騎自行車時,能夠?qū)和淖孕熊囘B接到成年人自行車上是有利的。如 果成年人可以(至少一定程度)接管兒童的自行車的推進力,而同時兒童的自 行車跟隨成年人自行車的運動方向,則該連接會最佳地起作用。
如果騎兒童自行車的人能夠一定程度地影響兒童的自行車的操縱,這會有 助于給這個人更安全的感覺,而同時可教這個人找到兒童他自身的自行車的平 衡。
在下文中,成年人自行車通常為引導自行車,稱為第一自行車,而兒童的 自行車稱為第二自行車。
已知通過桿將第二自行車連接到第一自行車上。當?shù)诙孕熊囋诘谝蛔孕?車后面時,該桿可連接在第一自行車的座椅柱和第二自行車的車頭管之間?;?者,當?shù)诙孕熊囋诘谝蛔孕熊嚽懊鏁r,桿可連接到第二自行車的座椅柱并連 接到第一自行車的車頭管。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二自行車由第一自行車拉動, 而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一自行車推動第二自行車。
這種形式的連接具有第一自行車拉動第二自行車向前、但不接管第二自行 車的操縱的效果。
另一現(xiàn)有技術(shù)方案要求第二自行車的前輪從地面舉起,可能從第二自行車
移除前輪。固定到第二自行車的提環(huán)(bail)圍繞例如第一自行車的車座柱可 旋轉(zhuǎn)地連接到第一自行車。由此,第二自行車像獨輪拖車一樣連接到第一自行 車上。第二自行車上的人對第二自行車的操縱沒有任何可能的影響。
本發(fā)明將糾正和減小現(xiàn)有技術(shù)的至少一個缺點作為其目的。 該目的可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以下說明書和隨后的權(quán)利要求書詳細說明的特征 來實現(xiàn)。
第一自行車通過附連件連接到至少一輛第二自行車上,該附連件在第一自 行車和第二自行車處的其相應安裝點之間、橫向于運動方向的長度是基本固定 的。
第二自行車的前輪叉通過連接件可旋轉(zhuǎn)地連接到第一自行車,第一自行車 相對于第二自行車的相對方向變化帶動前輪叉并由此第二自行車的前輪轉(zhuǎn)到 相應方向。
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或第二附連件設(shè)有旋轉(zhuǎn)臂和懸架。旋轉(zhuǎn)臂可旋轉(zhuǎn)地 支撐在位于第一自行車上的軸承中。旋轉(zhuǎn)臂圍繞在正常騎自行車時大約位于水 平平面的軸線旋轉(zhuǎn)。懸架從旋轉(zhuǎn)臂以一定的角度突出到鉸接附連件(例如,連 接到第二自行車的連接球)。
鉸接附連件,通常所述的連接球,可設(shè)置在第二自行車的手柄桿前面并連 接到第二自行車的框架上?;蛘?,它可設(shè)置在車頭管的軸線上第二自行車的手 柄桿上方。使用連接到例如第二自行車的座椅柱上的鉸接附連件會是實際可行 的。
第二自行車設(shè)有連接到第二自行車前輪叉的前輪提環(huán)是有利的,前輪提環(huán) 基本上水平向前延伸。前輪提環(huán)在其引導部分通過連接桿連接到懸架上。連接 桿設(shè)置成根據(jù)第一自行車的運動方向和傾度來操縱第二自行車的前輪和傾度。 已發(fā)現(xiàn),當連接桿和前輪提環(huán)之間的連接點相對靠近地面時該連接最佳地起作 用。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自行車通過在前部鉸接懸架和后部鉸接懸架鉸接到 第一自行車的第三附連件連接到第一自行車。這樣第三附連件可圍繞延伸穿過 兩鉸接懸架的軸線旋轉(zhuǎn)。第三附連件在連接懸架上鉸接并可釋放地連接到第二 自行車。
第三附連件包括從附連到第一自行車的框架的后部可旋轉(zhuǎn)懸架延伸到附連 于第二自行車車頭管的連接懸架的運載桿。在前部鉸接懸架之間延伸的間隔桿
連接到運載桿的可旋轉(zhuǎn)中間軸承上。所述軸線可有利地平行于或垂直于運動方向,如說明書的特定部分所述那樣。
運載桿從后部鉸接懸架剛性延伸到連接懸架是有利的,因為至少一部分間 隔桿鉸接地連接到運載桿上,以使第一自行車的操縱不會受到間隔桿安裝到第 一自行車的前輪叉上的阻礙。
第三附連件致使第二自行車相對于第一自行車在縱向和側(cè)向保持在所要求 的位置。
在其兩端部可旋轉(zhuǎn)的轉(zhuǎn)向操縱桿從第二自行車的前輪提環(huán)延伸到第一自行 車的前輪提環(huán)。第一自行車的前輪提環(huán)連接到第一自行車的前輪叉并基本上水 平向前延伸。
轉(zhuǎn)向操縱桿的連接點位于分別距離第一自行車的前輪軸和第二自行車的前 輪軸基本上相同的相互距離,且距離地面相同的距離。轉(zhuǎn)向操縱桿的至少一個 連接點彈性地安裝以設(shè)置由第二自行車上的人一定量地操縱第二自行車是有 利的。
具有操縱提環(huán)的轉(zhuǎn)向操縱桿致使第二自行車的前輪方向跟隨第一自行車的 前輪方向。
通過將第一和第二自行車相互并排放置,可設(shè)置成方便自行車上的人之間 的監(jiān)督和交流。本發(fā)明還可設(shè)置成用于將更多第二自行車連接到第一自行車 上。
所有的桿、軸承和安裝點可由剛性或彈性材料制成以實現(xiàn)與相關(guān)設(shè)備附連 中所要求的彈性。
很明顯自行車的尺寸和推進的形式對于本發(fā)明的實質(zhì)特征不是很重要且自 行車可以是任何類型和尺寸。因此,第一、第二和第三附連件是可調(diào)節(jié)的并設(shè) 置成可適用于大多數(shù)自行車。
將大多數(shù)的連接形成為可快速釋放聯(lián)接,且因此它可方便且快速地連接到 第一自行車或從第一自行車脫開。
在下文中,描述了在附圖中示出的較佳實施例的實例,其中
圖1示出了第一自行車準備通過第一附連件連接到第二自行車;
圖2示出了第一自行車通過第一附連件連接到第二自行車; 圖3示出的與圖2相同,但這里第二自行車的前輪叉連接到第一附連件上; 圖4示出了另一實施例,其中拉桿設(shè)置在第一自行車和連接桿之間; 圖5示出了另一實施例,其中第二自行車通過第二附連件連接到第一自行 車,且其中第二自行車的前輪叉連接到第一自行車的前輪叉。
在附圖中,標號l表示第一自行車,它通過第一附連件4連接到第二自行車2。
第一附連件4包括圍繞軸線可旋轉(zhuǎn)設(shè)置在軸承8上的旋轉(zhuǎn)臂6,所述軸線 垂直于第一自行車的垂直平面,而懸架IO從旋轉(zhuǎn)臂6垂直延伸到位于第二自 行車2的手柄桿13的連接球12。連接球12連接到第二自行車2的框架14上。
軸承8連接到第一自行車1的框架16,而第一附連件4設(shè)有可釋放且互補 地配合連接球12的球座18。連接球12和球座18組成鉸接連接。
由此第一附連件4使得第二自行車2的連接球12保持在相對于第一 自行車 1的縱向和側(cè)向大致固定的位置。
軸承8與連接球12—起可使地面上的高度變化和由傾斜所引起的高度變化 被第一附連件4吸收。
通過將第二自行車2的前輪叉連接到第一附連件4來實現(xiàn)對第二自行車2 的前輪22的操縱。
在該較佳實施例中,見圖2,第二自行車設(shè)有連接到前輪叉24并基本水平 向前延伸到前輪22前部的前輪提環(huán)26。連接桿28可圍繞垂直于運動方向的 軸線旋轉(zhuǎn),且連接桿28在其可脫開的連接處從球座18向下延伸到前輪提環(huán) 26。
當?shù)谝蛔孕熊噇相對于第二自行車轉(zhuǎn)向時,球座18相對于連接球12的垂
直軸線稍微旋轉(zhuǎn)。然后連接桿28引起前輪叉24和自行車2的前輪旋轉(zhuǎn)并采取 與第一自行車相同的方向。
通過將連接球12放置在第二自行車的車頭管前面和第二自行車的前輪22 上方適當?shù)木嚯x,在彎道中第二自行車會與第一自行車一樣地傾斜。通過選擇 在連接桿28上的適當?shù)膹椈?,也在連接桿28連接到前輪提環(huán)26上時,第二
自行車2上的人(未示出)可一定程度地影響第二自行車2的平衡。
在另一實施例中,見圖4,第二附連件30連接在第一自行車1和第二自行 車2之間。第二附連件30的旋轉(zhuǎn)臂32可旋轉(zhuǎn)地支承在第二軸承34上,第二 軸承34的旋轉(zhuǎn)軸線基本上平行于第一自行車1的運動方向。
第二附連件30的懸架36連接到第二自行車2的連接球12。拉桿37在第 一自行車1和第二附連件30的連接桿38之間可旋轉(zhuǎn)地延伸。拉桿37設(shè)置成 可將連接桿38保持為基本上平行于第一自行車1的傾度。
在其它方面,第二附連件30的操作基本上類似于第一附連件4的操作。
在另一實施例中,見圖5,第二自行車2通過第三附連件40連接到第一自 行車1,第三附連件40在前部鉸接懸架42和后部鉸接懸架44處鉸接到第一 自行車l,并在鉸接連接懸架46處鉸接到第二自行車2。
第三附連件40包括從附連到第一自行車1的框架的后部鉸接懸架44延伸 到附連到第二自行車2的車頭管20的連接懸架46的運載桿48。間隔桿50在 前部鉸接懸架42和運載桿48上的可旋轉(zhuǎn)中間軸承52之間延伸。中間軸承52 的軸線接近豎直。
運載桿48設(shè)置成可將第二自行車2保持在相對于第一 自行車2固定的縱向 位置。
間隔桿50設(shè)置成可保持自行車1和2之間基本上恒定的側(cè)向距離,但是當 第一自行車1的前輪叉58轉(zhuǎn)向時,允許前部鉸接懸架42稍微移動。
如果要求第二自行車2的傾度小于第一自行車1的傾度,至少將前部可旋 轉(zhuǎn)懸架42放置成其高度稍微低于連接懸架46是實際可行的。
在其兩端部鉸接的轉(zhuǎn)向操縱桿54從第二自行車2的前輪提環(huán)26延伸到第 一自行車的前輪提環(huán)56。前輪提環(huán)56連接到第一自行車1的前輪叉58并基 本上水平向前延伸到第一自行車1的前輪60的前部。
為了確保正確操縱,轉(zhuǎn)向操縱桿54的連接點62 (可以是例如橡膠制成的 彈性懸架64)應當位于基本上距離相應前輪22、 60的輪軸相同的相互距離且 距離地面相同的距離。
軸承8和34、連接球12、懸架42、 44和連接懸架46組成分別用于第一自 行車l和第二自行車2上的附連件4、 30、 40的安裝點。
彈性懸架64能夠使第二自行車2上的人(未示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平衡
第二自行車2。
該另一示例性實施例尤其適用于尚未學會騎自行車的兒童。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將第一自行車(1)連接到至少一輛第二自行車(2)的附連件(4,30,40),其中運載件(48)從所述第一自行車(1)上的后部懸架(44)延伸到所述第二自行車(2)上的連接懸架(46),其特征在于,被設(shè)置成將所述連接懸架(46)保持在距離所述第一自行車(1)的基本固定的距離處的間隔桿(50)通過前部懸架(42)連接到第一自行車,所述前部懸架(42)到所述后部懸架(44)的距離在騎自行車時是可變的。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附連件,其特征在于,在其兩端部可旋轉(zhuǎn)的轉(zhuǎn)向操 縱桿(54)從所述第二自行車(2)的前輪提環(huán)(26)延伸到所述第一自行車(1)的前輪提環(huán)(56)。
3.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附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轉(zhuǎn)向操縱桿(54)的兩 連接點分別距離所述第一自行車(1)的前輪軸和所述第二自行車(2)的前輪 軸基本上相同的距離,且距離地面相同的距離。
4. 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附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轉(zhuǎn)向操縱桿(54)的連 接點(62)由彈性材料(64)形成。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將第一自行車(1)連接到至少一輛第二自行車(2)上的附連件(4、30、40),自行車(1,2)沿運動方向連接,且附連件(4、30、40)可旋轉(zhuǎn)地連接到至少一輛自行車(1,2)并分別在第一自行車(1)和第二自行車(2)上的其相應安裝點(8、12、34、42、44、46)之間橫向于運動方向延伸基本上固定的長度。
文檔編號B62K27/12GK101111426SQ200680003518
公開日2008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1月31日
發(fā)明者恩亞爾·翁德霍格 申請人:恩亞爾翁德霍格股份有限公司;蘭迪·馬克瓦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