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五檔行星齒輪自動變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器,尤其是一種二輪摩托車用五檔行星齒輪自動變速器。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在變速器的發(fā)展方向及設計方面,已經(jīng)朝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fā)展;而現(xiàn)有技術中的摩托車的變速問題,仍采用傳統(tǒng)離合器和變速齒輪相結合的變速方式,在自動變速方面尚屬空白。踏板車雖然有自動離合器,但同時它沒有變速器,只有一個減速器,車速完全靠發(fā)動機轉(zhuǎn)速控制,燃油經(jīng)濟性差。采用傳統(tǒng)離合器摩托車的不足在于①對摩托車駕駛員的要求較高,要求駕駛員應有熟練的操作技術;②駕駛員易疲勞;在道路復雜及突遇阻力時需頻繁換檔,稍不注意就產(chǎn)生熄火現(xiàn)象,駕駛員必須全神貫注、注意力長時間高度集中,故很容易疲勞;③結構復雜、成本較高。有較多的撥叉、同步器等零件。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傳統(tǒng)變速器的以上不足,提供一種采用壓縮空氣為動力傳遞介質(zhì),利用空氣的可壓縮性來使離合器緩慢接合與快速釋放,使動力傳動平穩(wěn)的五檔行星齒輪自動變速器;在不降低發(fā)動機轉(zhuǎn)速的情況下,通過旋轉(zhuǎn)置于左端內(nèi)側(cè)手柄(左側(cè)手柄分內(nèi)外兩段,外側(cè)固定,內(nèi)側(cè)為可旋轉(zhuǎn)換檔手柄)來達到換檔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五檔行星齒輪自動變速器,它包括氣泵、氣泵殼體、葉片泵轉(zhuǎn)子、葉片、氣泵驅(qū)動器、摩擦片、與發(fā)動機輸出軸齒輪相嚙合的變速器主動齒輪、氣動活塞、一、二、三、四、五檔齒圈、一、二、三、四、五檔太陽輪、一、二、三、四、五檔行星齒輪架、行星架聯(lián)接器、二檔太陽輪制動帶、四檔和五檔齒圈制動帶、活塞回位彈簧軸承座、活塞回位彈簧座、壓板驅(qū)動器、單向超越離合器滾柱、滾針軸承、彈簧、卡簧、換向閥凸輪、換向閥以及連接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泵驅(qū)動器周向的凸起與所述變速器主動齒輪周向的條形通孔相配合,氣泵驅(qū)動器上的周向凹槽與主動盤和壓盤上的凸起相嵌合;摩擦片內(nèi)孔的花鍵與一檔太陽輪軸上的花鍵槽相嵌合;壓盤上加工有與壓板驅(qū)動器相配合的花鍵;一檔齒圈周邊有凹槽與活塞回位彈簧座上的凸起相配合,活塞回位彈簧軸承座周向的凸出臺階伸入活塞回位彈簧座周向的條形通孔中;氣動活塞設置在一檔齒圈底部;一檔齒圈周向加工有氣道;氣泵驅(qū)動器上的外花鍵與葉片泵轉(zhuǎn)子相連,氣泵驅(qū)動器軸向加工有氣道與氣泵殼體底部的氣道相連通,并聯(lián)于氣泵出口;氣泵驅(qū)動器上設置彈簧,將空心柱塞壓緊;在氣泵驅(qū)動器上還設有泄氣通道;一檔行星齒輪架上加工有與四、五檔行星齒輪架相配合的棘齒;行星架聯(lián)接器上的圓形孔與四、五檔行星齒輪架上的凸出輪軸相配合;三檔行星齒輪架上加工有與二檔齒圈相配合的棘齒。
本實用新型的變速器,減輕了駕駛員的操作強度,降低了對駕駛員的操作技術要求,使駕駛更輕松、靈活、方便;通過旋轉(zhuǎn)置于左邊把手內(nèi)側(cè)手柄,利用空氣的可壓縮性來達到離合器的緩慢接合與快速釋放、動力傳動更加平穩(wěn);采用氣動活塞,工藝簡單、成熟,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簡化了結構。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變速器結構全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氣壓傳動系統(tǒng)及組成圖。
圖3是氣泵驅(qū)動器(件11)主視圖。
圖4是氣泵驅(qū)動器(件11)側(cè)視圖(半剖視)。
圖5是變速器主動齒輪(件15)主視圖。
圖6是一檔齒圈(件17)主視圖。
圖7是一檔齒圈(件17)側(cè)視圖(半剖視)。
圖8是一檔太陽輪(件19)主視圖(半剖視)。
圖9是氣泵殼體(件3)側(cè)視圖(剖視)。
圖10是一檔行星齒輪架(件20)主視圖。
圖11是一檔行星齒輪架(件20)側(cè)視圖(剖視)。
圖12是四、五檔行星齒輪架(件43)主視圖。
圖13是四、五檔行星齒輪架(件43)側(cè)視圖(剖視)。
圖14是活塞回位彈簧軸承座(件50)主視圖。
圖15是活塞回位彈簧座(件52)主視圖。
圖16是壓盤(件14)主視圖。
圖17是壓盤(件14)側(cè)視圖(剖視)。
圖18是二檔行星齒輪架(件37)主視圖。
圖19是二檔行星齒輪架(件37)側(cè)視圖(剖視)。
圖20是二檔齒圈(件38)主視圖。
圖21是二檔齒圈(件38)側(cè)視圖(半剖視)。
圖22是三檔齒圈(件34)主視圖。
圖23是三檔齒圈(件34)側(cè)視圖(半剖視)。
圖24是行星架聯(lián)接器(件23)主視圖。
圖25是行星架聯(lián)接器(件23)側(cè)視圖(半剖視)。
圖26是單向超越離合器滾柱擋板(件35、36)主視圖。
圖27是單向超越離合器滾柱擋板(件35、36)側(cè)視圖(半剖視)。
圖28是壓板驅(qū)動器(件54)主視圖。
圖29是壓板驅(qū)動器(件54)側(cè)視圖(半剖視)。
圖30是各檔換向閥及凸輪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
圖1),
圖1是本實用新型變速器裝配后的全剖視圖。1-彈簧,2-空心柱塞,3-氣泵殼體,4-滾針軸承,5-葉片泵轉(zhuǎn)子,6-葉片,7-葉片泵螺栓,8、12-磨擦片,9-變速器端蓋,10-螺栓,11-氣泵驅(qū)動器,13-主動盤,14-壓盤,15-變速器主動齒輪,16-氣動活塞,17-一檔齒圈,18、31、33、49、55-滾針軸承,19-一檔太陽輪,20-一檔行星齒輪架,21、22、25、32-單向超越離合器滾柱,23-行星架聯(lián)接器,24-變速器殼體,26-三檔太陽輪制動帶,27-三檔太陽輪,28、48-螺栓,29-變速器后端蓋,30-三檔行星齒輪架,34-三檔齒圈,35、36-單向超越離合器滾柱擋板,37-二檔行星齒輪架,38-二檔齒圈,39-二檔太陽輪制動帶,40-二檔太陽輪,41四檔齒圈,42四檔齒圈制動帶,43-四、五檔行星齒輪架,44-四檔太陽輪,45-五檔太陽輪,46-五檔齒圈制動帶,47-五檔齒圈,50-活塞回位彈簧軸承座,51-活塞回位彈簧,52-活塞回位彈簧座,53-卡簧,54-壓板驅(qū)動器,56-螺絲堵頭。
本實用新型的變速器共包括氣泵、離合器、行星齒輪傳動機構、氣壓傳動執(zhí)行機構、氣壓傳動控制機構等部分。下面分述如下(一)離合器分為主動、從動、氣壓傳動執(zhí)行機構三部分。
1.主動與從動部分變速器主動齒輪15與發(fā)動機輸出軸齒輪相嚙合(圖中未示出),變速器主動齒輪15周向的6條條形通孔151(參見圖5)與氣泵驅(qū)動器11周向的6個凸起111相配合(參見圖3和圖4),可帶動氣泵驅(qū)動器11轉(zhuǎn)動,即可將發(fā)動機動力傳輸給氣泵驅(qū)動器11。氣泵驅(qū)動器11周向的凸起111的高度與變速器主動齒輪15的條形通孔151深度相宜,在其一側(cè)設滾針軸承55,可將氣泵驅(qū)動器11作軸向定位,主動盤13上設有與壓盤14(參見
圖16、17)相同的周向凸起,該凸起與氣泵驅(qū)動器11的周向凹槽112相嵌合,可在凹槽112內(nèi)作軸向滑動。主動盤13兩側(cè)的摩擦片8和12的內(nèi)孔有花鍵槽,該花鍵槽與一檔太陽輪19軸上的花鍵191相嵌合(參見圖8),摩擦片8和12可在其上滑動并帶動其轉(zhuǎn)動。
2.氣壓傳動執(zhí)行機構,一檔齒圈17(參見圖6、圖7)與活塞缸制成一體,用螺栓48固定于變速器殼體24上;一檔齒圈17的周邊有六個凹槽171(見圖7),其與活塞回位彈簧座52(參見
圖15)上的六個凸起521相配合,另有卡簧53將其軸向定位于一檔齒圈17(即活塞缸)上,從而保證變速器主動齒輪15的軸向定位;活塞回位彈簧軸承座50(參見
圖14)周向的六個凸出臺階501伸入活塞回位彈簧座52周向的六個條形通孔522中,并可作軸向滑動(參見
圖15),從而保證活塞回位彈簧51的軸向壓縮不受扭曲;氣動活塞16在滾針軸承49、壓板驅(qū)動器54(參見圖28、29)、滾針軸承5、活塞回位彈簧軸承座50、活塞回位彈簧51的作用下,置于一檔齒圈17(即氣缸)底部,在其周向加工有氣道172,可以通過氣道172充放氣,使氣動活塞16左、右移動(參見圖6、圖7),使離合器壓緊或釋放。壓板驅(qū)動器54上加工有與壓盤14相配合的花鍵,使其能跟隨同速旋轉(zhuǎn)。
(二)氣泵本實用新型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的葉片泵,葉片泵轉(zhuǎn)子5通過氣泵驅(qū)動器11軸上的外花鍵113來驅(qū)動,氣泵驅(qū)動器11的軸向加工有氣道114與氣泵殼體3底部的氣道31相連通(參見
圖1、圖3、圖4、圖9),且并聯(lián)于氣泵出口(參見圖2)。
(三)離合器的工作過程(參見圖2、圖30)61-氣泵,62-氣泵驅(qū)動器,63-分水濾氣器,64-油霧器,65-單向閥H,66-溢流閥B,67-單向閥K,68-溢流閥A,69-氣罐,71-一檔換向閥凸輪,72-一檔換向閥,73-二檔換向閥凸輪,74-二檔換向閥,75-三檔換向閥凸輪,76-三檔換向閥,77-四檔換向閥凸輪,78-四檔換向閥,79-五檔換向閥凸輪,80-四檔換向閥,81-一檔及離合控制器,82-二檔太陽輪制動器,83-三檔太陽輪制動器,84-四檔齒圈制動器,85-五檔齒圈制動器,86-換檔閥軸,87-空檔啟動閥凸輪,88-空檔啟動控制閥;帶有壓力的氣體由氣泵61產(chǎn)生,分兩路一路傳至氣泵驅(qū)動器62,另一路經(jīng)分水濾氣器63、油霧器64、單向閥H65至氣罐69,當氣罐69內(nèi)氣體達到設定壓力時,溢流閥B66開始溢流,此時氣體流向為氣泵61、分水濾氣器63、油霧器64、溢流閥B66、單向閥K67、一檔換向閥72。此時一檔及離合控制器,即離合器是否工作取決于一檔換向閥72是否換向,而這又由一檔換向閥凸輪71的位置來決定。一檔換向閥凸輪71上的1、2、3、4、5任一缺口與換向閥水平相對,則離合器氣動活塞16充氣,離合器工作,不相對時被凸輪頂起則排氣,離合器切斷,當系統(tǒng)達到設定壓力,溢流閥A68溢流,多余的氣體經(jīng)管路流入發(fā)動機進氣管。每次換檔(無論升檔還是降一檔)換向閥凸輪都使一檔換向閥72往復換向一次,這就使得一檔及離合控制器放松與制動恢復一次,即每次換檔離合器都先切斷再接合一次,從而達到自動切斷與接通的目的。溢流閥B66的作用是保證氣泵產(chǎn)生的氣體優(yōu)先進入貯氣罐,從而使各檔制動器的工作先于離合器一步,即制動器先制動,離合器后接合,從而使換檔更加平順,若貯氣罐中氣體壓力不足以使制動器完全制動,則溢流閥B66斷開,切斷通往一檔換向閥的氣源。即使一檔換向閥已經(jīng)換向,因沒有足夠的壓力氣源推動氣動活塞,離合器不接合,從而保證了貯氣罐對各控制器氣源的優(yōu)先供應。
本設計在氣泵驅(qū)動器11上還設置了彈簧1、空心柱塞2和軸向小孔115,彈簧1將空心柱塞2壓緊,打開氣泵產(chǎn)生氣源的泄氣通道軸向小孔115,在怠速運轉(zhuǎn)時,氣泵產(chǎn)生的氣體經(jīng)歷氣泵殼體3底部氣路31與氣泵驅(qū)動器軸向氣道114相通(參見圖9),氣體經(jīng)空心柱塞2從氣泵驅(qū)動器軸向小孔115泄出,整個系統(tǒng)無壓力氣源供應;只有當發(fā)動機轉(zhuǎn)速提高到一定值時,空心柱塞2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克服彈簧力沿徑向外移,空心柱塞封閉了氣泵高于怠速轉(zhuǎn)速時驅(qū)動器11上的泄氣通道軸向小孔115,氣源才按先貯氣罐后離合器的順序供應。因此,溢流閥B起到了順序閥的作用,保證了順序供氣。
(四)行星齒輪傳動機構(參見
圖1)發(fā)動機動力經(jīng)摩擦片8、12的內(nèi)花鍵傳遞至一檔太陽輪19(參見圖8),在整個行星齒輪傳動中一檔太陽輪19都作為變速器的動力輸入元件。后面介紹各檔傳遞路線均以一檔太陽輪19為起始元件。一檔行星齒輪架20既作為一檔時的輸出軸,同時又作為二、三、四、五檔時各檔的輸入軸。一檔行星齒輪架20(參見
圖10、11)上加工有6個棘齒與四、五檔行星齒輪架43(參見
圖12、13)上的棘齒相配合,將動力傳至四、五檔行星齒輪架43,又與五檔太陽輪45上的盲孔以及6個單向超越離合器滾柱21共同組成單向超越離合器;在四、五檔行星齒輪架43上加工棘齒,是為了簡化工藝,不使在一檔行星齒輪架20上加工出兩種花鍵,本設計中花鍵與棘齒都是起到傳遞動力的作用,沒有實質(zhì)的差別,以下略同。五檔太陽輪45軸上加工有6個單向棘齒與四檔太陽輪44上的盲孔以及6個單向離合器滾柱22共同組成單向超越離合器。行星架聯(lián)接器23(參見圖24、25)上的四個圓形孔與四、五檔行星齒輪架43上凸出的行星輪軸相配合。將一檔行星齒輪架20的動力經(jīng)花鍵傳遞到二檔行星齒輪架37(參見
圖18、19)、二檔齒圈38(參見圖20、21)的軸向盲孔與四檔太陽輪44的軸向棘齒以及6個單向離合器滾柱25共同組成單向超越離合器。三檔行星齒輪架30軸向加工有與二檔齒圈38(參見圖20、21)的動力輸出軸上的棘齒相同的棘齒。二檔齒圈38的軸向棘齒與三檔齒圈34的軸向盲孔以及6個單向離合器滾柱32共同組成單向超越離合器。
各檔位的工作進程及傳動比的計算根據(jù)單排行星齒輪傳動的運動規(guī)律nAK+αKnck-(1+αK)nBk=0其中n表示轉(zhuǎn)速K=1、2、3、4、5,分別表示一、二、三、四、五各檔A表示太陽輪B表示行星架C表示齒圈α表示齒圈齒數(shù)與太陽輪的齒數(shù)之比。
例如nA2表示二檔太陽輪轉(zhuǎn)速nB3表示三檔行星架的轉(zhuǎn)速nC4表示四檔齒圈轉(zhuǎn)速α5表示一檔齒圈齒數(shù)與一檔太陽輪齒數(shù)之比以下計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符號意義均與此類同,不再復述。
為了簡化工藝,本次設計各檔行星齒輪除五檔外,各檔太陽輪齒數(shù)、各行星齒輪齒數(shù)、各齒圈齒數(shù)分別相同。
即α1=α2=α3=α4=2.0因為傳動比的要求,五檔取α5=2.33該種設計使一、二、三、四檔各行星齒輪直徑均相同,五檔略大一點,約5mm,便于布置和安裝。
1.一檔(參見圖2),圖2所示為空檔狀態(tài)。順時針旋轉(zhuǎn)操縱手柄至一檔換向閥凸輪71的缺口1與一檔換向閥72水平相對,閥芯落入缺口1內(nèi),一檔換向閥換向而與之共軸的二、三、四、五檔換向閥因在此角度內(nèi)無缺口,故二、三、四、五檔換向閥均不換向。
啟動氣泵61(葉片泵),則向氣罐69充氣,一直達到設定壓力時溢流閥B66才打開溢流。此時壓縮空氣的傳動路線為氣泵61-分水濾氣器63-油霧器64-溢流閥B66-單向閥K67-一檔換向閥72-一檔及離合控制器81-氣動活塞16(氣動活塞16底腔充氣,活塞左移,離合器接合)-一檔太陽輪19(此時,一檔太陽輪19開始轉(zhuǎn)動)。
一檔傳動比計算nA1+α1nc1-(1+α1)nB1=0,其中nc1=0,一檔齒圈制動α1=2.0nA1-(1+2.0)nB1=0 nB1=1/3nA1傳動比i1=輸入軸轉(zhuǎn)速/輸出軸轉(zhuǎn)速=nA1/nB1=3.0。
此時動力傳遞路線為(參見
圖1、圖2)一檔太陽輪19-一檔行星齒輪架20-五檔太陽輪45(離合器單向作用)-四檔太陽輪44(單向作用)-一檔齒圈38(單向作用)-三檔齒圈34輸出動力。(三檔齒圈34是該變速器的最后節(jié),傳動與輸出軸制成一體;“單向作用”表示各單向超越離合器的單向傳遞動力作用。以下各檔位動力傳遞路線的“單向作用”均與此相同,不再多述)。
2.二檔(參見
圖1、圖2、圖30)操縱換檔手柄繼續(xù)順時針旋轉(zhuǎn)至一檔換向閥凸輪71的缺口與一檔換向閥72水平相對,閥芯左移落入缺口中,一檔換向閥換向,同時與之同軸的二檔換向閥74在相同的位置有一水平切口;二檔換向閥芯左移,落入缺口內(nèi),二檔換向閥換向,其余三、四、五檔換向閥凸輪在此角度無缺口,故三、四、五檔換向閥在二檔位時不換向。二檔換向閥換向,閥芯左移,二檔太陽輪制動器82制動。
二檔傳動比計算nA2+α2nc2-(1+α2)nB2=0,其中nA2=0,二檔太陽輪制動α2=2.00+2nC2-(1+2.0)1/3nA1=0 nB2=1/3nA1nC2=1/2nA1二檔傳動比i2=輸入軸轉(zhuǎn)速/輸出軸轉(zhuǎn)速=nA1/nC2=2.0動力傳遞路線為一檔太陽輪19-一檔行星齒輪架20-四、五檔行星齒輪架43-行星架聯(lián)接器23-二檔行星齒輪架37-二檔齒圈38-三檔齒圈34(單向作用)。
3.三檔(參見
圖1、圖2、圖30)操縱換檔手柄,繼續(xù)順時針旋轉(zhuǎn)至一檔換向閥凸輪71的缺口3與一檔換向閥72水平相對,閥芯落入缺口3中,與此同軸的二、三、四、五檔換向閥凸輪與一檔換向閥凸輪轉(zhuǎn)過同樣的角度,二檔換向閥凸輪73因在二、三檔位置有一水平切口,故二檔換向閥不換向,與在二檔位時相同,保持二檔太陽輪制動器82制動;同時,三檔換向閥76閥芯左移,落入三檔換向閥凸輪75的缺口中,三檔換向閥換向,三檔太陽輪制動器83制動。四、五檔換向凸輪在三檔位時無缺口,故四、五檔換向閥閥芯依然被凸輪頂起,換向閥不換向,四、五檔齒圈制動器不制動,兩齒圈分別自由轉(zhuǎn)動。
三檔傳動比計算nA3+α3nc3-(1+α3)nB3=0,其中nA3=0,三檔太陽輪制動α3=2.00+2nc3-(1+2.0)1/2nA1=0 nB3=nc2=1/2nA1nc3=3/4nA1三檔傳動比i3=輸入軸轉(zhuǎn)速/輸出軸轉(zhuǎn)速=nA1/nc3=1.33動力傳遞路線為一檔太陽輪19-一檔行星齒輪架20-四、五檔行星齒輪架-行星架聯(lián)接器23-二檔行星齒輪架37-二檔齒圈38-三檔行星齒輪架30-三檔齒圈34(輸出軸)。
4.四檔時(參見
圖1、圖2、圖30)操縱換檔手柄順時針旋轉(zhuǎn)至一檔換向閥凸輪71的缺口4與一檔換向閥72水平相對,則一檔換向閥落左移,落入缺口4中,與此同時與其同軸的二、三、四、五檔凸輪軸也同時順時針轉(zhuǎn)過同樣的角度。二、三、五檔換向閥凸輪均在此角度無缺口,故二、三檔換向閥芯被凸輪頂起換向閥回復到初始狀態(tài)。二、三檔太陽輪制動器卸壓,兩太陽輪自由轉(zhuǎn)動,而五檔換向閥80與在一、二、三、四檔時相同,一直被凸輪頂起不換向。五檔齒圈制動器85不制動,齒圈自動轉(zhuǎn)動,而四檔換向閥凸輪在此角度有缺口4,換向閥芯落入缺口4中,與一檔位相同,故四檔換向閥78換向,四檔齒圈制動器84制動。
四檔傳動比計算nA4+α4nc4-(1+α4)nB4=0,其中nC4=0,四檔齒圈制動 α4=2.0nA4+0-(1+2.0)1/3nA1=0 nB4=nB1=1/3nA1nA4=nA1四檔傳動比i4=輸入軸轉(zhuǎn)速/輸出軸轉(zhuǎn)速=nA1/nA4=1動力傳遞路線一檔太陽輪19-一檔行星齒輪架20-四、五檔行星齒輪架43-四檔太陽輪44-二檔齒圈38(單向作用)-三檔齒圈34(單向作用、輸出軸)。
5.五檔時(參見
圖1、圖2、圖30)操縱換檔手柄,順時針旋轉(zhuǎn)換檔手柄至一檔換向閥凸輪71的缺口5與換向閥水平相對,與此同軸的二、三、四、五檔換向閥凸輪一起轉(zhuǎn)過同樣的角度,四檔換向閥被凸輪頂起停止換向,即四檔齒圈制動器84放松四檔齒圈自由轉(zhuǎn)動,二、三檔換向閥凸輪與在四檔時相同,換向閥依然被凸輪頂起,換向閥不換向。即二、三檔太陽輪制動器不工作,二、三檔太陽輪自由轉(zhuǎn)動。五檔換向閥80換向,五檔齒圈制動器85制動。
五檔傳動比計算nA5+α5nc5-(1+α5)nB5=0,其中nC5=0,五檔齒圈制動 α5=2.33nA5+0-(1+2.33)1/3nA1=0 nB5=nB1=1/3nA1nA5=1.11nA1五檔傳動比i5=輸入軸轉(zhuǎn)速/輸出軸轉(zhuǎn)速=nA1/nA5=0.9動力傳遞路線一檔太陽輪19-一檔行星齒輪架20-四、五檔行星齒輪架43-五檔太陽輪45-四檔太陽輪44(單向作用)-二檔齒圈38(單向作用)-三檔齒圈34(輸出軸、單向作用)。
各元件在各檔位上或正向、或反向自由轉(zhuǎn)動,不發(fā)生干涉,計算從略。
6.空檔時操縱換檔手柄,各換向閥位置如圖2或圖30所示,各檔的換向閥均被換向凸輪頂起,各個換向閥不工作,各檔制動器均放松,包括一檔及離合器控制器81均松開,離合器因發(fā)動機轉(zhuǎn)速降低,氣泵驅(qū)動器11內(nèi)置的空心柱塞2(參見圖4)內(nèi)離心力降低,在彈簧的作用下沿徑向內(nèi)移(收縮),壓縮空氣由氣泵驅(qū)動器11上的軸向小孔115泄出,氣動活塞16被回位彈簧51壓至最右端離合器斷開,摩擦片8和12與氣泵驅(qū)動器11、主動盤13、壓盤14間的摩擦力消失,一檔太陽輪19停止轉(zhuǎn)動,動力切斷。
權利要求1.一種五檔行星齒輪自動變速器,它包括氣泵、氣泵殼體、葉片泵轉(zhuǎn)子、葉片、氣泵驅(qū)動器、摩擦片、與發(fā)動機輸出軸齒輪相嚙合的變速器主動齒輪、氣動活塞、一、二、三、四、五檔齒圈、一、二、三、四、五檔太陽輪、一、二、三、四、五檔行星齒輪架、行星架聯(lián)接器、二檔太陽輪制動帶、四檔和五檔齒圈制動帶、活塞回位彈簧軸承座、活塞回位彈簧座、壓板驅(qū)動器、單向超越離合器滾柱、滾針軸承、彈簧、卡簧、換向閥凸輪、換向閥以及連接管路,其特征在于A.所述氣泵驅(qū)動器(11)周向的凸起(111)與所述變速器主動齒輪(15)周向的條形通孔(151)相配合,氣泵驅(qū)動器(11)上的周向凹槽(112)與主動盤(13)和壓盤(14)上的凸起相嵌合;摩擦片(8)和(12)內(nèi)孔的花鍵與一檔太陽輪(19)軸上的花鍵槽(191)相嵌合;壓盤(14)上加工有與壓板驅(qū)動器(54)相配合的花鍵;B.一檔齒圈(17)周邊有凹槽(171)與活塞回位彈簧座(52)上的凸起(521)相配合,活塞回位彈簧軸承座(50)周向的凸出臺階(501)伸入活塞回位彈簧座(52)周向的條形通孔(522)中;氣動活塞(16)設置在一檔齒圈(17)底部;一檔齒圈(17)周向加工有氣道(172);C.氣泵驅(qū)動器(11)上的外花鍵(113)與葉片泵轉(zhuǎn)子(5)相連,氣泵驅(qū)動器(11)軸向加工有氣道(114)與氣泵殼體(3)底部的氣道(3A)相連通,并聯(lián)于氣泵出口;D.氣泵驅(qū)動器(11)上設置彈簧(1),將空心柱塞(2)壓緊;在氣泵驅(qū)動器(11)上還設有泄氣通道(115);E.一檔行星齒輪架(20)上加工有與四、五檔行星齒輪架(43)相配合的棘齒;行星架聯(lián)接器(23)上的條形孔(231)與四、五檔行星齒輪架(43)上的凸出輪軸(431)相配合;三檔行星齒輪架(30)上加工有與二檔齒圈(38)相配合的棘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五檔行星齒輪自動變速器,它包括氣泵、氣泵殼體、葉片泵轉(zhuǎn)子、葉片、氣泵驅(qū)動器、摩擦片、與發(fā)動機輸出軸齒輪相嚙合的變速器主動齒輪、氣動活塞、各檔齒圈、各檔太陽輪、各檔行星齒輪架、行星架聯(lián)接器、二檔太陽輪制動帶、四檔和五檔齒圈制動帶、活塞回位彈簧軸承座、活塞回位彈簧座、壓板驅(qū)動器、單向超越離合器滾柱、滾針軸承、彈簧、卡簧、換向閥凸輪、換向閥以及連接管路;本實用新型的變速器,減輕了駕駛員的操作強度,降低了對駕駛員的操作技術要求,使駕駛更輕松、靈活、方便;通過旋轉(zhuǎn)置于左邊把手內(nèi)側(cè)手柄,利用空氣的可壓縮性來達到離合器的緩慢接合與快速釋放、動力傳動更加平穩(wěn)。
文檔編號B62M25/08GK2700225SQ200320114759
公開日2005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0月10日
發(fā)明者韓業(yè)旻 申請人:韓業(yè)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