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座椅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車輛用座椅,已存在具有如下鋼繩(wire)的車輛用座椅,所述鋼繩用以將對應于國際標準化組織固定裝置(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fix,isofix)的兒童座椅固定至車輛用座椅。在車輛用座椅中,設置有用以使兒童座椅的鉤部(hookportion)卡合于鋼繩的開口部。為了抑制外觀性的下降,車輛用座椅包括覆蓋開口部的覆蓋部(coverportion)。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如下結構:設置有蓋體(覆蓋部),并設置有安裝單元(鉤環(huán)扣件(hookandloopfastener)),所述蓋體(覆蓋部)從配置有卡止部(鋼繩)的貫通路徑的前端開口(開口部)的前方,自如開閉地覆蓋所述前端開口(開口部),所述安裝單元(鉤環(huán)扣件)使將貫通路徑的開口予以覆蓋的蓋體的突出端部在座墊(seatcushion)的后端部與座椅靠背(seatback)的下端部之間的間隙中自如插拔,并且使插入至所述間隙的蓋體的突出端部自如地裝卸于座墊的后端部或座椅靠背的下端部。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462142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對于所述現(xiàn)有結構來說,因為需要在蓋體的突出端部、與座墊的后端部或座椅靠背的下端部設置安裝單元,所以部件成本上升。因此,現(xiàn)有技術在實現(xiàn)低成本化方面有改善余地。
因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低成本的座椅裝置。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fā)明的座椅裝置包括:鋼繩(例如實施方式的鋼繩31),固定于座椅框架及車體(例如實施方式的車體地板11)中的任一者,對兒童座椅進行固定;開口部(例如實施方式的開口部33),設置于座椅(例如實施方式的右側座椅13a),并被設置成能夠使所述兒童座椅連接于所述鋼繩;以及覆蓋部(例如實施方式的覆蓋部35、覆蓋部135、覆蓋部235),一端安裝于所述座椅,另一端為自由端,并覆蓋所述開口部,所述覆蓋部包括固定部(例如實施方式的固定部36、固定部136、固定部236),所述固定部(例如實施方式的固定部36、固定部136、固定部236)設置于所述另一端,并夾入在所述座椅與所述鋼繩之間而受到固定。
根據(jù)本發(fā)明,覆蓋部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設置在作為自由端的另一端,并夾入在座椅與鋼繩之間而受到固定,因此,不像現(xiàn)有技術那樣使用作為其他部件的安裝單元,而是只要將固定部夾入保持在座椅與鋼繩之間,就能夠通過覆蓋部來覆蓋開口部。因此,能夠提供低成本的座椅裝置。
在所述座椅裝置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開口部分別設置在所述座椅的車寬方向的兩側部,所述覆蓋部以分別覆蓋所述開口部的方式形成。
根據(jù)本發(fā)明,覆蓋部分別覆蓋開口部,因此,與通過一體的覆蓋部來覆蓋各開口部的結構相比,能夠使形成覆蓋部的材料的使用量減少。因此,能夠提供低成本的座椅裝置。
在所述座椅裝置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覆蓋部由表皮材料(例如實施方式的表皮材料37)形成,通過使所述表皮材料的前端部折回來形成所述固定部。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使表皮材料的前端折回,能夠?qū)⒐潭ú啃纬傻帽雀采w部中的固定部以外的部分更厚。由此,能夠使固定部夾入在座椅與鋼繩之間而切實地加以固定。因此,能夠提供可切實地覆蓋開口部的座椅裝置。
在所述座椅裝置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覆蓋部在所述另一端包括彈性材料(例如實施方式的彈性材料138),所述固定部包括在縫制有所述彈性材料的狀態(tài)下收縮的收縮部(例如實施方式的收縮部139)。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包括收縮部,所以能夠使固定部的收縮部卡止于鋼繩。而且,能夠通過對設置在覆蓋部的另一端的彈性材料進行縫制而容易地形成收縮部。由此,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如下結構,所述結構使固定部夾入在座椅與鋼繩之間而切實地受到固定。因此,能夠提供可切實地覆蓋開口部的座椅裝置。
在所述座椅裝置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固定部作為其他部件而安裝于所述覆蓋部的主體部。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qū)㈩A先形成的固定部安裝于覆蓋部的主體部。因此,能夠效率良好地制造固定部。因此,能夠提供低成本的座椅裝置。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覆蓋部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設置在作為自由端的另一端,并夾入在座椅與鋼繩之間而受到固定,因此,不像現(xiàn)有技術那樣使用作為其他部件的安裝單元,而是只要將固定部夾入保持在座椅與鋼繩之間,就能夠通過覆蓋部來覆蓋開口部。因此,能夠提供低成本的座椅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方式的車輛的概略結構圖。
圖2是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的立體圖。
圖3是實施方式的右側座椅的正視圖。
圖4是圖3的iv-iv線處的剖視圖。
圖5是實施方式的覆蓋部的立體圖。
圖6是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覆蓋部的立體圖。
圖7是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覆蓋部的說明圖,且是相當于圖3的iv-iv線的部分的剖視圖。
圖8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覆蓋部的其他例子的說明圖,且是相當于圖3的iv-iv線的部分的剖視圖。
圖9是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覆蓋部的立體圖。
圖10是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覆蓋部的說明圖,且是相當于圖3的iv-iv線的部分的剖視圖。
[符號的說明]:
10:車輛
11:車體地板(車體)
12:前排座椅
13:后排座椅
13a:右側座椅(座椅)
13b:左側座椅(座椅)
13c:中央座椅
14、21:座墊
15、22:座椅靠背
23:頭枕
24:填充材料
25:座椅套
31:鋼繩
32:卡止部
33:開口部
33a:凹部
35、135、235:覆蓋部
36、136、236:固定部
37、137:表皮材料
137a:縫合部
138、238:彈性材料
139:收縮部
237:第一表皮材料
239:主體部
240:第二表皮材料
iv-iv:線
lh、fr、up:箭頭
具體實施方式
基于附圖來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再者,以下的說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只要無特別記載,則與車輛中的方向相同。另外,圖中的箭頭up表示上方,箭頭fr表示前方,箭頭lh表示左方。
[實施方式]
圖1是實施方式的車輛的概略結構圖(側視圖)。
如圖1所示,在車輛10的車體地板11(車體)上,沿著前后方向隔開間隔地排列有前排座椅12及后排座椅13。
前排座椅12包括座墊14、與可傾斜地連結于座墊14后端部的座椅靠背15,并以能夠在前后方向上滑動的方式固定于車體地板11。再者,雖未圖示,但前排座椅12左右成對地設置在車室內(nèi)。
圖2是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的立體圖。再者,圖2中表示了后述的覆蓋部35堵住開口部33(參照圖3)的狀態(tài)。
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13設為可供三位乘員就座的所謂的長凳座椅(benchseat)型,并形成在車室內(nèi)的整個車寬方向上。具體來說,后排座椅13主要包括:座墊21,延伸設置在整個車寬方向上;座椅靠背22,可傾斜地連結于座墊21的后端部;以及多個(在圖示的例子中為三個)頭枕23,沿著車寬方向隔開間隔地設置在座椅靠背22的上部。座墊21、座椅靠背22及頭枕23各自包括未圖示的框架(座椅框架)、填充材料24(參照圖4)及座椅套(seatcover)25。
此處,將后排座椅13中的三位乘員就座于后排座椅13的狀態(tài)下的最右側的乘員所就座的部分設為右側座椅13a,將最左側的乘員所就座的部分設為左側座椅13b,將中央的乘員所就座的部分設為中央座椅13c。隔著中央座椅13c對稱地形成右側座椅13a及左側座椅13b。由此,在以下的說明中,只要無特別記載,則例舉右側座椅13a所采用的座椅裝置進行說明。
圖3是實施方式的右側座椅的正視圖。圖4是圖3的iv-iv線處的剖視圖。再者,圖3中表示了右側的覆蓋部35使開口部33敞開的狀態(tài)。
如圖3及圖4所示,右側座椅13a包括所述座墊21、座椅靠背22及頭枕23(參照圖2)、與固定于車體地板11的一對鋼繩31。
一對鋼繩31用于固定例如對應于isofix的兒童座椅。各鋼繩31配置在右側座椅13a的左右兩側部的座墊21與座椅靠背22之間。在各鋼繩31的前端部,形成有沿著車寬方向延伸的卡止部32。再者,鋼繩31也可以固定于座墊21的框架、或座椅靠背22的框架。
如圖3所示,在右側座椅13a中設置有向前方開口的一對開口部33。一對開口部33對應于各鋼繩31,并被設置成能夠使兒童座椅連接于鋼繩31的卡止部32。各開口部33是由形成在座墊21的后部上端緣的凹部33a、與座椅靠背22的下端緣形成。在各開口部33的內(nèi)側配置有鋼繩31的卡止部32。
另外,如圖2至圖4所示,在右側座椅13a上,安裝有以使各開口部33可開閉的方式覆蓋各開口部33的一對覆蓋部35。一對覆蓋部35對應于各開口部33,并從座墊21的上表面延伸。各覆蓋部35例如通過布材料(織物)或合成皮革、天然皮革等材質(zhì)與座椅套25相同的表皮材料(skinmaterial)37,仿照座墊21的外表面形狀而形成為矩形狀或梯形狀。車寬方向上的各覆蓋部35的寬度與車寬方向上的各開口部33的寬度相同。
如圖4所示,各覆蓋部35的基端通過縫合等,在開口部33的前方安裝于座墊21。各覆蓋部35的前端為自由端,且能夠插入至開口部33內(nèi)。
各覆蓋部35具有設置在前端的固定部36。固定部36形成得比覆蓋部35中的固定部36以外的部分更厚。固定部36的厚度例如大于座墊21與鋼繩31的卡止部32之間的距離、以及座椅靠背22的下端部與鋼繩31的卡止部32之間的距離。由此,固定部36能夠夾入在座墊21與鋼繩31的卡止部32之間而受到固定。再者,固定部36也可夾入在座椅靠背22的下端部與鋼繩31的卡止部32之間而受到固定。而且,各覆蓋部35通過將前端插入至開口部33內(nèi),并將固定部36固定在右側座椅13a(座墊21或座椅靠背22)與鋼繩31的卡止部32之間,能夠覆蓋開口部33。再者,通過所述鋼繩31、開口部33及覆蓋部35構成本實施方式的座椅裝置。
圖5是實施方式的覆蓋部的立體圖。
各覆蓋部35是通過對所述表皮材料37進行折疊、縫合而形成。具體來說,以使表皮材料37的左右兩端面接近且相向的方式,使左右兩側部分別向外觀面的相反側即背面?zhèn)日刍?,并沿著折縫將左右兩端縫合。而且,表皮材料37的前端部向背面?zhèn)日刍?,并以沿著前端緣的方式,沿著車寬方向被縫合。由此,覆蓋部35的前端成為比其他部分更厚的固定部36。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結構:覆蓋部35具有固定部36,所述固定部36設置在所述覆蓋部35的前端,并夾入在右側座椅13a與鋼繩31的卡止部32之間而受到固定。
根據(jù)所述結構,不像現(xiàn)有技術那樣使用鉤環(huán)扣件等作為其他部件的安裝單元,而是只要將固定部36夾入保持在右側座椅13a與鋼繩31之間,就能夠通過覆蓋部35來覆蓋開口部33。因此,能夠提供低成本的座椅裝置。
另外,覆蓋部35分別覆蓋開口部33,因此,與通過一體的覆蓋部來覆蓋各開口部33的結構相比,能夠使形成覆蓋部35的表皮材料等材料的使用量減少。因此,能夠提供低成本的座椅裝置。
另外,固定部36是通過使表皮材料37的前端折回而形成,因此,能夠?qū)⒐潭ú?6形成得比覆蓋部35中的固定部36以外的部分更厚。由此,能夠使固定部36夾入在右側座椅13a與鋼繩31之間而切實地加以固定。因此,能夠提供可切實地覆蓋開口部33的座椅裝置。
另外,固定部36能夠夾入在座墊21與鋼繩31的卡止部32之間而受到固定。鋼繩31配置在座墊21與座椅靠背22之間,因此,通過將固定部36夾入在座墊21與卡止部32之間,能夠抑制使座椅靠背22傾斜時的座椅靠背22的下端部與固定部36之間的滑動接觸。由此,能夠抑制在座椅靠背22傾斜時,固定部36從右側座椅13a與鋼繩31之間脫落而導致覆蓋部35卷縮。
[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
其次,對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覆蓋部135進行說明。
圖6是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覆蓋部的立體圖。圖7是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覆蓋部的說明圖,且是相當于圖3的iv-iv線的部分的剖視圖。
在圖5所示的實施方式中,使表皮材料37在覆蓋部35的前端折回,由此,形成厚固定部36。相對于此,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與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在覆蓋部135的前端,將彈性材料138收容在表皮材料137的內(nèi)部,由此,形成厚固定部136。另外,對與圖4及圖5所示的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附上同一符號并省略詳細說明(對于以下的變形例也相同)。
如圖6及圖7所示,覆蓋部135是由縫制成袋狀的一塊表皮材料137、與收容在表皮材料137內(nèi)部的彈性材料138形成。表皮材料137例如是由布材料(織物)或合成皮革、天然皮革等材質(zhì)與座椅套25相同的部件形成。表皮材料137從帶狀的狀態(tài),在沿著短邊方向的折縫處折回后,通過將重疊的兩側部彼此縫合而形成為袋狀。表皮材料137的折縫位于覆蓋部135的前端。彈性材料138是由聚氨酯泡沫等彈性材料形成,并配置在覆蓋部135的前端。由此,覆蓋部135的前端比其他部分更厚。
覆蓋部135的前端成為夾入在座墊21與鋼繩31的卡止部32之間而受到固定的固定部136。固定部136包括收縮部139,所述收縮部139在彈性材料138與表皮材料137一起被縫制的狀態(tài)下收縮。收縮部139設置在固定部136中的與鋼繩31的卡止部32抵接的部分。使彈性材料138彈性變形,并沿著車寬方向?qū)A入著彈性材料138的表皮材料137彼此縫合,由此,收縮部139形成為局部收縮的形狀。
這樣,根據(jù)本變形例,固定部136包括收縮部139,因此,能夠使固定部136的收縮部139卡止于鋼繩31的卡止部32。而且,能夠通過對設置在覆蓋部135前端的彈性材料138進行縫制而容易地形成收縮部139。由此,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如下結構,所述結構使固定部136夾入在右側座椅13a與鋼繩31的卡止部32之間而切實地受到固定。因此,能夠提供可切實地覆蓋開口部33的座椅裝置。
再者,也可以對多塊表皮材料137進行縫合而使其一體化。在此情況下,如圖8所示,將縫合部137a設置在覆蓋部135的背面?zhèn)龋纱?,能夠抑制右側座?3a的外觀性的下降。
[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
其次,對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覆蓋部235進行說明。
圖9是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覆蓋部的立體圖。圖10是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覆蓋部的說明圖,且是相當于圖3的iv-iv線的部分的剖視圖。
在圖5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固定部36一體地形成為覆蓋部35的一部分。相對于此,圖9所示的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與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與覆蓋部235的主體部239分開地形成固定部236。
如圖9及圖10所示,覆蓋部235包括:主體部239,由一對第一表皮材料237形成;以及固定部236,作為其他部件而安裝在主體部239的前端。第一表皮材料237例如是由布材料(織物)或合成皮革、天然皮革等材質(zhì)與座椅套25相同的部件形成。一對第一表皮材料237形成為大致相同的形狀及大小,在彼此重疊的狀態(tài)下,周緣部彼此被縫合。使各第一表皮材料237的前端部向內(nèi)側折回,并在各第一表皮材料237的前端部之間包夾著預先形成的固定部236的狀態(tài)下,縫合主體部239的前端。
固定部236具有與主體部239相同的寬度,并從主體部239的前端延伸。固定部236是由一對第二表皮材料240、與配置在一對第二表皮材料240之間的彈性材料238形成。第二表皮材料240例如是由布材料(織物)或合成皮革、天然皮革、由針刺(needlepunch)法形成的無紡布等形成。一對第二表皮材料240形成為大致相同的形狀及大小,并處于如下狀態(tài):前端部彼此縫合,并且以縫合部位于內(nèi)側的方式反轉。在固定部236前端的一對第二表皮材料240之間配置有所述彈性材料238。彈性材料238沿著固定部236的寬度方向延伸。一對第二表皮材料240在比配置有彈性材料238的部分更靠基端側處,沿著固定部236的寬度方向(車寬方向)被縫合。由此,固定部236前端的厚度增加了因配置彈性材料238而產(chǎn)生的厚度。而且,能夠使固定部236的前端卡止于鋼繩31的卡止部32。
這樣,根據(jù)本變形例,能夠?qū)㈩A先形成的固定部236安裝于覆蓋部235的主體部239。因此,能夠效率良好地制造固定部236。因此,能夠提供低成本的座椅裝置。
再者,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參照附圖而說明的所述實施方式,可在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內(nèi)考慮各種變形例。
例如,在所述實施方式中,例舉后排座椅13的右側座椅13a來對座椅裝置進行了說明,但因為對稱地形成右側座椅13a及左側座椅13b,所以左側座椅13b也采用了本發(fā)明的座椅裝置。另外,也可以將本發(fā)明的座椅裝置用于前排座椅12。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右側座椅13a是可供多位乘員就座的長凳座椅型的后排座椅13的一部分,但并不限定于此,右側座椅也可以是可供一位乘員就座的座椅。左側座椅13b也相同。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覆蓋部35安裝于座墊21,但并不限定于此,覆蓋部也可以安裝于座椅靠背22。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開口部33形成在座墊21與座椅靠背22之間,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開口部也可以設置在座椅靠背22的前表面。
此外,能夠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的范圍內(nèi),適當?shù)貙⑺鰧嵤┓绞街械慕Y構要素替換為眾所周知的結構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