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斜切錘頭破窗救生錘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新型斜切錘頭破窗救生錘是一種救生錘,特別帶有制成尖端擊打中心點外移至錘體兩端頂部的新型斜切錘頭。設錘體(2)方向為上、錘柄(4)方向為下,那么本實用新型的錘頭(1),錘尖通過斜切方式加工至錘體兩端頂部;新型斜切錘頭能更好的配合適合常人發(fā)力敲擊使用習慣而輕松擊碎玻璃;通過與金屬錘體連接的金屬手柄,使救生錘更重更堅固;通過在金屬錘體和金屬手柄上外包塑料件、橡膠等其它材料,也可加裝割繩器,使救生錘更美觀和實用。
【專利說明】新型斜切錘頭破窗救生錘
【技術領域】
[0001]一種救生錘,特別涉及帶新型斜切錘頭的改良的救生錘。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私家車越來越多,特別是力量相對較弱的年長司機和女性司機也隨之越來越多;現(xiàn)代化的公共交通設施已經普及,為了達到高速和舒適性要求,這些公交設施都設計為鋼化玻璃固定窗的封閉型車廂,一旦車門打不開,司機和乘客將無法從車窗脫身逃生;汽車和公共交通的迅速發(fā)展、自然災害、突發(fā)性事件等,也引發(fā)越來越多的交通安全問題,撞擊、側翻、跌落、涉水、起火等各類事故常常造成車門、車窗打不開、安全帶被鎖住等困住司機及乘客,被困車內無法自救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的血腥后果,更是觸目驚心。而這個時候如果有一把能快速有效擊碎車窗玻璃的救生錘,將改變這些遇難者的命運。但是現(xiàn)有的救生錘幾乎都為一圓錐形小鐵塊加塑料柄,在實際使用和多方的實驗結果都表明,這些救生錘都難以在短時間內或甚至不能擊碎車窗玻璃,也有一些救生錘在實驗中能擊碎玻璃,但在實際應用中卻難以做到,更有一些救生錘玻璃沒能擊碎,手柄卻斷裂了,這些都將使被困者無法自救。究其原因,這些救生錘大多結構單薄、設計不合理。常人在使用救生錘敲擊玻璃時,錘體和玻璃表面會形成一個大約45°到60°的夾角,而現(xiàn)有的圓錐形錘頭的救生錘其圓錐面與錘體的夾角大約也是45°,用這樣的救生錘敲擊玻璃時,真正敲擊到玻璃上的不是尖銳的圓錐頭,而是圓錐面,敲擊到玻璃上只會打滑,是很難敲碎玻璃的。
【發(fā)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解決的問題是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種帶有新型斜切錘頭、結構堅固、加強型手柄的新型救生錘,使常人(包含一些力量相對較弱的女性、少年兒童和年長者)能輕松擊碎玻璃而脫困自救。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4]圖1、圖2和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斜切錘頭破窗救生錘結構示意圖。
[0005]1、新型斜切銀頭;2、金屬銀體;3、硬質合金;4、金屬手柄;5、割繩器;6、外包塑料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06]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斜切錘頭破窗救生錘:包括有金屬錘體2,金屬錘體2兩端的新型斜切方式錘頭1,其中一端可選裝硬質合金3,連接金屬錘體2的金屬手柄4,金屬錘體2和金屬手柄4的外包塑料件6,可加裝的割繩器5組成。
[0007]金屬錘體2可以采用三棱鋼、方鋼、圓鋼、多棱鋼,兩端通過斜切的方式制成有尖端擊打頭的新型錘頭1以適合常人發(fā)力敲擊的使用習慣,使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斜切錘頭破窗救生錘敲擊車窗玻璃和豎向玻璃時,由于斜切方式的新型錘頭使尖端擊打中心點外移。如圖2所示,設錘體2方向為上、錘柄4方向為下,那么本實用新型的錘頭1,錘尖通過斜切方式加工至錘體兩端頂部,能使錘頭產生的沖擊力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直接有力的敲擊到玻璃上,產生更大的沖擊動能,集中在尖錐形的錘頭上產生的巨大壓強直接作用于敲擊點上;在錘體的端部也可嵌入硬質合金3,配合新型斜切錘頭1輕松擊碎玻璃;與金屬錘體2連接的是金屬手柄4,采用扁鋼或其它金屬制成,使救生錘更重更堅固,增加敲擊重量且不會斷裂;在金屬錘體2和金屬手柄4上外包塑料件6,美觀實用,適合手握,外包件也可采用橡膠等其它材料;可加裝割繩器5,通過割繩器能快速割斷被鎖緊的安全帶或其它受縛繩索。
[0008]新型斜切方式錘頭1可以是半圓錐、三角錐、多棱錐等尖錐形,也可以是扁平的鴨嘴型;錘頭頂端可以是尖錐頭,也可以是圓珠頭;錘頭頂端可以通過加裝高硬度材質或熱處理方式來提高錘頭頂端硬度。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斜切錘頭破窗救生錘,特征在于:制成尖端擊打中心點外移至錘體左右兩端頂部的新型斜切錘頭(I)。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斜切錘頭破窗救生錘,特征在于:采用三棱鋼或方鋼或圓鋼或多棱鋼制成錘體,設錘體(2)方向為上、錘柄(4)方向為下,錘尖通過斜切方式加工至錘體左右兩端頂部,其形狀可以是半圓錐或三角錐或多棱錐的尖錐形。
【文檔編號】B60R21/02GK204172836SQ201420146452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12日
【發(fā)明者】陳堅明, 周建新 申請人:陳堅明, 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