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
背景技術:
安全氣囊控制器是安裝在車輛內部用于在車輛發(fā)生劇烈碰撞時保護乘員的車載電子控制單元。安全氣囊控制器需要實時監(jiān)控車輛的碰撞信號,以便能夠在車輛發(fā)生劇烈碰撞時在恰當?shù)臅r刻發(fā)出點火指令來引爆安全氣囊,達到保護乘員的目的。安全氣囊控制器通過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安裝在車輛底盤上,車輛的碰撞信號通過汽車底盤與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連接傳遞到控制器內部傳感器中。因為控制器內部的傳感器具有方向性,安裝方向不正確,傳感器上的信號不能反映真實的車輛碰撞情況。所以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和車輛底盤之間的連接的正確與否、剛性如何等因素直接影響載有車輛碰撞信息的信號的準確傳遞以及所傳遞的信號反映車輛碰撞情況的準確程度。目前市場上存在一種輕型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其采用“兩孔式”安裝定位方式安裝到汽車底盤上。其中,在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上設有兩個安裝孔,如圖Ia中所示,在汽車底盤上設有與其對應的兩個安裝孔。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和汽車底盤之間采用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為了提高螺栓連接的可靠性、防松能力,對螺栓進行預緊。通過螺栓預緊的方式, 利用預緊力的作用,將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固定在汽車底盤上。這種兩孔連接的方式操作簡單,節(jié)省了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安裝時間和安裝成本。然而,由于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安裝過程為人工操作,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不正確的安裝情況,例如,由于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到汽車底盤上的安裝采用的是兩點安裝方式, 即使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安裝方向顛倒了 180°,兩個安裝結構仍能行使連接作用,從而在操作人員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下進行螺栓預緊連接。圖Ia和Ib描述了這種情況。圖Ia表示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正確安裝到汽車底盤上,箭頭表示安全氣囊控制器內部傳感器的方向。圖Ib表示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錯誤地安裝到汽車底盤上,箭頭表示錯誤安裝時安全氣囊控制器內部傳感器的方向。在錯誤安裝的情況下,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被顛倒了 180°安裝在汽車底盤上,使得安全氣囊控制器內部傳感器的方向發(fā)生了錯誤。這樣做的后果是導致安全氣囊控制器接收到的碰撞信號與實際存在偏差,嚴重的可能導致安全氣囊不引爆或錯誤引爆。即使操作人員意識到錯誤,也必須執(zhí)行拆下螺栓、糾正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安裝方向、裝配螺栓、擰緊等操作,因此浪費了時間和人力。另外,為了應對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進行“三點式”安裝的市場需求,在汽車底盤上設計了三個用于安裝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孔,這就需要對上述類型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進行改進以滿足這種要求。因此,希望能夠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3[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一種具有兩個安裝結構以及定位結構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解決了上述問題,其不但適用于汽車底盤上具有三個安裝孔的情形,還通過定位柱的設計解決了具有兩個安裝孔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容易錯誤安裝的問題。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包括外殼主體,其具有底壁和從底壁向上延伸的側壁,所述底壁設有用于將外殼主體安裝到車輛的底盤上的兩個安裝部。所述底壁還設有位于所述兩個安裝部之間連線一側的定位部。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定位部從所述底壁向外突伸。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還包括從所述底壁向下突伸的定位柱。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定位柱具有圓頂形末端和截頭圓錐形本體。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定位柱與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兩個安裝部之間連線的同一側。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定位柱與所述定位部分別位于所述兩個安裝部之間連線的相反側。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安裝部由至少部分地嵌入所述外殼主體的底壁中的金屬件構成。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定位部是與所述外殼主體的底壁一體形成,或是由至少部分地嵌入所述外殼主體中的金屬件構成。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安裝部具有適于被螺栓穿過的安裝孔。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定位部中設有定位孔,所述定位部包括圍繞所述定位孔設置的加強肋。本實用新型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設置有兩個安裝結構并且設有定位結構,滿足了與設置有三個安裝孔的汽車底盤相配合的要求,實現(xiàn)了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三點定位式”安裝。因此,如果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位置不正確,就不能安裝到汽車底盤上。避免發(fā)生操作人員錯誤安裝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情況。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汽車底盤只提供有兩個安裝孔或第三孔位置不正確的情況下,定位柱的設置是特別具有優(yōu)勢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位置不正確,定位柱就不能進入設置于汽車底盤上的對應孔內。由此,定位柱與所述兩個安裝孔相配合,避免發(fā)生操作人員錯誤安裝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情況。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優(yōu)勢將在下面參照附圖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圖Ia示出了現(xiàn)有技術的一種輕型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正確地安裝在汽車底盤上的示意圖;圖Ib示出了現(xiàn)有技術的一種輕型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錯誤地安裝在汽車底盤上的示意4[0026]圖加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正視圖;圖2b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俯視圖;圖2c示出了圖加的仰視圖逆時針旋轉了 90°后的圖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本實用新型的主體是容納各種不同類型的安全氣囊控制器的外殼,用于將所述安全氣囊控制器安裝到汽車底盤上,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底盤”(未示出)包括被安裝安全氣囊控制器的任何類型的車輛例如轎車、貨車等的底盤。如圖中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優(yōu)選由塑料通過成型方法制造而成。圖加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正視圖。 圖2b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俯視圖。從圖加中可以看出,本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大致類似杯子形狀。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在上部分具有向右(使用者面向紙頁的方向看的右側)突伸的突出部14, 并且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還包括外殼主體10,外殼主體10具有底壁5和從底壁向上延伸的側壁。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底壁5為大致矩形的形狀。當然,其他形狀的底壁5也是可行的。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底壁5設有第一安裝結構7和第二安裝結構8,用于將外殼主體10安裝到車輛的底盤上。安裝結構7、8由至少部分地嵌入所述外殼主體10的底壁5中的金屬件構成。在第一安裝結構7、第二安裝結構8上分別形成有第一安裝孔1、第二安裝孔2。第一安裝孔1、第二安裝孔2的作用是借助于緊固件連接外殼主體10與汽車底盤。安裝孔1、 2可以通過多種加工方法例如鉆削、沖壓等工藝形成。安裝孔1、2的直徑可以由根據(jù)需要的連接強度計算確定或者根據(jù)使用者的要求確定的緊固件的直徑而定。在本實施方式中,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與汽車底盤通過配置于安裝孔1、2中的緊固件(未示出)連接在一起。為了提高連接的剛性、可靠性和防松能力,這里的緊固件采用預緊螺栓,安裝孔1、2為對應的螺栓孔。當然,本領域內技術人員應了解,能夠實現(xiàn)相同目的的其他緊固件也是可能的。參照圖2b,本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另外在底壁5上設置有定位結構9,用以避免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被錯誤安裝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使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適應預設有三個孔的汽車底盤。在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定位結構9是與所述外殼主體10的底壁5 —體形成的部分。定位結構9上形成有定位孔3,如圖2b中所示。這樣,在安裝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時,必須同時使外殼主體10上的兩個安裝孔1、 2和定位孔3對正汽車底盤上的相應三個孔,才能正確安裝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如果發(fā)生圖Ia和Ib所示的安裝錯誤,定位孔3將不能對正汽車底盤上的相應孔,即插入定位孔3的
5零件不能安裝進入汽車底盤上的相應孔,這樣操作人員會意識到錯誤,及時地終止安裝程序并糾正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安裝位置,避免出現(xiàn)錯誤安裝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導致其內部的傳感器接收到錯誤信號或者必須浪費時間和人力進行重復裝配的情形發(fā)生。如圖2b中所示,定位孔3的位置與安裝孔1、安裝孔2的位置組成三角形形狀,由此形成“三點定位”形式。這種定位形式的優(yōu)勢在于如果操作人員不小心將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從安裝方向旋轉了一角度或者從安裝位置偏移了一位移,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和汽車底盤之間都不再能實現(xiàn)連接,避免了錯誤安裝的可能性。因此,此結構滿足在汽車底盤上設置有三個孔的“三點定位式”要求,同時防止了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錯誤安裝。從上述可知,第一、第二安裝孔內的預緊螺栓已經能夠將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足夠穩(wěn)定、牢固地安裝到汽車底盤上,定位孔3中的零件只需與所述兩個預緊螺栓協(xié)作起到定位的作用,所以定位孔3中的零件可以是與前兩個預緊螺栓相同的緊固件,也可以是不同的零件,例如普通的螺栓或其他的外表面上沒有螺紋的零件。在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定位結構9相對于由第一、第二安裝孔1、2限定的連線從與延伸部14相反的一側向外突伸,呈大致扇形分布的空心耳形結構。定位結構9大致包括扇形邊緣和兩段圓弧形邊緣,其中扇形邊緣位于定位結構9的遠離所述定位結構與外殼主體 10的底壁5相連接的一側,兩個圓弧形邊緣成對稱布置,用于連接所述扇形邊緣和外殼主體10的底壁5的相應側邊,并且與所述扇形邊緣背對背相連接。這兩個圓弧形邊緣與外殼主體10的底壁5的相應側邊平滑連接,防止了應力集中。如圖2b中所示。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應了解,雖然本實施方式中定位結構9是空心耳形結構,但其也可以被成形為任何其他外觀形狀,例如矩形、方形等。在另一實施方式中,定位結構9 可以具有實心體耳形結構。在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定位結構9為從外殼主體10的底壁5 —側向外突伸的“懸臂”形式,為了防止加工、裝配、運輸?shù)冗^程中可能發(fā)生翹曲變形,并且為了增強定位結構9 的剛性,在定位結構9上還設有若干個加強肋12和加強肋13。加強肋13的一端連接至外殼主體10的底壁5,另一端連接至定位結構9。加強肋12連接限定定位結構9的定位孔3 的邊緣和定位結構9的扇形邊緣。加強肋12和加強肋13圍繞定位孔3的周邊大致成放射狀分布,起到分散應力的作用。加強肋12和13還增強了定位結構9的剛性和強度,避免定位結構在加工、裝配、運輸?shù)冗^程中發(fā)生翹曲變形。當然,本實用新型并不排除以其他的分布方式設置加強肋。對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來說很顯然的,加強肋12和13可以采用相同的截面形狀 (垂直于由加強肋的兩端限定的連線方向上的橫截面形狀),或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截面形狀。加強肋12和13的數(shù)目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加強肋的數(shù)目不限制于本實施方式的圖示中所示的數(shù)目。為了描述方便,在圖2b中標出了本視圖的四個側邊線10a、10b、10c和10d。在本實施方式中,定位孔3位于相對于由安裝孔1和2限定的連線與延伸部14相反的一側,即IOb側,從外殼主體10的底壁5的左側向外突伸,從而定位孔3位于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下方的外面。在其他實施例中,定位孔3的位置是可以改變的。例如,定位孔3 也可以設置于側邊IOd—側,即相對于由安裝孔1和2限定的連線與延伸部14相同的一側??商娲?,可以改變定位孔3距由安裝孔1和2限定的連線的距離。定位孔3可
6以如安裝孔1、2所示地形成在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正下方,即定位結構9可以從該側邊向內延伸,與第一、第二安裝結構7、8相似。例如,定位結構9可以具有與第一、第二安裝結構7、8相同或不同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定位孔3位于距側邊IOa和側邊IOc相等的距離處。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改變定位孔3距側邊IOa或側邊IOc的距離。第一安裝結構7位于圖2b中的IOc側向內突伸,第二安裝結構8位于圖2b中的 IOa側向內突伸。可替代地,第一安裝結構7或第二安裝結構8或兩者都可以設置成如定位結構9那樣從相應側邊向外突伸的形式??梢苑謩e改變安裝孔1、2距離側邊10c、10a的距離。孔1、2、3的位置原則上只需在保證連接強度的同時組成三角形即可,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還具有美觀的效果。當然,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理解,需恰當設置三者之間的距離,以保證連接的穩(wěn)定性。對應于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底壁5中的孔1、2、3,在汽車底盤上也設置有三個相應的孔,用以分別與孔1、2、3相連接。第一安裝孔1、第二安裝孔2和定位孔3以彼此之間具有適宜的間距而組成三角形,消除了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被錯誤安裝的可能性。另外,存在將具有兩個安裝孔以及定位孔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安裝到只設置有兩個孔的汽車底盤上的情況,或者類似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存在上述錯誤安裝的可能性。本實用新型的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通過設計定位柱(防呆柱)4解決了這一問題。從圖加中還可以看出,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在底壁上設置有定位柱4結構,定位柱4是與外殼主體10的底壁5成形為一體的塑料部分。定位柱4從外殼主體10的底壁5 的底表面向下突伸,并且被設置成從底壁5的底表面沿向下的方向直徑逐漸減小。定位柱4 一端被成形為與底壁5連接的平坦表面,另一端被成形為圓頂形。圓頂形的端部和橫截面直徑漸變的錐形形狀可以起到導引的作用,將定位柱4導引至形成于汽車底盤中的對應孔內。在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定位柱4與安裝結構和定位結構相配合,將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連接到汽車底盤上。定位柱4與定位孔3協(xié)作實現(xiàn)了預防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錯誤安裝的“雙保險”。具有優(yōu)勢地,如果汽車底盤上沒有提供對應于定位孔3的孔,或者孔的位置不正確,定位柱4與第一和第二安裝孔1、2仍構成“三點定位”,確保了在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位置不正確的情況下不能安裝到汽車底盤上。換句話說,在定位孔3不起作用的情況下,定位柱4依然可以保證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被正確安裝到汽車底盤上。在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定位柱4的直徑和/或位置僅是一個示例。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改變定位柱4的直徑和/或位置。在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定位柱4具有圓頂形端部和截頭圓錐形本體??商娲兀梢栽O想用為安全起見導圓了末端的圓錐形端部替代圓頂形端部。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使用圓柱形的定位柱4。另外,對于定位柱4來說,可以使用能夠實現(xiàn)定位作用的任何其他形式。優(yōu)選地,如圖2b中所示,定位柱4靠近側邊IOd —側,即相對于由安裝孔1和2限定的連線與延伸部14相同的一側。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應了解,定位柱4距由安裝孔1和
72限定的連線的距離可以改變。另外,定位柱4距側邊IOc的距離可以改變。在本實施方式中,定位柱4距離側邊IOc的距離大于距離側邊IOa的距離。另外,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應了解,將定位柱4設置于側邊IOb—側也是可行的。 原則上只要定位柱4不位于由安裝孔1和2限定的連線上即可。在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定位結構9和定位柱4分別位于相對于由安裝孔1和2限定的連線的相反側。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定位結構9和定位柱4可以被設置于由安裝孔1和2限定的連線的同一側的不同位置處。在本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安裝結構7、8具有實心體結構。安裝結構7、8在遠離定位結構與外殼主體10的底壁5相連接的側邊的一側具有大致圓弧形邊緣,圓弧形邊緣通過兩段直線邊緣與外殼主體10的底壁5的相應側邊連接,并且在連接處具有適當?shù)膶A部。雖然本實施方式中的定位結構9是與外殼主體10成形為一體的塑料部分,不承擔連接強度,但定位結構9可以被制成金屬件的形式,如安裝結構7或8所示,配置于其內的零件可以是與安裝結構7、8內的緊固件相同的緊固件,以便三者同時行使連接功能并一起定位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位置。雖然本實施方式中的定位結構9是定位孔3的形式,配置于其內的連接件穿過定位結構9中的定位孔3并穿過與其對應的汽車底盤中的孔,完成定位的功能,但定位結構9 與汽車底盤之間可以采用其他類型的能夠實現(xiàn)定位功能的凸和凹或凹和凸結構的配合。同樣地,定位柱4與汽車底盤之間的配合可以是其他類型的能夠實現(xiàn)定位功能的凸和凹或凹和凸結構的配合。本實用新型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外殼主體10設置有兩個安裝結構以及定位結構,滿足了與設置有三個孔的汽車底盤相配合的要求,實現(xiàn)了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三點定位式”安裝。由此,如果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位置不正確,就不能安裝到汽車底盤上。 避免發(fā)生操作人員錯誤安裝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情況。在汽車底盤上沒有提供對應于定位孔3的孔或孔位置不正確的情況下,定位柱4 的設置是特別具有優(yōu)勢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位置不正確,定位柱4 就不能進入設置于汽車底盤上的對應孔內。由此,定位柱4與安裝孔1、2配合,避免發(fā)生操作人員錯誤安裝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的情況。雖然已經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特定實施方式,但它們只是通過示例呈現(xiàn),而并不意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相反,此處描述的結構可以體現(xiàn)為多種其他形式;另外,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可以對此處描述的結構形式制造各種替代和變化。
8
權利要求1.一種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包括外殼主體,其具有底壁和從底壁向上延伸的側壁;所述底壁設有用于將外殼主體安裝到車輛的底盤上的兩個安裝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還設有位于所述兩個安裝部之間連線一側的定位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從所述底壁向外突伸。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從所述底壁向下突伸的定位柱。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具有圓頂形末端和截頭圓錐形本體。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與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兩個安裝部之間連線的同一側。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與所述定位部分別位于所述兩個安裝部之間連線的相反側。
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部由至少部分地嵌入所述外殼主體的底壁中的金屬件構成。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是與所述外殼主體的底壁一體形成,或是由至少部分地嵌入所述外殼主體中的金屬件構成。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部具有適于被螺栓穿過的安裝孔。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中設有定位孔,所述定位部包括圍繞所述定位孔設置的加強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安全氣囊控制器外殼,包括外殼主體,其具有底壁和從底壁向上延伸的側壁,所述底壁設有用于將外殼主體安裝到車輛的底盤上的兩個安裝部,所述底壁還設有位于所述兩個安裝部之間連線一側的定位部。
文檔編號B60R21/01GK202077285SQ20112013877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29日
發(fā)明者宋煒瑾, 龐晶宇, 杜飛, 臧明 申請人: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