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車輛用的座椅滑軌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鎖定機構,其可選擇地限制和允許上導軌相對于下導軌的移動。
背景技術:
第2005-225386號日本專利公開揭露了一種現有的用于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所述鎖定機構包括一對下導軌、一對上導軌、及一對鎖桿。下導軌固定至車廂底板,并且上導軌可在相應的下導軌上滑動。各個鎖桿容納在相應的一個上導軌中。各個鎖桿由相應上導軌中的支撐軸可樞轉地支撐。鎖桿通過把手相互連接。把手的各個端部從上導軌的前端插入相應上導軌,并且通過互鎖支撐部連接至上導軌中相關鎖桿的前端。通過操作把手而進行互鎖,鎖桿可選擇地與相應下導軌的鎖孔接合與分離。一般地,保證設置在把手的相應端部與相關鎖桿的前端之間的各互鎖支撐部具有移動容差。在座椅滑軌裝置受到(例如,由撞車造成的)意外的力時,這使得在鎖桿保持其鎖定狀態(tài)的情況下,把手可相對于各鎖桿樞轉,樞轉的量與所述移動容差相對應。在現有的鎖定機構中,把手從上導軌的前端插入相應上導軌的各個端部通過互鎖支撐部連接至上導軌中的相關鎖桿的前端。在把手相對于鎖桿樞轉時,這容易使得把手與上導軌形成接觸,由此限制了各上導軌允許把手與相關鎖桿相互樞轉的范圍。從而,鎖桿無法充分施展其防解鎖功能。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其中,設在鎖定部件與把手之間的互鎖支撐部中的鎖定部件與把手之間的相對樞轉范圍擴大,并且增進所述鎖定部件的防解鎖功能。為了達成上述目的并且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所述座椅滑軌裝置設在車輛中的車廂底板與座椅之間,并且可選擇地限制和允許所述座椅的滑動。所述鎖定機構包括一對下導軌、一對上導軌、多個鎖定部、鎖定部件、把手、互鎖支撐部、支點部、及彈簧。所述下導軌由固定到車廂底板的第一下導軌和第二下導軌構成。所述上導軌其由固定至所述座椅且支撐為可分別相對于所述第一下導軌和第二下導軌移動的第一上導軌和第二上導軌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下導軌中,所述鎖定部至少形成在所述第一下導軌中。所述鎖定部沿相應上導軌的移動方向對齊。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上導軌中,所述鎖定部件至少附接至所述第一上導軌。所述鎖定部件具有端部。所述把手附接至所述鎖定部件并且具有端部。所述互鎖支撐部形成在所述鎖定部件的端部并且支撐所述把手的端部。所述支點部設在所述鎖定部件的互鎖支撐部中并且可樞轉地支撐所述把手。所述把手的端部由所述鎖定部件的互鎖支撐部支撐。所述彈簧被支撐在所述第一導軌與所述把手的端部之間。隨著操控所述把手,所述鎖定部件可選擇地與至少所述第一下導軌的鎖定部接合和分離。所述第一上導軌具有端部。所述鎖定部件的互鎖支撐部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相對于所述第一上導軌的端部的外部區(qū)域中并且相對于所述第一上導軌的端部沿所述第一上導軌的移動方向延伸。由所述彈簧產生的彈力使得所述鎖定部件與所述把手互鎖,以使所述鎖定部件可選擇地與至少所述第一下導軌的鎖定部接合和分離。在至少所述第一上導軌和至少所述第一下導軌由所述鎖定部件鎖定的情況下,允許所述把手的端部克服所述彈簧的彈力繞所述所述互鎖支撐部的支點部相對所述鎖定部件作樞轉,所述支點部處于相對于第一上導軌的端部的外部區(qū)域中。結合附圖,通過下文以示例方式闡述本發(fā)明主旨的描述,可更清楚本發(fā)明及其其他方面和優(yōu)點。
結合附圖,參考下文示出現時較佳實施例的說明,可最佳地理解本發(fā)明及其目的和優(yōu)點,其中圖1 (a)為設在車輛的車廂底板上的帶有座椅滑軌裝置的座椅的示意側視圖;圖1 (b)為整體示出圖1 (a)所示座椅滑軌裝置的側剖視圖;圖2為整體示出座椅滑軌裝置的立體圖;圖3為示出座椅滑軌裝置中的一個座椅軌道的分解立體圖;圖4(a)為示出一部分座椅滑軌裝置的側剖視圖;圖4(b)為示出圖4(a)所示部分的俯視剖視圖;圖5(a)為沿圖1(b)的A-A線的剖視圖;圖5 (b)為沿圖1 (b)的B-B線的剖視圖;圖5(c)為沿圖1(b)的C-C線的剖視圖;圖5 (d)為沿圖1 (b)的D-D線的剖視圖;圖6(a)為示出處于正常狀態(tài)的座椅滑軌裝置的一部分的剖視圖;及圖6(b)為示出處于非正常狀態(tài)的座椅滑軌裝置的一部分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參考附圖描述根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如圖1 (a)所示,座椅滑軌裝置1附接至車輛的車廂底板2,并且具有一對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座椅軌道3。兩根座椅軌道3沿垂直于前后方向X的方向(換言之,即車輛的寬度方向)相互隔開。座椅軌道3設為與座椅5的兩側相一致。各座椅軌道3包括下導軌4 和上導軌6。下導軌4固定至車廂底板2。固定至座椅5的兩側中的相應一側的各根上導軌6插入相應的一根下導軌4,并且支撐為可沿前后方向X移動。圖2示出了整體的座椅滑軌裝置1。參考圖3和圖5(a) 5(d),各座椅軌道3的下導軌4沿前后方向X在前端如和后端4b之間延伸。各下導軌4包括底板7、一對側板 8、一對頂板9、及一對末端板10。兩塊側板8從底板7的兩側向上彎曲。兩塊頂板9從相應側板8的上端開始沿垂直于前后方向(或者,換言之即各上導軌6的移動方向)的寬度方向Y延伸從而相互面對地向內彎曲。兩塊末端板10從相應的頂板9向下彎曲。底板7、 側板8、頂板9、及末端板10界定出容納室11。容納室11具有開口 Ila和一對槽lib。開口 Ila形成在末端板10之間并且沿前后方向X延伸。各槽lib形成在相應的一個側板8與相應的一個末端板10之間,并且沿前后方向X延伸。容納室11在開口 Ila處向上開放, 并且沿前后方向在前端如和后端4b處開放。各末端板10具有多個鎖槽12 (鎖定部),各鎖槽從末端板10的下端向上延伸。鎖槽12在末端板10上更靠近前端如的預定范圍之內設置,并且沿前后方向X對齊。如圖3和圖5 (a)-5(d)所示,各上導軌6在前端6a和后端6b之間沿前后方向X 延伸。上導軌6具有頂板13、一對側板14、及一對導向板15。兩塊側板14從頂板13的兩側向下彎曲,并且沿寬度方向Y以一定的間隔相互隔開。兩塊導向板15沿寬度方向Y從相應側板的下端開始向外彎曲,并且向上凸起。頂板13和側板14形成容納室16。容納室16 向下開放,并且沿前后方向在前端6a和后端6b處開放。各側板14與相關導向板15之間形成有槽17。槽17向上開放并且沿前后方向X在前端6a和后端6b處開放。在側板14和導向板15的大致中間的位置上,形成有多個在各側板14中從相關導向板15的下端向上延伸的孔18,并且所述多個孔18沿前后方向X對齊。頂板13的前端6a附近形成有擋板19, 其通過切口 19a形成并且以懸臂方式支撐。擋板19向下彎曲并且容納在容納室16中,如圖4所示。各側板14中在靠近擋塊19的位置上形成有支撐孔20。參考圖103)、4(幻、4 03)、及5(幻 5(d),各上導軌6插入相應下導軌4的容納室 11中。上導軌6的頂板13和側板14從容納室11的開口 Ila向上凸出。各側板14面向下導軌4的相應末端板10。上導軌6的導向板15容納在下導軌4的相應槽lib中,并且末端板10容納在上導軌6的相應槽17中。這一狀態(tài)下,導向件21設在下導軌4的兩塊側板8 與上導軌6的相應導向板15之間,并且與前端^、6a及后端4b、6b接合。導向件21以可沿前后方向X相對于下導軌4移動的方式支撐上導軌6。座椅滑軌裝置1的鎖桿22 (鎖定部件)中,如圖3及圖5(a) 5(d)所示,一對臂板23沿前后方向X延伸,同時沿寬度方向Y以一定的間隔相互隔開。各臂板13設為靠近上導軌6的相應一塊側板14。各臂板23具有向外凸出的凸部M。支撐板沈從一塊臂板 23延伸,延伸出來的位置在相應凸部M之前并且靠近上導軌6的相應側板14。在臂板23 的后端部中從凸部M向后的位置上形成有將臂板23連接在一起的可接合部25??山雍喜?25的兩側形成有多個鎖爪(接合部),以沿前后方向X對齊。具有支撐板沈的臂板23包括擋板觀,所述擋板觀在這樣一個位置從支撐板26起連續(xù)形成,即,在相關凸部M之前并且靠近凸部M的位置。另一臂板23具有面向前述臂板23之擋板觀的擋板觀,所述另一臂板23的擋板觀設為靠近相關凸部,并且在相對于凸部M向前延伸的同時以懸臂的方式支撐?,F描述將鎖桿22附接至上導軌6的方法。參考圖1 (b) ,4(a) ,4(b)、及5(a),在上導軌6的擋板19處于向下彎曲之前的狀態(tài)下,鎖桿22插入上導軌6的容納室16。然后,利用鎖桿22的兩塊相對于上導軌6的側板14沿寬度方向Y對齊的臂板23朝向對方彎曲,鎖桿22的凸部M插入相應側板14的支撐孔20并且與之接合。上導軌6的擋板19則向下彎曲并且容納在鎖桿22的兩塊擋板觀之間。這樣,凸部M變得可樞轉地與相應的支撐孔 20接合。各凸部M及相應的一個支撐孔20形成樞轉支撐部四(圖5(a))。各樞轉支撐部 29中,擋板19與觀之間的接合防止了凸部M和支撐孔20沿與方向YF(凸部M與支撐孔20相互接合的方向,圖5(a))相反的方向YB(圖5(a))相互分開。這一結構使得支撐孔 20與相應凸部M保持接合狀態(tài)。當鎖桿22樞轉時,鎖桿22的鎖爪27可選擇地與上導軌6的孔18中的下導軌4的相應鎖槽12接合或分離。鎖桿22的支撐板沈的前端形成有互鎖支撐部30?;ユi支撐部30凸出進入位于上導軌6的前端之前的外部區(qū)域S?;ユi支撐部30具有由底板30a、后板30b、兩塊側板30c 和30d、及頂板30e圍繞而成的支撐室30f。如圖2所示,一對桿狀的把手31通過連接部31a相互連接并且互鎖。參考圖4 (a), 互鎖支撐部32設在相對于各上導軌6的前端6a的外部區(qū)域S中,并且形成在各把手31的近側端。各互鎖支撐部32插入相應一個鎖桿22的互鎖支撐部30的支撐室30f。由此,各互鎖支撐部32由底板30a、后板30b、側板30c和30d、及頂板30e支撐。各把手31的互鎖支撐部3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鉤狀槽32a。扭力螺旋彈簧33具有螺旋部34、第一臂部35、及第二臂部36。臂部35和36從螺旋部34延伸。扭力螺旋彈簧33從各上導軌6的前端6a插入容納室16。各扭力螺旋彈簧33的螺旋部34容納在容納室16中靠近相應上導軌6的前端6a的位置。螺旋部34設在互鎖支撐部30與相關鎖桿22的兩塊臂板23之間,并且以使得支撐板沈與側板14之間的間隙為最小的方式設在鎖桿22的支撐板沈與上導軌6的相應側板14之間。螺旋部34 限制鎖桿22沿寬度方向Y移動,藉此限制鎖桿22的變形。各扭力螺旋彈簧33的第一臂部 35從相關上導軌6的前端6a凸出進入相對于前端6a的外部區(qū)域S。由此,第一臂部35容納在外部區(qū)域S中的互鎖支撐部30的支撐室30f中,并且由相應把手31的互鎖支撐部32 的鉤槽3 支撐。第二臂部36通過鉤孔37由上導軌6的頂板13支撐。通過對第一臂部 35和第二臂部36進行定位,可防止扭力螺旋彈簧33沿前后方向X移動。由于螺旋部34由上導軌6的頂板13支撐,因此第一臂部35生成彈力。座椅滑軌裝置1以下述方式操作。當各把手31處于圖1 (b)、2、4 (a)、及4 (b)所示的鎖定位置P時,扭力螺旋彈簧33 產生的彈力使得把手31的互鎖支撐部32繞支點部30g(其為相關鎖桿22的互鎖支撐部30 的支撐室30f中的底板30a的前端,圖6 (a))向下樞轉,由此使得互鎖支撐部32和底板30a 之間形成接觸。這使得鎖桿22的互鎖支撐部30繞樞轉支撐部四的樞轉軸^a向下樞轉, 并且使得鎖桿22的可接合部25繞樞轉支撐部四的樞轉軸^a向上樞轉,由此將鎖定機構切換至鎖定狀態(tài)。可接合部25的鎖爪27由此與下導軌4的相應鎖槽12接合。通過克服扭力螺旋彈簧33的彈力而抬起把手31,把手31從鎖定位置P提升至解鎖位置。這使得鎖桿22的互鎖支撐部30與把手31的互鎖支撐部32形成互鎖,并且繞樞轉支撐部四的樞轉軸^a向上樞轉。由此,鎖桿22的可接合部25繞樞轉支撐部四的樞轉軸^a向下樞轉, 將鎖定機構切換至非鎖定狀態(tài)。從而,可接合部25的鎖爪27與下導軌4的鎖槽12分離。若各座椅軌道3的下導軌4和上導軌6在撞車中相互交錯在一起,相互互鎖的把手31中至少有一個從鎖定位置P切換至沖擊扭曲狀態(tài)R,如圖6(b)所示。這使得把手31 的互鎖支撐部32克服扭力螺旋彈簧33的彈力繞支點部30g(鎖桿22的互鎖支撐部30的支撐室30f中的底板30a的前端)向上樞轉。互鎖支撐部32由此與底板30a分離。這一狀態(tài)下,把手31的樞轉不轉換為鎖桿22的樞轉運動。從而,鎖桿22保持處于鎖定狀態(tài)。所述實施例具有如下優(yōu)點。(1)座椅滑軌裝置1中,座椅軌道3的把手31相互互鎖。支點部30g設在各鎖桿 22的互鎖支撐部30中,并且位于相對于相關上導軌6的前端6a的外部區(qū)域S中。因此,發(fā)生撞車時,各把手31與相應鎖桿22在相對于相關上導軌6的前端6a的外部區(qū)域S中發(fā)生相對樞轉。從而,避免把手31與上導軌6形成接觸。這擴大了把手31與鎖桿22的相對樞轉范圍,籍此增進了鎖定狀態(tài)維持功能。(2)鎖桿22容納在相應的上導軌6中。樞轉支撐部四在相關上導軌6中可樞轉地支撐各鎖桿22。這一結構減小了各座椅軌道3的尺寸。此外,鎖桿22的互鎖支撐部30 的設置方式為凸出進入相對于上導軌6的前端6a的外部區(qū)域S。這擴大了鎖桿22的相對樞轉范圍,由此增進了鎖定狀態(tài)維持功能。(3)扭力螺旋彈簧33的螺旋部34容納在各上導軌6中,所述扭力螺旋彈簧33減小操控力的變化以穩(wěn)定操控力。由此,各座椅軌道3的尺寸得以減小。并且,各扭力螺旋彈簧33的第一臂部35凸出進入相對于相關上導軌6的前端6a的外部區(qū)域S。扭力螺旋彈簧 33的第一臂部35產生的彈力沿這樣的方向施加到相應把手31的互鎖支撐部32上,即,繞支點部30g抵靠著底板30a按壓互鎖支撐部32的方向。當以這一方向操控把手31以使得互鎖支撐部32與底板30a分離時(如圖6 (b)所示),互鎖支撐部32繞互鎖支撐部30的支點部30g相對樞轉。這擴大了把手31與相應鎖桿22的相對樞轉范圍。(4)除了用作將相應把手31與鎖桿22相互保持在一起并且允許把手31與鎖桿 22之間形成互鎖的互鎖彈簧,以及用作阻止把手31和鎖桿22相對樞轉的回縮彈簧之外,各扭力螺旋彈簧33還用作將鎖桿22保持在鎖定狀態(tài)的鎖定彈簧。從而,各座椅軌道3的彈簧數量減少,從而尺寸減小。所示實施例可以下列方式修改。所示實施例中,各支點部30g設在相關鎖桿22的互鎖支撐部30中,并且位于相對于相關上導軌6的前端6a的外部區(qū)域S中。并且,位于各鎖桿22的端部與相應把手31的端部之間的互鎖支撐部30和32作為整體暴露在外部區(qū)域S中,且相對于上導軌6的前端 6a沿上導軌6的移動方向X對齊。作為這一結構的代替,各互鎖支撐部30和32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外部區(qū)域S中,且相對于上導軌6的前端6a沿上導軌6的移動方向X對齊。各扭力螺旋彈簧33的螺旋部34可作為整體容納在相應上導軌6的容納室16中。 或者,螺旋部34的一部分可從上導軌6的容納室16暴露至外部。這樣,可通過利用設在上導軌6的兩塊側板14之間的螺旋部34將扭力螺旋彈簧33的第一臂部35支撐在把手31 中并將第二臂部36支撐在上導軌6中,從而將扭力螺旋彈簧33保持在適當位置。所示實施例中,如前所述,各扭力螺旋彈簧33用作互鎖彈簧、回縮彈簧、及鎖定彈簧。作為這一結構的代替,可采用僅用作鎖定彈簧的扭力螺旋彈簧。或者,可采用片彈簧或桿彈簧來代替各扭力螺旋彈簧33。所示實施例中,各樞轉支撐部四由相關側板14的支撐孔20和鎖桿上與支撐孔20 樞轉接合的相應凸部M形成。然而,樞轉支撐部可由各側板14的支撐孔、鎖桿22的支撐孔、及與所述兩個支撐孔樞轉接合的支撐軸形成。通過示例的方式,本發(fā)明實現為這樣的座椅滑軌裝置1,即,其具有相互互鎖的座椅軌道3的把手31。然而,本發(fā)明可應用于僅在一個座椅軌道中具有鎖定機構的座椅滑軌裝置。這樣,鎖桿22和把手31僅設在一條上導軌6中,并且鎖槽12僅設在一條下導軌4 中。因此,應認為本發(fā)明及其實施例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發(fā)明不限于在此給出的細節(jié),而是可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及其等同物的范圍內進行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所述座椅滑軌裝置設在車輛中的車廂底板O) 與座椅( 之間,并且可選擇地限制和允許所述座椅(5)的滑動,所述鎖定機構包括一對下導軌,其由固定至所述車廂底板( 的第一下導軌(4)和第二下導軌(4)形成;一對上導軌(6),其由固定至所述座椅( 且支撐為可分別相對于所述第一下導軌和第二下導軌(4)移動的第一上導軌(6)和第二上導軌(6)形成;多個鎖定部(12),其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下導軌(4)之中至少形成在所述第一下導軌 (4)中,所述鎖定部(1 沿相應上導軌(6)的移動方向對齊;鎖定部件(22),其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上導軌(6)之中至少附接至所述第一上導軌(6), 所述鎖定部件0 具有端部;把手(31),其附接至所述鎖定部件0 并且具有端部;互鎖支撐部(30),其形成在所述鎖定部件0 的端部并且支撐所述把手(31)的端部;支點部(30g),其設在所述鎖定部件0 的互鎖支撐部(30)中并且可樞轉地支撐所述把手(31);所述把手(31)的端部由所述鎖定部件0 的互鎖支撐部(30)支撐;及彈簧(33),其被支撐在所述第一上導軌(6)與所述把手(31)的端部之間, 其中,隨著操控所述把手(31),所述鎖定部件0 可選擇地與至少所述第一下導軌 (4)的鎖定部(12)接合和分離,所述鎖定機構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導軌(6)具有端部,所述鎖定部件0 的互鎖支撐部(30)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相對于所述第一上導軌(6)端部的外部區(qū)域(S)中并且相對于所述第一上導軌(6)的端部沿所述第一上導軌(6)的移動方向延伸,由所述彈簧 (33)產生的彈力使得所述鎖定部件0 與所述把手(31)互鎖,以使所述鎖定部件02)可選擇地與至少所述第一下導軌的鎖定部(12)接合和分離,并且其中,在至少所述第一上導軌(6)和至少所述第一下導軌由所述鎖定部件02)鎖定的情況下,允許所述把手(31)的端部克服所述彈簧(3 的彈力繞所述互鎖支撐部(30) 的支點部(30g)相對所述鎖定部件02)作樞轉,所述支點部(30g)處于相對于所述第一上導軌(6)端部的外部區(qū)域(S)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導軌 (6)中形成有樞轉支撐部(四),所述鎖定部件0 插入所述第一上導軌(6)并且由所述樞轉支撐部09)可樞轉地支撐在所述第一上導軌(6)中,并且所述鎖定部件0 的互鎖支撐部(30)從所述第一上導軌(6)的端部凸出進入所述相對于第一上導軌(6)端部的外部區(qū)域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為扭力螺旋彈簧(33),其具有螺旋部(34)以及都從所述螺旋部延伸出來的第一和第二臂部(35, 36),所述第一臂部(3 由所述外部區(qū)域( 中的所述把手(31)的端部這樣支撐,即,凸出進入所述相對于第一上導軌(6)端部的外部區(qū)域(S),所述第二臂部(36)由所述第一上導軌(6)支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螺旋彈簧(33)的螺旋部(34)的至少一部分容納在所述第一上導軌(6)中位于所述樞轉支撐部 (29)與所述第一上導軌(6)的端部之間的位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部(34) 的第一臂部(3 由所述把手(31)的端部支撐在所述第一上導軌(6)的端部與所述鎖定部件0 的互鎖支撐部的支點部(30g)之間的位置。
6.如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3 用作將所述把手(31)與所述鎖定部件0 相互保持在一起并且使得所述把手 (31)與所述鎖定部件0 互鎖的互鎖彈簧、阻止所述把手(31)和所述鎖定部件0 的相對樞轉的回縮彈簧、以及將鎖定部件0 保持在鎖定狀態(tài)的鎖定彈簧。
7.如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座椅滑軌裝置的鎖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導軌G)、所述第一上導軌(6)、所述鎖定部件(22)、及所述把手(31)形成第一座椅軌道(3),所述第二下導軌G)、所述第二上導軌(6)、附加的鎖定部件(22)、及附加的把手(31)形成第二座椅軌道(3),所述第一和第二座椅軌道C3)沿橫穿所述上導軌(6)的移動方向的方向相互隔開,所述座椅軌道(3)的把手(31)允許互相之間形成互鎖。
全文摘要
一種座椅滑軌裝置包括一對座椅軌道。各所述座椅軌道具有下導軌、上導軌、鎖定桿、及把手。經由操控把手,各座椅軌道(3)能夠通過可選擇地使得鎖桿與下導軌相接合或相分離而將相關的上導軌切換為鎖定狀態(tài)和解鎖狀態(tài)。各鎖桿插入相應的上導軌,并且可樞轉地支撐在上導軌中。鎖桿的互鎖支撐部凸出進入相對于上導軌前端的外部區(qū)域。鎖桿的互鎖支撐部可相互樞轉地支撐把手的互鎖支撐部。在鎖桿保持鎖定狀態(tài)的情況下,允許所述把手克服設置在上導軌中的扭力螺旋彈簧所生成的彈力,繞著相對于上導軌端部的外部區(qū)域中的鎖桿作樞轉。
文檔編號B60N2/08GK102476595SQ20111005695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25日
發(fā)明者中村素久, 小笠原貴行 申請人:岐阜車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