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汽車中電瓶和電源的連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電動汽車中電瓶和電源的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能源的緊缺和國家對能源的越發(fā)重視,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技術領域,電動 汽車正逐漸的成為未來節(jié)能汽車的發(fā)展趨勢,而對于電動汽車來說,其關鍵是電瓶的質量 和其充電的便捷程度;現有的電動汽車在充電時,首先需要用螺絲等連接件將電源和電瓶 連接在一起,充完之后又將兩者分開,這在使用過程中匯給使用者帶來極大的麻煩和時間 的浪費,而且類似的連接方式電源和電瓶之間往往接觸不可靠,充電斷斷續(xù)續(xù),造成充電時 間的大幅度延長,同時斷續(xù)的充電方式也會對電瓶帶來極大的損壞,影響電瓶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方便的將電瓶和電源連接,且使 兩者連接可靠,實現電瓶快速充電的電動汽車中電瓶和電源的連接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包括放置電瓶的呈中空的電瓶座,電瓶座 的底部設連接孔并從底部向上內設彈簧,電瓶座的上部設卡槽,電瓶座通過和其對應配合 的連接板連接在汽車體上;所述的連接裝置還包括一夾緊電源的夾緊裝置,該夾緊裝置包 括一主夾緊裝置和一輔夾緊裝置,電源線放置在主夾緊裝置一端的卡線段和輔夾緊裝置之 間并用連接件將兩夾緊裝置緊密的連接在一起,主夾緊裝置的另一端設和電瓶座卡槽對應 的卡插。進一步的,所述的卡插傾斜設置。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通過機械式的連接裝置快捷的將電源和電瓶連接起來,且 連接、拆卸簡單、方便,同時此種方式連接可靠,實現電瓶的快速、連續(xù)充電,能使電瓶處于 良好的充電狀態(tài),提高電瓶的使用壽命和充電效率,提高了電能的利用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瓶座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為卡槽、2為彈簧、3為連接孔;圖2為本實用新型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主夾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4為卡插、5為卡線段;圖4為本實用新型輔夾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包括放置電瓶的呈中空的電瓶座,電瓶座的底部設連接孔3并從底部向上內設彈簧2,電瓶座的上部設卡槽1,電瓶座通過和其對應配合的連接板連接在汽車體 上;所述的連接裝置還包括一夾緊電源的夾緊裝置,該夾緊裝置包括一主夾緊裝置和一輔 夾緊裝置,電源線放置在主夾緊裝置一端的卡線段5和輔夾緊裝置之間并用連接件將兩夾 緊裝置緊密的連接在一起,主夾緊裝置的另一端設和電瓶座卡槽對應的卡插4 ;進一步的, 所述的卡插4傾斜設置。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將電瓶放置 在電瓶座內,通過彈簧2給電瓶提供一個穩(wěn)定、持續(xù)的支撐力,然后將電瓶座通過連接孔3、 連接件連接在連接板上,最后通過連接板固定在汽車體上;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通過夾緊 裝置將電源的電源線固定在主夾緊裝置的卡線段5和輔夾緊裝置之間,然后通過主夾緊裝 置的卡插和4電瓶座卡槽1的配合實現夾緊裝置和電瓶座的連接;此種結構由于主夾緊裝 置和輔夾緊裝置的作用,電源線被緊固在夾緊裝置上,由于卡槽1和卡插4的配合,特別的 本實用新型的卡插4傾斜設置,使其和卡槽1配合時具有更大的摩擦阻力,從而能使電瓶座 和夾緊裝置緊密配合,保證了電瓶和電源線的緊密接觸,這樣充電時只需將電源線連接到 電源即可實現電瓶的有效充電,解決了傳統中電瓶充電時拆卸和接觸不良的問題。
權利要求電動汽車中電瓶和電源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電瓶的呈中空的電瓶座,電瓶座的底部設連接孔并從底部向上內設彈簧,電瓶座的上部設卡槽,電瓶座通過和其對應配合的連接板連接在汽車體上;所述的連接裝置還包括一夾緊電源的夾緊裝置,該夾緊裝置包括一主夾緊裝置和一輔夾緊裝置,電源線放置在主夾緊裝置一端的卡線段和輔夾緊裝置之間并用連接件將兩夾緊裝置緊密的連接在一起,主夾緊裝置的另一端設和電瓶座卡槽對應的卡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汽車中電瓶和電源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 插傾斜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汽車中電瓶和電源的連接裝置。包括放置電瓶的呈中空的電瓶座,電瓶座的底部設連接孔并從底部向上內設彈簧,電瓶座的上部設卡槽,電瓶座通過和其對應配合的連接板連接在汽車體上;所述的連接裝置還包括一夾緊電源的夾緊裝置,該夾緊裝置包括一主夾緊裝置和一輔夾緊裝置,電源線放置在主夾緊裝置一端的卡線段和輔夾緊裝置之間并用連接件將兩夾緊裝置緊密的連接在一起,主夾緊裝置的另一端設和電瓶座卡槽對應的卡插。本實用新型通過機械式的連接裝置快捷的將電源和電瓶連接起來,連接可靠,實現電瓶的快速、連續(xù)充電,能使電瓶處于良好的充電狀態(tài),提高電瓶的使用壽命和充電效率。
文檔編號B60K1/04GK201646342SQ20102010686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2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3日
發(fā)明者荀維波 申請人:荀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