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汽車安全氣囊的部件,特別是引導自氣體發(fā)生裝置的氣體進入氣囊的分流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車輛的安全防護裝置,安全氣囊由氣體發(fā)生裝置提供氣體并充氣膨脹,以在乘員和車輛或外界之間形成緩沖的軟保護。為了控制氣體進入氣囊的方向以在充氣過程中得到更好的氣囊形狀進而提供可控的保護,人們采用氣體分流裝置來實現上述目的。例如已知公開的美國專利US5573270A中在氣囊的進氣口處采用X或Y型的分流裝置實現上述目的。該裝置為一塊具有較大面積的覆蓋于氣囊進氣口的織物,其邊緣部分通過縫紉線固定在氣囊上,而邊緣的其他部分與氣囊間具有空隙,因此形成類似上述的X 型或Y型的固定方式。同時自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在縫紉處被禁止進入氣囊,而氣體可以通過上述間隙被引導進入氣囊,以此達到調節(jié)氣囊充氣區(qū)域和充氣過程的目的。很明顯,保持縫紉線處的牢固固定是實現調整氣流方向的前提。而氣體發(fā)生器所產生的氣體通常為高溫、高壓氣體,分流裝置的正面和邊緣的固定處都受到較大的沖擊,上述專利結構中的縫紉線有被氣體破壞而失去其調節(jié)作用的可能。因此需要提供一個具有牢固結構的分流裝置。同時在多腔氣囊中,這種失效所造成的后果更加嚴重。例如在具有上下氣囊腔的側面氣囊中,上下氣囊分別保護胸和髖部,其充氣過程也多是自下向上充氣,或者提供較大壓力的氣體于下氣囊腔中,以達到保護較為重要的髖部。在側面氣囊中,分流裝置通常位于下氣囊的進氣口,將氣體向上、向下兩個方向分流。向下分流的氣體填充下氣囊腔,向上分流的氣體經過上下氣囊腔的分隔上的孔進入上氣囊腔。如果分流裝置破壞,將影響上述的充氣過程,上腔充氣量將得不到保障。
發(fā)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加工方便的分流裝置; 同時該分流裝置能夠耐受較高的壓力而不被破壞;另外該分流裝置能夠更好的解決多腔氣囊的充氣過程調節(jié);而該分流裝置還應具有同氣囊體、氣體發(fā)生器快速、牢固安裝固定的特
點ο為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內置于所述氣囊內,并具有固定在所述氣囊上的固定部分和置于所述氣囊內的氣體引導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裝置為桶型體,為所述氣囊充氣的氣體發(fā)生裝置的出氣口位于所述分流裝置內部,作為所述分流裝置桶型體壁的一部分的所述固定部分與所述氣囊在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方向上的兩端部處被固定,作為所述分流裝置桶型體壁的另一部分的所述氣體引導部分同所述固定部分沿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相對。作為改進,所述分流裝置是由所述柔性織物的兩端部相對中心環(huán)繞而形成的桶型體,所述桶型體的體壁至少包含由所述織物在徑向方向上重疊而形成的重疊層部分。作為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固定部分全部由重疊層面組成或者部分由重疊層面組成。這種徑向重疊的體壁在其本身加工或同氣囊固定時,固定的縫合線也將是徑向的方向。由于分流裝置在引導氣體時所受到的沖擊力主要沿著徑向向外傳播,因此其縫合和固定不易被沖擊氣體所破壞,能夠更好的保持分流結構。同時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內置于所述氣囊內,并具有固定在所述氣囊上的固定部分和置于所述氣囊內的氣體引導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裝置為桶型體,為所述氣囊充氣的氣體發(fā)生裝置的出氣口位于所述分流裝置內部,在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方向上的兩端部處,所述氣體引導部分具有沿軸向方向向內的凹口。上述凹口特征將使在所述氣體引導部分的兩端部分,受到較小的來自位于所述分流裝置內部的氣體發(fā)生裝置的氣體的沖擊,保障了分流結構的完好。
圖1 為本發(fā)明的分流裝置同汽車安全氣囊間的工作示意圖;圖2 為圖1中本發(fā)明分流裝置的示意圖;圖3 為本發(fā)明的分流裝置的制作示意圖;圖4 為本發(fā)明的分流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顯示的是本發(fā)明的分流裝置2同汽車安全氣囊1間的工作示意圖,圖2為圖 1中本發(fā)明分流裝置的示意圖。如圖1和2所示本發(fā)明中的一種汽車安全氣囊1的氣體分流裝置2,其內置于所述氣囊內1,并具有固定在所述氣囊上的固定部分21和置于所述氣囊 1內的氣體引導部分22,其中所述分流裝置2為桶型體,為所述氣囊1充氣的氣體發(fā)生裝置(未示出)的出氣口位于所述分流裝置2內部,以此自出氣口所出的氣體將經過所述分流裝置2,并由所述分流裝置2的氣體引導部分22引導分流進入氣囊中。同時,作為所述分流裝置2桶型體壁的一部分的所述固定部分21與所述氣囊1在所述分流裝置2的軸向方向上的兩端部處被固定,作為所述分流裝置2桶型體壁的另一部分的所述氣體引導部分22 同所述固定部分21沿所述分流裝置2的軸向相對。這里的軸向方向是指相對作為桶型體的分流裝置2而言,即桶型體的軸向。由于分流裝置2位于氣囊1中,并具有固定在所述氣囊1上的固定部分21和置于所述氣囊1內的氣體引導部分22 ;本發(fā)明中的分流裝置2為桶型體,為所述氣囊1充氣的氣體發(fā)生裝置的出氣口位于所述分流裝置2內部,其產生的氣體將沿著桶型體的內部被分流引導。在本發(fā)明中,分流裝置2為桶型體形狀且氣體發(fā)生裝置位于其中,這便形成了明確的氣體分流路徑。當充氣時,上述結構將有利于氣體的分流。這是因為,氣體對分流裝置2 的沖擊是自桶型體的內部沿徑向方向向外,多方向的內部沖擊使得分流裝置2作為整體相對氣囊1受力較小,氣體拉動分流裝置2相對氣囊1脫離的力較小,即固定部分21受到壓力將抵消其受到的由氣體引導部分22所產生的拉力。這樣固定部分同氣囊1間不易受到破壞,不會出現現有技術中只有氣體引導部分受到氣體的沖擊,并進而拉動固定部分造成固定部分脫離的現象。因此保持了分流裝置2和氣囊1之間的位置關系,這是實現分流功
4能的首要條件。作為本發(fā)明中的分流裝置2可以由橡膠等材料一次成型加工而成、或由柔性的織物材料縫合而成。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所述分流裝置2是采用柔性織物。參照圖3和圖4,其圖3為本發(fā)明的分流裝置的制作示意圖。本發(fā)明中的所述分流裝置2是由所述柔性織物的兩端部相對中心環(huán)繞而形成的桶型體,所述桶型體的體壁至少包含由所述織物在徑向方向上重疊而形成的重疊層部分。這種徑向重疊的體壁在其本身加工或同氣囊固定時,固定的縫合線也將是徑向的方向。同時如上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的主體,包括氣體出氣口,位于桶型體的分流裝置2之中,當氣體發(fā)生裝置自出氣口出氣時,分流裝置在引導氣體時所受到的沖擊力主要沿著徑向向外傳播,徑向重疊層部分處的徑向縫合線受到很小的沖擊力,因此其縫合和固定不易被沖擊氣體所破壞,能夠更好的保持分流結構。作為進一步的選擇,所述固定部分21全部由重疊層部分組成或者部分由重疊層部分組成。優(yōu)選的,固定部分21全部為重疊層部分組成,這不僅使得分流裝置2本身的加工縫合和與氣囊1之間的固定可以通過一個工序完成,同時也使得分流裝置2同氣囊1之間的固定接觸面以及分流裝置2同氣體發(fā)生裝置的接觸面更加平整,固定更加順暢,氣體阻力小。在上述的柔性織物的分流裝置2的實施例中,固定在所述氣囊1上的固定部分21 和置于所述氣囊1內的氣體引導部分22也都是織物材料。這樣分流裝置2和氣囊1之間的固定方式也通常采用縫紉線來縫紉固定,而來自氣體發(fā)生裝置中的氣體也沿著引導部分 22進行釋放,實現分流。如圖1至4所示,在所述分流裝置2的軸向方向上的兩端部,所述固定部分21通過縫紉線4與所述氣囊1縫合固定。這是由于氣囊在分流過程中其兩端由于處于受力加大的區(qū)域,而固定部分21的中間部位將會受到氣體所產生的來自徑向壓力, 因此中間部分相對穩(wěn)定。本發(fā)明中的分流裝置2只需要對其兩端部進行簡單的縫紉固定便可以達到有效的抵抗沖擊的效果,同時位于兩端的縫紉區(qū)域也便于縫紉設備的使用,免于發(fā)生縫紉錯誤的工藝失誤。作為本發(fā)明的具體改進,所述氣囊1內的氣體引導部分22的內側,即面向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側為連續(xù)面。因為該內側直接與分流氣體相接觸,采用連續(xù)面后其受到氣體的沖擊力均勻,有利于保持其桶型體的結構,以實現分流功能。上述結構避免了現有技術中氣體引導部分上由于具有縫合線而被氣體破壞實效的現象。在采用所述分流裝置2是采用柔性織物的實施例中,由于所述分流裝置2是將柔性織物環(huán)繞、并具有徑向重合部分的成桶型體,因而所述氣體引導部分22可以是一層的所述柔性織物構成,也可以是具有多層的重合層。上述技術特征都增加了氣體引導部分22的牢固程度,減小了其被氣體沖擊破壞的可能性。參照圖1至4,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所述分流裝置2的軸向方向上的兩端部處,所述氣體弓I導部分22具有沿軸向方向向內的凹口 24。更具體的,所述凹口 M正對面向所述縫紉線4,以將所述縫紉線4露出于所述氣體引導部分22的外側。由于兩端部的向內的凹口 M將會使得氣體發(fā)生裝置中的氣體提前沖出所述氣體引導部分22的限制,同時在位于在氣體引導部分22相對的固定部分21上的兩端部具有固定的縫紉線4,由于端部的氣體提前釋放,因此對固定處的沖擊力也提前減小,固定縫紉線4相依更加牢固。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所應用的氣囊1為具有上下兩個腔體的側面氣囊,同時氣體發(fā)生裝置的主體部分也置于分流裝置2的內部。所述分流裝置2位于所述下腔體11之中,且所述分流裝置2的軸向方向指向所述上腔體12和下腔體 11。此種布置將使得發(fā)生裝置所產生的氣體首先填充下腔體11再填充上腔體12,即自分流裝置2分流的氣體首先進入下腔11,同時自其上端分流的氣體部分通過上下兩腔的分膈 13進入上腔12,這種分流方式能夠保證氣囊對人體的髖部和胸部的保護,特別是優(yōu)先對髖部提供充分的保護。由于本發(fā)明中的分流裝置2牢固可靠,在充氣時能夠抵抗較大壓力和溫度的氣流而保持其形狀,因而能夠良好的滿足多個腔體的不同充氣、分流要求。作為本發(fā)明的更進一步改進,如圖1至4所示,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沿所述氣體分流裝置2的軸向被置于所述氣體分流裝置2之內,在放置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的所述分流裝置 2的進入端處,所述固定部分21的面向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的內層具有沿軸向向外的凸出條 23,所述凸出條23縫紉固定在所述氣囊1上以引導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進3入所述分流裝置內。在安裝氣體發(fā)生裝置的時候,由于存在縫紉在氣囊1上凸出條23的引導,氣體發(fā)生裝置將沿著凸出條23引入所述氣體分流裝置2之內,而不會使得氣體發(fā)生裝置置于所述分流裝置2之外,形成實質的失效模式。同時作為改進,凸出條23位于固定部分21的兩端,即處于固定部分21和氣體引導部分22之間的桶型體的上端處。凸出條23的限位作用將保證氣體發(fā)生裝置被安裝于氣體分流裝置2之內,以確保氣體分流裝置2能夠起到分流氣體的作用。作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內置于所述氣囊內,并具有固定在所述氣囊上的固定部分和置于所述氣囊內的氣體引導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裝置為桶型體,為所述氣囊充氣的氣體發(fā)生裝置的出氣口位于所述分流裝置內部,在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方向上的兩端部處,所述氣體引導部分具有沿軸向方向向內的凹口。在該實施例中桶型體的分流裝置將會收到來自氣體發(fā)生裝置各個方向的氣體沖擊力,固定部分受到壓力將抵消其受到的由氣體引導部分所產生的拉力,同時實施例中由于具有沿軸向方向向內的凹口特征,也將分散出氣端由氣體引導部分所產生的拉力,因此固定部分將有利于保持同氣囊之間的固定,同時整個氣體分流裝置也將保持其整體形狀,實現對氣體的分流引導。通過上述實施例的介紹,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能夠根據上述描述采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并獲得本發(fā)明的所具有的技術特征,以達到本發(fā)明目的、解決本領域的技術問題;同時,上述實施例描述只是便于對本發(fā)明內容的理解介紹,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將通過權利要求中的內容得到體現和保護;而任何基于上述實施例的啟發(fā)而獲得的沒有實質創(chuàng)造性的技術方案,也必將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聲明和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內置于所述氣囊內,并具有固定在所述氣囊上的固定部分和置于所述氣囊內的氣體引導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裝置為桶型體,為所述氣囊充氣的氣體發(fā)生裝置的出氣口位于所述分流裝置內部,作為所述分流裝置桶型體壁的一部分的所述固定部分與所述氣囊在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方向上的兩端部處被固定, 作為所述分流裝置桶型體壁的另一部分的所述氣體引導部分同所述固定部分沿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相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裝置是采用柔性織物,并由其兩端部相對中心環(huán)繞以形成所述桶型體,所述桶型體的體壁至少包含由所述織物在徑向方向上重疊而形成的重疊層部分。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分全部由重疊層部分組成或者部分由重疊層部分組成。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分通過縫紉線與所述氣囊固定。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方向上的兩端部處,所述氣體引導部分具有沿軸向方向向內的凹口。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口正對面向所述縫紉線,以將所述縫紉線露出于所述氣體引導部分的外側。
7.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面向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的所述氣體引導部分的內側為連續(xù)面。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引導部分由至少一層的所述柔性織物構成。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囊為具有上下兩個腔體的側面氣囊,所述分流裝置位于所述下腔體之中,且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方向指向所述上下兩腔體。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沿所述氣體分流裝置的軸向被置于所述氣體分流裝置之內,在放置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的所述分流裝置的進入端處,所述固定部分的面向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的內層具有沿軸向向外的凸出條,所述凸出條縫紉固定在所述氣囊上以引導所述氣體發(fā)生裝置進入所述分流裝置內。
11.一種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內置于所述氣囊內,并具有固定在所述氣囊上的固定部分和置于所述氣囊內的氣體引導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裝置為桶型體,為所述氣囊充氣的氣體發(fā)生裝置的出氣口位于所述分流裝置內部,在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方向上的兩端部處,所述氣體引導部分具有沿軸向方向向內的凹口。
全文摘要
一種汽車安全氣囊的氣體分流裝置,其內置于所述氣囊內,并具有固定在所述氣囊上的固定部分和置于所述氣囊內的氣體引導部分,其中所述分流裝置為桶型體,為所述氣囊充氣的氣體發(fā)生裝置的出氣口位于所述分流裝置內部,作為所述分流裝置桶型體壁的一部分的所述固定部分與所述氣囊在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方向上的兩端部處被固定,作為所述分流裝置桶型體壁的另一部分的所述氣體引導部分同所述固定部分沿所述分流裝置的軸向相對。該氣囊結構簡單,加工方便,工作時整體牢固能夠承受較高溫度和壓力的氣體沖擊,保證氣體分流過程的實現。
文檔編號B60R21/26GK102452373SQ201010517110
公開日2012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19日
發(fā)明者克羅蒂亞·薩格, 陳國梁 申請人:奧托立夫開發(f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