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氣囊裝置的外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車輛乘員保護設備的氣囊裝置的外罩。
背景技術:
DE 197 50 945 Al披露了一種用于乘員保護設備的氣囊模塊,該氣囊模塊具有外罩以容納該保護設備的構件。具體地,在該外罩中布
置可充氣氣囊和用于對該氣囊充氣的氣體發(fā)生器。利用點火電子設備觸發(fā)該氣體發(fā)生器,該點火電子設備位于該外罩外側并且氣體發(fā)生器經由點火電纜而被連接到該點火電子設備。該氣體發(fā)生器具有用于接收點火電纜的連接器的電連接部。
為了將點火電纜連接到位于外罩中的氣體發(fā)生器,該外罩具有用
于點火電纜的通道開口,通過該通道開口將點火電纜導入外罩的內部。該開口具有還將允許拉拽點火電纜連接器通過該通道開口的直徑。然
而,拉拽點火電纜通過該通道開口從而裝配點火電纜是不方便的。
允許將點火電纜裝配到位于外罩中的氣體發(fā)生器的另一種已知方式是,使得氣體發(fā)生器的、點火電纜連接器位于其中的那個部分從外罩凸出,從而能夠從外側到達用于插入點火電纜連接器的連接部。這種變體具有特定的缺點,即,利用連接器而被連接到氣體發(fā)生器的點火電纜能夠被意外地從氣體發(fā)生器拉出(可能甚至在該氣囊裝置的裝配期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形成一種用于氣囊裝置的外罩,該外罩提供一種容易的方式,用以將電連接導線可靠地連接到氣囊裝置的構件。
6利用具有權利要求1的特征的外罩實現(xiàn)了這個目的。在從屬權利 要求中確定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和有利的改進方案。
據此,確定了一種用于車輛乘員保護設備的氣囊裝置的外罩,它
包括
-至少兩個外罩部件,每一個均包括終止于連接邊緣中的側壁, 當所述外罩被關閉時,所述外罩部件利用所述連接邊緣而彼此疊置;
-通道開口,所述通道開口以距所述連接邊緣一定間隔地在所述 外罩部件之一的側壁中形成,用于待被連接到氣囊裝置的構件的電連
接導線;和
-進入開口,所述進入開口在這個外罩部件的側壁中形成并且從 所述連接邊緣延伸到所述通道開口,通過所述進入開口,垂直于所述 側壁校直的電連接導線能夠被引入所述通道開口中。
本發(fā)明允許通過在外罩的外罩部件之一中形成的進入開口將帶被 裝配的電連接導線容易地引入通道開口中,由此緩解了拉拽電連接導 線通過通道開口的不方便的動作。側壁中的進入開口形成從連接邊緣 到通道開口的進口,當關閉外罩時,經由所述連接邊緣,外罩部件(在 引入電連接導線之后)能夠被連接到一起。特別地,經由進入開口也 能夠快速地并且容易地裝配在先與連接器制成一起的電連接導線。
使得待用的、已制成的電連接導線經由通道開口進入外罩中還提 供了一種降低電連接導線上的拖拉的有效率的方案。本發(fā)明因此便于 裝配電連接導線,而不必須分配有效率的電纜拖拉緩解件。將在下面 探究提供電纜拖拉緩解的具體方式。
電連接導線特別地是一種將用以對氣囊裝置的氣囊充氣的氣體發(fā) 生器連接到點火電子設備的點火電纜。它還可以是,例如,將氣囊裝 置的另一個構件(例如,還可除了點火電纜之外)連接到位于外罩外側的設備(例如控制系統(tǒng))的某種其它電纜。
本發(fā)明顯然不受限于一個單一的通道開口和一個單一的進入開 口,如果必要并且在兩個外罩部件中,提供任何數目的這些開口都是 可能的。然而,優(yōu)選地,外罩部件中的僅僅一個包括通道開口。
將要指出的是,該通道開口并不以半圓或者圓的片段的形式鄰接 連接邊緣,而是被布置在距其一定間隔處,并且經由側壁中的進入開 口而被連接到連接邊緣。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通道開口具 有完整圓形的設計形狀。
該進入開口進而優(yōu)選地被表示成狹槽的形式。該狹槽沿著主方向 延伸,并且與它的沿著主方向延伸的長度相比具有小的寬度。它可以 但是并非必要地具有細長設計。例如,該狹槽還可以遵循彎曲或者鋸 齒形的路線。
該進入開口基本上優(yōu)選地以大致直線的形式在連接邊緣和通道開 口之間延伸。例如,遵循不同路線(特別地當被表示成狹槽時)如蜿 蜒路線的進入開口當然也是可行的,然而,這要根據外罩和/或氣囊裝 置的具體設計。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特別優(yōu)選的改進型式中,該進入開口被如此設計, 從而防止被引入通道開口中的電連接導線通過進入開口而被從外罩部 件中拉出,和/或從而該進入開口抵制抽出。為此目的,該進入開口可 以例如至少部分地如所述那樣具有彎曲或者蜿蜒形狀。
在任何情形中,在本發(fā)明的這個實施例中的進入開口都如此延伸, 從而沿著連接邊緣的方向作用在電連接導線上的張力至少部分地被側 壁的限定該進入開口的部分抵消。這可用以防止電連接導線被從通道 開口拉出以及被從進入開口拉出。為此目的,進入開口的很多路線包
8括例如鋸齒形路線都是可行的。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有利的改進型式中,該側壁在進入開口的區(qū)域 中(即,尤其沿著具有開槽或者細長設計的進入開口)設有穩(wěn)定結構。
可以例如利用側壁在進入開口的區(qū)域中的加厚部而形成這種穩(wěn)定結 構。另外,為了穩(wěn)定性的目的,能夠在進入開口的區(qū)域中(沿著或者 垂直于該進入開口)布置一個或者多個腹板或者珠狀物。
具體地,該穩(wěn)定結構被如此設計,從而當通過進入開口插入電連 接導線時或者當作用力作用在被引入通道開口中的電連接導線時,側 壁幾乎不被彎曲,從而在通道開口中和/或當通過通道開口插入電連接 導線時保證電連接導線的穩(wěn)定引導。該穩(wěn)定結構優(yōu)選地與電纜拖拉緩 解件相互作用,從而阻止由于從電纜拖拉緩解件傳遞到側壁的任何作 用力而導致的側壁的任何彎曲。
本發(fā)明還包括一種用于車輛乘員約束系統(tǒng)的氣囊模塊,該氣囊模 塊具有如上所述的外罩。電連接導線通過外罩中的通道開口而延伸到
的構件被布置在外罩中。該構件主要是用以對在外罩中布置的可充氣 氣囊充氣的氣體發(fā)生器。通過外罩中的通道開口延伸到氣體發(fā)生器的 電連接導線在此情形中是用于觸發(fā)氣體發(fā)生器的點火電纜。
在一個特別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該外罩的外罩部件被如此布置,從 而它們利用它們的連接邊緣而相互鄰接,從而防止電連接導線通過在 外罩部件中形成的進入開口而從外罩部件中拉出。
具體地,該外罩由兩個外罩部件形成(就是說,該外罩精確地包 括兩個外罩殼體),外罩部件在它們的連接邊緣處被連接到一起。對 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連接外罩部件的各種可能方式將是已知的, 例如,諸如鉤接、夾接、螺紋連接、膠接或者焊接。
一個連接點(例 如螺釘,膠接、點焊)優(yōu)選地位于進入開口的區(qū)域中,就是說,位于
9進入開口在此處通過連接邊緣的區(qū)域中,從而在這個區(qū)域中產生特別 牢固的外罩部件連接并且防止電連接導線從進入開口滑出。還將要指 出的是,在一個部分中,外罩部件可以利用鉸鏈而被鉸接(例如成一 體地結合)到彼此。
在根據本發(fā)明的氣囊模塊的一種特別優(yōu)選的改進型式中,狹槽形 式的進入開口具有橫向于它沿其延伸的主方向測量的一定寬度,該寬 度可以小于或者大于電連接導線的外徑。更小的直徑用以防止位于通 道開口中的電連接導線滑出到進入開口中,或者至少防止它從進入開 口滑出。當通過進入開口將電連接導線引入通道開口中時,它被"擠 壓通過"進入開口,例如,利用電連接導線的相應柔軟的外套(絕緣 體)而促進了這個動作。
如果進入開口的寬度大于電連接導線的外徑,則這允許容易地將 連接導線插入通道開口中并且因此使得裝配特別容易。利用其它措施, 尤其地通過該兩個外罩部件的足夠牢固的連接,能夠在此情形中防止 電連接導線通過進入開口從通道開口滑出。
包括用于電連接導線的通道開口的外罩部件優(yōu)選地是模塊化外罩 (氣囊模塊)的下殼體,而第二外罩部件(例如未設有通道開口的一 個)是模塊化外罩的上殼體。上殼體從車輛內部覆蓋氣囊裝置。如果 被觸發(fā),則展開的氣囊通過上殼體(或者更準確地通過在上殼體中布 置的撕裂區(qū)域)而伸展到車輛內部中。在被裝配到車輛的氣囊模塊中, 下殼體背離車輛內部。
在該模塊另外的實施例中,防止通過進入開口將電連接導線從外 罩部件拉出的一種連續(xù)保持元件被布置在進入開口之上。當在外罩部 件中裝配電連接導線時,這是特別重要的,從而防止電連接導線從這 里滑出。另外,該保持元件可以被如此布置,從而它在側壁的、限定 該進入開口的部分上施加張力,從而進入開口的寬度減小,由此另外地用以防止電連接導線從通道開口或者通過進入開口滑出。
如上面已經描述的那樣,本發(fā)明不僅允許快速并且容易的電連接 導線的裝配,而且還允許布置電纜拖拉緩解結構,該結構防止沿著平 行于電連接導線延伸方向的方向將電連接導線從外罩拉出。另外,通 道開口的輪廓在這里可以適合于電纜拖拉緩解機構。
本發(fā)明所涵蓋的一種電纜拖拉緩解結構具體地是一種在電連接導 線上和在通道開口的邊緣上布置的一種元件。例如,這種結構可以是 例如球體或者錐體形式的、與電連接導線的外套分開地形成或者一體 地形成的加厚部。
電纜拖拉緩解件的另一種變體被形成為電連接導線中的徑向凹 部,通道開口的邊緣在該凹部中接合。
另外,其它已知的電纜拖拉緩解件當然可以被與根據本發(fā)明的外 罩一起地使用,例如,諸如電纜系帶。原則上,能夠在外罩中和外罩 外側,就是說,在通道開口的兩側上布置電纜拖拉緩解結構。例如在 電纜系帶和夾緊設備的情形中這是可能的。
在下面將基于示例性實施例并且參考附圖詳細地解釋本發(fā)明,其
中
圖1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外罩的設計變體的惻視圖2a到2g示出進入開口的變體;
圖3a到3i示出電纜拖拉緩解件的變體。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用于氣囊裝置的外罩1的側視圖。外罩1具有被表示成 下殼體11的第一外罩部件1,與之鄰接的是被表示成上殼體12的第二
11外罩部件。下殼體和上殼體每一個均具有側壁111、 121,每一個側壁
均終止于連接邊緣112、 122中。換言之,側壁111、 121的邊緣被形 成為連接邊緣,該兩個外罩部件ll、 12經由彼此疊置的連接邊緣112、 122而被連接到一起。
通道開口 113在下殼體11中形成,位于外罩1外側的形式為點火 電子設備(未示出)的點火電纜2的電連接導線通過該通道開口 113 延伸到外罩1的內部中,在此處它被連接到氣體發(fā)生器(未示出)。 通道開口 113經由在側壁111中形成的、形式為狹槽114的進入開口 而被連接到連接邊緣112,從而連接邊緣112中的狹槽114形成進口 115,通過該進口 115,能夠通過將點火電纜2插入狹槽114中并且通 過狹槽114將點火電纜2引入開口 113中而裝配點火電纜2。
狹槽114具有彎曲部1141,這使得更加難以意外地通過狹槽114 將位于通道開口 113中的點火電纜2拉出(例如,當組裝外罩時)。 一旦外罩被組裝時,因為上殼體12的連接邊緣122被牢固地連接到下 殼體11,同時在通道115的區(qū)域中停靠在下殼體11的連接邊緣112上, 所以還防止了通過在連接邊緣112中形成的通道115將點火電纜2從 狹槽114拉出。
為了尤其在狹槽114和進口 115的區(qū)域中將上殼體12牢固地連接 到下殼體11,形式為在狹槽114的兩側上被聯(lián)結到外罩1的外側的兩 個夾子連接器3的連接結構被設于狹槽114的區(qū)域中。夾子連接器3 每一個均具有第一結構31,所述第一結構31被連接到上殼體12并且 所述第一結構31與被施加到下殼體11的第二結構32部分地重疊,并 且被閉鎖到同樣地在下殼體11上布置的保持結構33。
圖2a到2g代表開槽的進入開口和通道開口的各種設計變體。如 在圖1中,在這些圖中所示的狹槽114被形成于下殼體11的側壁111 中。將要指出的是,包括不同構造的狹槽的多個狹槽當然還能夠被一起地布置在一個外罩部件中,或者布置在該外罩的所有外罩部分中。
而且,在圖2a到2g中表示的狹槽和通道開口的特征的所有可能組合顯
然也是可能的。
圖2a中的狹槽114將通道開口 113連接到在側壁111的連接邊緣 112中形成的進口 115。鄰近于連接邊緣112,狹槽114具有鋸齒形結 構1142。當沿著從開口 113朝向連接邊緣112的方向在電纜上施加作 用力時,結構1142用以防止位于狹槽114的下部中和通道開口 113中 的電纜(未示出)滑出。
在圖2b中,狹槽114而不是凹部具有彎曲部1143,該彎曲部1143 同樣地用以防止電纜從狹槽114滑出,但是同時地,與鋸齒形路線相 比,該彎曲部1143使得更加易于通過狹槽114插入電纜。
圖2c中的狹槽114對應于圖2b中的狹槽1114。然而在這里,狹 槽114并不沿著徑向通向圓形通道開口 113,而是側向偏移地進入其中, 就是說,狹槽114的面向通道開口 113的端部部分1145的中心線并不 延伸通過通道開口 113的中心1131。
在圖2d中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狹槽114具有蜿蜓的路線,該蜿蜒 的路線帶有指向相反方向的兩個彎曲部1143和1144。
圖2e和2f示出其中在狹槽114的面向通道開口 113的端部部分 1145上布置保持元件116的變體。保持元件116用以防止被插入通道 開口 113中的電纜通過狹槽114滑出到連接邊緣112中的進口 115,并 且由此防止電纜從下殼體11滑出。同時,保持部件可以被如此形成并 且布置在狹槽之上,使得狹槽的寬度d變窄,由此提供另外的防止通 道開口 113中的電纜滑出的安全措施。
保持元件116跨越狹槽114并且在兩個部分1161和1162處,在側壁111的限定相對側的部分處被連接到狹槽114。各種連接方法都可 能用于將保持元件116連接到側壁111,例如,諸如膠接、焊接或者螺
紋連接。固定保持元件116的一種特殊變體在圖2f中示出,其中利用 夾子連接器1163將保持元件116連接到側壁111。
在圖2g中表示的側壁111在通道開口 113的區(qū)域中具有穩(wěn)定結構 1111。穩(wěn)定結構1111采取圍繞開口 113沿著徑向延伸的側壁111的加 厚部的形式??梢岳孟鄬τ陂_口 113沿著徑向延伸的腹板另外地增 強這種加厚部。這種穩(wěn)定結構特別地與側壁111 一體地形成。
圖3a到3i示出在通道開口的區(qū)域中應用電纜拖拉緩解件的各種可 能方式,從而固定在通道開口中布置的電纜以防止它被意外地拉出(沿 著電纜的方向)。每一副圖均示出通過側壁111的截面。在每一情形 中,電纜2均延伸通過側壁111中的通道開口 113。
在圖3a中的變體中,電纜系帶41在外罩11的內部117中被布置 成電纜拖拉緩解結構4。電纜系帶41被牢固地連接到電纜2并且???在通道開口的邊緣上,由此防止沿著電纜的方向將電纜2從外罩拉出。
在根據圖3b的變體中的電纜2具有外套21,外套21在通道開口 113的區(qū)域中具有折痕狀凹部22。凹部22意味著在通道開口 113的區(qū) 域中電纜2具有大致等于或者小于通道開口 113直徑的直徑,而在通 道開口外側的電纜則具有較大的直徑。通道開口的邊緣113在凹部中 接合,由此沿著電纜2的縱向方向在通道開口 113的內部固定電纜2。
圖3c和3d示出電纜拖拉緩解件的進一步的變體,據此,停靠在 通道開口 113的邊緣上的、形式為珠狀加厚部42的元件在側壁111內 側上被布置在電纜2上。加厚部42可以例如利用樹脂或者粘結物質而 被施加到電纜外套或者例如作為套筒而被推到電纜上。圖3c中的加厚 部42是球形的,它在圖3d中采取截頭椎體的形式。
14圖3e中的變體示出側壁111,在通道開口 113的區(qū)域中,該側壁 111在兩側(就是說朝向內側1112以及朝向外側1113)上具有用作穩(wěn) 定結構的珠狀加厚部1111。這種加厚部還可以僅在一側上形成,例如 僅僅朝向內側1112 (圖3f)或者僅僅朝向外側1113 (圖3g)形成。根 據圖3f和3g,例如,形式為電纜系帶41的另外的一種電纜拖拉緩解 件可以另外地被布置在通道開口 113的區(qū)域中(就是說,在珠狀加厚 部1111的區(qū)域中)。
穩(wěn)定結構還可以在通道開口 H3的區(qū)域中形成(和/或還在狹槽114 的區(qū)域中),這是因為側壁111具有例如形式為朝向下殼體11的內部 117定向的拱形部1115 (圖3h)的特定的路線,拱形部1115在通道開 口 113的區(qū)域中最大(就是說,它在這點處相對于側壁111最為嚴重 地凹進)。
在圖3i中示出拱形部作為穩(wěn)定結構的另一種變體,據此,兩個拱 形部1116和1117在通道開口 113的相對側上延伸。除了形式為圖3h 和3i所示拱形部的穩(wěn)定結構,還可以以例如加厚部42 (圖3h)的形式 或者以電纜系帶41 (圖3i)的形式設置電纜拖拉緩解裝置4。
圖2和3中所示的通道開口、狹槽和電纜拖拉緩解件的變體顯然 還可以被表達成組合形式,這在圖中未予表示。具體地,圖3中的電 纜拖拉緩解機構和穩(wěn)定結構可以與在圖2中表示的狹槽和通道開口的 變體相結合。附圖標記列表 1外罩 11下殼體 12上殼體 111, 121側壁
1111, 1112加厚部 1113外側
1115, 1116, 1117拱形部 112, 122連接邊緣 113通道開口 1131中心 114狹槽
1141, 1143, 1144彎曲部
1142凹部
115進口
116保持元件
117外罩內部
1161, 1162部分
1163夾子結構
2電纜
22錐體部
3夾子連接器
31第一結構
32第二結構
33保持結構
4電纜拖拉緩解件
41電纜系帶
42珠狀物
1權利要求
1. 一種用于車輛乘員保護設備的氣囊裝置的外罩,包括至少兩個外罩部件(11,12),每個外罩部件均包括終止于至少一個連接邊緣(112,122)中的側壁(111,121),當所述外罩被閉合時,所述外罩部件(11,12)經由所述連接邊緣(112,122)彼此鄰接地定位;用于將被連接到所述氣囊裝置的構件的電連接導線(2)的通道開口(113),所述開口以離開所述連接邊緣或者每個連接邊緣(112,122)一間距的形式形成在所述外罩部件(11,12)中的一個的側壁(111)中;和進入開口(114),所述進入開口形成在該外罩部件(11)的側壁(111)中并且從所述連接邊緣(112)延伸到所述通道開口(113),通過該進入開口,與所述側壁(111)成一角度對準的電連接導線(2)能夠被引入到所述通道開口(113)中。
2. 根據權利要求1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部件(11, 12) 在所述連接邊緣(112, 122)處被連接到一起。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部件(ll, 12)中的僅僅一個外罩部件包括通道開口 (113)。
4.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開 口 (113)是大致完全圓形的設計形狀。
5.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進入開 口 (114)具體體現(xiàn)為狹槽的形式。
6.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進入開 口 (114)沿大致直線延伸。
7.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進入開口 (114)被設計成抵制引入到所述通道開口 (113)中的電連接導線 (2)通過所述進入開口 (114)從所述外罩部件(11)拉出到所述連 接邊緣(112)。
8.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進入開 口 (114)至少部分地遵循彎曲的路線。
9.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進入開 口 (114)至少部分地遵循蜿蜒的路線。
10.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進入 開口 (114)至少部分地遵循鋸齒形的路線。
11.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壁 (111)在所述進入開口 (114)的區(qū)域中和/或在所述通道開口 (113)的區(qū)域中具有穩(wěn)定結構(1111, 1112)。
12. 根據權利要求ll的外罩,其特征在于,通過所述側壁(111) 的加厚部來形成所述穩(wěn)定結構(1111, 1112)。
13. 根據權利要求11或12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穩(wěn)定結構 (1111, 1112)具有在所述側壁(111)上布置的腹板或者珠狀物。
14. 一種用于車輛乘員約束系統(tǒng)的氣囊模塊,包括 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外罩(1); 在所述外罩(1)中布置的構件;電連接導線(2),所述電連接導線(2)通過所述外罩(1)中的 通道開口 (113)延伸到所述構件。
15. 根據權利要求14的氣囊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1)的外罩部件(11, 12)利用它們的連接邊緣(112, 122)而彼此疊置, 從而防止所述電連接導線(2)從一個外罩部件(11)通過在其中形成 的所述進入開口 (114)被拉出到所述連接邊緣(112)。
16. 根據權利要求14或15的氣囊模塊,其特征在于,可充氣的 氣囊被布置在所述外罩(1)中,并且所述構件是用于所述氣囊的充氣 的氣體發(fā)生器。
17. 根據權利要求16的氣囊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連接導線 (2)是點火電纜,所述氣體發(fā)生器能夠經由所述點火電纜而被連接到用于觸發(fā)所述氣體發(fā)生器的、在所述外罩外側布置的電子設備。
18. 根據權利要求14到17中任一項的氣囊模塊,其特征在于, 所述進入開口 (114)是狹槽狀設計,并且具有橫向于它延伸的主方向 測量的一寬度(d),該寬度(d)小于所述電連接導線(2)的外徑或 者該寬度(d)等于所述電連接導線(2)的外徑。
19. 根據權利要求14到17中任一項的氣囊模塊,其特征在于, 所述進入開口 (114)是狹槽狀設計,并且具有橫向于延伸的主方向測 量的一寬度(d),該寬度(d)大于所述電連接導線(2)的外徑。
20. 根據權利要求14到19中任一項的氣囊模塊,其特征在于, 連續(xù)保持元件(116)在所述進入開口 (114)上方延伸,所述連續(xù)保 持元件(116)防止所述電連接導線(2)從所述外罩部件(1)通過所 述進入開口 (114)拉出到所述連接邊緣(112)。
21. 根據權利要求14到20中任一項的氣囊模塊,其特征在于與 所述電連接導線(2)相互作用的電纜拖拉緩解結構(4),所述電纜拖拉緩解結構(4)防止所述電連接導線(2)從所述外罩(1)沿著平 行于所述電連接導線(2)延伸的方向的方向拉出。
22. 根據權利要求21的氣囊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纜拖拉緩 解結構(4)包括在所述電連接導線(2)上布置并且支承在所述通道 開口 (113)的邊緣上的元件(1112)。
23. 根據權利要求21或22的氣囊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纜 拖拉緩解結構(4)包括在所述電連接導線(2)中的徑向凹部(21), 所述通道開口 (113)的邊緣接合在所述徑向凹部(21)中。
24. 根據權利要求21到23中任一項的氣囊模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道開口 (113)的區(qū)域中的所述側壁(111, 121)具有穩(wěn)定結 構(1111, 1112, 1115, 1116, 1117),所述穩(wěn)定結構抵制所述側壁(111, 121)在通過所述電纜拖拉緩解結構(4)施加在所述側壁(111, 121)上的力的作用下發(fā)生任何彎曲。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車輛乘員保護設備的氣囊裝置的外罩,包括至少兩個外罩部件(11,12),每個均包括終止于至少一個連接邊緣(112,122)中的側壁(111,121),其中當外罩被關閉時,外罩部件(11,12)經由連接邊緣(112,122)而相互抵靠;還包括通道開(113),用于將被連接到氣囊裝置的構件的電連接導線(2),所述開口在外罩部件(11,12)之一的側壁(111)中以距所述或者每一個連接邊緣(112,122)一定距離地形成;和進入開口(114),所述進入開口(114)在這個外罩部件(11)的側壁(111)中構成并且從連接邊緣(112)延伸到通道開口(113),其中與側壁(111)成一角度定向的電連接導線(2)能夠經由所述進入開口而被插入通道開口(113)中。
文檔編號B60R21/20GK101522479SQ200780038262
公開日2009年9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2月5日
發(fā)明者延斯·費勒, 斯特凡·班納特 申請人:高田-彼得里公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