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按壓式液體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液體泵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按壓式液體泵。
背景技術:
液體泵一般是安裝在容器的開口處,用于通過使用者的手動按壓操作將容器內的液體產品泵送分配出容器以供使用。圖1示出了一種傳統(tǒng)的按壓式液體泵。在這種液體泵中,在使用者向下按壓泵壓頭Iio的過程中,下單向閥180關閉,上單向閥140(該單向閥由活塞桿152的一外周面(作為閥座)和安裝在該外周面上的活塞件141 (作為閥件)構成)打開,汽缸160中的儲液槽130內的液體產品通過打開的上單向閥140、并通過活塞150 (該活塞由活塞桿152和安裝在活塞桿152上的活塞件141構成,其中活塞桿152和活塞件141同時用作構成單向閥140和活塞150的構件,即單向閥140是作為活塞150的一部分而提供的)的輸送通道151和壓頭110的排出通道111被泵送出,該輸送通道151和排出通道111構成液體產品從儲液槽130泵送分配到容器外部的分配通道;當使用者撤去對壓頭110的向下按壓作用后,壓頭110在彈性復位裝置120的作用下回復其原來位置,且在壓頭110的復位過程中,下單向閥180打開,上單向閥140關閉,容器內的液體產品通過打開的下單向閥180抽吸到儲液槽130內以供下次泵送分配。通常,分配通道位于上單向閥140和壓頭110的出口部112之間。上述這種現有技術的液體泵的設計存在一個缺點。具體說,在液體泵的每次按壓泵送分配操作完成之后,壓頭的出口部都會殘留有液體產品,該殘留的液體產品會滴落到放置容器的表面上或容器本身之上,尤其是在挪動或放置容器的過程中。對于粘性低、流動性較好的液體產品(例如油狀或水狀產品),即使容器不挪動而不產生震動,放置一段時間后靠近壓頭出口部的殘留液體產品也會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滴下,造成不希望有的污染問題。
發(fā)明內容
鑒于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回吸功能、防止產品滴漏的液體泵。為了實現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按照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按壓式液體泵,用于安裝到容器上以將所述容器內的液體產品泵送分配到所述容器外部,所述液體泵包括具有出口部的壓頭、與壓頭連接的活塞、上單向閥、儲液槽以及設置在所述儲液槽底部的下單向閥,從所述上單向閥到所述壓頭的出口部限定有液體產品的分配通道,所述上單向閥控制所述分配通道與所述儲液槽之間的連通,而所述下單向閥控制所述儲液槽與所述容器內部的連通,在所述壓頭被向下按壓的過程中,所述上單向閥打開而所述下單向閥關閉,液體產品通過打開的所述上單向閥并經所述分配通道從所述儲液槽被泵送分配到所述容器外部,在撤去所述向下按壓作用而使所述壓頭和所述活塞向上復位的過程中,所述上單向閥關閉而所述下單向閥打開,液體產品通過打開的所述下單向閥從所述容器內部被抽吸入所述儲液槽供下次按壓泵送分配,其特點在于,所述液體泵包括用于在所述壓頭被向下按壓的過程中減小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同時在撤去所述向下按壓作用后使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恢復原態(tài)的容積變化裝置。利用本發(fā)明的液體泵,由于采用了在壓頭被向下按壓的過程中減小分配通道的容積、同時在撤去按壓作用后使分配通道的容積恢復原態(tài)的容積變化裝置,因而在每次按壓泵送操作之后,容積變化裝置的恢復原態(tài)的彈性變形會產生負壓,此時,如本領域技術人員知道的,由于分配通道只有在壓頭出口部處開放于外部大氣,因而空氣從該出口部補充入分配通道,從而使該出口部附近的殘留液體產品被向內朝容積變化裝置吸。因此,壓頭出口部附近基本不會殘留有液體產品,從而能有效避免分配通道內的殘留液體產品從壓頭出口部的滴漏。按照本發(fā)明,所述容積變化裝置可以包括位于所述壓頭的受按壓部分處而用于與施加所述向下按壓作用的使用者手接合的按壓薄片,所述按壓薄片直接與所述分配通道相聯,在使用者的向下按壓作用下所述按壓薄片適于向所述分配通道內彈性變形而減小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在撤去所述向下按壓作用后所述按壓薄片適于彈性恢復其原形而使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恢復原態(tài)。由于容積變化裝置是與使用者手接合的按壓薄片,因而可以在進行按壓泵送的同時很容易地改變分配通道的容積,而無需采用單獨的操作來完成所需的容積變化,從而使使用者的操作更為簡單。按照本發(fā)明,所述按壓薄片可以與所述壓頭一體形成,也可以是連接到所述壓頭上的單獨構件。對于一體形成,可以在注塑壓頭時采用氣體輔助成型技術或注吹機生產,這樣可以增大受壓變形部位(即按壓薄片)的面積,增大容積變化程度,同時又可解決普通注塑模的型芯不能過大的問題。此外,按壓薄片與壓頭一體形成可減少零件數量,省去相應裝配工序,同時也可避免零件連接處可能產生的滲漏問題。按照本發(fā)明,在所述容積變化裝置是位于所述壓頭的受按壓部分處而用于與使用者手接合的按壓薄片的情況下,所述按壓薄片可以呈向上的拱形。通過使按壓薄片形成拱形,有利于改善按壓薄片的變形復位性能并提高容積變化程度。按照本發(fā)明,所述液體泵可以包括用于在使用者的按壓力撤去之后使所述壓頭和所述活塞復位的彈性復位裝置。在這種情況下,壓頭和活塞可以在彈性復位裝置的作用下自動復位,而無需手動對使壓頭和活塞復位。按照本發(fā)明,在所述彈性復位裝置包括相反于按壓方向而作用于所述活塞的底部上的壓縮彈簧的情況下,所述容積變化裝置可以包括位于所述活塞的底部處而與所述壓縮彈簧的上端接合的彈性薄片,所述彈性薄片直接與所述分配通道相聯,在所述壓頭被向下按壓的過程中所述彈性薄片在所述壓縮彈簧的反作用下適于向所述分配通道內彈性變形而減小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在撤去所述向下按壓作用后所述彈性薄片適于彈性恢復其原形而使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恢復原態(tài)。由于容積變化裝置是位于活塞的底部處而與壓縮彈簧的一端接合的彈性薄片,因而可以在進行按壓泵送的同時通過壓縮彈簧的反作用力很容易地改變分配通道的容積,而無需采用單獨的操作來完成所需的容積變化,從而使使用者的操作變得簡單。按照本發(fā)明,所述彈性薄片與所述活塞一體形成,也可以是連接到所述活塞上的單獨構件。一體形成可減少零件數量,省去相應裝配工序,同時也可避免零件連接處可能產生的滲漏問題。按照本發(fā)明,在所述容積變化裝置是位于所述活塞的底部處而與所述壓縮彈簧的一端接合的彈性薄片的情況下,所述彈性薄片可以呈向下的拱形。通過使彈性薄片形成拱形,有利于改善按壓薄片的變形復位性能并提高容積變化程度。本發(fā)明的其它特點和優(yōu)點將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而體現出來。
圖1是現有技術的一按壓式液體泵的剖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按壓式液體泵在按壓行程上止點位置的剖視圖;圖3是圖2的液體泵在下壓過程中的剖視圖;圖4是圖2的液體泵在復位過程中的剖視圖;圖5是圖2的液體泵在復位后的剖視圖;圖6a、6b、6c和6d示出了圖2的液體泵中使用的按壓薄片,它們分別為該按壓薄片的主視圖、剖視圖、俯視圖和立體圖;圖7a、7b和7c示出了圖2的液體泵中使用的壓頭,它們分別為壓頭的剖視圖、立體圖和俯視圖;圖8是圖6和7中的按壓薄片與壓頭的裝配示意圖;圖9是第一實施例的液體泵的一種變型的剖視圖,其中液體泵處于按壓行程上止點位置;圖10是圖9的液體泵在下壓過程中的剖視圖;圖11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按壓式液體泵在按壓行程上止點位置的剖視圖;圖12是圖11的液體泵在按壓行程下止點位置的剖視圖;圖13a、13b、13c和13d示出了圖11的液體泵中使用的具有彈性薄片的活塞頭,它們分別為該活塞頭的主視圖、剖視圖、俯視圖和立體圖;圖14示出了第二實施例的液體泵中使用的活塞頭的一種變型,其中彈性薄片被裝配到活塞頭上;圖15是圖14的活塞頭在裝配有彈性薄片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16a、16b、16c和16d分別是圖14的活塞頭在未裝配有彈性薄片狀態(tài)的主視圖、剖視圖、俯視圖和立體圖;以及圖17a、17b、17c和17d分別是裝配到圖14的活塞頭上的彈性薄片的主視圖、剖視圖、俯視圖和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首先,在此順便一提,上下文中所述的“上”、“下”、“頂”和“底”是相對于按壓式液體泵被放置成豎直取向(即液體泵被設置成其軸線沿豎直方向取向,這是按壓式液體泵在工作時通常的取向)而確定的。參見圖2-8,其中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該按壓式液體泵主要包括壓頭10、安裝在壓頭10上的容積變化裝置、連接于壓頭10的活塞50 (該活塞由活塞桿52和安裝在活塞桿52上的活塞件141構成)、形成儲液槽30的汽缸60、設置在活塞50上的上單向閥40(該上單向閥由活塞桿52的一外周面(作為閥座)和安裝在該外周面上的活塞件141(作為閥件)構成,其中活塞桿52和活塞件41同時用作構成單向閥40和活塞50的構件,即單向閥40是作為活塞50的一部分而提供的)、設置在儲液槽30底部的下單向閥80、作用于活塞50底部的彈性復位裝置20、以及用于固定到容器上的一體式牙套-汽缸蓋70。活塞50的活塞桿52的中心形成輸送通道51,壓頭10中形成終止于壓頭出口部12的排出通道11,輸送通道51和排出通道11共同構成了液體產品從儲液槽30泵送分配到容器外部的分配通道,也就是說,分配通道位于上單向閥40和壓頭10的出口部12之間。除容積變化裝置外,該按壓式液體泵的基本結構及其工作原理在技術上是公知的,因此下面對公知的結構和工作將不加細述。在該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容積變化裝置是一安裝到壓頭10的頂部受按壓部分處的按壓薄片15。該按壓薄片15大體呈向上的拱形,且其材料可以與壓頭10的材料相同,也可以是更具彈性的彈性體材料。如圖6a-6d所示,按壓薄片15包括拱形的薄片部分17和從薄片部分17的下沿懸垂延伸出來的環(huán)形基部16。該基部16用于卡扣在壓頭10上所形成的相應環(huán)形槽口 13中,如圖7a-7d和8所示,從而將該按壓薄片15安裝到壓頭10上。較佳地,基部16的內壁可形成有環(huán)形突肋18,該突肋與壓頭10的槽口 13內的相應凹槽14相配合,以便于基部16在槽口 13內的可靠固定。在圖2所示的按壓行程上止點位置,壓頭10未受按壓,此時按壓薄片15呈現其原始的拱形狀態(tài)。在使用者向下按壓壓頭10而使其連同活塞50和上單向閥40 —起相對于汽缸60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如圖3所示,按壓薄片15因受向下按壓而朝向分配通道內變平,從而減小分配通道的容積。此時,下單向閥80關閉,上單向閥40打開,儲液槽30內的液體產品通過打開的上單向閥40、并通過分配通道被泵送出。當使用者撤去對壓頭10的向下按壓作用后,如圖4所示,壓頭10連同活塞50和上單向閥40 —起在彈性復位裝置20 (在本實施例中是一壓縮彈簧)的作用下返回其原來位置。在該復位過程中,下單向閥80打開,上單向閥40關閉,容器內的液體產品通過打開的下單向閥80抽吸到儲液槽30內以供下次泵送分配。與此同時,按壓薄片15恢復其原來的拱形狀態(tài),從而增大分配通道的容積,此時由于上單向閥40是關閉的,因而分配通道僅通過壓頭10的出口部12與外部大氣相通。因此,在按壓薄片15產生的負壓作用下,空氣從出口部12補充入分配通道,因而位于出口部12附近的殘留液體產品沿箭頭A方向被向內吸,這樣,壓頭出口部12的附近的排出通道11內便沒有了殘留的液體產品,如圖5所示,從而有效避免液體產品的不慎滴漏。按壓薄片15的薄片部分17的變形程度可根據具體情況(例如包括液體產品的黏度、壓頭的排出通道的幾何結構等因素)由技術人員來設定,以實現所需的容積變化程度。另外,在該第一實施例中,活塞桿52是制成分體式的,這與圖1所示的一體式結構的活塞152不同。具體說,活塞桿52由位于上部的活塞桿主體54和位于下部的活塞頭53連接而成,這樣連接而成的活塞桿52的最終結構與圖1中的活塞桿152的結構大體一致。無論采用分體式的還是一體式的活塞桿,均不影響本發(fā)明的實施。圖9-10示出了圖2-8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變型,其中按壓薄片15’是壓頭的一體部分。在該變型中,按壓薄片15’不具有前述實施例的按壓薄片15的基部16,而僅僅呈薄片部分17的形狀;相應地,壓頭10’上也無需形成槽口 13。該按壓薄片15’例如可以在注塑壓頭的過程中通過采用氣體輔助成型技術或注吹機來進行生產。與前述實施例的單獨提供的按壓薄片15相比,該一體形成的按壓薄片15’有利于減少零件數量,省去相應裝配工序,同時也可避免零件連接處可能產生的滲漏問題。由于該變型的其余結構及工作方式與前述實施例的相同,在此不對其加以贅述。參見圖11-12,其中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與上述圖2-8所示實施例類似,該按壓式液體泵主要包括壓頭210、連接于壓頭210的活塞250、形成儲液槽230的汽缸260、設置在活塞250上的上單向閥240、設置在儲液槽230底部的下單向閥280、作用于活塞250底部的彈性復位裝置220、以及用于固定到容器上的一體式牙套-汽缸蓋270?;钊?50由活塞桿252和安裝在活塞桿252上的活塞件241構成?;钊?50的活塞桿252的中心形成輸送通道251,壓頭10中形成終止于壓頭出口部212的排出通道211,輸送通道251和排出通道211共同構成了液體產品從儲液槽230泵送分配到容器外部的分配通道,也就是說,分配通道位于上單向閥240和壓頭210的出口部212之間。所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容積變化裝置并不是設置在壓頭210上,而是設置在活塞250的底部而與彈性復位裝置220相接合。在該實施例中,活塞桿252由兩部分構成,即位于上部的活塞桿主體254和位于下部的活塞頭253,通過將活塞桿主體254的下端插設于活塞頭253的上端中而使活塞桿主體254和活塞頭253彼此同軸地連接于一起,從而形成活塞桿252。上單向閥240較佳地是設置在活塞桿主體254和活塞頭253的連接處,其由活塞桿252的一外周面(作為閥座)和安裝在該外周面上的活塞件241 (作為閥件)構成。活塞頭253構成活塞250的底部部分,其形成有用于封閉輸送通道251的下端的彈性薄片255,該彈性薄片255構成本發(fā)明的容積變化裝置。如圖13a_13d所示,活塞頭253大致呈圓筒狀,其上端部分的內壁上較佳地形成有環(huán)形凹槽263,用于與活塞桿主體254的下端部分的外壁上所形成的相應環(huán)形突肋相配合,以有助于活塞頭253固定連接到活塞桿主體254上。彈性薄片255橫向地一體形成于活塞頭253上而阻斷該圓筒狀活塞頭253的中心通道。彈性薄片255大體呈向下的拱形,以便發(fā)生彈性變形,同時有利于抵靠壓縮彈簧220的一端。在圖11所示的按壓行程上止點位置,壓頭210未受按壓,此時彈性薄片255呈現其原始的拱形狀態(tài)。在使用者向下按壓壓頭210而使其連同活塞250和上單向閥240 —起相對于汽缸260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如圖12所示,彈性薄片255因受到壓縮彈簧20的逐漸增大的向上反作用力而朝向分配通道內變平,從而減小分配通道的容積。此時,下單向閥280關閉,上單向閥240打開,儲液槽230內的液體產品通過打開的上單向閥240并通過分配通道被泵送出。當使用者撤去對壓頭210的向下按壓作用后,壓頭210連同活塞250和上單向閥240 一起在壓縮彈簧220的作用下返回其原來位置。在該復位過程中,下單向閥280打開,上單向閥240關閉,容器內的液體產品通過打開的下單向閥280抽吸到儲液槽230內以供下次泵送分配。與此同時,由于壓縮彈簧220的反作用力的減小,彈性薄片255恢復其原來的拱形狀態(tài),從而增大分配通道的容積,此時由于上單向閥240是關閉的,因而分配通道僅通過壓頭210的出口部212與外部大氣相通。因此,在按壓薄片255產生的負壓作用下,空氣從出口部212補充入分配通道,因而位于出口部212附近的殘留液體產品被向內吸,壓頭出口部212的附近便沒有了殘留的液體產品,從而有效避免液體產品的滴漏。與第一實施例的按壓薄片15 —樣,彈性薄片255的變形程度可根據具體情況(例如包括液體產品的黏度、壓頭的排出通道的幾何結構等因素)由技術人員來設定,以實現所需的容積變化程度。圖14-17示出了圖11-12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變型,其中彈性薄片255’由連接到活塞頭253’下端的一單獨的部件構成。與圖11-12所示的實施例不同,在該變型中,活塞頭253’的上端254’是插設于活塞桿主體(未圖示)的下端中。彈性薄片255’連接到活塞頭253’的下端256’。如圖17a_17d所示,彈性薄片255’包括拱形的薄片部分257’和從薄片部分257’的上沿豎直延伸出來的環(huán)形基部258’。該基部258’用于卡扣在活塞頭253’的下端所形成的相應承座261’中,如圖15所示,從而將彈性薄片255’安裝到活塞頭253’。較佳地,基部258’的外壁可形成有環(huán)形突肋259’,該突肋與活塞頭253’的承座261’中形成的相應凹槽262’相配合,以便于基部258’在承座261’內的可靠固定。由于該變型的其余結構及工作方式與前述第二實施例的相同,在此不對其加以贅述。以上通過對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而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說明,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清楚,在本發(fā)明的精神范圍內,完全可以對所示的實施例進行各種變化。例如,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容積變化裝置是由設置在壓頭上的按壓薄片或設置在活塞頭上的彈性薄片構成的,但其也可以由設置在分配通道上的其它合適部位的特征構成(比如,通過將活塞桿制成沿豎直方向具有一定伸縮彈性來提供所述容積變化裝置)。又例如,在所述的實施例中,分配通道是由壓頭和活塞桿共同形成,但其也可以僅由壓頭來形成(比如,上單向閥可以設置在活塞的頂部)。又例如,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按壓薄片或彈性薄片呈拱形,但其也可以是其它合適的形狀(比如基本平的形狀),只要有供其發(fā)生彈性變形的足夠空間即可。又例如,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彈性復位裝置是壓縮彈簧,但其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能提供彈性力的裝置(比如彈性波紋管)。再例如,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活塞均是由分離的活塞桿和活塞頭裝配而成,但其也可以是制成一體式的,如圖1所示的那樣。還例如,在所示的實施例中,上單向閥是作為活塞的一部分由活塞桿的一外周面和安裝在該外周面上的活塞件構成,但其也可以是一獨立于活塞的其它形式的單向閥。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而應由權利要求書合理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按壓式液體泵,用于安裝到容器上以將所述容器內的液體產品泵送分配到所述容器外部,所述液體泵包括具有出口部的壓頭、與壓頭連接的活塞、上單向閥、儲液槽以及設置在所述儲液槽底部的下單向閥,從所述上單向閥到所述壓頭的出口部限定有液體產品的分配通道,所述上單向閥控制所述分配通道與所述儲液槽之間的連通,而所述下單向閥控制所述儲液槽與所述容器內部的連通,在所述壓頭被向下按壓的過程中,所述上單向閥打開而所述下單向閥關閉,液體產品通過打開的所述上單向閥并經所述分配通道從所述儲液槽被泵送分配到所述容器外部,在撤去所述向下按壓作用而使所述壓頭和所述活塞向上復位的過程中,所述上單向閥關閉而所述下單向閥打開,液體產品通過打開的所述下單向閥從所述容器內部被抽吸入所述儲液槽供下次按壓泵送分配,其特征在于,所述液體泵包括用于在所述壓頭被向下按壓的過程中減小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同時在撤去所述向下按壓作用后使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恢復原態(tài)的容積變化裝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壓式液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積變化裝置包括位于所述壓頭的受按壓部分處而用于與施加所述向下按壓作用的使用者手接合的按壓薄片,所述按壓薄片直接與所述分配通道相聯,在使用者的向下按壓作用下所述按壓薄片適于向所述分配通道內彈性變形而減小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在撤去所述向下按壓作用后所述按壓薄片適于彈性恢復其原形而使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恢復原態(tài)。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壓式液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薄片與所述壓頭一體形成。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壓式液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薄片是連接到所述壓頭上的單獨構件。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壓式液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薄片呈向上的拱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壓式液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液體泵包括用于在撤去所述向下按壓之后使所述壓頭和所述活塞復位的彈性復位裝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按壓式液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復位裝置包括相反于所述向下按壓的方向而作用于所述活塞的底部上的壓縮彈簧,所述容積變化裝置包括位于所述活塞的底部處而與所述壓縮彈簧的上端接合的彈性薄片,所述彈性薄片直接與所述分配通道相聯,在所述壓頭被向下按壓的過程中所述彈性薄片在所述壓縮彈簧的反作用下適于向所述分配通道內彈性變形而減小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在撤去所述向下按壓作用后所述彈性薄片適于彈性恢復其原形而使所述分配通道的容積恢復原態(tài)。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按壓式液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薄片與所述活塞一體形成。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按壓式液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薄片是連接到所述活塞上的單獨構件。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按壓式液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薄片呈向下的拱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按壓式液體泵,用于安裝到容器上以將容器內的液體產品泵送分配到容器外部。液體泵包括壓頭、與壓頭連接的活塞、上單向閥、儲液槽以及安裝在儲液槽底部的下單向閥。壓頭和活塞共同形成液體產品的分配通道。該液體泵包括用于在壓頭被向下按壓的過程中減小分配通道的容積、同時在撤去向下按壓作用后使分配通道的容積恢復原態(tài)的容積變化裝置。利用本發(fā)明的具有分配通道容積變化裝置的液體泵,可有效避免分配通道內的殘留液體產品從壓頭出口部的滴漏。
文檔編號B05B11/02GK103182351SQ20111044518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27日
發(fā)明者丁要武 申請人:丁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