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雙組份聚氨酯膠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粘膠劑,尤其是涉及到一種用于船舶、石油、化工、航空及建筑行
業(yè)中的金屬與金屬、金屬與非金屬材料之間粘結的雙組份聚氨酯膠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聚氨酯是一類由軟、硬段構成的一(ab)n—型嵌段共聚物,因其同時具有橡膠和塑料的一些基本特性,又有著其它高分子聚合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殊物理性能,如較強的粘結能力、較高的機械強度、很好的耐高溫及耐候性等等,所以聚氨酯粘結劑材料是發(fā)展最快、用途最廣的一種新材料,主要用于船舶、石油、化工、航空及建筑行業(yè)中的金屬與金屬、金屬與非金屬材料的粘結。 一般的聚酯型聚氨酯膠粘劑沒有很好的阻燃性能和耐水解性能,這些粘結劑的使用,一方面當粘結的物體處于潮濕的環(huán)境中會大大降低兩者的粘結強度,另一方面當物體處于火災狀態(tài)下,粘結劑會起到助燃作用,加快了火災的蔓延;而且單組份聚氨酯膠的貯存穩(wěn)定性差,存儲時間長后其粘結性會大大降低,而且會慢慢固化。
發(fā)明內(nèi)容
通常制備水溶性共聚樹脂有兩種方法共聚單體在有機溶劑中共聚成稠狀共聚樹脂,然后進行堿解制得水溶性共聚樹脂,還有共聚單體組成中加入含羧基單體在有機溶劑中共聚成酸性稠狀共聚樹脂,加胺中和成鹽而獲得水溶性。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雙組份聚氨酯膠及其制備方法,添加了高性能阻燃劑來提高膠粘劑的阻燃性能,采用聚醚和聚酯相結合的方法來提高膠粘劑的耐水解性,并通過有機硅烷偶聯(lián)劑的加入進一步彌補耐水解性的不足。
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種雙組份聚氨酯膠,由a組份和b組份按重量比4. 5-5. 5 : 1的比例混合而成,其特征在于a組份各成份重量含量為100份合成聚酯、18-22份鈦白粉、10-16份硅微粉、20-25份氫氧化鎂、4-6份鄰苯二甲酸二丁酯、8-12份阻燃劑、70-90份生石灰和6-10份y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b組份各成份重量含量為100份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12-18份聚醚204和3-7份聚丁二烯樹脂。 所述合成聚酯是由ioo份蓖麻油(重量含量)、23-28份苯酐、14-17份丙二醇、28-35份聚醚330n、30-32份二甘醇、25-30份210聚醚和30-35份合成脂肪酸組成。
所述的鈦白粉為金紅石型。 —種雙組份聚氨酯膠的制備方法,合成聚酯的合成方法開啟反應釜上的真空泵,按配比將篦麻油、苯酐、丙二醇、聚醚330n、二甘醇、聚醚210和合成脂肪酸加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關閉真空泵,然后升溫,待釜內(nèi)溫度升至1s(tc ,再次開啟真空泵,最后抽真空脫水聚合而成; a組份合成方法將生石灰、硅微粉、鈦白粉、氫氧化鎂烘干后混合均勻,再加入合
3成聚酯、阻燃劑、y-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一起至捏合釜中,捏合后放料進行研磨,將研磨后的混合料裝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然后升溫,待釜內(nèi)溫度升至12(TC,開啟真空泵,抽真空脫水聚合而成; B組份合成方法開啟反應釜上的真空泵,按配比將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和聚醚204加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關閉真空泵,然后升溫,待釜內(nèi)溫度升至60-9(TC之間,保溫時間應^ 1.5h,然后對反應釜降溫,待溫度降到5(TC以下,再次開啟真空泵,將聚丁二烯樹脂加入反應釜內(nèi),攪拌15-25分鐘即可。 所述合成聚酯抽真空脫水聚合的真空度《-0.081^&,釜內(nèi)溫度> 18(TC,聚合時間8-12h。 所述A組份抽真空脫水聚合的真空度《-0.081^3,釜內(nèi)溫度> 12(TC,聚合時間> 2h。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 1.添加了高性能阻燃劑來提高膠粘劑的阻燃性能。 2.采用聚醚和聚酯相結合的方法來提高膠粘劑的耐水解性。 3.通過有機硅烷偶聯(lián)劑的加入進一步彌補耐水解性的不足。 4.通過綠色環(huán)保的生產(chǎn)方法來制作雙組份聚氨酯膠,提高產(chǎn)品的性能,降低了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成本。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一種雙組份聚氨酯膠,由A組份和B組份按重量比4. 5 : 1的比例混合而成,A組份各成份重量含量為100份合成聚酯、18份鈦白粉、10份硅微粉、20份氫氧化鎂、4份鄰苯二甲酸二丁酯、8份阻燃劑、70份生石灰和6份y -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B組份各成份重量含量為100份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12份聚醚204和3份聚丁二烯樹脂。 實施例2 :—種雙組份聚氨酯膠,由A組份和B組份按重量比5. 5 : 1的比例混合而成,A組份各成份重量含量為100份合成聚酯、22份鈦白粉、16份硅微粉、25份氫氧化鎂、6份鄰苯二甲酸二丁酯、12份阻燃劑、90份生石灰和10份y -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B組份各成份重量含量為100份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18份聚醚204和7份聚丁二烯樹脂。 實施例3 :—種雙組份聚氨酯膠,由A組份和B組份按重量比5 : 1的比例混合而成,A組份各成份重量含量為100份合成聚酯、20份鈦白粉、13份硅微粉、22份氫氧化鎂、5份鄰苯二甲酸二丁酯、10份阻燃劑、80份生石灰和8份y-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B組份各成份重量含量為100份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15份聚醚204和5份聚丁二烯樹脂。
合成聚酯的合成方法開啟反應釜上的真空泵,按配比將篦麻油、苯酐、丙二醇、聚醚330N、二甘醇、聚醚210和合成脂肪酸加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關閉真空泵,然后升溫,待釜內(nèi)溫度升至18(TC,再次開啟真空泵,最后在真空度《-0. 08Mpa、釜內(nèi)溫度^ 18(TC的條件下脫水聚合而成,聚合時間為8-12h ; A組份合成方法將生石灰、硅微粉、鈦白粉、氫氧化鎂烘干后混合均勻,再加入合成聚酯、阻燃劑、y-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一起至捏合釜中,捏合后放料進行研磨,將研磨后的混合料裝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然后升溫,待釜內(nèi)溫度升至12(TC,開啟真空泵,在真空度《-0. 08Mpa、釜內(nèi)溫度^ 12(TC的條件下脫水聚合而成,聚合時間> 2h ; B組份合成方法開啟反應釜上的真空泵,按配比將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和聚醚204加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關閉真空泵,然后升溫,待釜內(nèi)溫度升至60-9(TC之間,保溫時間應^ 1.5h,然后對反應釜降溫,待溫度降到5(TC以下,再次開啟真空泵,將聚丁二烯樹脂加入反應釜內(nèi),攪拌15-25分鐘即可。
權利要求
一種雙組份聚氨酯膠,由A組份和B組份按重量比4.5-5.5∶1的比例混合而成,其特征在于A組份各成份重量含量為100份合成聚酯、18-22份鈦白粉、10-16份硅微粉、20-25份氫氧化鎂、4-6份鄰苯二甲酸二丁酯、8-12份阻燃劑、70-90份生石灰和6-10份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B組份各成份重量含量為100份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12-18份聚醚204和3-7份聚丁二烯樹脂。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組份聚氨酯膠,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聚酯是由100份蓖麻油(重量含量)、23-28份苯酐、14-17份丙二醇、28-35份聚醚330N、30-32份二甘醇、25-30份聚醚210和30-35份合成脂肪酸組成。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組份聚氨酯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鈦白粉為金紅石型。
4. 一種雙組份聚氨酯膠的制備方法,合成聚酯的合成方法開啟反應釜上的真空泵,按配比將篦麻油、苯酐、丙二醇、聚醚330N、二甘醇、聚醚210和合成脂肪酸加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關閉真空泵,然后升溫,待釜內(nèi)溫度升至18(TC,再次開啟真空泵,最后抽真空脫水聚合而成;A組份合成方法將生石灰、硅微粉、鈦白粉、氫氧化鎂烘干后混合均勻,再加入合成聚酯、阻燃劑、和Y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一起至捏合釜中,捏合后放料進行研磨,將研磨后的混合料裝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然后升溫,待釜內(nèi)溫度升至12(TC,開啟真空泵,抽真空脫水聚合而成;B組份合成方法開啟反應釜上的真空泵,按配比將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和聚醚204加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關閉真空泵,然后升溫,待釜內(nèi)溫度升至60-9(TC之間,保溫時間應^ 1. 5h,然后對反應釜降溫,待溫度降到5(TC以下,再次開啟真空泵,將聚丁二烯樹脂加入反應釜內(nèi),攪拌15-25分鐘即可。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雙組份聚氨酯膠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聚酯抽真空脫水聚合的真空度《-0. 08Mpa,釜內(nèi)溫度^ 18(TC,聚合時間8-12h。
6.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雙組份聚氨酯膠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組份抽真空脫水聚合的真空度《-0. 08Mpa,釜內(nèi)溫度^ 12(TC,聚合時間^ 2h。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船舶、石油、化工、航空及建筑行業(yè)中的金屬與金屬、金屬與非金屬材料粘結的雙組份聚氨酯膠及其制備方法,該膠由A組份和B組份按比例混合而成,A組份由合成聚酯、鈦白粉、硅微粉、氫氧化鎂、鄰苯二甲酸二丁酯、阻燃劑、生石灰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組成;B組份由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聚醚204和聚丁二烯樹脂組成。通過添加了高性能阻燃劑來提高膠粘劑的阻燃性能,采用聚醚和聚酯相結合的方法來提高膠粘劑的耐水解性,并通過有機硅烷偶聯(lián)劑的加入進一步彌補耐水解性的不足。
文檔編號C09J9/00GK101747857SQ201010300100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月7日
發(fā)明者周靜波, 毛仕龍 申請人:毛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