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悶渣坑鋼坯固定裝置,涉及鋼渣處理工藝領域。
背景技術:
在鋼渣處理領域中,悶渣法處理工藝由于具有適用性強、成品渣去向廣泛等優(yōu)點,被廣泛采用,現(xiàn)有的水淬悶渣坑的內壁原始設計時采用螺栓吊掛鋼坯的固定方式,鋼坯在使用中直接與紅渣接觸,悶渣中產生的高溫蒸汽造成高溫腐蝕,導致內壁鋼坯時常脫落,并且鋼坯及緊固螺栓以及產生熱應力變形,或在反復的熱脹冷縮過程中發(fā)生斷裂,影響悶渣坑的使用壽命。
當維修時,由于鋼坯位于地下4~5m,并且具有較大的重量,且地下沒有合適的落腳點,多使用挖掘機之類的大型機械來進行挖掘,通常需要一周左右才能夠維修完畢,極大影響了工程的進度,并且現(xiàn)有的通過緊固螺栓固定鋼坯的鋼坯需要進行定制,造價較高,且故障率較高,增加了施工的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悶渣坑鋼坯固定裝置,成本較低且故障率較低,保證了施工的正常進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悶渣坑鋼坯固定裝置,所述鋼坯固定裝置由鋼坯固定單元堆疊而成,所述鋼坯固定單元由四塊鋼坯單體插接而成,所述鋼坯單體上設置有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寬與鋼坯單體的厚度相同。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鋼坯單體為長方體結構,所述插槽設置在長方體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鋼坯單體上設置有兩個插槽,所述兩個插槽設置在同一面上。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鋼坯單體上設置有兩個插槽,所述兩個插槽分別設置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上。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插槽的槽深d與鋼坯單體的高度h之比為1:2。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鋼坯固定單元之間的接觸面為平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悶渣坑鋼坯固定裝置,由鋼坯固定單元堆疊而成,通過鋼坯固定單元的自重來加強連接,減輕了固定裝置的復雜程度,加工、安裝方便。鋼坯固定單元取消了現(xiàn)有技術中緊固螺栓的設計,通過設置插槽來實現(xiàn)鋼坯單體之間的插接,在保證了鋼坯固定單元內壁的光滑程度、內壁不掛渣的同時,確保了鋼坯單體之間的連接強度。
槽寬與鋼坯單體的厚度相同,能夠增強插接的牢靠性,避免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生意外。
同時鋼坯為鋼廠中常見的廢料,取材方便,用來制作鋼坯固定裝置能夠極大地節(jié)省制作成本,且該裝置經久耐用,能夠有效降低維修成本,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和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悶渣坑鋼坯固定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鋼坯固定單元組裝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鋼坯單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鋼坯固定單元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鋼坯單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鋼坯固定單元結構示意圖。
其中, 1、鋼坯固定單元,2、鋼坯單體,21、鋼坯單體A,22、鋼坯單體B,23、鋼坯單體C,3、插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介紹。
同時,由于下文所述的只是部分實施例,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悶渣坑鋼坯固定裝置,所述鋼坯固定裝置由鋼坯固定單元1堆疊而成,所述鋼坯固定單元1由四塊鋼坯單體2插接而成,所述鋼坯單體2上設置有插槽3,所述插槽3的槽寬與鋼坯單體2的厚度相同。
所述鋼坯單體2為長方體結構,所述插槽3設置在長方體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
實施例1:如圖3所示,所述鋼坯單體2上設置有兩個插槽3,所述兩個插槽設置在同一面上,能夠方便插接。如圖4所示,鋼坯固定單元1由鋼坯單體A21和鋼坯單體B22插接而成。
實施例2:如圖5所示,所述鋼坯單體C23上設置有兩個插槽3,插槽3分別設置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能夠保障鋼坯單體2之間連接的緊密型。其連接方式如圖6所示。
實施例3:在實施例1和2的基礎上,所述插槽3的槽深d與鋼坯單體2的高度h之比為1:2,能夠保證相互配合的鋼坯單體的2上表面和下表面能夠分別在一個同一個平面上,避免在使用過程中鋼坯固定單元1由于支撐點分散,發(fā)生晃動造成安全事故。
實施例4:在以上實施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所述鋼坯固定單元1之間的接觸面為平面,保證鋼坯固定裝置的穩(wěn)定性,避免出現(xiàn)安全事故。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悶渣坑鋼坯固定方法,其主要步驟為:
1)在鋼坯單體2上切割兩個與鋼坯厚度相同的插槽3;
2)將不同鋼坯單體2通過插槽3插接起來形成鋼坯固定單元1;
3)將鋼坯固定單元1依次放入悶渣坑內,形成牢固的悶渣坑內腔。
其中步驟1)中插槽3的加工深度d與鋼坯單體2的高度h之比為1:2。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