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續(xù)鑄造用鑄模、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錐度調整方法以及連續(xù)鑄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連續(xù)鑄造中,在一對鑄模長邊間以能夠更換的方式夾入ー對鑄模短邊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以及使用了該連續(xù)鋳造用鑄模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錐度調整方法以及連續(xù)鑄造方法。
背景技術:
已知為了鋳造板坯厚度不同的鑄片而在線上更換鑄模短邊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I)。在該線上更換技術中,將ー對鑄模長邊中的一方作為固定側,使與該固定側的鑄模長邊相對的另一方的鑄模長邊能夠自由移動(即,使其為可動側)。而且在這些固定側以及可動側的鑄模長邊之間,夾入與所希望的鑄片厚度相符地制作的一對鑄模短邊。在固定側的·鑄模長邊上安裝有使可動側的鑄模長邊移動的驅動機構。通過該驅動機構使一對鑄模長邊開閉,由此能夠進行鑄模短邊的替換(更換)。因此,若考慮到連續(xù)鑄造中的鑄片的溫度差引起的熱收縮,則需要對鑄模的上端和下端設置尺寸差,將鑄模形成為錐形狀。為了以最佳的錐形狀鑄出厚度不同的板坯,按厚度變更鑄模短邊的上下寬度,從而使錐形狀最佳化。若鑄片的厚度變厚,則鑄模的上端和下端的熱收縮量也變大,因此,更換為鑄模的上端與下端的尺寸差大的鑄模(鑄模短邊的上下寬度之差大的鑄摸)。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下述技術為了與鑄模短邊相符地將鑄模長邊的錐度調整為最佳,在鑄模長邊的上端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以及鑄模長邊的下端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配置共計四個驅動機構,通過四個驅動機構來調整鑄模長邊的錐度。鑄模長邊的上端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的驅動機構,被左右的連結軸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鑄模長邊的下端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的驅動機構,被左右的連結軸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而且,分別對上端的兩個部位的驅動機構和下端的兩個部位的驅動機構進行驅動,由此,能夠得到鑄模長邊的任意的錐度?,F(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7-164111號公報但是,由于當今的使用了電磁力的鋼液的流動控制的需求的提高,進行鋼液流動控制用的線圈的設置區(qū)域的擴大。因此,將用于使左右的驅動機構取得同步的連結軸跨越鋼液流動控制用的線圈進行設置比較困難。作為其對策,使上下、左右的四處的驅動裝置獨立地進行控制。在該四點獨立控制方式中,能夠設定所希望的長邊鑄模的錐度量。但是存在以下課題,即(I)設置環(huán)境惡劣、
(2)需要取得驅動裝置的驅動時的調諧因而控制復雜化、(3)四點獨立控制的初始投資費用、維護費用升高。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希望解決上述以往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課題,其目的在于提供ー種連續(xù)鑄造用鑄模、以及使用了該連續(xù)鋳造用鑄模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錐度調整方法以及連續(xù)鑄造方法,在沒有左右方向的連結的情況下能夠實現(xiàn)鑄模長邊的錐形狀的最佳化,另外與四點獨立控制方式相比能夠采用簡單的驅動機構。此外,基于電磁力的鋼液流動控制,是通過配置于鑄模的周圍的線圈的電磁力來對鋼液流動進行控制的技術。在鑄片中含有雜質成分,在鑄模內的鑄片的凝固過程中,這些雜質濃縮于鑄片內部,會使鑄片的品質降低。通過電磁力將滯留于凝固層的雜質去除,從而能夠保證鑄片的品質。而且,通過電磁力,在高速鋳造條件方面也能夠防止鋼液面的波動,能夠進行穩(wěn)定的作業(yè)。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是ー種連續(xù)鑄造用鑄模,在固定鑄模長邊以及可動鑄模長邊之間以能夠更換的方式夾入ー對鑄模短邊,具備第一驅動機構以及第二驅動機構,其配置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以及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一方的上側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相對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移動;第三驅動機構以及第 四驅動機構,其配置于所述一方的下側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相對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移動;第一連結軸,其將配置于上下方向的所述第一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三驅動機構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第二連結軸,其將配置于上下方向的所述第二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四驅動機構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通過使所述第一連結軸繞其軸線旋轉,所述第一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三驅動機構連動地動作,并且,所述第一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三驅動機構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傾斜角度變化,通過使所述第二連結軸繞其軸線旋轉,所述第二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四驅動機構連動地動作,并且,所述第二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四驅動機構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傾斜角度變化。本發(fā)明的其他方式是使用上述連續(xù)鑄造用鑄模對鑄片進行連續(xù)鑄造的連續(xù)鑄造方法。本發(fā)明的另ー其他方式是ー種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錐度調整方法,該連續(xù)鋳造用鑄模在固定鑄模長邊以及可動鑄模長邊之間以能夠更換的方式夾入ー對鑄模短邊,具備以下エ序準備連續(xù)鋳造用鑄模的エ序,在該連續(xù)鋳造用鑄模中,在所述固定鑄模長邊以及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一方的上側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配置有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相對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以及第ニ驅動機構,并且,在所述一方的下側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配置有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相對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移動的第三驅動機構以及第四驅動機構;使將配置于上下方向的所述第一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三驅動機構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的第一連結軸、以及將配置于上下方向的所述第二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四驅動機構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的第二連結軸繞其軸線旋轉,由此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傾斜角度變化的エ序;通過使所述第一連結軸以及所述第二連結軸的旋轉固定(即使旋轉停止),從而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傾斜角度保持為恒定的エ序。發(fā)明的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上下方向的連結軸將鑄模長邊的驅動機構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通過使上下方向的連結軸旋轉從而使鑄模長邊的錐形狀變化,因此,能夠在沒有左右方向的連結的情況下實現(xiàn)鑄模長邊的錐形狀的最佳化。另外,與四點獨立控制方式相比能夠采用簡單的驅動機構。
圖I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主要部分俯視圖。圖2是上述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垂直方向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3是安裝于固定鑄模長邊上的驅動機構的概要圖。圖4是表示對上側的蝸桿以及下側的蝸桿進行驅動時的可動鑄模長邊的移動狀態(tài)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I是連續(xù)鋳造用鑄模的主要部分俯視圖,圖2是垂直方向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3表示安裝于固定鑄模長邊的驅動機構的概要圖。本發(fā)明中,左右方向指的是俯視圖中的鑄模長片的長片方向(參照圖I)。另外上下方向指的是垂直方向(參照圖2)。如圖I所示,連續(xù)鑄造用鑄模具備以ー對鑄模長邊la、lb將ー對鑄模短邊2a、2b以能夠更換的方式夾入的構造。即,以通過長片以及短邊在水平面上形成井形的方式進行組合。固定鑄模長邊Ia以及可動鑄模長邊Ib具備長邊銅板4,并被相互作為桿的拉桿(tierod) 5連結,并且是可動鑄模長邊Ib通過夾緊裝置6和蝸桿7能夠相對于固定鑄模長邊Ia移動的構造??蓜予T模長邊Ib通過固定鑄模長邊Ia的引導部8而被以能夠滑動且能夠傾動的方式引導。由此,能夠將兩鑄模長邊la、Ib設定成任意的錐形狀。如圖2所示,拉桿5的一端伸縮自如地組裝于作為固定于固定鑄模長邊Ia上的驅動機構的蝸桿7上。拉桿5的另一端經由夾緊裝置6連結于可動鑄模長邊Ib上。夾緊裝置6上組裝有盤簧10,盤簧10對被夾在ー對鑄模長邊la、Ib之間的ー對鑄模短邊2a、2b進行夾緊。在使可動鑄模長邊Ib移動的情況下,通過液壓缸9釋放盤簧10的夾緊,使可動鑄模長邊Ib成為自由狀態(tài)后,通過蝸桿7使拉桿5伸縮從而使可動鑄模長邊Ib移動??蓜予T模長邊Ib的移動量的最大值由蝸桿7的上移量決定。如圖I所示,各鑄模短邊2a、2b由基部短邊架11、更換短邊架12、短邊銅板13構成,基部短邊架11和更換短邊架12能夠自由裝拆。而且,在基部短邊架11上連結有短邊移動裝置的主軸14,在更換短邊架12上固定有短邊銅板13。短邊移動裝置使鑄模短邊2a、2b如圖I中箭頭a、b所示地沿鑄模長邊la、Ib移動,從而改變鑄片寬度。在要改變鑄片厚度的情況下,通過將更換短邊架12的螺栓或掛鉤拆下從而使更換短邊架12從基部短邊架11脫離,并重新安裝所希望厚度的更換短邊架12。如圖3所示,在固定鑄模長邊Ia的上側的左右方向(換言之長邊方向)的兩個部位,隔著鋼液流動控制用線圈16配置有作為第一驅動機構以及第ニ驅動機構的第一蝸桿以及第ニ蝸桿7a、7b。在固定鑄模長邊Ia的下側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隔著鋼液流動控制用線圈16配置有作為第三驅動機構以及第四驅動機構的第三蝸桿以及第四蝸桿7c、7d。換言之,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三驅動機構,以第一驅動機構位于上側的方式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兩個部位,第二驅動機構和第四驅動機構以第二驅動機構位于上側的方式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兩個部位。
各蝸桿7具備蝸輪和螺紋機構。若蝸輪的螺桿21旋轉,則螺旋齒輪27向順時針方向以及逆時針方向旋轉(圖3中由箭頭表示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在螺旋齒輪27上,一體地形成有與構成拉桿5的螺紋軸嚙合的螺母。伴隨螺旋齒輪27的旋轉,螺母與螺旋齒輪27 一體旋轉,因此螺紋軸向與圖3的紙面正交的方向移動。蝸桿7的螺紋軸構成拉桿5,因此伴隨拉桿5的移動,可動鑄模長邊Ib相對于固定鑄模長邊Ia進退。如圖3所示,若使螺旋齒輪27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可動鑄模長邊Ib向釋放方向即C方向移動。配置在鋼液流動控制用線圈16的右側的上下的第一蝸桿以及第三蝸桿7a、7c,以能夠連動的方式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連結軸22a連結。該第一連結軸22a結合在第一蝸桿以及第三蝸桿7a、7c的螺桿21上,與螺桿21 —體地旋轉。第一連結軸22a經由齒輪箱23a與作為第一驅動源的第一液壓馬達24a連結。若第一液壓馬達24a旋轉則第一連結軸22a也旋轉。配置在鋼液流動控制用線圈16的左側的上下的第二蝸桿以及第四蝸桿7b、7d,以 能夠連動的方式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連結軸22b連結。該第二連結軸22b結合于第二蝸桿以及第四蝸桿7b、7d的螺桿21上,與螺桿21 —體地旋轉。第二連結軸22b經由齒輪箱23b與作為第二驅動源的第二液壓馬達24b連結。若第二液壓馬達24b旋轉則第二連結軸22b也旋轉。各液壓馬達24a、24b是利用使液壓泵動作而得到的壓カ油而獲得軸的旋轉運動的裝置。能夠通過對油的壓カ進行控制而實現(xiàn)輸出扭矩的控制,另外能夠通過對供給的油的流量進行控制來控制軸的旋轉速度。在液壓馬達24a、24b上附設有機械制動器,能夠經由齒輪箱23a、23b固定連結軸22a、22b。最終,能夠經由各蝸桿7a 7d固定可動鑄模長邊Ib0第一液壓馬達以及第ニ液壓馬達24a、24b的旋轉角度,通過第一以及第二自同步發(fā)信機25a、25b被監(jiān)視,并反饋至第一液壓馬達以及第ニ液壓馬達24a、24b的控制裝置。控制裝置以第一液壓馬達以及第ニ液壓馬達24a、24b同步地旋轉、即第一液壓馬達以及第ニ液壓馬達24a、24b的軸的旋轉角度一致的方式控制液壓泵。在固定鑄模長邊Ia上安裝有用于對短邊移動裝置的主軸14(參照圖I)的中心位置進行調整的蝸桿31a 31d。該蝸桿31a 31d相對于ー個主軸分別設置兩個,與上述蝸桿7a 7d同樣地具備蝸輪和螺紋機構。若通過未圖示的電動馬達對工作軸32a、32b進行旋轉驅動,則蝸桿31a 31d在主軸14上沿鑄模短邊2a、2b的寬度方向、即鑄片的厚度方向移動。由此,無論是何種尺寸的鑄模短邊2a、2b,都能夠將主軸14連結于鑄模短邊2a、2b的中心。圖4表示對上側的蝸桿7a、7b以及下側的蝸桿7c、7d進行了驅動時的可動鑄模長邊Ib的移動狀態(tài)。上側的兩個蝸桿7a、7b的螺紋的導程Pl相互一致,下側的兩個蝸桿7c、7d的螺紋的導程P2也相互一致。但是,上側的兩個蝸桿7a、7b的螺紋的導程Pl與下側的兩個蝸桿7c、7d的螺紋的導程P2不同。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一條螺紋因而螺紋的導程P1、P2與螺距相等。上側的兩個蝸桿7a、7b的螺紋的導程Pl被設定為比下側的兩個蝸桿7c、7d的導程稍大。因此,若通過液壓馬達24a、24b使第一連結軸以及第ニ連結軸22a、22b旋轉,則上側的兩個蝸桿7a、7b的拉桿5的軸線方向的移動量比下側的兩個蝸桿7c、7d的拉桿5的軸線方向的移動量大。伴隨上下ニ根拉桿5的移動,可動鑄模長邊Ib也向圖中左方向滑動,不過伴隨滑動運動還發(fā)生傾動。具體而言,在上桿的位置,通過拉桿5的伸長,可動鑄模長邊Ib的距垂直線V的傾斜量從tu —tu'變化。在下桿的位置,通過拉桿5的伸長,可動鑄模長邊Ib的距垂直線V的傾斜量從tb —tb'變化。由于螺紋的導程的不同,因而(tu' -tu) > (tb' -tb),因此伴隨著拉桿5的伸長,可動鑄模長邊Ib的傾斜角度變大。通過使上側的蝸桿7a、7b的螺紋的導程Pl與下側的蝸桿7c、7d的螺紋的導程P2相互不同,能夠按鑄片的各自的厚度設定為預先確定的錐度量。此外,第一蝸桿 第四蝸桿7a 7d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相互一致。對被鑄模長邊夾入的鑄模短邊2a、2b進行更換的方法如下所述。首先,通過液壓缸9將盤簧10的夾緊釋放,使可動鑄模長邊Ib成為自由狀態(tài)。接下來,將附設于第一液壓馬達以及第ニ液壓馬達24a、24b上的機械制動器釋放,使第一液壓馬達以及第ニ液壓馬達 24a、24b旋轉,使第一連結軸以及第ニ連結軸22a、22b旋轉。通過第一連結軸以及第ニ連結軸22a、22b的旋轉,第一蝸桿 第四蝸桿7a 7d的拉桿5伸長,可動鑄模長邊Ib從固定鑄模長邊Ia分尚。將鑄模短邊2a、2b更換成所希望的部件后,使第一液壓馬達以及第ニ液壓馬達24a,24b向相反方向旋轉,使第一蝸桿 第四蝸桿7a 7d的拉桿5收縮,在可動鑄模長邊Ib與固定鑄模長邊Ia之間夾入鑄模短邊2a、2b。由于上側的蝸桿7a、7b的螺紋的導程Pl不同于下側的蝸桿7c、7d的螺紋的導程P2,所以,可動鑄模長邊Ib稍微傾斜并朝向固定鑄模長邊Ia接近,形成與鑄模短邊2a、2b相符的錐形狀。得到了所希望的錐形狀后,使附設于液壓馬達24a、24b的機械制動器工作。其后,通過液壓缸9開始使盤簧10夾緊,由此可動鑄模長邊Ib的所希望的錐形狀被牢固地固定。上述連續(xù)鑄造用鑄模被組裝入連續(xù)鑄造機中。從轉爐被取出的鋼液從澆包連續(xù)地流入位于澆包的下方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并冷卻。冷卻固化的鑄片被切分成規(guī)定的長度,成為板還、鋼錠、鋼還等。此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不改變本發(fā)明的主g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在鋼液流動控制用線圈的大小比較小、存在能夠連結第一連結軸以及第ニ連結軸的空間的情況下,優(yōu)選通過第三連結軸能夠連動地連結第一連結軸以及第ニ連結軸的結構。作為共用驅動源的液壓馬達有ー個即可,能夠實現(xiàn)初始投資以及維護費用的進ー步減少。另外,鑄模的尺寸、錐度的大小能夠根據(jù)設備的規(guī)格、鋳造材料等而適當?shù)卦O定,例如不限于以下的實施例的數(shù)值。另外,第一蝸桿 第四蝸桿還可以不配置在固定鑄模長邊上而是配置在可動鑄模長邊上。另外,還可以令第一蝸桿 第四蝸桿的導程相同,取而代之地改變蝸輪的齒數(shù)比。該情況下,能夠根據(jù)上側(第一以及第三)的蝸桿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與下側(第二以及第四)的蝸桿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之差,并按各厚度分別設定為預先確定的錐度量。并且,還可以對導程和齒數(shù)比雙方都設置差異。實施例
[實施例I]令可動鑄模長邊的上側的蝸桿的螺距(由于為一條螺紋因而與導程相等)為12. 038mm,令下側的蝸桿的螺距為12. 000mm,設置為各板坯厚度時,能夠得到表I所示的最佳的錐形狀(以長邊錐度=上下端差進行表示)。此外,鑄模長片間的間隔設定為比板坯厚度稍大。[表 I]
權利要求
1.一種連續(xù)鑄造用鑄模,在固定鑄模長邊以及可動鑄模長邊之間以能夠更換的方式夾入一對鑄模短邊,其特征在于,具備 第一驅動機構以及第二驅動機構,其配置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以及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一方的上側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相對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移動; 第三驅動機構以及第四驅動機構,其配置于所述一方的下側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相對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移動; 第一連結軸,其將配置于上下方向的所述第一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三驅動機構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 第二連結軸,其將配置于上下方向的所述第二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四驅動機構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 通過使所述第一連結軸繞其軸線旋轉,所述第一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三驅動機構連動地動作,并且,所述第一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三驅動機構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傾斜角度變化, 通過使所述第二連結軸繞其軸線旋轉,所述第二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四驅動機構連動地動作,并且,所述第二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四驅動機構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傾斜角度變化。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驅動機構 所述第四驅動機構具備第一蝸桿 第四蝸桿,該第一蝸桿 第四蝸桿具有架設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與所述可動鑄模長邊之間的桿, 以所述第一蝸桿的桿的軸線方向的移動量與所述第三蝸桿的桿的軸線方向的移動量不同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蝸桿的螺紋的導程與所述第三蝸桿的螺紋的導程相互不同,以及/或者使所述第一蝸桿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與所述第三蝸桿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相互不同, 以所述第二蝸桿的桿的軸線方向的移動量與所述第四蝸桿的桿的軸線方向的移動量不同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蝸桿的螺紋的導程與所述第四蝸桿的螺紋的導程相互不同,以及/或者使所述第二蝸桿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與所述第四蝸桿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相互不同。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第一蝸桿的桿的軸線方向的移動量與所述第二蝸桿的桿的軸線方向的移動量一致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蝸桿的螺紋的導程與所述第二蝸桿的螺紋的導程、以及所述第一蝸桿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與所述第二蝸桿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相互一致, 以所述第三蝸桿的桿的軸線方向的移動量與所述第四蝸桿的桿的軸線方向的移動量一致的方式,使所述第三蝸桿的螺紋的導程與所述第四蝸桿的螺紋的導程、以及所述第三蝸桿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與所述第四蝸桿的蝸輪的齒數(shù)比相互一致。
4.如權利要求I 3的任一項所述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續(xù)鑄造用鑄模還具有 使所述第一連結軸繞其軸線旋轉驅動的第一驅動源; 使所述第二連結軸繞其軸線旋轉驅動的第二驅動源; 以所述第一連結軸和所述第二連結軸連動地動作的方式對所述第一驅動源以及所述第二驅動源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
5.如權利要求I 3的任一項所述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續(xù)鑄造用鑄模還具有 將所述第一連結軸以及所述第二連結軸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的第三連結軸; 使所述第三連結軸繞其軸線旋轉驅動的共用驅動源。
6.一種連續(xù)鑄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權利要求I 5的任一項所述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來連續(xù)鑄造鑄片。
7.—種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錐度調整方法,該連續(xù)鑄造用鑄模在固定鑄模長邊以及可動鑄模長邊之間以能夠更換的方式夾入一對鑄模短邊,其特征在于,具備以下工序 準備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工序,在該連續(xù)鑄造用鑄模中,在所述固定鑄模長邊以及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一方的上側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配置有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相對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以及第二驅動機構,并且,在所述一方的下側的左右方向的兩個部位配置有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相對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移動的第三驅動機構以及第四驅動機構; 使將配置于上下方向的所述第一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三驅動機構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的第一連結軸、以及將配置于上下方向的所述第二驅動機構以及所述第四驅動機構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的第二連結軸繞其軸線旋轉,由此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傾斜角度變化的工序; 通過使所述第一連結軸以及所述第二連結軸的旋轉固定,從而使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傾斜角度保持為恒定的工序。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錐度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驅動機構 所述第四驅動機構具備第一蝸桿 第四蝸桿,該第一蝸桿 第四蝸桿具有架設于所述固定鑄模長邊與所述可動鑄模長邊之間的桿, 上側的所述第一蝸桿以及所述第二蝸桿的導程比下側的所述第三蝸桿以及所述第四蝸桿的導程大, 使所述第一連結軸以及所述第二連結軸繞其軸線旋轉時,所述可動鑄模長邊的上側的移動量比下側的移動量大。
全文摘要
一種連續(xù)鑄造用鑄模、連續(xù)鑄造用鑄模的錐度調整方法以及連續(xù)鑄造方法,通過第一連結軸(22a)將配置于固定鑄模長邊(1a)的上下方向的第一驅動機構(7a)以及第三驅動機構(7c)能夠連動地連結,通過第二連結軸(22b)將配置于固定鑄模長邊(1a)的上下方向的第二驅動機構(7b)以及第四驅動機構(7d)能夠連動地連結,使第一以及第二連結軸(22a、22b)繞其軸線旋轉,由此,第一~第四驅動機構(7a~7d)連動地動作,并且,第一~第四驅動機構(7a~7d)使可動鑄模長邊(1b)的傾斜角度變化,從而能夠沒有左右方向的連結地實現(xiàn)鑄模長邊的錐形狀的最佳化,另外與四點獨立控制方式相比能夠采用簡單的驅動機構。
文檔編號B22D11/05GK102834201SQ201180017210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29日
發(fā)明者龜田澄廣, 瀨良泰三, 內藤誠 申請人:杰富意鋼鐵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