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鈕扣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
背景技術:
在鈕扣的生產(chǎn)中需要對鈕扣進行攻絲,但是傳統(tǒng)的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的夾緊部件和攻絲部件調節(jié)不方便,不可以根據(jù)攻絲要求進行調節(jié),很難保證攻絲質量;因此,需要提供一種夾緊部件和攻絲部件調節(jié)方便,操作方便的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解決傳統(tǒng)的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的夾緊部件和攻絲部件調節(jié)不方便,操作不方便的問題。
本發(fā)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包括底座,還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的一側的旋轉部件、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的另一側的夾緊部件、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的機架、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機架的上端的橫梁和可以滑動的套設于所述橫梁上的攻絲部件;
所述旋轉部件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側的第一支撐桿、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的支撐座、設置于所述支撐座的上端的電機、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側的固定座、沿著所述固定座的軸向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固定座的上端的第二支撐桿、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的承載架、設置于所述承載架的上端的旋轉座、沿著所述旋轉座的軸向穿設于所述旋轉座內且端部旋接于所述第一電機上的驅動軸、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驅動軸的端部的加強件和卡接于所述加強件上的外夾緊框;
所述旋轉座為橢球狀,沿著所述旋轉座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一驅動孔,所述第一驅動孔和所述驅動軸相適應;所述驅動軸為圓柱狀;所述加強件為半球狀,沿著所述加強件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三旋接孔,所述第三旋接孔和所述驅動軸相適應;
所述外夾緊框的縱截面為“u”形;于所述外夾緊框的側壁內凹設有第一卡接傳動槽,所述第一卡接傳動槽和所述加強件相適應;所述支撐座為“l(fā)”形;于所述支撐座的下部穿設有第四旋接孔,所述第四旋接孔和所述第一支撐桿相適應;
所述攻絲部件下端且與攻絲部件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上還設置有清洗組件,所述清洗組件包括基礎座、設置于所述基礎座上端的支撐板、設置于所述基礎座上端的清洗桶,所述基礎座為長方體形狀,由不銹鋼材質制成,所述支撐板數(shù)量為兩塊,平行設置于基礎座上表面,且支撐板與基礎座保持垂直,所述支撐板側面還設置有進水口,所述清洗桶為圓筒狀,清洗桶兩側側壁通過不銹鋼板與支撐板相連接,且通過螺栓固定,所述清洗桶上端設置有進料口,清洗桶下端分別設置有出水口與出料口,所述出水口的直徑小于出料口的直徑,所述清洗桶內壁還設置有若干個噴淋頭,所述噴淋頭通過穿設于支撐板的水管與進水口相連接,所述進水口內部還設置有流量閥;
進一步的,所述攻絲部件包括滑動座、沿著所述滑動座的軸向穿設于所述滑動座內的傳動軸、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傳動軸的下端的刀座、沿著所述刀座的軸向卡接于所述刀座的下端的切刀、套設于所述刀座的外側的定位環(huán)、穿設于所述定位環(huán)上的輔助定位桿、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輔助定位桿的上端的集成球和旋接于所述傳動軸的上端的第二電機;
所述刀座為圓盤狀,沿著所述刀座的軸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二傳動孔,所述第二傳動孔和所述切刀相適應;
于所述定位環(huán)內穿設有第一調節(jié)孔,所述第一調節(jié)孔和所述輔助定位桿相適應;所述輔助定位桿為圓桿狀;所述定位環(huán)的縱截面為橢圓形;
進一步的,所述夾緊部件包括推進座、沿著所述推進座的徑向穿設于所述推進座的下部的升降桿、卡接于所述升降桿的下端的固定基座、沿著所述推進座的徑向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推進座的上側的手柄、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手柄上且罩設于所述推進座的上側的外罩、沿著所述推進座的徑向穿設于所述推進座內的主推進桿、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主推進桿的端部的外固定框和卡接于所述外固定框的內側的擠壓塊;
所述推進座為球狀,沿著所述推進座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一導向孔,所述第一導向孔和所述升降桿相適應;于所述第一導向孔內螺旋的凹設有螺紋;
沿著所述推進座的徑向于內穿設有第一推進孔,所述第一推進孔和所述主推進桿相適應;所述主推進桿為圓柱狀;所述外罩的外壁為曲面,沿著所述外罩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二調節(jié)孔,所述第二調節(jié)孔和所述手柄相適應;
所述外固定框的外壁為橢球面,沿著所述外固定框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五旋接孔,所述第五旋接孔和所述主推進桿相適應;于所述外固定框的內壁上凹設有卡接定位槽,所述卡接定位槽和所述擠壓塊相適應;所述擠壓塊的縱截面為梯形。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本發(fā)明的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包括底座,還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的一側的旋轉部件、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的另一側的夾緊部件、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的機架、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機架的上端的橫梁和可以滑動的套設于所述橫梁上的攻絲部件;所述旋轉部件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側的第一支撐桿、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的支撐座、設置于所述支撐座的上端的電機、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上側的固定座、沿著所述固定座的軸向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固定座的上端的第二支撐桿、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的承載架、設置于所述承載架的上端的旋轉座、沿著所述旋轉座的軸向穿設于所述旋轉座內且端部旋接于所述第一電機上的驅動軸、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驅動軸的端部的加強件和卡接于所述加強件上的外夾緊框;
本發(fā)明的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夾緊部件和攻絲部件調節(jié)方便,操作方便;
本發(fā)明的清洗組件可用于在工件完成攻絲之后直接進入清洗組件完成清洗,解決了原有的工件運輸?shù)穆闊?,減少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與勞動時間,有利于節(jié)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旋轉部件的主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攻絲部件的主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夾緊部件的主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清洗組件的主視圖。
1-底座;2-旋轉部件;21-外夾緊框;22-加強件;23-驅動軸;24-旋轉座;25-第一電機;26-支撐座;27-第一支撐桿;28-承載架;29-第二支撐桿;210-固定座;3-攻絲部件;31-第二電機;32-滑動座;33-傳動軸;34-刀座;35-切刀;36-定位環(huán);37-輔助定位桿;38-集成球;4-橫梁;5-機架;6-夾緊部件;61-固定基座;62-升降桿;63-推進座;64-外罩;65-手柄;66-主推進桿;67-外固定框;68-擠壓塊;8-清洗組件;81-基礎座;82-支撐板;83-清洗桶;84-進水口;85-進料口;86-出水口;87-出料口;88-噴淋頭。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圖示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結合圖1至圖5對本發(fā)明的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fā)明的具有清洗功能的自動攻絲機包括底座1,還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的一側的旋轉部件2、卡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的另一側的夾緊部件6、卡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的機架5、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機架5的上端的橫梁4和可以滑動的套設于所述橫梁4上的攻絲部件3;
所述旋轉部件2包括卡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側的第一支撐桿27、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7的上端的支撐座26、設置于所述支撐座26的上端的電機25、卡接于所述底座1的上側的固定座210、沿著所述固定座210的軸向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固定座210的上端的第二支撐桿29、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第二支撐桿29的上端的承載架28、設置于所述承載架28的上端的旋轉座24、沿著所述旋轉座24的軸向穿設于所述旋轉座24內且端部旋接于所述第一電機25上的驅動軸23、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驅動軸23的端部的加強件22和卡接于所述加強件22上的外夾緊框21;
所述旋轉座24為橢球狀,沿著所述旋轉座24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一驅動孔,所述第一驅動孔和所述驅動軸23相適應;所述驅動軸23為圓柱狀;所述加強件22為半球狀,沿著所述加強件22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三旋接孔,所述第三旋接孔和所述驅動軸23相適應;
所述外夾緊框21的縱截面為“u”形;于所述外夾緊框21的側壁內凹設有第一卡接傳動槽,所述第一卡接傳動槽和所述加強件22相適應;所述支撐座26為“l(fā)”形;于所述支撐座26的下部穿設有第四旋接孔,所述第四旋接孔和所述第一支撐桿27相適應;
所述攻絲部件3下端且與攻絲部件3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上還設置有清洗組件8,所述清洗組件8包括基礎座81、設置于所述基礎座81上端的支撐板82、設置于所述基礎座81上端的清洗桶83,所述基礎座81為長方體形狀,由不銹鋼材質制成,所述支撐板82數(shù)量為兩塊,平行設置于基礎座81上表面,且支撐板82與基礎座81保持垂直,所述支撐板82側面還設置有進水口84,所述清洗桶83為圓筒狀,清洗桶83兩側側壁通過不銹鋼板與支撐板82相連接,且通過螺栓固定,所述清洗桶83上端設置有進料口85,清洗桶83下端分別設置有出水口86與出料口87,所述出水口86的直徑小于出料口87的直徑,所述清洗桶83內壁還設置有若干個噴淋頭88,所述噴淋頭88通過穿設于支撐板82的水管與進水口84相連接,所述進水口84內部還設置有流量閥;
進一步的,所述攻絲部件3包括滑動座32、沿著所述滑動座32的軸向穿設于所述滑動座32內的傳動軸33、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傳動軸33的下端的刀座34、沿著所述刀座34的軸向卡接于所述刀座34的下端的切刀35、套設于所述刀座34的外側的定位環(huán)36、穿設于所述定位環(huán)36上的輔助定位桿37、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輔助定位桿37的上端的集成球38和旋接于所述傳動軸33的上端的第二電機31;
所述刀座34為圓盤狀,沿著所述刀座34的軸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二傳動孔,所述第二傳動孔和所述切刀35相適應;
于所述定位環(huán)36內穿設有第一調節(jié)孔,所述第一調節(jié)孔和所述輔助定位桿37相適應;所述輔助定位桿37為圓桿狀;所述定位環(huán)36的縱截面為橢圓形;
進一步的,所述夾緊部件6包括推進座63、沿著所述推進座63的徑向穿設于所述推進座63的下部的升降桿62、卡接于所述升降桿62的下端的固定基座61、沿著所述推進座63的徑向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推進座63的上側的手柄65、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手柄65上且罩設于所述推進座63的上側的外罩64、沿著所述推進座63的徑向穿設于所述推進座63內的主推進桿66、通過螺紋旋接于所述主推進桿66的端部的外固定框67和卡接于所述外固定框67的內側的擠壓塊68;
所述推進座63為球狀,沿著所述推進座63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一導向孔,所述第一導向孔和所述升降桿62相適應;于所述第一導向孔內螺旋的凹設有螺紋;
沿著所述推進座63的徑向于內穿設有第一推進孔,所述第一推進孔和所述主推進桿66相適應;所述主推進桿66為圓柱狀;所述外罩64的外壁為曲面,沿著所述外罩64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二調節(jié)孔,所述第二調節(jié)孔和所述手柄65相適應;
所述外固定框67的外壁為橢球面,沿著所述外固定框67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五旋接孔,所述第五旋接孔和所述主推進桿66相適應;于所述外固定框67的內壁上凹設有卡接定位槽,所述卡接定位槽和所述擠壓塊68相適應;所述擠壓塊68的縱截面為梯形。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