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可以精確控制外形的陶塤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翻制石膏模:選擇一個理想的塤形干泥模作為石膏模的母本,用澆注法翻制出內部為塤形的兩塊石膏陰模;
修整石膏模:將翻制出的石膏模內部粗糙處打磨光滑,缺損處用石膏填平,形成石膏外模;
制作內模:將氣球內空氣排空,將50ml-80ml的聚氨酯發(fā)泡劑注入氣球中,再向氣球內充80ml-100ml空氣,扎緊氣球吹氣口,待發(fā)泡劑與空氣混合后膨脹,將氣球撐起,20-30秒后松開吹氣口,將氣球放入兩塊石膏陰模中間,擠壓定型,45-50分鐘后取出,形成塤形內模;
制泥:將陶土經過研磨、篩選,加入相應的色料,再將陶土與水以2:1的質量比制成泥塊,用手壓制泥塊,制成30mm-50mm厚的泥餅,再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拍打,擠壓,形成厚度為15mm-20mm厚的泥餅,而后放入真空機內,抽出泥餅里面的空氣,防止燒制時由于空氣膨脹形成砂眼,15-20分鐘后取出;
制泥片:將泥餅從放置于案板上,用圓柱形木棍在表面碾壓,形成厚度在6mm-8mm表面平滑的泥片;
制胚:取適量大小的泥片小心包裹在已制好的塤形石膏內模的外部,使泥片與石膏內模貼合,在塤的頂部可預留出吹口,也可在后期進行開口,制成陶泥塤雛形;成一個完整的塤形陶泥胚,剩余的泥片用塑料薄膜覆蓋,以備下次使用;
開孔:待陶泥塤含水率為20%-30%時在泥模相應位置用竹筆標注出開孔位置,用竹刀或金屬筒在泥模上施壓,完成開孔,注意初次開孔不宜過大,需要留有余地,以便后期校音時可以進行調整;
取出內模:將一根直徑為8mm,頂端削尖的竹桿從陶泥塤頂部吹口小心向下插入發(fā)泡劑內,取出竹桿,向形成的孔洞內注入30ml-50ml酒精,點燃酒精,待發(fā)泡劑與氣球燃燒殆盡后,在常溫下冷卻;
校音:在已經冷卻的泥塤上吹奏,感受音高,用調整開孔大小的方式進行校音;
打磨砑光:在開過孔的泥塤外部和內部用竹片或金屬片進行打磨、砑光,使泥模趨于完美;
入爐燒制:將泥塤放置在高溫電爐內進行燒制,900-1000℃恒溫進行燒制,時長在5-6小時,燒成后自然冷卻;
出爐檢驗與校音:待陶塤燒好后,將其取出,冷卻后即放在手中觀察陶塤的完成性,進行試吹;第二次校音,同樣采用調整音孔大小方式調整音高,注意調整時具有不可逆性,即聲音只能變高不能變低,要緩緩調整,不可操之過急;
雕刻:在陶塤表面用鋼刀頦出字畫,對其進行紋飾,增加其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