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設備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照明設備。
【背景技術】
[0002]傳統(tǒng)地,在作為照射角度可變的照明設備的閃光設備中,可拆裝地插入發(fā)光窗的前面的廣角板(wide panel)和可拆裝地安裝于發(fā)光窗的光擴散適配器(light diffusingadapter)被配置成與超廣角鏡頭的視角對應,并且以超廣角擴散從發(fā)光單元射出的光。包括多個四角錐形狀的突起部的光學作用面形成于廣角板和光擴散適配器的位于發(fā)光單元所在側的面中的與發(fā)光窗對應的區(qū)域,其中在突起部上實施擴散處理以便使突起部具有擴散特性。
[0003]例如,在日本特許第4592933號中,覆蓋發(fā)光窗的光擴散適配器包括與發(fā)光窗對應的區(qū)域和從該與發(fā)光窗對應的區(qū)域的兩側朝向后方延伸的一對彎曲部。一組四角錐形狀的突起部形成于與位于發(fā)光單元側的發(fā)光窗對應的區(qū)域和被攝體側的彎曲部附近的區(qū)域。
[0004]在日本特開平11-344749號公報中,與光擴散適配器的發(fā)光窗對應的在被攝體側的區(qū)域是曲面。位于發(fā)光單元側的區(qū)域形成有臺階,使得距離被攝體側的曲面的所有距離均相等,并且在每個臺階上均形成有一組四角錐形狀的突起部。
[0005]然而,在日本特許第4592933號和日本特開平11-344749號公報所公開的傳統(tǒng)技術中,由于由四角錐形狀所擴散的能量強,所以大幅地降低了畫面中央處的亮度(以下稱作“閃光指數(guide number)”)。
【發(fā)明內容】
[0006]鑒于前述,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滿足超廣角鏡頭的視角的照射角度并且能夠增強閃光指數的照明設備。
[0007]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的照明設備包括:發(fā)光單元;第一光學構件,其配置在所述發(fā)光單元前方并且包括具有聚光作用的第一菲涅爾形狀;和第二光學構件,其包括具有光擴散作用的第二菲涅爾形狀,所述第二光學構件的所述第二菲涅爾形狀面對所述第一光學構件的所述第一菲涅爾形狀。
[0008]一種攝像設備,其包括上述的照明設備。
[0009]一種光學配件,其能夠安裝于包括發(fā)光單元和配置在所述發(fā)光單元前方的第一光學構件的照明設備,其中,在所述光學配件上形成有具有光擴散作用的菲涅爾形狀,在所述光學配件安裝于所述照明設備時所述菲涅爾形狀面對所述第一光學構件。
[0010]通過下面參照附圖對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說明,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將變得明顯。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閃光設備的外觀立體圖。
[0012]圖2是閃光設備的主光學系統(tǒng)的分解立體圖。
[0013]圖3A和圖3B是閃光設備的主光學系統(tǒng)的豎直方向截面圖。
[0014]圖4A和圖4B是閃光設備的主光學系統(tǒng)的水平方向截面圖。
[0015]圖5A和圖5B是在使用第二光學構件時閃光設備的主光學系統(tǒng)的截面圖。
[0016]圖6是示出形成于第一光學構件的菲涅爾透鏡的示意圖。
[0017]圖7是示出形成于第二光學構件的菲涅爾透鏡的示意圖。
[0018]圖8A至圖SC是配置第二光學構件之前的光學模擬結果。
[0019]圖9A至圖9C是配置第二光學構件之后的光學模擬結果。
[0020]圖1OA至圖1OC是配置包括一組四角錐形狀的突起部的廣角板之后的光學模擬結果,其中的突起部上實施了擴散處理。
[0021]圖11是能夠安裝于照明設備的光學配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將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在各圖中,將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照明設備的閃光設備能夠通過可拆裝地安裝于攝像設備(未示出)來進行使用。
[0023]首先,使用圖1至圖5B來說明閃光設備的發(fā)光單元的主光學系統(tǒng)。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的本實施方式的閃光設備的外觀立體圖。圖2是閃光設備的主光學系統(tǒng)的分解立體圖。圖3A和圖3B是閃光設備的主光學系統(tǒng)的豎直方向截面圖。圖3A示出了攝像設備處于廣角狀態(tài)的狀態(tài),圖3B示出了攝像設備處于遠攝狀態(tài)的狀態(tài)。圖4A和圖4B是閃光設備的主光學系統(tǒng)的水平方向截面圖。圖4A是攝像設備處于廣角狀態(tài)的狀態(tài),圖4B是攝像設備處于遠攝狀態(tài)的狀態(tài)。圖5A和圖5B是在使用第二光學構件5時閃光設備的主光學系統(tǒng)的截面圖。這時,攝像設備處于廣角狀態(tài)。圖5A是上下方向截面圖,圖5B是水平方向截面圖。
[0024]閃光設備包括第一光學構件1、反射器2、閃光放電管3、保護板4和第二光學構件5。第一光學構件I被固定成面對閃光設備的包括反射器2和閃光放電管3的發(fā)光單元。第一光學構件I聚集或均勻地擴散從閃光放電管3射出的光束。反射器2均勻地聚集從閃光放電管3以預定的角度射出的光束。反射器2的配置閃光放電管3處的內面?zhèn)扔删哂懈叻瓷渎实牧龄X材料或蒸鍍有高反射率材料的成型材料(mold material)制成。保護板4配置在發(fā)光單元前方并由諸如玻璃等的高耐熱性材料制成。保護板4通過防止灰塵和污垢進入發(fā)光單元內部來防止光學特性的劣化,并且防止第一光學構件I直接暴露于來自閃光放電管3的放射熱。第二光學構件5是以與超廣角鏡頭的視角對應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光學構件I前方的廣角板。超廣角鏡頭是指具有20mm或更小的焦距的鏡頭。
[0025]一體地保持反射器2、閃光放電管3和保護板4以便維持位置關系。如圖3A至圖4B所示,第一光學構件I和發(fā)光單元能夠沿著光軸以改變第一光學構件I和發(fā)光單元之間的相對距離的方式移動。第二光學構件5具有光擴散作用,以便增大照射角度。第二光學構件5被可轉動地安裝,使得它在使用時被從圖1所示的閃光設備中引出從而配置在第一光學構件I的前方,而在不使用時收納在閃光設備中。閃光設備能夠根據安裝于攝像設備的攝像鏡頭(未示出)的焦距通過第一光學構件I與發(fā)光單元之間的相對距離的改變和第二光學構件5的配置來擴散閃光燈光和改變與攝像設備的視角對應的照射角度。此外,除了第二光學構件5之外的各構件均由保持件(未示出)保持。該保持件由耐熱性成型構件制成,并且以防止光束沿不必要的方向射出的方式保持反射器2和閃光放電管3的驅動部。
[0026]接下來,使用圖6來詳細說明形成于第一光學構件I的被攝體側的菲涅爾透鏡。形成于第一光學構件I的被攝體側的菲涅爾形狀包括第一聚光部Ia和第二聚光部lb。第一聚光部Ia被形成為僅相對于與閃光放電管3的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具有聚光作用。第二聚光部Ib環(huán)狀地形成在第一聚光部Ia的兩側。形成于第一聚光部Ia和第二聚光部Ib的菲涅爾透鏡的焦距為22.5mmο如果相對于與閃光放電管3的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聚光作用比相對于閃光放電管3的長度方向的聚光作用強,則第一聚光部Ia也可以具有相對于閃光放電管3的長度方向的聚光作用。
[0027]在由于菲涅爾透鏡形成于第一光學構件I的被攝體側、所以焦距短并且根據照射角度的改變的移動量小的光學系統(tǒng)中,產生了閃光放電管3的圖像在遠攝狀態(tài)下形成于被攝體面的現象。此外,閃光放電管3在水平方向上長并且可以照射必要的橫向長的(laterally long)照射范圍。因而,在本實施方式中,與閃光放電管3平行的多個柱面透鏡形成于第一光學構件I的發(fā)光單元側。形成多個柱面透鏡能夠防止上述現象、能夠沿著上下方向延展照射范圍并且能夠獲得均勻的且在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平衡性良好(well-balanced)的配光特性(light distribut1n characteristic)。與傳統(tǒng)透鏡相比,柱面透鏡的折射力可以弱。因而,能夠使遠攝狀態(tài)下的擴散所必須的光量損失最小化,并且能夠構造有效的光學系統(tǒng)。
[0028]接下來,使用圖7來詳細說明形成于第二光學構件5的發(fā)光單元側的菲涅爾透鏡。形成于第二光學構件5的發(fā)光單元側(面對形成于第一光學構件I的被攝體側的菲涅爾形狀的那側)的菲涅爾形狀包括第一擴散部5a和第二擴散部5b。第一擴散部5a被形成為僅相對于與閃光放電管3的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具有光擴散作用。第二擴散部5b環(huán)狀地形成在第一擴散部5a的兩側。形成于第一擴散部5a和第二擴散部5b的菲涅爾透鏡的焦距為20mm。如果相對于與閃光放電管3的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擴散作用比相對于閃光放電管3的長度方向的光擴散作用強,則第一擴散部5a也可以具有相對于閃光放電管3的長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