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透鏡驅(qū)動裝置、照相裝置與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351520閱讀:224來源:國知局
透鏡驅(qū)動裝置、照相裝置與電子設備的制造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透鏡驅(qū)動裝置、照相裝置與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手機和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上搭載有小型照相機。這種小型照相機中有自動對焦型。自動對焦型小型照相機中裝有驅(qū)動透鏡鏡筒的透鏡驅(qū)動裝置。

專利文獻(JP2010-134409A)公開了一種將透鏡鏡筒固定于透鏡支架內(nèi)部,通過沿透鏡鏡筒光軸方向移動透鏡支架來進行調(diào)焦的透鏡驅(qū)動裝置。

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結構為在主體上形成向透鏡鏡筒光軸方向開口的開口部,將透鏡鏡筒經(jīng)由該開口部面向光軸方向插入,將透鏡鏡筒固定于透鏡支架上。透鏡鏡筒與透鏡支架之間無螺紋,將透鏡鏡筒滑動插入透鏡支架中。因此,上述專利文件中闡述,透鏡鏡筒與透鏡支架兩者上無需形成螺紋牙,所以透鏡驅(qū)動裝置可相應小型化。

然而,因為其結構為將透鏡鏡筒從光軸方向滑動插入透鏡支架中,所以透鏡支架整周皆需具備滑動透鏡鏡筒所用壁面,透鏡支架無法縮小,如此會對透鏡驅(qū)動裝置的小型化造成阻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小型化的透鏡驅(qū)動裝置、照相裝置與電子設備。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透鏡驅(qū)動裝置,具備:用于將透鏡鏡筒固定于內(nèi)部的透鏡支架,沿所述透鏡鏡筒的光軸方向移動所述透鏡支架的驅(qū)動機構,引導所述透鏡支架移動的引導機構,收納所述透鏡支架、所述驅(qū)動機構和所述引導機構的筐體;其中,所述驅(qū)動機構具備:沿所述透鏡鏡筒光軸方向延伸,并且,與透鏡支架連接并被所述筐體支撐的驅(qū)動軸,以及固定于所述驅(qū)動軸上,并且,使所述驅(qū)動軸沿軸方向振動的振動部件;所述透鏡支架上設有可從與所述透鏡鏡筒光軸方向相交方向插入所述透鏡鏡筒的開口部。

優(yōu)選地,所述引導機構設于夾著所述透鏡鏡筒的所述驅(qū)動機構相反側。

優(yōu)選地,所述引導機構具備:沿所述透鏡鏡筒光軸方向延伸的引導部,以及形成于所述透鏡支架上,并且,與所述引導部相接的被引導部,并且,可自由滑動地支撐所述透鏡支架。此外,本引導部亦可設于所述筐體上。

優(yōu)選地,所述引導部和所述被引導部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向另一方突出的突起。

優(yōu)選地,所述被引導部為沿光軸方向設于所述透鏡支架上的貫通孔,所述引導部為穿過所述貫通孔固定于所述筐體上的引導軸。

優(yōu)選地,所述被引導部為沿光軸方向貫穿所述透鏡支架的缺口,所述引導部為穿過所述缺口固定于所述筐體的引導軸。

優(yōu)選地,所述引導機構具備:沿所述光軸方向延伸的引導槽,以及配置于所述引導槽和所述透鏡支架之間的球體。

優(yōu)選地,所述透鏡支架通過支撐機構被支撐在所述驅(qū)動軸上,

所述支撐機構具備:設于所述透鏡支架上,并且,夾持所述驅(qū)動軸的夾持部件與所述驅(qū)動軸摩擦接觸的夾持部件,以及設于所述透鏡支架上,并且,將所述夾持部件向所述驅(qū)動軸施力的施力部。

優(yōu)選地,沿所述透鏡鏡筒的光軸方向配置有形成屈曲光軸光學系統(tǒng)的光學部件。

本實用新型其他形態(tài)為具備透鏡驅(qū)動裝置和接受通過所述透鏡鏡筒的光線的圖像傳感器的照相裝置。

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形態(tài),為搭載上述照相裝置的電子設備。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透鏡支架上設有可從與所述透鏡鏡筒光軸方向相交方向插入所述透鏡鏡筒的開口部,因此可縮小透鏡支架大小,可對透鏡驅(qū)動裝置、照相裝置與電子設備進行小型化。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yōu)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體現(xiàn)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照相裝置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的斜視圖;

圖2為體現(xiàn)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照相裝置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圖1的A-A線斷面圖;

圖3為體現(xiàn)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照相裝置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圖1的B-B線斷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所用致動器的斜視圖;

圖5為體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所用致動器的斷面和驅(qū)動電路的圖;

圖6為體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中的支撐機構及其周邊的斜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中的圖3的C-C線斷面圖;

圖8為體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中的致動器的振動部件及其周邊的斜視圖;

圖9(a)、(b)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中的其他引導機構的簡略示意斷面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中的其他引導機構的簡略示意斷面圖。

圖中:

10、照相裝置,12、筐體,14、第一透鏡鏡筒,16、第二透鏡鏡筒,22、第一側面,24、第二側面,26、第三側面,28、第四側面,30、第五側面,52、第一透鏡支架,54、第二透鏡支架,52a、第一開口部,54a、第二開口部,58、致動器,60、振動部件,62、驅(qū)動軸,80、支撐機構,82、第一引導部,84、第二引導部,86、第一被引導部,88、第二被引導部,94、第一突起,96、第二突起,106、夾持部件,112、壓緊部件,116、引導機構,120、施力部,122、襯套(彈性部件),130、第一支撐用突部,132、第二支撐用突部,138、第一透鏡鏡筒位置檢測器,140、第二透鏡鏡筒位置檢測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化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進行說明。

圖1至圖3體現(xiàn)的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所涉照相裝置10。照相裝置10可作為例如用于手機和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上的自動對焦型小型照相裝置使用。

照相裝置10具備某一方向為長邊的長方體筐體12。

該筐體12內(nèi)分別設有后述變焦用第一透鏡鏡筒14和對焦用第二透鏡鏡筒16、以及分別驅(qū)動這些第一透鏡鏡筒14和第二透鏡鏡筒16的透鏡驅(qū)動裝置18。

為便于理解,圖1中以雙點劃線表示筐體12。

此外,該第一透鏡鏡筒14和第二透鏡鏡筒16的光軸設為一致。本說明書中如圖1所示,將后述第一透鏡鏡筒14和第二透鏡鏡筒16的光軸方向的一邊稱為“前”,另一邊稱為“后”,對著第一透鏡鏡筒14和第二透鏡鏡筒16的光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一邊稱為“上”,另一邊稱為“下”,再以與此垂直相交的方向的一邊為“左”,另一邊為“右”。此外,有時將第一透鏡鏡筒14和第二透鏡鏡筒16的光軸僅稱為“光軸”。

筐體12具備作為基座的第一部件20、構成第一側面22及第二側面24的第二部件32、構成第三側面26的第三部件33、構成第四側面28的第四部件34和構成第五側面30的第五部件36。

第一部件20設于照相裝置10的縱向的一端。該第一部件20的上表面形成有受光窗38。該受光窗38的下方配置有棱柱透鏡40。棱柱透鏡40為形成屈曲光軸光學系統(tǒng)的構件,比如具備45°反射面42,將通過受光窗38從上方接受的光線經(jīng)由反射面42反射,并沿照相裝置10的縱向引導。此外,該第一部件20上繼棱柱透鏡40之后還配置有第一中間透鏡鏡筒44。該第一部件20上固定有第二部件32、第三部件33及第四部件34的一端。而第五部件36固定于第二部件32、第三部件33及第四部件34的另一端。

如圖2和圖3所示,第二部件32、第三部件33及第四部件34構成的第一側面22、第二側面24、第三側面26及第四側面28構成截面為方形的框。即第一側面22為比如下表面(底面),而第二側面24與第一側面22合為一體豎起,兩者呈90°。然后第三側面26為比如上表面,再與第二側面24呈90°。第四側面28朝下,與第三側面26呈90°,并于該第四側面28的下端固定于下表面第一側面22上。

如圖1所示,在由第一側面22至第四側面28圍成的空間內(nèi),從第一中間透鏡44面向縱向配置有變焦用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中間透鏡鏡筒46及對焦用第二透鏡鏡筒16。另在對焦用第二透鏡鏡筒16的后側配置有圖像傳感器48。該圖像傳感器48嵌入形成于第五部件36上的圖像傳感器安裝孔50(如圖3所示)中進行固定。

第一中間透鏡鏡筒44、變焦用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中間透鏡鏡筒46及對焦用第二透鏡鏡筒16沿著一個光軸進行配置,使通過棱柱透鏡40接受的光線于圖像傳感器48中成像。

透鏡驅(qū)動裝置18具備變焦用第一透鏡支架52和對焦用第二透鏡支架54。變焦用第一透鏡支架52和對焦用第二透鏡支架54分別形成為方形框,將變焦用第一透鏡鏡筒14與對焦用第二透鏡鏡筒16分別固定于內(nèi)部??芍巫兘褂玫谝煌哥R支架52和對焦用第二透鏡支架54于第一側面22至第四側面28圍成的空間內(nèi)沿照相裝置10縱向(光軸方向)自由移動。

第二中間透鏡鏡筒46由第二中間透鏡固定件56支撐,但與變焦用第一透鏡鏡筒14、對焦用第二透鏡鏡筒16不同,第二中間透鏡鏡筒46被固定于筐體12上。

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透鏡支架52和第二透鏡支架54上形成有可插入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的第一開口部52a、第二開口部54a。這些開口部朝著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的光軸相交的方向,比如上方開口。組裝時,在安裝第三部件33前,通過這些開口部將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從上方插入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固定。

此外,作為驅(qū)動機構,透鏡驅(qū)動裝置18具備致動器58。致動器58如圖4所示,類型為例如雙晶片型壓電致動器,具備振動部件60和固定于該振動部件60上的驅(qū)動軸62。驅(qū)動軸62沿光軸方向延伸,與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相連接,并且,被筐體12所支撐。此外,如后文所述,驅(qū)動軸62因振動部件60的作用而沿軸方向振動。振動部件60分別具備2個四邊形平板狀壓電元件,分別是第一壓電元件64、第二壓電元件66。該第一壓電元件64、第二壓電元件66之間有同樣四邊形的平板狀電極板68夾在其中。即第一壓電元件64、第二壓電元件66與電極板68的板面相互重合并粘合在一起。第一壓電元件64、第二壓電元件66的正反面如圖5所示,形成有第一電極層70、第二電極層72。驅(qū)動軸62通過粘合劑74粘合到一邊的第一壓電元件64的第一電極層70上。電極板68由具有彈性的比如金屬板構成。從該電極板68上有通電用連接部76從四邊形的一個邊的略中央位置向外突出。

如圖5所示,從振動部件60的表面露出的第一電極層70、第二電極層72連接至例如電源控制裝置78的正端,電極板68通過通電用連接部76連接至電源控制裝置78的負端(接地)。若對一側的第一電極層70與電極板68之間反復外加脈沖電壓,則會向一側的第一壓電元件64通電,而該側第一壓電元件64會發(fā)生伸縮,振動部件60會反復做向一個方向變形為碗狀和欲通過電極板68的彈性急速恢復為原來的平板狀的動作。伴隨以上動作,驅(qū)動軸62亦會沿軸方向反復做微小的往返移動。若對另一側的第二電極層72與電極板68之間反復外加脈沖電壓,則另一側第二壓電元件66會發(fā)生伸縮,振動部件60會反復做向其他方向變形為碗狀和欲通過電極板68的彈性急速恢復為原來的平板狀的動作。伴隨以上動作,驅(qū)動軸62亦會沿軸方向反復做微小的往返移動。

而在該實施形態(tài)中致動器58采用的是雙晶片型壓電致動器,但并不受此限,比如用單晶片型和層疊型之類的其他類型的壓電致動器和靜電式致動器亦可。并且第一壓電元件64、第二壓電元件66和電極板68的形狀亦無需為四邊形,其他形狀比如圓形亦可。

如圖1至圖3所示,致動器58位于框體12內(nèi),配置于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和第四側面28之間形成的空間中,以使驅(qū)動軸62于縱向面向不同方向。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通過后述的支撐機構80可自由滑動地被支撐在驅(qū)動軸62上。

夾著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的、作為驅(qū)動機構的致動器58的對面,作為引導機構116在第一側面22與第二側面24之間的角部和第二側面24與第三側面26之間的角部形成有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該實施形態(tài)中,第一引導部82向上方及右方(第四側面28方向)突出。而第二引導部84向下方及右方(第四側面28方向)突出。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沿筐體12縱向即光軸方向形成。

但本實施形態(tài)中,第一引導部82未形成于第二中間透鏡固定件56的部分,而是第二中間透鏡固定件56的前后部分被第一引導部82夾住,以此進行相對于第二中間透鏡固定件56的筐體12的定位。

另一方面,與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相對應,在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上于第二側面24側的上下角部形成有第一被引導部86、第二被引導部88。該實施形態(tài)中,第一被引導部86、第二被引導部88縱向形成有第一凹槽90、第二凹槽92以對應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的突出,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與第一被引導部86、第二被引導部88構成軌道。此外,第一凹槽90、第二凹槽92的上下表面上形成有第一突起94、第二突起96向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突出。第一突起94、第二突起96為比如半球狀,分別形成于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的多處(該實施形態(tài)中為沿第一被引導部86、第二被引導部88的兩處)。

所述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的上下表面與第一被引導部86、第二被引導部88的第一突起94、第二突起96的頂端相接。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被第二側面24的上下角部形成的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夾住,沿筐體12縱向自由滑動支撐。因此,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以各驅(qū)動軸62為中心進行旋轉(zhuǎn)的動作(第一被引導部86、第二被引導部88上下方向的動作)受到限制。此外,第二側面24與,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是平行的,幾乎沒有間隙,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與驅(qū)動軸62的排列方向(圖2、圖3中為左右方向)的寬度可縮小。此外,第一被引導部86、第二被引導部88僅與第一突起94、第二突起96的頂端相接,所以與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的筐體12的接觸面積小,可減小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與筐體12之間發(fā)生的摩擦并沿筐體12縱向即光軸方向引導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

略設空隙使第一突起94、第二突起96與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在第一透鏡支架52或第二透鏡支架54要進行所述旋轉(zhuǎn)動作時相接,比一直保持相接狀態(tài)更為理想??煞乐沟谝煌黄?4、第二突起96的磨損以及減少不必要的驅(qū)動阻力。當然,一直保持相接狀態(tài)也沒問題。此外,與支撐機構80之間夾著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位于其對面的筐體12的角部上形成有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即使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進行所述旋轉(zhuǎn)動作,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的中心的動作量亦比其還小。

此外,在第一側面22及第三側面26上形成相對的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亦可。此時,形成于各自的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上的第一被引導部86、第二被引導部88(第一突起94、第二突起96)與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相接,將各自的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夾在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之間進行引導最好。即形成上下表面作為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將被第一被引導部86、第二被引導部88接于該上下表面亦可。這種情況下,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無需分別設于第一側面22和第二側面24以及第二側面24和第三側面26之間的角部,兩者相對設于第一側面22和第三側面26上即可。

無論如何,引導機構不采用將腕部從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延伸至夾著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的驅(qū)動軸62的對面的結構,因此可縮小左右方向的尺寸,可對透鏡驅(qū)動裝置18進行小型化。

支撐機構80在變焦透鏡側和對焦透鏡側皆具備同樣的結構。例如,下面對對焦透鏡側進行說明。如圖2和圖6所示,支撐機構80的支撐部98從對焦用第二透鏡支架54向第四側面28側呈塊狀突起,與第二透鏡支架54合為一體。該支撐部98上形成有向驅(qū)動軸62呈V字形打開的支撐槽100,與驅(qū)動軸62平行。此外,支撐部98上繼支撐槽100后,于上下方形成有向第四側面28側突出的嵌合部102。該嵌合部102上分別形成有嵌合槽104。

夾持部件106具備:嵌合于各個嵌合部102的嵌合槽104內(nèi)的嵌合片部108,以及設于上下方嵌合片部108之間的夾持部110。夾持部110的驅(qū)動軸62側形成凹陷的近半圓形。該夾持部110之間夾著驅(qū)動軸62。夾持部110與驅(qū)動軸62于剖面方向分別在上下2點(共計4點)發(fā)生接觸。此外,第四側面28側的夾持部110通過壓緊部件112的施力部120被壓向驅(qū)動軸62側。因此,上側嵌合片部108或下側嵌合片部108至少有一方相互分離。

壓緊部件112設有從上方看呈C字形的系止部114。另一方面,在支撐部98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18,該突出部118由系止部114從突出部118兩側夾緊,系止于突出部118周圍,將壓緊部件112固定于支撐部98上。如此將壓緊部件112的系止部114嵌入支撐部98的突起部118進行固定,可減少支撐部98向上方的突出部分,縮小照相裝置10上下方向的寬度。此外,壓緊部件112上形成有從系止部114向下延伸的平板狀施力部120,夾持部110憑借該施力部120的彈性夾緊驅(qū)動軸62。憑借支撐機構80的如此結構,第二透鏡支架54會對驅(qū)動軸62產(chǎn)生適當摩擦并得到支撐。

此外,各驅(qū)動軸62于比如根部和頂端部分2處分別通過由彈性材料構成的襯套(彈性部件)122支撐于筐體12上,可于筐體12上自由振動。

即亦如圖7所示,襯套122具備配置于前后兩側的法蘭部124和配置于該法蘭部124之間的咬合部126。咬合部126形成為周向為圓的凹部。該襯套122的中心形成有插入孔128,驅(qū)動軸62插入該插入孔128并對插入孔128進行擴張。并且,對遠離振動部件60的襯套122與驅(qū)動軸62進行粘合固定,而近處的襯套122與驅(qū)動軸62不進行粘合。

在筐體12的第一側面22(下表面)的內(nèi)側,面向襯套122的咬合部126形成有第一支撐用突部130。而在筐體12的第三側面24(上表面)的內(nèi)側,面向襯套122的咬合部126形成有第二支撐用突部132。第一支撐用突部130上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半圓形的第一咬合槽134,另一方面,在第二支撐用突部132上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半圓形的第二咬合槽136。并且,第一支撐用突部130與第二支撐用突部132的頂端相接,同時第一咬合槽134和第二咬合槽136夾緊襯套122的圓形咬合部126,支撐驅(qū)動軸62于筐體12上自由振動(尤其是對著驅(qū)動軸62的軸方向)。

此外,筐體12內(nèi)設有變焦用第一透鏡鏡筒位置檢測器138和對焦用第二透鏡鏡筒位置檢測器140。各個第一透鏡鏡筒位置檢測器138、第二透鏡鏡筒位置檢測器140為相同結構,由沿照相裝置10縱向交互配置不同磁極(S極和N極)的第一磁極部件142、第二磁極部件144和檢測磁場強度的第一MR傳感器146、第二MR傳感器148(圖6僅體現(xiàn)第二MR傳感器148)構成。第一MR傳感器146、第二MR傳感器148分別固定于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的支撐部98的下方與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合成一體并向第四側面28側突出的MR傳感器固定部150上。第一磁極部件142、第二磁極部件144面向第一MR傳感器146、第二MR傳感器148固定于筐體12的第一側面22上。若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發(fā)生移動,第一MR傳感器146、第二MR傳感器148可檢測出各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的移動量和移動方向以反映磁場強度的變化,從第一MR傳感器146、第二MR傳感器148會輸出表示檢測出的磁場強度的變化的信號。

一側的第一MR傳感器146連接于第一MR傳感器用柔性線路板(以下簡稱第一MR用FPC)152上。第一MR用FPC152從連接在第一MR傳感器146上的第一連接部154處折彎后向變焦透鏡側上方延伸,通過第一側面22缺口于筐體12的縱向近中央位置形成的空間部156向下方延伸,再從第一側面22的下方向第五側面30側引出。此外,另一側的第二MR傳感器148連接于第二MR傳感器用柔性線路板(以下簡稱第二MR用FPC)158上。第二MR用FPC158從連接在第二MR傳感器148上的第二連接部160處折彎后向?qū)雇哥R側上方延伸,于所述空間部156處與第一MR用FPC152合成一體并向第五側面30側引出。

所述致動器58的振動部件60亦同樣連接有柔性線路板。即如圖8所示,各個振動部件60露出所述空間部156,連接于一側的振動部件60上的第一振動部件用柔性線路板(以下簡稱第一振動部件用FPC)162從一側的振動部件60向下方延伸,從第一側面22的下方向第五側面30側引出。此外,連接于另一側的振動部件60的第二振動部件用柔性線路板(以下簡稱第二振動部件用FPC)164從另一側的振動部件60向下方延伸,與第一振動部件用FPC162合成一體,從第一側面22的下方向第五側面30側引出。第一振動部件用FPC162和第二振動部件用FPC164分三個端子部,振動部件60的驅(qū)動軸62側的電極層70處通過第一端子部166,背面?zhèn)鹊碾姌O層72處通過第二端子部168,電極板68的通電用連接部76處通過第三端子部170分別利用焊錫等進行連接。第一端子部166于遠離驅(qū)動軸62的振動部件60的角部附近形成彎月形,并使該圓弧的中心為角部,如此可不碰到固定驅(qū)動軸62的粘合劑74。第二端子部168于振動部件60的中心部分形成為圓環(huán)狀。第三端子部170對應通電用連接部76,從振動部件60突出,形成環(huán)繞通電用連接部76的方形環(huán)狀。

下面對通過致動器58移動對焦用第二透鏡支架54的情況進行說明。如前所述,若對致動器58反復外加脈沖電壓,則振動部件60會反復做向一個方向變形為碗狀和欲通過電極板68的彈性急速恢復為原來的平板狀的動作。伴隨以上動作,驅(qū)動軸62亦會沿軸方向反復做微小的往返移動。向一個方向變形為碗狀時,第二透鏡支架54被支撐機構80支撐,與致動器58的驅(qū)動軸62發(fā)生摩擦接觸,因此第二透鏡支架54會與驅(qū)動軸62一起移動。另一方面,振動部件60欲急速恢復為原來的平板狀時,驅(qū)動軸62亦反方向高速移動,第二透鏡支架54因其高速而無法追隨驅(qū)動軸62的動作,無法返回原來的位置而停留在當前位置。因此,第二透鏡支架54通過一個動作而根據(jù)振動部件60的變形幅度大小程度進行移動。通過反復外加脈沖電壓來重復進行如此移動動作,可使第二透鏡支架54移動至所希望的位置。

這種情況下,第二透鏡支架54被設于一側的上下方向近中央位置的驅(qū)動軸62和設于另一側上下位置的作為引導機構的筐體12的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所支撐,同時沿照相裝置10的縱向進行引導,因此可以穩(wěn)定移動第二透鏡支架54。

而變焦用第一透鏡支架52的動作亦與對焦用第二透鏡支架54相同。

示例中第一突起94、第二突起96設為半球狀,但采用骰子狀或其他形狀也沒問題。此外,第一突起94、第二突起96設有兩處,但一處或三處以上也沒問題。此外,第一突起94、第二突起96采用金屬等其他部件形成并固定在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上亦可。此外,對第一突起94、第二突起96或者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的至少一方采用潤滑結構亦可。

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分別形成為從角部突出的形狀,但不采用突出的結構,而是以比如第一側面22和第三側面26本身作為第一引導部82、第二引導部84與第一被引導部86、第二被引導部88直接相接的結構亦可。

此外,雖然示例中致動器58配置為驅(qū)動軸62于縱向朝向相反,但配置為朝向相同亦可。并且,僅設置單側致動器58亦可。

此外,示例中筐體12分為從第一部件20到第五部件36為止的5份,但采用其他劃分方法也沒問題。

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的上端比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的上端更置于上方,但設為高度相當也沒問題。并且,采用其他引導機構可以使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更薄。比如,采取從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將腕部向夾著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的驅(qū)動軸62的對面延伸的結構亦可。比如如圖9所示,從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延伸的腕部上沿光軸方向設有貫通孔172,將沿光軸方向延伸的引導軸174插入貫穿該貫通孔172并固定于筐體12上的構成亦可。此外,如圖9(b)所示,設置沿光軸方向貫穿的缺口176代替貫通孔174亦可。此外如圖10所示,以在筐體12或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的至少一方上設置沿光軸方向延伸的第一引導槽180、第二引導槽182,在該第一引導槽180、第二引導槽內(nèi)配置第一球體184、第二球體186的構成作為引導機構亦可。圖10中僅體現(xiàn)了左方,比如在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和致動器58之間設置從第一側面22垂直立起的壁面,在該壁面與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之間配置球體亦可。

再者,如上述實施形態(tài),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的上方無特殊部件,因此作為將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插入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的方向比較合適,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受此限。比如形成第一透鏡支架52、第二透鏡支架54的第一開口部52a、第二開口部54a,從左右方向或下方插入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亦可。此外,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并不限于從與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的光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插入,從與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的光軸相交的方向即可,比如對著光軸方向斜向插入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并且,上述實施形態(tài)的結構中,沿第一透鏡鏡筒14、第二透鏡鏡筒16的光軸方向設有形成屈曲光軸光學系統(tǒng)的光學部件棱柱透鏡40,本實用新型亦包括不設此類光學部件的結構。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nèi)做出各種變化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實質(zhì)內(nèi)容。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和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組合。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