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
背景技術:
最近,隨著社會真正地步入信息時代,在處理并顯示大量的信息的顯示設備領域得到了急速的發(fā)展,對應于此,多種多樣的平板顯示裝置被開發(fā)并受矚目。
這種平板顯示裝置的具體示例有:液晶顯示裝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LCD)、等離子顯示裝置(Plasma Display Panel device:PDP)、場發(fā)射顯示裝置(Field Emission Display device:FED)、電致發(fā)光顯示裝置(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ELD)等,這些平板顯示裝置因為表現(xiàn)出薄型化、輕量化、低耗電化等優(yōu)秀的性能,所以正快速地取代著現(xiàn)有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
其中,尤其是液晶顯示裝置因為表現(xiàn)出了高對比度(contrast ratio)、適于顯示視頻、且耗電少的特點,所以被應用于筆記本電腦、顯示器、TV等多種領域,其成像原理利用了液晶的光學各向異性和極化性質,眾所周知地,液晶其分子結構細長且具備:對于排列具有方向性的光學各向異性;以及在放置于電場內的情況下,分子排列方向根據(jù)其大小而變化的極化性質。
即,一般液晶顯示裝置將在形成有用于驅動液晶的陣列層(array layer)的第一基板和具有用于體現(xiàn)顏色的濾色層(color-filter layer)的第二基板之間夾設液晶層并將其粘合而成的液晶面板作為必要構成,并且其通過內部的電場改變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而產(chǎn)生透射率之差。
這種液晶面板的透射率之差通過設置于其背面的背光源(back light)的光而反應濾色器的顏色組合,從而以顏色圖像的形態(tài)顯示。
通常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制造工序可以分為:完成液晶面板的面板(cell)工序,使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和背光源一體化的模塊(module)工序。
其中,面板工序重復進行多次的薄膜沉積(thin film deposition)、光刻(photolithography)、蝕刻(etching)等過程而在各基板上體現(xiàn)陣列層和濾色層,并且在面板工序中,在第一基板或者第二基板中的某一個形成用于粘合的密封圖案(seal pattern)后,在中間夾著液晶層而使兩個基板對向地粘合,從而完成液晶面板。如此地完成的液晶面板,在模塊工序中貼附偏光板和驅動電路等后,與背光源一體化而形成液晶顯示裝置。
另外,這種液晶顯示裝置會經(jīng)過多種檢查工序而選取質優(yōu)的液晶顯示裝置,而在模塊工序后進行的檢查工序因為通過操作員的手工操作和操作員的肉眼進行確認,所以檢查時間過長,尤其可能因操作員的不注意而存在無法確認不良與否的情況。
用于解決上述問題的現(xiàn)有技術有韓國公開專利公報公開號第10-0213-0003398號(2013.01.09.公開)。
但是對于這種現(xiàn)有技術而言,存在如下的問題:面板檢查流程以連續(xù)的方式(in-line)形成,從而在對面板(cell)進行裝載、檢查、卸載工序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完成某一工序,則此后的工序需要被終止而維持待機狀態(tài),并且這種待機狀態(tài)導致的時間損失會降低整個檢查工序的效率。
并且,存在如下的問題,不具有用于安置面板的夾具的替換結構以及基于夾具的替換的點燈單元的替換結構,因此在對多種大小的面板綜合地進行電流檢查以及視覺檢查時受限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了改善上述問題而提出,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如下的面板檢查裝置,以轉位方式實現(xiàn)面板檢查工序,從而使裝載、檢查、卸載工序獨立地進行,因此可以顯著地縮短檢查工序的所需時間。
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如下的面板檢查裝置,通過使支撐面板的夾具框架可替換地構成,并通過根據(jù)夾具框架的替換而對應地替換點燈單元,從而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多種大小的面板檢查。
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目的可以利用如下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而實現(xiàn),包括:分度盤,設置成能夠以中心軸為基準進行旋轉,且形成為沿著周長形成有用于安置多個夾具框架的空間的板狀形態(tài);裝載部,布置在所述分度盤的一側而利用所述夾具框架堆載作為檢查對象的面板;第一檢查部,布置在所述裝載部的側部,并對所述面板進行電流檢查;第二檢查部,布置在所述裝載部的對向部,對完成通過所述第一檢查部的電流檢查的面板進行視覺檢查;以及卸載部,布置在所述第一檢查部的對向部,排出完成了通過所述第二檢查部的視覺檢查的面板。
其中,在所述分度盤上的夾具框架安置部分形成有階梯部,以支撐夾具框架的底面。
并且,在所述分度盤內部形成有氣壓配管,以提供用于固定需要安置于所述夾具框架的面板的氣壓,所述氣壓配管連接到形成于所述階梯部的氣壓孔,并且在所述夾具框架的底面形成有對應于所述氣壓孔的連接孔。
其中,所述裝載部包括:供應拾取器,從面板供應部分吸附面板而將面板移動至對準框架;對準檢查部,設置成在所述對準框架的下部能夠向左、右移動地設置,并檢查安置于對準框架的面板的排列狀態(tài);以及移送拾取器,吸附通過所述對準檢查部確認了排列的面板而將面板移送至夾具框架。
并且,所述第一檢查部包括:一個以上的電流檢查用相機,布置于夾具框架的上部;第一點燈單元,布置在所述電流檢查用相機和夾具框架之間,并具有第一點燈引腳模塊,該第一點燈引腳模塊形成為能夠上、下移動,且給安置于夾具框架的面板施加電源,其中,所述第一點燈引腳模塊可裝卸地設置于第一點燈單元。
另外,所述第二檢查部包括:一個以上的上部光源,布置在所述夾具框架的上部;視覺檢查用相機,布置在所述夾具框架和所述上部光源之間,且布置在經(jīng)過所安置的面板的中心的豎直線上;一個以上的傾斜光源,布置在所述夾具框架和視覺檢查用相機之間,而向所安置的面板提供傾斜的光源;第二點燈單元,布置在所述夾具框架和傾斜光源之間,并且具有第二點燈引腳模塊,該第二點燈引腳模塊設置成能夠上下移動,且給安置于夾具框架的面板施加電源,其中,所述第二點燈引腳模塊可裝卸地設置于第二點燈單元。
根據(jù)本發(fā)明,以轉位方式實現(xiàn)面板檢查工序,從而使裝載、檢查、卸載工序獨立地進行,因此可以顯著地縮短檢查工序的所需時間。
并且,可以構成為能夠替換用于支撐面板的夾具框架,并根據(jù)夾具框架的替換而對應地替換點燈單元,從而可廣泛地應用于多種大小的面板檢查。
附圖說明
圖1是概略地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結構的圖。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平面圖。
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分度盤的立體圖以及對于夾具框架的安置空間的立體圖。
圖4是對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第一檢查部的立體圖以及第一點燈單元的放大圖。
圖5是對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第二檢查部的立體圖以及第二點燈單元的放大圖。
附圖主要部分的符號說明
10:分度盤
12:階梯部
14:氣壓孔
16:夾具框架
18:連接孔
20:裝載部
21:對準框架
22:供應拾取器
24:對準檢查部
26:移送拾取器
30:第一檢查部
32:電流檢查用相機
34:第一點燈單元
36:第一點燈引腳模塊
40:第二檢查部
42:上部光源
44:視覺檢查用相機
46:傾斜光源
48:第二點燈單元
49:第二點燈引腳模塊
50:卸載部
P:氣壓配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結構進行詳細的說明。
在這之前,在判斷為對相關公知技術的具體說明有可能會不必要地模糊本發(fā)明的宗旨的情況下,省略其詳細的說明(例如,在裝載、卸載工序中,對面板的供應以及面板排出的機械移送結構,在第一、第二檢查部進行的面板檢查以及好壞判斷的具體流程)。并且,在本說明書的說明過程中使用的數(shù)字(例如,第一、第二等)僅僅是用于區(qū)分一個構成與另一個構成要素的識別符號。
并且,在本說明書以及權利要求書中使用的術語不應局限于詞典中的意思而被解釋,而應立足于發(fā)明人可以為了用最優(yōu)的方法對自己的發(fā)明進行說明而適當?shù)囟x術語的概念的原則,以符合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的含義和概念來解釋。
因此,本說明書中記載的實施例以及附圖中示出的結構只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不代表本發(fā)明的所有技術思想,所以應當理解,在本申請的角度下,可能存在能夠代替的多種等同物和變形例。
圖1是概略地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結構的圖,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平面圖,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分度盤的立體圖以及對于夾具框架的安置空間的立體圖,圖4是對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第一檢查部的立體圖以及第一點燈單元的放大圖,圖5是對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第二檢查部的立體圖以及第二點燈單元的放大圖。
參照圖1至圖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包括:分度盤(index plate)10、裝載部20、第一檢查部30、第二檢查部40以及卸載部50。
分度盤10是一種在安置作為檢查對象的液晶單元(Liquid Crystal Cell)(以下,記為‘面板(Cell)’)的狀態(tài)下,將面板移動至與各個檢查工序相關的區(qū)域的結構,并且設置成能夠以中心軸為基準進行旋轉,且設置成沿著周長形成有如下空間的板狀形態(tài),即,該空間用于支撐多個夾具框架16,該多個夾具框架16用于安置面板。圖1至圖5中,分度盤10的形狀以類似四邊形的板狀形態(tài)構成,從而形成為在一個邊安置有兩個夾具框架16的形態(tài),但不限于此,可以根據(jù)設計而形成為圓盤形或者多邊形板狀,并且沿著周長安置夾具框架16的空間的個數(shù)也可以多樣化。(以下,根據(jù)附圖中示出的事項而對各個邊突出的四邊形形態(tài)的分度盤以及在突出的各個邊上分別安置有兩個夾具框架的形態(tài)為前提進行說明。首先應明確,基于同樣形式,在進行后述的第一、第二檢查、卸載時操作的構成與上述分度盤的形態(tài)對應。)
如圖3所示,分度盤10沿著周長部分形成有能夠安置夾具框架16的多個空間(以下,記為‘夾具框架安置部分’),在所述夾具框架安置部分形成有階梯部12以支撐夾具框架16的底面。(附圖中示出了,夾具框架安置部分形成為在外側部開放的狀態(tài)下,朝內側具有‘匚’的空間,并且在此空間形成有階梯部的狀態(tài),但是夾具框架安置部分以及階梯部的形態(tài)不限于附圖中示出的情形)。
并且,在分度盤10形成有氣壓配管P,以提供用于固定需要安置于夾具框架16的面板的氣壓,氣壓配管P連接到形成于階梯部12的氣壓孔14,并且在夾具框架16的底面形成有對應于氣壓孔14的連接孔18,從而通過氣壓配管P施加的氣壓被傳遞至安置于夾具框架16的面板,從而實現(xiàn)面板的固定。
如上所述,通過從分度盤10可交換地得到支撐的夾具框架16的結構,本發(fā)明通過夾具框架16的交換實現(xiàn)多種規(guī)格以及大小的面板的綜合檢查(電流檢查+視覺檢查)。即,夾具框架16的大小以及形態(tài)在固定的狀態(tài)下,對夾具框架16使面板安置部分的大小多樣化(在此情況下,為了固定面板而需要使連接孔和氣壓孔的聯(lián)動固定),從而實現(xiàn)對面板的多種大小以及規(guī)格,例如對2.5英寸至9英寸范圍內的所有面板的檢查。
裝載部20是布置在分度盤10的一側,而起到用分度盤10上的夾具框架16堆載作為檢查對象的面板的作用的構成,具體地,裝載部20包括:供應拾取器22,從面板供應單元(面板移送帶等)吸附面板,并將面板移動至對準框架21;對準檢查部24,設置成能夠在對準框架21的下部向左、右移動,并檢查安置于對準框架21的面板的排列狀態(tài);移送拾取器26,吸附通過對準檢查部24確認排列的面板而移送至夾具框架16。
其中,裝載部20構成為可以在分度盤10的一側邊向左、右移動,從而可以構成為將所排列的面板安置到收容于分度盤10的一側邊的夾具框架16。
第一檢查部30是布置在裝載部20的側部而對安置于夾具框架16的面板進行電流檢查的構成,其通過給面板施加電流而檢查面板的短路性不良與否、閃爍(Flicker)不良與否等。具體地,如圖1以及圖4所示,第一檢查部30包括:一個以上的電流檢查用相機32,布置于夾具框架16的上部;第一點燈單元34,布置在電流檢查用相機32和夾具框架16之間,并具有第一點燈引腳模塊36,該第一點燈引腳模塊36被設置成能夠上、下移動而給安置于夾具框架16的面板施加電源。第一點燈引腳模塊36可裝卸地形成于第一點燈單元34。第一點燈引腳模塊36的裝卸是以與上述的夾具框架16的替換相同的理念而設計的,其是為了對具有多種規(guī)格的面板進行檢查而設計的。即,在面板的規(guī)格或者大小改變的情況下,用于給對應的面板施加電源的點燈引腳連接部分也同時改變,所以通過替換第一點燈引腳模塊36而實現(xiàn)對多種規(guī)格的面板的檢查。
第二檢查部40是布置在裝載部20的對向部,并對完成通過第一檢查部30的電流檢查的面板進行視覺檢查的構成,其通過給面板施加電源而進行面板的視覺檢查。具體地,如圖1以及圖5所示,第二檢查部40包括:一個以上的上部光源42,布置在夾具框架16的上部;視覺檢查用相機44,布置在夾具框架16和上部光源42之間,且布置在經(jīng)過所安置的面板的中心的豎直線上;一個以上的傾斜光源46,布置在夾具框架16和視覺檢查用相機44之間,向所安置的面板提供傾斜的光源;第二點燈單元48,布置在夾具框架16和傾斜光源46之間,并且具有第二點燈引腳模塊49,該第二點燈引腳模塊49被設置成能夠上下移動而給安置于夾具框架16的面板施加電源。第二點燈引腳模塊49可裝卸地形成于第二點燈單元48。第二點燈引腳模塊49的裝卸是以與上述的夾具框架16以及第一點燈引腳模塊36的替換相同的理念設計的,其是為了對具有多種規(guī)格的面板進行檢查而設計的。即,在面板的規(guī)格或者大小改變的情況下,用于給對應的面板施加電源的點燈引腳連接部分也同時改變,所以通過替換第二點燈引腳模塊49而實現(xiàn)對多種規(guī)格面板的檢查。并且,第二檢查部40還可以包括:下部光源(未圖示),在夾具框架16的下部提供光源,并且可以附加用于調節(jié)傾斜光源46和下部光源的光照射角以及高度的構成。(第二檢查部的具體構成以及檢查流程與本發(fā)明申請人已申請并授權的韓國授權專利公報授權號第10-1072390號(2011.10.11公告)中記載的整個內容或部分內容相對應,所以省略具體的說明。)
并且,在圖1至圖5中,將第一、第二檢查部30、40表現(xiàn)成暴露于裝置外部的形態(tài),但在實體裝置中,第一檢查部30以及第二檢查部40位于以殼體的形態(tài)得到保護的封閉空間內,從而在各個檢查工序中防止顆粒等異物污染面板,且除了檢查部之外,優(yōu)選為裝載以及卸載工序區(qū)域也以殼體形態(tài)得到保護。
另外,卸載部50布置在第一檢查部30的對向部,起到排出通過第二檢查部40完成視覺檢查的面板的作用,并且包括排出拾取器,其根據(jù)檢查結果將判斷優(yōu)良與否后的各個面板移送至對應的排出區(qū)域。
若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的結構進行整理,則如圖2所示,在中心布置有旋轉的板狀分度盤10的狀態(tài)下,在下側部布置卸載部50,在左側部布置裝載部20,在上側部布置第一檢查部30,在右側部布置第二檢查部40,從而在分度盤10停止的狀態(tài)下,進行各個工序,并且在完成各個工序后,通過使分度盤10旋轉90度而進行后端的工序。工序順序以裝載→第一檢查→第二檢查→卸載的順序進行,而在開始最初的工序時,在完成一個循環(huán)的工序(分度盤旋轉360度)后,在四個所有工序區(qū)域中進行對應的工序,因此可以最大化對面板檢查的工序時間效率。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位式面板檢查裝置以轉位(index)方式實現(xiàn)面板檢查工序,從而獨立地進行裝載、檢查、卸載工序,因此可以顯著地縮短工程的所需時間。
并且,構成為能夠替換用于支撐面板的夾具框架,并根據(jù)夾具框架的替換而對應替換點燈單元,從而可廣泛地應用于多種大小的面板檢查。
以下,雖然根據(jù)有限的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不限于此,在本發(fā)明的所屬技術領域具有基礎知識的人員可以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和權利要求范圍的等同范圍內進行多種修改以及變形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