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晶顯示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實施例涉及液晶顯示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信息處理技術的t艮,廣泛使用了諸如LCD(液晶顯示器)、PDP (等離子顯示器)或者AMOLED (有源矩陣有;^發(fā)光二極管)這樣的平 面顯示i殳備。由于這樣的平板顯示i更備已經被廣^用于^更攜式^殳備,因 此它們必須具有纖細的結構
發(fā)明內容
技術問題
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具有纖細結構的LCD。 技術解決方案
根據一個實施例,LCD包括笫一基板;面對第一14Sl的第二基板; 插入在第 一基板和第二^L之間的液晶層;以及布置在第二基波的側面處 用以向第二^^j^射光的光源。
根據一個實施例,LCD包括包含面對彼此的第一和第二14l的液 晶面板;與第二差41相連的連接基板;以及安^連接基ML上用以向第二 M的側面發(fā)射光的光源。
根據一個實施例,LCD包括液晶面板;布置在液晶面板內的偏振 層;粘附于液晶面板的底面的嘲:射構件;以及布置在液晶面板的側面處的 光源。
有益效果
根據實施例的LCD通過接收穿過液晶面板的側面(即包含在液晶面 板中的^的側面)的光來顯示圖像。因此,根據實施例的LCD不需要用于在水平方向上導光的構件,所 述光由光源產生。因而,才艮據實施例的LCD具有纖細的結構。
圖1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LCD的分解透視圖; 圖2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LCD的一個截面的剖視圖; 圖3示出了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液晶面板的一個截面的剖視圖; 圖4示出了根據第三實施例的LCD的一個截面的剖視圖;和 圖5示出了根據第四實施例的LCD的一個截面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對實施例的描述中,應理解,當面板、基板、層(或膜)、區(qū)域、 圖案、板、構件或者結構被稱作在另一面板、另一基板、另一層(或膜)、 另一區(qū)域、另一墊、另一構件、另一板或者另一結構"上"或"下"時, 其可以是"直接地"或者"間接地"在其他面板、基板、層(或膜)、區(qū) 域、板、構件或者結構之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中間層。此外, 基于附圖確定每個層的"上"或者"下"。
此外,出于清楚解釋的目的,可以簡化或者夸大附圖中所示的層的厚 度或者大小。另夕卜,可以根據每個元件的真實大小而縮小或者放大其大小。
圖1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LCD的分解透視圖,以及圖2示出了 根據第一實施例的LCD的一個截面的剖視圖。
參考圖1和圖2, LCD包括外殼100、反射板200、光學板300、液 晶面板400、連接基板500、發(fā)光二極管600和散射構件700。
外殼IOO容納^Jt板200、光學板300、液晶面板400、連接基板500、 發(fā)光二極管600和散射構件700。
反射板200布置在外殼100內用以在向上方向上>^射光,所述光由發(fā) 光二極管600產生。
光學板300改善所傳輸的光的特性。光學板300包括第一棱鏡板310、 偏#41320和第二棱銀fel 330。第一棱鏡板310布置在液晶面板400之下并在反射板200之上。更具 體地說,第一棱鏡板310插入在散射構件700和反射板200之間。此外, 第一棱鏡板310與散射構件700及反射板200接觸。
第一棱銀仗310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笫一棱鏡圖案。第一棱, 310通過折射所傳輸的光或者將所傳輸的光導向液晶面板400來增加LCD 的亮度。
偏振板320布置在液晶面板400上以使所傳輸的光在預定方向上偏 振。偏4^L320可以與液晶面板400緊密接觸。
第二棱鏡板330布置在偏#^1320上。第二棱鏡板330包括在第二方 向上延伸的第二棱鏡圖案。與第:棱,310類似,第二棱鏡板330通過
液晶面板400布置在外殼100內用以調務爭個像素中所傳輸的光的強 度,其中每個像素是圖像顯示單元。液晶面板400包括TFT (薄膜晶體 管)基板410、彩色濾光^41420和液晶層430。
TFT M 410通過經由連接J4! 500接收信號而在每個像素內形成 電場。TFT^L410包括底部J4SL411、偏振層412和TFT層413。
底部基板411是玻璃基&或者石英勤1。底部基仗411是透明的或者 半透明的。
偏振層412布置在底部^411上。更具體地說,通過涂布底部Jjtl 411的整個表面而形成偏振層412。偏振層412使所傳輸的光在預定方向 上偏振。
例如,可以通過在底部基板411上涂布TCF (薄型晶體膜)形成偏 振層412。
更具體地說,可以通過以下過程形成偏振層412。
首先,清潔底部141411。接下來,對底部a411進行等離子體處理。
然后,通過FAS狹^t模具式涂布(slot die coating)方法、Mayer桿 式涂布(rod coating)方法等等在底部^L 411上涂布TCF。此時,基于 涂布方向確定TCF的偏振方向。
由去離子水等使得所涂布的TCF圖案化。然后,由BaCl2等穩(wěn)定TCF。
最后,穩(wěn)定的TCF在大約60。到130。的溫度中進行熱處理。
此外,偏振層412包括諸如DBEF (反射型偏光增亮膜)的反射偏振 膜。反射偏振膜使所傳輸的光的一部分偏振并且反射所傳輸的光的剩余部 分。
例如,反射偏振膜包括幾百個具有彼此不同的折射指數的壓縮層。
在偏振層412上形成TFT層413。 TFT層413包括多條線、多個薄 膜晶體管和像素電極。TFT層413通過經由連接基板500接收電信號而 在每個像素中形成電場。
此外,偏振層412可以布置在TFT層413上。
彩色濾ifejj^ 420布置在TFT 141 410之上,同時面對TFT JjfeL 410。彩色濾光基板420包括多個彩色濾光片。彩色濾光基仗420通過密 封構件440與TFT基板410耦合。
液晶層430插入在TFT ^i41410和彩色濾光^i^SL 420之間。液晶層 430包括液晶。
此外,在TFT層413上安裝驅動IC401。
連接基仗500與TFT^41410在電氣上和物理上連接。例如,連接 500與TFT層413上形成的線電連接。
以柔性電路板的形式來準備連接基仗500 。連接基仗500與用于驅動 LCD的主基仗電連接。
發(fā)光二極管600直接安^L連接基板500上。此外,發(fā)光二極管600 布置在液晶面板400的側面處。更具體地說,發(fā)光二極管600布置在TFT 基&410的側面處,即底部基板411的側面處。
發(fā)光二極管600的高復基本上等于或大于TFT基& 410的厚度。
發(fā)光二極管600產生光,從而向液晶面板400的側面發(fā)射光。更具體 地說,發(fā)光二極管600向底部基波411的側面發(fā)射光。it4L射表面610面 對底部基板411的側面,發(fā)光二極管600的光通過it^C射表面610發(fā)射。
散射構件700布置在液晶面板400之下。具體地說,散射構件700 布置在底部基板411之下。散射構件700包括基膜(base film) 710和突 出圖案720?;?10是透明的。例如,樹脂被用于基膜710。
突出圖案720從基膜710突出。突出圖案720可以與基膜710整體地 形成。突出圖案720的每單位面積的突出的數量(在下文中稱作突出密度) 可以才艮據突出圖案720的位置而改變。
例如,在第二方向上增加突出密度。此外,可以與相對于發(fā)光二改管 600的距離成比例地逐漸增加突出密度。
"ft射構件700布置為使得突出圖案720面對液晶面板400,并且通過 粘合構件800而粘附于底部基板411。具體地說,粘合構件800粘附于散 射構件700同時粘附于底部基板411。
粘合構件800具有與底部基板411的折射指lti4^目同的折射指數。 具體地說,粘合構件800的折射指數對應于底部^41411的折射指數。
因而,入射到底部411中的光可以容易地入射1粘合構件800。 此外,入射到粘合構件800中的光由突出圖案720lt射。
具體地說,由于粘合構件800的折射指數與底部^41411的折射指數 基^t目同,因此容易^:射通過底部^L411的側面入射的光。
根據另一實施例,粘合構件800的折射指數可以大于底部141411的 折射指數。
例如,粘合構件800可以使用PSA (壓敏膠)等等。
^UL光二極管600發(fā)射的光通過底部^41411的側面入射。入射光由 ^t射構件700ft射,然后完全由底部^411反射。
部分入射光向上發(fā)射,而入射光的其他部分向下發(fā)射。此時,向上發(fā) 射的光通過穿過偏振層412而偏振,并然后用于顯示圖像。
此外,向下發(fā)射的光通過第一棱銀板310,由反射板200反射,然后 通過第一棱鏡板310。
兩次通過第一棱艦310的光具有由笫一棱鏡板310改善的特性,并 用于顯示圖像。
根據本實施例的LCD,光通過底部J4! 411的側面入射并由入射光 顯示圖像,從而不需要導it^L等。
因而,與附加使用導it^L的現(xiàn)有的LCD相比,根據本實施例的LCD 具有纖細的結構。此外,偏振層412布置在液晶面板400內,并且第一棱鏡板310插入在散射構件700和反射板200之間,從而根據本實施例的LCD可以顯示高質量的圖像。
此夕卜,通過連接基板500將驅動信號施加到液晶面板400和發(fā)光二極管600。換句話說,通過一個^L將驅動信號施加到液晶面板400和發(fā)光二極管600。
因而,根據本實施例的LCD可以通過簡單的過程形成。
另外,發(fā)光二極管600安M連接^L 500上,從而可以鄰近底部基板411的側面而布置發(fā)光二極管600。因而,可以減少從&光二極管600漏出的光。
因此,根據本實施例的LCD具有提高的亮度。
圖3是示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LCD的一個截面的剖視圖。本實施例還將參考上述實施例進一步描述半透^^射層(transflective layer )。
參考圖3,液晶面板400包括半透反射層414。半透反射層414插入在偏振層412和底部^jfel 411之間。半透^Jt層414允許部分入射光通過并>^射剩余的入射光。
通過將多個具有彼此不同的折射指數的半透反射層進行層壓而形成半透>^射層414。
入射到基膜710中的光由基膜710完全反射,并且光的一部分在半透反射層414中完全反射。
因而,入射到基膜710中的光可以均勻地向上發(fā)射,從而根據本實施例的LCD具有改善的亮度均勻性。
圖4和5是示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LCD的剖視圖。本實施例還將參考上述實施例進一步描述光學板的位置。
參考圖4,第一棱鏡板310插入在偏振板320和液晶面板400之間。此時,第一棱I^SL310、偏#^1320和第二棱M330可以彼此緊密接觸。
參考圖5,第一棱鏡板310可以插入在偏#^1320和第二棱鏡板330之間。
由于第一棱鏡板310布置在液晶面板上,因此所有用于顯示圖像的光通過第一棱鏡板310。因而,根據本實施例的LCD可以顯示高質量的圖像。
盡管參考實施例的多個說明性實施例對其進行了描述,但是應理解,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設計出大量的、將落在4^Hf內容的原則的精神和范圍內的其他修改和實施例。
工業(yè)實用性
根據本實施例的LCD用于顯示圖像。
權利要求
1.一種LCD,包括第一基板;面對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插入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的液晶層;和布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側面處用以向所述第二基板發(fā)射光的光源。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CD,還包括插入在所述第一141和所 述第二J^之間的偏振層。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CD,還包括插入在所述第一J41和所 述第二1^之間用以向下及Jlt部分所述光的^^射偏振膜。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CD,還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二^41之下 并具有嘲:射圖案的^t射構件。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LCD,還包括粘附于所述散射構件和所 述第二基仗的粘合構件。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LCD ,其中所述粘合構件具有對應于所 述第二基板的折射指數的折射指數。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CD,還包括 布置在所述第 一基&上的第 一棱銀板; 布置在所述第二^L之下的第二棱銜仗;和 布置在所述第一棱iysL之下的反射板。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LCD,其中所述第二棱鏡板與所述反射 板接觸。
9.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LCD,其中所述第 一棱*包括在第一 方向上延伸的第 一棱鏡圖案,以及所述第二棱銀tl包括在第二方向上延伸 的第二棱鏡圖案。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CD,還包括 布置在所述第 一基&上的第 一棱銀^; 與所述第一棱鏡;tl接觸的偏癡feL;和與所述偏4^L接觸的第二棱鏡板。
11. 一種LCD,包括包含面對彼此的第 一和第二基板的液晶面板; 與所述第二M相連的連接n;和安裝在所述連接J^L上用以向所述第二基仗的側面發(fā)射光的光源。
12.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LCD,其中所述液晶面板包括插入在所 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141之間的^JH"偏振層。
13.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LCD,其中所述第二基仗包括 透明的或半透明的底部基板; 布置在所述底部^L上的偏振層;和 在所述偏振層上形成的多條線。
14. 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LCD,其中所述連接141與所述線的至 少之一相連。
15.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LCD,其中所述第二基板包括 透明的或半透明的底部基板;在所述底部基&上形成的并包括多條線的薄膜晶體管層;和 在所述薄膜晶體管層上形成的偏振層。
16. —種LCD,包括 液晶面板;布置在所述液晶面板內的偏振層; 粘附于所述液晶面板的底面的^t射構件;和 布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側面的光源。
17.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LCD,還包括布置在所述液晶面板上的 光學板。
18.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LCD,還包括在所述偏振層之下形成的 并具有彼此不同的折射指數的多個層。
19.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LCD,其中所述散射構件包括具有突出 圖案的膜,并通過插入在所述^:射構件和所述液晶面板之間的粘合構件而粘附于所述液晶面板。
20.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LCD,其中從所述光源產生的光通過所 述液晶面板的側面而入射進入所述液晶面板,并且由入射光顯示圖像。
全文摘要
公開了一種LCD。所述LCD包括第一基板、面對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插入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的液晶層和布置在第二基板的側面處用以向第二基板發(fā)射光的光源。根據所述LCD,光通過第二基板的側面而入射進入第二基板,并由入射光顯示圖像。由于所述LCD不需要附加的導光板,因此與現(xiàn)有的LCD相比,所述LCD可以具有纖細的結構。
文檔編號G02F1/1335GK101636684SQ200880008313
公開日2010年1月27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3月30日
發(fā)明者姜承坤, 黃炫夏 申請人:Lg伊諾特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