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調(diào)式本夾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設計屬文化用品,是一種可調(diào)式本夾。
目前,人們使用的豎開本夾是由一個帶彈簧的軸連結上下板而制成的。當把它翻開時,由于上板和下板的末端之間的距離過長,經(jīng)常觸到前面的學生而使用時比較麻煩。本設計的目的是本夾打開之后,既不觸前面的學生,又增加對學習有益的功能。
具體要提供這樣的裝置上板掀開之后、上板的傾斜度能調(diào)節(jié),而且在已形成傾斜的上板可以架書,在上板上,在與下板連接處開設一個口,架書學習時,書本可通過這口翻過去,上板采用透明的材料,老師可透過這個板看清學生在讀什么書。
它是這樣實現(xiàn)的在上板的兩側上安有兩個可調(diào)整上板傾斜度的可調(diào)支撐片,在上板上安有可托書的托板,在托板安有可夾書的夾桿,上板由鋼絲連結之后再連接到彈簧軸上。
結合圖做詳細的說明圖1為可調(diào)式本夾的側視圖,圖2為可調(diào)支撐片的后視圖(由紙向外視圖),圖3為托板的C視圖,圖4為B視圖。
透明的上板(1)的兩側由鐵片(2)包起來,鋼絲(3)固定于鐵片(2)之中,鋼絲一端彎曲成軸(4)與彈簧軸(5)連結起來,彈簧的軸(6)又與下板(7)連接起來,與下板連接處開設有口(25)。
上支撐片(8)和下支撐片(9)通過軸(10)連接起來,在上支撐片上設有凹槽(11),下支撐片上設有卡片(12)。片卡推入槽時,上下支撐片的相對角度就固定下來,卡片推出槽時,上下兩支撐片就可繞軸(10)相對旋轉(zhuǎn)起來了,在上支撐片上設有軸套(13),鋼絲(3)穿過這個軸套(13)將上支撐片連接到上板上。上下支撐片及軸(10)組成了可調(diào)支撐片。上板被支撐之后,上板的傾余度靠上下支撐片的相對旋轉(zhuǎn)了的角來實現(xiàn),可調(diào)支撐片可繞鋼絲(3)旋轉(zhuǎn)合到上板上。
由鋼片制成的托板(14)一端卷曲為軸套(15),在軸套(15)內(nèi)穿(19)穿在軸套(17)上。夾住架在托板上書的力是來自于軸(19)和軸套(17)之間的摩擦力。
托板的支撐是這樣實現(xiàn)的由鋼片制成的支撐片(20)上設有軸套(21),讓軸套(21)內(nèi)穿過軸(19),支撐片(20)另一端設軸套(22)。鋼絲(23)一端穿在軸套(22)內(nèi);另一端穿在鐵片(2)的軸套(24)內(nèi)。托板被支撐托書時,鐵片(2),鋼絲(22),支撐片(20),托板(14)彼此連結形成穩(wěn)定的三角形,如圖1所繪。為使用美觀,隨托板折合到上板上,選擇適當寬度的支撐片(20)將口(25)遮住。
由于上板設置了調(diào)節(jié)上板傾斜度的功能,且在上板上可以架書,使用方便、靈活,又由于上板采用了透明的材料有益于老師教學。
(1)—上板,(2)—鐵片,(3)—鋼絲,(4)—軸(5)—軸,(6)—軸,(7)—下板,(8)—上支撐片,(9)—下支撐片,(10)—軸,(11)—凹槽,(12)—卡片,(13)—軸套,(14)—托板,(15)—軸套,(16)—鋼絲,(17)—軸套,(18)—夾桿,(19)—軸,(20)—支撐片,(21)—軸套,(22)—軸套,(23)—鋼絲,(24)—軸套,(25)—口,(26)—軸套,(27)—軸套。
最佳實施例上板(1)、下板(7)、鋼絲(3)、可調(diào)支撐片、托板(14)、鐵片(2)、支撐片(20)、鋼絲(23)、夾桿(18)、組成可調(diào)式本夾。鋼絲(23)、支撐片(20)、托板(14)、鐵片(2)彼此連接可形成穩(wěn)定的三角形,上支撐片(8)、下支撐片(9)繞著軸(10)轉(zhuǎn)動來改變上板的傾斜度,在上板上開了可供翻書的口(25),上板的材料是透明的,托板折合到上板后,支撐片(20)遮住口(25)。
權利要求1.一種由上板(1)、下板(7)、鋼絲(3)、可調(diào)支撐片、托板(14)、支撐片(20)、鋼絲(23)、夾桿(18)組成的可調(diào)式本夾,其特征在于可調(diào)支撐片連接到上板的兩側,鐵片(2)、托板(14)、支撐片(20)、鋼絲(23)彼此連接可形成穩(wěn)定三角形,在上板上開了可供翻書的口(25),上板材料是透明的。
專利摘要本設計屬文化用品,是一種可調(diào)式本夾。由上板(1)、下板(7)、鋼絲(3)、可調(diào)支撐片、托板(14)支撐片(20)、鋼絲(23)、夾桿(18)組成的可調(diào)式本夾。由于上板設置了調(diào)節(jié)上板傾斜度的功能,且在上板上可以架書,使用方便、靈活,又由于上板采用了透明的材料有益于老師教學。
文檔編號B42D9/00GK2251491SQ9620401
公開日1997年4月9日 申請日期1996年2月2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2月2日
發(fā)明者安炳日 申請人:安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