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打印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切斷打印介質的打印裝置。例如,日本特開平10-827號公報所公開的打印裝置通過驅動步進電動機而將由熱敏打印頭進行打印后的帶運送至切斷動作位置。打印裝置利用切割器將被運送至切斷動作位置的帶切斷。切割器通過電動機的驅動而動作。在切割器將帶切斷的期間,驅動脈沖朝向步進電動機輸出,步進電動機維持通電狀態(tài)。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在切割器將帶切斷時,打印裝置的電力消耗增大。為了抑制消耗電力增大,可考慮在帶的切斷期間使步進電動機成為非通電狀態(tài)的打印裝置。但是,上述打印裝置在帶切斷后需要用于將步進電動機從非通電狀態(tài)切換為通電狀態(tài)的時間。由此,從帶被切斷到執(zhí)行下一打印為止的時間可能會變長。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打印時間的增大和與打印介質的切斷相伴的消耗電力的增大的打印裝置。
本發(fā)明的打印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打印頭,對打印介質進行打印;運送輥,在該運送輥與所述打印頭之間夾入所述打印介質;運送電動機,使所述運送輥旋轉;承載臺,相對于所述打印頭和所述運送輥設置于運送所述打印介質的運送方向的下游側,所述打印介質配置于所述承載臺;切斷刃,能夠在切斷位置和切斷待機位置之間移動,所述切斷位置是在該切斷刃與所述承載臺之間夾入所述打印介質并進行切斷的位置,所述切斷待機位置是隔著所述打印介質通過的區(qū)域即運送區(qū)域而與所述承載臺對向的位置;切斷電動機,使所述切斷刃移動;傳感器,能夠檢測所述切斷刃是否處于包含在所述切斷刃的移動區(qū)域中的規(guī)定位置,輸出與檢測結果相應的信號;運送控制單元,對所述運送電動機進行驅動控制而將作為所述打印介質的規(guī)定部位的第一部位運送到所述承載臺;通電停止控制單元,在所述第一部位被所述運送控制單元運送到了所述承載臺的情況下,對正由所述運送控制單元進行驅動控制的所述運送電動機停止通電;切斷控制單元,在所述通電停止控制單元停止了通電的情況下,對所述切斷電動機進行驅動控制,使所述切斷刃從所述切斷待機位置移動到所述切斷位置,并進一步使所述切斷刃從所述切斷位置移動到所述切斷待機位置;第一勵磁控制單元,基于所述傳感器輸出的信號,在第一移動開始后且第二移動結束前對所述運送電動機執(zhí)行前勵磁,所述第一移動是通過所述切斷控制單元實現(xiàn)的所述切斷刃從所述切斷待機位置朝向所述切斷位置的移動,所述第二移動是通過所述切斷控制單元實現(xiàn)的所述切斷刃從所述切斷位置朝向所述切斷待機位置的移動,所述前勵磁是使所述運送電動機成為能夠開始驅動的狀態(tài)的勵磁;以及第一打印控制單元,在所述第二移動結束后,對正由所述第一勵磁控制單元執(zhí)行所述前勵磁的所述運送電動機進行驅動控制來運送所述打印介質,并且對所述打印頭進行驅動控制來對運送的所述打印介質進行打印。
根據(jù)上述結構,通過切斷控制單元使切斷刃從切斷待機位置移動到切斷位置,切斷刃在該切斷刃與承載臺之間切斷第一部位。在第一部位被切斷的期間,通電停止控制單元停止對于運送電動機的通電。因而,打印裝置能夠抑制與打印介質的切斷相伴的消耗電力的增大。另外,在切斷刃從切斷位置移動到切斷待機位置之前,打印裝置執(zhí)行前勵磁。因而,第一打印控制單元在第一部位被切斷之后能夠在短時間內開始對打印介質進行打印。因而,打印裝置能夠抑制打印時間的增大。由上可知,可實現(xiàn)能夠抑制打印時間的增大和與打印介質的切斷相伴的消耗電力的增大的打印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打印裝置1的立體圖。
圖2是進行第一次打印動作的打印裝置1的俯視圖。
圖3是切斷機構100的立體圖。
圖4是切斷機構100的另一立體圖。
圖5是承載臺支撐部150的立體圖。
圖6是承載臺180的立體圖。
圖7是示出打印裝置1的電氣結構的框圖。
圖8是打印處理的流程圖。
圖9是dc電動機正轉處理的流程圖。
圖10是示出從第一初始旋轉位置旋轉至第一工作旋轉位置的間歇齒輪136的變化的說明圖。
圖11是錯誤判定處理的流程圖。
圖12是示出第一次切斷動作的流程的說明圖。
圖13是執(zhí)行半切的切斷機構100的左視圖。
圖14是c電動機反轉處理的流程圖。
圖15是處于第一原點旋轉位置的間歇齒輪136的右視圖。
圖16是進行第二次打印動作的打印裝置1的俯視圖。
圖17是示出第二次切斷動作的流程的說明圖。
圖18是旋轉位置偏移了的間歇齒輪136的右視圖。
圖19是變形例的dc電動機反轉處理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1.打印裝置1的結構的概要>
參照附圖,對作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一例的打印裝置1進行說明。以下,將圖1中的上方、下方、左上方、右下方、左下方以及右上方分別定義為打印裝置1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前方以及后方來進行說明。本例的打印裝置1是對打印介質9(參照圖2)進行打印的裝置。本例的打印介質9是不具有透光性的管。在以下的說明中,除了特殊說明的情況之外,順時針和逆時針均表示俯視下的旋轉方向。
如圖1所示,打印裝置1具備包括本體箱體11和蓋部件12的外殼10。本體箱體11是在左右方向上較長的長方體狀的箱狀部件。本體箱體11具備朝向上方向的安裝面11a。蓋部件12是配置于本體箱體11的上側的板狀部件。蓋部件12的一端部能夠轉動地支撐于本體箱體11的后端部上側。蓋部件12能夠在封閉位置(圖示略)和開放位置(參照圖1)之間旋轉。封閉位置是覆蓋安裝面11a的蓋部件12的旋轉位置。開放位置是使安裝面11a向上方向開放的蓋部件12的旋轉位置。以下,將蓋部件12從開放位置轉向封閉位置的方向稱作閉方向,將與閉方向相反的方向稱作開方向。閉方向是箭頭a1所朝向的方向。開方向是箭頭a2所朝向的方向。
在蓋部件12設有突出部4。突出部4從蓋部件12向閉方向突出。在本體箱體11的內部設有蓋傳感器24(參照圖7)。在蓋部件12處于封閉位置的情況下,蓋傳感器24檢測出突出部4。即,蓋傳感器24能夠檢測出處于封閉位置的蓋部件12。在蓋部件12中的開方向的端面設有顯示部5(參照圖7)。顯示部5能夠顯示與打印裝置1有關的各種信息。
在本體箱體11的內部的右后部設有基板19。在基板19設有cpu41、rom42、ram44以及閃存45(參照圖7)等。cpu41掌控打印裝置1的動作。
在外殼10的側面設有操作部17、管插入口15以及管排出口16。操作部17是包括電源按鈕和啟動按鈕的多個操作按鈕。操作部17設于本體箱體11的前表面的右側上部。管插入口15是用于將打印介質9向外殼10的內部引導的開口。管插入口15設于本體箱體11的右表面的后側上部,且是在上下方向上稍長的矩形狀。管排出口16是用于將打印介質9向外殼10的外部排出的開口。管排出口16設于本體箱體11的左表面的后側上部,且是在上下方向上稍長的矩形狀。管排出口16處于比管插入口15稍靠前側處。
在安裝面11a設有包括打印介質安裝部40和墨帶安裝部30的安裝部7。安裝部7是向上方開口的凹部。安裝部7的底壁部相對于本體箱體11的底壁部隔開間隙而從上方對向。
打印介質安裝部40呈直線狀地從管插入口15延伸至管排出口16的右側附近。打印介質安裝部40在內側形成運送打印介質9的空間即運送區(qū)域58。打印介質9能夠相對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裝卸。以下,將打印介質安裝部40延伸的方向稱作“運送方向”,將沿著運送方向從管插入口15朝向管排出口16的一側稱作“下游側”,將與下游側相反的一側稱作“上游側”。
墨帶安裝部30是能夠裝卸墨帶盒90的部位。墨帶安裝部30在俯視下以與墨帶盒90大致對應的開口形狀形成。本例的墨帶安裝部30設于安裝面11a的左前部。墨帶安裝部30位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的前側。
形成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的延伸設置方向上的中央部中的前端部的空間與形成于墨帶安裝部30的后端部的空間連通。將使打印介質安裝部40與墨帶安裝部30連通的空間稱作連通空間8(參照圖2)。
如圖2所示,在墨帶安裝部30安裝墨帶盒90。墨帶盒90具備箱體101、墨帶卷軸81以及卷繞卷軸300。箱體101是收納墨帶卷軸81和卷繞卷軸300等的盒狀體。墨帶卷軸81和卷繞卷軸300分別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圓筒狀的部件。墨帶卷軸81配置于卷繞卷軸300的右方。卷繞卷軸300和墨帶卷軸81分別由設于箱體101的第一支撐孔(圖示略)和第二支撐孔(圖示略)支撐為能夠繞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軸線旋轉。第一支撐孔由從墨帶安裝部30的底壁部向上方延伸的墨帶卷繞軸63支撐。墨帶卷繞軸63能夠與卷繞卷軸300一體地旋轉。第二支撐孔由后述的檢測用旋轉軸71支撐。檢測用旋轉軸71能夠與墨帶卷軸81一體地旋轉。
墨帶96以其寬度方向與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勢纏繞于墨帶卷軸81和卷繞卷軸300。架設于墨帶卷軸81和卷繞卷軸300的墨帶96的一部分露出到箱體101的外側,配置于連通空間8。以下,將從箱體101露出到外側的墨帶96稱作特定墨帶96a。
墨帶卷繞軸63經由單向離合器(圖示略)與驅動電動機88(參照圖7)連結。驅動電動機88是設于本體箱體11內部的脈沖電動機,能夠向正轉方向和反轉方向旋轉。正轉方向是電動機旋轉驅動的方向的一個方向。反轉方向是與正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單向離合器僅將驅動電動機88的正轉驅動力和反轉驅動力中的反轉驅動力向墨帶卷繞軸63傳遞。正轉驅動力是驅動電動機88向正轉方向的旋轉驅動力,反轉驅動力是驅動電動機88向反轉方向的旋轉驅動力。墨帶卷繞軸63通過反轉驅動力而逆時針旋轉。
<2.打印機構80的結構>
參照圖2,說明打印機構80。打印機構80將打印介質9和特定墨帶96a以重疊的狀態(tài)夾入,對打印介質9打印字符的機構。字符例如是文字、圖形、數(shù)字以及符號等。
如圖2所示,打印機構80包括壓印輥27、第一運送部21、第二運送部22、上游側傳感器23、下游側傳感器25以及打印頭60。壓印輥27在成為連通空間8的后方的位置設于運送區(qū)域58。
第一運送部21相對于壓印輥27在運送方向上的上游側設于運送區(qū)域58。第一運送部21包括驅動輥21a和從動輥21b。驅動輥21a和從動輥21b均沿著上下方向。從動輥21b旋轉自如地設于比驅動輥21a靠前方處。
第二運送部22在比壓印輥27靠運送方向的下游側處設于運送區(qū)域58。第二運送部22包括驅動輥22a和從動輥22b。驅動輥22a和從動輥22b均沿著上下方向。從動輥22b旋轉自如地設于比驅動輥22a靠前方處。
壓印輥27和驅動輥21a、22a均連結于驅動電動機88(參照圖7)。當驅動電動機88向正轉方向旋轉驅動時,壓印輥27和驅動輥21a、22a分別順時針旋轉。另一方面,當驅動電動機88向反轉方向旋轉驅動時,壓印輥27和驅動輥21a、22a分別逆時針旋轉。
從動輥21b、22b能夠在作用位置(參照圖2)和退避位置(圖示略)之間位移。在從動輥21b、22b處于作用位置的情況下,從動輥21b、22b分別從前方與驅動輥21a、22a接近而對向。在該情況下,從動輥21b、22b能夠分別將打印介質9夾入該從動輥21b、22b與驅動輥21a、22a之間。另一方面,在從動輥21b、22b處于退避位置的情況下,從動輥21b、22b從驅動輥21a、22a向前方離開。處于退避位置的從動輥21b、22b均從打印介質9向前方離開。
從動輥21b、22b分別隨著桿79(圖1參照)的姿勢的變化而在退避位置和作用位置之間位移。桿79設于本體箱體11的內側,且設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的后方。桿79在從本體箱體11向上方延伸的姿勢即開姿勢和在本體箱體11的內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姿勢即閉姿勢之間位移。當用戶使桿79從開姿勢變?yōu)殚]姿勢時,從動輥21b、22b分別從退避位置位移至作用位置。
上游側傳感器23在運送方向上設于第一運送部21和管插入口15之間。上游側傳感器23在從運送區(qū)域58向下方退避了的位置固定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的底壁部。本例的上游側傳感器23是具備發(fā)光體(圖示外)和受光體(圖示外)的透射型光傳感器??蓜硬考?9能夠進入形成于發(fā)光體和受光體之間的間隙。可動部件29能夠在進入運送區(qū)域58的位置即第一進入位置和進入上游側傳感器23的發(fā)光體和受光體之間的位置即第二進入位置之間移動??蓜硬考?9被施力部件(圖示外)向從第二進入位置朝向第一進入位置的方向施力。安裝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的打印介質9使可動部件29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從第一進入位置向第二進入位置移動。上游側傳感器23通過檢測處于第二進入位置的可動部件29來檢測打印介質9。
下游側傳感器25在運送方向上設于第二運送部22和管排出口16之間。下游側傳感器25具備發(fā)光體25a和受光體25b。發(fā)光體25a和受光體25b在前后方向上隔著運送區(qū)域58而對向。通過配置于發(fā)光體25a和受光體25b之間(即運送區(qū)域58)的打印介質9將從發(fā)光體25a朝向受光體25b照射的光遮擋,下游側傳感器25檢測出打印介質9。
打印頭60是包括能夠發(fā)熱的發(fā)熱體的板狀體,設于連通空間8。打印頭60通過設于本體箱體11內部的打印頭電動機89(參照圖7)的驅動力而能夠在夾持位置(參照圖2)和離開位置(圖示略)之間移動。夾持位置是在打印頭60與壓印輥27之間將特定墨帶96a和打印介質9以重疊的狀態(tài)夾入的打印頭60的配置位置。離開位置是相對于運送區(qū)域58處于與壓印輥27相反一側的打印頭60的配置位置。
<3.切斷機構100的構造和動作概要>
參照圖2~圖6,說明切斷機構100。在圖2中,示意地圖示切斷機構100,在圖13中,省略后述的安裝板109和第二傳感器119(參照圖3)的圖示。
如圖2所示,切斷機構100設于管排出口16和下游側傳感器25之間。切斷機構100是對打印介質9執(zhí)行切斷動作的機構。本例的切斷動作包含半切和全切。半切是留下打印介質9的周向的一部分而進行切斷的切斷動作。全切是將打印介質9在整個周向上切斷的切斷動作。
切斷機構100的概要如下。切斷機構100具備切斷刃275和承載臺180。切斷刃275和承載臺180在前后方向上對向配置。切斷刃275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的刃部275a,且能夠在前后方向上移動。切斷機構100在打印介質9被配置于承載臺180之后,使切斷刃275朝向承載臺180移動。切斷刃275的刃部275a將打印介質9夾入該刃部275a與承載臺180之間。通過切斷刃275朝向承載臺180按壓打印介質9,來執(zhí)行對于打印介質9的切斷動作。此外,切斷機構100通過切換承載臺180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來將對于打印介質9的切斷動作切換為半切或全切。在以下的說明中,將打印介質9被切斷刃275和承載臺180夾入的運送方向的位置稱作切斷執(zhí)行位置s。在本例中,切斷刃275在運送方向上的位置與切斷執(zhí)行位置s一致。
如圖3所示,切斷機構100具備承載臺移動機構120和切斷刃移動機構200。承載臺移動機構120是使承載臺180在左右方向上移動的機構。切斷刃移動機構200是將切斷刃275支撐為能夠在前后方向上移動的機構。
<3-1.承載臺移動機構120>
承載臺移動機構120具備承載臺支撐部150、承載臺180、dc電動機104以及動力傳遞部105(參照圖4)等。
<3-1-1.承載臺支撐部150>
承載臺支撐部150具備保持部件102、支撐部件152以及支撐棒161、163。保持部件102是設于比運送區(qū)域58靠下側處的在側視下呈大致矩形狀的板狀部件。
如圖3、圖4所示,支撐部件152是固定于保持部件102的上側的板狀部件。支撐部件152包括下壁部152a、左壁部152b以及右壁部152c。下壁部152a配置于運送區(qū)域58的下側。下壁部152a是在俯視下以跨運送區(qū)域58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狀的壁部。左壁部152b和右壁部152c分別是從下壁部152a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向上方立起設置的壁部。左壁部152b和右壁部152c均在左視下呈l字狀。左壁部152b和右壁部152c的內側角部接近運送區(qū)域58(參照圖3)。
支撐棒161、163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棒狀部件,從上方依次排列設置。支撐棒161、163均由左壁部152b和右壁部152c支撐。
<3-1-2.承載臺180>
圖4~圖6所示的承載臺180配置于左壁部152b和右壁部152c之間。承載臺180具備支撐部186(參照圖4、圖5)、安裝部187(參照圖6)以及覆蓋部185(參照圖6)。此外,在圖6中,省略承載臺180的支撐部186的圖示。
支撐部186是在上下方向上較長的長方體狀的箱狀部件。在支撐部186形成有兩個上插通孔186a和兩個下插通孔186b。兩個上插通孔186a和兩個下插通孔186b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兩個上插通孔186a的一方貫穿支撐部186的左壁部,兩個上插通孔186a的另一方貫穿支撐部186的右壁部。同樣,兩個下插通孔186b的一方貫穿支撐部186的左壁部,兩個下插通孔186b的另一方貫穿支撐部186的右壁部。在兩個上插通孔186a中插通支撐棒161,在兩個下插通孔186b中插通支撐棒163。由此,承載臺180由支撐棒161、163支撐為能夠在左右方向上移動。
支撐棒161、163分別支撐螺旋彈簧171、173(參照圖5)。螺旋彈簧171在形成于上插通孔186a的內側的抵接壁部(圖示外)和左壁部152b之間以壓縮的狀態(tài)配置。螺旋彈簧173在形成于下插通孔186b的內側的抵接壁部(圖示外)和左壁部152b之間以壓縮的狀態(tài)配置。螺旋彈簧171、173分別經由抵接壁部(圖示外)而對承載臺180向右方施力。
如圖6所示,安裝部187是安裝于支撐部186(參照圖5)的前表面的大致長方體狀的部件。安裝部187的前表面187a形成為平面狀。覆蓋部185是薄板狀的部件。覆蓋部185以覆蓋安裝部187的前表面187a的上端部、下端部以及右部的方式安裝于安裝部187。覆蓋部185通過使安裝部187的前表面187a的左部朝向前方露出,而形成具有與覆蓋部185的板厚相應的深度的凹部190。凹部190朝向前方開口。以下,將前表面187a中通過而覆蓋部185露出的部位稱作對向面187b。
覆蓋部185的前表面包括兩個第一接觸面181和第二接觸面182。兩個第一接觸面181隔著凹部190而在上下方向上相鄰。第二接觸面182配置于比凹部190和第一接觸面181靠右方處。
具有上述結構的承載臺180能夠沿著支撐棒161、163在左右方向上在全切位置(圖示略)和半切位置(參照圖3~圖5)之間移動。全切位置是第二接觸面182處于切斷執(zhí)行位置s的承載臺180的左右方向位置。換言之,全切位置是第二接觸面182與切斷刃275的刃部275a對向并接觸的承載臺180的左右方向位置。半切位置是凹部190和兩個第一接觸面181配置于切斷執(zhí)行位置s的承載臺180的左右方向位置。換言之,半切位置是兩個第一接觸面181與刃部275a對向并接觸的承載臺180的左右方向位置。沿著左右方向從半切位置到全切位置的距離(以下,稱作第一規(guī)定距離)由圖6的尺寸w1圖示。
<3-1-3.dc電動機104、動力傳遞部105>
如圖3所示,dc電動機104固定于保持部件102的右表面的前部。dc電動機104的輸出軸貫穿保持部件102,從保持部件102向左方突出。在dc電動機104的輸出軸的頂端部設有電動機齒輪104a。
如圖4所示,動力傳遞部105是用于將dc電動機104的驅動力向承載臺180傳遞的機構。動力傳遞部105具備旋轉部件106(參照圖3)、間歇齒輪136、軸部154、凸輪驅動齒輪156、凸輪部件160(參照圖5)以及接觸部179(參照圖5)。旋轉部件106(參照圖3)相對于保持部件102的后部配置于左側。旋轉部件106是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軸線(圖示外)為中心而旋轉的部件,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在旋轉部件106的右部形成第一齒部和第二齒部(圖示略)。第一齒部在右視下形成為圓環(huán)狀,經由多個齒輪(圖示外)與電動機齒輪104a連結。第二齒部配置于第一齒部的內側,在右視下為圓形狀。本例的第二齒部與第一齒部一體地形成。
間歇齒輪136相對于保持部件102設于與旋轉部件106相反的一側。間歇齒輪136設于貫穿保持部件102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支軸132。支軸132由保持部件102支撐為能夠旋轉。支軸132的左端部支撐中間齒輪(圖示外)。中間齒輪相對于保持部件102配置于左側,且配置于旋轉部件106(參照圖3)的第一齒部的內側。中間齒輪與旋轉部件106的第二齒部(圖示略)嚙合。由此,dc電動機104的驅動力傳過電動機齒輪104a、旋轉部件106、中間齒輪以及支軸132而向間歇齒輪136傳遞。在間歇齒輪136的周面中的旋轉方向上的一部分設有齒部136a。
以下,將以支軸132為中心的右視下的逆時針方向稱作“第一旋轉方向”,將與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稱作“第二旋轉方向”。第一旋轉方向是箭頭a1所朝向的方向。第二旋轉方向是箭頭a2所朝向的方向。在dc電動機104向正轉方向旋轉驅動的情況下,間歇齒輪136向第一旋轉方向旋轉。另一方面,在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旋轉驅動的情況下,間歇齒輪136向第二旋轉方向旋轉。
如圖10(a)所示,間歇齒輪136包括壁部139和開口壁部137。壁部139在從支軸132離開的位置在以支軸132為中心的旋轉方向上延伸。開口壁部137在以支軸132為中心的旋轉方向上與壁部139并列地設置。開口壁部137形成孔138???38在前后方向上貫穿間歇齒輪136且在以支軸132為中心的旋轉方向上延伸。開口壁部137包括第一端部137a和第二端部137b。第一端部137a是從第一旋轉方向側與138對向的端部,第二端部137b是從第二旋轉方向側與孔138對向的壁部。
如圖4所示,在間歇齒輪136的后方設有安裝板107。安裝板107從保持部件102的后端部向右方突出。在安裝板107設有第一傳感器117。本例的第一傳感器117是具備發(fā)光體(圖示外)和受光體(圖示外)的透射型光傳感器。壁部139、第一端部137a、孔138以及第二端部137b能夠通過在發(fā)光體和受光體之間形成的間隙。以下,將從第一傳感器117的發(fā)光體朝向受光體照射的光與旋轉的間歇齒輪136相交的位置稱作位置k(參照圖10(a))。
在壁部139、第一端部137a以及第二端部137b通過位置k的情況下,間歇齒輪136遮擋從第一傳感器117的發(fā)光體照射的光。由此,第一傳感器117檢測到間歇齒輪136。另一方面,在孔138通過位置k的情況下,從第一傳感器117的發(fā)光體照射的光通過孔138而由第一傳感器117的受光體接受。由此,第一傳感器117檢測不到間歇齒輪136。
間歇齒輪136的旋轉范圍包含第一初始旋轉位置(參照圖10(a))、第一原點旋轉位置(參照圖15)以及第一工作旋轉位置(參照圖10(b))。在間歇齒輪136處于第一初始旋轉位置的情況下,齒部136a的第二旋轉方向的端部處于從支軸132的正上方的位置向第一旋轉方向稍微位移后的旋轉位置。另外,在間歇齒輪136處于第一初始旋轉位置的情況下,第一端部137a處于從位置k向第一旋轉方向稍微位移后的位置。在該情況下,孔138配置于位置k,所以第一傳感器117檢測不到間歇齒輪136。
第一原點旋轉位置是處于第一初始旋轉位置的間歇齒輪136向第二旋轉方向稍微旋轉后的旋轉位置。在間歇齒輪136處于第一原點旋轉位置的情況下,第一端部137a位于位置k(參照圖15)。在該情況下,第一傳感器117檢測到間歇齒輪136。第一工作旋轉位置是齒部136a的第一旋轉方向的端部處于支軸132的后方的間歇齒輪136的旋轉位置。在間歇齒輪136處于第一工作旋轉位置的情況下,第二端部137b處于從位置k向第二旋轉方向稍微位移后的旋轉位置。在該情況下,孔138配置于位置k,所以第一傳感器117檢測不到間歇齒輪136。
如圖4所示,軸部154是在比間歇齒輪136靠上方且比支撐棒163靠下方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軸部件。軸部154由支撐部件152的左壁部152b和右壁部152c支撐為能夠旋轉。軸部154延伸至比右壁部152c靠右方處。以下,將以軸部154為中心的右視下的逆時針方向稱作“第三旋轉方向”,將與第三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稱作“第四旋轉方向”。第三旋轉方向是圖5所示的箭頭a3所朝向的方向。第四旋轉方向是圖5所示的箭頭a4所朝向的方向。
凸輪驅動齒輪156固定于軸部154的右端部。凸輪驅動齒輪156能夠與軸部154一起旋轉。在凸輪驅動齒輪156的周面設有齒部156a(參照圖5)。齒部156a能夠與間歇齒輪136的齒部136a嚙合。通過齒部156a與齒部136a(參照圖4)嚙合,凸輪驅動齒輪156通過間歇齒輪136而旋轉。此外,在間歇齒輪136處于第一初始旋轉位置的情況下,齒部136a的第二旋轉方向的端部位于比齒部156a的下端部稍微靠大致前方處,間歇齒輪136和凸輪驅動齒輪156彼此不嚙合。
如圖5所示,凸輪部件160在左壁部152b和右壁部152c之間由軸部154支撐。凸輪部件160能夠與軸部154一起旋轉。凸輪部件160具備相對于后述的接觸部179滑動的凸輪面162。凸輪面162包含第一凸輪面162a、第二凸輪面162b以及第三凸輪面162c。第一凸輪面162a是與第四旋轉方向(箭頭a4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面,朝向左方。第二凸輪面162b是從第一凸輪面162a的第四旋轉方向的端部起沿著第四旋轉方向而向左側延伸的面。以下,將以軸部154為中心的旋轉方向上的第二凸輪面162b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沿著左右方向的距離稱作第二規(guī)定距離。第二規(guī)定距離由圖5的尺寸w2圖示。第二規(guī)定距離與第一規(guī)定距離(圖6的尺寸w1)相同。第三凸輪面162c是從第二凸輪面162b的第四方向的端部起與第四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面,朝向左方。
圖5所示的凸輪部件160處于初始旋轉位置。在凸輪部件160處于初始旋轉位置的情況下,第一凸輪面162a位于軸部154的正上方。
接觸部179是從承載臺180的支撐部186的下壁部向下方突出的半球狀。接觸部179能夠與承載臺180一起在左右方向上移動。在凸輪部件160處于初始旋轉位置且承載臺180處于半切位置的情況下(參照圖3、圖4),接觸部179被螺旋彈簧171、173的作用力從左方向第一凸輪面162a按壓。
<3-1-4.承載臺移動機構120的動作概要>
參照圖3~圖5,說明與dc電動機104的旋轉驅動相伴的承載臺180的動作概要。在dc電動機104的旋轉驅動前,承載臺移動機構120處于初始狀態(tài)。在承載臺移動機構120處于初始狀態(tài)的情況下,間歇齒輪136處于第一初始旋轉位置,凸輪部件160處于初始旋轉位置,承載臺180處于半切位置。
在承載臺移動機構120處于初始狀態(tài)的情況下,當dc電動機104向正轉方向旋轉驅動時,間歇齒輪136(參照圖4)向第一旋轉方向(箭頭a1方向)旋轉。間歇齒輪136不與凸輪驅動齒輪156嚙合而空轉。因此,承載臺180維持位于半切位置的狀態(tài)。
另一方面,在承載臺移動機構120處于初始狀態(tài)的情況下,當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旋轉驅動時,間歇齒輪136(參照圖4)向第二旋轉方向(箭頭a2方向)旋轉。在間歇齒輪136剛開始向第二旋轉方向旋轉之后,間歇齒輪136與凸輪驅動齒輪156嚙合。通過間歇齒輪136繼續(xù)向第二旋轉方向旋轉,凸輪驅動齒輪156向第三旋轉方向(圖5的箭頭a3方向)旋轉。由此,凸輪部件160從初始旋轉位置向第三旋轉方向旋轉。向第三旋轉方向旋轉的第二凸輪面162b從第四旋轉方向側與接觸部179接觸。接觸部179被第二凸輪面162b向左方向施力。承載臺180抵抗螺旋彈簧171、173的作用力而從半切位置朝向全切位置移動。
在接觸部179取代第二凸輪面162b而與第三凸輪面162c的第三方向的端部接觸了時(圖示略),承載臺180到達全切位置。通過dc電動機104繼續(xù)向反轉方向旋轉驅動,接觸部179相對于第三凸輪面162c滑動。在該期間,承載臺180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不變,承載臺180位于全切位置。
<3-2.切斷刃移動機構200>
參照圖3,說明切斷刃移動機構200。切斷刃移動機構200具備旋轉部215。旋轉部215是形成于上述旋轉部件106(參照圖3)的左部的部分。也就是說,旋轉部215能夠與上述第一齒部和第二齒部(圖示略)一體地旋轉。在旋轉部215的左表面設有按壓銷215a。按壓銷215a是從旋轉部215向左方突出的圓柱體。
以下,將旋轉部件106的旋轉方向中的左視下的逆時針方向稱作“第一方向”,將與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稱作“第二方向”。第一方向是圖3所示的箭頭b1所朝向的方向。第二方向是圖3所示的箭頭b2所朝向的方向。在dc電動機104向正轉方向旋轉驅動的情況下,旋轉部215向第一方向旋轉,在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旋轉驅動的情況下,旋轉部215向第二方向旋轉。
旋轉部215的旋轉范圍包含第二初始旋轉位置(參照圖3)、第二原點旋轉位置(圖示略)以及第二工作旋轉位置(參照圖13)。在旋轉部215處于第二初始旋轉位置的情況下,按壓銷215a處于從軸部106a的正上方的旋轉位置向第一方向稍微位移后的旋轉位置。在旋轉部215處于第二原點旋轉位置的情況下,按壓銷215a處于軸部106a的大致正上方。第二原點旋轉位置是從第二初始旋轉位置向第二方向稍微位移后的旋轉位置。在旋轉部215處于第二工作旋轉位置的情況下,按壓銷215a處于軸部106a的下后方。在間歇齒輪136處于第一初始旋轉位置、第一原點旋轉位置以及第一工作旋轉位置的各個情況下,旋轉部215處于第二初始旋轉位置、第二原點旋轉位置以及第二工作旋轉位置。
在比旋轉部215靠左方且比電動機齒輪104a靠左后方處設有連桿部件220。連桿部件220是在右視下為大致l字型的板狀部件。連桿部件220能夠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連桿軸部223為中心而旋轉。連桿軸部223的右端部固定于保持部件102的左表面。以下,將以連桿軸部223為中心的左視下的逆時針方向稱作第三方向,將與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稱作第四方向。第三方向是圖3所示的箭頭b3所朝向的方向。第四方向是圖3所示的箭頭b4所朝向的方向。連桿部件220被設于連桿軸部223的彈簧220a向第四方向施力。
連桿部件220具備第一板狀部221和第二板狀部222。第一板狀部221是在運送區(qū)域58的下側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狀部。第二板狀部222是從第一板狀部221的前端部起相對于第一板狀部221的長度方向傾斜大致90°而向上側延伸的板狀部。第二板狀部222的上端部相對于運送區(qū)域58配置于前側。
在第一板狀部221設有彈簧軸部226和卡定片225、227。彈簧軸部226從第一板狀部221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ǘㄆ?25、227均在比彈簧軸部226靠后方處從第一板狀部221朝向左方突出??ǘㄆ?25設于第一板狀部221的上表面的后端部。卡定片227設于第一板狀部221的下表面中比前后方向中心靠后部處。
在彈簧軸部226以發(fā)生了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設有扭力彈簧235。扭力彈簧235具備第一臂部231和第二臂部232。第一臂部231通過從下側對卡定片225施力而卡定于卡定片225。第二臂部232通過從上側對卡定片227施力而卡定于卡定片227。
連桿部件220的旋轉范圍包含第三初始旋轉位置(參照圖3)、第三原點旋轉位置(圖示略)以及第三工作旋轉位置(參照圖13)。在連桿部件220處于第三初始旋轉位置的情況下,第一臂部231從下側與處于第二初始旋轉位置的旋轉部215的按壓銷215a接觸。在連桿部件220處于第三原點旋轉位置的情況下,第一臂部231從下側與處于第二原點旋轉位置的旋轉部215的按壓銷215a接觸。在連桿部件220處于第三工作旋轉位置的情況下,第一板狀部221在左視下向下后方延伸(參照圖13)。
在旋轉部215處于第二初始旋轉位置、第二原點旋轉位置以及第二工作旋轉位置的各個情況下,連桿部件220處于第三初始旋轉位置、第三原點旋轉位置以及第三工作旋轉位置。
第一板狀部221的后端部是被檢測部221a。在連桿部件220處于第三初始旋轉位置或第三原點旋轉位置的情況下,被檢測部221a處于第二傳感器119的上側。
第二傳感器119安裝于在旋轉部件106的后方從保持部件102向左方突出的安裝板109。本例的第二傳感器119是包含發(fā)光體和受光體的透射型傳感器。在連桿部件220處于第三工作旋轉位置的情況下,被檢測部221a配置于在第二傳感器119的發(fā)光體和受光體之間形成的間隙。在該情況下,第二傳感器119檢測到連桿部件220。
在第二板狀部222的上端部設有突出銷238。突出銷238從第二板狀部222向右方突出。突出銷238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臂部件277的前端部連接。臂部件277的后端部收容于在比突出銷238靠后方處配置的收容部件272。收容部件272是以能夠在前后方向上移動的方式載置于保持部件102的下壁部152a,且在前后方向上開口的箱狀部件。在收容部件272的內側設有切斷刃275(參照圖12),與臂部件277的后端部連結。切斷刃275(參照圖12)是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狀體,被設于收容部件272的內側的安裝彈簧(圖示外)向前方施力。
在切斷刃275的后端部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的刃部275a(參照圖12(a))。切斷刃275能夠與臂部件277一體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動。
切斷刃275的移動范圍包含第一切斷待機位置(參照圖12(a))、第二切斷待機位置(圖示略)以及切斷位置(參照圖12(b))。在連桿部件220處于第三初始旋轉位置、第三原點旋轉位置以及第三工作旋轉位置的各個情況下,切斷刃275處于第一切斷待機位置、第二切斷待機位置以及切斷位置。第二切斷待機位置是切斷刃275的可動范圍的前端位置。第一切斷待機位置是處于第二切斷待機位置的切斷刃275向后方稍微位移后的位置。切斷位置是切斷刃275的可動范圍的后端位置。在切斷刃275處于切斷位置的情況下,刃部275a能夠與承載臺180的第一接觸面181或第二接觸面182接觸。
以下,將切斷刃275從第一切斷待機位置到切斷位置的移動稱作“第一移動”,將從切斷位置到第二切斷待機位置的移動稱作“第二移動”。切斷刃275的第一移動伴隨于dc電動機104向正轉方向的旋轉驅動而執(zhí)行,切斷刃275的第二移動伴隨于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的旋轉驅動而執(zhí)行。在本例中,第一移動和第二移動各自的所需時間均為100ms。另外,在對第一切斷待機位置和第二切斷待機位置進行統(tǒng)稱的情況下,稱作“切斷待機位置”。處于切斷待機位置的切斷刃275處于比運送區(qū)域58靠前側處。
<3-3.切斷刃移動機構200的動作概要>
對與dc電動機104的旋轉驅動相伴的切斷刃移動機構200的動作概要進行說明。在dc電動機104的旋轉驅動前,切斷刃移動機構200處于初始狀態(tài)。在切斷刃移動機構200處于初始狀態(tài)的情況下,旋轉部215處于第二初始旋轉位置,連桿部件220處于第三初始旋轉位置,切斷刃275處于第一切斷待機位置。
當dc電動機104向正轉方向旋轉驅動時,旋轉部215向第一方向(箭頭b1方向)旋轉。伴隨于旋轉部215向第一方向的旋轉,按壓銷215a向下方按壓第一臂部231。連桿部件220向第三方向(箭頭b3方向)旋轉,突出銷238使臂部件277向后方移動。臂部件277和收容部件272從可動范圍的前端位置向后方移動,切斷刃275從第一切斷待機位置向后方移動。
另一方面,在切斷刃移動機構200處于初始狀態(tài)的情況下,當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旋轉驅動時,旋轉部215向第二方向(箭頭b2方向)旋轉。按壓銷215a與第一臂部231接觸。與旋轉部215向第一方向旋轉的情況相比,按壓銷215a與第一臂部231的接觸位置更接近彈簧軸部226。通過旋轉部215向第二方向旋轉,按壓銷215a向下方按壓第一臂部231。連桿部件220向第三方向旋轉。臂部件277和收容部件272從可動范圍的前端位置向后方移動,切斷刃275從第一切斷待機位置向后方移動。
<4.打印裝置1的電氣結構>
參照圖7,對打印裝置1的電氣結構進行說明。在打印裝置1的基板19設置cpu41、rom42、ram44、閃存45以及輸入輸出接口49等,它們經由數(shù)據(jù)總線而連接。
rom42存儲供cpu41執(zhí)行后述的打印處理(參照圖8)的程序。ram44暫時存儲各種數(shù)據(jù)。ram44包含切斷次數(shù)存儲區(qū)域(圖示略)和旋轉方向存儲區(qū)域(圖示略)。在切斷次數(shù)存儲區(qū)域中存儲切斷次數(shù)。切斷次數(shù)是打印裝置1切斷打印介質9的累計次數(shù)。在本例中,切斷次數(shù)是與在后述的打印處理(參照圖8)中打印裝置1執(zhí)行的打印動作的次數(shù)相同的值。在旋轉方向存儲區(qū)域中存儲在切斷機構100切斷打印介質9的情況下dc電動機104旋轉驅動的方向。cpu41在ram44的旋轉方向存儲區(qū)域中存儲表示“正轉方向”或“反轉方向”的信息。
輸入輸出接口49與操作部17、上游側傳感器23、下游側傳感器25、蓋傳感器24、第一傳感器117、第二傳感器119以及驅動電路91~95連接。操作部17將輸入的各種信息向cpu41輸出。上游側傳感器23在檢測到了可動部件29的情況下,向cpu41輸出激活信號,而在沒檢測到可動部件29的情況下,向cpu41輸出非激活信號。下游側傳感器25在檢測到了打印介質9的情況下,向cpu41輸出激活信號,而在沒檢測到打印介質9的情況下,向cpu41輸出非激活信號。蓋傳感器24在檢測到了突出部4的情況下,向cpu41輸出激活信號,而在沒檢測到突出部4的情況下,向cpu41輸出非激活信號。
第一傳感器117在檢測到了間歇齒輪136的情況下,向cpu41輸出激活信號,而在沒檢測到間歇齒輪136的情況下,向cpu41輸出非激活信號。第一傳感器117在檢測到了從第一初始旋轉位置移動至第一原點旋轉位置的間歇齒輪136的情況下,取代非激活信號而輸出激活信號。即,第一傳感器117能夠檢測切斷刃275是否處于第二切斷待機位置,并根據(jù)檢測結果而輸出激活信號和非激活信號。第二傳感器119在檢測到了被檢測部221a的情況下,向cpu41輸出激活信號,而在沒檢測到被檢測部221a的情況下,向cpu41輸出非激活信號。在第二傳感器119檢測到了被檢測部221a時,切斷刃275處于切斷位置。因而,第二傳感器119能夠檢測切斷刃275是否處于切斷位置,并根據(jù)檢測結果而輸出激活信號和非激活信號。
驅動電路91~95分別與顯示部5、打印頭60、驅動電動機88、打印頭電動機89以及dc電動機104連接。cpu41通過對驅動電路91進行驅動控制而在顯示部5顯示各種信息。cpu41通過對驅動電路92進行驅動控制而使打印頭60的發(fā)熱體發(fā)熱。cpu41通過向驅動電路93~95分別發(fā)送驅動信號而對驅動電動機88、打印頭電動機89以及dc電動機104進行驅動控制。
<5.打印介質9和墨帶盒90的安裝方法>
參照圖1、圖2,對打印介質9和墨帶盒90的安裝方法進行說明。蓋部件12處于開放位置,桿79處于開姿勢,打印頭60處于打印頭離開位置。用戶將打印介質9安裝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打印介質9以跨管插入口15和管排出口16之間的方式安裝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之后,用戶將墨帶盒90安裝于墨帶安裝部30,使桿79從開姿勢位移到閉姿勢。從動輥21b、22b均從退避位置移動至作用位置。由第一運送部21和第二運送部22分別夾持的打印介質9的部位以被壓潰的方式彈性變形。用戶使蓋部件12旋轉至封閉位置。由此,打印介質9和墨帶盒90的安裝完成。此時,配置于承載臺180的打印介質9的與運送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狀與安裝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之前的打印介質9的截面形狀大致相同(參照圖12(a))。在剛安裝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之后配置于承載臺180的打印介質9的厚度相當于圖12的尺寸l1。
<6.打印處理>
參照圖8~圖18,對cpu41所執(zhí)行的打印處理進行說明。在執(zhí)行打印處理之前,打印介質9被安裝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墨帶盒90被安裝于墨帶安裝部30,蓋部件12處于封閉位置,切斷機構100處于初始狀態(tài)。在切斷機構100處于初始狀態(tài)的情況下,承載臺移動機構120和切斷刃移動機構200均處于初始狀態(tài)。第一傳感器117和第二傳感器119均輸出非激活信號。當用戶操作操作部17而接入打印裝置1的電源后,cpu41從rom42讀出用于執(zhí)行打印處理的程序,開始打印處理。即使用戶接入電源,驅動電動機88也處于非通電狀態(tài)。
參照圖2、圖3、圖8~圖15,對執(zhí)行第一次打印動作的情況下的打印處理進行說明。如圖8所示,cpu41通過取得上游側傳感器23和下游側傳感器25各自的檢測結果,來判斷打印介質9是否被恰當?shù)匕惭b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s1)。在上游側傳感器23和下游側傳感器25的至少任一方的傳感器沒有檢測到打印介質9的情況下,cpu41判斷為打印介質9沒有被恰當?shù)匕惭b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s1:否),成為待機狀態(tài)。在上游側傳感器23和下游側傳感器25都檢測到了打印介質9的情況下,cpu41判斷為打印介質9被恰當?shù)匕惭b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s1:是),使處理移向s2。
cpu41驅動打印頭電動機89,使打印頭60從離開位置移動至夾持位置(s2)。打印頭60將打印介質9夾入該打印頭60與壓印輥27之間。如圖2所示,在本例中,處于第一運送部21和第二運送部22之間的打印介質9的部位成為在整個運送方向上以被壓潰的方式發(fā)生了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
cpu41在ram44的切斷次數(shù)存儲區(qū)域(圖示略)覆蓋寫入“0”并存儲(s3),使對于驅動電動機88的通電停止(s4)。此外,在電源剛接入之后的第一次打印動作中,由于驅動電動機88為非通電狀態(tài),所以cpu41維持驅動電動機88的非通電狀態(tài)(s4)。
cpu41執(zhí)行dc電動機正轉處理(s5)。如圖9所示,cpu41向正轉方向對dc電動機104進行旋轉驅動(s11)。通過開始dc電動機104向正轉方向的旋轉驅動,處于第一初始旋轉位置的間歇齒輪136(參照圖10(a))向第一旋轉方向(箭頭a1方向)旋轉。在該情況下,第一傳感器117繼續(xù)輸出非激活信號。
另外,如圖3所示,通過開始dc電動機104向正轉方向的旋轉驅動,處于第二初始旋轉位置的旋轉部215向第一方向(箭頭b1方向)旋轉,處于第三初始旋轉位置的連桿部件220向第三方向(箭頭b3方向)旋轉,處于第一切斷待機位置的切斷刃275(參照圖12(a))向后方移動。切斷刃275的第一移動開始。如圖9所示,cpu41執(zhí)行錯誤判定處理(s12)。
參照圖11,對錯誤判定處理進行說明。此外,錯誤判定處理是用于由cpu41判定間歇齒輪136的旋轉位置是否處于恰當?shù)男D位置的處理。cpu41將表示正在旋轉驅動的dc電動機104的方向的信息存儲于ram44的旋轉方向存儲區(qū)域(s21)。例如,cpu41在ram44的旋轉方向存儲區(qū)域存儲表示“正轉方向”的信息(s21)。
cpu41判斷第一傳感器117正在輸出的信號是否進行了切換(s22)。cpu41在判斷為第一傳感器117輸出的信號沒有進行切換的情況下(s22:否),使處理移向s23。
cpu41判斷從切斷刃275的第一移動開始起(圖9,s11)是否經過了特定時間(s23)。特定時間大致等于從切斷刃275的第一移動開始起到切斷刃275開始與打印介質9接觸為止的時間。切斷刃275在第一切斷待機位置和切斷位置之間開始與打印介質9接觸。也就是說,特定時間比切斷刃275的第一移動的所需時間短。換言之,特定時間比間歇齒輪136從第一初始旋轉位置(參照圖10(a))旋轉至第一工作旋轉位置(參照圖10(b))的所需時間短。本例的特定時間作為一例是70ms。
cpu41在判斷為沒有經過特定時間的情況下(s23:否),使處理移向s22。在直到經過特定時間為止的期間(s23:否),cpu41反復執(zhí)行s22、s23。cpu41在判斷為經過了特定時間的情況下(s23:是),使處理移向s13(參照圖9)。此外,關于第一傳感器117輸出的信號在經過特定時間之前進行了切換的情況(s22:是),將在后面描述。
如圖9所示,cpu41在執(zhí)行錯誤判定處理后(s12),判斷第二傳感器119是否輸出了激活信號(s13)。在朝向切斷位置移動的切斷刃275沒有到達切斷位置的情況下,第二傳感器119繼續(xù)輸出非激活信號(s13:否),cpu41成為待機狀態(tài)。向切斷位置移動的切斷刃275朝向承載臺180對打印介質9施力。由此,打印介質9一邊使周向的一部分進入凹部190,一邊以被壓潰的方式逐漸彈性變形(圖示略)。
如圖10(b)、圖12(b)、圖13所示,在旋轉部215旋轉到了第二工作旋轉位置時,第二傳感器119檢測到被檢測部221a,取代非激活信號而輸出激活信號(s13:是)。此時,連桿部件220旋轉至第三工作旋轉位置,切斷刃275移動至切斷位置,間歇齒輪136旋轉至第一工作旋轉位置。處于切斷位置的切斷刃275將打印介質9夾入該切斷刃275與承載臺180之間(參照圖12(b))。切斷刃275的從切斷位置向后方的移動受到承載臺180的第一接觸面181限制,連桿部件220的從第三工作旋轉位置向第三方向的旋轉受到限制。切斷刃275的第一移動結束。
如圖9所示,cpu41通過以一定的旋轉驅動量進一步向正轉方向對dc電動機104進行旋轉驅動,來朝向承載臺180對打印介質9進一步施力,對打印介質9進行半切(s14)。如圖13所示,旋轉部215從第一工作旋轉位置(參照圖13)進一步向第一方向(箭頭b1方向)旋轉。被檢測部221a維持配置于第二傳感器119(參照圖3)的發(fā)光體和受光體之間的間隙的狀態(tài),第二傳感器119繼續(xù)輸出激活信號。按壓銷215a對扭力彈簧235的第一臂部231向下方施力,從而扭力彈簧235的彈性力經由連桿部件220傳遞到切斷刃275。由此,切斷刃275對打印介質9朝向承載臺180施力。切斷刃275將打印介質9的第一部位9a的除了進入凹部190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切斷(參照圖12(b))。結果,打印介質9的第一部位9a被半切(s14)。cpu41使dc電動機104向正轉方向的旋轉驅動結束(s15),使處理返回打印處理(參照圖8)。
在本例中,cpu41根據(jù)從第二傳感器119取代非激活信號而輸出激活信號起是否經過了一定的時間,來判斷dc電動機104是否進一步向正轉方向旋轉驅動了一定的旋轉驅動量。也就是說,cpu41基于第二傳感器119的輸出結果來判斷是否對打印介質9施加了切斷刃275執(zhí)行半切所需的負荷。此外,執(zhí)行s14的cpu41也可以取代以一定的旋轉驅動量對dc電動機104進行旋轉驅動而根據(jù)打印介質9的大小和材質等來變更dc電動機104的旋轉驅動量。
cpu41在存儲于切斷次數(shù)存儲區(qū)域的“0”上覆蓋寫入加上了“1”之后的值即“1”并存儲(s6)。cpu41執(zhí)行dc電動機反轉處理(s7)。
如圖14所示,cpu41通過參照ram44的切斷次數(shù)存儲區(qū)域來判斷切斷次數(shù)是否是“1”(s31)。cpu41在判斷為切斷次數(shù)是“1”的情況下(s31:是),開始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的旋轉驅動(s32)。通過開始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的驅動,間歇齒輪136從第一工作旋轉位置向第二旋轉方向(箭頭a2方向)旋轉,旋轉部215從比第二工作旋轉位置靠第一方向的位置向第二方向(箭頭b2方向)旋轉。在旋轉部215通過了第一工作旋轉位置之后,連桿部件220從第三工作旋轉位置向第四方向(箭頭b4方向)旋轉,切斷刃275從切斷位置向前方移動。切斷刃275的第二移動開始,第二傳感器119取代激活信號而輸出非激活信號。此外,第一傳感器117繼續(xù)輸出非激活信號。
cpu41判斷第一傳感器117是否正在輸出激活信號(s33)。cpu41在判斷為第一傳感器117沒在輸出激活信號的情況下(s33:否),成為待機狀態(tài)。切斷刃275從被半切后的打印介質9向前方離開(圖示略)。在間歇齒輪136旋轉到了第一原點旋轉位置時(參照圖15),第一傳感器117取代非激活信號而輸出激活信號(s33:是)。cpu41使dc電動機104結束向反轉方向旋轉驅動(s34)。在dc電動機104結束了旋轉驅動時(s34),旋轉部215在第二原點旋轉位置停止,連桿部件220在第三原點旋轉位置停止,切斷刃275在第二切斷待機位置停止(s34)。由此,切斷刃275的第二移動結束。
cpu41執(zhí)行驅動電動機88的前勵磁(s35)。前勵磁是用于使處于非通電狀態(tài)的電動機成為能夠開始驅動的狀態(tài)的勵磁。通過執(zhí)行前勵磁,驅動電動機88的轉子(圖示略)的旋轉角相位成為與伴隨于s4的執(zhí)行而停止了通電時的驅動電動機88的轉子的旋轉角相位相同。驅動電動機88通過前勵磁的執(zhí)行而從非通電狀態(tài)切換為通電狀態(tài)(s35)。在本例中,在與切斷刃275第一傳感器117到達了切斷待機位置時大致相同的定時,cpu41對驅動電動機88執(zhí)行前勵磁(s35)。換言之,cpu41基于第一傳感器117輸出的信號(s33:是),在切斷刃275的第二移動結束時(s34)執(zhí)行驅動電動機88的前勵磁。
cpu41執(zhí)行初始位置對準(s36)。初始位置對準是使間歇齒輪136從第一原點旋轉位置旋轉至第一初始旋轉位置的打印裝置1的動作。cpu41向正轉方向對dc電動機104進行旋轉驅動,使處于第一原點旋轉位置的間歇齒輪136向第一旋轉方向旋轉。在第一傳感器117取代激活信號而輸出了非激活信號時,cpu41使dc電動機104的旋轉驅動停止。如圖10(a)所示,間歇齒輪136在第一初始旋轉位置停止(s36)。伴隨于初始位置對準的執(zhí)行,旋轉部215從第二原點旋轉位置旋轉至第二初始旋轉位置,連桿部件220從第三原點旋轉位置旋轉至第三初始旋轉位置,切斷刃275從第二切斷待機位置移動至第一切斷待機位置(s36)。cpu41結束dc電動機反轉處理,使處理移向s8。
cpu41執(zhí)行打印(s8)。具體地說,打印裝置1向正轉方向對正被執(zhí)行前勵磁的驅動電動機88進行旋轉驅動,同時驅動打印頭60(s8)。由于驅動電動機88正被執(zhí)行前勵磁,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開始旋轉驅動。
如圖2、圖16所示,通過驅動電動機88向正轉方向旋轉驅動,壓印輥27、第一運送部21以及第二運送部22將打印介質9向運送方向運送,墨帶卷繞軸63將墨帶96向卷繞卷軸300卷繞。通過打印頭60驅動,發(fā)熱體將特定墨帶96a加熱而對打印介質9打印字符。打印有字符的打印介質9被向運送方向運送。使用過的特定墨帶96a被卷繞卷軸300卷繞,從墨帶卷軸81放出未使用的墨帶96。
在對打印介質9打印了字符之后,打印介質9的規(guī)定部位沿運送方向被運送到承載臺180(切斷執(zhí)行位置s)(參照圖16)。在打印介質9的規(guī)定部位被運送到了承載臺180之后,驅動電動機88停止旋轉驅動。驅動電動機88維持通電狀態(tài)。
以下,將打印介質9中的被運送到了承載臺180的部位稱作“第一部位9a”。第一部位9a既可以是打印有字符的打印介質9的部位,也可以是沒有執(zhí)行打印的打印介質9的部位。在本例中,第一部位9a是由打印頭60和壓印輥27夾入的部位。因而,第一部位9a的厚度(相當于圖17(a)的尺寸l2)比在第一次切斷動作時配置于承載臺180的打印介質9的厚度(相當于圖12(a)的尺寸l1)薄。
cpu41通過判斷是否檢測到了繼續(xù)進行打印動作的指示,來判斷是否繼續(xù)進行打印動作(s9)。例如,在用戶向操作部17輸入了結束打印動作的指示的情況下(s9:否),cpu41結束打印處理。另一方面,在用戶向操作部17輸入了繼續(xù)進行打印動作的指示的情況下(s9:是),cpu41使處理移向s4,打印裝置1執(zhí)行第二次打印動作。
參照圖4、圖8、圖17,對打印裝置1執(zhí)行第二次打印動作的情況下的打印處理進行說明。此外,關于與上述的處理重復的處理,簡化說明。用戶向操作部17輸入了繼續(xù)進行打印動作的指示(s9:是)。
cpu41使驅動電動機88的通電停止(s4)。換言之,cpu41將對于伴隨于s8的執(zhí)行而控制成了通電狀態(tài)的驅動電動機88的通電停止。驅動電動機88從通電狀態(tài)切換為非通電狀態(tài)(s4)。
cpu41執(zhí)行dc電動機正轉處理(s5)。cpu41執(zhí)行s11~s15。由此,切斷刃275從第一切斷待機位置移動至切斷位置(參照圖17(a)、(b)),對第一部位9a朝向承載臺180施力。第一部位9a被半切(s14)。cpu41將對“1”加上“1”而得到的值即“2”存儲于ram44的切斷次數(shù)存儲區(qū)域(s6)。cpu41執(zhí)行dc電動機反轉處理(s7)。
如圖14所示,由于ram44將“2”存儲到了切斷次數(shù)存儲區(qū)域(s6),所以cpu41判斷為切斷次數(shù)不是“1”(s31:否)。cpu41開始dc電動機104的反轉驅動(s41)。如圖4、圖17所示,處于第一工作旋轉位置的間歇齒輪136向第二旋轉方向旋轉,處于切斷位置的切斷刃275向前方移動。因而,在dc電動機104開始反轉驅動之后,第二傳感器119取代激活信號而輸出非激活信號。
cpu41判斷從第二傳感器119取代激活信號而輸出非激活信號(s41)起是否經過了第一待機時間(s42)。本例的第一待機時間是切斷刃275的第二移動的所需時間的一半的時間,是50ms。在經過第一待機時間之前(s42:否),cpu41成為待機狀態(tài)。在直到經過第一待機時間為止的期間(s42:否),切斷刃275從被半切的第一部位9a向前方離開(圖示略)。本例的第一部位9a的厚度比在執(zhí)行第一次切斷動作的情況下配置于承載臺180的打印介質9的厚度薄。因而,與執(zhí)行第一次切斷動作的情況相比,切斷刃275在更早的定時從第一部位9a離開。
cpu41在判斷為經過了第一待機時間的情況下(s42:是),對驅動電動機88執(zhí)行前勵磁(s43)。換言之,cpu41基于第二傳感器119輸出的信號,在切斷刃275的第一移動開始后且切斷刃275的第二移動結束前執(zhí)行前勵磁(s43)。cpu41判斷第一傳感器117是否正在輸出激活信號(s44)。在直到切斷刃275到達第二切斷待機位置為止的期間,第一傳感器117輸出非激活信號。在直到第一傳感器117輸出激活信號為止的期間(s44:否),cpu41成為待機狀態(tài)。在切斷刃275到達了第二切斷待機位置時,第一傳感器117取代非激活信號而輸出激活信號(s44:是)。cpu41結束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的旋轉驅動(s45)。cpu41在執(zhí)行對位之后(s36),結束dc電動機反轉處理。
如圖8所示,cpu41執(zhí)行打印動作(s8)。也就是說,cpu41對伴隨于s43的執(zhí)行而正被執(zhí)行前勵磁的驅動電動機88向正轉方向進行旋轉驅動。打印介質9一邊被向運送方向的下游側運送,一邊被打印字符。由此,打印裝置1執(zhí)行第二次打印動作。在本例的第二次以后的打印動作中,cpu41在從對驅動電動機88執(zhí)行前勵磁(s43)起經過了一定時間之后,執(zhí)行打印動作(s8)。在本例中,一定時間是80ms。一定時間與第一待機時間的合計值是130ms。也就是說,一定時間與第一待機時間的合計值大致等于第二移動的所需時間(100ms)?!按笾碌扔诘诙苿拥乃钑r間的時間”是相對于第二移動的所需時間的增量為數(shù)百ms以內的時間,包含第二移動的所需時間。在用戶向操作部17輸入了繼續(xù)打印的指示的情況下(s9:是),cpu41執(zhí)行第三次打印動作(s4~s9)。
參照圖11、圖16,對間歇齒輪136沒有處于恰當?shù)男D位置的情況下的錯誤判定處理進行說明。例如,伴隨于cpu41向正轉方向對dc電動機104進行旋轉驅動(圖9、s11),間歇齒輪136的旋轉位置可能會因突發(fā)的要因而偏移。具體地說,在經過特定時間之前,例如如圖18所示,間歇齒輪136可能會向比第一工作旋轉位置靠第一旋轉方向處旋轉。在該情況下,第二端部137b通過位置k,第一傳感器117輸出的信號從非激活信號切換為激活信號(s22:是)。cpu41停止dc電動機104向正轉方向的旋轉驅動(s24)。
cpu41向與存儲于ram44的旋轉方向存儲區(qū)域的表示旋轉方向的信息相反的方向,對dc電動機104進行旋轉驅動(s25)。在旋轉方向存儲區(qū)域存儲有表示“正轉方向”的信息(s21)。cpu41開始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的旋轉驅動(s25)。間歇齒輪136向第二旋轉方向旋轉。由于cpu41向與存儲于ram44的旋轉方向存儲區(qū)域的信息所表示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對驅動電動機88進行旋轉驅動,所以打印裝置1能夠切實地使間歇齒輪136朝向第一原點旋轉位置旋轉。
cpu41判斷第一傳感器117輸出的信號是否切換了兩次(s26)。cpu41在判斷為第一傳感器117輸出的信號切換了兩次之前(s26:否),成為待機狀態(tài)。在cpu41處于待機狀態(tài)的期間,間歇齒輪136依次通過第一工作旋轉位置和第一初始旋轉位置而旋轉至第一原點旋轉位置。由此,第一傳感器117輸出的信號切換兩次(s26:是)。cpu41停止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的旋轉驅動(s27)。間歇齒輪136在第一原點旋轉位置停止(s27)。
cpu41執(zhí)行初始位置對準(s28)。s28是與s36同樣的處理。cpu41驅動顯示部5來報知錯誤的產生(s29),結束處理。cpu41在顯示部5顯示例如“產生錯誤”(s29)。用戶能夠識別到間歇齒輪136的旋轉位置由于與旋轉部215或凸輪部件160的關系而發(fā)生了偏移,能夠執(zhí)行對于打印裝置1的維護作業(yè)。
如以上所說明那樣,在cpu41對打印介質9進行半切的情況下(s14),切斷刃275從第二切斷待機位置移動至切斷位置。由此,切斷刃275在該切斷刃275與承載臺180的第一接觸面181之間對打印介質9的第一部位9a進行半切。在切斷機構100對打印介質9進行半切的期間,按壓銷215a對第一臂部231向下方施力,所以打印裝置1消耗的電力增大。但是,cpu41在打印介質9的半切之前(s14),停止對于驅動電動機88的通電(s4)。因而,打印裝置1能夠抑制與打印介質9的半切相伴的消耗電力的增大。另外,在打印裝置1執(zhí)行第二次以后的打印動作的情況下,cpu41在切斷刃275的第二移動結束之前(s45),對驅動電動機88執(zhí)行前勵磁(s43)。因而,cpu41在執(zhí)行打印動作的情況下(s8),能夠在短時間內開始驅動電動機88向正轉方向的旋轉驅動。因而,打印裝置1能夠抑制第三次以后的打印動作中的打印時間的增大。由上可知,可實現(xiàn)能夠抑制打印時間的增大和與打印介質9的切斷相伴的消耗電力的增大的打印裝置1。
cpu41從第二傳感器119取代激活信號而輸出非激活信號起對第一待機時間進行計時(s42)。與cpu41從第一傳感器117取代激活信號而輸出了非激活信號時起進行計時的情況相比,第一待機時間更短。因此,打印裝置1能夠在高精度的定時對驅動電動機88執(zhí)行前勵磁(s43)。
第一待機時間從第二傳感器119取代激活信號而輸出了非激活信號時起計時。因而,對于驅動電動機88的前勵磁在對打印介質9執(zhí)行了半切之后執(zhí)行。因此,打印裝置1能夠進一步抑制消耗電力的增大。
第一待機時間(50ms)與一定時間(80ms)的合計值(130ms)大致等于第二移動的所需時間(100ms)。因此,打印裝置1能夠進一步抑制打印時間的增大。
在本例中,在執(zhí)行第一次切斷動作的情況下(s31:是),配置于承載臺180的打印介質9的部位沒有發(fā)生彈性變形,具有與安裝于打印介質安裝部40之前的打印介質9的厚度大致相等的厚度(圖12的尺寸l1)。因而,在第一次切斷動作中,向前方移動的切斷刃275從打印介質9離開的定時與第二次以后的切斷動作相比,具有延遲的傾向。但是,在第一次切斷動作中,在第一傳感器117檢測到處于第二切斷待機位置的切斷刃275(s33:是)之后,cpu41執(zhí)行dc電動機104的前勵磁(s35),并執(zhí)行打印動作(s8)。因而,在執(zhí)行第一次切斷動作的情況下,打印裝置1能夠抑制在切斷刃275與打印介質9接觸的期間執(zhí)行打印動作。因此,打印裝置1能夠使打印動作穩(wěn)定化。另外,在從切斷位置向后方移動的切斷刃275與打印介質9相接觸的期間,打印裝置1的消耗電力有時會因在切斷刃275與打印介質9之間產生的摩擦力而增大。由于在切斷刃275與打印介質9接觸的期間不執(zhí)行前勵磁,所以即使在該情況下,打印裝置1也能夠抑制消耗電力的增大。因此,打印裝置1能夠使消耗電力穩(wěn)定化。
<7.其他>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壓印輥27是本發(fā)明的“運送輥”的一例。驅動電動機88是本發(fā)明的“運送電動機”的一例。dc電動機104是本發(fā)明的“切斷電動機”的一例。第一待機時間是本發(fā)明的“第一規(guī)定時間”的一例。一定時間是本發(fā)明的“第二規(guī)定時間”的一例。
執(zhí)行s8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運送控制單元”的一例。執(zhí)行s4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通電停止控制單元”的一例。執(zhí)行s5、s7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切斷控制單元”的一例。執(zhí)行s43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勵磁控制單元”的一例。執(zhí)行s8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打印控制單元”的一例。執(zhí)行s35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勵磁控制單元”的一例。執(zhí)行s54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勵磁控制單元”的一例。在s54之后執(zhí)行s8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第二打印控制單元”的一例。執(zhí)行s35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第四勵磁控制單元”的一例。
此外,上述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變形。打印裝置1也可以在執(zhí)行第一次打印動作之前,將由第一運送部21夾持著的打印介質9的部位運送至承載臺180。在該情況下,在第一次的切斷動作中,切斷機構100對以被壓潰的方式稍微發(fā)生了彈性變形的打印介質9的部位(圖示略)進行半切。作為一例,該打印介質9的部位的厚度比圖12(a)中示出的尺寸l1薄且比圖17(a)中示出的尺寸l2厚。打印介質9也可以取代管而是例如片狀的標簽。
cpu41也可以在切斷機構100執(zhí)行全切動作的情況下執(zhí)行錯誤判定處理。另外,也可以取代在間歇齒輪136從第一初始旋轉位置向第一工作旋轉位置旋轉的期間第一傳感器117輸出非激活信號的構成,而采用第一傳感器117輸出激活信號的構成。在該情況下,例如采用以支軸132為中心的旋轉方向上的開口壁部137與壁部139的位置關系彼此顛倒的間歇齒輪(圖示略)。
打印裝置1也可以不具備第二傳感器119。在該情況下,cpu41也可以與所執(zhí)行的打印動作的次數(shù)無關地,基于第一傳感器117的檢測結果,在切斷刃275的第一移動期間對驅動電動機88執(zhí)行前勵磁。另外,cpu41也可以在切斷刃275對打印介質9進行半切的期間(s14)對驅動電動機88執(zhí)行前勵磁。
參照圖19,對dc電動機反轉處理(s7)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在圖19所示的dc電動機反轉處理中,對與圖14所示的dc電動機反轉處理相同的處理標注相同的標號。
對第一次打印動作中的變形例的dc電動機反轉處理進行說明。cpu41在判斷為切斷次數(shù)是“1”的情況下(s31:是),向反轉方向對dc電動機104進行旋轉驅動(s32)。在dc電動機104向反轉方向的旋轉驅動開始之后(s32),切斷刃275開始第二移動,第二傳感器119取代激活信號而輸出非激活信號。
cpu41判斷從第二傳感器119取代激活信號而輸出非激活信號起是否經過了第二待機時間(s53)。本例的第二待機時間是切斷刃275的第二移動的所需時間的一半的時間,是50ms。在經過第二待機時間之前(s53:否),cpu41成為待機狀態(tài)。在直到經過第二待機時間為止的期間(s53:否),切斷刃275從打印介質9向前方離開(圖示略)。在經過了第二待機時間時(s53:是),cpu41執(zhí)行驅動電動機88的前勵磁(s54)。
cpu41在判斷為切斷刃275移動到了第二切斷待機位置的情況下(s33:是),結束dc電動機104的反轉方向的驅動(s34),執(zhí)行初始位置對準(s36)。之后,cpu41執(zhí)行打印動作(s8)。換言之,cpu41基于第一傳感器117輸出的激活信號(s33:是),在切斷刃275的第二移動結束了的情況下(s23:是),執(zhí)行打印動作(s8)。
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以后的切斷動作中(s31:否),cpu41在向反轉方向對dc電動機104進行了旋轉驅動之后(s41)執(zhí)行驅動電動機88的前勵磁(s62)。換言之,cpu41在從切斷位置向后方移動的切斷刃275與第一部位9a相接觸的期間執(zhí)行驅動電動機88的前勵磁(s62)。cpu41依次執(zhí)行s44、s45以及s36。
在本變形例中,cpu41在經過了第二待機時間之后(s53:是),對驅動電動機88執(zhí)行前勵磁(s54)。由于在切斷刃275的第二移動期間對驅動電動機88執(zhí)行前勵磁,所以打印裝置1能夠抑制打印時間的增大。另外,在切斷刃275移動到了第二切斷待機位置之后(s33:是),執(zhí)行打印動作(s8)。打印裝置1在切斷刃275與打印介質9相接觸的期間不執(zhí)行打印動作。因此,打印裝置1能夠使消耗電力穩(wěn)定化。
在本變形例中,執(zhí)行s54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勵磁控制單元”的一例。在第一次打印動作中執(zhí)行s8的cpu41是本發(fā)明的“第二打印控制單元”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