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過濾器裝置和液滴噴射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510990閱讀:17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過濾器裝置和液滴噴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過濾器裝置和液滴噴射裝置,更詳細地,涉及一種從液體中除掉廢物和異物的過濾器裝置,并涉及一種從液滴噴射頭的噴嘴噴射已通過所述過濾器裝置并已供應的液體的液滴噴射裝置。
背景技術
在通過從記錄頭的噴嘴噴射墨滴而在記錄介質上進行打印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為了防止噴墨性能變差或者噴嘴由于墨中存在的廢物和異物而堵塞,在將墨供應到記錄頭的通路中設置有除去墨中廢物和異物的過濾器。
例如存在這樣的情況,即,在通過副箱(sub-tank)將墨盒的墨供應到記錄頭的結構中,過濾器設置在副箱中的墨室(壓力吸收室)處(例如參見日本特開平專利公報(JP-A)No.9-277561)。
或者存在這樣的情況,其中,在副箱中設置兩個連通的沿墨流動方向定位在上游側和下游側的墨室,并且將過濾器設置在形成于下游側墨室處的墨流出出口處(JP-A No.10-329330)。
另外,存在這樣的結構,其中過濾器被布置成平行于噴嘴表面,并且過濾器部分投影到噴嘴表面上的形狀被形成為比噴嘴表面大(例如參見JP-A No.2004-122398)。
另一方面,在近年來的噴墨記錄頭中,為了高速打印的目的,已經存在增加設置在單個記錄頭處的噴嘴數量、或者使噴墨的重復頻率更大的趨勢。此外,為了高圖像質量打印的目的,已經發(fā)展了使噴嘴直徑較小從而使噴出的墨滴較小的趨勢。
由于這些原因,需要上述過濾器具有能夠除去更細微廢物和異物的能力以及具有較小壓力損失的結構。為此,推動了使過濾器的網格更細微并使過濾器的表面積更大的趨勢。然而,如果使過濾器的表面積較大,則噴墨記錄頭由于過濾器的放置而變得較大。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已經考慮到通過將過濾器分成多個部分且平行放置所述多個部分來抑制噴墨記錄頭尺寸的增加。
然而,在上述結構中,在過濾器下游側的流動通路沿著多個方向分叉。因此,在墨中已經產生的氣泡停止在一個流動通路中的情況下,其它流動通路中的流速增加。在氣泡已經停止的流動通路中的除去氣泡的能力(排出能力)惡化,這導致噴墨性能變差。
圖14為示意性并以簡化方式表示過濾器單元(過濾器裝置)的視圖。
如圖14所示,過濾器單元910設置在墨箱(未示出)與噴墨記錄頭902之間的墨流通路處。噴墨記錄頭902從形成在噴嘴表面904中的噴嘴(未示出)將墨滴噴出到作為記錄介質的記錄片材上,從而在記錄片材上形成圖像。
過濾器單元910具有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所述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被過濾器916分隔開。
供墨通路924以及墨循環(huán)通路926與第一墨室912連通。墨饋出通路930與第二墨室914連通。墨箱(未示出)中的墨從供墨通路924供應,并從墨饋出通路930饋送至噴墨記錄頭902。另外,第一墨室912中的墨可從墨循環(huán)通路926循環(huán)至墨箱。
注意,第一墨室912對應于外室,而第二墨室914對應于內室。
首先將描述在最初將墨填充到過濾器單元910時空氣的排放。
如圖15(a)和(b)所示,從供墨通路924將墨注入到第一墨室912中,然后使墨逐漸填充到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中。
此時,在過濾器916的隔開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的下端部分浸在墨中時,墨由于毛細作用而向著過濾器916的上部滲透。過濾器916的整個表面在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填滿墨之前被墨打濕。
當過濾器916的整個表面都被墨打濕時,就阻止了空氣通過過濾器916而在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之間進出。因此,第二墨室914中的空氣不能通過墨循環(huán)通路926排出。因此,第二墨室914中的空氣只能通過具有較高排出阻力的噴墨記錄頭902排出。
因此,如圖15(c)所示,至此維持為相同的第一墨室912以及第二墨室914的液面不再相同。第一墨室912(空氣通過具有較小阻力的墨循環(huán)通路926從該第一墨室912排出)首先充滿墨。
如圖15(d)所示,當第一墨室912充滿墨時,墨再次開始注入到第二墨室914中。
然后,如圖15(e)所示,在液面達到墨饋出通路930的饋出通路入口930A的高度時,墨從墨饋出通路930排出,從而開始向噴墨記錄頭902供墨。
此時,因為墨饋出通路930的截面面積較大,所述墨沿墨饋出通路930的壁表面運動(如同瀑布一樣),并流入噴墨記錄頭902中。換言之,墨在沒有形成彎液面的狀態(tài)下流入到噴墨記錄頭902中。
因此,如圖15(f)所示,在墨與空氣混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下將墨饋送至噴墨記錄頭902。
大量的空氣K殘留在第二墨室914的頂板部分上處。由于過濾器916,該空氣K難以運動到第一墨室912中,因此空氣K繼續(xù)殘留在過濾器單元910中。
如圖16所示,因為墨饋出通路930的饋出通路入口930A在頂板部分附近開口,所以殘留的空氣K位于饋出通路入口930A的附近。
因此,在從噴墨記錄頭102的噴嘴等吸墨的吸墨操作時,由于如箭頭Y9所示流動的墨,因此殘留的空氣變成從饋出通路入口930A進入墨饋出通路930從而流入到噴墨記錄頭902中的細微氣泡。
當空氣這樣與墨一起流入到噴墨記錄頭902中時,噴墨記錄頭902的可靠性顯著下降。
因此,期望使殘留在過濾器單元中的空氣難以流出。

發(fā)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而作出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提供了使殘留在過濾器裝置中的空氣難以流出的一種過濾器裝置以及一種液滴噴射裝置。
本發(fā)明一方面的過濾器裝置具有液體流入其中的供應通路;第一液體室,其與所述供應通路連通;第二液體室,其與所述第一液體室連通;第一排出通路,其與所述第二液體室連通,并且液體從該第一排出通路排出;以及過濾器,其設置在所述第一液體室和所述第二液體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和出口之間的中間部分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高,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在所述第二液體室的底板部分附近開口。


將基于以下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在附圖中圖1為示意性地表示關于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過濾器單元的結構、并示意性地表示采用該過濾器單元的噴墨記錄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圖;圖2為示意性地表示關于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過濾器單元的結構的圖;圖3為按順序表示在將墨填充到圖1的過濾器單元中時的狀態(tài)的圖;圖4為表示墨已經填充到其中的圖1的過濾器單元中的墨流的圖;圖5為針對各種類型的條件對圖1的過濾器單元以及傳統(tǒng)過濾器單元的性能進行比較的表;圖6為表示關于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過濾器單元的第一改進示例的圖;圖7為表示關于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過濾器單元的第二改進示例的圖;圖8為表示第一示例的過濾器單元的外部的立體圖;圖9為表示圖8的過濾器單元的拆卸狀態(tài)的分解立體圖;圖10A為沿圖10B的線A-A剖取的剖視圖,并示出了圖8的過濾器單元的截面;圖10B為沿圖10A的線B-B剖取的剖視圖,并示出了圖8的過濾器單元的截面;
圖11為表示第二示例的過濾器單元的外部的立體圖;圖12為表示圖11的過濾器單元的拆卸狀態(tài)的分解立體圖;圖13A為沿圖13B的線A-A剖取的剖視圖,并示出了圖11的過濾器單元的截面;圖13B為沿圖13A的線B-B剖取的剖視圖,并示出了圖11的過濾器單元的截面;圖14為示意性地表示傳統(tǒng)過濾器單元的結構的圖;圖15為按順序表示在將墨填充到圖14的傳統(tǒng)過濾器單元中時的狀態(tài)的圖;以及圖16為表示墨已經填充到其中的圖14的傳統(tǒng)過濾器單元中的墨流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
如圖1所示,在噴墨記錄裝置01中,過濾器單元10設置在墨箱(未示出)與噴墨記錄頭02之間的墨流通路中。噴墨記錄頭02從形成在噴嘴表面04中的噴嘴(未示出)將墨滴(由在圖1中的虛線箭頭表示)噴射到作為記錄介質的記錄片材P上,從而在記錄片材P上形成圖像。
過濾器單元10具有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所述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由過濾器16分隔開。
過濾器16垂直分隔底板部分10A和頂板部分10B之間的區(qū)域。因此,過濾器16布置在與噴墨記錄頭02的其中形成有噴嘴的噴嘴表面04基本垂直的方位處。因此,即使使得過濾器16的表面面積較大,投影到噴嘴表面04上的表面面積也不大。
過濾器16由下過濾器18和上過濾器20形成,在它們之間設置分隔部分22。注意,分隔部分22從頂板部分10B稍向下定位。
供墨通路24以及墨循環(huán)通路26與第一墨室12連通。墨饋出通路30與第二墨室14連通。墨箱(未示出)的墨從供墨通路24供應,經過第一墨室12、過濾器16以及第二墨室14,之后從墨饋出通路30饋送到噴墨記錄頭02。另外,第一墨室12中的墨可以從墨循環(huán)通路26循環(huán)到墨箱。
供墨通路24的供應通路出口24B在底板部分10A的上方附近開口。另外,流動調節(jié)板36在供墨通路24和過濾器16之間從底板部分10A直立。流動調節(jié)板36的頂部36A相比于供墨通路24的供應通路出口24B更向上延伸。另外,墨循環(huán)通路26的循環(huán)通路入口26A在頂板部分10B中開口。
墨饋出通路30整體上以倒置“U”的形狀形成。墨饋出通路30的饋出通路入口30A在底板部分10A的上方附近開口。墨饋出通路30的截面的表面面積大于或等于3mm2并小于或等于12mm2。
頂板部分10B為傾斜的表面,該表面從第二墨室14朝著第一墨室12上升。墨循環(huán)通路26的循環(huán)通路入口26A在頂板部分10B的最高位置處開口。
墨饋出通路30的凸出峰部30C(墨饋出通路30的最高位置)的高度比墨循環(huán)通路26的循環(huán)通路入口26A高。
因此,如圖2所示,高度的次序(從最高開始)如下(1)墨饋出通路30的凸出峰部30C>(2)墨循環(huán)通路26的循環(huán)通路入口26A>(3)上過濾器20的底端部分20A,以及與這些位置相距很遠的(4)流動調節(jié)板36的頂部36A>(5)供墨通路24的供應通路出口24B=墨饋出通路30的饋出通路入口30A。
接下來將描述本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
首先,將描述在最初將墨填充到過濾器單元10(初始填充)中時氣泡的排出。
如圖3(a)和圖3(b)所示,從供墨通路24將墨注入到過濾器單元10的第一墨室12中,然后墨被逐漸填充到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中。
此時,當過濾器16的隔開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的下端部分浸在墨中時,墨由于毛細作用而向著過濾器的上部滲透。然而,過濾器16由上過濾器20和下過濾器18形成,并在它們之間設置有分隔部分22。因此,下過濾器18被墨打濕,但是因為墨的滲透在分隔部分22處停止,所以上過濾器20保持未被打濕的狀態(tài)。因此,空氣能夠通過上過濾器20而在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之間進出。因此,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氣通過第一墨室12而從墨循環(huán)通路26排出。
因此,如圖3(c)所示,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在其中保持相同液面的狀態(tài)下被逐漸填充。另外,墨同樣在其中墨饋送通路30中的液面保持與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中的液面大致相同的狀態(tài)下被填充到該墨饋送通路30中。注意,連接到噴墨記錄頭02上的墨饋出通路30(見圖1)的空氣排出阻力大于墨循環(huán)通路26的空氣排出阻力。因為墨饋出通路30中的空氣通過噴墨記錄頭02出來,所以液面稍低于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中的液面。
如圖3(d)所示,當墨的液面超過分隔部分22而達到上過濾器20的底端時,墨由于毛細作用而向著上過濾器20的上部滲透,從而上過濾器20的整個表面在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填滿墨之前被墨打濕。此時,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之間的氣流第一次被阻斷。
然而,如圖3(e)所示,此時在第二墨室14中已經填充有足夠的墨,而殘留在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氣K的量非常小(比較圖3(e)和圖15(e))。
如圖3(f)所示,在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充滿墨時,就開始從墨饋出通路30向噴墨記錄頭02供墨。此時,因為墨饋出通路30的截面的表面面積大于或等于3mm2且小于或等于12mm2,所以在使墨的彎液面M維持原樣的情況下饋送墨。因此,在幾乎沒有任何空氣混合在墨中的狀態(tài)下將墨注入到噴墨記錄頭02中(比較圖3(e)、3(f)、3(g)和圖15(e)、15(f))。此外,如圖3(g)和3(h)所示,只殘留少量的空氣K。
接下來描述填充后墨的流動。
如圖4所示,因為墨饋出通路30的饋出通路入口30A在底板部分10A附近開口,所以殘留空氣K離墨饋出通路30的饋出通路入口30A非常遠。因此,在進行從噴墨記錄頭02的噴嘴等吸墨的吸墨操作時,幾乎不會有殘留在第二墨室14中的氣泡K從流動通路入口30A進入墨流通路30的情況。
這樣,在過濾器單元10中殘留的空氣非常少,而且,很少會發(fā)生空氣(氣泡)與墨一起流出到噴墨記錄頭02的情形。因此,不會由于殘留在過濾器單元10中的空氣流出并流動到噴墨記錄頭02中而降低可靠性。
此外,最有利的是通過過濾器16盡可能寬的區(qū)域將墨從第一墨室12饋送到第二墨室14。因此,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通過如箭頭Y所示由流動調節(jié)板36在墨流中產生上升流,可防止墨從供墨通路24的供應通路出口24B沿底板部分10A流動到墨饋出通路30的饋出通路入口30A,并且使墨通過過濾器16盡可能寬的區(qū)域從第一墨室12饋送到第二墨室14。
圖5為匯集了對于噴墨記錄頭02(墨滴噴射頭)來說過濾器單元(過濾器裝置)所需要的各種條件的表格。注意在圖5中FU為過濾器單元的縮寫,而JS為噴墨記錄頭的縮寫。
如從該表格可理解,傳統(tǒng)的過濾器單元不能充分滿足所列各種條件中的一些條件。相比之下,本示例性實施例的過濾器單元10能充分滿足所有這些條件。結果,能極大地提高噴墨記錄頭02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
注意,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實施例。
例如,如圖6所示,可以采用第一改進示例的過濾器單元810,該過濾器單元810采用沒有被分隔成上下部分的傳統(tǒng)過濾器916。
在該結構中,當過濾器916的分隔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的下端部分浸在墨中時,墨由于毛細作用而向著過濾器916的上部滲透。過濾器916的整個表面在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填滿墨之前被墨打濕。當過濾器916的整個表面被墨打濕時,就阻止了空氣通過過濾器916在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之間進出。因此,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氣不能通過墨循環(huán)通路26而被排出。因此,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氣只能通過具有較高排出阻力的噴墨記錄頭02排出。
因此,第一墨室12(空氣從該第一墨室12通過具有較小阻力的墨循環(huán)通路26排出)首先充滿墨。因此,第二墨室14在第一墨室12充滿墨之后被墨充滿。因此,殘留在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氣的量比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的過濾器單元10中增加得更多。
然而,如上所述,因為墨饋出通路30的饋出通路入口30A在底板部分10A附近開口,所以殘留空氣K離墨饋出通路30的饋出通路入口30A非常遠。因此,在進行從噴墨記錄頭02的噴嘴等吸墨的吸墨操作時,幾乎不會存在這樣的情況,即,殘留在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氣K從流動通路入口30A進入墨流通路30(見圖4)。
而且,如圖7所示,可采用不具有墨循環(huán)通路26的第二改進示例的過濾器單元710。在該情形下,從供墨通路724進行第一墨室12的空氣排出。
接下來將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
(第一示例)如圖8所示,第一示例的過濾器單元110整體上形成為平的、大致梯形盒的形狀。通過將過濾器單元110的各個結構部件一體組裝而將濾器單元110構造成一單元。在濾器單元110被制成為一單元的該狀態(tài)下,通過將過濾器單元110連接到安裝在噴墨記錄裝置中的噴墨記錄頭和墨盒之間的墨流通路而使用過濾器單元110。
還如圖9所示,過濾器單元110具有外殼主體150、兩個側板件172以及兩個過濾器116。
外殼主體150的兩個側表面都是開口的,并且其內部是空的。外殼主體150的頂面處的左部和右部是大致水平的表面,并且右部比左部稍高。在左部和右部之間形成有從左側向右側向上傾斜的傾斜表面。
分隔壁152形成在外殼主體150中,在分隔壁152與頂板部分150B之間以及在分隔壁152與前內壁表面部分150C之間具有預定的間隔。分隔壁152的寬度比外殼主體150的寬度窄。過濾器116固定在分隔壁152上。因此,所述兩個過濾器116布置成彼此相對并大致彼此平行。側板件172固定在外殼主體150的兩個側表面上。注意,圖9表示只有一個過濾器116和只有一個側板件172被固定的狀態(tài)。
由于該結構,又如圖10A和圖10B所示,形成夾設在過濾器116之間的內室114,而在該內室的外側形成外室112。即,內室114夾在外室112中間。另外,過濾器116設置在內室114和外室112的邊界面處。注意,外室112對應于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描述的第一墨室12,而內室114對應于第二墨室14(參見圖1)。
過濾器116由上過濾器120和下過濾器118以及分隔上過濾器120和下過濾器118的分隔部分122構成。
分隔壁154設置在分隔壁152的前部與前內壁表面部分150C之間。分隔壁154從頂板部分150B向下懸掛,并形成為使得在底板部分150A和分隔壁154的底端之間存在間隔。分隔壁154的寬度與外殼主體150的寬度相同。分隔壁154與前內壁表面部分150C之間的空間為供墨通路124。供應通路出口124B為分隔壁154的底端與底板部分150A之間的間隙。
流動調節(jié)板136設置在分隔壁152與分隔壁154之間。流動調節(jié)板136從底板部分150A豎直直立,并且流動調節(jié)板136的頂端定位成高于供應通路出口124B。
柱形管部分160在外殼主體150的頂面的左部處伸出。管部分160與供墨通路124連通。
柱形管部分162在外殼主體150的頂面的右部處同樣伸出。管部分162在頂板部分150B處開口。管部分162為墨循環(huán)通路126,而頂板部分150B的開口為循環(huán)通路入口126A。
被構造成以倒置U形彎曲的管的墨饋出通路130布置在內室114的大致中央附近。饋出通路入口130A(其為墨饋出通路130的一個端部)在底板部分150A的略上方開口。墨饋出通路130的另一端部穿過底板部分150A并伸出,并且連接到噴墨記錄頭(未示出)上。另外,墨饋出通路130的凸出部分穿過頂板部分150B并伸出。因此,墨饋出通路130的凸出峰部130C(墨饋出通路130的最高位置)的高度高于墨循環(huán)通路126的循環(huán)通路入口126A。
注意,供墨通路124、墨循環(huán)通路126以及墨饋出通路130的截面面積為4.9mm2。(墨饋出通路130為內徑為2.5mm的圓形管道。)在流動通過該通路的墨中穩(wěn)定地維持有彎液面。
以下將描述過濾器單元110的墨流,不過一些描述將與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重復。
墨箱(未示出)的墨從管部分160饋送到供墨通路124。該墨從供墨通路124的供應通路出口124B排出。墨流通過流動調節(jié)板136而改變成向上的流動(參見圖10A的箭頭Y1)。于是,內室114和外室112充滿墨。此時,當過濾器116的、隔開內室114和外室112的下端部分浸在墨中時,墨由于毛細作用而向著過濾器的上部滲透。然而,過濾器116由上過濾器120和下過濾器118形成,并且在它們之間設置有分隔部分122。因此,盡管下過濾器118被墨打濕,但是因為墨的滲透在分隔部分22處停止,所以上過濾器120保持在未被打濕的狀態(tài)下。因此,空氣能通過上過濾器120而在內室114和外室112之間進出。因此,內室114中的空氣通過外室112從墨循環(huán)通路126排出(對應于示例性實施例的圖3(a)和3(b))。
因此,內室114和外室112在其液面保持相同的狀態(tài)下被逐漸填充。另外,墨同樣在其中墨饋出通路130保持在與內室114和外室112中的液面大致相同的狀態(tài)下被填充到該墨饋出通路130中(對應于示例性實施例的圖3(c))。
當墨的液面超過分隔部分122并達到上過濾器120的底端時,墨由于毛細作用而向著上過濾器120的上部滲透,從而上過濾器120的整個表面在內室114和外室112填滿墨之前被墨打濕。這是內室114和外室112之間的空氣流動被第一次阻斷(對應于示例性實施例的圖3(d))。
然而,此時內室114中已經填充有足夠的墨,殘留在內室114中的空氣的量非常小(對應于示例性實施例的圖3(e))。
當外室112和內室114填滿墨時,就開始從墨饋出通路130向噴墨記錄頭供墨。此時,由于墨饋出通路130的截面表面面積為4.9mm2(內徑為2.5mm),因此在使墨的彎液面維持原樣的情況下饋送墨。因此,在幾乎沒有任何空氣混合在墨中的狀態(tài)下將墨注入到噴墨記錄頭中(對應于示例性實施例的圖3(f))。此外,在內室114中只殘留少量的空氣(對應于示例性實施例的圖3(g)和3(h))。
墨饋出通路130的饋出通路入口130A在底板部分150A附近開口。因此,殘留在內室114的頂板部分150B附近的空氣離墨饋出通路130的饋出通路入口130A非常遠。因此,在進行從噴墨記錄頭的噴嘴等吸墨的吸墨操作時,幾乎不會存在任何殘留的空氣從饋出通路入口130A進入墨饋出通路130的情況。
此外,由于內室114夾在外室112中間的結構,因此可使過濾器116的表面面積較大。
(第二示例)如圖11所示,第二示例的過濾器單元210整體上形成為柱形管的形狀。另外,以與第一示例相同的方式通過將過濾器單元210的各個結構部件一體地組裝而將該過濾器單元210構造成一單元。在被制成為一單元的該狀態(tài)下,通過將過濾器單元210連接到安裝在噴墨記錄裝置中的噴墨記錄頭和墨盒之間的墨流通路而使用過濾器單元210。
如圖12、圖13A和圖13B所示,過濾器單元210由蓋件270、外殼主體部分250以及過濾器216形成。
蓋件270的底面以圓形開口,而蓋件270的內部成形為中空的柱形管。管部分260和管部分262從蓋件270的頂部伸出。管部分260延伸至內部,從而成為供墨通路224。該供墨通路的開口為供應通路出口224B。管部分262為墨循環(huán)通路226,而頂板部分270B的開口為循環(huán)通路入口226A。
外殼主體部分250具有盤形底板部分250A。在柱形管部分254的側表面內形成有多個沿垂直方向較長的矩形開口252,該柱形管部分254設置在底板部分250A處。柱形管部分254的頂部低于蓋件270的頂板部分270B。
墨饋出通路230(其被構造成以倒置U形彎曲的管)布置在柱形管部分254中。饋出通路入口230A(其為墨饋出通路230的一個端部)在底板部分250A的略上方開口。墨饋出通路230的另一端部穿過底板部分250A并伸出,并且連接到噴墨記錄頭(未示出)上。另外,流動調節(jié)板236以同心圓的形式在柱狀管部分254的外側從底板部分250A直立。
在將過濾器216固定到柱狀管部分254周圍后,將蓋件270放置并連接到外殼主體部分250上。
當已經這樣進行組裝時,柱狀管部分254內部的內室214就位于柱狀管部分254和蓋件270之間的外室212中。注意,內室214與示例性實施例的第二墨室14相對應,而外室212與示例性實施例的第一墨室12相對應。
將內室214和外室212分隔開的過濾器216由上過濾器220和下過濾器218以及分隔上過濾器220和下過濾器218的分隔部分222構成。
由于對墨流的描述與示例性實施例和第一示例的描述重復,因此將其省略。
由于這樣的結構,如圖13A的箭頭Y5所示,供墨通路224的墨由于流動調節(jié)板236而產生向上的流動,并且如圖13B中的箭頭Y6所示,墨在外室212的整個外周上流動。此外,墨如箭頭Y7所示從開口252通過過濾器216而流到內室214。
由于柱狀結構,墨從外室212通過過濾器216而流入到內室214中,并且朝向墨饋出通路230流動的墨的流速在所有方向上都相同。這樣,在墨流動時產生的停滯部分很少,從而排出空氣的能力較好。
注意,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實施例和示例。
例如,過濾器裝置不限于噴墨記錄裝置,而是還可應用到其它液滴噴射裝置中,諸如噴射液滴以形成半導體等的圖案的圖案形成裝置等。
在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中,液體從供應通路流入到第一液體室,然后流入到第二液體室中。此時,當液體從第一液體室流向第二液體室時,液體通過設置在第一液體室和第二液體室之間的過濾器。諸如廢物等的存在于液體中的異物從而能被過濾器截住,并從液體中除掉。然后,從第一排出通路將液體排出。
第一排出通路在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和出口之間的中間部分比入口和出口高。另外,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在第二液體室的底板部分附近開口。因為殘留在第二液體室中的空氣處于頂板部分的較高部分處,所以入口遠離殘留的空氣。因此,幾乎不會有任何殘留在第二液體室中的空氣從第一排出通路的出口流入的情況。
如果入口簡單地位于下方,即如果入口定位成高于中間部分,則在其中液體的流動停止的情況下,過濾器裝置中的液體的液面下降到入口附近。因此,過濾器裝置恢復到幾乎沒有任何液體填充在過濾器裝置中的狀態(tài)。
然而,因為中間部分高于入口,所以液面僅下降到中間部分的最高位置部分。因此,即使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定位在下方,也可以維持過濾器裝置中填充有液體的狀態(tài)。
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可具有與第一液體室連通的第二排出通路。
在上述過濾器裝置中,第二排出通路與第一液體室連通。因此,由于第一液體室的空氣可從第二排出通路排出,從而在第一液體室中幾乎沒有殘留的空氣。
此外,在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中,第二排出通路的入口可在第一液體室的頂板部分和所述頂板部分附近的其中一個位置處開口。
在上述過濾器裝置中,第二排出通路的入口在第一液體室的頂板部分處或在所述頂板部分附近開口。因為空氣殘留在第二液體室的頂板部分的附近,所以空氣可容易地從第二排出通路的入口排出。
在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中,第一排出通路可在整體上形成為倒置的U形。
在上述過濾器裝置中,通過將第一排出通路在整體上形成為倒置的U形,可容易地形成入口和出口之間的中間部分比入口高的結構。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中,供應通路的出口可在第一液體室的底板部分附近開口。
在上述過濾器裝置中,因為供應通路的出口在第一液體室的底板部分附近開口,所以液體從第一液體室的頂板部分逐漸填充。因此,幾乎沒有殘留的空氣。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中,可使第一排出通路的截面表面面積大于或等于3mm2并小于或等于12mm2。
在上述過濾器裝置中,使第一排出通路的截面表面面積大于或等于3mm2并小于或等于12mm2。因此,流過第一排出通路的液體在維持彎液面的同時流動。因此,空氣不與流過第一排出通路的液體混合。
在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中,可使第一排出通路的中間部分的最高位置部分比第二液體室的頂板部分高。
在上述過濾器裝置中,因為第一排出通路的中間部分的最高位置部分比第二液體室的頂板部分高,所以即使在液體的流動停止時,液體也會填滿第二液體室,而液面不會下降。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中,第二液體室可設置在第一液體室的內側。
在上述過濾器裝置中,通過采用第一液體室包圍第二液體室外側表面的結構,可使外側表面的表面面積較大。因此,可使沿該外側表面設置的過濾器的表面面積較大。
在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中,第一液體室可設置成包圍第二液體室的外側表面,并且過濾器可沿該外側表面設置。
在上述過濾器裝置中,通過采用第一液體室包圍第二液體室外側表面的結構,可使外側表面的表面面積較大。因此,也可使沿該外側表面設置的過濾器的表面面積更大。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中,第二液體室以及過濾器可為柱狀管形,并且第一排出通路可設置在該柱狀管形過濾器的軸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處。
在上述過濾器裝置中,第二液體室以及過濾器成形為柱狀管。通過將流出通路設置在過濾器的軸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處,從而通過過濾器、流入到第二液體室中并向著第一排出通路流動的墨的流速沿任何方向都相同。這樣,在墨流動時產生的停滯部分很少,從而排出氣泡的能力較好。此外,在采用這樣的柱狀管過濾器時,與例如外側表面為多邊形表面并且使過濾器為多邊形管等的情況相比,過濾器的形狀簡單并且其制造容易。
在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中,第一液體室可設置成將第二液體室夾在中間,并且過濾器可設置在第一液體室和第二液體室的邊界表面處。
在上述過濾器裝置中,通過采用第二液體室夾在第一液體室中間的結構,可使第一液體室和第二液體室之間的邊界表面的表面面積更大。因此,也可使設置在該邊界表面處的過濾器的表面面積更大。
本發(fā)明的液滴噴射裝置可具有液滴噴射頭,其從噴嘴向著被排出物體噴射液滴;液體存儲部分,其中存儲有將要被供應到所述液滴噴射頭的液體;以及過濾器裝置,其具有上述結構中的任何一種結構,并設置在所述液滴噴射頭和所述液體存儲部分之間。
因為上述液滴噴射裝置配備有使殘留的空氣難以流出的過濾器裝置,所以防止了液滴噴射性能下降。
此外,在本發(fā)明的液滴噴射裝置中,所述過濾器可設置在與所述液滴噴射頭的其中形成有噴嘴的噴嘴表面大致垂直的方位處。
在上述液滴噴射裝置中,通過將過濾器布置在與所述噴嘴表面大致垂直的方位處,即使使過濾器的表面面積較大,過濾器在所述噴嘴表面上的投影表面積也不會變得較大。
如上所述,由于按上述方式構造本發(fā)明的過濾器裝置,因此過濾器裝置中的空氣難以流出。另外,因為按上述方式構造本發(fā)明的配置有該過濾器裝置的液滴排出裝置,所以能夠防止液滴排出性能變差。
權利要求
1.一種過濾器裝置,該過濾器裝置包括供應通路,液體流入到該供應通路中;第一液體室,該第一液體室與所述供應通路連通;第二液體室,該第二液體室與所述第一液體室連通;第一排出通路,該第一排出通路與所述第二液體室連通,并且液體從該第一排出通路排出;以及過濾器,該過濾器設置在所述第一液體室和所述第二液體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和出口之間的中間部分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高,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所述入口在所述第二液體室的底板部分附近開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該過濾器裝置還包括與所述第一液體室連通的第二排出通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第二排出通路的入口在所述第一液體室的頂板部分或所述頂板部分附近開口。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整體上形成為倒置的U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供應通路的出口在所述第一液體室的底板部分附近開口。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截面表面面積大于或等于3mm2且小于或等于12mm2。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所述中間部分的最高位置部分比所述第二液體室的頂板部分高。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第二液體室設置在所述第一液體室的內側。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液體室被設置成包圍所述第二液體室的外側表面,并且所述過濾器沿所述外側表面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第二液體室以及所述過濾器為柱狀管形,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布置在所述柱狀管形過濾器的軸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處。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液體室被設置成將所述第二液體室夾在中間,并且所述過濾器設置在所述第一液體室和所述第二液體室的邊界表面處。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過濾器包括上過濾器、下過濾器以及設置在所述上過濾器和所述下過濾器之間的分隔部分。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所述過濾器沿垂直方向設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液體室的頂板部分與所述第一和第二液體室的底板部分之間,并且所述分隔部分從所述第一和第二液體室的所述頂板部分稍微向下定位。
14.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過濾器裝置,其中,在所述供應通路與所述過濾器之間在所述第一液體室的所述底板部分處直立地設置有一流動調節(jié)板。
15.一種液滴噴射裝置,該液滴噴射裝置包括液滴噴射頭,該液滴噴射頭從噴嘴向著噴射物體噴射液滴;液體存儲部分,在該液體存儲部分中存儲有將要被供應到所述液滴噴射頭的液體;以及過濾器裝置,該過濾器裝置設置在所述液滴噴射頭和所述液體存儲部分之間,所述過濾器裝置具有供應通路,液體流入到該供應通路中;第一液體室,該第一液體室與所述供應通路連通;第二液體室,該第二液體室與所述第一液體室連通;第一排出通路,該第一排出通路與所述第二液體室連通,并且液體從該第一排出通路排出;以及過濾器,該過濾器設置在所述第一液體室和所述第二液體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該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和出口之間的中間部分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高,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所述入口在所述第二液體室的底板部分附近開口。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液滴噴射裝置,其中,所述過濾器布置在與所述液滴噴射頭的其中形成有噴嘴的噴嘴表面大致垂直的方位處。
17.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液滴噴射裝置,該液滴噴射裝置還包括與所述第一液體室連通的第二排出通路。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液滴噴射裝置,其中,所述第二排出通路的入口在所述第一液體室的頂板部分或所述頂板部分附近開口。
19.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液滴噴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整體上形成為倒置的U形。
20.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液滴噴射裝置,其中,所述供應通路的出口在所述第一液體室的底板部分附近開口。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過濾器裝置和液滴噴射裝置。該過濾器裝置具有供應通路,液體流入到該供應通路中;第一液體室,其與所述供應通路連通;第二液體室,其與所述第一液體室連通;第一排出通路,其與所述第二液體室連通,并且液體從該第一排出通路排出;以及過濾器,其設置在所述第一液體室和所述第二液體室之間。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和出口之間的中間部分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高,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在所述第二液體室的底板部分附近開口。
文檔編號B41J2/175GK1966271SQ2006101363
公開日2007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15日
發(fā)明者奧田真一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