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設置于辦公室等、用于將紙再生的紙再生處理裝置,具體涉及壓延的技術。
背景技術:
以往,將包含廢紙漿的紙漿懸浮液用抄紙網(wǎng)抄造的抄紙工序中,利用抄紙網(wǎng)將抄造的濕紙按壓于干燥輥,或用毛氈的帆布帶將濕紙按壓于干燥輥進行干燥。此時,抄紙網(wǎng)的網(wǎng)眼或者帆布帶的網(wǎng)眼的痕跡作為凹凸的壓痕殘留于濕紙。所述壓痕成為妨礙印刷的重要原因,油墨和調色劑難以固定附著在凹入處,印刷的成品質量降低。此外,用筆等書寫時筆鋒的滑動不良,書寫手感變差。
因此,例如按照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2-1820號記載的技術,干燥部具有下輸送帶和上輸送帶。下輸送帶是架設在多個輥和內部具備加熱器的干燥輥之間的鋼制的帶。上輸送帶是架設在多個輥和干燥輥之間的呈網(wǎng)狀的樹脂制的帶。而且,下輸送帶和上輸送帶隔著濕紙重疊在干燥輥的表面上,利用干燥輥使?jié)窦埜稍铩?/p>
而且,在壓延部中,將擠壓輥配置在與干燥輥相對的位置。擠壓輥設置成能在抵接于濕紙的擠壓位置和離開濕紙的退避位置之間移位,通過用擠壓輥按壓濕紙,進行紙面的平滑化。
如上所述,在將濕紙按壓于干燥輥進行干燥的工序的中途,如果用擠壓輥對濕紙進行加壓,則存在濕紙容易平滑化且擠壓輥的擠壓力較小即可的優(yōu)點??墒?,如果擠壓含水分的濕紙,則存在濕紙的纖維伴隨濕紙中的水分的移動而流出的現(xiàn)象,以及濕紙前端部卷繞于擠壓輥的現(xiàn)象等不穩(wěn)定因素。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用于解決上述問題,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穩(wěn)定進行再生紙的平滑化,并且不對擠壓輥施加過度的負載的紙再生處理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紙再生處理裝置包括:纖維層形成部,從紙再生原料形成再生纖維的纖維層;加熱部,對纖維層進行加熱;以及壓延部,在纖維層輸送方向上位于加熱部的下游側,使纖維層平滑化而成為再生紙,在壓延部中,一對擠壓輥隔著纖維層輸送路徑上下相對地配置,一對擠壓輥中的一方的擠壓輥構成位置固定的固定輥,另一方的擠壓輥構成加壓輥,加壓輥配置成相對于固定輥自如地接近或分離,施力部對加壓輥朝向固定輥施加作用力,限制部在固定輥和加壓輥之間形成比再生紙的成品紙厚狹窄的限制間隙。
本發(fā)明的紙再生處理裝置還包括切斷部,切斷部在纖維層輸送方向上的加熱部的下游側切斷纖維層,壓延部配置在纖維層輸送方向上的切斷部的下游側。
在本發(fā)明的紙再生處理裝置中,壓延部具有引導部,引導部在纖維層輸送方向上的擠壓輥對的上游側將纖維層朝向限制間隙引導,引導部使纖維層的前端邊緣沿著任意一方的擠壓輥的外周面。
如上所述,按照本發(fā)明,基于由施力部施加的加壓力來擠壓被夾在固定輥和加壓輥之間的再生纖維的纖維層,進行使纖維層表面的凹凸均勻的平滑化處理。其結果,印刷的油墨和調色劑更良好地附著,能提高印刷的成品質量,而且用筆等書寫的書寫手感也得到提高。此外,可以防止發(fā)生以往擠壓時產生的纖維流出的現(xiàn)象,以及濕紙前端部纏繞于擠壓輥的現(xiàn)象等。
而且,通過使固定輥和加壓輥之間確保了比再生紙的成品紙厚狹窄的限制間隙,從而在固定輥和加壓輥之間順暢地引導纖維層,能防止前端邊緣發(fā)生折曲和褶皺。此外,通過防止對纖維層的過分擠壓,能使再生紙的品質穩(wěn)定化。而且,能防止固定輥和加壓輥相互之間作用有過度的加壓力。因此,抑制了擠壓輥、特別是受壓側的固定輥上作用的負載,能降低裝置的機械負載,可以減少運轉時的能耗。
通過將壓延部配置在切斷部的下游側,從而在纖維層經過壓延部的期間不會發(fā)生纖維層的輸送中斷的現(xiàn)象,能在纖維層輸送方向上均勻地實施纖維層表面的平滑化。
即,在從纖維層形成部經過加熱部至切斷部為止的纖維層輸送路徑上,纖維層處于連續(xù)的狀態(tài),在由切斷部切斷纖維層時,纖維層的輸送暫時停止。因此,在比切斷部更靠上游側配置壓延部時,在平滑化處理的中途纖維層的輸送暫時停止,纖維層的表面容易產生不均勻,例如產生多余的線等。
可是,在比切斷部更靠下游側,由于纖維層處于切斷后的單張狀態(tài),所以不會受到切斷時產生的輸送暫時停止的影響,可以對經過壓延部的纖維層不中斷地連續(xù)實施平滑化處理。
此外,在配置于切斷部的上游側的壓延部中,一旦纖維層產生褶皺,則恢復正常需要耗費時間。即,由于纖維層連續(xù),所以直到解除擠壓輥的加壓力而將擠壓輥之間擴展以平整褶皺為止不能恢復正常,其間持續(xù)產生褶皺。
可是,由于將壓延部配置在切斷部的下游側,對單張狀的纖維層實施擠壓,所以即使某單張狀的纖維層產生褶皺,因與輸送來的下一單張狀的纖維層之間隔斷而不再繼續(xù)產生褶皺。因此,通過將未產生褶皺的下一單張狀的纖維層的前端邊緣導入限制間隙,不解除擠壓輥的加壓力也能恢復正常狀態(tài)。
另外,引導部使纖維層的前端邊緣沿著任意一方的擠壓輥的外周面,由此纖維層的前端邊緣仿效擠壓輥的外周面而被矯正為直線。因此,纖維層的前端邊緣在導入限制間隙之前被預先拉伸,能抑制纖維層向限制間隙導入時產生褶皺。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壓延部的主視圖。
圖2是表示同一實施方式的壓延部的斷面圖。
圖3是表示同一實施方式的廢紙再生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以下,根據(jù)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抄紙部13構成纖維層形成部,用于形成再生纖維的纖維層。即,抄紙部13從作為紙再生原料的脫墨后的紙漿懸浮液抄造作為纖維層的濕紙12。
抄紙部13具有:由網(wǎng)眼狀的帶構成的抄紙網(wǎng)42,以環(huán)形軌道狀架設在多個輥41之間;以及流漿箱43,將脫墨后的紙漿懸浮液澆注到抄紙網(wǎng)42上。
抄紙網(wǎng)42的環(huán)形軌道包括:從流漿箱43至后述的干燥輥49為止的去程部;覆蓋干燥輥49的一部分的轉移部;以及從干燥輥49返回流漿箱43的回程部。
在抄紙網(wǎng)42的去程部中,在抄紙網(wǎng)42的下部側且流漿箱43的附近設有脫水部44和吸引裝置45。脫水部44與抄紙網(wǎng)42的下表面滑動接觸,從抄紙網(wǎng)42的下表面擦除水。吸引裝置45隔著抄紙網(wǎng)42從濕紙12吸引水分。
另外,在吸引裝置45的下游側,多個壓漿輥41a、41b位于夾著抄紙網(wǎng)42的位置。壓漿輥41a、41b擠壓經過雙方的輥之間的抄紙網(wǎng)42上的濕紙12。設剛從流漿箱43供給到抄紙網(wǎng)42的濕紙12的含水率為100%時,經過壓漿輥41a、41b之后的濕紙的含水率為60-65%。
干燥部14構成對濕紙12的纖維層進行加熱的加熱部。即,干燥部14對脫水后的濕紙12進行干燥,具備內置有加熱裝置的干燥輥49。此外,呈環(huán)形軌道狀架設在多個輥50上的帆布帶51利用其環(huán)形軌道的一部分覆蓋干燥輥49的一部分。而且,在干燥部14中,將濕紙12夾在帆布帶51和干燥輥49的外周面之間,利用干燥輥49對濕紙12進行干燥。
干燥后的作為纖維層的干紙61在帆布帶51的去程終點位置處由刮板111從干燥輥49剝離,并向精加工部15引導。
精加工部15對由濕紙12干燥得到的作為連續(xù)紙的干紙61進行精加工工序。將利用精加工工序得到的作為單張紙的再生紙62向收紙部63排出。設置有金屬制的切刀裝置60和裁切裝置112作為切斷部,利用切刀裝置60和裁切裝置112將干紙61切斷為規(guī)定尺寸的單張紙。
在干燥部14的纖維層輸送方向亦即送紙方向的下游側,在切刀裝置60和裁切裝置112之間配置有壓延部200和去卷曲部300。壓延部200使作為單張紙的干紙61平滑化而成為再生紙62,去卷曲部300矯正作為單張紙的干紙61的卷曲。
如圖1和圖2所示,壓延部200具有隔著送紙路徑上下相對配置的一對擠壓輥201、202。位于上方的一方的擠壓輥201構成驅動側的固定輥201b,旋轉軸201a固定在規(guī)定位置。另一方的擠壓輥202構成從動側的加壓輥202b,旋轉軸202a配置成相對于固定輥201b自如地接近或分離。
在加壓輥202b的下方設有施力部203,所述施力部203對加壓輥202b朝向固定輥201b施加作用力。施力部203包括對加壓輥202b的保持部202c施加作用力的碟形彈簧203a,以及調整碟形彈簧203a的作用力的緊固螺栓203b。
加壓輥202b的保持部202c設有限制部202d。限制部202d在固定輥201b與加壓輥202b之間形成限制間隙t,防止固定輥201b與加壓輥202b抵接。
限制間隙t比再生紙62的成品紙厚狹窄,約為0.03mm,是針對成品紙厚處于0.1mm至0.3mm的范圍的再生紙62共同設定的間隙尺寸。
壓延部200在送紙方向上的擠壓輥201、202的上游側具有引導部204,引導部204用于將干紙61向限制間隙t引導,由上引導件204a和下引導件204b構成。上引導件204a朝向送紙方向的下游側呈下坡,下引導件204b朝向送紙方向的下游側呈上坡,上引導件204a與下引導件204b的間隙隨著朝向送紙方向的下游側而變窄。下引導件204b的下游側邊緣比上引導件204a的下游側邊緣更位于送紙方向的下游側,并在比限制間隙t更靠上方的位置與固定輥201b的外周面相對。
說明以上結構的作用。由抄紙部13抄造的作為纖維層的濕紙12被干燥部14干燥,作為干紙61送向精加工部15。在精加工部15中,利用切斷部的切刀裝置60將干紙61的送紙方向的長度切斷為規(guī)定的尺寸,形成單張紙。將該作為單張紙的干紙61引導到壓延部200進行平滑化處理,并由去卷曲部300矯正卷曲。隨后,由裁切裝置112將作為單張紙的干紙61的寬度切斷為規(guī)定的尺寸,形成再生紙62。
在壓延部200中,引導部204利用上引導件204a和下引導件204b將干紙61向限制間隙t引導。此時,上引導件204a和下引導件204b之間的間隙在上引導件204a的下游側邊緣處最窄,干紙61的前端邊緣因經過該狹窄的間隙而被朝向紙的寬度方向外側緩緩拉伸,扁平化為直線狀。
此外,下引導件204b的下游側邊緣在比限制間隙t更靠上方的位置與固定輥201b的外周相對。因此,下引導件204b將干紙61的前端邊緣朝向固定輥201b引導,與固定輥201b的外周面抵接的干紙61的前端邊緣仿效固定輥201b的外周面而被矯正為直線。
而且,干紙61的前端邊緣在與固定輥201b的外周面接觸的同時,沿著旋轉的固定輥201b的曲面被朝向限制間隙t輸送。
其結果,由于干紙61的前端邊緣在導入限制間隙t之前已被預先拉伸的狀態(tài)下被導入限制間隙t,所以在向固定輥201b和加壓輥202b之間的限制間隙t導入時,能抑制干紙61產生褶皺。
而且,伴隨固定輥201b的旋轉,干紙61被舒暢地朝向固定輥201b和加壓輥202b之間的限制間隙t引導,在干紙61的狀態(tài)下在固定輥201b和加壓輥202b之間被擠壓。
其結果,相比于固定輥201b與加壓輥202b接觸的情形,干紙61更容易被導入固定輥201b和加壓輥202b之間。而且,干紙61被固定輥201b和加壓輥202b夾持輸送。
由此,能防止固定輥201b與加壓輥202b接觸時產生的現(xiàn)象,即由于干紙61的前端邊緣觸碰固定輥201b與加壓輥202b的接觸部分而導致干紙61折曲或者產生褶皺。
此外,由于固定輥201b與加壓輥202b不接觸,所以能防止因固定輥201b與加壓輥202b直接接觸而損傷輥表面,在不輸送干紙61時,固定輥201b和加壓輥202b彼此不產生按壓力。
而且,固定輥201b和加壓輥202b通過使干紙61的紙表面的凹凸平整而對干紙61進行平滑化處理。
在此,重新說明以往發(fā)生的問題。以往,在將濕紙按壓于干燥輥使其干燥的工序中途,利用擠壓輥對含水分的濕紙進行加壓時,在被干燥輥和擠壓輥夾持的部位處,濕紙中的水分的移動受到妨礙,水分容易存留在比擠壓位置更靠濕紙的輸送方上游側的位置。
存留在比所述擠壓位置更靠輸送方上游側的位置的水分的量隨著抄紙動作的進行而逐漸增加。而且,有時水分的滯留會局部地集中發(fā)生在比擠壓位置更輸送方上游側且紙寬方向的一個部位處。該局部性水分較多的部位與其他部分相比,濕紙所含的纖維的輸送速度變慢。由于紙寬方向的各處的纖維的輸送速度不同,所以在濕紙上形成沿著輸送方向的筋狀的底紋。所述底紋會損害干燥后的干紙的質地。
可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不存在以往那樣的在將濕紙按壓于干燥輥進行干燥的工序中途利用擠壓輥對含水分的濕紙進行加壓的結構,所以能防止發(fā)生以往的干燥工序中產生的筋狀的底紋。因此,能使再生紙62的品質穩(wěn)定化。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固定輥201b和加壓輥202b對干紙61進行加壓,因此能避免以往那樣的在擠壓輥抵接于濕紙的結構中發(fā)生的濕紙前端部卷繞于擠壓輥的故障。
而且,基于施力部203的碟形彈簧203a對加壓輥202b施加的加壓力而進行擠壓,并且由限制部202d將固定輥201b和加壓輥202b之間維持為限制間隙t。
因此,能防止固定輥201b和加壓輥202b彼此之間作用有過度的加壓力。由此,抑制了擠壓輥201、202,特別是受壓側的固定輥201b上作用的負載,裝置的機械負載降低,能減少運轉時的能耗。
通過在切斷部的切刀裝置60的下游側配置壓延部200,從而干紙61經過壓延部200的期間不會產生紙的輸送中斷的情形,可以均勻地實施紙表面的平滑化。
即,在從抄紙部13經過干燥部14至切斷部的切刀裝置60為止的輸送路徑上,紙?zhí)幱谶B續(xù)紙的狀態(tài),在利用切斷部將干紙61裁斷為規(guī)定尺寸時,紙的輸送暫時停止。
因此,在比切斷部更靠上游側配置壓延部200時,由于在平滑化處理的中途使干紙61的輸送暫時停止,所以紙面上容易產生不均勻,例如產生多余的線等。可是,在比切斷部更靠下游側,由于干紙是單張紙,所以不會受到切斷時輸送暫時停止的影響,可以對經過壓延部200的干紙61不中斷地連續(xù)實施平滑化處理。
此外,在配置于切斷部的上游側的壓延部200中,一旦干紙61產生褶皺,則恢復正常需要耗費時間。即,由于干紙61是連續(xù)紙,所以為了恢復正常,需要進行解除擠壓輥201、202的加壓力并將擠壓輥201、202之間擴展以平整褶皺的作業(yè)。而且,直至恢復正常為止,會持續(xù)產生褶皺。
可是,在配置于切斷部的下游側的壓延部200中,由于對切斷后的作為單張紙的干紙61實施擠壓,所以即使某一作為單張紙的干紙61產生褶皺,因與接著輸送來的作為單張紙的干紙61之間隔斷而使褶皺不連續(xù)。而且,通過將未產生褶皺的下一單張的干紙61的前端邊緣導入限制間隙t,不解除擠壓輥201、202的加壓力也能恢復正常狀態(tài)。
上述實施例中例示并說明了采用抄紙部13的紙再生處理裝置??墒?,本發(fā)明也可以應用于其他的紙再生處理裝置,例如從無水或幾乎不采用水的紙再生原料制造再生紙的紙再生處理裝置。
此時,紙再生原料的廢紙利用解纖刀等以機械方式解纖,將解纖得到的解纖物作為再生纖維來制造再生紙。在此,向再生纖維(解纖物)加入再生所必要的添加劑并供給到網(wǎng)狀帶上,在沿著輸送方向移動的網(wǎng)狀帶上形成再生纖維(解纖物)的纖維層。由所述網(wǎng)狀帶輸送的纖維層被加熱部加熱而成為再生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