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透氣性薄膜、其制造方法及利用該透氣性薄膜的包裝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氣體透過的透氣性薄膜、其制造方法及使用該透氣性薄膜的包裝袋。更詳細地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適合用于蔬果、發(fā)酵食品等的包裝材料及微波爐加熱用等的容器(袋)的透氣性薄膜、其制造方法及使用該透氣性薄膜所制作的包裝袋,該包裝袋在開封后,可在不將袋內的預制食品、漢堡等轉移至其他容器的情況下直接用作盛器,此外,使富含汁液的食品等密封包裝后流通,即便在該流通及保管時等受到?jīng)_擊等,內部的汁液也不易漏出至外部,而且在微波爐加熱時袋子不必裂開或破裂,可放心安全地使用,并且每個袋可利用微波簡單地烹調。
背景技術:
在薄膜基材上設置透氣部且使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氣體從該透氣部透過的透氣性薄膜,已在食品或醫(yī)療等廣泛領域中使用,且主要用作商品的包裝材料。如果使用該 透氣性薄膜包裝例如蔬菜、水果等,那么可相對長時間保持新鮮度地保管這些蔬果。這種透氣性薄膜大體是將高分子薄膜用于薄膜基材,且大致區(qū)分為設置有貫穿該薄膜基材的細微孔者、及設置有未貫穿基材的未貫穿孔者。例如,下述專利文獻I中揭示一種在特定壁厚的高分子薄膜上設置有特定開孔面積的微孔的儲存用袋。該儲存用袋是用來儲存柑橘類。而且,下述專利文獻2中揭示一種設置有非貫穿孔的微波爐加熱用袋。該加熱用袋包括利用中間層(粘著劑層)一體地貼合內層與外層的積層薄膜,且在內層形成有非貫穿孔。如果該微波爐加熱用袋存放冷凍食品等并用微波爐加熱,那么從冷凍食品中產(chǎn)生水蒸氣,不過該水蒸氣會透過非貫穿孔的底部的較薄部分進入至中間層,且通過剝下該中間層而排到外部。進而,下述專利文獻3中也記載著設置有同樣的非貫穿孔的透氣性薄膜。該透氣性薄膜在單層或多層基本薄膜的單面設置著非貫穿孔,該非貫穿孔是平均孔面積為10_6 10_2cm2,且深度相對基體薄膜的壁厚比率為I 99. 0%。而且,近年來,將餃子、漢堡等已烹調的食材冷凍的冷凍食品廣為普及。這些冷凍食品是大部分裝入到特定形狀的包裝袋中銷售,消費者通過用微波爐解凍及加熱,便可簡單地食用。用于這些食品的包裝袋雖已開發(fā)出各種各樣的包裝袋,但是使用塑料薄膜制作的袋成為主流。該包裝袋大體是在背密封部等上形成撕裂用的缺口,且可從該缺口部分撕裂開封,簡單地取出袋內的食品等。例如,下述專利文獻4中介紹有代表性包裝袋。參照圖33、圖34,對該專利文獻中記載的包裝袋進行說明。另外,圖33是表示該專利文獻4中記載的包裝袋,圖33A是包裝袋的后視圖,圖33B是圖33A的XXXIIIB-XXXIIIB線的截面圖,圖33C是圖33A的包裝袋開封狀態(tài)的后視圖,圖34A是另一包裝袋的后視圖,圖34B是圖34A的包裝袋開封狀態(tài)的后視圖。這些包裝袋520、520A是微波爐加熱用的包裝袋。如圖33B所示,這些包裝袋是使用積層有基材層521、中間層522及密封劑層523的矩形膜片,將該膜片形成以密封劑層523為內面而對接貼合的背密封部524、及通過對接貼合而形成的筒狀體的開口端部經(jīng)密封的端部密封部525而制袋。該包裝袋是背密封部524以比端部密封部525低的密封強度進行熱粘接,且中間層522包括單軸延伸薄膜,其延伸方向與背密封部的長度方向正交。根據(jù)該構成,由于將背密封部524以比端部密封部525低的密封強度熱粘接,所以比端部密封部容易剝離。因此,如果用微波爐將袋體和食品一起加熱,那么當袋內產(chǎn)生的蒸氣的壓力達到固定以上時,背密封部會剝離而釋放蒸氣,從而可防止袋體破裂。而且,如圖33A、圖34A所示,這些包裝袋是在背密封部524的上下兩端部附近形成著背密封部524的長度方向與直角方向的裂縫526。根據(jù)該構成,可以該裂縫為開端,將袋左右地撕裂,將袋體左右大幅度地打開,并以打開后的袋體為盛器,在用餐等時利用。此外,如圖34B所示,另一包裝袋520A是在袋背面的左右兩端部附近形成著與背密封部524平行地延伸的半切線527。該半切線527是膜片的僅壁厚方向一部分切割,即,僅使基材層521或基材層521及中間層522貫穿。根據(jù)該包裝袋520A,在包裝袋的上端部附近,可以該裂縫526為開端,將袋左右地撕裂后,沿著半切線527縱向地撕裂。
·
而且,近年來,由于微波爐具有可將已烹調的加工食品等各種食材、食品(以下將這些總稱為“食品”)簡單地且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加熱烹調的簡便性,而不斷地廣泛普及。伴隨該普及,用微波爐加熱烹調的食品也多種多樣化。這些食品大體上是在由塑料制的包裝袋密封包裝的狀態(tài)下流通,進行店頭陳列,由普通消費者購買。購買的食品雖然用微波爐加熱烹調,但是如果在密封狀態(tài)下加熱,那么袋內的內壓會因為從內部的食品中產(chǎn)生的水蒸氣而上升,導致袋體膨脹。此時,如果內壓超過特定等級,那么包裝袋會裂開或破裂,內部的食品飛濺至微波爐廂內,污染爐廂內,并且破壞預制食品的原形而令人喪失食欲。以往,為了防止這種包裝裂開或破裂,而采用在用微波爐加熱之前,預先用剪刀等剪下包裝袋的一部分而形成通氣口的方法,或對包裝袋的一部分穿刺針孔等的方法等。然而,這些方法均較為繁瑣,并且存在時常忘記的情況。因此,最近提出一種設計成如果包裝袋內的蒸氣壓超過固定程度,那么袋口等便自動地開封,從而可防止裂開或破裂的包裝袋。例如,下述專利文獻5中記載著一種使用排氣功能薄膜制作的袋。以下,參照圖35對該專利文獻5中記載的袋進行說明。另外,圖35是表示下述專利文獻5中記載的袋,圖35A是主要部分的缺口前視圖,圖35B是圖35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圖。該袋630包括通氣帶631,將橫向一連串斷續(xù)地熱熔接的阻液部632在上下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錯開上下阻液部的配置而設置兩層;熔接部633,在該通氣帶上將一部分作成非熔接,連通到排氣孔部634 ;及閉塞部637,在該熔接部上使兩面的薄膜相互密接而釋放內壓。該袋是如果當用微波爐加熱內部的存放物時從存放物中產(chǎn)生氣體而使袋內升壓,那么所產(chǎn)生的氣體進入至通氣帶631,從較長地面向內側設置的不織布635的內端緣部636經(jīng)過排氣孔部634流出至閉塞部637內,擠開薄膜638,從排氣開口部639釋放至空氣中。而且,如果存放物含有較多的液體成分,那么該液體成分有時會進入至通氣帶631,但是已進入的液體成分將碰到下層的阻液部632的下表面而向下方落下,而且,即便液體因較強的內壓而進一步上升,碰到上層的阻液部也會向下方落下,所以可阻止向外部漏出。尤其由于阻液部632的兩側端向下方傾斜,所以碰到阻液部632的液體成分偏向下方,而且由于以下層的阻液部間的通過部進行遮擋的方式配置著上層的阻液部,所以不會直接朝向上方。因此,根據(jù)下述專利文獻5記載的袋,在用微波爐加熱時,僅將氣體釋放至外部,液體成分不會漏出至外部,因此,可放心地使用。而且,下述專利文獻6中也記載著同樣的包裝袋。該下述專利文獻6記載的包裝袋是以對接密封形式熱密封背密封部而形成筒狀體,熱密封該筒狀體兩端的開口部而形成為枕形袋(Pillow pouch)形式,并且,在該袋的背密封部或上下左右任一端緣部設置著在每一袋加熱收納于內部的食品時,用來將上升的袋內的內壓調節(jié)為固定范圍的折曲構造的排氣道。進而,以下的專利文獻7及8中也記載著同樣的包裝袋。下述專利文獻7記載的包裝袋包括熱密封部,在填充著內容物的易剝離性包裝體中,在熱密封部的外緣設置凹部,使該密封部的內緣為直線狀,并且以層間剝離性薄膜形成易剝離性包裝體。而且,下述專利文獻8記載的包裝袋形成為在頂密封部,V字形狀部位的最深部相較熱密封部的內緣部位于內容物側的形狀。這些專利文獻5 8中記載的包裝袋都是將調味液(料)與配料等一起,即以調味液(料)調味的配料裝入到袋內而使用。然而,如果包裝如此以調味液(料)調味的配 料,那么存在調味液(料)過度地滲入至配料中致使配料本身的味道消失的情況。于是,下述專利文獻9中記載著一種將袋內隔成兩室,在一室中裝入調味液(料),而在另一室中裝入配料等,且在加熱烹調過程中使調味液(料)與配料混合的包裝袋。如圖36所示,下述專利文獻9記載的包裝袋640是周緣經(jīng)密封的大致矩形的內部與周緣的任一側緣大致平行地設置著由易剝離性薄膜制作的分隔密封部641,且將內部區(qū)分為兩個室,在包裝袋的一部分沿周邊形成著通氣口 642。
背景技術:
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專利特開2006-158254號公報(第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特開2006-27627號公報(第
、
、圖3)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特開平8-52816號公報(第
)專利文獻4 :日本專利特開2008-81191號公報(第
、圖I、圖4)專利文獻5 :日本專利特開平11-240579號公報(第
、圖I)專利文獻6 H本專利特開2000-327047號公報(第
、圖I)專利文獻7 :日本專利特開平10-147371號公報(第
、圖I)專利文獻8 H本專利特開平8-276966號公報(第
、圖I)專利文獻9 :日本專利特開2009-214892號公報(第
、圖I)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所述專利文獻I的儲存用袋是在高分子薄膜上設置著貫穿該薄膜的貫穿孔,因此,根據(jù)使用環(huán)境的不同,存在多余物(例如灰塵、塵埃、細菌等)侵入至袋內部的擔憂。而且,由于該儲存用袋存在如果將含有水分的物品放入內部,那么水分會經(jīng)過貫穿孔而滲出至外部的擔憂,所以不適合這種含有水分的物品的包裝,因此,潛在著用途受到限定等課題。相對于此,所述專利文獻2、3的薄膜為非貫穿孔(洞),所以可阻止多余物侵入,并且即便是含有水分的物品,也不存在水分自然地滲出至外部的情況。而且,如果用微波爐加熱所述專利文獻2的微波爐加熱用袋,那么從袋內的冷凍食品中產(chǎn)生水蒸氣,該水蒸氣透過非貫穿孔底部的較薄部分而進入至中間層并釋放至外部,但是,此時水蒸氣因袋內的內壓上升而從非貫穿孔底部的較薄部分透過后釋放。本發(fā)明者等人以構成所述專利文獻2的積層薄膜的內層為參考,制作設置著同樣的非貫穿孔的薄膜,且以實驗確認了氣體的透過作用。另外,圖32A是將在薄膜基材上設置著非貫穿孔的薄膜的非貫穿孔部分放大所得的截面圖,圖32B是說明氣體因內壓上升而透過時的透過作用的截面圖。如圖32A所示,該非貫穿孔421包括使薄膜基材420的一面朝向另一面凹陷所成的凹孔,該凹孔是呈底部421a的壁厚大致均勻,且另一面未向外側凸出的形狀。該圖的凹孔421為未受到內壓的狀態(tài)。如果在該狀態(tài)下凹孔從箭頭方向A受到壓力,那么如圖32B所示,凹孔421的底部延伸、膨脹凸起,因該凸起,底部的壁厚變薄,使氣體從該較薄部分421a透過。即,氣體從底部延伸且膨脹的較薄部分421a透過,而在未延伸、膨脹的狀態(tài)下幾乎不透過。該氣體的透過受底部的壁厚所左右,膜越薄,其透過量越多,但是另一方面,如果 過薄,那么在較薄部分產(chǎn)生貫穿該部分的細微孔,即針孔,因該細微孔而明顯存在與所述專利文獻I的薄膜具有的課題相同的課題。因此,即便嘗試薄化,此壁薄的厚度也受到限制,要以目前的加工技術制成8 μ m以下極為困難。因此,設置著這種凹孔421的透氣性薄膜難以調節(jié)其透氣量,實現(xiàn)所需的透過量,從而無法將其用于需要的用途。另外,所述專利文獻3的透氣性薄膜并未明示非貫穿孔的構造,推斷是與圖32A的凹孔為大致相同構造的凹孔,故潛在著同樣的課題。近年來,要求這種透氣性薄膜的用途進一步擴大,并且要求氣體的透過性能進一步提高。以往的透氣性薄膜是用于柑橘類的包裝或微波爐用加熱袋等,即便這些包裝,由于柑橘類及食品的種類增多且保存方法等也多樣化,所以要適用于這些包裝,需要性能更高的包裝材料(薄膜)。而且,從用途擴大方面來看,為了可適應這些用途,也需要具有更廣的透氣性能的包裝材料(薄膜)。蔬菜等食品視其種類而需要的透氧量極大地不同。例如,在萵苣、蔥葉、韭菜、杏鮑菇、預切蔬菜(混裝)、豆芽、蘆筍、菠菜等方面,這些菜的透氧量極大地不同。而且,從韓國泡菜、腌潰白菜、薤、醬菜等中產(chǎn)生的氣體量也分別不同,這些菜的氣體產(chǎn)生量比蔬菜多。例如,包括蔬菜在內的蔬果在收獲后也進行呼吸。S卩,已收獲的蔬果為了修復蔬果本身而進行比在田圃時更多的呼吸,即更頻繁的呼吸。然而,如果該呼吸變得頻繁,那么會消耗蔬果的養(yǎng)分,成熟、老化會更快速地進展。然而,該蔬果的包裝通常是裝入包裝袋中、密封袋口的密封包裝。在該密封包裝方面,包裝時存在于袋內的氧氣會隨著時間用盡而消失,因此,袋內成為氧氣幾乎不存在的厭氣狀態(tài),無法呼吸,所以成為使蔬果腐爛的原因。關于該蔬果的呼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比率大體上在包裝前(開封包裝)的狀態(tài)下是氧氣為
20.9%、二氧化碳為0%,但使在厭氣狀態(tài)(無法呼吸)下大體上成為氧氣為O %、二氧化碳為20%以上,而在下述冬眠狀態(tài),據(jù)說氧氣為5 10%、二氧化碳為15 20%最佳。因此,蔬果的包裝需要按照該蔬果的呼吸量不同而使袋的透氣性結合著該蔬果及流通條件(尤其溫度)進行調整。MA(ModifiedAtmosphere,調氣)包裝是如下方法,即,通過與蔬果自己進行的呼吸的平衡,使袋內的空氣為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且低濃度的氧氣的環(huán)境,使蔬果成為冬眠狀態(tài),以延遲蔬果的成長或劣化,使品質持久。即,該方法是通過將該呼吸量盡量抑制得較低而延遲品質降低的速度來保持品質的方法。關于該MA包裝,優(yōu)選單向性的包裝材料,但是在以往的包裝材料、即透氣性薄膜中并不存在具備這種性質的薄膜。而且,視食品而進行雙重包裝。該雙重包裝是在例如小型的內袋內裝入物品A進行密封,且將裝入該物品A的內袋放入大型外袋中進行密封的雙重包裝。該雙重包裝存在會將與內袋的物品A不同的物品B裝入大型外袋中的情況。這些物品A、B通常被放入以下東西被包裝(i)內袋的物品A中放入點心等食品,外袋的物品B中放入酒精、惰性氣體、香料等保存、香料劑(ii)內袋的物品A中放入酒精、香料等保存、香料劑,外袋的物品B中放入點心等
食品
所述(i)的雙重包裝是外袋的物品B透過地進入內袋內,進行物品A的保存或附加香味,而所述(ii)的雙重包裝是內袋的物品A透過內袋而進入外袋內,進行物品B的保存或附加香味。在這些雙重包裝中,在所述(i)的包裝中,如果內袋內的氣體透過而跑到外袋,那么會招致物品A的品質降低,而且,在所述(ii)的包裝中,如果外袋內的氣體透過而跑到內袋,那么會招致物品B的品質降低。因此,在這種雙重包裝中,為了維持物品的品質,透氣性薄膜需要單向的透氣性。然而,以往的透氣性薄膜并非根據(jù)該觀點開發(fā),當然所述專利文獻2A、3A的薄膜也未具備這種單向性。而且,根據(jù)所述專利文獻4的包裝袋,可通過從背密封部的裂縫將袋體左右地撕裂,而使包裝袋左右大幅度地開封。然而,該包裝袋在開封時需要較強的撕裂力,如果以大力開封,那么在開封的瞬間存在被包裝物因用力過猛而飛出至外部的擔憂。而且,即便從背密封部的裂縫向左右撕裂,要使其沿著設想的開封線開封也極為困難,容易成為不規(guī)則的開封口形狀,因此,在用作盛器的情況下,開封口緣未筆直、整齊地撕裂而成為外形欠佳的形狀,潛在著外觀差且欠缺設計性等課題。這些包裝袋中,圖33所示的包裝袋520在朝左右撕裂時,存在該撕裂到達包裝袋520的兩端邊緣的擔憂。如果撕裂至包裝袋520的兩端邊緣,那么當被包裝物含有液體時,液體會流出至外部而污染周邊,而且,如果是用微波爐進行加熱,那么存在被熱水燙傷等危險性。相對于此,圖34所示的包裝袋520A由于在袋的兩端附近形成著半切線527,所以似乎不會像所述包裝袋120那樣被撕裂。然而,實驗的結果,沿著半切線527開口是極為困難的。如果向左右撕裂,則將超過半切線527而被撕裂至包裝袋520A的兩端邊緣,從而與所述包裝袋520同樣的課題明顯化。尤其由單層薄膜制成的袋,已確定無法使其沿著半切線527開口,會超過半切線527而撕裂至包裝袋520A的兩端邊緣為止。所述專利文獻4的包裝袋為微波爐用,但是并不限于冷凍食品,用來包裝各種各樣的食品、例如點心、蔬菜、水果、生魚片、肉、預制食品等、或韓國泡菜、醬菜等發(fā)酵食品等的包裝袋必須是適合保存這些食品的規(guī)格的包裝袋。例如,生鮮蔬菜等必須在保持新鮮度的狀態(tài)下轉交給消費者,所以,包裝袋需要特定的阻氣性及通氣性等,而韓國泡菜等發(fā)酵食品的包裝袋也同樣需要阻氣性及通氣性。而且,如果所述專利文獻5 8記載的微波爐用包裝袋在加熱烹調時,袋內的蒸氣壓超過固定等級,那么,袋體的一部分會自動地開封,因此,可防止袋體的裂開或破裂,但是這些包裝袋中,根據(jù)它們的構成來看,都潛在著若干課題。即,所述專利文獻5記載的包裝袋是從內部向外側分別設置著包括兩層阻液部的通氣帶、包括排氣孔部的熔接部及包括排氣開口部的閉塞部,但是由于排氣開口部的開口處于打開狀態(tài),所以,如果內部的氣體及汁液因為某些原因通過通氣帶及熔接部,那么,存在汁液從該排氣開口部的開口漏出至外部的擔憂,并且也存在雜菌等從該排氣開口部的開口侵入至內部的擔憂。而且,在所述專利文獻5記載的包裝袋中,為了消除汁液噴出,而在通氣帶上設置著兩層阻液部,但是即便配置該阻液部,也存在產(chǎn)生漏液的擔憂,并且,必須在通氣帶、熔接部及閉塞部上設置兩層阻液部、不織布、排氣孔部及排氣開口部,所以構造極復雜,制作繁瑣,成本增高。而且,所述專利文獻6記載的包裝袋是使排氣道成為折曲構造,但是該包裝袋也存在與所述專利文獻5同樣的課題。此外,所述專利文獻7、8記載的包裝袋的開封部位為凹部或V字形狀部,所以構造簡單,但是必須使用特殊的層間剝離性薄膜,所以存在招致成本增高的擔憂。而且,所述專利文獻9記載的包裝袋的分隔密封部包括易剝離性薄膜,由于分隔密封部的原材料與袋體不同,所以需要兩種原材料,制作也較為繁瑣,而且,該分隔密 封部的易剝離性薄膜因原材料與袋體不同,所以與袋體之間成為弱密封部,如果袋內的內壓升高,那么存在從該部分漏氣,同時噴出汁液等的情況。此外,所述專利文獻9記載的包裝袋是分隔密封部的中央部的一部分成為未密封部,所以如果將調味料等液體放入上方室,那么存在該液體落下至下方室而混入至下方室的配料等中的情況。此外,在所述專利文獻9記載的包裝袋中,如果在加熱烹調過程中袋內的內壓升高,那么未密封部打開,開口擴大,但是因該開口狹窄,而成為上方室的調味料經(jīng)過該狹窄的開口而進入至下方室的形式,所以,調味料難以廣泛地分散在下方室內的配料中,故無法良好地進行混合,造成味道不均衡。例如,當在上方室放入鹽,在下方室放入毛豆等進行包裝的情況下,因開口狹窄,鹽難以均勻地分散,從而難以均等地附著在毛豆的表面。此外,在烹調后,必須將食材從包裝袋轉移至盤等,但是因食材已成為高溫,所以轉移作業(yè)有危險性,而且也費事,甚至食后必須清洗盤子等。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以往的常規(guī)技術所存在的課題,并且根據(jù)所述必要性研制而成,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透氣性能提高、用途廣泛、尤其可用作適合包裝各種各樣物品等的包裝薄膜的透氣性薄膜及其制造方法。而且,本發(fā)明進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所述透氣性薄膜制作的包裝袋,該包裝袋可沿著預先決定的開封線容易地開封,不會超過該線被撕裂,開封后可用作具有外觀較好的開封口形狀的盛器。而且,本發(fā)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所述透氣性薄膜制作的包裝袋,該包裝袋適合MA包裝、韓國泡菜、醬菜類等的排氣包裝等,進而,安全性、衛(wèi)生性及生產(chǎn)性優(yōu)異,當加熱烹調時可在使袋體自立的狀態(tài)下不引起裂開或破裂而自動地使內壓降低,并且可將食材等與調味液(料)分開包裝,當加熱烹調時使調味液(料)廣泛地分散在食材等中進行混合,并且可將每一袋放置在微波爐中簡單地烹調蒸菜等,在加熱烹調后可將袋體直接用作簡易盤子的適合微波爐用包裝。[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為了解決所述課題,本發(fā)明第I方式的透氣性薄膜是在特定壁厚的塑料薄膜基材上設置著供氣體透過的透氣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氣部包括未貫穿的凹部,該未貫穿的凹部是從所述塑料薄膜基材的一面朝向另一面使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而成,所述凹部是使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薄,且將底部形成得最薄。而且,第2方式的透氣性薄膜是根據(jù)第I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形成為截面形狀呈U字或V字狀的狹槽或凹孔。而且,第3方式的透氣性薄膜是根據(jù)第2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包括凹孔,且形成多個。而且,第4方式的透氣性薄膜是根據(jù)第2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包括狹槽,且由將多條隔開特定間隔配設而成的非連續(xù)狹槽群或一條連續(xù)狹槽形成。而且,第5方式的透氣性薄膜是根據(jù)第3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非 連續(xù)狹槽群的多條狹槽分別在平面視圖中呈直線、彎曲、折曲中的任一形狀。而且,第6方式的透氣性薄膜是根據(jù)第4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連續(xù)狹槽群的多條狹槽分別隔開特定間隔配設成直線狀。而且,第7方式的透氣性薄膜是根據(jù)第5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連續(xù)狹槽群的多條狹槽是各自的延伸方向相對于所述直線的延伸方向以特定角度傾斜。而且,第8方式的透氣性薄膜是根據(jù)第I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薄膜基材為聚丙烯、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縮醛中的至少一層薄膜,且其壁厚為15 100 μ m,所述凹部的底部的壁厚為2 70 μ m。而且,第9方式的透氣性薄膜是根據(jù)第8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薄膜基材是一層薄膜,且在所述塑料薄膜基材的表面或背面上層壓其他塑料薄膜。而且,第10方式的透氣性薄膜是根據(jù)第I至9方式中任一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其是用來密閉容器開口部。而且,本發(fā)明第11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是在特定壁厚的塑料薄膜上形成供氣體透過的透氣部,該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透氣部由凹部形成,該凹部是使所述塑料薄膜基材為超過該薄膜的玻璃化轉變溫度且小于熔點的溫度后,從該薄膜的一面朝向另一面擠壓延伸,凹陷特定深度,并使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薄,使底部最薄,并使所述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而且,第12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是根據(jù)第11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塑料薄膜基材上形成所述凹部后,將其他塑料薄膜層壓在所述塑料薄膜基材的表背任一面上。而且,第13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是根據(jù)第12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使所述塑料薄膜在設置著特定形狀凸起的一旋轉輥與未形成所述特定形狀凸起的另一旋轉輥之間行進,而形成所述凹部。而且,第14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是根據(jù)第13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設置著所述特定形狀的凸起的一旋轉輥的硬度采用比所述另一旋轉輥低的硬度。而且,第15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是根據(jù)第11至14方式中任一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縮醛中的至少一層薄膜作為所述塑料薄膜基材,且使所述薄膜的壁厚為15 100 μ m,所述凹部的底部的壁厚為2 70 μ m。而且,本發(fā)明第16方式的包裝袋的特征在于由使用第I至9方式中任一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形成的一端開口的袋體所形成。而且,本發(fā)明第17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16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端開口的袋體包括對接貼合兩端邊部的背密封部、及與該背密封部正交的端邊部的一開口經(jīng)密封的端密封部,
在所述背密封部上形成有撕裂部,該撕裂部是在與所述背密封部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從所述背密封部的端部局部地切開,在所述背密封部所處的面上包括開封切割線,以離開所述背密封部且與所述背密封部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及引導切割線,從所述開封切割線朝向所述背密封部的所述撕裂部而形成;所述開封切割線及所述引導切割線是由所述透氣性薄膜的所述凹部形成。而且,第18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17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裂部相互隔開地形成在多個部位,所述開封切割線形成在所述背密封部的兩側,所述引導切割線從各個所述開封切割線朝向所述多個部位的所述撕裂部,分別形成在多個部位。而且,第19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18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切割線分割成多條較短的第I引導切割線,從所述開封切割線以特定間隔延伸;及比所述第I引導切割線長的第2引導切割線,與所述第I引導切割線相隔特定距離,以與所述第I引導切割線不同的間隔朝向所述背密封部側延伸。而且,第20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16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端開口的袋體是使用在一面上隔著中間層從兩端緣相隔特定距離積層外側片材所成的包裝薄膜材料,利用端密封部將使所述包裝薄膜材料從所述外側薄膜部分折曲而對接貼合兩端緣部所成的背密封部及形成在與該背密封部正交的端邊部的開口密封,所述背密封部位于袋體的中央部或比該中央部更靠兩端中的任一端部,在該背密封部的至少一端部附近,在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撕裂部,在所述中間層上延伸設置有從所述外側薄膜端緣邊朝向所述背密封部的所述撕裂部進行開封的引導切割線,且所述引導切割線是由所述透氣性薄膜的所述凹部形成。而且,第21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0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在所述外側薄膜端緣邊形成開封切割線,所述開封切割線是由所述透氣性薄膜的所述凹部形成。而且,第22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0或21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裂部是相互隔開地形成在多個部位,且從所述外側薄膜端緣邊或所述開封切割線向所述背密封部的所述多個撕裂部,以與所述撕裂部的間隔大致相同的間隔大致平行延伸地形成有多條所述引導切割線。而且,第23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2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切割線分割成多條較短的第I引導切割線,從所述開封切割線以特定間隔延伸及較長的第2引導切割線,與所述第I引導切割線相隔特定距離,以與所述間隔不同的間隔向所述背密封部側延伸;且所述兩切割線由僅所述塑料薄膜的壁厚方向的一部分被切割的未貫穿槽形成。而且,第24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16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端開口的袋體是將經(jīng)疊合的至少其中之一由透氣性薄膜形成的一對第I、第2塑料薄膜制成彼此底部及連接在該底部的兩側邊緣密封且剩下的與所述底部對向的一端開口的袋口,且在所述袋口形成有在裝入被包裝物后進行密封的袋口密封部,在所述袋口的附近,從該袋口朝向所述底部依序設置有氣體釋放部,在該袋體的內壓上升至特定值以上時,在所述袋口密封的狀態(tài)下將該上升的內壓釋放至外部;及漏液阻止部,阻止來自被包裝物的液體漏出至所述氣體釋放部;所述氣體釋放部是由所述透氣性薄膜的所述凹部形成。
而且,第25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4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釋放部是跨過密封所述袋口的部位與所述漏液阻止部之間而設置。而且,第26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4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袋口密封部與所述漏液阻止部之間設置有特定間隙,且在所述間隙處設置有所述氣體釋放部。而且,第27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4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阻止部包括遍及所述兩側邊緣間,將所述一對透氣性薄膜以特定寬度且以弱密封強度熱熔接成的弱熱熔接密封帶,且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的密封強度弱于所述兩側邊緣及袋口的熱熔接密封強度。而且,第28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7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設置有至少一處橫截所述寬度或縮小該寬度的非熔接或者接近該非熔接的弱熔接部位。而且,第29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7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是密封強度為所述袋體的底部側低而所述氣體釋放部側高。而且,第30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4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釋放部包括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狹槽,且所述狹槽是從所述薄膜的內壁面朝向外側表面凹入,頂部向外側較薄地凸出。而且,第31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4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端開口的袋體在所述漏液阻止部與所述底部之間設置有將被包裝物分開收納的分隔部,且所述分隔部包括遍及所述兩側邊緣間,將所述一對透氣性薄膜以特定的寬度熱熔接成的弱熱熔接密封帶,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的密封強度弱于所述兩側邊緣及袋口的熱熔接密封強度。而且,第32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31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設置有至少一處橫截所述寬度或縮小該寬度的非熔接或者接近該非熔接的弱熔接部位。而且,第33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31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是所述袋體的底部側的密封強度低而所述氣體釋放部側高。而且,第34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31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端開口的袋體是在所述分隔部的所述底部側,在所述兩側邊的至少一邊上形成有缺口。
而且,第35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4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為如下構造,即,在未存放被包裝物時折疊,而在存放有被包裝物時面積擴大至可自立的大小。而且,第36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4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口密封部是以橫跨所述氣體釋放部的方式波狀密封。而且,第37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4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口密封部設置為寬于所述兩側邊緣經(jīng)熱熔接密封的部分。而且,第38方式的包裝袋是根據(jù)第24至37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袋口密封部形成有至少I個開孔。[發(fā)明的效果]根據(jù)這些第I至第16方式的發(fā)明,凹部的底部可從薄膜基材的壁厚薄化至大致極限(例如2.0μπι左右),通過該薄化而擴大透氣度的范圍,從而可用于廣泛領域。尤其成為有效用作包裝材料的透氣性薄膜。即,成為有效用于蔬菜、發(fā)酵食品等的包裝材料以及發(fā)酵食品用及微波爐加熱用等的包裝袋或容器密封用的透氣性薄膜。而且,由于透氣單向性良好,逆向變得困難,所以成為對MA包裝、雙重包裝等也有效的透氣性薄膜。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第17方式的包裝袋,可提供一種如下包裝袋,S卩,可按照預先決定沿著開封切割線容易地開封,不會超過該開封切割線被撕裂,開封后,可用作具有外觀較好的開封口形狀的盛器。例如,如果預先在開封切割線及引導切割線、以及連接兩切割線的部分印刷框架等,那么能以該框架為開封口進行開封,因此,開封后可用作具有外觀較好的開封口的盛器。而且,根據(jù)第18方式的包裝袋,可從任意的撕裂部,將袋體以成為所需大小的開封口的方式進行開封。此外,根據(jù)第19方式的包裝袋,可從任意的撕裂部,將袋體按照所需大小的開口確實地開封。即,通過使第I引導切割線的長度與特定的長度、例如鄰接的第I引導切割線的間隔相同,或略長于該間隔,避免從第2引導切割線直接撕裂至開封線,而是引導至鄰接的任一第I引導切割線,所以開口變得確實。而且,引導切割線及開封切割線可形成在制袋前的薄膜上,所以袋體的制造變得容易。此外,由于引導切割線是從開封切割線起大致直角地延伸設置,直接連接兩切割線,切割線的連接部成為大致T字連接,所以開封時,將撕裂從引導切割線順利地引導至開封切割線,而不會像常規(guī)技術那樣,超過開封切割線被撕裂。而且,兩切割線包括隔開特定間隔配設著多條短狹槽的非連續(xù)狹槽群、或連續(xù)狹槽,這些狹槽包括未貫穿的凹部,該未貫穿的凹部是從塑料薄膜的一面朝向另一面凹陷特定深度而凸起,且使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該凹部是使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薄而底部形成得最薄,所以凹部的底部可從薄膜基材的壁厚薄化至大致極限(例如2. O μ m左右),通過該薄化而擴大透氣度的范圍,從而可用于廣泛領域。尤其成為有效用于蔬菜、發(fā)酵食品等的包裝材料以及發(fā)酵食品用及微波爐加熱用等的容器的包裝袋。而且,由于單向的透氣性良好,逆向的透氣困難,所以成為對MA包裝、雙重包裝等也有效的包裝袋。此外,根據(jù)第20及第21方式的包裝袋,可提供一種如下包裝袋,即,可沿著切割線及外側薄膜端緣邊容易地開封,不會超過該外側薄膜端緣邊撕裂,開封后,可用作具有外觀較好的開封口形狀的盛器。此外,根據(jù)由第22方式的包裝袋,可從任意的撕裂部,將袋體以成為所需大小開封口的方式進行開封。此外,根據(jù)第23方式的包裝袋,可從任意的撕裂部,將袋體按照所需大小的開口確實地開封。即,通過使第I引導切割線的長度與特定的長度、例如鄰接的第I引導切割線的間隔相同,或略長于該間隔,避免從第2引導切割線被直接撕裂至開封線,而是引導至鄰接的任一第I引導切割線,所以開口變得確實。而且,引導切割線及開封切割線可形成在制袋前的薄膜上,所以袋體的制造變得容易。此外,由于引導切割線從外側薄膜端緣邊或開封切割線起大致直角地延伸設置,將引導切割線與外側薄膜端緣邊或開封切割線直接連接,且該連接部成為大致T字連接,所以開封時,將撕裂從引導切割線順利地引導至開封切割線,不會像常規(guī)技術那樣,超過外側薄膜端緣邊或開封切割線被撕裂。而且,兩切割線包括隔開特定間隔配設著多條短狹槽 的非連續(xù)狹槽群、或連續(xù)狹槽,這些狹槽包括未貫穿的凹部,該未貫穿的凹部是從塑料薄膜的一面朝向另一面凹陷特定深度而凸起,且使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而成,該凹部是使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薄而底部形成得最薄,所以凹部的底部可從薄膜基材的壁厚薄化至大致極限(例如2. O μ m左右),通過該薄化而擴大透氣度的范圍,從而可用于廣泛領域。尤其成為有效用于蔬菜、發(fā)酵食品等的包裝材料以及發(fā)酵食品用及微波爐加熱用等的容器的包裝袋。而且,由于單向的透氣性良好,逆向的透氣困難,所以成為對MA包裝、雙重包裝等也有效的包裝袋。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第24至30方式的包裝袋,在搬運或加熱時無袋體的裂開或破裂,安全性優(yōu)異,在流通、保管時等也無細菌類從外部侵入至袋內,衛(wèi)生方面優(yōu)異,而且可簡單且經(jīng)濟地制作,生產(chǎn)性也優(yōu)異,進一步無汁液等的漏出,可放心地使用。尤其由于在袋口附近分開設置著氣體釋放部與漏液阻止部,所以可在各部使各自的功能得到發(fā)揮。即,在漏液阻止部可阻止袋體的液體漏到外部,而且在氣體釋放部當袋體內的壓力上升至特定值以上時,可將該上升的內壓釋放至外部。而且,由于這些氣體釋放部及漏液阻止部是前者位于接近袋口的地方,后者位于氣體釋放部的后面,在袋體內側設置著漏液阻止部,所以可將氣體釋放部及漏液阻止部容易地形成作為具有各自功能的構件。尤其氣體釋放部的形成變得容易。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第31至35方式的包裝袋,在加熱烹調時,在使袋體自立的狀態(tài)下不引起裂開或破裂,且可自動地使內壓降低,而且可分開包裝食材等與調味液(料),在加熱烹調時,使調味液(料)廣泛地分散在食材等中進行混合,并且在加熱烹調后,可將袋體直接用作簡易盤子。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第36方式的微波爐用包裝袋,熱熔接袋口的密封部分與氣體釋放部交叉的比率變大,可更有效地釋放在袋體內產(chǎn)生的內壓。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第37方式的微波爐用包裝袋,由于可在袋口部分設置使用者可空手抓住用微波爐加熱的包裝袋的部分,所以使用者可安全地從微波爐中取出包裝袋,且可安全地搬運。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第38方式的微波爐用包裝袋,由于使用者可使手指等穿過開孔進行握持,或使公筷等插入至開孔中,所以可更安全地進行被加熱的包裝袋的取出或搬運。
圖I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透氣性薄膜,圖IA是平面圖,圖IB是圖IA的IB部分的放大圖。圖2是圖I的II-II線的截面圖。圖3是制造圖I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裝置的概要圖。圖4是說明狹槽的透氣作用,圖4A是狹槽的截面圖,圖4B是透氣時的狹槽形狀的截面圖,圖4C是從逆向透氣時的狹槽形狀的截面圖。
圖5是其他實施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平面圖。圖6是另外其他實施方式的透氣性薄膜的狹槽部分的截面圖。圖7是制造圖6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裝置的概要圖。圖8是使用透氣性薄膜制作的包裝袋的透視圖。圖9是使用透氣性薄膜制作的另一包裝袋的透視圖。圖10是使用透氣性薄膜制作的其他另一包裝袋的透視圖。圖11是使用透氣性薄膜制作的進而其他另一包裝袋的透視圖。圖12是利用透氣性薄膜覆蓋開口的容器的透視圖。圖13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包裝袋的后視圖。圖14A、圖14B是沿圖13的XIVA-XIVA線切斷的截面圖。圖15是圖13的包裝袋開封時的后視圖。圖16是表示圖13的包裝袋的一部分,圖16A是圖13的XVIA部分的放大圖,圖16B是圖15的XVIB部分的放大圖。圖17A是將包裝袋開封后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圖17B是將包裝袋開封拆開后的包裝的局部后視圖。圖18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2的包裝袋的后視圖。圖19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3的包裝袋的后視圖。圖20是表示圖19的包裝袋的一部分,圖20A是放大后視圖,圖20B是圖20A的XXB的放大圖。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4的包裝袋,圖21A是后視圖,圖21B是圖21A的XXIB-XXIB線的截面圖。圖22是表示用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5的包裝袋的薄膜基材,圖22A是平面圖,圖22B是圖22的XXIIB部分的放大圖。圖23是表示用于實施方式6的包裝袋的膜片,圖23A是膜片的局部截面,圖23B是包裝袋的變形例的膜片的局部截面。圖24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微波爐用包裝袋,圖24A是前視圖,圖24B是圖24A的XXIVB-XXIVB線的截面圖,圖24C是圖24A的XXIVC-XXIVC線的截面圖。圖25是表示圖24的包裝袋的漏液阻止部分,圖25A是漏液阻止部的前視圖,圖25B是漏液阻止部的接合度的圖表,圖25C 圖25G是圖25A的漏液阻止部的變形例的前視圖。
圖26是說明圖24的包裝袋的漏液阻止部的作用的截面圖。圖27是圖24A的XXVII部分的放大圖。圖28是實施方式I的微波爐用包裝袋的變形例的前視圖。圖29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2的微波爐用包裝袋,圖29A是前視圖,圖29B是圖29A的XXIXB-XXIXB線的截面圖。圖30是本發(fā)明變形例I的微波爐用包裝袋的前視圖。圖31是本發(fā)明變形例2的微波爐用包裝袋的前視圖。圖32是設置在常規(guī)技術的透氣性薄膜上的凹孔的截面圖。圖33是表示常規(guī)技術的專利文獻記載的包裝袋,圖33A是包裝袋的后視圖,圖33B 是圖33A的XXXIIIB-XXXIIIB線的截面圖,圖33C是將圖33A的包裝袋開封后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圖34是表示該專利文獻記載的另一包裝袋,圖34A是包裝袋的后視圖,圖34B是將圖34A的包裝袋開封后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圖35是表示常規(guī)技術的袋,圖35A是袋主要部分的缺口前視圖,圖35B是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圖。圖36是其他常規(guī)技術的袋體的平面圖。[符號的說明]I透氣性薄膜IA透氣性薄膜IB透氣性薄膜10透氣性薄膜IOA透氣性薄膜2塑料薄膜基材3狹槽3A狹槽3B狹槽3C狹槽3D狹槽S狹槽3L狹槽群3AL狹槽群3BL狹槽群3CL狹槽群3DL狹槽群4制造裝置5預處理裝置6狹槽形成裝置6A擠壓輥6B支承輥
7狹槽形成齒8接合裝置9A制造裝置9B制造裝置11塑料薄膜14塑料薄膜101包裝袋
·
IOlA包裝袋IOlB包裝袋IOlC包裝袋IOlD包裝袋IOlE包裝袋102背密封部102!撕裂部103a端密封部103b端密封部104開口104b開封口105a開封切割線105b開封切割線105al第I引導切割線105bl第I引導切割線106a引導切割線106b引導切割線106al 106an引導切割線106b引導切割線106bl 106bn引導切割線106al' 106an'第2引導切割線106bP 1061V第2引導切割線107a薄膜基材107b中間粘接層107c外側片材108薄膜基材109狹槽109a開口槽109L群110制造裝置111預處理裝置112狹槽形成裝置
112A擠壓輥112B支承輥113狹槽形成齒114膜片114A膜片116薄膜
119薄膜115粘著劑118粘著劑210微波爐用包裝袋(包裝袋)210A微波爐用包裝袋(包裝袋)210B微波爐用包裝袋(包裝袋)210C微波爐用包裝袋(包裝袋)210D微波爐用包裝袋(包裝袋)2 IOa底部210b表背面薄膜(第I、第2塑料薄膜)210c表背面薄膜(第I、第2塑料薄膜)211a側邊熱密封部211b側邊熱密封部211c 211c" 袋口密封部212L氣體釋放部212狹槽213缺口213'缺口214漏液阻止部(弱熱熔接密封帶)214A漏液阻止部(弱熱熔接密封帶)214B漏液阻止部(弱熱熔接密封帶)214C漏液阻止部(弱熱熔接密封帶)214D漏液阻止部(弱熱熔接密封帶)214E漏液阻止部(弱熱熔接密封帶)215加工裝置216預處理裝置217狹槽形成裝置218狹槽齒219分隔密封部220開孔S空間SI上方室S2下方室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然而,以下所示的實施方式是例示用來將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具體化的透氣性薄膜、其制造方法及使用該透氣性薄膜的容器,并非意圖將本發(fā)明特定為這些內容,也同樣可適應包含在權利要求書中的其他實施方式。[實施方式I]本發(fā)明的透氣性薄膜是在包括特定壁厚的塑料薄膜的薄膜基材上設置著供氣體透過的透氣部。該透氣部包括凹部,該凹部是在薄膜基材的長度方向上從一面朝向另一面凹陷特定深度而凸起,且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而成,該凹部是使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薄而底部形成得最薄。凹部包括特定形狀的狹槽或凹孔等。以下,參照圖I、圖2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透氣性薄膜進行說明。另外,圖I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透氣性薄膜,圖IA是平面圖,圖IB是圖I的IB部分的放大圖,圖2 是圖I的II-II線的截面圖。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透氣部的凹部包括隔開特定間隔配設著多條短狹槽3的狹槽群3L。這些狹槽3為相同構造,且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薄而底部形成得最薄。另外,該凹部雖然由包括特定長度的狹槽3的狹槽群、即不連續(xù)的狹槽群形成,但是也可由相對較長的連續(xù)的狹槽形成。薄膜基材2是使用特定寬度、壁厚及長度的長條薄膜基材,在該薄膜基材上,將多條短狹槽3在長度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配設成一排。利用多條短狹槽3構成狹槽群3L。狹槽群3L的鄰接的狹槽3的間隔是按照透氣性薄膜的用途而形成為任意間隔,但是作為包裝用,優(yōu)選等間隔。狹槽群3L并不限于一排,也可為兩排以上。聚丙烯(PP,polypropylene)、雙軸延伸聚丙烯薄膜(OPP, Orientedpolypropylene)、聚乙烯(PE, polyethylen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尼龍(PA, Polyamide)等單層或多層構造的塑料薄膜。另外,該基材并不限于這些塑料薄膜,也可以是其他塑料薄膜。狹槽3可設置在多層構造薄膜中的一層,也可設置在所有層。即,可在一層薄膜上形成狹槽后,進行層壓加工而形成為多層構造,而且,也可在多層構造薄膜上形成狹槽。這些加工方法可按照構成該薄膜的樹脂的種類或用途適當選擇。作為多層構造的例子,例如通過在阻氣性高的PA、PET上積層具有良好密封功能的PE,可得到兼具高阻氣性及密封性的薄膜。首先,對使用單層或多層構造的薄膜且在這些薄膜上形成狹槽的例子進行說明。薄膜基材包括單層或多層構造的薄膜材料,其壁厚并無特別限定,優(yōu)選15 100 μ m的范圍。如果薄膜基材的壁厚薄于15 μ m,那么不易形成狹槽,例如在用作包裝薄膜的情況下,存在無法得到充分的強度的情況。而且,如果薄膜基材的壁厚超過100 μ m以上,那么加工變得困難。因此,薄膜基材的壁厚可在這些范圍內,按照薄膜樹脂的種類、用途等適當選擇。多條狹槽3(109、212)為包括相同形狀的細狹槽的未貫穿槽。如圖2所示,這些狹槽3(109、212)是使壁厚從上方的開口槽3a(109a、212a)向底部逐漸變薄,而凸起成山形狀,使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而且使該底部3c(109c、212c)最薄,由此,截面形狀形成為大致U字狀。具體來說,如圖1B、圖2所示,在薄膜基材2(108、210f)的長度方向上具有寬度W,在與該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長度L'及特定的深度。寬度、長度及深度并無特別限定,優(yōu)選寬度W為100 500 μ m,長度Li為L 2 2. 6mm。而且,深度是從薄膜表面測量而為I. 2 2. 2倍左右,這些倍率中,優(yōu)選設為壁厚的I. 2 2. 2倍的深度。此外,底部3c (109c、212c)最薄的壁厚優(yōu)選2 μ m 70 μ m。另外,該壁厚對單層、多層構造的薄膜中的任一薄膜來說相同。而且,狹槽群3L(109L、212L)的鄰接的狹槽間的間隔也無特別限定,優(yōu)選I. 5 3. Omm左右。因此,該狹槽可按照薄膜樹脂的種類、用途等適當選擇。使狹槽3的截面形狀為大致U字狀,但使并不限于此,也可為其他形狀,例如截面形狀V字狀或其他形狀。而且,狹槽群3L(109L、212L)是使特定長度的多條狹槽非連續(xù)地排列,但是也可使多條狹槽連續(xù)。在連續(xù)狹槽的情況,可使連續(xù)狹槽的排列為直線狀、折線狀及曲線狀等。狹槽及狹槽群通過變更這些狹槽及狹槽群的形狀及底部的壁厚,可調整透氣量。另外,也可設為凹孔來代替狹槽。該凹孔是設為具有圓形或橢圓形的開口及深度的孔。在圓孔的情況,其直徑例如為30 1500 μ m,底部最薄的部分的壁厚為2 70 μ m。橢圓形的開口也與大致圓形孔大致相同。
其次,參照圖3對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另外,圖3A是制造圖I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裝置的概略圖,圖3B是圖3A的IIIB的放大圖,圖3C是圖3A的IIIC的放大圖。如圖3A所示,制造裝置4包括對薄膜基材2(108、210f)進行預處理的預處理裝置5、及在薄膜基材2(108、210f)上形成狹槽3(109、212)的狹槽形成裝置6。預處理裝置5是對薄膜基材2(108、210f)以成為超過該基材的玻璃化轉變溫度且小于熔點的溫度的方式進行處理的溫度調節(jié)裝置。該預處理裝置5的溫度調節(jié)對在薄膜基材上形成狹槽較為重要。薄膜基材2 (108、210f)包含塑料薄膜材料、即高分子材料,該高分子材料在低溫下處于結晶部分與非結晶部分共存的狀態(tài),成為分子運動小的玻璃狀態(tài)。如果從該狀態(tài)受到加熱而溫度上升,那么分子運動變大而成為橡膠狀態(tài),再如果進一步受到加熱,那么成為熔化的熔融狀態(tài)。從玻璃狀態(tài)轉移至橡膠狀態(tài)的分界線為玻璃化轉變溫度,從橡膠狀態(tài)變成熔融狀態(tài)的分界線為熔點。因此,通過將薄膜基材加熱到超過玻璃化轉變的溫度,使薄膜基材變軟,可使狹槽成為山形且將底部輥軋成最薄。而且,在該溫度下,由于可在保持阻氣性的狀態(tài)下進行輥軋,所以可在無損薄膜的特性下形成較薄的狹槽。而且,可形成無針孔等的狹槽。玻璃化轉變溫度及熔點因薄膜基材的原材料而不同,在將PP用于薄膜基材的情況下,由于該PP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18°c,熔點為163°C,所以調節(jié)成高于常溫的為40 120°C之間的溫度。以下,同樣地,由于PET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81°C,熔點為264°C,所以將溫度調節(jié)成約85 200°C之間,由于LDPE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_125°C,熔點為115°C,所以調節(jié)成高于常溫的為20 100°C的溫度。而且,層壓下述PET與LDPE而成的多層構造薄膜是調節(jié)成溫度85 100°C的范圍。PP、PE雖然在常溫下已超過玻璃化轉變溫度,但是熔點為120°C 190°C,所以在該范圍內調整加工的程度。即便是相同的基材,在超過玻璃化轉變溫度且小于熔點的范圍內,薄膜的柔軟度也因溫度而不同,所以在以下的狹槽形成裝置中,即便是較輕的擠壓,通過提高溫度,也可容易地形成狹槽。狹槽形成裝置6包括在外周圍隔開特定間隔配設著多根狹槽形成齒7的圓板狀的擠壓輥6A、及在與該擠壓輥之間夾入薄膜基材2 (108、210f)的支承輥6B。擠壓輥6A是由具有特定直徑、壁厚及硬度的金屬性的圓板狀的齒輪形成,以軸6a為中心旋轉,且一面形成狹槽3(109、212),一面將薄膜基材2(108、21(^)向X方向送出。如圖3B所示,多根狹槽形成齒7為具有特定間距P及高度h的大致鋸齒狀的齒。在該狹槽形成齒7的頂部前端7a標注著特定的R2,且在底部7b標注著Rl的R。間距p并無特別限定,為2. 0124mm
2.094mm,高度h為2. 0mm。R2為O. 05 I. Omm的范圍,該范圍中,優(yōu)選O. I O. 2mm。如果為O. Imm以下,那么機械磨損嚴重,則會對薄膜基材造成損傷,而容易形成針孔。如果為1.0mm以上,那么可擴大擠壓的面積。而且,Rl為O. 5mm。另外,也可使間距為零而形成連續(xù)的齒。在該情況下,為了確保充分的擠壓力,而使寬度更窄。即,如果使齒連續(xù),則齒數(shù)變多,其結果,單位面積變大,所以整體的擠壓力變小,因此,通過縮小寬度,使面積變小,而確保所需的擠壓力。擠壓輥6A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圓板狀的齒輪,不過也可為滾筒狀、即圓筒體、圓柱體。通過形成為滾筒狀,可形成較長的狹槽及連續(xù)的狹槽。設置著狹槽形成齒的齒輪并無 特別限定,例如優(yōu)選使用設置著正齒的齒輪。該正齒是使用如下齒,即,在平面圖中形成為長方形,長度為I. 5 2. 6mm,寬度為30 500 μ m,且在立面視圖中相對于薄膜的壁厚為I. 2 2. 4倍。如果使用該正齒,那么當將薄膜基材的總壁厚設為50 μ m時,從該薄膜基材的底開始測量,至山的頂點為止的距離是60 120μπι。該程度取決于希望透過的氣體量。而且,按照狹槽的形狀,使用其他形狀的齒輪,例如設置著螺旋齒的齒輪。使用這種齒輪,形成例如像圖5Β所示那樣的狹槽。支承輥6Β與擠壓輥6Α同樣地,一面以軸6b為中心旋轉,一面承受利用擠壓輥6A將狹槽3(109、212)形成在薄膜基材2(108、210f)上時的擠壓力,且將薄膜基材2向X方向送出。擠壓輥6A是硬度為60 63,且由低于支承輥6B的硬度的金屬材料形成。支承輥6B是由具有特定直徑及硬度的金屬性的圓筒體、圓柱體形成,且硬度為63 67。通過使擠壓輥6A的硬度低于支承輥6B的硬度,而在支承輥6B承受擠壓輥6A的擠壓時,即便加工例如100萬m也不會削減。該制造裝置4是利用預處理裝置5將薄膜基材2 (108、210f)處理成超過玻璃化轉變的溫度并傳送至狹槽形成裝置6,在該狹槽形成裝置6中將已成為特定溫度的薄膜基材
2(108、210f)夾入擠壓輥6A與支承輥6B之間,對擠壓輥6A施加特定的擠壓力以輥軋薄膜基材2(108、210f)而形成狹槽(參照圖3C)。該狹槽是按照薄膜基材的種類及其壁厚來調節(jié)該基材的預處理溫度及擠壓輥的擠壓力而形成。如果使該狹槽底部較薄,那么雖然底部越薄透氣度越高,但是另一方面,強度會降低。其程度是根據(jù)預處理溫度或擠壓力的至少任一者調節(jié)而決定。例如,如果薄膜基材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50°C,熔點為215°C,那么當將預處理溫度設為60°C或120°C時,后者比前者柔軟,另一方面,后者能以比前者輕的擠壓力形成。該擠壓度可在例如O O. 5MPa之間調整,尤其優(yōu)選的是O. 2MPa前后。另外,O. 5MPa為5kg/平方公分。在該制造裝置4中,視用途來調節(jié)薄膜基材2(108、210f)的預處理溫度及擠壓輥的擠壓力,而形成適合各用途的狹槽。例如,蔬菜包裝是使用壁厚為25 μ m的OPP防霧薄膜的單體薄膜,在該薄膜上從袋內側形成凹部。使凹部的最小壁厚為約2 μ m。按照蔬菜,使該擠壓程度不同,例如,如果為油菜,那么以O. 2MPa擠壓,使利用間距為2mm的正齒擠壓的部分的形狀為長方形且長度2mmX寬度200 μ m。對于大小為200mmX 320mm的袋體,狹槽群是僅形成為橫向一排。參照圖4對狹槽的透氣作用進行說明。另外,圖4是說明狹槽的透氣作用的圖,圖4A是狹槽的截面圖,圖4B是透氣時的狹槽形狀的截面圖,圖4C是從逆向透氣時的狹槽形狀的截面圖。使用透氣性薄膜I制作特定大小的包裝袋,且利用當將物品收納在該包裝袋中時從該物品中釋放氣體(蒸氣等),包裝袋內受到壓力的例子,對該透過作用進行說明。圖4A的狹槽3為未受到內壓的狀態(tài)。另外,該圖4A與圖2相同。如果該狹槽3(109、212)從箭頭A方向受到內壓,那么如圖4B所示,狹槽的底部會因該壓力而延伸、膨脹,凸起成氣球狀,其壁厚進一步變薄,氣體從該較薄部分3Cl (109Cl、212Cl)透過。該狹槽3(109、212)相較常規(guī)技術的狹槽,其氣體透過的透過量的調節(jié)較為容易,并且可獲得其他作用效果。具體來說,由于常規(guī)技術的凹孔21 (參照圖32)的底部的壁 厚大致均勻,所以不能薄化至極限,就目前的加工技術來說,8 μ m左右為限度,但是該狹槽3(109,212)可薄化至大致極限(2.0μπι左右),所以透過量的調節(jié)變得容易。而且,如圖4C所示,如果從逆向受到壓力,那么狹槽的底部3c2(109c2、212c2)朝逆向受到擠壓,但是透氣量與圖4B的方向相比明顯變少。該現(xiàn)象是通過實驗得到確認,如果來自開口側的透過量為10,那么逆向的透過量為大約I 2左右。其結果,透氣性薄膜l(108、210f)單向的透氣性較好,逆向的透氣性較難,所以如果用于例如MA包裝或雙重包裝等,那么會發(fā)揮明顯的作用效果。即,MA包裝是使透氣性薄膜l(108、210f)的開口位于內側、底部位于外側而制作包裝袋來使用。而且,雙重包裝是按照裝入的物品,使透氣性薄膜l(108、210f)的開口位于內側或外側、底部位于外側或內側而制作包裝袋來使用。例如,酒精氣體透過的點心包裝是有外袋及多個內袋,在外袋內放入防霉劑(anti mold)(使酒精氣體產(chǎn)生的東西),在內袋上從外側進行擠壓山形加工。這樣一來,酒精氣體就會進入至多個內袋中。外袋成為有阻氣性的袋,內袋是使用OPP單體20 μ m的薄膜,該袋的大小為50mmX 70mmo[實施方式2]利用大致平行地隔開特定間隔配設著多條狹槽3的薄膜,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透氣性薄膜I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未其他配設及形狀。另外,圖5是其他實施方式2的透氣性薄膜的平面圖。透氣性薄膜IA是在薄膜基材2的長度方向上描繪假想線L,沿著該直線隔開特定間隔配設多條狹槽3A,而形成狹槽群3AL。而且,透氣性薄膜IB是在薄膜基材2的長度方向上描繪假想線L,與該直線交叉地配設多條狹槽3B而形成狹槽群3BL。此外,透氣性薄膜IC是將多條山形狹槽隔開特定間隔配設在假想線L上而形成狹槽群3CL。此外,透氣性薄膜ID是將多條彎曲狹槽3D隔開特定間隔配設在假想線L上而形成狹槽群3DL。這些假想線L可為直線、折線及曲線等。[實施方式3]參照圖6、圖7對本發(fā)明的另外其他實施方式3的透氣性薄膜及其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另外,圖6是在設置著狹槽的薄膜表背面面的任一面上層壓著其他薄膜的狹槽部分的放大截面圖,圖7是制造圖6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裝置的概略圖。
透氣性薄膜10是在設置著狹槽S的薄膜11的狹槽的凸出側利用粘著劑接合其他薄膜而成。狹槽S與狹槽3為相同構造,壁厚從上方的開口槽Ila向底部逐漸變薄,且凸起成山形狀,使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而且使該底部Ilc最薄,由此,截面形狀形成為大致U字狀或V字狀。作為粘接的薄膜的組合例,可列舉將PE用于薄膜11、將PA、PET用于薄膜13。通過將具有良好密封功能的PE粘接在阻氣性高的PA、PET上,可獲得兼具高阻氣性及密封性的薄膜。另外,該透氣性薄膜10的底厚是薄膜11的狹槽S的底厚(2 70 μ m)加上薄膜13的壁厚(15 100 μ m)及粘接層壁厚而得的壁厚。透氣性薄膜10是在設置著狹槽S的薄膜11的狹槽的凸出側利用粘著劑12接合其他薄膜13而成。該透氣性薄膜10的制造裝置9A是在制造裝置4上附加著薄膜接合裝置8 (參照圖7A)。該透氣性薄膜10適合微波爐加熱用容器。如果用微波爐加熱使用透氣性薄膜10的微波爐加熱用容器,那么從內容物中產(chǎn)生水蒸氣而容器內壓上升,水蒸氣從薄膜11的狹槽S透過。此時,由于狹槽S是由其他薄膜13層壓,所以從狹槽S透過的水蒸氣會剝下薄 膜11與薄膜13之間的粘著劑12而滯留在該間隙。該水蒸氣通過薄膜13裂開、或者進一步經(jīng)由薄膜11與13的間隙從設置在容器端部的密封部透過,而釋放至外部。由此,可防止微波爐加熱用容器破裂。而且,透氣性薄膜IOA是在設置著狹槽S的薄膜14的狹槽的凹側利用粘著劑接合其他薄膜而成。該狹槽S與狹槽3為相同構造。在設置著狹槽S的薄膜14的狹槽的凹側利用粘著劑15接合其他薄膜16。與透氣性薄膜10的情況同樣地,該透氣性薄膜IOA的底厚是薄膜14的狹槽S的底厚(2 70 μ m)加上薄膜16的壁厚(15 100 μ m)及粘著劑15壁厚而得的壁厚。而且,透氣性薄膜IOA的制造裝置9B是在制造裝置4上附加著薄膜接合裝置8 (參照圖7B)。該透氣性薄膜IOA也同樣適合微波爐加熱用容器。如果用微波爐加熱使用該透氣性薄膜IOA的微波爐加熱用容器,那么從內容物中產(chǎn)生水蒸氣而容器膨脹,水蒸氣因內壓而從薄膜14透過、或者薄膜14裂開而釋放水蒸氣。此時,薄膜14是由其他薄膜16層壓,但是由于在薄膜16上設置著狹槽S,所以水蒸氣會滯留在狹槽S的空間14a,如果內壓進一步升高,那么通過狹槽S破裂,而釋放水蒸氣。由此,可防止微波爐加熱用容器破裂。這些透氣性薄膜1、1A 1D、10、10A可用作包裝容器(包裝袋)或覆蓋容器開口的覆蓋罩。以下,參照圖8 圖12對幾個包裝袋、覆蓋罩的例子進行說明。圖8、圖9的包裝袋17是使用透氣性薄膜I。首先,如圖8所示,該包裝袋17是將透氣性薄膜I切斷成特定長度并折曲,以一端成為袋口的方式從3個方向熱密封。其次,將食品等裝入該包裝袋17內,通過熱密封而鎖合袋口。圖9A是表示將食品等放入袋內且鎖合袋口后的狀態(tài)。該包裝袋17是利用密封部18密封位于狹槽群3L兩端的狹槽3,并且狹槽3位于該密封部18的附近。該包裝袋17可用來裝入蔬果、點心等各種物品,也可裝入冷凍食品等而用作微波爐加熱用袋。如果用作微波爐用袋,那么當用微波爐加熱該包裝袋17時,水蒸氣會從食品等中產(chǎn)生,而使袋內的內壓上升,從而透過狹槽群3L而釋放至外部,但是如果蒸氣量變多,那么會超過透過狹槽群3L的透過量,內壓上升,由于密封部18附近的狹槽3與密封部的間隔變窄,所以從該部分破裂,而使大量的蒸氣從該部分釋放(參照圖9B)。例如,如果使狹槽3間的間隔L1為2. 2mm,那么密封部18附近的狹槽3的間隔L2為O 2. 2mm的范圍而變窄。因該間隔L2而該部分的強度變弱,容易破裂,可防止包裝袋的破裂。圖10的包裝袋17A是使用透氣性薄膜IB (參照圖5)。通過設置這種形狀的狹槽3B,狹槽3B必定跨過與包裝袋的密封部18的分界線而形成。因此,例如當在微波爐中使用時,在需要利用所產(chǎn)生的水蒸氣實現(xiàn)破裂的情況下,可使形成著該狹槽的部分確實地破裂,所以可考慮破裂來包裝食品。而且,與所述同樣地,由于在該部分,密封部18附近的狹槽3B與密封部的間隔變窄,所以從該部分破裂,使大量的蒸氣從該部分釋放(參照圖10B)。另夕卜,圖IOB是放大圖IOA的XB部分的圖。圖11的包裝袋17B是使用透氣性薄膜1B(參照圖5)。由于密封部18附近的狹槽3C與密封部18的間隔變窄,所以從該部分破裂,使大量的蒸氣從該部分釋放(參照圖11B)。另外,圖IlB是放大圖IOA的XIB部分的圖。而且,雙重包裝用的容器(袋)是使用以如下方式制作的包裝袋,即,按照裝入的·物品,使透氣性薄膜的開口位于內側或外側,底部位于外側或內側。圖12是利用透氣性薄膜覆蓋容器的開口進行密封的圖。容器19是利用透氣性薄膜I的密封部18密封在上方具有開口 19b的有底容器本體19a的開口 19b。該容器適合韓國泡菜等發(fā)酵食品。在用于該韓國泡菜包裝的透氣性薄膜I中,例如對可相對于壁厚為12μ m的PET容器容易地剝離的PE進行干式層壓而積層,通過從成為容器內側的面進行擠壓,而對該薄膜形成狹槽群3L。狹槽群3L的底部的最小壁厚為2 μ m左右。通過對該透氣性薄膜I,利用熱熔接密封包含PET的容器本體19a的開口 19b,可使從作為發(fā)酵食品的韓國泡菜中產(chǎn)生的碳酸氣體經(jīng)由狹槽群3L適當?shù)赝高^。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透氣性薄膜,可將凹部的底部從薄膜基材的壁厚薄化至大致極限(例如2.0μπι左右),通過該薄化而擴大透氣度的范圍,從而可用于廣泛領域。尤其成為有效用作包裝材料的透氣性薄膜。即,成為有效用于蔬菜、發(fā)酵食品等的包裝材料以及發(fā)酵食品用及微波爐加熱用等的容器的透氣性薄膜。而且,由于透氣單向性良好,逆向困難,所以對MA包裝、雙重包裝等也有效。[實施方式4]參照圖13 圖17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4的包裝袋進行說明。另外,圖13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4的包裝袋的后視圖,圖14Α、圖14Β是沿圖13的XIVA-XIVA線切斷的截面圖,圖15是說明包裝袋的開封的后視圖,圖16是表示圖13的包裝袋的部分,圖16Α是圖13的XVIA部分的放大圖,圖16Β是圖15的XVIB部分的放大圖,圖17是將包裝袋開封后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圖17Β是將包裝袋開封且拆開后的狀態(tài)的包裝的局部后視圖。本發(fā)明實施方式4的包裝袋101包括如下袋體,S卩,使用在圖13所示的狀態(tài)下,包括在長度方向上對向的一對長邊及在與該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對向的一對短邊的帶狀膜片,以兩端邊在長度方向的中途相互接近的方式折曲該帶狀膜片,使兩端邊部對接進行背密封而形成筒狀體,將該筒狀體的下方端邊部的開口端密封,使上方端邊部開口。另外,圖13的包裝袋是表示將被包裝物裝入袋體內之前的狀態(tài)。以下,對帶狀膜片及利用該膜片制袋而得的包裝袋的構成進行詳細敘述。膜片是使用聚丙烯(PP)、無延伸聚丙烯(CPP)、單軸/雙軸延伸聚丙烯薄膜(OPP)、聚乙烯(PE)(低密度/中/高密度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尼龍(PA)等單層或多層構造的塑料薄膜。其壁厚并無特別限定,優(yōu)選15 ΙΟΟμπι的范圍。另外,實施方式4的包裝袋優(yōu)選利用單層薄膜進行制袋。包裝袋101包括帶狀(矩形狀)的底部101a,在圖13所示的狀態(tài)下,具有特定面積;一對折疊片101b、101c,從該底部的兩端邊相互向內側折疊;背密封部102,使各折疊片101b、IOlc的兩端邊部IOlb' U01c/相互對接貼合;及端密封部103a,接合利用該背密封形成的筒狀體的下方端邊部的開口 ;且是筒狀體的上方端邊部具有開口 104a,且在內部形成著特定大小的空間S的袋體。上方的開口 104a在將被包裝物裝入內部后進行密封,形成端密封部103b (參照圖15)。而且,裝有被包裝物的袋體是底部IOla的外表面成為表面,在該底部的外表面印刷被包裝物的說明等。而且,在以下說明中,有時設為包裝袋與袋體相同來進行說明。如圖14所示,袋體的折疊部IOlabUOlac彎曲或為角形。另外,也可將這些折疊部IOlabUOlac平坦地接合。而且,一對折疊片101b、IOlc也可為與底部異體的片材,且將周圍接合。該接合因薄膜材料而不同,但是要進行熱密封(熱熔接)。該熱密封是使用高頻或超音波密封裝置等進行。 背密封部102是將折疊片IOlbUOlc的兩端邊部IOlb'、101c'直線狀地對接貼合,且位于袋體的中央或比該中央部更靠兩折疊部中任一折疊部的端部。而且,該背密封部102在上下端附近形成著撕裂部102”該撕裂部是通過切槽、半切等方式形成,袋體的開封是通過從該撕裂部撕裂而開封。如果為半切,那么可與下述半切線在同一步驟中形成,所以容易形成。如果以低于端部密封部103的密封強度熱粘接背密封部102,那么成為適合微波爐用食品包裝的包裝袋。即,背密封部比端部密封部更容易剝離,所以當用微波爐加熱食品時,如果袋內產(chǎn)生的蒸氣的壓力超過固定程度以上,那么背密封部剝離而釋放蒸氣,可防止袋體的破裂。一對折疊片lOlbUOlc是在它們的兩端附近、即接近折疊部的位置分別設置著如下開封切割線105a、105b,即,包括與背密封部102大致平行地延伸、且將袋體面撕裂進行開封的半切線。而且,在這些折疊片lOlbUOlc上分別延伸設置著如下引導切割線106a、106b,即,從開封切割線105a、105b向背密封部102的撕裂部包括同樣的半切線。引導切割線106a、106b優(yōu)選接近背密封部102或延伸設置至背密封部。如果預先在開封切割線105a、105b及引導切割線106a、106b、以及連接兩切割線的部分印刷框架等,那么能以該框架為開封口進行開封。因此,可沿著特定的框架線開封,開封后可用作為外觀較好的開封口形狀的盛器。如圖16A所示,開封切割線105a、105b與引導切割線106a、106b是引導切割線106a從開封切割線105a起大致直角地延伸設置,直接連接兩切割線,該連接部J是大致T字狀地得到連接。通過T字連接兩切割線,在袋體開封時,將撕裂從引導切割線順利地引導至開封切割線,不會像常規(guī)技術那樣,超過開封切割線而撕裂。另外,如果利用單軸延伸薄膜形成袋體,那么容易沿著引導切割線進行撕裂。開封切割線及引導切割線是由僅切割膜片壁厚方向的一部分而成的未貫穿槽(半切)形成。另外,多層構造薄膜是僅貫穿基材層、或貫穿基材層及中間層而形成。該包裝袋101的開封是首先如果從背密封部102的撕裂部的裂縫撕裂袋體,那么撕裂就沿著引導切割線106a、106b前進,到達開封切割線105a、105b (參照圖15)。如果該撕裂到達開封切割線105a、105b,那么由于利用連接點J(參照圖16A)連接引導切割線106a、106b與開封切割線105a、105b,所以撕裂經(jīng)由連接點J而傳到開封切割線105a、105b,一部分IOlbc離開袋體,形成開封口 104b(參照圖16B、圖17)。因此,根據(jù)該包裝袋,由于可按照預先決定那樣沿著引導切割線及開封切割線開封,所以開封時不會使被包裝物飛濺到外部,開封后可用作具有外觀較好的開封口形狀的盛器。而且,通過預先印刷開封口的開口框架,可按照該框架,沿著引導切割線及開封切割線進行開封。[實施方式5]參照圖18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5的包裝袋進行說明。另外,圖18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5的包裝袋的后視圖。本發(fā)明實施方式5的包裝袋IOlA是在包裝袋101的背密封部102上設置著多個撕裂部102i 102n,并且對應于這些撕裂部而在左右形成著多條引導切割線106al 106an、106bl 106bn。多條引導切割線是大致等間隔且大致平行地配設形成。根據(jù)該包裝袋101A,可從任意的撕裂部將袋體開口成所需大小而開封。 [實施方式6]參照圖19、圖20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6的包裝袋進行說明。另外,圖19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6的包裝袋的后視圖,圖20是表示圖19的包裝袋的一部分,圖20A是放大后視圖,圖20B是圖20A的XXB部分的放大圖。如圖19、圖20A所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6的包裝袋IOlB是以如下方式形成,S卩,將包裝袋IOlA的左右的引導切割線相隔特定距離d2而分割成較短的第I引導切割線105al、105bl、及較長的第2引導切割線106aP 106an'、106bP 106bY,并且使兩切割線的間隔dl、d3不同。這些距離及間隔是例如距離d2為 10mm、dl為2 4mm、d3為3 10mm。第I引導切割線105al、105bl是左右的開封切割線105a、105b向背密封部102大致直角地延伸設置特定長度。這些第I引導切割線105al、105bl是使其自身長度較短,且與各開封切割線105a、105b在同一步驟中形成。第2引導切割線106al' ~ 106an/、106bl' 106bn'與第I引導切割線105al、105bl可由相同或不同的淺槽的切割線形成。即,如果利用單軸延伸薄膜形成袋體,那么容易沿著第2引導切割線撕裂,所以也可為淺槽半切。第I引導切割線105al、105bl及第2引導切割線106al' IC^an' > 106bl' IC^bn'形成在制袋前的薄膜上。與包裝袋IOlA同樣地,該包裝袋IOlB是從背密封部102的任意撕裂部進行撕裂。如果引導至任意的第2引導切割線,如圖20所示,例如位于鄰接的第I引導切割線105al之間的第2引導切割線106a3'進行撕裂,那么該撕裂到達第I引導切割線105al側。通過該撕裂,第2引導切割線106a3'從其前端部a向圖20B所示的上下任一第I引導切割線105al進行撕裂。即,從前端部a向b、c方向撕裂。這些撕裂方向b、c取決于從撕裂部對第2引導切割線受到的撕裂方向及力量,即便向任一方向進行撕裂,在引導至第I引導切割線105al后,都會沿著開封切割線105a得到撕裂而開封。當進行該撕裂時,不會朝d方向撕裂、即朝開封切割線105a直接撕裂,而將來自第2引導切割線106a3'的撕裂引導至第I引導切割線105al。因此,使第I引導切割線105al的長度L與鄰接的第I引導切割線105al間的間隔dl相同、或略長于該間隔dl。根據(jù)該包裝袋101B,與包裝袋IOlA同樣地,可從任意的撕裂部將袋體開口成所需大小而確實地開封,而且引導切割線及開封切割線可形成在制袋前的薄膜上,所以容易形成這些切割線。[實施方式7]參照圖21,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7的包裝袋進行說明。另外,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7的包裝袋,圖2IA是后視圖,圖21B是圖21A的XXIB-XXIB線的截面圖。實施方式7的包裝袋IOlC是使用積層著多片薄膜的復合膜片而制袋。該包裝袋IOlC是如下袋體,S卩,使用復合薄膜,該復合薄膜是在包括特定長度的帶狀薄膜的基材層107a的一面上隔著中間層107b,從該基材層的兩端緣相隔特定距離而積層著外側膜片107c,使該復合薄膜從外側膜片部分折曲,利用端密封部103a、103b密封對接貼合基材層107a的兩端緣部107a'的背密封部102及形成在與該背密封部正交的端邊部的開口。該袋體是背密封部102位于袋體的中央部或比該中央部更靠兩端中任一端的端部,在該背密封部的至少一端部附近,在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著撕裂部102i,從這些撕裂部 向外側膜片端邊形成著引導切割線106a、106b?;膶邮鞘褂面锌M(rayon)、PET、尼龍、0P,中間層是使用PP、PE,外側膜片107c是使用紙、發(fā)泡材料等。優(yōu)選在外側膜片端邊上設置開封切割線105a、105b。另外,在用于外側膜片107c的紙、發(fā)泡材料較厚的情況下,開封切割線也可省略。在該情況下,外側膜片的端邊與開封切割線105a、105b同樣地具有引導撕裂的作用。該包裝袋也可利用與所述包裝袋101同樣的方法開封,而發(fā)揮同樣的作用效果。[實施方式8]參照圖2 圖4、圖14 圖16及圖22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8的包裝袋進行說明。實施方式8的包裝袋IOlD只有開封切割線及引導切割線與實施方式4 7的包裝袋101 IOlC不同,其他的構成相同。因此,省略該包裝袋IOlD的整體構成的圖解,其說明引用實施方式I及實施方式4 7的包裝袋101、101A、101B、101C的說明,對不同的構成進行詳細敘述。首先,參照圖2、圖22對形成在膜片上的開封切割線及引導切割線進行說明。另夕卜,圖22是表示薄膜基材,圖22A是平面圖,圖22B是圖22A的XXIIB部分的放大圖。該包裝袋的開封切割線及引導切割線與包裝袋101、101A、101B同樣地,兼具容易開封且正確開封的撕裂開封作用、即使氣體透過的透氣作用。這些開封切割線及引導切割線包括隔開特定間隔配設多條短的狹槽109而成的狹槽群109L。各個狹槽包括凹部,該凹部具有相同構成,在帶狀的膜片108 (以下也稱為薄膜基材108)的長度方向上,從一面朝向另一面凹陷特定深度而凸起,且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即,該凹部是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薄而底部形成得最薄。該薄膜基材108是使用所述膜片、或PP/PE的共擠壓膜片等。其壁厚并無特別限定,優(yōu)選15 100 μ m的范圍。如果薄膜基材的壁厚薄于15 μ m,那么不易形成狹槽,而且存在無法獲得充分的強度的情況。而且,如果薄膜基材的壁厚超過100 μ m以上,那么加工變得困難。因此,薄膜基材的壁厚可在這些范圍內,按照薄膜樹脂的種類、用途等適當選擇。另外,狹槽的形狀、薄膜基材的制造方法、及狹槽的透氣作用與在實施方式I中說明的內容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根據(jù)該實施方式8的包裝袋,可將凹部的底部從薄膜基材的壁厚薄化至大致極限(例如2. O μ m左右),通過該薄化而擴大透氣度的范圍,從而可用于廣泛領域。尤其成為有效用于蔬菜、發(fā)酵食品等的包裝材料以及發(fā)酵食品用及微波爐加熱用等的容器的包裝袋。而且,由于單向的透氣性良好,逆向的透氣困難,所以成為對MA包裝、雙重包裝等也有效的包裝袋。[實施方式9]參照圖23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9的包裝袋進行說明。實施方式9的包裝袋只有積層膜片的構成與實施方式8的包裝袋不同,其他構成相同。因此,省略該包裝袋的整體構成的圖解,其說明引用所述實施方式8的包裝袋的說明,對不同的構成進行詳細說明。另外,圖23是表示用于實施方式9的包裝袋IOlE的膜片,圖23A是包裝袋IOlE用膜片的局部截面,圖23B是包裝袋IOlE的變形例的膜片的局部截面。實施方式9的包裝袋IOlE是由膜片為兩層構造者制袋。另外,圖示包裝袋IOlE的省略。 膜片114是在設置著狹槽109的薄膜基材108的狹槽的凸出側利用粘著劑115接合其他薄膜116而成。狹槽是壁厚從上方的開口槽109a向底部逐漸變薄,凸起成山形狀,使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而且使該底部109c最薄,由此,截面形狀形成為大致U字狀或V字狀。另外,該狹槽為與狹槽109相同的構造。在設置著狹槽109的薄膜基材108的狹槽的凸出側利用粘著劑115接合其他薄膜116。作為粘接的薄膜的組合例,將PE用于薄膜基材108,將PA、PAT用于薄膜116。通過將具有良好密封功能的PE粘接在阻氣性高的PA、PET上,而成為兼具高阻氣性及密封性的包裝袋。制造裝置是在制造裝置110上附加著薄膜接合裝置。該包裝袋適合微波爐加熱用。即,將食品裝入該包裝袋中,密封開口,用微波爐加熱,蒸氣從食品中產(chǎn)生,袋內的內壓上升,從而水蒸氣從狹槽透過。此時,從狹槽透過的水蒸氣剝下薄膜108與薄膜116之間的粘著劑115而滯留在該間隙,通過薄膜116裂開、或經(jīng)由兩薄膜間的間隙,而釋放至外部。由此,可防止包裝袋破裂。膜片114A是在設置著狹槽109的薄膜108的狹槽的凹側利用粘著劑接合其他薄膜而成。在設置著狹槽109的薄膜基材108的狹槽的凹側利用粘著劑118接合其他薄膜119。該包裝袋也適合微波爐加熱用。這些實施方式的包裝袋是在半切線上設置著透氣性的狹槽,但是也可在其他部位、例如袋體的表背面中的一面或兩面設置這種狹槽。由此,可調節(jié)透氣度,所以可包裝各種各樣的物品。[實施方式10]參照圖24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10的微波爐用包裝袋的整體構成進行說明。另外,圖24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10的微波爐用包裝袋,圖24A是前視圖,圖24B是圖24A的XXIVB-XXIVB線的截面圖,圖24C是圖24A的XXIVC-XXIVC線的截面圖。如圖24所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10的微波爐用包裝袋(以下稱為包裝袋)210包括如下有底的袋體,即,將大致細長矩形的一片塑料薄膜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折回疊合,使寬度方向的兩端邊一致,分別接合(熱熔接密封)這些兩側邊部,使剩下的邊開口而作為袋口 ;該袋體在開口部附近,從袋口向底部,依序分別設置著袋口密封部211c、氣體釋放部212L及漏液阻止部214。即,該包裝袋210包括袋體,且由塑料薄膜制作,該袋體包括底部210a,具有特定寬度及長度,可擴大至相對較大的面積;一對對向的薄膜,從該底部的長度方向的兩底側緣向上方延伸設置特定長度;表背面薄膜210b、210c,分別為表背面;側邊熱密封部211a、211b,以特定的寬度W1熱熔接密封這些表背面薄膜210b、210c的兩側邊緣部;袋口密封部211c,使上端開口而設為袋口,在收納被包裝物后,以寬度W2熱熔接密封;氣體釋放部212L,鄰接于該袋口密封部211c,在內壓上升至特定等級以上時,將上升的內壓放到外部;及漏液阻止部214,進一步鄰接于氣體釋放部,阻止被包裝物中所含的液體成分漏出;且在內部形成收納被包裝物的大小的空間S。該包裝袋210是寬度為W且長度為L的矩形的袋體。而且,氣體釋放部212L包括多條狹槽212,跨過袋口密封部211c及漏液阻止部214而形成這些狹槽212。漏液阻止部214設置在鄰接于袋口密封部211c的位置。如果在該位置上有漏液阻止部214,那么在使袋體自立的狀態(tài)下,漏液阻止部214處于較高的位置,所以不會使袋體的內部容積減少,并且不易泡在汁液中,隨著袋體內的內壓上升,而迅速地得到剝離。當然,即便將袋體橫向倒置,也不會漏液。另外,袋體是利用一片塑料薄膜制袋,但是也可使用不同的多片薄膜制作。而且,優(yōu)選在側邊熱密封部211a、211b的至少一側邊設置缺口(notch)213。該塑料薄膜是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酰胺(PA)、使表面?zhèn)葹榫蹖Ρ蕉姿嵋叶?PET)且使背面?zhèn)葹榫垡蚁?PE)的積層薄膜、使表面?zhèn)葹榫埘0?PA)且使背面?zhèn)葹榫垡蚁?PE)的積層薄膜、及聚乙烯(PE)與聚丙烯(PP) 的積層薄膜等。該聚丙烯可為延伸者(OPP)、無延伸者(CPP)的任一者。壁厚總計為15 100 μ m0底部210a在向內側折疊且在內部空間S內收納著被包裝物時,形成為該折疊部分經(jīng)擴大的形狀,例如角形袋(折疊底部210a'),而成為能利用該袋底部自立的所謂自立袋(standing pouch)。表背面薄膜210b、210c還成為塑料薄膜的表背面210bl、210cl與210b2、210c2。另外,雖然將薄膜210b、210c作為表背面薄膜,但是在使用包裝袋時,可將任一薄膜作為表背面。而且,表背面薄膜210b、210c中的任一薄膜在權利要求書中表現(xiàn)成第I或第2塑料薄膜。如圖24所示,包裝袋210是以特定寬度W1利用熱熔接來接合外周側緣及袋口,形成側邊熱密封部21 la、21 Ib及袋口密封部211c,但是這些側邊熱密封部21 la、21 Ib及袋口密封部211c的接合強度、所謂密封強度是以高于漏液阻止部214的密封強度熱熔接密封。該熱熔接密封條件是其熔接溫度為相對較高的例如120°C、其時間為例如幾秒鐘且施加特定的壓力而進行。如果在所述條件下熱熔接密封側邊熱密封部211a、211b及袋口密封部211c,那么接合變得堅固,即便被包裝物是較重的物品,或者即便受到搬運等沖擊,也不會從這些密封部剝離。其結果,沒有側邊熱密封部211a、211b及袋口密封部211c剝離而內容物跑出去的情況。參照圖24 圖26對漏液阻止部214進行說明。另外,圖25是表示圖24的包裝袋的漏液阻止部分,圖25A是漏液阻止部的前視圖,圖25B是漏液阻止部的接合度的圖表,圖25C 圖25G是圖25A的漏液阻止部的變形例的前視圖,圖26是說明圖24的包裝袋的漏液阻止部的作用的截面圖。如圖24A、圖25A所示,漏液阻止部214是由如下熱熔接密封帶形成,S卩,形成為特定寬度、例如幾毫米至幾十毫米左右的帶狀,且連接兩側邊熱密封部211a、211b間。如上所述,該熱熔接密封帶的密封強度是比側邊熱密封部21 la、21 Ib及袋口密封部211c弱的熱熔接密封。該弱熱熔接密封帶是使其熔接溫度低于側邊熱密封部211a、211b及袋口密封部211c的熔接溫度120°C,例如為100 110°C,使時間為例如O. 3 O. 5秒,且施加特定的壓力而進行。該熱熔接條件是低于側邊熱密封部211a、211b及袋口密封部211c的熔接溫度且時間也變得較短。根據(jù)該密封方法,不將特別的薄膜、例如設置著易剝離層的積層薄膜等用于薄膜原材料,而通過熔接溫度或像下述那樣調節(jié)擠壓力,便可簡單地實現(xiàn)具有特定功能的密封。如果使該漏液阻止部214的密封強度弱于側邊熱密封部21 la、21 Ib及袋口密封部211c而進行密封,那么在被包裝物的裝袋狀態(tài)下可阻止漏液,另一方面,如果內壓超過特定等級,那么可簡單地剝離,從氣體釋放部釋放超過特定等級的氣體,所以可防止裂開或破裂
坐寸ο構成該漏液阻止部214的弱熱熔接密封帶是使整體的密封強度大致均勻,但是也 可局部地改變密封強度。例如,優(yōu)選使接近氣體釋放部212L的一側增強,隨著離開該氣體釋放部而減弱。即,如圖25B所示,使密封強度接近氣體釋放部212L的一側b增強,隨著離開該氣體釋放部而減弱,離氣體釋放部最遠的一側a最弱。如果以這種方式改變密封強度,那么當袋體內的壓力上升時,隨著該上升而從袋體的內部側a先開始剝離,該剝離現(xiàn)象順利地波及轉移至氣體釋放部212L側b而實現(xiàn)剝離。其結果,在搬運、保管時等阻止漏液,而且在加熱烹調時,如果從被包裝物中產(chǎn)生的水蒸氣壓超過特定等級,那么會更簡單地剝離,從氣體釋放部釋放該內壓,所以可防止裂開或破裂等。該密封強度的調節(jié)是使用在所述熱熔接密封條件下所受的壓力的調節(jié),例如在氣體釋放部212L側為較強的擠壓力,隨著離開該氣體釋放部而減弱該擠壓力的形狀的熱熔接密封桿而進行。該熱熔接密封桿是使用其擠壓面傾斜成特定角度者、或形成為階梯狀者等。另外,該接合也可不是熱熔接密封,而是其他接合方法,例如黏貼等。參照圖26對該漏液阻止部的作用進行說明。該包裝袋210在非加熱烹調前,幾乎不從未圖示的被包裝物中產(chǎn)生水蒸氣,即便有也極少,所以漏液阻止部214保持接合狀態(tài)(參照圖26A)。如果加熱烹調開始,且從被包裝物中產(chǎn)生水蒸氣,那么袋內的壓力上升,袋體凸起(參照圖26B)。在該狀態(tài)下,袋內的壓力較低,不至于使漏液阻止部214剝離。如果受到加熱而袋內壓力超過特定等級,那么漏液阻止部214的熱熔接部位開始剝離。此時,如果使漏液阻止部214的密封強度像圖25B那樣使接近氣體釋放部212L的一側b增強,隨著離開該氣體釋放部212L而減弱,使離氣體釋放部最遠的一側a最弱,那么如圖26C所示,袋體內側、即離氣體釋放部212L最遠的一側a跟隨袋內壓力的上升,很快地開始剝離,進一步隨著袋內壓力的上升,該剝離速度得到加速而實現(xiàn)剝離(參照圖26D)。如果袋內壓力進一步上升,那么漏液阻止部214的熱熔接部位便完全剝離。其結果,內部上升的水蒸氣(氣體)從氣體釋放部釋放至外部(參照圖26E)。在該氣體釋放時,由于堅固地密封著袋口密封部,所以該密封部不會開口,只有壓力上升的水蒸氣從氣體釋放部噴出。構成漏液阻止部214的弱熱熔接密封帶的熱熔接圖形是由像圖25A所示那樣利用將特定的寬度整個面熱熔接密封的熱熔接圖形形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對其熱熔接圖形進行各種變更。圖25C 圖25G是表示漏液阻止部的變形例。圖25C、圖2 及圖25F的漏液阻止部214A、214B及214D在圖25A的熱熔接圖形的特定部位設置著特定形狀的非熔接部位,即狹槽狀、三角形狀及大致S字狀的非熔接部位。根據(jù)這些漏液阻止部214A、214B及214D,狹槽狀、三角形狀及大致S字狀的非熔接部位成為通路,氣體容易通過。即,具有這些弱熱熔接圖形的漏液阻止部在加熱烹調時,如果袋內的壓力上升,那么上升的氣體首先最初通過所述形狀的通路,到達氣體釋放部,內壓進一步上升后,接著,通路附近的熱熔接部分被剝離,升壓的氣體到達氣體釋放部。另外,也可使狹槽狀、三角形狀及大致S字狀的熔接處為接近非熔接的弱的密封,來代替非熔接。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將漏液阻止部214、214A 214E稱為弱熱熔接圖形部214、214A 214E。而且,圖25E、圖25F的弱熱熔接圖形部214C、214E是使半圓形缺口狀的非熱熔接部位及熱熔接部為波狀。對這些漏液阻止部214A 214E的熱熔接圖形,也可如圖25B所示,使密封強度有強有弱。根據(jù)具有這些弱熱熔接圖形的漏液阻止部,可更精細地調節(jié)圖26的作用。參照圖2 圖4、圖24及圖27對氣體釋放部212L進行說明。另外,圖27是表示透氣部,是圖24的XXVII部分的放大圖。如圖24所示,氣體釋放部212L在薄膜面上,由包括單向的透氣度高、逆向的透氣度低的多條狹槽212的狹槽群形成。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也將氣體釋放部212L稱為狹 槽群212L。由于該狹槽群212L形成在表背面薄膜210b、210c中的至少任一薄膜上即可,所以在該實施方式中,利用設置在表薄膜210b部分者進行說明。薄膜使用所述薄膜,但是考慮狹槽形成,薄膜的壁厚為特定壁厚,優(yōu)選例如15 ΙΟΟμπι的范圍。若薄膜的壁厚薄于15 μ m,那么不易形成狹槽,而且存在無法獲得充分的強度的情況。而且,如果薄膜的壁厚超過100 μ m以上,那么加工變得困難。因此,薄膜原材料的壁厚是在所述范圍內,按照薄膜樹脂的種類、用途等適當選擇。狹槽群212L包括在薄膜部分210b上大致等間隔或非等間隔地配設的多條特定長度的狹槽212,這些狹槽為相同構成。如圖27所示,該狹槽212包括凹部,該凹部是在薄膜210b的寬度方向上,從一面朝向另一面凹陷特定深度而凸起,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而成。即,該凹部是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薄而底部形成得最薄。再者,狹槽的形狀、薄膜基材的制造方法、及狹槽的透氣作用與在實施方式I中說明的內容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以上所說明的包裝袋210在袋口的附近分開設置著氣體釋放部與漏液阻止部,所以可在各部使各自的功能得到發(fā)揮。即,在漏液阻止部可阻止袋體的液體漏液到外部,而且在氣體釋放部當袋體內的壓力較低時,不會泡在液體中,而當上升至特定值以上時,可將該上升的內壓釋放至外部。而且,這些氣體釋放部與漏液阻止部是前者在接近袋口的地方,后者在氣體釋放部的后面,且在袋體內側設置著漏液阻止部,所以可容易地形成氣體釋放部及漏液阻止部作為具有各自功能的構件。尤其容易形成氣體釋放部。其結果,該包裝袋在搬運或加熱時無袋體裂開或破裂,安全性優(yōu)異,在流通、保管時等也無細菌類從外部侵入至袋內,衛(wèi)生方面優(yōu)異,而且可簡單且經(jīng)濟地制作,生產(chǎn)性也優(yōu)異,進一步無汁液等的漏出,可放心地使用。所述包裝袋210是使氣體釋放部與漏液阻止部鄰接,即,構成氣體釋放部212L的多條狹槽跨過袋口密封部211c及漏液阻止部214而形成,也可像包裝袋210A那樣,在密封袋口的部位與漏液阻止部之間設置特定間隙U,在該間隙處設置所述氣體釋放部(參照圖28)。根據(jù)該包裝袋210A,可在間隙Ltl間使氣體釋放。尤其如果將圖25所示的弱熱熔接圖形214A、214B、214D用于漏液阻止部,則會在間隙Ltl間凸起而釋放氣體,氣體的釋放變得容易。[實施方式11]參照圖29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11的微波爐用包裝袋進行說明。另外,圖29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11的微波爐用包裝袋,圖29A是前視圖,圖29B是圖29A的XXIXB-XXIXB線的截面圖。本發(fā)明實施方式11的微波爐用包裝袋210B為了上下地分別形成特定大小的室,而利用分隔密封部隔開實施方式10的包裝袋210、210A的袋體的內部。因此,對兩者相同的部分標注同一符號且省略重復說明,對不同的構成進行詳細敘述。該包裝袋210B是利用分隔密封部219隔開包裝袋210、210A的袋體的內部、即袋體的底部210a與漏液阻止部214之間,以該分隔密封部為分界線而在上方形成著上方室SI,在下方形成著下方室S2。上下室S1、S2的大小(容積)取決于收納在各室的被包裝物的種類、大小等。例如,在下方室S2放入食材,在上方室SI放入對該食材調味的調味料的情況下,考慮食材的種類及量、以及該食材所需的調味料的量而決定。而且,分隔密封部219 是利用在包裝袋210、210A中使用的漏液阻止部214的熱熔接圖形接合。這些熱熔接圖形選擇在將液體物放入上方室SI的情況下,選擇無通路的熱熔接圖形214、214C、214E(參照圖25A、圖25E、圖25G),而且,在放入固體物的情況下,選擇有通路的熱熔接圖形214A、214B、214D(參照圖 25C、圖 25D、圖 25F)。而且,即便是這些熱熔接圖形,也是改變密封強度的圖形,因此,如果進行間隔密封,那么下方室的內壓升高,在特定的等級、例如烹調下方室的食材的時間點,密封被一下子剝離,所以上方室的調味料等不會偏向下方室的食材,而分散落下并混入至大致表面整體。當在下方室S2收納例如蘆筍、馬鈴薯、毛豆等時,如果在上方室SI放入對這些食材調味的調味料,例如鹽等,用微波爐加熱,那么可簡單、短時間地且鹽撒到整體上而做出好吃的烹調。即,對各包裝袋微波而簡單地做出蒸菜等。尤其通過使分隔密封部219的熔接力低于漏液阻止部214的熔接力,而微波后,內壓升高,由此,最初使分隔密封部219剝離,混入食材與調味料,通過在該混入的狀態(tài)下進一步加熱,而內壓進一步升高,由此,漏液阻止部214接著剝離,由此,可從氣體釋放部212L釋放內壓,所以可更有效地進行烹調。另外,此時的分隔密封部219的熔接力雖然用微波爐加熱所產(chǎn)生的內壓剝離,優(yōu)選調整成如果是在輸送等中所受的負荷便不剝離。此外,由于袋體底部210a的面積寬廣,可立設,所以通過從缺口 213,撕裂,可將袋體用作簡易盤子。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的特征在于所述袋體的底部側的密封強度低,所述氣體釋放部側高。[變形例I]參照圖30對本發(fā)明變形例I的微波爐用包裝袋進行說明。另外,圖30是本發(fā)明變形例I的微波爐用包裝袋的前視圖。本發(fā)明變形例I的微波爐用包裝袋210C是形成為將實施方式10及11的包裝袋210、210A及210B的袋體的袋口經(jīng)熱熔接密封的部分以跨過氣體釋放部的方式波狀密封。因此,對相同的部分標注同一符號且省略重復說明,對不同的構成進行詳細敘述。如圖30所示,包裝袋210C的袋口密封部210c'經(jīng)熱熔接密封的部分是以成為波狀的方式形成且得到密封。通過形成為這種構成,袋口密封部210c'經(jīng)熱熔接的密封部分與氣體釋放部212L交叉的比率變多,可更有效地釋放在袋體內產(chǎn)生的內壓。[變形例2]
參照圖31對本發(fā)明變形例2的微波爐用包裝袋進行說明。另外,圖31是本發(fā)明變形例2的微波爐用包裝袋的前視圖。本發(fā)明變形例2的微波爐用包裝袋210D是比兩側邊緣經(jīng)熱熔接密封的部分更寬幅地設置著實施方式10、11及變形例I的包裝袋210、210A 210C的袋體的袋口經(jīng)熱熔接密封的部分。因此,對相同的部分標注同一符號且省略重復說明,對不同的構成進行詳細敘述。如圖31所示,包裝袋210D的袋口密封部210c"經(jīng)熱熔接密封的部分的寬度
是設置成寬于兩側邊熱密封部211a、211b經(jīng)熱熔接密封的部分的寬度I。通過設為這種構成,可在袋口密封部210c"設置使用者可空手抓住用微波爐加熱的包裝袋210D的部分,所以使用者可安全地從微波爐中取出包裝袋,并可搬運。而且,通過在該形成得較寬的袋口密封部210c "上形成開孔220,而該使用者可使手指等穿過開孔220進行握持,或使公筷等插入至開孔中,所以可更安全地進行經(jīng)加熱的包裝袋的取出或搬運。另外,在圖31中使用實施方式10的包裝袋210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于此,對于實施方式10的包裝袋210A、實施方式11的包裝袋210B及變形例I的包裝袋210C也可同樣?!?br>
權利要求
1.一種透氣性薄膜,在特定壁厚的塑料薄膜基材上設置著供氣體透過的透氣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氣部包括未貫穿的凹部,該未貫穿的凹部是從所述塑料薄膜基材的一面朝向另一面使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而成,所述凹部是使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薄,且將底部形成得最薄。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形成為截面形狀呈U字或V字狀的狹槽或凹孔。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包括凹孔,且形成多個。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包括狹槽,且由將多條隔開特定間隔配設而成的非連續(xù)狹槽群或一條連續(xù)狹槽形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連續(xù)狹槽群的多條狹槽分別在平面視圖中呈直線、彎曲、折曲中的任一形狀。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連續(xù)狹槽群的多條狹槽分別隔開特定間隔配設成直線狀。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連續(xù)狹槽群的多條狹槽是各自的延伸方向相對于所述直線的延伸方向以特定角度傾斜。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塑料薄膜基材為聚丙烯、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縮醛中的至少一層薄膜,且其壁厚為15 100 μ m,所述凹部的底部的壁厚為2 70 μ m。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塑料薄膜基材是一層薄膜,且在所述塑料薄膜基材的表面或背面上層壓其他塑料薄膜。
10.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透氣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其是用來密閉容器開口部。
11.一種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該透氣性薄膜是在特定壁厚的塑料薄膜上形成供氣體透過的透氣部,該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透氣部由凹部形成,該凹部是使所述塑料薄膜基材為超過該薄膜的玻璃化轉變溫度且小于熔點的溫度后,從該薄膜的一面朝向另一面擠壓延伸,凹陷特定深度,并使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薄,使底部最薄,并使所述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塑料薄膜基材上形成所述凹部后,將其他塑料薄膜層壓在所述塑料薄膜基材的表背任一面上。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過使所述塑料薄膜在設置著特定形狀的凸起的一旋轉輥與未形成所述特定形狀的凸起的另一旋轉輥之間行進,而形成所述凹部。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設置著所述特定形狀的凸起的一旋轉輥的硬度采用比所述另一旋轉輥低的硬度。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透氣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縮醛中的至少一層薄膜作為所述塑料薄膜基材,且使所述薄膜的壁厚為15 100 μ m,所述凹部的底部的壁厚為2 70 μ m。
16.一種包裝袋,其特征在于由使用權利要求I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透氣性薄膜形成的一端開口的袋體所形成。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端開口的袋體包括對接貼合兩端邊部的背密封部、及與該背密封部正交的端邊部的一開口經(jīng)密封的端密封部, 在所述背密封部上形成有撕裂部,該撕裂部是在與所述背密封部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從所述背密封部的端部局部地切開, 在所述背密封部所處的面上包括開封切割線,以離開所述背密封部且與所述背密封部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及引導切割線,從所述開封切割線朝向所述背密封部的所述撕裂部而形成; 所述開封切割線及所述引導切割線是由所述透氣性薄膜的所述凹部形成。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撕裂部相互隔開地形成在多個部位,所述開封切割線形成在所述背密封部的兩偵牝所述引導切割線從各個所述開封切割線朝向所述多個部位的所述撕裂部,分別形成在多個部位。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切割線分割成多條較短的第I引導切割線,從所述開封切割線以特定間隔延伸;及比所述第I引導切割線長的第2引導切割線,與所述第I引導切割線相隔特定距離,以與所述第I引導切割線不同的間隔朝向所述背密封部側延伸。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端開口的袋體是使用在一面上隔著中間層從兩端緣相隔特定距離積層外側片材所成的包裝薄膜材料,利用端密封部將使所述包裝薄膜材料從所述外側薄膜部分折曲而對接貼合兩端緣部所成的背密封部及形成在與該背密封部正交的端邊部的開口密封, 所述背密封部位于袋體的中央部或比該中央部更靠兩端中的任一端部,在該背密封部的至少一端部附近,在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撕裂部,在所述中間層上延伸設置有從所述外側薄膜端緣邊朝向所述背密封部的所述撕裂部進行開封的引導切割線,且所述引導切割線是由所述透氣性薄膜的所述凹部形成。
21.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體在所述外側薄膜端緣邊形成開封切割線, 所述開封切割線是由所述透氣性薄膜的所述凹部形成。
22.根據(jù)權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撕裂部是相互隔開地形成在多個部位,且從所述外側薄膜端緣邊或所述開封切割線向所述背密封部的所述多個撕裂部,以與所述撕裂部的間隔大致相同的間隔大致平行延伸地形成有多條所述引導切割線。
23.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切割線分割成多條較短的第I引導切割線,從所述開封切割線以特定間隔延伸及較長的第2引導切割線,與所述第I引導切割線相隔特定距離,以與所述間隔不同的間隔向所述背密封部側延伸;且所述兩切割線由僅所述塑料薄膜的壁厚方向的一部分被切割的未貫穿槽形成。
24.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端開口的袋體是將經(jīng)疊合的至少其中之一由透氣性薄膜形成的一對第I、第2塑料薄膜制成彼此底部及連接在該底部的兩側邊緣密封且剩下的與所述底部對向的一端開口的袋口,且在所述袋口形成有在裝入被包裝物后進行密封的袋口密封部, 在所述袋口的附近,從該袋口朝向所述底部依序設置有氣體釋放部,在該袋體的內壓上升至特定值以上時,在所述袋口密封的狀態(tài)下將該上升的內壓釋放至外部;及漏液阻止部,阻止來自被包裝物的液體漏出至所述氣體釋放部;· 所述氣體釋放部是由所述透氣性薄膜的所述凹部形成。
25.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氣體釋放部是跨過密封所述袋口的部位與所述漏液阻止部之間而設置。
26.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袋口密封部與所述漏液阻止部之間設置有特定間隙,且在所述間隙處設置有所述氣體釋放部。
27.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液阻止部包括遍及所述兩側邊緣間,將所述一對透氣性薄膜以特定寬度且以弱密封強度熱熔接成的弱熱熔接密封帶,且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的密封強度弱于所述兩側邊緣及袋口的熱熔接密封強度。
28.根據(jù)權利要求27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設置有至少一處橫截所述寬度或縮小該寬度的非熔接或者接近該非熔接的弱熔接部位。
29.根據(jù)權利要求27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是密封強度為所述袋體的底部側低而所述氣體釋放部側高。
30.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氣體釋放部包括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狹槽,且所述狹槽是從所述薄膜的內壁面朝向外側表面凹入,頂部向外側較薄地凸出。
31.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端開口的袋體在所述漏液阻止部與所述底部之間設置有將被包裝物分開收納的分隔部,且所述分隔部包括遍及所述兩側邊緣間,將所述一對透氣性薄膜以特定的寬度熱熔接成的弱熱熔接密封帶,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的密封強度弱于所述兩側邊緣及袋口的熱熔接密封強度。
32.根據(jù)權利要求31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設置有至少一處橫截所述寬度或縮小該寬度的非熔接或者接近該非熔接的弱熔接部位。
33.根據(jù)權利要求31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弱熱熔接密封帶是所述袋體的底部側的密封強度低而所述氣體釋放部側高。
34.根據(jù)權利要求31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端開口的袋體是在所述分隔部的所述底部側,在所述兩側邊的至少一邊上形成有缺口。
35.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為如下構造,即,在未存放被包裝物時折疊,而在存放有被包裝物時面積擴大至可自立的大小。
36.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口密封部是以橫跨所述氣體釋放部的方式波狀密封。
37.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口密封部設置為寬于所述兩側邊緣經(jīng)熱熔接密封的部分。
38.根據(jù)權利要求24至37中任一項所述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袋口密封部形成有至少I個開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透氣性能提高、用途廣泛、尤其可用作適合包裝各種各樣物品等的包裝薄膜的透氣性薄膜。本發(fā)明是在特定壁厚的塑料薄膜基材上設置著供氣體透過的透氣部的透氣性薄膜(1),且該透氣部(3L)包括凹部(3),該凹部(3)是從所述塑料薄膜基材(2)的一面朝向另一面凹陷特定深度而凸起,并使底部從另一表面向外側凸出而成,該凹部(3)是使壁厚從上方的開口部向底部逐漸變成薄壁,且將底部形成得最薄。
文檔編號B32B27/00GK102883970SQ20118002328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5月13日
發(fā)明者山本正和, 福山克義 申請人:福岡丸本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