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環(huán)保車輛的結構配件,特別涉及一種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及具有其的吸塵車吸盤結構。
背景技術:
吸塵車是一種新型環(huán)衛(wèi)車輛,廣泛應用于高速公路、干線公路、縣鄉(xiāng)道路、城市道路、景區(qū)和機場等作業(yè)區(qū)域,全部采用氣流來完成作業(yè),利用氣流運動方式將粉塵和垃圾收集儲存起來,因此效率很高且用水量極小或無水工作。吸塵車可有效減少粉塵污染,提高空氣質量,降低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含量,改善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
吸塵車在道路純吸式作業(yè)時,可吸掃路邊排水溝或路肩,由于駕駛員技術參差不齊,車輛行駛路線不穩(wěn)定,路面狀態(tài)多變,可能會出現(xiàn)較大固定物體,吸盤容易碰撞路肩活障礙物,使其撞損或撞落,影響后續(xù)正常使用,且?guī)硪欢ǖ木S修負擔,此外,副吸盤與地面之間沒有支撐,容易向下傾斜,并在碰撞過程中不能有效隨動,實用性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及具有其的吸塵車吸盤結構,有效的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包括一一對應設置的副吸盤本體和萬向行走輪;
上述副吸盤本體為水平設置并下端開口的殼體結構,其頂部設有連通其內部的吸塵管;
上述副吸盤本體一端的上端轉動安裝有限位連接件,另一端端部活動安裝有防撞萬向球;
上述限位連接件下端設有與上述副吸盤本體的一側側端相配合的止抵板;
上述副吸盤本體上設有彈性復位裝置,上述彈性復位裝置一端固定在副吸盤本體上端,另一端連接上述限位連接件;
上述萬向行走輪安裝在上述副吸盤本體的另一側;
外力作用下,上述副吸盤本體可繞與上述限位連接件的轉接處轉動至副吸盤本體的一側側端遠離上述止抵板,同時,彈性復位裝置發(fā)生形變,外力撤銷時,彈性復位裝置恢復形變帶動副吸盤本體轉動至副吸盤本體的一側側端與止抵板相抵。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設計簡單,通過防撞萬向球與路肩障礙物點接觸,且防撞萬向球可360°轉動,有效避免了副吸盤撞擊路肩障礙物至損的狀況發(fā)生,同時,通過萬向行走輪可對副吸盤起到支撐以及正確導向的作用,使其能平穩(wěn)、有效的隨動。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fā)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上述副吸盤本體的另一端開有缺口,上述防撞萬向球部分嵌入在上述缺口內。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嵌入式安裝結構比較穩(wěn)固,同時,可減小副吸盤整體的寬度。
進一步,上述副吸盤本體的另一側上端水平安裝有連接座,上述萬向行走輪安裝在上述連接座的下端。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于安裝萬向行走輪。
進一步,上述限位連接件設置為月牙形,上述止抵板一體成型的設置在靠近上述限位連接件一端的下端。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結構設計美觀、合理,節(jié)省材料,利于安裝及與其他部件的連接配合。
進一步,上述彈性復位裝置為兩組彈簧,兩組彈簧的一端分別與限位連接件的一端端部連接,另一端分別與上述副吸盤本體的上端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比較方便,易于拆裝
進一步,上述副吸盤本體的上端靠近其另一端端部的位置安裝有信號燈。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該信號燈可在光線灰暗的環(huán)境下對路人或其他形式車輛起到警示作用,并可警示出副吸盤的大概位置及輪廓。
還提供一種吸塵車吸盤結構,包括主吸盤和兩個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
兩個上述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中的限位連接件分別轉動安裝在上述主吸盤的兩端;
上述主吸盤上端的兩端分別安裝有與兩個上述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一一對應的驅動機構,上述驅動機構的驅動端與對應的限位連接件另一端的上端轉動連接;
上述驅動機構可通過驅動端驅動限位連接件轉動,并帶動對應的副吸盤本體轉動打開或收縮。
有益效果是:該吸塵車吸盤結構簡單,使用比較方便,整理行走碰撞路肩障礙物時阻力較小,副吸盤能夠穩(wěn)定、有效的隨主吸盤行走。
進一步,上述主吸盤的兩側分別安裝有行走輪,上述行走輪的下端以及萬向行走輪的下端的水平高度一致,并均低于上述副吸盤本體的下端的水平高度以及主吸盤的下端的水平高度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于主吸盤和副吸盤的行走。
進一步,上述驅動機構為液壓桿,其一端固定在主吸盤的上端,另一端為伸縮端,并與對應的上述限位連接件另一端的上端轉動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液壓桿的設計利于對限位連接件的驅動,驅動方式較為簡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吸塵車吸盤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副吸盤本體,2、限位連接件,3、萬向行走輪,4、彈性復位裝置,5、防撞萬向球,6、連接座,7、信號燈,8、主吸盤,9、驅動機構,10、行走輪,11、吸塵管,12、缺口,21、止抵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
實施例一:如圖1和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包括一一對應設置的副吸盤本體1和萬向行走輪3;
上述副吸盤本體1為水平設置并下端開口的殼體結構,其頂部設有連通其內部的吸塵管11;
上述副吸盤本體1一端的上端轉動安裝有限位連接件2,另一端端部活動安裝有防撞萬向球5;
上述限位連接件2下端設有與上述副吸盤本體1的一側側端相配合的止抵板21;
上述副吸盤本體1上設有彈性復位裝置4,上述彈性復位裝置4一端固定在副吸盤本體1上端,另一端連接上述限位連接件2;
上述萬向行走輪3安裝在上述副吸盤本體1的另一側;
外力作用下,上述副吸盤本體1可繞與上述限位連接件2的轉接處轉動至副吸盤本體1的一側側端遠離上述止抵板21,同時,彈性復位裝置4發(fā)生形變,外力撤銷時,彈性復位裝置4恢復形變帶動副吸盤本體1轉動至副吸盤本體1的一側側端與止抵板21相抵。
該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通過限位連接件2轉動安裝于主吸盤的兩端,并隨主吸盤一起行進,在行進吸塵清掃過程中,副吸盤本體1的另一端因延伸至整車的兩側,比較容易碰撞到路肩的障礙物或道邊石,因此,通過防撞萬向球5的設計,使得副吸盤本體1兩端避免了與路肩障礙物或道邊石的直接碰撞,并且,防撞萬向球5與路肩障礙物或道邊石碰撞接觸時為點接觸,防撞萬向球5在接觸后,發(fā)生360°范圍內的滾動,并且在外力作用下帶動副吸盤本體1的一側側端遠離止抵板21轉動(即就是朝向行進方向的后方轉動收縮),在此過程中彈性復位裝置4發(fā)生形變,同步,萬向行走輪3隨著副吸盤本體1的移動軌跡自行調節(jié)行走方向,并對整個副吸盤本體1起到支撐作用,當防撞萬向球5隨主吸盤行進越過路肩障礙物或道邊石后,外力消失,彈性復位裝置4恢復初始狀態(tài),并帶動副吸盤本體1轉動回位(即就是福吸盤本體1打開,且其一側側端與止抵板21抵觸),整個副吸盤與路肩障礙物碰撞接觸阻力較小,利于副吸盤本體1的轉動,同時,萬向行走輪3可對副吸盤本體1的轉動正確導向并起到向上的支撐作用,確保了副吸盤本體1整體隨主吸盤移動時的穩(wěn)定性及碰撞移動的平穩(wěn)轉動或復位。
較佳的,上述副吸盤本體1的另一端開有缺口12,上述防撞萬向球5部分嵌入在上述缺口12內,該設計舍得防撞萬向球5與副吸盤本體1之間結構比較緊湊,同時,防撞萬向球5只是部分位于福吸盤本體1對應的端部外,縮減了副吸盤整體兩端之間的尺寸(即就是縮減了整個主吸盤與副吸盤在正常使用狀態(tài)的最大寬度尺寸),從而使得整個吸盤結構通過性較好。
較佳的,因萬向行走輪3結構特性,不利于直接安裝在副吸盤本體1上,因此,在上述副吸盤本體1的另一側上端水平安裝有連接座6,上述萬向行走輪3安裝在上述連接座6的下端。
優(yōu)選的,上述限位連接件2設置為月牙形,上述止抵板21一體成型的設置在靠近上述限位連接件2一端的下端,其結構美觀,節(jié)省材料,轉動件2還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設計其他形狀,便于正常使用。
較佳的,上述彈性復位裝置4為兩組彈簧,兩組彈簧的一端分別與限位連接件2的一端端部連接,另一端分別與上述副吸盤本體1的上端連接,使得整個彈性復位裝置4受力狀況較好。
上述每組彈簧均并列設有兩個,使得整個彈性復位裝置4形變或形變恢復性能比較穩(wěn)定。
較佳的,考慮到在光線比較昏暗的環(huán)境下使用時,因副吸盤整體伸出吸塵車兩側,因此,在上述副吸盤本體1的上端靠近其另一端端部的位置安裝有信號燈7,通過信號燈7可對道路上的行人及車輛進行警示,告知其吸塵車的兩側寬度位置,避免發(fā)生不安全事故。
實施例二: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吸塵車吸盤結構包括主吸盤8和兩個實施例一上述的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
兩個上述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中的限位連接件2分別轉動安裝在上述主吸盤8的兩端;
上述主吸盤8上端的兩端分別安裝有與兩個上述吸塵車隨動式副吸盤一一對應的驅動機構9,上述驅動機構9的驅動端與對應的限位連接件2另一端的上端轉動連接;
上述驅動機構9可通過驅動端驅動限位連接件2轉動,并帶動對應的副吸盤本體1轉動打開或收縮。
在使用時,將整個吸盤安裝在吸塵車的底部,并將吸塵管3與吸塵裝置連通,之后通過兩個驅動機構9分別驅動兩端的副吸盤本體12向外打開,具體為驅動機構9驅動對應的限位連接件2轉動,向主吸盤8的兩端外側轉動打開,下一步,啟動吸塵裝置,吸塵車同步行進開始清掃路面,在行進過程中,副吸盤本體1兩端的防撞萬向球5可能碰撞路肩障礙物或道邊石,碰撞后,副吸盤本體1受外力作用下向吸塵車行進方向的反向轉動,收縮一定角度(即就是副吸盤本體1的一側側端遠離止抵板21轉動),彈性復位裝置4同步發(fā)生形變,對障礙物或路肩進行有效避讓,在避讓后,外力撤銷,彈性復位裝置4恢復形變,在彈力作用下帶動副吸盤本體1轉動回位,在清掃完畢后,驅動機構9驅動端通過限位連接件2向內轉動,限位連接件2帶動副吸盤本體1向主吸盤8行進方向的后方收縮。
優(yōu)選的,上述主吸盤1的兩側分別安裝有行走輪10,上述行走輪10的下端以及萬向行走輪3的下端的水平高度一致,并均低于上述副吸盤本體1的下端的水平高度以及主吸盤8的下端的水平高度,利于主吸盤1及副吸盤本體1的行走。
較佳的,上述驅動機構9為液壓桿,其一端固定在主吸盤8的上端,另一端為伸縮端,并與對應的上述限位連接件2另一端的上端轉動連接,液壓桿驅動過程比較方便、合理,利于限位連接件2帶動副吸盤本體1的轉動。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