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橋梁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性能橋梁抗震支座。
背景技術:
橋梁支座是連接橋梁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的重要結構部件,它能將橋梁上部結構的反力和變形可靠地傳遞給橋梁下部結構。
專利號為ZL201020148494.5的專利公開了一種橋梁抗震支座,在實際使用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1)卡頭和槽形凹口采用的截面為矩形,尖銳的棱角在長時間使用中很容易發(fā)生不規(guī)則的磨損,導致抗震支座的整體受力中心發(fā)生偏移從而使用壽命有所縮短;(2)下底板和上鋼板之間的扣合僅僅通過槽形凹口和卡頭來實現(xiàn),這種單一的扣合方式,對于長期運行受力的支座來說很容易發(fā)生偏差,而且對一次加工精度要求也很高;(3)整個支座只有一個球形端頭,大部分的受力都集中在球形端頭處,使得端頭的磨損嚴重,更換頻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性能橋梁抗震支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高性能橋梁抗震支座,包括上鋼板、第一橡膠板、中間鋼板和下底板,所述上鋼板整體向下彎曲延伸成瓶蓋狀,所述第一橡膠板、中間鋼板由上至下依次鑲套在上鋼板內,其特征是,所述中間鋼板向下延伸出兩個球形端頭,兩個所述球形端頭容納在下底板中部的凹槽中,兩個所述球形端頭之間設置有第二橡膠板;所述下底板左右兩側分別向上延伸依次形成第一扣合槽和第二扣合部,所述上鋼板的左右兩側分別向下延伸依次形成第二扣合槽和第一扣合部,第一扣合部扣合在第一扣合槽中,第二扣合部扣合在第二扣合槽中;所述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的端頭均為圓滑的弧形端頭,所述第一扣合槽和第二扣合槽的端面均為圓滑的弧形槽。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扣合槽和第二扣合槽的厚度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采用圓滑的弧形槽和弧形端頭來代替現(xiàn)有技術中的尖銳棱角端面和端頭,長時間運行后扣合部的磨損很小,有利于提高支座的使用壽命;設置了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這種雙扣合的方式使得上鋼板和下底板之間的限位更可靠,收到外力時發(fā)生的偏移量更小;設計了兩個球形端頭,減小了每個球形端頭的受力,提高了每個球形端頭的耐磨性能,且在兩個球形端頭之間設置了第二橡膠板,使得其具有很好的內部緩沖和傳力性能,提高了支座的整體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上鋼板-1;第一橡膠板-2;中間鋼板-3;下底板-4;球形端頭-5;凹槽-6;第二橡膠板-7;第一扣合槽-8;第二扣合部-9;第二扣合槽-10;第一扣合部-11。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的一種高性能橋梁抗震支座,包括上鋼板1、第一橡膠板2、中間鋼板3和下底板4,所述上鋼板1整體向下彎曲延伸成瓶蓋狀,第一橡膠板2、中間鋼板3由上至下依次鑲套在上鋼板1內,中間鋼板3向下延伸出兩個球形端頭5,兩個球形端頭5容納在下底板4中部的凹槽6中,兩個球形端頭5之間設置有第二橡膠板7。
下底板4左右兩側分別向上延伸依次形成第一扣合槽8和第二扣合部9,上鋼板1的左右兩側分別向下延伸依次形成第二扣合槽10和第一扣合部11,第一扣合部12扣合在第一扣合槽8中,第二扣合部9扣合在第二扣合槽10中。第一扣合部11和第二扣合部9的端頭均為圓滑的弧形端頭,第一扣合槽8和第二扣合槽10的端面均為圓滑的弧形槽。第一扣合部11和第二扣合部9的厚度相同,第一扣合槽8和第二扣合槽10的厚度相同。
在此實施例的一種高性能橋梁抗震支座中,采用圓滑的弧形槽和弧形端頭來代替現(xiàn)有技術中的尖銳棱角端面,長時間運行后扣合部的磨損很小,有利于提高支座的使用壽命;設置了第一扣合部11和第二扣合部9,這種雙扣合的方式使得上鋼板1和下底板4之間的扣合更牢靠,收到外力時發(fā)生的偏移量更??;設計了兩個球形端頭5,減小了每個球形端頭5的受力,提高了每個球形端頭5的耐磨性能,且在兩個球形端頭5之間設置了第二橡膠板7,使得其具有很好的內部緩沖和傳力性能,提高了支座的整體性能。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