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裝配式地鐵車站施工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車站裝配段快速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地鐵預制裝配式車站一般在繁華的城市中心施工,主要特點就是車站開挖完成后快速拼裝,縮短基坑暴露時間,加快施工進度,減少占路時間。
傳統(tǒng)的地鐵車站裝配段施工方法是:基坑開挖完成后,吊運車站底板塊,采用手動葫蘆吊運千斤頂拼裝車站底板塊;形成一定規(guī)模后,然后在其上安裝專用拼裝臺車;采用臺車拼裝車站邊墻塊和車站封頂塊,拼裝完成后采用專用注漿臺車對榫槽進行注漿;
傳統(tǒng)的地鐵車站裝配段施工方法的缺點是:1)車站邊墻塊安裝系統(tǒng)需與龍門吊吊鉤進行轉換,轉換速度慢;2)車站底板塊縱向張拉系統(tǒng)操作復雜,安全風險高;3)車站封頂塊就位速度慢;4)車站封頂塊與車站邊墻塊連接時就位速度慢。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車站裝配段快速施工方法,縮短了施工的占地時間,加快了施工進度。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車站裝配段快速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檢查精平條帶標高是否滿足±2mm的標高要求,以及張拉所需的精軋螺紋鋼、螺母、墊片和接駁器是否準備齊全;
s2對第一車站底板塊和第二車站底板塊的位置進行測量放線;
s3將第一車站底板塊吊裝至放線位置并張拉鎖定;
s4將第一張拉千斤頂通過鋼絲繩懸掛于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豎向張拉孔的下方,分別將一連接好第一張拉千斤頂的第二車站底板塊吊裝至所述第一車站底板塊的左右兩側,然后調整所述第一車站底板塊左右兩側的第一張拉千斤頂至張拉位置后鎖住精軋螺紋鋼,并控制所述第一車站底板塊左右兩側的第一張拉千斤頂同步張拉,從而完成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與第一車站底板塊的張拉鎖定;
s5將所述第一張拉千斤頂及鋼絲繩拆除并將前后相鄰兩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張拉鎖定;
s6將車站邊墻塊吊裝至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的連接位置,然后用液壓頂絲調整所述車站邊墻塊垂直度及水平位置,最后將所述車站邊墻塊與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豎向張拉孔張拉鎖定;
s7將左右兩車站封頂塊吊裝至臺車上方,并通過設置在所述臺車頂部油缸上的定位板快速定位,然后通過設置在油缸上的位移傳感器將左右兩所述車站封頂塊調整至同一標高,并移動第二張拉千斤頂對左右兩所述車站封頂塊進行張拉鎖定,最后通過位移傳感器控制油缸同步收縮以控制左右兩所述車站封頂塊的下落高度,使其與所述車站邊墻塊連接并張拉鎖定;
s8利用設置于所述臺車尾部的注漿平臺及位于注漿平臺上的注漿車對車站邊墻塊和車站封頂塊進行榫槽注漿。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上設置有若干左右張拉孔和若干前后張拉孔,所述左右張拉孔用于實現第二車站底板塊和第一車站底板塊的張拉鎖定,所述前后張拉孔用于實現前后相鄰兩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的張拉鎖定。
進一步地,所述鋼絲繩的下端連接有滑軌,所述滑軌滑動連接有與所述左右張拉孔數量一致的多個滑動式電葫蘆,每個所述滑動式電葫蘆均懸掛一所述第一張拉千斤頂。
進一步地,所述鋼絲繩的直徑為14mm,所述鋼絲繩的上端通過直徑28mm的鋼筋固定于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的豎向張拉孔上。
進一步地,所述臺車的頂部設置有若干排所述油缸,每排所述油缸沿前后方向排布,每排所述油缸的頂部均設置一支撐平臺,所述支撐平臺的邊緣設置與所述車站封頂塊對應的定位板,每排所述油缸上設置一所述位移傳感器,所述位移傳感器均連接顯示屏,所述臺車頂部在左右兩車站封頂塊相連位置的兩側各設置活動連接一轉軸,每個所述轉軸的頂部固定連接一懸臂,每個所述懸臂上滑動連接有一滑動式手拉葫蘆,每個所述滑動式手拉葫蘆的下部懸掛一所述第二張拉千斤頂,所述臺車的尾部設置與所述車站邊墻塊和車站封頂塊對應的所述注漿平臺,所述注漿平臺上設置若干所述注漿車。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加快了定位拼裝的速度,實現隨拼裝隨注漿的施工流水;其材料來源廣、制作簡單、操作方便、拼裝時間短,給企業(yè)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底板塊張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定位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注漿臺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注漿臺車與車站封頂塊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注漿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裝配式車站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第一車站底板塊;2、第二車站底板塊;3、車站邊墻塊;4、車站封頂塊;5、臺車;6、左右張拉孔;7、鋼絲繩;8、滑軌;9、滑動式電葫蘆;10、第一張拉千斤頂;11、鋼筋;12、油缸;13、定位板;14、位移傳感器;15、顯示屏;16、轉軸;17、懸臂;18、滑動式手拉葫蘆;19、第二張拉千斤頂;20、注漿平臺;21、注漿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6所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車站裝配段快速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檢查精平條帶標高是否滿足±2mm的標高要求,以及張拉所需的精軋螺紋鋼、螺母、墊片和接駁器是否準備齊全;
s2對第一車站底板塊1和第二車站底板塊2的位置進行測量放線;
s3將第一車站底板塊1吊裝至放線位置并張拉鎖定;
s4將第一張拉千斤頂10通過鋼絲繩7懸掛于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2豎向張拉孔的下方,分別將一連接好第一張拉千斤頂10的第二車站底板塊2吊裝至所述第一車站底板塊1的左右兩側,然后調整所述第一車站底板塊1左右兩側的第一張拉千斤頂10至張拉位置后鎖住精軋螺紋鋼,并控制所述第一車站底板塊1左右兩側的第一張拉千斤頂10同步張拉,從而完成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2與第一車站底板塊1的張拉鎖定;
s5將所述第一張拉千斤頂10及鋼絲繩7拆除并將前后相鄰兩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2張拉鎖定;
s6將車站邊墻塊3吊裝至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2的連接位置,然后用液壓頂絲調整所述車站邊墻塊3垂直度及水平位置,最后將所述車站邊墻塊3與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2豎向張拉孔張拉鎖定;
s7將左右兩車站封頂塊4吊裝至臺車5上方,并通過設置在所述臺車5頂部油缸12上的定位板13快速定位,然后通過設置在油缸12上的位移傳感器14將左右兩所述車站封頂塊4調整至同一標高,并移動第二張拉千斤頂19對左右兩所述車站封頂塊4進行張拉鎖定,最后通過位移傳感器14控制油缸12同步收縮以控制左右兩所述車站封頂塊4的下落高度,使其與所述車站邊墻塊3連接并張拉鎖定;
s8利用設置于所述臺車5尾部的注漿平臺20及位于注漿平臺20上的注漿車21對車站邊墻塊3和車站封頂塊4進行榫槽注漿。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2上設置有若干左右張拉孔6和若干前后張拉孔,所述左右張拉孔6用于實現第二車站底板塊2和第一車站底板塊1的張拉鎖定,所述前后張拉孔用于實現前后相鄰兩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2的張拉鎖定。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鋼絲繩7的下端連接有滑軌8,所述滑軌8滑動連接有與所述左右張拉孔6數量一致的多個滑動式電葫蘆9,每個所述滑動式電葫蘆9均懸掛一所述第一張拉千斤頂10。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鋼絲繩7的直徑為14mm,所述鋼絲繩7的上端通過直徑28mm的鋼筋11固定于所述第二車站底板塊2的豎向張拉孔上。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臺車5的頂部設置有若干排所述油缸12,每排所述油缸12沿前后方向排布,每排所述油缸12的頂部均設置一支撐平臺,所述支撐平臺的邊緣設置與所述車站封頂塊4對應的定位板13,每排所述油缸12上設置一所述位移傳感器14,所述位移傳感器14均連接顯示屏15,所述臺車5頂部在左右兩車站封頂塊4相連位置的兩側各設置活動連接一轉軸16,每個所述轉軸16的頂部固定連接一懸臂17,每個所述懸臂17上滑動連接有一滑動式手拉葫蘆18,每個所述滑動式手拉葫蘆18的下部懸掛一所述第二張拉千斤頂19,所述臺車5的尾部設置與所述車站邊墻塊3和車站封頂塊4對應的所述注漿平臺20,所述注漿平臺20上設置若干所述注漿車21。
為了方便理解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方案,以下通過具體使用方式上對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fā)明所述的固定及連接方式可以使用螺栓連接、焊接等常規(guī)技術手段替換,活動連接方式可用鉸接、軸承等常規(guī)技術手段替換,滑動連接方式可用滑輪、導軌等常規(guī)技術手段替換。
第一張拉千斤頂10和第二張拉千斤頂19均為穿心式千斤頂。
滑軌8由對稱的兩70角鋼拼接而成,滑軌8可供滑動式電葫蘆9上的滑輪自動滑動。
位移傳感器14通過plc控制器連接顯示屏15,顯示屏15用于顯示各位移傳感器14檢測到的數值。
定位板13設置在支撐平臺的邊緣,每個支撐平臺上共有四塊定位板13,與車站封頂塊4下弧面上的凸臺相對應,用于限制車站封頂塊4的前后及左右位置,支撐平臺可跟隨油缸12的活塞桿上下移動,位移傳感器14用于檢測支撐平臺的高度和位移。
注漿平臺20的數量共有兩個,車站邊墻塊3對應一個注漿平臺20,車站封頂塊4對應一個注漿平臺20。
本發(fā)明主要改進點有:1)底板塊張拉裝置:底板塊張拉裝置由前后移動系統(tǒng)、豎向移動系統(tǒng)和張拉系統(tǒng)三大部分組成;前后移動系統(tǒng)采用φ14的鋼絲繩7穿過第二車站底板塊2豎向張拉孔,在豎向張拉孔上方用φ28的鋼筋11固定鋼絲繩7的上端,鋼絲繩7的下端吊住滑軌8,為滑動式電葫蘆9提供行走軌道;豎向移動系統(tǒng)的是將承重500kg的滑動式電葫蘆9的滑輪固定在懸吊的滑軌8上,既能通過滑輪完成前后移動,又能通過滑動式電葫蘆9的吊鉤起吊功能達到豎向移動功能;張拉系統(tǒng)為懸吊的拉力100噸的第一張拉千斤頂10,第一張拉千斤頂10移動到張拉位置后,可完成第二車站底板塊2左右方向上的張拉鎖定;
2)車站邊墻塊3吊裝系統(tǒng):采用承重75t的龍門吊吊運車站邊墻塊3至與第二車站底板塊2的連接位置后,直接就位調整姿態(tài)并進行張拉鎖定;
3)車站封頂塊4快速張拉鎖定系統(tǒng):左右兩車站封頂塊4在下落至臺車5位置時依靠定位板13快速定位,然后通過油缸12上的位移傳感器14的顯示調整至同一標高進行左右兩車站封頂塊4的連接,并張拉鎖定,最后通過位移傳感器14控制油缸12同步下落,使左右兩車站封頂塊4與車站邊墻塊3相連;
4)車站邊墻塊3和車站封頂塊4拼裝完成后通過臺車5尾部的注漿車21可以及時完成注漿的工作。
具體為:(1)施工準備:施工前先檢查第一車站底板塊1和第二車站底板塊2拼裝位置的精平條帶標高是否滿足±2mm的標高要求,吊裝第一車站底板塊1、第二車站底板塊2、車站邊墻塊3和車站封頂塊4的鋼絲繩是否就位,張拉工作所需的精軋螺紋鋼、螺母、墊片和接駁器是否準備齊全。
(2)測量定位:根據圖紙的坐標位置對第一車站底板塊1和第二車站底板塊2的位置進行測量放線。
(3)第一車站底板塊1的拼裝:先吊裝第一車站底板塊1至指定的位置并進行張拉鎖定。
(4)第二車站底板塊2的拼裝:在第二車站底板塊2吊裝之前先連接底板塊張拉裝置,將鋼絲繩7穿進第二車站底板塊2的豎向張拉孔,然后用φ28的鋼筋11固定鋼絲繩7上端,鋼絲繩7下端與滑軌8連接,在第二車站底板塊2下落過程中,按照測量放線的位置逐漸就位,將前后相鄰兩第二車站底板塊2的止水膠條對正,第一車站底板塊1的左右兩側放好第二車站底板塊2后,將左右兩第二車站底板塊2上的滑動式電葫蘆9通過滑軌8移動至張拉位置,然后再用滑動式電葫蘆9調整第一張拉千斤頂10至張拉高度,使用第一張拉千斤頂10鎖住左右張拉孔6處的精軋螺紋鋼,左右兩第二車站底板塊2上的第一張拉千斤頂10調整好后(每個第二車站底板塊2上設有兩個左右張拉孔6,每個左右張拉孔6對應一個第一張拉千斤頂10),使油泵同步四個第一張拉千斤頂10同時張拉,避免由于拉力不平衡導致整體錯位,從而使第二車站底板塊2與第一車站底板塊1的張拉鎖定,然后拆除底板塊張拉裝置后,將前后相鄰兩第二車站底板塊2張拉鎖定。
(5)車站邊墻塊3拼裝:車站邊墻塊3采用龍門吊直接與第二車站底板塊2相連就位,然后用液壓頂絲調整車站邊墻塊3的垂直度及水平位置,最后將車站邊墻塊3與第二車站底板塊2張拉鎖定。
(6)車站封頂塊4拼裝
左右兩車站封頂塊4吊運至車站邊墻塊3上方時,通過油缸12上的定位板13快速定位,然后通過油缸12上的位移傳感器14調整左右兩車站封頂塊4至同一標高,然后通過轉軸16轉動懸臂17至合適位置,移動滑動式手拉葫蘆18至張拉位置,通過滑動式手拉葫蘆18調節(jié)第二張拉千斤頂19高度至左右兩車站封頂塊4的牛腿上方,張拉鎖定,最后將左右兩車站封頂塊4整體下落(通過位移傳感器14控制下落車站封頂塊4高度)與車站邊墻塊3連接并張拉鎖定。
(7)移動臺車5尾部注漿平臺20上的注漿車21及時對車站邊墻塊3和車站封頂塊4進行榫槽注漿,形成流水作業(yè)。
綜上,借助于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方案,加快了定位拼裝的速度,實現隨拼裝隨注漿的施工流水;其材料來源廣、制作簡單、操作方便、拼裝時間短,給企業(yè)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