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能夠簡單地取用照護食品及其他食物的餐具,特別是適合手部不方便的老人或殘疾人士使用的餐具以及餐具組合。
背景技術:
過去,提出有以便于使用湯匙將盤子等的內部的食物取出的方案。
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當放入餐具中的飲食物減少后以湯匙舀取時,無須前后、左右移動湯匙,或是無須以不持湯匙的另一只手直接把持餐具并同時移動的餐具。即,一種盤子,設有由底面部(3)及圍繞底面部(3)的周壁(5)所形成的收容部(7),該周壁(5)設有自收容部側向外側而形成的溝部(17),連接該溝部(17)底面部(3)設有凹部(9),該凹部(9)形成有能夠略收容湯匙(11)前端的舀取部(13)的大小及形狀。
通過這樣的形狀,當將湯匙(11)的舀取部(13)對著凹部(9)伸入,則儲存于凹部(9)的湯等飲食物能夠被湯匙推壓而溢起,從而進入湯匙(11)內。并且使用湯匙(11)飲食收容于凹部(9)內的湯等飲食物時,即使不為極端的舀取狀態(tài),也能將湯匙(11)的舀取部(13)以原本的姿勢或是若干傾斜的狀態(tài)伸入凹部(9)內而放置,從而可使儲存于凹部(9)內的飲食物進入舀取部(13)內。
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在盤子本體(1)的中央部設置有湯匙型的凹部(3)的餐盤。由此,在結束進食時,能夠使用湯匙(4)將配菜一邊集中于此凹部(3)一邊舀取而食用。
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一種湯盤,湯盤的底面的一部分設有湯匙的頭部大約可置入的凹陷部,為了使湯流入此凹陷部,將盤子的底面制成傾斜。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案登錄第307901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實開昭63-6427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實開昭57-172578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在前述文獻所記載的餐具中,僅于餐具底面的極小一部分設置凹陷部,該凹陷部僅在飲食物的大部分用盡的狀態(tài)下才能發(fā)揮功效。因此會有當餐具中還剩余有很多飲食物的狀況下難以使用的共通問題。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盤子在以湯匙取出盤內所收容的飲食物時,也必須要將剩下的變少的食物集中于特定的凹部。
而關于如專利文獻2的凹陷構造,則在伴隨著凹陷較小的同時會使凹陷的位置被隱蔽,產(chǎn)生難以發(fā)現(xiàn)該凹陷的位置的問題。另外,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湯盤則是不適用于黏度高的飲食物。
進一步而言,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盤子與一般盤子相異,為非對稱的獨特形狀,一眼便知是以飲食輔助為目的的特殊的盤子??紤]到即使是手部不方便的老人或殘疾人士,也希望使用與一般人相同的餐具以進行飲食的潛在需求。就有關于外觀與一般餐具有較大差異的餐具而言,只能說對于如此手部不方便的人等的積極性提升以及支持自立的觀點而言有欠考慮。
本實用新型有鑒于上述狀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餐具以及餐具組合,使手部不方便的老人或殘疾人士或是因受傷等而無法自由使用手部的人等,能夠以單手有效率的吃完餐具內的食物。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為提供一種外觀與一般的餐具差異較小的餐具以及餐具組合,且使手部不方便的老人或身障者或是因受傷等而無法自由使用手部的人等,能夠以單手有效率的吃完餐具內的食物。
解決技術問題的手段
(1)一種餐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底面以及圍繞所述底面的周壁,其中沿所述底面的外緣設置有凹部,所述凹部的彎曲面構成為對應湯匙前端的彎曲部。
(2)如(1)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構成為環(huán)繞所述底面一周。
(3)一種餐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底面以及圍繞所述底面的外緣的周壁,所述底面沿其外緣而環(huán)狀地設置有凹部,所述凹部具有向下凸的彎曲面,深度為0.2至2cm,寬度為1.5至4.5cm。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的背側于較所述凹部的最底面更外側處設有碗足。
(5)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及所述碗足的厚度構成為較所述周壁的厚度更厚。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較所述碗足的外緣更內側的部分的整體質量B,與較所述碗足的外緣更外側的部分的整體質量A的比值B/A為0.3以上。
(7)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相對于較所述碗足外緣更外側的部分的平均厚度,較所述碗足外緣更內側的部分的平均厚度為其1.1倍以上。
(8)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壁的內壁及外壁,分別自垂直而朝向外側具有自垂直傾斜20度以內的平均傾角。
(9)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從所述底面的中央部到所述凹部的最底面為止,不存在從所述底面的中央朝向外緣并朝上方傾斜的面。
(10)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壁的高度以所述底面的所述凹部的最底面的高度為基準為1.5至12cm。
(11)一種餐具組合,具有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以及湯匙,所述湯匙包含舀取部及柄部,所述凹部形成為,在所述湯匙直立于所述凹部的最底部而使所述舀取部位于下方且所述舀取部的寬度方向與所述凹部的寬度方向為平行時,具有能夠收容相對于所述舀取部的長度的所述舀取部自下端起算5%以上的大小。
(12)如(11)所述的餐具組合,所述凹部的寬度與所述湯匙的所述舀取部的寬度相同,或比其較短且短少的幅度在2.5cm以內。
實用新型效果
根據(jù)前述(1)所述的餐具,以湯匙取出收容于餐具內的食物時,由于底面的凹部的彎曲面對應湯匙前方的彎曲部,因此湯匙能夠接觸凹部的表面并同時移動,從而能夠有效的舀取食物。
因此,不需要進行使用手腕大幅度舀取的動作,手部不方便的老人或殘疾人士等能夠易于進食,有效率地吃完食物。
此外,通過利用上述凹部集中殘余的少量食物,使湯匙沿周壁的表面向上方移動,實現(xiàn)能夠將食物不溢出而取出的效果。此外,具有在內部收容有食物的狀態(tài)下在外觀上與一般餐具沒有區(qū)別的優(yōu)點。進一步而言,由于該凹部沿餐具底面的外緣形成,因此即使在食物還殘留在餐具內的狀態(tài)下也能容易找到其位置。
根據(jù)前述(2)所述的餐具,由于該凹部構成為環(huán)繞底面一周,因此可使湯匙沿著凹部移動以將餐具內的食物完全以湯匙舀取。又通過形成環(huán)繞一周的凹部,使外觀上的差異幾乎不被察覺,由于能夠集中食物的位置也較多,因此便利性高。
根據(jù)前述(3)所述的餐具,除了前述(1)及(2)所述的優(yōu)點以外,由于一般大小及形狀的湯匙的前端能夠收容于該凹部,因此通用性較高。此外,不僅在將食物收容于內部的狀態(tài)下在外觀上與一般的餐具無法分辨,而且即使是在食物沒有收容于內部的狀態(tài)下也由于凹部并不十分深,因此外觀上幾乎察覺不到差異。
根據(jù)前述(4)所述的餐具,由于將碗足設置于最底面的更外側,因此即使湯匙對周壁的表面施加向外側的推力,由于碗足的支持力餐具也不會傾倒,因此,即使不支撐餐具也能夠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以湯匙舀取食物。
根據(jù)前述(5)至(7)所述的餐具,餐具的重心變得較低,能夠實現(xiàn)在使用時進一步的穩(wěn)定支承。
根據(jù)前述(8)所述的餐具,除了得到在將食物以湯匙舀取而自餐具運出時餐具不容易傾倒的優(yōu)點外,還能得到將湯匙推壓向周壁的內壁同時拿起以使食物不容易溢出的優(yōu)點。
根據(jù)前述(9)所述的餐具,能夠得到容易使食物移動至沿底面的外緣形成的該凹部的優(yōu)點。
根據(jù)前述(10)所述的餐具,周壁的高度適于收容各種食物,另外,由于其是能夠容易取出收容于餐具的食物的高度,因此可得到實用性高的餐具。
根據(jù)前述(11)所述的餐具組合,由于湯匙前端能夠充分進入餐具的該凹部,因此能夠有效率的舀取該凹部內的食物。
根據(jù)前述(12)所述的餐具組合,由于該凹部的寬度符合湯匙的舀取部的寬度,當在該凹部內將湯匙沿底面的外緣移動時能夠有效率的舀取該凹部內的食物。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餐具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餐具的中間剖視圖。
圖3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餐具的湯匙的俯視圖。
圖4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餐具的湯匙的側面剖視圖。
圖5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6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7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8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9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的餐具的中間剖視圖。
圖10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3的餐具的中間剖視圖。
圖1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4的餐具的中間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中,各用語定義如下:
(1)底面凹部的寬度
將餐具置于水平的場所并自正上方觀察時,在看到的凹部的寬度方向拉一直線。并且,確定出以該直線作為剖切線時的凹部的剖面形狀。在該剖面,關于從凹部的最底面朝向周壁的彎曲線及朝向其反方向的彎曲線這兩者,確定出向下方凸出的彎曲線結束的位置(在自向下方凸出的彎曲面變化為向上凸出的彎曲面時的拐點),從兩者中較低者的位置向凹部的寬度方向拉出一水平線。并且,將該水平線抵達至另一個彎曲線的距離作為凹部的寬度。在圖2所涉及的餐具的剖面圖中,線段W的長度為凹部的寬度。另外,凹部的寬度方向,是指將餐具置于水平的場所并自正上方觀察時,從看到的凹部的最底面朝周壁的以最短距離可到達的方向及朝向其反方向延伸的直線的方向,將會因看到的凹部最底面的位置而變化。
(2)底面的凹部的深度
從求取的底面的凹部的寬度時所拉出的水平線至凹部最底面的距離作為凹部的深度。在圖2的餐具的情況中,線段D的長度成為凹部的深度。并且,該水平線規(guī)定出底面與周壁的界限,以較凹部外側而高于該水平線的部分為周壁。
(3)湯匙的寬度方向
將湯匙直立而使該舀取部及柄部為上下并列時,在能夠從舀取部左右中一側的邊緣引出至另一側邊緣的水平線段之中,最長的線段的方向為湯匙的寬度方向。如圖3所涉及的湯匙的情況中,以線段E的方向為湯匙的寬度方向。
根據(jù)圖1至圖8對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進行說明。
本實用新型中,餐具雖指日式的茶碗、大碗或是盤子等能夠收容飲食物的容器,本實施例中對關于茶碗進行說明。餐具的材質并無特別限制,能夠以金屬、陶瓷、塑料、玻璃等構成,但以強度及輕量性的平衡優(yōu)良的塑料為佳。即在為塑料制的狀況下,具有誤使餐具掉落時也不容易破損的優(yōu)點。另外,與金屬或玻璃相比較為輕量。因此即使是手部不方便的老人或殘疾人士或是因受傷而無法自由運用手部的人等也能容易使用。
茶碗1為一般進食用,具有圓形的底面10及圍繞底面10的圓筒狀的周壁13,為可在內部收容各種食物的構造。如圖1及圖2所示,在所述底面10的中央構成有圓狀且向外側形成有傾斜面11a的隆起部11,沿著該隆起部11的一周,即沿著周壁13下端的內側一周環(huán)狀地形成有凹部12。從圖2所記載的剖視圖可知,該凹部12是由向下凸出的彎曲面12a構成,凹部12的最底面描出環(huán)狀的線。另外,從底面10的中央部至該凹部12的最底面為止,以僅從底面10的中央朝向周緣并朝下方傾斜的部位,或是僅以朝下方傾斜的部位及水平的部位組合而構成,而不存在朝上方傾斜的面以令使用湯匙2使食物在凹部12中易于移動為佳。
周壁13的高度雖無特別限制,考慮到作為餐具的實用性,以底面10的該凹部12的最底面的高度為準,一般為1.5至12cm,典型為2.5至9.0cm。餐具的平面尺寸,考慮作為餐具的實用性,一邊考慮周壁13的高度一邊進行適當設定即可,但以水平投影面積表示,一般為18至800cm2的大小,典型為28至400cm2的大小。
此凹部12的表面的彎曲面12a,為對應湯匙2的舀取部22的前方彎曲部22a的形狀,即該彎曲面12a及該彎曲部22a的曲線為相同或是相近,是能夠以湯匙2容易且不殘留地舀取凹部12內的食物30的形狀。以在外觀上無不協(xié)調的觀點、容易舀起食物的觀點、及容易使用的觀點來看,凹部的深度以0.2至2.0cm為佳,以0.3至1.5cm為較佳,以0.4至1.0cm為更佳。另外,以能夠利用進食用的一般湯匙的觀點來看,凹部的寬度以1.5至4.5cm為佳,1.8至4.0cm為較佳,2.0至3.5cm為更佳。
該凹部的寬度,雖為了能夠使湯匙順利插入,與湯匙的舀取部的寬度相同或是較長較為方便,但由于如果凹部的寬度過寬,則會削減設置凹部以容易舀取食物的優(yōu)點,因此在重視舀取食物的方便性時,該凹部的寬度以與湯匙的舀取部的寬度相同或較短反而更合適。具體而言,凹部的寬度以與湯匙的舀取部的寬度相同或是比其短2.5cm以內為佳,相對于湯匙的舀取部的寬度僅短少0.5至2.2cm為較佳,相對于湯匙的舀取部的寬度僅短少0.8至2.0cm為更佳。
從有效率地舀取該凹部內的食物的觀點來看,該凹部以在該湯匙直立(指湯匙成為高度最高的方向)于該凹部的最底部而使該舀取部位于下方且該舀取部的寬度方向與該凹部的寬度方向為平行時,形成有能夠收容相對于該舀取部的長度的該舀取部自下端起算5%以上的大小為佳,形成有能夠收容10%以上的大小為較佳,形成有能夠收容20%以上的大小為更佳,形成有能夠收容30%以上的大小為特佳。但是,自減輕外觀上的不協(xié)調的觀點及使用的方便性的觀點來看,該凹部以在該湯匙直立于該凹部的最底部而使該舀取部位于下方且該舀取部的寬度方向與該凹部的寬度方向為平行時,形成有比能夠收容整體舀取部的大小更小為佳,形成有能夠收容50%以下的大小為更佳。
此處,舀取部的長度,將湯匙的方向設定為舀取部最能夠填充液體的方向,此時假設將液體填充至不會漏出的極限時所形成的液面定義為舀取部的邊界,而以前述的方法使湯匙直立(指湯匙成為高度最高的方向)時,自舀取部的下端至上端的長度。
本實施例中該彎曲面12a的形狀及湯匙2的邊緣形成的彎曲部22a為相同形狀。另外,該彎曲面12a能夠對應湯匙2的彎曲部22a的形狀而變更,或是也可選擇對應彎曲面12a的湯匙2。
如圖3、圖4所示,該湯匙2由柄部21及能夠放入食物30的舀取部22所構成,由于該舀取部22的前方的彎曲部22a的形狀如同前述,與該凹部12的彎曲面12a為相同形狀,因此湯匙2的舀取部22能夠持續(xù)緊貼凹部12的表面并同時移動,能夠效率良好而不殘留的舀取食物30。
對如前述構成的實施例1的作用進行說明。
例如照護食品中食物多為糊狀,當茶碗內的食物減少便會逐漸變得難以取食。此狀況下,使用者如圖5所示,利用隆起部11的傾斜面11a以湯匙2將底面10上的食物30集中在凹部12,而將積存的食物30舀取。
此時,將湯匙2的舀取部22沿著凹部12,且將舀取部22的前方接觸凹部12的表面的同時移動,積存于凹部12的食物30便會進入湯匙2之內。之后如圖6所示,以湯匙2將食物30舀起運至口中食用。
這種情況下,湯匙2的位置如圖5所示,若是位于凹部12的內側則湯匙2的推力施加于茶碗1的內側而沒有傾倒的危險。但是如圖7所示,湯匙2位于凹部12的外側上方,湯匙2施加推力的位置12c變?yōu)樵诎疾?2的上方時,茶碗1雖會受到向外側的力而變得不穩(wěn)定,但由于碗足15位于凹部12的最底部12b的更外側,因此茶碗1通過碗足15而被穩(wěn)定支撐。
另外,雖然也有如圖8所示使湯匙2接觸周壁13的表面13a的同時向上方移動以食用的情況,此時雖然由湯匙2向周壁13的表面13a施加水平方向的推力F,但由于碗足15而被穩(wěn)定支撐,無需另一只手或是其他人支撐茶碗1。
因此使用者只要持續(xù)以單手持湯匙2而使其移動,便可將食物30容易且無殘余地舀取。另外,使放入食物的湯匙2從該凹部12沿周壁13向上方移動時,若該凹部12的彎曲面無高低差的連接于周壁13,則可使湯匙2平滑地移動。
本實施例中,該周壁13雖含有垂直部分,但不限于垂直也可具有傾斜的部分。例如雖未示于圖中,但能夠使圖2的周壁13的內壁及外壁兩者從凹部12的上端附近而朝向外側傾斜20°以內的平均傾角,以10°以內為佳,以5°以內為更佳,此構成也可在如同前述地施加由湯匙2所致的力時能穩(wěn)定支撐茶碗1。
本實施例的效果如下。
使用湯匙2食用收納于凹部12內的食物時,僅通過使湯匙2的舀取部22伸入凹部12內并接觸凹部12的表面而移動,即可將積存于凹部12內的食物放入舀取部22內并食用。進一步而言,由于該凹部12構成為環(huán)繞底面10的外緣一周,因此能夠將殘留的變少的食物毫不遺漏地可靠且容易地取出。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的中間縱向剖視圖。
本實施例的茶碗1,中央的底面40僅有一半為平坦,凹部12為僅于底面的外緣的半圈構成。如此構成中由于凹部12變小,因此具有制造較容易及食物30容易積存于凹部12的優(yōu)點。凹部12能如此設置于底面的外緣的任意位置。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3的中間縱向剖視圖。
本實施例的餐具為大盤3,中央的底面41平坦不傾斜,凹部12設置于外緣一周。此實施例即使在餐具為扁平的大盤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與該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4的中間縱向剖視圖。
本實施例的茶碗1,由于將上述實施例1的茶碗1的底面10的剖面的平均厚度D2及碗足15的剖面的平均厚度D3,構成為較周壁13的剖面的平均厚度D1更厚,茶碗1的重心變得較低,在使用時能夠獲得更進一步的穩(wěn)定支撐。更具體而言,相對于較碗足15的外緣更外側的部分的平均厚度,較碗足15的外緣更內側的部分的平均厚度以1.1倍以上為佳,1.3倍以上為較佳,1.5倍以上為更佳。但是由于若較碗足15的外緣更內側的部分的平均厚度過大會產(chǎn)生外觀上的不協(xié)調,因此相對于較碗足15的外緣更外側的部分的平均厚度,較碗足15的外緣更內側的部分的平均厚度以3倍以下為佳,2.5倍以下為較佳。
而且,從穩(wěn)定支撐的觀點來看,較碗足15的外緣更內側的部分的整體質量B,與較碗足15的外緣更外側的部分的整體質量A的比值B/A以0.3以上為佳,0.5以上為較佳,0.8以上為更佳。雖然上限沒有特別限定,但若是為了提高較碗足15的外緣更內側的部分的質量的比率而過分增加厚度則制造成本將會變高,又由于將會在外觀上與一般的餐具的差異變大,因此一般來說,較碗足15的外緣更內側的部分的整體質量B,與較碗足15的外緣更外側的部分的整體質量A的比值B/A為1.5以下,典型為1.2以下,更典型為1.0以下。另外,雖然未示于圖中,但關于實施例2及實施例3的餐具也可采用相同的構成。
附圖標記說明
1 茶碗(餐具)
2 湯匙
3 大盤
10 底面
11 隆起部
11a 傾斜面
12 凹部
12a 彎曲面
12b 最底部
12c 施加壓力的位置
13 周壁
15 碗足
21 柄部
22 舀取部
22a 彎曲部
30 食物
40 底面
41 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