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高速鐵路用軌道板生產(chǎn)模具,具體為一種高速鐵路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的高速鐵路crtsⅲ型先張法無砟軌道板生產(chǎn)主要采用地坑式澆注成型,這種成型方式在鋼筋張拉過程中邊模單邊受力,從面不可避免地對底模形成應力變形,進而影響成型軌道板質量。由于crtsⅲ無砟軌道板表面積大,板厚較小,因此生產(chǎn)過程中較小的應力即會對底模產(chǎn)生變形影響。此外,在現(xiàn)有地坑式生產(chǎn)crtsⅲ無砟軌道板過程中,模具使用頻率較低,其變形影響的累積效應時間較長,但是針對全自動流水機組生產(chǎn)線上的成型模具,其使用頻率高,變形累積效應大,導致成型模具在反復使用過程中應力變形形成永久變形,造成軌道板模具報廢,會大幅度增加生產(chǎn)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高速鐵路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成型模具。
一種高速鐵路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成型模具,包括底模及與所述底??刹鸱诌B接的兩個端邊模和兩個側邊模,其特征是所述底模的底部設置有相互垂直的兩組下張拉構件,所述底模的四邊分別設置有與底模平面垂直的平衡梁,所述平衡梁的一端與同側邊的端邊模或側邊模連接,另一端連接下張拉構件的端頭,所述平衡梁與底模間設置有支撐構件。
所述的高速鐵路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成型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下張拉構件分別為端向張拉鋼棒與側向張拉鋼棒。
所述的高速鐵路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成型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撐構件包括固定在力平衡梁上的支撐軸及所述底模側邊的支撐軸孔,所述的支撐軸與力平衡梁間由鉸軸連接。
所述的高速鐵路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成型模具,其特征是所述底模四個側邊的支撐軸孔置于同一個平面上。
所述的高速鐵路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成型模具,其特征是所述底模的底部沿兩個側向邊分別設置有至少四個振動裝置安裝口,所述底模的底部四個頂角側還分別設置有底座暨定位凸臺。
所述的高速鐵路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成型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底模四邊設置有邊模分合塊,所述邊模分合塊的縱向面與邊模連接,所述邊模分合塊上固定有滑動軸,所述底模的側面設置有與滑動軸匹配的滑動軸孔。
本發(fā)明的高速鐵路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成型模具,通過設置下張拉鋼棒,在張拉過程中平衡了端邊模與側邊模在張拉過程中對底模產(chǎn)生的上翅應力,減少了底模的變形應力,保證軌道板的成型質量,大大減小了底模的應力變形影響,延長了模具使用壽命。模具底部設置的邊模分合塊與設置在地面的邊模分合裝置匹配,可方便地將邊模快速拉開或安裝固定。設置振動裝置安裝口與固定在地面的振動裝置匹配,在軌道板澆注前快速將振動器安裝就位,澆注完成后即刻將振動器拆除并移出軌道板模具底部,方便軌道板成型的機動流水作業(yè)。
附圖說明
圖1為模具主視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圖1的右視圖;
圖4為圖1的仰視圖;
圖5為圖4的e-e剖視圖;
圖6為圖4的g-g剖視圖;
圖7為平衡梁與支撐軸鉸接組件三維視示意圖;
圖8為圖4的f-f局部剖視圖;
圖9為邊模分合塊三維視圖;
圖10為圖6邊模拉開后的示意圖。
圖中,1-底模,2-端邊模,3-側邊模,4-承軌殼,5-鋼棒張拉桿,6-鋼筋張拉桿,7-端向張拉鋼棒,8-側向張拉鋼棒,9-平衡梁,10-支撐軸,11-支撐軸孔,12-鉸軸,13-鋼棒鎖緊螺母,14-通孔,15-連接板,16-拉板,17-邊模分合塊,18-分合塊滑動軸,19-承力孔,20-定位凸臺,21-振動裝置安裝口;22-頂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詳細描述。
圖1-3所示,本發(fā)明的高速鐵路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成型模具由底模1,兩個端邊模2和兩個側邊模3組成。其中端邊模與側邊模置于底模的四個邊并相互連接。在底模1上設置有承軌殼4,生產(chǎn)時兩個端邊模上分別設置與張拉鋼筋相連的張拉桿6和鋼筋固定件。
圖4-7所示,在底模的底部設置有相互垂直的兩組端向張拉鋼棒7與側向張拉鋼棒8,每組(端向/側向)至少包括兩支張拉鋼棒。圖4的實施例中設置有端向張拉鋼棒3支,側向張拉鋼棒6支,張拉鋼棒的一端連接鋼棒鎖緊螺母,另一端連接鋼棒張拉桿。所述底模的端向兩邊分別設置有與端向張拉鋼棒對應的垂直于底模平面的平衡梁9,該平衡梁的上端與端邊模可拆分地剛性連接,平衡梁的下端與端向張拉鋼棒上的下張拉構件即鋼棒張拉桿/鋼棒鎖緊螺母連接;同樣底模的側向兩邊也分別設置有與側向張拉鋼棒對應的垂直于底模平面的平衡梁9,該平衡梁的上端與側邊??刹鸱值貏傂赃B接,平衡梁的下端與側向張拉鋼棒上的下張拉構件即鋼棒張拉桿/鋼棒鎖緊螺母連接。
平衡梁的中部設置有與底模側邊相連接的支撐構件,該支撐構件包括與平衡梁連接的支撐軸10及設置在底模側邊的支撐軸孔11,為了便于拆接,將支撐軸與平衡梁間通過鉸軸12固定連接。上述支撐軸孔11設置于同一平面上,優(yōu)選實施方式為底模軸向與徑向中軸線相交平面。
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將端向張拉鋼棒設置三支,其中端向中軸線上設置一支,兩側等距離地分別設置一支。側向張拉鋼棒設置六支,沿側向中軸線兩邊對稱設置。上述端/側向張拉鋼棒的兩端分別連接有鋼棒張拉桿和鋼棒鎖緊螺母13。在各個邊模上設置至少三個承力孔19,平衡梁上部與邊模采用插接方式連接。
圖8-9所示,為了方便邊模與底模間連接固定及拆分,在底模的每一邊分別設置有兩個邊模分合塊17,所述的邊模塊包括有用于與邊模固定連接的頂板22,在頂板下部固定有平行設置的連接板15和拉板16,在連接板與拉板間設置有通孔14,分合塊滑動軸18的一側穿入通孔內并通過分合塊滑動軸上的固定板由螺栓與連接板固定為一體,該分合塊滑動軸的另一側對應插入底模側邊的滑動軸孔內。各邊模與底模1沿水平方向向四邊拉開或合模時,上述分合塊滑動軸起導向桿作用。使用時,地面固定的邊模分合裝置匹配邊模分合塊上的拉板16將邊模與底模拉開或合模。
圖5所示,底模6底部的四頂角附近分別設置有與底座,在每一底座上設置有一至三個定位凸臺20。在底模的底部沿兩個側向邊分別設置有四至六組每組兩個振動裝置安裝口21。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單邊設置六組共12個安裝口,兩個側向邊共計十二組24個安裝口。工作過程中與布置在地面的振動器移動裝置匹配。
工作時,邊模上部的鋼筋張拉桿與張拉設備的鋼筋張拉裝置連接固定,在鋼筋張拉裝置的下部有鋼棒張拉裝置與鋼棒張拉桿連接固定,張拉過程中上、下同時張拉,使得邊模上、下同時受力并通過平衡梁9及支撐軸10將應力傳遞至底模。在底模的兩個中軸線所在平面上分別來自端/側向兩邊模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應力相互抵銷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