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陶瓷產品脫模方法和實施該方法的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陶瓷產品脫模方法和實施該方法的設備,上述陶瓷產品尤其是 具有寬的基本上平的表面的產品,其沿垂直于所述寬表面的方向的尺寸小于表 面本身的特征尺寸,例如,淋浴盆、陶瓷沖洗水箱蓋和用來支承其它待燒制產 品的陶瓷板。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通過在特別是由樹脂制成的帶有多孔結構的普通模具內,鑄造 流體混合物(行話中稱之為"泥釉",由水懸浮液中的陶瓷體組成)來制造陶 瓷衛(wèi)生潔具(諸如洗臉盆、抽水馬桶、凈身盆、淋浴盆等)。
這些多孔的模具由至少兩個部件(行話中通常稱之為"陽模"和"陰模") 組成,它們結合起來而形成其中形成陶瓷產品的型腔。
鑄造之后,(打開模具的兩個部件)從模具中取出產品,該取出產品的步
驟也稱之為脫模,通常借助于機械的、伺服輔助的或機器人設備來實施。
目前用于具有寬的基本上平的表面且其沿垂直于所述寬表面的方向的尺寸
小于表面本身的特征尺寸的陶瓷產品的脫模方法從廣義上說可分為以下兩種 類型垂直脫模和水平脫模(這里,"垂直"和"水平"是指脫模過程中模具 部件位置和產品的位置)。
在第一種垂直脫模的形式中,脫模設備由一組吸盤組成,吸盤與運動單元 相關聯(lián)并通過產品支承托盤中的開孔,該托盤還在生產過程中進行修補和拋光 處理其后步驟期間用來運輸產品。
使用位于運動單元上的真空產生裝置,吸盤單元由此抓住處于垂直位置的 產品的暴露表面(通常是欠"雅"的表面,也就是說,在成品最終組裝時,該 表面是隱藏的)。 一旦將產品從模具部件中取出并放置在托盤上,由產品、托 盤和吸盤組成的整個組件轉到水平位置,其上帶有產品的托盤放置在合適的臺
6上,產品被留在那里以待進行干燥處理。
這是因為產品從模具中取出時處于固態(tài)但仍"軟"的狀態(tài)(此時,含水重 量百分比仍然很高),由此產品仍經受塑性變形因此,在進一步處理之前, 必須使產品能干燥相當長的時間。
不僅由于吸盤單元構造結構的原因,還由于使用了托盤,所以該脫模方法 存在若干缺點。
一般來說,待從同一鑄造機中脫模出的單批產品包括不同大小的產品,它 們必須按快速的順序一個接一個地脫模。例如,在一批淋浴盆中,至少有四種 不同的產品大小。這意味著吸盤單元必須做得能均勻地接觸不同的產品,或在 均勻接觸不可能的情況下,所使用的吸盤單元必須是不同的類型或做得更加復 雜(例如,帶有將吸盤移動到工作的或不工作的位置的裝置)這又意味著增 加脫模設備的總成本。
同樣地,由于在脫模設備的不同尺寸型式中的吸盤中心距離,托盤必須適 應產品在此情形中,安裝成本也大大地增加。
除了脫模設備之外,還由于托盤存在,其它的缺點如下
一托盤需要大量的儲存空間;
一產品在托盤上時,由于托盤的表面面積必定大于產品的面積,所以不能 對產品實施拋光操作,而為了能使產品進行拋光處理(尤其是將邊緣磨圓), 產品的支承件必須較小(這意味著產品必須進一步搬動并移動到更適合于拋光 目的的其它支承件上);
一由于不均勻的接觸表面(因存在著讓吸盤通過和讓干燥所需的空氣通過 所必需的孔或開口)在干燥過程中"對抗"產品的自然收縮,而導致摩擦產生, 有形成大量廢料產品的風險,以及有不可彌補地在產品欠雅表面上留下痕跡的 風險。
在第二種垂直脫模的形式中,借助于這樣的脫模單元來執(zhí)行取出,該單元 包括定位在可轉動的平框架上的多孔支承托盤,其在后背形成產生負壓的封 閉腔室,該負壓通過位于主支承框架上的相應裝置來產生;在產品取出和轉動
過程中用來支承產品的可調節(jié)的底部支架。 托盤和框架放置成抵靠在其外圍邊緣與托盤對應部分接觸的產品欠雅表面上,因此密封了前部而形成真空腔室,當真空產生時其本身構成了脫模設備。 為此目的,托盤的背面設置有封閉各孔的合適的框架,各框架與產品外圍尺寸 相一致,以便在脫模期間使密封更佳。
與上述方法相比,該方法具有標準化的優(yōu)點,或至少減少了所需托盤的數(shù) 量,但該方法由于以下原因仍有不少缺點占據(jù)大量空間、托盤的輔助結構成 本高、有形成大量廢料產品的風險以及當產品位于托盤上時不能拋光產品等。
如上所述,由水平脫模構成第三種脫模形式。在此情形中,容納產品的模
具部件可做成轉過一直角,以使產品放置到托盤上,托盤由合適的設備來移動。
當脫模劑(水、空氣)被泵送到模具內以使產品與托盤脫開時,基本上借助于 重力從模具中取出產品。
與前一方法一樣,盡管該方法也克服了為了匹配不同產品大小而需大量不 同托盤的問題以及吸盤的問題,但由于以下原因該方法仍具有不少缺點液體 (在為脫模目的而被使用過后)會聚集在托盤內并致使產品粘在托盤上,除了 由于收縮引起的廢料的問題之外又帶來產品報廢的風險,而且當產品位于托盤 上時不能對產品進行拋光處理。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標是通過提供用于陶瓷產品的實用而快速脫模的方法來 克服上述缺點,該方法降低損壞產品的風險,不使用托盤,特別適用于具有寬 的基本上平的表面且其沿垂直于所述寬表面的方向的尺寸小于表面本身的特 征尺寸的產品。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標是提供一種實施所述方法的脫模設備,其構造成能夠使 產品快速地和安全地取出和移動而不使用傳統(tǒng)的托盤。
根據(jù)本發(fā)明,以上目標用陶瓷產品脫模方法來實現(xiàn),尤其是,用來對具有 寬的基本上平的表面且其沿垂直于所述寬表面的方向的尺寸小于表面本身的 特征尺寸的產品進行脫模的方法和設備,該方法和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所附權 利要求中所闡述的技術特征。
參照于上述目標,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清晰地描述在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內, 參照附圖從以下詳細描述中可以明了本發(fā)明的各種優(yōu)點,附圖以舉例方式示出 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不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在附圖中
圖1至5示出在實施產品脫模方法的不同操作步驟的過程中的用于陶瓷產 品脫模的本發(fā)明設備的第一實施例,所有這些圖是示意的側視圖,某些部件被 切去而其余以剖視圖示出,圖3是相比其它視圖比例放大的視圖6是仰視平面圖,上述圖中所示設備的某些部件被切去以便更好地示出 其余部件;
圖7是俯視平面圖,它示意地代表使用上述圖所示的設備和方法來制作和 拋光諸如淋浴盆那樣的陶瓷產品的圖示;
圖8和9是顯示用于陶瓷產品脫模的根據(jù)本發(fā)明設備的第二實施例的兩個 不同操作構造的示意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附圖,尤其是圖1至5,本發(fā)明涉及從模具的一個半件2中取出陶瓷產 品1的脫模方法,并涉及實施所述方法的設備。
尤其是,但不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待脫模的產品1具有寬的基本上平的表
面且其沿垂直于所述寬表面的方向的尺寸小于表面本身的特征尺寸,產品1例 如淋浴盆、陶瓷沖洗水箱蓋和用來支承其它待燒制產品的陶瓷板。
如圖1至5所示,在模具內鑄造產品1的普通過程之后的主要脫模步驟如
下
_定位脫模元件3,在部分容納在模具半件2內的產品1的可見表面la 處,元件3具有接觸表面3s (見圖l,其中,半件用虛線畫出);
—取出產品1并將其放置成鄰靠在接觸表面3s上(再見圖1);
_通過移動接觸表面3s的支承產品1的第一部分3a使其遠離其另一部分 3b,將接觸表面3s分為兩個分開的匹配部分3a和3b (見圖3);
一將產品1釋放到形狀匹配以便聯(lián)接于脫模元件3的第一部分3a的工作 臺和/或支承元件4上(見圖4);以及
一移動第一部分3a和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使其彼此遠離(見圖5)。在此步驟的序列中,通過首先朝向脫模元件3然后遠離脫模元件3移動支 承元件或工作臺4,可從第一部分3a中拾取產品1,因為在所示的第一實施例 中第一部分3a不可與第二部分3b完全分離。
另一方面,圖9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法(和設備)的另一實施例,其中, 在分開接觸表面3s步驟和釋放產品1步驟之間,還有另一步驟,該步驟借助 于相應的運動單元5完全地分離和移動第一部分3a以及其上的產品1,使其遠 離第二部分3b。
在該第二實施例中,運動單元5將第一部分3a運輸至工作臺或元件4。
顯然,在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上釋放產品1的步驟之后,有轉移和移動第 一部分3a使其遠離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的步驟,以使第一部分3a可朝向第二 部分3b回移而準備進行另一脫模操作。
用位于第二部分3b上用來產生負壓的相應裝置6 (所述裝置是普通型的裝 置,因此,在圖6中用連續(xù)實線示意地顯示為一方框),產生通過接觸表面3s 施加的真空,由此可實現(xiàn)脫模本身。
圖1和2顯示若模具半件2和其中的產品1位于垂直位置時定位脫模元件3 和脫模產品1的步驟序列。
在此情形中,垂直地定位接觸表面3s,形成通過接觸表面3s施加的真空(還 是借助于用來產生負壓的裝置6),然后轉動脫模元件3使接觸表面3s從垂直 位置移至水平位置而實現(xiàn)轉移(見箭頭F3),由此實現(xiàn)脫模。
顯然,在移動第一部分3a和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使其彼此遠離之后,有一 朝向彼此移動兩個部分3a和3b的步驟,以使兩個部分相互穿插,再次形成基 本上不中斷的接觸表面3s,以允許進行另一脫模操作。
因此,為了實施該脫模和轉移陶瓷產品1的方法,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設備包括 上述的脫模元件3,其主要地包括(見圖1至6):
一上述第一部分3a,其相對于第二部分3b可移動,并形成與產品l的可 見表面la接觸的表面3s的一部分;
一第二部分3b,其支承第一部分3a,與第一部分3a互相穿插而形成接觸 表面3s的其余部分,并構成第一運動單元7(在圖6和7中用虛線示意地顯示) 的操作端,第二部分與運動單元相關聯(lián);以及一運動裝置8,其至少作用在第一部分3a上,并設計成使第一部分3a能 相對于第二部分3b在脫模產品1的第一工作位置和釋放產品1的第二工作位 置之間移動,在第一工作位置中,第一部分3a接觸第二部分3b并至少部分地 與第二部分3b相互穿插,而在第二工作位置中,第一部分3a遠離第二部分3b, 以允許產品1被轉移到匹配的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上。
具體來說,脫模元件3的第一可移動部分基本上由剛性臺3a組成,該剛性 臺呈一系列平行桿的型式,這些平行桿與對應的跳空空間相交替而形成叉狀 物。
另一方面,第二支承部分由第一上部件3b和第二部件或框架3t組成,該 第一上部件呈一系列平行桿的形式,這些平行桿與對應的跳空空間相交替而形 成匹配于第一部分3a的叉狀物,第二部件或框架3t可與第一運動單元7相關 聯(lián)。
第一運動單元7可以是機器人或伺服控制類型,根據(jù)安裝要求而定。 與框架3t相關聯(lián)有通向框架3t的真空發(fā)生裝置6,該框架3t形成一腔室。 如上所述,裝置6顯示為一方框,因為該裝置屬于普通類型,且嚴格來說 不落入本發(fā)明的范圍之內。
為了有效地抓住和取出產品,第一部件或叉3b在其上形成面向第一部分3a 的開口或窗口 9,以允許真空從上述腔室通向產品1的表面la,以接觸和保持 住產品l (在圖6中用虛線繪出該開口的周界)。
在所示的第一實施例中,上述運動裝置8可包括位于第二部分3b上的鉸接 的平行四邊形系統(tǒng)(由框架3t支承),該平行四邊形系統(tǒng)作用在第一部分3a 上,以使第一部分3a能從第一工作位置移動到第二工作位置,以及反之(見 箭頭F3a)。
該鉸接的平行四邊形系統(tǒng)包括 一對桿10、連接到桿IO端部的相應的曲柄 11、用于每個曲柄11和驅動缸13的至少一對桿12。
更具體來說(也見圖6),兩個桿10彼此平行,每個桿在一端在第一點P1 處鉸接到相應的曲柄11上。
每個曲柄11在第二點P2處連接在第二部分3b的底表面上。
每個曲柄11還在第三點P3處鉸接到對應的驅動桿12上,驅動桿12以一定的方式與第一部分3a相關聯(lián),使得它可相對于第二部分3b提升和下降。
驅動缸13驅動其中兩個曲柄11,如在下文中會更加明白的,驅動缸13連 接在與第一鉸接點Pl平行定位的相應的第四鉸接點P4處,使得第一部分3a 可相對于第二部分3b提升和下降。
通過鍵入到形成第二部分3b上的第二鉸接點P2的單個圓柱形桿14,使位 于缸13側上的兩個曲柄11彼此連接。
還鍵入到圓柱形桿14的有連接到缸13的另外兩個曲柄11',以協(xié)調鉸接的 平行四邊形的運動與設計成在兩個部分3a、 3b之間形成距離D的上行程,以 允許插入匹配的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以便轉移由第一部分3a支承的產品1, 此時,第一部分3a處于升高的位置。
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包括一系列平行桿,這些平行桿與跳空空間相交替, 以形成形狀匹配以聯(lián)接到第一部分3a的叉狀物。
顯然,元件4可包括穩(wěn)定的分叉的工作臺,脫模的產品1可擱置在該工作 臺上,從下文中我們將可看到,使產品離開工作臺,首先朝向拋光工位前進, 然后,朝向分叉的滑架前進,產品l在滑架上可被干燥。
脫模元件3還包括位于第二部分3b —端的支架15。支架15突出超過第一 部分3a和第二部分3b而形成底壁,該底壁定位成垂直于由兩個部分3a和3b 形成的接觸表面3s:在產品脫模過程中,尤其是垂直進行脫模時,該支架15 從下面支承產品1。
應該指出的是,連同該支架15,上述鉸接的平行四邊形系統(tǒng)允許第一部分 3a被提升同時移離支架15,因此,防止干擾和刮擦位于在支架15本身上的產 品1的表面或邊緣。
此外,支架15可被位于第二部分3b上的鎖定裝置16配合,并可設計成使 支架15本身能被替代這樣,接觸表面3s可適于不同大小的待脫模的產品1。
圖8和9示出脫模元件3的另一實施例,該脫模元件3基本上包括操作部 分3a和3b,它們具有與剛才所述結構相同的結構,但不同之處在于,可使用 合適類型的不同運動裝置8來使第一部分3a與第二部分3b完全分離。
在該第二實施例中,運動裝置8包括使第一部分3a與第二部分3b附連/脫 離的裝置26,以及外部的抓持單元5,如果必要的話,該抓持單元5與(機器人或伺服機械型的)第二單元18相關聯(lián),該第二單元18作用在第一部分3a 上,以使第一部分3a移離第二部分3b。
附連/脫離的裝置26例如可包括至少一對位于第一部分3a底端上的銷子 26b。該對銷子26b可容納在第二部分3b的端部支架26m內形成的相應的插座 或槽形孔26f內。
當銷子26b就位時,銷子向下伸出到支架26m的部分被相應的鉤子26a鎖 定或釋放,鉤子26a與連接在第二部分3b底部上的相應驅動缸19相關聯(lián)(見 箭頭F19)。
另一方面,抓持單元5例如可包括用來移動第一部分3a的滑架17,其裝備 有至少一對夾緊元件20,該對夾緊元件設計成至少夾緊第一部分3a的底部側 向突出部28 (從第二部分3b突出)和第一部分3a的頂端區(qū)域,以便將后者運 輸?shù)街С性蚬ぷ髋_4處的一穩(wěn)定位置,該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包括一系列 平行桿,這些平行桿與跳空空間相交替而形成形狀匹配的聯(lián)接到第一部分3a 的叉狀物。
因此,如上所述,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可簡單地是分叉的工作臺,其只用 來從第一部分3a轉移產品1,必要的話,可用來在產品干燥時穩(wěn)定地支承產品, 或者可以是由鏈式傳送器驅動的分叉的工作臺,該傳送器沿著預定的路徑運輸 產品,以允許立即在產品上(在分叉的傳送器上)進行拋光操作。
一示例的設備示意地顯示在圖7中,該設備包括用來鑄造產品l并由第 一運動單元7 (在此情形中是機器人)進行操作的多模具機100,脫模元件3 安裝在該第一運動單元7上。
產品1脫模之后,第一機器人單元7可移動到轉移產品的工位101,上述支 承元件或工作臺4定位在那里?;蛘撸诙\動單元5可從第二部分3b中釋 放第一部分3a,并將該第一部分運輸?shù)焦の?01,在此情形中,用來轉移產品 1的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也定位在那里。
該運輸操作可在"隱蔽的(masked)"時間內進行,g卩,在多模具機移動 半模以使得能進行另 一脫模操作的同時。
或者,至少在該第一情形中,可用另一機器人單元來移動叉4使其靠近脫 模元件3,以便能在脫模之后轉移傳送產品1并靠近半模2。然后,合適的分叉?zhèn)魉推?02沿著路徑P運輸產品1,直到產品到達裝備
有合適拋光工具104的拋光工位103為止。
此時,產品1可放置在合適固定的多高度的分叉滑架105上,持續(xù)產品干 燥所需的預定時間長度(見箭頭F105)。
由于特殊的結構和移動脫模元件的步驟序列,能使產品從模具中脫?;蛉?出,并在脫模之后立即將產品放置在轉移和拋光臺上,因此,如上所述的方法 和設備達到了上述目標。
這不需使用用于每個脫模產品的傳統(tǒng)托盤,因此,降低托盤和用來支承托 盤的平臺的庫存成本,由此也減小設備的總體尺寸。
以此方式制造的脫模元件很緊湊,并可用傳統(tǒng)的機器人單元進行操作。
如上所述,由于脫模元件的結構而可立即轉移產品的可能性提高了生產設 備的產量,減少主要使用現(xiàn)有設備進行拋光所需的工作時間,同時提高產品的 最終質量。
上述發(fā)明易于在工業(yè)上的應用,并可在好多方面進行修改和改適,且并不 因此而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此外,本發(fā)明的所有細節(jié)可用技術上等同的元件替 代。
權利要求
1.一種從模具半件(2)內取出陶瓷產品(1)的脫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至少以下步驟-定位脫模元件(3),在部分容納在所述模具半件(2)內的所述產品(1)的可見表面(1a)處,所述脫模元件(3)具有接觸表面(3s);-取出所述產品(1)并將它放置成鄰靠在所述接觸表面(3s)上;-通過移動所述接觸表面的支承所述產品(1)的第一部分(3a),使其遠離所述接觸表面的另一部分(3b),將所述接觸表面(3s)分為兩個分開的匹配部分(3a、3b);-將所述產品(1)釋放到形狀匹配以便聯(lián)接于所述脫模元件(3)的所述第一部分(3a)的工作和/或支承元件或臺(4)上;-移動所述第一部分(3a)和所述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使其彼此遠離。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開所述接觸表面(3s) 步驟和所述釋放產品(1)步驟之間,還有另一步驟借助于相應的運動單元(5)完全地分離和移動所述第一部分(3a)以及其上的產品(1),使其遠離 所述第二部分(3b)。
3. 如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將所述產品(1) 釋放在所述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上的步驟之后,有轉移和移動所述脫模元 件(3)的所述第一部分(3a)使其遠離所述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的步驟。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位于所述第二部分(3b) 上用來產生負壓的裝置(6),產生通過所述接觸表面(3s)施加的真空,由 此實現(xiàn)脫模。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保持所述產品(1)的所述模具半件 (2)垂直地定位,其特征在于,通過位于所述第二部分(3b)上用來產生負壓的裝置(6),產生通過所述接觸表面(3s)施加的真空,由此實現(xiàn)脫模。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脫模步驟之后,有轉動 所述脫模元件(3)的步驟,使所述接觸表面(3s)從垂直位置移至水平位置。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動所述第一部分(3a) 和所述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使其彼此遠離的步驟之后,有朝向彼此移動所 述兩個部分(3a、 3b)的步驟,以使兩個部分相互穿插,再次形成基本上不中 斷的接觸表面(3s)。
8. —種從模具半件(2)內取出陶瓷產品(1)的脫模設備,其中,所述產 品(1)部分地被容納在所述半件(2)中,所述產品具有可見的表面(la), 其特征在于,該設備包括脫模元件(3),所述脫模元件又至少包括一第一部分(3a),所述第一部分形成與所述產品(1)的可見表面(la) 接觸的表面(3s)的一部分;一第二部分(3b),所述第二部分支承所述第一部分(3a),與所述第一 部分(3a)互相穿插而形成所述接觸表面(3s)的其余部分,并構成第一運動 單元(7)的操作端,所述第二部分與所述運動單元相關聯(lián);一運動裝置(8),所述運動裝置至少作用在所述第一部分(3a)上,并設 計成使所述第一部分(3a)能相對于所述第二部分(3b)在脫模所述產品(1) 的第一工作位置和釋放所述產品(1)的第二工作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第一 工作位置中,所述第一部分(3a)接觸所述第二部分(3b)并至少部分地與所 述第二部分(3b)相互穿插,而在所述第二工作位置中,所述第一部分(3a) 遠離所述第二部分(3b),以允許所述產品(1)被轉移到匹配的支承元件或 工作臺(4)上。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剛性臺(3a), 所述剛性臺呈一系列平行桿的形式,所述平行桿與對應的跳空空間相交替而形 成叉狀物。
10.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一上部件 (3b)和第二部件或框架(3t),所述第一上部件呈一系列平行桿的形式,所述平行桿與對應的跳空空間相交替而形成匹配于所述第一部分(3a)的叉狀物, 而所述第二部分或框架能與所述第一運動單元(7)相關聯(lián)。
11. 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與所述框架(3t)相關聯(lián)有 通向所述框架(3t)的真空發(fā)生裝置(6),所述框架(3t)形成腔室;所述第 一部件(3b)或叉狀物具有形成在其上的面向所述第一部分(3a)的開口或窗口 (9),以供所述真空通過,從而接觸和拾取所述產品(1)。
12.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運動裝置(8)包括位于 所述第二部分(3b)上的鉸接的平行四邊形系統(tǒng),所述平行四邊形系統(tǒng)作用在 所述第一部分(3a)上,以使所述第一部分(3a)能從所述第一工作位置移動 所述到第二工作位置,以及反之。
13.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的平行四邊形系統(tǒng)包 括 一對平行桿(10),所述桿(10)在一端鉸接到相應的曲柄(11)的第一 點(Pl)處,所述曲柄(11)在第二點(P2)連接到所述第二部分(3b)的底 表面;所述曲柄(11)還在第三點(P3)鉸接到與所述第一部分(3a)相關聯(lián) 的相應驅動桿(12)上,以使所述第一部分(3a)相對于所述第二部分(3b) 提升和下降。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11)的至少兩個 在與所述第一鉸接點(Pl)平行定位的相應的第四鉸接點(P4)處連接到驅動 缸(13),所述驅動缸(13)使所述第一部分(3a)能相對于所述第二部分(3b) 被提升或下降。
15. 如權利要求13和14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通過鍵入到形成所述第 二部分(3b)上的所述第二鉸接點(P2)的單個圓柱形桿(14),使所述曲柄(11)的至少兩個彼此連接;還鍵入到所述圓柱形桿(14)的有連接到所述缸 (13)的另外兩個曲柄(ll'),以協(xié)調所述鉸接的平行四邊形的運動與設計 成在所述兩個部分(3a、 3b)之間形成距離(D)的上行程,以允許插入所述 匹配的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以便轉移由所述第一部分(3a)支承的所述 產品(1)。
16.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 包括一系列平行桿,所述平行桿與跳空空間相交替而形成形狀匹配以聯(lián)接到所 述第一部分(3a)的叉狀物。
17.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3b)的一端設 置有支架(15),所述支架(15)突出超過所述第一部分(3a)和所述第二部 分(3b)而形成底壁,該底壁定位成垂直于由所述兩個部分(3a、 3b)形成的 所述接觸表面(3s),以從下面支承所述產品(1)。
18. 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5)被位于所述 第二部分(3b)上的鎖定裝置(16)配合,且設計成能使所述支架(15)可靠 地靠近所述第一部分(3a)和所述第二部分(3b)定位,并在需要時被替代。
19.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運動裝置(8)包括使所 述第一部分(3a)與所述第二部分(3b)附連/脫離的裝置(26),以及外部的 抓持單元(5),所述抓持單元(5)與第二單元(18)相關聯(lián),所述第二單元(18)作用在所述第一部分(3a)上,以使所述第一部分(3a)移離所述第二 部分(3b)。
20.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附連/脫離的裝置(26) 包括至少一對位于所述第一部分(3a)底端上的銷子(26b);可以將所述銷 子(26b)容納在所述第二部分(3b)的端部支架(26m)內形成的相應的插座 或槽形孔(26f)內;當所述銷子(26b)被容納在所述槽形孔(26f)內時,每 個銷子(26b)從所述支架(26m)向下伸出的端部能被相應的鉤子(26a)接 合或釋放,所述鉤子(26a)與連接在所述第二部分(3b)底部上的相應驅動 缸(19)相關聯(lián)。
21. 如權利要求19和20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抓持單元(5) 包括用來移動所述第一部分(3a)的滑架(17),所述滑架裝備有至少一對夾 緊元件(20),所述夾緊元件設計成至少在底部夾緊所述第一部分(3a)的側 向突出部(28)以及在頂部夾緊所述第一部分(3a)的端部區(qū)域,以便將所述 第一部分運輸?shù)剿鲋С性蚬ぷ髋_(4),所述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包 括一系列平行桿,所述平行桿與跳空空間相交替而形成形狀匹配的聯(lián)接到所述 第一部分(3a)的叉狀物。
全文摘要
一種從模具半件(2)內取出陶瓷產品(1)的脫模方法,該方法包括至少如下步驟定位脫模元件(3),在部分容納在模具半件(2)內的產品(1)的可見表面(1a)處,該脫模元件(3)具有接觸表面(3s);取出產品(1)并將它放置成鄰靠在接觸表面(3s)上;通過移動接觸表面的支承產品(1)的第一部分(3a),使其遠離接觸表面另一部分(3b),將所述接觸表面(3s)分為兩個分開的匹配部分(3a、3b),將產品(1)釋放到形狀匹配以便連接到脫模元件(3)的第一部分(3a)的工作臺和/或支承元件(4)上;移動第一部分(3a)和支承元件或工作臺(4),使其彼此遠離。本發(fā)明還涉及實施該方法的設備。
文檔編號B28B13/06GK101607417SQ200910139410
公開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G·薩拉尼 申請人:伊莫拉Sacmi機械合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