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訂書機的打彎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扭結了貫通被裝訂紙張的訂書釘的腳部后,以腳部的前端不從紙面
露出的方式進行裝訂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
背景技術:
通常,在利用訂書機裝訂被裝訂紙張的情況下,貫通被裝訂紙張的訂書釘的腳部 被平直地折彎而扭結。 在裝訂冊子、商品說明書等印刷品的紙面中央部的情況下,在平直扭結中,訂書釘 的腳部沿著紙面被裝訂,因此腳部的前端往往從紙面露出。腳部前端即使露出一點,在翻頁 等時,手指有時也會刮上訂書釘的腳部,很麻煩。 該情況下,如果不進行平直扭結,而是進行腳部彎曲成圓弧狀即所謂的眼鏡扭結,
則腳部的前端朝向紙面,因此這是優(yōu)選的。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4-2761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11-28682號公報 但是,眼鏡扭結的打彎槽是固定式,因此,只能應對規(guī)定的頂部寬度的訂書釘。像 公司內刊等冊子、商品說明書等被裝訂紙張,尺寸不同的情況較多,因此,存在從外觀方面 出發(fā)也要配合尺寸大小而變更頂部寬度的情況。另外,在頂部寬度設為一定的情況下,在薄 紙和厚紙上裝訂后的針腿長度之差較大,影響外觀。因此,可考慮在薄紙和厚紙上改變頂部 寬度而調節(jié)針腿長度的方法,但是,在僅能應對一種頂部寬度的結構中,每當頂部寬度發(fā)生 變化,就必須準備不同的打彎槽,作業(yè)變得繁雜。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課題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即使采用頂部寬度不同的訂書釘 也能夠進行裝訂作業(yè)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 為了解決所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第一技術方案提供一種訂書機的打彎機構,其折彎 通過訂書釘打出單元釘入而貫通被裝訂紙張的訂書釘的兩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彎機 構中,具備第一打彎部,配置在所述訂書釘的兩腳部的下方,并形成有引導所述兩腳部向 內側彎曲的導向斜面;第二打彎部,配置在第一打彎部之間,并形成有向被裝訂紙張的紙面 側按壓彎曲了的兩腳部的前端側的突起部;以及驅動機構,通過所述導向斜面使訂書釘的 兩腳部彎曲后,使第一打彎部沿著所述紙面進行退避動作,并且,使所述第二打彎部向所述 紙面進行動作。 本發(fā)明的第二技術方案基于第一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打彎部的導向
斜面形成為能夠與頂部寬度不同的至少兩種訂書釘的腳部的前端卡合的大小。 本發(fā)明的第三技術方案基于第一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具備檢測所述訂書釘的
頂部寬度的檢測單元,并設置有根據該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來調整所述第一打彎部的待機
位置的調整單元。
本發(fā)明的第四技術方案基于第三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以使訂書釘的腳部前端 與所述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的中央部抵接的方式進行調整。 本發(fā)明的第五技術方案基于第一 第四技術方案的任一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打彎部的與所述紙面相對的前端面形成為以設置在中央部的所述突起部為頂點而向其 兩方外側變低,能夠向所述紙面?zhèn)劝磯核鲇啎數哪_部。 本發(fā)明的第六技術方案基于第一或第二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打彎部 的所述突起部的兩側的前端面能夠承受通過所述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而彎曲的訂書釘 的兩腳部的前端并進一步引導所述兩腳部的前端進行彎曲。 本發(fā)明的第七技術方案基于第一 第三技術方案的任一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打彎部在退避動作前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動,向內側擠壓通過所述導向斜面彎曲的所述 訂書釘的腳部的基部以促進彎曲。 第八技術方案基于第一 第三技術方案的任一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彎機構和 所述訂書釘打出單元單獨配置。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技術方案,在打彎機構中,具備第一打彎部,配置在所述訂書 釘的兩腳部的下方,并形成有引導所述兩腳部向內側彎曲的導向斜面;第二打彎部,配置 在第一打彎部之間,并形成有向被裝訂紙張的紙面?zhèn)劝磯簭澢说膬赡_部的前端側的突起 部;以及驅動機構,利用所述導向斜面使訂書釘的兩腳部彎曲后,使第一打彎部沿著所述紙 面進行退避動作,并且,使所述第二打彎部向所述紙面進行動作,因此,貫通被裝訂紙張的 訂書釘的兩腳部通過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而彎曲,然后,第一打彎部進行退避動作,第二 打彎部向紙面進行動作,因此,彎曲了的訂書釘的兩腳部的前端通過第二打彎部被強力地 按在紙面上。訂書釘的前端保持朝向紙面的狀態(tài),能夠防止腳部的前端從紙面露出。并且, 折彎訂書釘的單元不是彎曲狀的扭結槽而是導向斜面,因此,即使頂部寬度稍微不同,也能 夠與之分別對應而彎曲腳部,從而能夠進行裝訂作業(yè)。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技術方案,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形成為能和頂部寬度不同的 至少兩種訂書釘的腳部的前端卡合的大小,因此,能夠可靠地裝訂至少兩種訂書釘。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技術方案,通過檢測單元檢測訂書釘的頂部寬度,對應于該頂 部寬度,調整單元能夠調整所述第一打彎部的待機位置,因此,能夠與頂部寬度無關而始終 在最佳位置上使訂書釘的兩腳部與第一打彎部卡合。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四技術方案,以使訂書釘的腳部前端與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的 中央部抵接的方式進行調整,因此,裝訂時,即使在訂書釘的腳部貫通被裝訂紙張時產生晃 動,也幾乎不會從導向斜面脫離。因此,能夠始終確保良好的裝訂狀態(tài)。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五技術方案,第二打彎部的和所述紙面相對的前端面形成為以設 置在中央部的所述突起部為頂點而向其兩方外側變低,因此,第二打彎部的上端面向紙面 側進行動作時,突起部向被裝訂紙張的紙面?zhèn)劝磯簭澢膬赡_部的前端側。由此,訂書釘的 兩腳部的前端被壓彎而被強力地按在紙面上。 此外,在通過第二打彎部按壓訂書釘的兩腳部時,如果按壓成與紙面平行,則訂書 釘變得平直。但是,第二打彎部的上端面以向突起部的兩側變低的方式形成為鼓狀,因此, 通過第二打彎部按壓訂書釘的兩腳部時,力向外側作用,因此,以能夠在兩腳部的基部的折 回部之間形成空間的方式被折彎。因此,僅腳部的前端以咬入紙面的方式被壓上,所述前端保持朝向紙面的狀態(tài)。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腳部的前端從紙面露出。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六技術方案,第二打彎部的所述突起部的兩側的前端面能夠承受 通過所述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而彎曲的訂書釘的兩腳部的前端并進一步引導其進行彎 曲,因此,通過更可靠地使頂部寬度不同的訂書釘的腳部彎曲而折彎,能夠進行裝訂作業(yè)。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七技術方案,第一打彎部在退避動作前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動, 向內側擠壓通過所述導向斜面彎曲的所述訂書釘的腳部的基部而促進其彎曲,因此,不需 要在第二打彎部的所述突起部的兩側的前端面上承受通過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而彎曲 的訂書釘的腳部的前端并使其進一步彎曲。因此,能夠使第二打彎部的位置位于第一打彎 部的下方,因此,第一打彎部的退避動作和第二打彎部的上方動作的精度不用要求過高,因 此,能夠在產品尺寸及組裝上較為寬松。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八技術方案,打彎機構和所述訂書釘打出單元單獨配置,由此,對 裝訂公司內刊等冊子、商品說明書等被裝訂紙張?zhí)貏e有效。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訂書機的概觀圖。
圖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所述訂書機的打彎機構的整體的主視圖。 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所述訂書機的打彎機構的主要部分的主視圖。 圖4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所述打彎機構的動作狀態(tài)說明圖。 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打彎部的動作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6是第一實施方式的通過所述打彎機構使頂部寬度較小的訂書釘彎曲而折彎
的折彎狀態(tài)說明圖。 圖7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所述打彎機構的動作狀態(tài)說明圖。 圖8是表示通過第二實施方式的打彎機構而使頂部寬度較大的訂書釘彎曲而折 彎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 圖9是表示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通過打彎機構擠壓而折彎彎曲了的訂書釘時的開 始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10是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訂書釘的擠壓結束時的說明圖。
圖11是圖8的打彎機構的第二打彎部動作時的說明圖。 圖12是表示通過第二實施方式的其他打彎機構使頂部寬度較小的訂書釘彎曲而 折彎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13是表示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通過打彎機構擠壓而折彎彎曲了的訂書釘時的開 始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14是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訂書釘的擠壓結束時的說明圖。 圖15是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打彎機構的第二打彎部動作時的說明圖。 圖16是表示第一打彎部和訂書釘的腳部的卡合關系的說明圖。 圖17是表示第一打彎部的調整機構的框圖。 符號說明 S1、S2訂書釘 P被裝訂紙張 1 釘入器 2腳部 5第一打彎部 6第二打彎部
5
12 導向斜面 15突起部 26紙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具備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打彎機構的訂書機的概觀圖。該訂書機是將 具備打出訂書釘的釘入器(打出單元)l的打出裝置A、和折彎而裝訂打出的訂書釘S的裝 訂裝置B上下配置而成的裝置,在打出裝置A和裝訂裝置B之間配置冊子、商品說明書等被 裝訂紙張P,通過打出裝置A的釘入器1向被裝訂紙張P的中央釘入訂書釘,通過裝訂裝置 B的打彎機構103將貫通被裝訂紙張P的訂書釘的兩腳部折彎而裝訂。
圖2及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上述裝訂裝置B的打彎機構3的圖,該打彎機 構3被保持于在裝訂裝置B的上方側的裝訂部上設置的前后一對板狀支架4的內側,是將 通過上述釘入器1釘入而貫通被裝訂紙張P的訂書釘SI (S2)的兩腳部2折彎的機構,其由 在左右排列設置的一對第一打彎部5和第一打彎部5之間的上方側配置的第二打彎部6、和 使第一打彎部5和第二打彎部6進行動作的驅動機構7構成。此外,被裝訂紙張P被載置 于上述板狀支架4的上表面。 第一打彎部5是分別在上述訂書釘SI (S2)的兩腳部2的下方配置的大致方形板 狀的部件,被支承于在板狀支架4的內側固定的支承壁8上,在中心設置的軸體10與在板 狀支架4上形成的橫向較長的長孔9卡合,由此,第一打彎部5被設置成可沿長孔9在左右 方向上滑動。在第一打彎部5的彼此相對的對向邊11(參照圖3)的上端部形成有引導訂 書釘S1(S2)的兩腳部2的導向斜面12。上述導向斜面12引導上述兩腳部2向內側彎曲, 相互朝向中央而向下傾斜,在導向斜面12的下端部形成有從上述對向邊11突出的突部13。
此外,上述第一打彎部5的導向斜面12形成為可引導頂部寬度w不同的兩種訂書 釘Sl、 S2的腳部的大小(參照圖3)。 如圖3所示,第二打彎部6主要是通過中央片14a和其兩側的側片14b形成為門 形的板狀部件,配置成可在第一打彎部5之間上下移動。第二打彎部6的上端面(裝訂部 上和被裝訂紙張P的紙面相對的前端面)16形成為以設置在中央部的突起部15為頂點而 向其兩方外側變低,上述上端面16的外側角部17配置成可與第一打彎部5的導向斜面12 的下端部13的下表面卡合。另外,在第二打彎部6的兩側片14b的下端內側形成有向中央 側突出的舌片18。 如圖2所示,驅動機構7由中央的驅動連桿20和在驅動連桿20的上部的支軸22 上軸裝的一對肘桿21、和在上述驅動連桿20的上下方設置的輥28、29之間配置的凸輪30 構成。凸輪30的旋轉軸31在上方偏心的位置設置,和在驅動連桿20的上下方較長地形成 的長孔32卡合。而且,凸輪30的上下端分別設置成可與輥28、29的外周面卡合。由此,以 在凸輪30旋轉半圈時推上上部輥28而打開肘桿21,在另外半圈時壓下下部輥29而閉合肘 桿21的方式動作。上部輥28設置成在支軸22上自由旋轉。此外,凸輪30的旋轉軸31經 由未圖示的減速齒輪與電動機連接而動作。 另外,如圖3所示,上述驅動連桿20的支軸22與前后一對板狀支架4沿著在上下 方向上形成的導向長孔23可上下移動地卡合。驅動連桿20的上端配置成可與第二打彎部 6的中央片14a的下表面卡合,驅動連桿20的上端兩側形成有凸部24,驅動連桿20上下移 動時,凸部24沿著第二打彎部6的兩腳部的內側進行滑動。另外,肘桿21的一端軸裝于上
6述支軸22,另一端與第一打彎部5的軸體10軸裝。 下面,對于頂部寬度w較大(腳部2較短)的訂書釘S1和頂部寬度較小(腳部2 較長)的訂書釘S2的情況,說明上述構成的打彎機構3的動作狀態(tài)。 首先,裝訂頂部寬度較大的訂書釘Sl時,如圖3所示,通過打出裝置A的釘入器1 向位于裝訂部上的被裝訂紙張P的中央釘入訂書釘Sl后,訂書釘Sl的兩腳部2貫通被裝 訂紙張P。貫通后的腳部2與第一打彎部5的導向斜面12接觸而向內側彎曲。釘入器l到 達下死點時,使驅動機構7動作,使驅動連桿20向上移動。由此,肘桿21向外擴寬,因此第 一打彎部5如箭頭所示沿著紙面26向相互遠離的退避方向動作。第一打彎部5遠離時,如 圖4所示,在其之間形成第二打彎部6向上移動的空間,并且,驅動連桿20的上端與第二打 彎部6的中央片14a的下端卡合,因此,第二打彎部6朝向被裝訂紙張P的紙面26向上移 動。此時,第二打彎部6的上端面16與彎曲的兩腳部2卡合,向紙面26側按壓而折彎,如 圖5和圖4的雙點劃線所示,被折彎的兩腳部2的前端2a延伸到突起部15的上方,因此, 突起部15進一步將彎曲了的兩腳部2的前端側向被裝訂紙張P的紙面26側按壓。由此, 訂書釘Sl的兩腳部2的前端2a被壓彎,被強力地壓在紙面26上。 此外,通過第二打彎部6按壓訂書釘S1的兩腳部2時,如果按壓成與紙面平行,則 訂書釘S1變得平直。但是,第二打彎部6的上端面以向突起部15的兩側變低的方式形成, 因此,通過第二打彎部6按壓訂書釘Sl的兩腳部2時,如圖5中箭頭所示,按壓力以朝向外 側的方式作用,因此,兩腳部2以可在其基部的折回部之間形成空間27的方式被折彎。因 此,如圖4中雙點劃線所示,僅腳部2的前端2a以咬入紙面26內的方式被壓上。
如上所述,彎曲的訂書釘Sl的兩腳部2的前端2a通過第二打彎部6被強力地壓 在紙面26上。訂書釘S的前端保持朝向紙面26的狀態(tài)。因此,能夠防止腳部2的前端從 紙面26露出。 接著,裝訂頂部寬度w較小的訂書釘S2時,通過圖6的打出裝置A的釘入器1向 位于裝訂部上的被裝訂紙張P的中央釘入訂書釘S2后,訂書釘S2的兩腳部2貫通被裝訂 紙張P。貫通的腳部2與第一打彎部5的導向斜面12接觸而向內側彎曲。訂書釘S2的兩 腳部2之間的間隔比較小,因此,兩腳部2的前端與導向斜面12的下方的面卡合,因此不能 充分地彎曲,但是以兩腳部2的前端2a進一步與第二打彎部6的上端面16接觸而通過上 端面16進一步彎曲的方式被導向。而且,釘入器到達下死點時,使驅動機構7動作,使驅動 連桿20向上移動。由此,肘桿21向外方擴寬,因此第一打彎部5沿著紙面26向相互遠離 的退避方向動作。第一打彎部5遠離時,在它們之間形成第二打彎部6向上移動的空間,并 且,如圖7所示,驅動連桿20的上端與第二打彎部6的上片14a的下端卡合,因此,第二打 彎部6朝向紙面26向上移動。此時,第二打彎部6的上端面16與彎曲的兩腳部2卡合,向 紙面26側按壓而折彎,被折彎的兩腳部2的前端2a延伸到突起部15的上方,因此,突起部 15進一步將彎曲了的兩腳部2的前端側向被裝訂紙張P的紙面26側按壓。由此,訂書釘 S2的兩腳部2的前端2a如雙點劃線所示被壓彎,被強力地壓在紙面26上。
此外,該情況下,第二打彎部6的上端面也形成為向突起部15的兩側變低,因此, 和圖5所示的情況相同,通過第二打彎部6按壓訂書釘S2的兩腳部2時,以可在兩腳部2的 基部的折回部之間形成空間27的方式被折彎,因此,以僅腳部2的前端2a咬入紙面26的 方式被壓上。
如上所述,彎曲的訂書釘S2的兩腳部2的前端2a通過第二打彎部6被強力地壓在紙面26上。訂書釘S2的前端保持朝向紙面26的狀態(tài)而不會從紙面露出。而且,折彎訂書釘S2的單元不是彎曲狀的裝訂槽,而是通過導向斜面12或者導向斜面12和上端面16的組合而實現,因此,即使頂部寬度稍微不同,也能夠與之分別對應而彎曲腳部2,因此能夠進行裝訂作業(yè)。 但是,像圖3 圖7的實施方式那樣,與第一打彎部5相比在較高的位置配置第二打彎部6時,在嚴格的時間進行第一打彎部5的退避動作和第二打彎部6的向上移動,因此對部件或組裝要求較高的精度,但是如果與第一打彎部5相比在較低位置配置第二打彎部6,則第一打彎部5的退避動作和第二打彎部6的向上移動時間具有余量而進行,因此,有對部件或組裝不要求較高的精度的優(yōu)點。但是,不能利用第二打彎部6的上端面16引導訂書釘S2的腳部2的彎曲。下面,對于該情況的打彎機構3的形態(tài)進行說明。
下面,根據圖8 圖15對打彎機構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詳述。在圖8中,第一打彎部105的導向斜面112的下端部112a以稍微翹起的方式形成,和上述形態(tài)一樣,設置成可左右滑動。另外,第二打彎部106兼用驅動連桿120,上端面116形成為以設置在中央部的突起部115為頂點而向其兩方外側變低。 驅動機構107和圖2所示的機構相同,具備第二打彎部106和在其上部的支軸122上一端被軸裝的一對肘桿121,各肘桿121的另一方的端部與第一打彎部105的軸體110軸裝。第二打彎部106的支軸122沿著板狀支架104的導向長孔123可上下移動地卡合。
下面,對于頂部寬度較大的訂書釘S1和頂部寬度較小的訂書釘S2的情況,說明上述構成的打彎機構103的動作狀態(tài)。 首先,通過打出裝置的釘入器向位于裝訂部的被裝訂紙張P的中央釘入頂部寬度較大的訂書釘S1時,如圖8所示,訂書釘S1的兩腳部102貫通被裝訂紙張P,貫通的腳部102與第一打彎部105的導向斜面112接觸而向內側彎曲。釘入器到達下死點時,使驅動機構107動作,使圖2的凸輪30旋轉,壓下下部輥29,如圖9及圖10所示,使第二打彎部106稍微向下移動。由此,肘桿121向閉合方向動作,因此第一打彎部105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動,因此,訂書釘Sl的兩腳部102通過第一打彎部105的上端面125被擠壓,因此,彎曲了的兩腳部102進一步被折彎。然后,如圖11所示,使第二打彎部106向上移動,由此肘桿121向外方擴寬,因此,第一打彎部105沿著紙面126向相互遠離的退避方向動作,第二打彎部106從它們中間朝向紙面126向上移動。此時,第二打彎部106的上端面116與訂書釘S 1的兩腳部102卡合,向紙面126側按壓而進一步折彎,突起部115進一步將兩腳部102的前端102a側向被裝訂紙張P的紙面126側按壓。由此,訂書釘Sl的兩腳部102的前端被壓彎,被強力地壓在紙面126上。 此外,第二打彎部106的上端面116形成為向突起部115的兩側變低,因此,能夠得到和圖5所示的機構同樣的效果。 接著,如圖12所示,裝訂頂部寬度較小的訂書釘S2時,通過打出裝置的釘入器向位于裝訂部上的被裝訂紙張P的中央釘入訂書釘S2時,訂書釘S2的兩腳部102貫通被裝訂紙張P,貫通的腳部102與第一打彎部105的導向斜面112接觸而向內側彎曲。導向斜面112的下端部以稍微翹起的方式形成,因此,更可靠地完成彎曲。釘入器到達下死點時,如圖13及圖14所示,使驅動機構107動作,使第二打彎部106稍微向下方移動。由此,肘桿121向閉合方向動作,因此第一打彎部105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動,因此,訂書釘S2的兩腳部102通過第一打彎部105的導向斜面112的上部被擠壓,因此,兩腳部102被折彎。然后,如圖15所示,使第二打彎部106向上移動,由此,肘桿121向外方擴寬,因此,第一打彎部105沿著紙面126向相互遠離的退避方向動作,第二打彎部106從它們中間朝向紙面126向上移動。此時,第二打彎部106的上端面116與訂書釘S2的兩腳部102卡合,向紙面126側按壓而進一步折彎,突起部115進一步將兩腳部102的前端102a側向被裝訂紙張P的紙面126側按壓。由此,訂書釘S2的兩腳部102的前端102a被壓彎,被強力地壓在紙面126上。 此時,第二打彎部106的上端面116也形成為向突起部115的兩側變低,因此,通過第二打彎部106按壓訂書釘S2的兩腳部102時,以可在兩腳部102的基部的折回部之間形成空間127的方式被折彎,因此,僅腳部102的前端102a以咬入紙面126的方式被壓上。
根據上述的打彎機構103,彎曲了的訂書釘S1、S2的兩腳部102的前端102a通過第二打彎部106被強力地壓在紙面126上,并且,前端保持朝向紙面126的狀態(tài)而不會從紙面露出。而且,使訂書釘S1、S2彎曲的單元不是彎曲狀的裝訂槽,而是導向斜面112,因此,即使頂部寬度稍微不同,也能夠與之分別對應而彎曲腳部102,因此能夠進行裝訂作業(yè)。
此外,驅動機構107不限于上述的肘桿機構。也可以利用其他機構。
另外,上述第一打彎部105的導向斜面112形成為能夠引導至少兩種頂部寬度不同的訂書釘S1、S2的腳部102的大小,因此,能夠可靠地裝訂至少兩種訂書釘。
另外,上述第二打彎部106的和上述紙面126相對的前端面形成為以在中央部設置的突起部115為頂點而向其兩方外側變低,因此,第二打彎部106的上端面向紙面126側動作時,突起部115向被裝訂紙張P的紙面126側按壓彎曲了的兩腳部102的前端側。由此,訂書釘Sl、 S2的兩腳部102的前端被壓彎,被強力地壓在紙面126上。
此外,通過第二打彎部106按壓訂書釘S1、S2的兩腳部102時,按壓成與紙面126平行時,訂書釘S1、S2變得平直。但是,第二打彎部106的上端面形成為向突起部115的兩側變低,因此,通過第二打彎部106按壓訂書釘Sl、 S2的兩腳部102時,力以朝向外側的方式作用,因此,兩腳部102以可在兩腳部102的基部的折回部之間形成空間的方式被折彎。因此,僅腳部102的前端以咬入紙面126的方式被壓上,保持上述前端朝向紙面126的狀態(tài)。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腳部102的前端從紙面126露出。 另外,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一打彎部105在退避動作前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動,向內側擠壓而折彎通過上述導向斜面112而彎曲的上述訂書釘Sl、 S2的腳部102的基部,因此,不需要通過第二打彎部106的上述突起部115的兩側的前端面即上端面116承受通過第一打彎部105的導向斜面112而彎曲的訂書釘S1、S2的兩腳部102的前端并使其進一步彎曲。因此,能夠使第二打彎部106的位置位于第一打彎部105的下方,因此,第一打彎部105的退避動作和第二打彎部106的向上移動的精度不用要求過高,因此,能夠在產品尺寸及組裝上較為寬松。 另外,上述打彎機構3、103通過與上述訂書釘S1、S2的打出單元單獨配置,對裝訂公司內刊等冊子、商品說明書等被裝訂紙張P特別有效。但是,上述的打彎機構3、103當然也能夠適用于將打出裝置A和裝訂裝置B —體化的訂書機。 但是,如圖16所示,訂書釘S1、 S2的頂部寬度不同,因此,各腳部2的前端與第一打彎部5的導向斜面12抵接時的抵接位置不同。因此,如果頂部寬度大的訂書釘S1的腳部2的前端設定成與導向斜面12的中央部抵接,則頂部寬度較小的訂書釘S2的腳部前端就與比導向斜面12的中央部靠內側的部位抵接。同樣,如果頂部寬度小的訂書釘S2的腳部前端設定成與導向斜面12的中央部抵接,則頂部寬度較大的訂書釘Sl的腳部2的前端就與比導向斜面12的中央部靠外側的部位抵接。裝訂時,通過釘入器使訂書釘腳部貫通被裝訂紙張時,芯部晃動的發(fā)生不可避免,因此,也要考慮訂書釘的腳部前端偏向內外某一側時,晃動的訂書釘的腳部不能與導向斜面抵接的情況。該情況下,扭結狀態(tài)變得不良,或訂書釘彎曲成并非本意的形狀,不能進行所期望的扭結動作的狀態(tài)也會發(fā)生。
因此,不管頂部寬度的寬窄,都優(yōu)選使訂書釘S1、S2的腳部2的前端與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12的中央部抵接。因此,控制電動機的旋轉,通過調整圖2所示的凸輪30的待機時的旋轉角,調整肘桿21的擴展程度即第一打彎部的待機位置即可。在以頂部寬度較大的訂書釘S1的腳部前端的抵接位置為標準的情況下,換為頂部寬度較小的訂書釘S2時,調整凸輪30的待機時的旋轉角,將肘桿21調整為稍微閉合一點,由此,如圖16的虛線所示,使第一打彎部5的待機位置稍微向內側移動,以使訂書釘的腳部2的前端與其導向斜面12的大致中央部抵接的方式進行調整即可。 為了調整第一打彎部5的待機位置,設置檢測訂書釘的頂部寬度的檢測單元、和
根據該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調整上述第一打彎部的待機位置的調整機構即可。 作為這樣的調整機構,例如圖17所示,由檢測訂書釘的頂部寬度的第一檢測單元
34、檢測凸輪30的旋轉位置的第二檢測單元35、和控制部(微型計算機)36構成即可,所述
控制部36根據第一檢測單元34的結果識別頂部寬度,根據第二檢測單元35的結果在判斷
為凸輪30與頂部寬度對應的位置上使電動機停止。 檢測訂書釘的寬度的第一檢測單元34通過設置在打出裝置A上的傳感器構成即可。在打出裝置A上,能夠裝卸收納訂書釘的釘匣,收納頂部寬度不同的訂書釘的釘匣的尺寸相互不同,因此,通過第二檢測單元34能夠可靠地檢測訂書釘的頂部寬度。
作為檢測凸輪30的位置的第二檢測單元35,由和構成裝訂裝置B的打彎機構的凸輪30同軸地設置旋轉板37并檢測配置在該旋轉板37的周緣部的啟動位置的第一傳感器38、和檢測與訂書釘的頂部寬度對應的凸輪的旋轉位置的多個第二傳感器39構成,第二傳感器39由光學傳感器(透過型或者反射型)構成,與訂書釘的頂部寬度的大小對應而配置多個(sl sn),如果檢測到在旋轉板37的周緣部形成的縫隙(小孔)40,向控制部36送出檢測信號即可。 控制部36使旋轉板37和凸輪130 —起旋轉,在第一傳感器38檢測到啟動位置的階段使電動機42的旋轉停止,使凸輪130成為初期狀態(tài)。然后,根據第一檢測單元34的檢測結果識別訂書釘的頂部寬度,再次使旋轉板37旋轉,判斷第二傳感器39的檢測結果,在識別來自在與被識別的頂部寬度對應的位置上配置的第二傳感器39的檢測信號時,判斷為旋轉板37(凸輪)到達了規(guī)定的位置,控制驅動電路41而使電動機42停止即可。
權利要求
一種訂書機的打彎機構,折彎通過訂書釘打出單元釘入而貫通被裝訂紙張的訂書釘的兩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彎機構中,具備第一打彎部,配置在所述訂書釘的兩腳部的下方,并形成有引導所述兩腳部向內側彎曲的導向斜面;第二打彎部,配置在第一打彎部之間,并形成有向被裝訂紙張的紙面?zhèn)劝磯簭澢说膬赡_部的前端側的突起部;以及驅動機構,通過所述導向斜面使訂書釘的兩腳部彎曲后,使第一打彎部沿著所述紙面進行退避動作,并且,使所述第二打彎部向所述紙面進行動作。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 形成為能夠與頂部寬度不同的至少兩種訂書釘的腳部的前端卡合的大小。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其特征在于,具備檢測所述訂書釘的頂部 寬度的檢測單元,并設置有根據該檢測單元的檢測結果來調整所述第一打彎部的待機位置 的調整單元。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其特征在于,以使訂書釘的腳部前端與所 述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的中央部抵接的方式進行調整。
5. 如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打彎部 的與所述紙面相對的前端面形成為以設置在中央部的所述突起部為頂點而向其兩方外側 變低,能夠向所述紙面?zhèn)劝磯核鲇啎數哪_部。
6.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打彎部的所述突 起部的兩側的前端面能夠承受通過所述第一打彎部的導向斜面而彎曲的訂書釘的兩腳部 的前端并進一步引導所述兩腳部的前端進行彎曲。
7. 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打彎部 在退避動作前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動,向內側擠壓通過所述導向斜面彎曲的所述訂書釘的 腳部的基部以促進彎曲。
8. 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彎機構相 對于所述訂書釘打出單元單獨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即使采用頂部寬度不同的訂書釘也能夠進行裝訂作業(yè)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在折彎通過訂書釘打出單元釘入而貫通被裝訂紙張(P)的訂書釘(S1、S2)的兩腳部(2)的訂書機的打彎機構(3)中,打彎機構(3)中具備第一打彎部(5),配置在訂書釘(S1、S2)的兩腳部(2)的下方,并形成有引導兩腳部(2)向內側彎曲的導向斜面(12);第二打彎部(6),配置在第一打彎部(5)之間,并形成有向被裝訂紙張(P)的紙面(26)側按壓彎曲了的兩腳部(2)的前端側的突起部(15);以及驅動機構(7),通過所述導向斜面(12)使訂書釘(S1、S2)的兩腳部(2)彎曲后,使第一打彎部(5)沿著所述紙面(26)進行退避動作,并且,使第二打彎部(6)向所述紙面(26)進行動作。
文檔編號B27F7/19GK101722501SQ20091017979
公開日2010年6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17日
發(fā)明者宇田川博, 杉原進平 申請人:美克司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