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仿生動物,尤其涉及一種仿生動物鼻子的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fā)展,對機器人的仿生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仿生機器人的細節(jié)部分,例如仿生動物對的眼睛、下巴和嘴等,現(xiàn)有技術中的仿生動物模型缺少鼻子的細節(jié)傳動結構,仿生的逼真程度較低,并且現(xiàn)有技術中的仿生動物鼻子缺少針對這種細節(jié)變化的傳動部件,在使用過程中顯得十分僵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活動靈活的仿生動物鼻子的傳動機構。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仿生動物鼻子的傳動機構,包括舵機轉柄、第一連桿、第二連桿、上鼻片、下鼻片和支撐架,所述上鼻片的兩端分別與支撐架和第一連桿轉動連接,所述下鼻片的兩端分別與第二連桿和支撐架轉動連接,所述上鼻片和下鼻片相對設置,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位于支撐架的兩側,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下端與舵機轉柄的兩端分別轉動連接,所述舵機轉柄中心位置與支撐架轉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舵機轉柄的中心固定連接有驅動軸,所述驅動軸與支撐架轉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上鼻片的一端通過第一轉軸與支撐架上端的一側轉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下鼻片的一端通過第二轉軸與支撐架上端的一側轉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架的上端設置有支撐缺口,所述支撐缺口呈一邊高一邊低的半橢圓形。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發(fā)明有益效果為:
本發(fā)明通過轉動舵機轉柄帶動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分別使得上鼻片和下鼻片分別向上和向下轉動,從而實現(xiàn)鼻孔擴張和收縮的細節(jié)動作,使得仿生動物更加逼真,并且僅僅通過舵機轉柄和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即可實現(xiàn)傳動,結構簡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正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參看圖1和圖2,一種仿生動物鼻子的傳動機構,包括舵機轉柄1、第一連桿2、第二連桿3、上鼻片4、下鼻片5和支撐架6。可行的,支撐架6的上端設置有支撐缺口61,支撐缺口61呈一邊高一邊低的半橢圓形。上鼻片4的兩端分別與支撐架6和第一連桿2轉動連接,具體的,上鼻片4與支撐缺口61較高的一端通過第一轉軸41轉動連接。上鼻片4的另一端與第一連桿2的上端通過轉動軸連接。可行的,第一連桿2的上下兩端為向內彎曲的鉤狀,這樣能夠避免第一連桿2與上鼻片4或下鼻片5碰觸影響活動。
下鼻片5的兩端分別與第二連桿3和支撐架6轉動連接,具體的,下鼻片5的一端與支撐缺口61較低的一端通過第二轉軸51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轉動軸與第二連桿3連接。同樣的,第二連桿3的上下兩端也為向內彎曲的鉤狀。
上鼻片4和下鼻片5相對設置,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位于支撐架6的兩側,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的下端與舵機轉柄1的兩端分別通過轉動軸轉動連接,舵機轉柄1中心位置與支撐架6通過轉動軸轉動連接??尚械模鏅C轉柄1與支撐架6連接處設置有防脫墊片。可行的,舵機轉柄1的中心固定連接有驅動軸11,驅動軸11與支撐架6轉動連接。通過轉動舵機轉柄1帶動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分別使得上鼻片4和下鼻片5分別向上和向下轉動,從而實現(xiàn)鼻孔擴張和收縮的細節(jié)動作,使得仿生動物更加逼真,并且僅僅通過舵機轉柄和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即可實現(xiàn)傳動,結構簡單。
以上所述,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