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煎烤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煎烤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可將兩烤盤單元收合、展開的便于收藏的煎烤器。
背景技術:
傳統的煎烤器經常被用來煎烤各種美味的食物,此類型煎烤器大致包括一底座、一設在底座上方的烤盤以及一設在底座內部的加熱裝置。上述的構造確已提供煎烤食物的基本功效,而烤盤的設計趨勢上,已逐漸往大面積方向發(fā)展,以滿足使用者在使用上的需求,面積越大的烤盤可同時煎烤越多的食物,但往往需要面臨收藏不便的缺點,既,一旦加大煎烤器的烤盤面積,連帶使整體煎烤器的體積也會隨著變大,這是導致傳統煎烤器收藏不便的主要原因,而有待改進的必要。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旨在解決現有技術的煎烤器所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便于收藏的煎烤器。
于是,本發(fā)明一種煎烤器,包括一烤盤組合,其包括有兩個烤盤單元,所述的兩個烤盤單元均包括一具有頂面和底面的盤體、相對的前后兩側以及相對的內外兩側;一樞接單元,其樞接于兩個烤盤單元之間,當伸展時,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內側靠在一起形成一個靠接緣;當收合時,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內側相互隔開;一收集管壁,其固定于上述的一烤盤單元的盤體底面,且所述的收集管壁寬度橫跨靠接緣,當烤盤組合伸展時,收集管壁可收集從靠接緣滲透下來的油。
所述的樞接單元設置于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底面下,其包括兩個分別從兩個烤盤單元向對方伸出的并相交結合的延伸桿和一穿過兩延伸桿的結合端的樞桿,使兩個烤盤單元可圍繞樞桿旋轉,當伸展時,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的頂面相互齊平,當收合時,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的底面相對。
所述的煎烤器還包括一支撐單元,其包括分別靠近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外側的豎直的左支撐座、右支撐座,所述的左支撐座、右支撐座分別從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的底面豎直地延伸出來,且左支撐座、右支撐座分別包括前后兩個撐腳部;當兩個烤盤單元伸展時,左支撐座、右支撐座可站在一預定面上,當兩個烤盤單元收合時,左支撐座的前撐腳部和后撐腳部分別與右支撐座的前撐腳部和后撐腳部交錯貼靠。
所述的支撐單元還包括兩個本體部,其分別從兩個烤盤單元的外側向外延伸,當兩個烤盤單元處于收合位置時,兩個本體部可站在一個預定面上。
所述的煎烤器還包括一個聯結到收集管壁的集油盒,其可收集收集管壁內的油。
所述的煎烤器還包括兩個組裝架,其分別固定到兩烤盤單元的底盤底面,集油盒通過組裝架可拆卸地固定于烤盤單元的盤體的底面。
所述的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內側均有一個凹口,所述的兩個凹口分別鄰近對應的烤盤單元的前側,當兩個烤盤單元伸展時,兩凹口合并起來組成一個與集油盒豎直貫通的集油孔槽。
所述的兩個烤盤單元均嵌合有一個加熱單元,所述的兩加熱單元均包括分別從烤盤單元后側伸出的兩個導電段,所述的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后側分別設有裝入導電段的保護框。
所述的半個保護框里包括一個配合件和一個定位件,當兩個烤盤單元在伸展位置時,兩個半個保護框的配合件互相接合形成插座單元,所述的煎烤器還包括一個帶有一導線的電源供應單元,所述的電源供應單元帶有兩個相對的定位槽,且可插入插座單元,這樣插座單元的定位件的伸出部分可以插入定位槽。
本發(fā)明的煎烤器,以樞接單元來將兩煎烤單元結合成一體,并使此等煎烤單元可在一展開狀態(tài)及一收合狀態(tài)轉換,既維持大面積的烤盤設計又方便使用者收藏,增加了產品的被接受度。且左、右支撐座的各撐腳部是設計成收合時可相互交錯的型態(tài),將更可有效地縮小煎烤器收合后的體積,而且,由于該等樞接單元是設在煎烤單元的盤體的底面上,故該等樞接單元并不會影響煎烤器美觀性,確實可達到本發(fā)明的預定功效與目的。
下面結合附圖1、2、3、4、5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煎烤器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仰視圖;圖2是該較佳實施例的一俯視圖;圖3是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剖面視圖;圖4是該較佳實施例處于收合狀態(tài)的局部立體圖;圖5是該較佳實施例處于收合狀態(tài)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有關本發(fā)明的前述及其它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作詳細說明。
以下說明是以如圖1所示的方向為基準。圖1、2所示的為本發(fā)明的便于收藏的煎烤器2的一較佳實施例。煎烤器2包括兩個相互樞接聯結的烤盤單元3、一樞接于兩個烤盤單元3之間的樞接單元4、一組裝于烤盤單元3側邊的支撐單元5、一組裝于烤盤單元3底側的收集單元6以及一可拆卸地與烤盤單元3導電聯結的電源供應單元7。
每一烤盤單元3具有一導熱材質的盤體31,盤體31具有一上一下的頂面311和底面312,相對的前后兩側317、318以及相對的內外兩側313、316;而一預定食物即可放置于頂面311上來受熱,而該等烤盤單元3的盤體31均具有一相向的靠接緣313,以及一形成在靠接緣313(既內側313)末端的凹口314,相鄰兩凹口314更并接組合成一往下穿通的孔槽314H。當伸展時,兩個烤盤單元3的盤體31內側313靠在一起形成一個靠接緣313,其形成出了一夾縫319(如圖2所示),兩盤體31的頂面311齊平(如圖3所示);當收合時,兩個烤盤單元3的盤體31內側313相互隔開,兩個兩盤體31的底面312相對(如圖5所示)。
如圖1、3所示,每一烤盤單元3更具有一埋設于該盤體31的底面312上且對該盤體31加熱的加熱裝置32,而加熱裝置32具有二凸伸出盤體31邊緣外且可與前述電源供應單元7導電地接通的導電段321。
該等烤盤單元3其中的一更具有一連接在盤體31的靠接緣313下方,且沿靠接緣313延伸的收集管璧33,以及一設在此收集管壁33的靠近前述加熱裝置32的導電段321端部的溫度導接件34,該收集管璧33的剖面為U形,而此溫度導接件34是與加熱裝置32導電地連接且可感應加熱裝置32的加熱溫度。當兩烤盤單元3伸展時,收集管壁33可收集從靠接緣313滲透下來的油。
如圖1、4所示,每一烤盤單元3更具有二分別框繞于該等加熱裝置32的導電段321外圍的半個保護框35,其設置于烤盤單元3的后端318。半個保護框35包括一配合件351和一定位件352,在兩烤盤單元3伸展時,半個保護框35組成一保護框35。
配合圖3所示,每一樞接單元4具有二分別由該等盤體31的底面312相向延伸的延伸桿41,該等延伸桿41均具有一固定于盤體31上的固定端411,以及一相反于固定瑞411的結合踹412,延伸桿41乃呈弧形地延伸,而每一樞接單元4更具有一由延伸桿41的給合端412穿過用以樞固該等延伸桿41的樞桿42。本實施例中,樞桿42為螺桿的型態(tài),并且配合螺帽及墊片來達到結合的目的。
如圖1、3所示,該支撐單元5具有二分別組裝于該烤盤單元3底側的左、右兩側邊的一左支撐座51與一右支撐座52,該左、右支撐座51、52是分別用以支撐前述兩烤盤單元3,左支撐座51組裝于盤體31的遠離該靠接緣313的左側邊,并具有一與盤體31配合嵌接的本體部511,以及分別由此本體部511往下延伸且相互間隔的一第一撐腳部512與一第二撐腳部513,而左支撐座51的本體部511具有一遠離該靠接緣313的外側緣514。
相同地,右支撐座52是組裝于盤體31的遠離該靠接緣313的右側邊,并具有一與盤體31配合嵌接的本體部521,以及分別由此本體部521往下延伸,且相互間隔的一第一撐腳部522與一第二撐腳部523,而右支撐座52的本體部521具有一遠離該靠接緣313的外側緣524,此等外側緣514、524乃大略以靠接緣313為中心左右對稱設置。該等第一、第二等撐腳部512、513、522、523底部乃會與一預定平面接觸,使整體煎烤器2可安置于前述平面上。
在本較佳實施例中,收集盒62可活動地固定于該盤體31的底面312下,并連接于收集管壁33,這樣收集管壁33的油可收集于收集盒62內。更適宜的是,該收集單元6是設在相反于前述加熱裝置32的導電段321位置,既烤盤單元3的前端317,收集單元6具有兩分別設在該盤體31的底面312的組裝架61,以及可抽離地插裝于此等組裝架61間的收集盒62。
如圖1、2所示,該電源供應單元7是與該等加熱裝置32電性連接,電源供應單元7具有一插裝于該等保護框35內側并與該等導電段321形成導通的導電座72、一與導電座72電性連接的導線73,以及一可樞轉地設置于導電座72的一外側瑞的溫控開關74。而該導電座72具有四個形成于其一前側面720上而可供該等導電段321插入導電的插孔721、一可與前述溫度導接件34抵接而可感應出該等加熱裝置32的加熱溫度的感應部722,以及數配合該保護框35形狀而由前述前側面720凹入的定位槽723,而電源經導線73將傳送至該等加熱農置32,而可加熱該等盤體31,其中,溫度導接件34、導電座72以及溫控開關74的詳細構造與原理均為習知技術,亦非本發(fā)明的創(chuàng)作重點,在此不再詳述。兩配合件351配合成一插座單元,該插座單元定義出電源供應單元7的裝插設孔。溫度導接件34與定位件352配合而聯結于烤盤單元3。
如圖2、3所示,煎烤時,本發(fā)明的煎烤器2是展開使用,此時該等盤體31的靠接緣33相互靠接,而盤體31的頂面311可供食物放置以加熱裝置32所提供的溫度煎烤,油液可由兩盤體31的凹口314所構成的孔槽314H往下流入該收集盒62內,且部分油液會由該等盤體31的靠接緣313間往下流入收集管壁33上,同時此收集管壁33也是設計成往收集盒62方向稍稍傾斜,使前述油液可再由該收集單元6的收集盒62收集。
如圖2、5所示,本發(fā)明的煎烤器2收合時,首先必須分別將該導電單元7的導電座72及收集單元6的收集盒62分別拆下,再以樞接單元4的兩樞桿42為中心,將該等烤盤單元3的盤體31與該左、右支撐座51、52分別相向靠近,靠近收合后,該等第一撐腳部512、522及第二撐腳部513、523為相互交錯地貼靠的狀態(tài),配合圖3所示,右支撐座52的第一撐腳部522是位于左支撐座51的第一撐腳部522頂側,而左支撐座51的第二撐腳部513則會位于右支撐座52的第二撐腳部523頂側(未示于圓5中),此時,該等煎烤單元3的盤體31乃形成大略平行的間隔狀態(tài),并由左、右支撐座51、52的外側緣514、524與一預定置放平面靠抵,來使煎烤器2得以直立放置。
如圖3、5所示,基于以上說明,可知本發(fā)明的煎烤器2是以樞接單元4的延伸桿41及樞桿42來將兩煎烤單元3結合成一體,并使此等煎烤單元3可在一展開狀態(tài)及一收合狀態(tài)轉換,且左、右支撐座51、52的各撐腳部512、513、522、523是設計成收合時可相互交錯的型態(tài),將更可有效地縮小煎烤器2收合后的體積,而且,由于該等樞接單元4是設在煎烤單元3的盤體31的底面312上,故該等樞接單元4并不會影響煎烤器3美觀性,確實可達到本發(fā)明的預定功效與目的。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fā)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煎烤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烤盤組合,其包括有兩個烤盤單元,所述的兩個烤盤單元均包括一具有頂面和底面的盤體、相對的前后兩側以及相對的內外兩側;一樞接單元,其樞接于兩個烤盤單元之間,當伸展時,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內側靠在一起形成一個靠接緣;當收合時,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內側相互隔開;一收集管壁,其固定于上述的一烤盤單元的盤體底面,且所述的收集管壁寬度橫跨靠接緣,當烤盤組合伸展時,收集管壁可收集從靠接緣滲透下來的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樞接單元設置于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底面下,其包括兩個分別從兩個烤盤單元向對方伸出的并相交結合的延伸桿和一穿過兩延伸桿的結合端的樞桿,使兩個烤盤單元可圍繞樞桿旋轉,當伸展時,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的頂面相互齊平,當收合時,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的底面相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煎烤器還包括一支撐單元,其包括分別靠近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外側的豎直的左支撐座、右支撐座,所述的左支撐座、右支撐座分別從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的底面豎直地延伸出來,且左支撐座、右支撐座分別包括前后兩個撐腳部;當兩個烤盤單元伸展時,左支撐座、右支撐座可站在一預定面上,當兩個烤盤單元收合時,左支撐座的前撐腳部和后撐腳部分別與右支撐座的前撐腳部和后撐腳部交錯貼靠。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煎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單元還包括兩個本體部,其分別從兩個烤盤單元的外側向外延伸,當兩個烤盤單元處于收合位置時,兩個本體部可站在一個預定面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煎烤器還包括一個聯結到收集管壁的集油盒,其可收集收集管壁內的油。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煎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煎烤器還包括兩個組裝架,其分別固定到兩烤盤單元的底盤底面,集油盒通過組裝架可拆卸地固定于烤盤單元的盤體的底面。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煎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內側均有一個凹口,所述的兩個凹口分別鄰近對應的烤盤單元的前側,當兩個烤盤單元伸展時,兩凹口合并起來組成一個與集油盒豎直貫通的集油孔槽。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個烤盤單元均嵌合有一個加熱單元,所述的兩加熱單元均包括分別從烤盤單元后側伸出的兩個導電段,所述的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后側分別設有裝入導電段的半個保護框。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煎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個保護框里包括一個配合件和一個定位件,當兩個烤盤單元在伸展位置時,兩個半個保護框的配合件互相接合形成插座單元,所述的煎烤器還包括一個帶有一導線的電源供應單元,所述的電源供應單元帶有兩個相對的定位槽,且可插入插座單元,這樣插座單元的定位件的伸出部分可以插入定位槽。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煎烤器包括一烤盤組合,其包括有兩個烤盤單元,所述的兩個烤盤單元均包括一具有頂面和底面的盤體、相對的前后兩側以及相對的內外兩側;一樞接單元,其樞接于兩個烤盤單元之間,當伸展時,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內側靠在一起形成一個靠接緣;當收合時,兩個烤盤單元的盤體內側相互隔開;一收集管壁,其固定于上述的一烤盤單元的盤體底面,且所述的收集管壁寬度橫跨靠接緣,當烤盤組合伸展時,收集管壁可收集從靠接緣滲透下來的油。本發(fā)明的煎烤器,以樞接單元來將兩煎烤單元結合成一體,并使此等煎烤單元可在一展開狀態(tài)及一收合狀態(tài)轉換,既維持大面積的烤盤設計又方便使用者收藏,增加了產品的被接受度。
文檔編號A47J37/00GK1676079SQ20041002386
公開日2005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唐文億 申請人:廈門燦坤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