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文公開的內容涉及用于訓練需要恢復運動功能的患者的肢體部位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對于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作為后遺癥,存在著在身體的一部分殘留有麻痹的情況。為了使殘留有麻痹的身體的運動功能恢復,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裝置。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具備供患者的上肢按下的2個開關的訓練裝置。該訓練裝置通過使患者的上肢反復按下2個開關,來反復產生上肢的伸展運動及彎曲運動。此外,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具備安裝于患者上肢的安裝部以及懸吊安裝部的4根線的訓練裝置。該訓練裝置按照上肢的運動進行4根線的卷繞及放出,由此輔助上肢的運動。
[0003]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346108號公報
[0006]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61101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7]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8]對于使用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訓練裝置的訓練而言,可以設想到無法通過患者自身的力量將上肢移動到開關處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無法得到期待的效果。另一方面,對于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訓練裝置而言,為了按照上肢的運動同時進行4根線的卷繞或者放出,需要較多的力傳感器及馬達。此外,需要協(xié)調這些力傳感器及馬達的復雜控制。因此,裝置復雜化及高成本化的可能性較高。
[0009]因此,本文公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實施有效的訓練的裝置。
[0010]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1]本文公開的訓練裝置是用于訓練肢體部位的裝置,其中,該訓練裝置具備:供肢體部位觸摸的目標部;以及力產生機構,其在容許肢體部位的上下運動的同時,通過電力產生向上地作用于肢體部位的向上力。
[0012]發(fā)明效果
[0013]根據本文公開的內容,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實施有效的訓練。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訓練裝置的立體圖。
[0015]圖2是示出開關的位置的調節(jié)機構的側視圖。
[0016]圖3是示出護胸部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0017]圖4是將馬達放大而示出的后視圖。
[0018]圖5是示出訓練中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19]圖6是示出轉矩控制的步驟的流程圖。
[0020]圖7是示出吊帶的高度與減負力之間的相關性的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參照附圖對本文公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在說明中,對具有相同要素或者相同功能的要素賦予相同的標號,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0022]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訓練裝置1用于訓練需要恢復運動功能的患者的上肢。作為需要恢復運動功能的患者,可以列舉出例如由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而在身體的一部分殘留有麻痹的患者。訓練裝置1具備作業(yè)臺2、力產生機構3、電刺激產生部4、振動刺激產生部5、控制部6。
[0023]作業(yè)臺2設置在地面上,在作業(yè)臺2周圍配置有患者用的椅子11 (參照圖5)。以下說明中的“前后左右”是指以從患者觀察的近前側為后側,里側為前側的方向。作業(yè)臺2由鋁框架等構成,呈現(xiàn)大致長方體的外形。作業(yè)臺2的長邊沿著左右方向。在作業(yè)臺2的下部的四角分別設有腳部20。
[0024]作業(yè)臺2的上部2a位于坐在椅子11上的患者的胸部的高度。上部2a設有頂板21、第1支承板22、第2支承板23、護胸部24。頂板21配置為水平,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作業(yè)臺2的中央,并且,靠近作業(yè)臺2的后緣。
[0025]第1支承板22與頂板21的后側相鄰,并且從作業(yè)臺2的后緣呈舌狀地伸出。在第1支承板22上設有供患者的上肢進行操作的第1開關25。S卩,訓練裝置1還具備第1開關
25。第1開關25具有圓頂狀的按鈕25a,通過按下按鈕25a來切換第1開關25的開/關。按鈕25a是供患者的上肢接觸的第1目標部T1。
[0026]如圖1及圖2所示,在頂板21上設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引導部21a以及安裝在引導部21a上的前后滑動部21c。前后滑動部21c的位置能夠沿著引導部21a而變更。前后滑動部21c上設有鉛直的支柱21b以及安裝在支柱21b上的上下滑動部21d。上下滑動部2Id的位置能夠沿著支柱21b變更。
[0027]第2支承板23安裝在上下滑動部21d上,并且向后方伸出而與頂板21對置。在第2支承板23上設有供患者的上肢進行操作的第2開關26。S卩,訓練裝置1還具備第2開關
26。第2開關26具有圓頂狀的按鈕26a,通過按下按鈕26a來切換第2開關26的開/關。按鈕26a是供患者的上肢接觸的第2目標部T2。第2開關26比第1開關25靠前方,并且比第1開關25靠上方。
[0028]在第2支承板23的后部形成有朝向后方變低的傾斜部23a。通過該傾斜部23a,想要按下第2開關26的按鈕26a的患者的上肢不容易掛到第2支承板23的后部。在第2支承板23的前部形成有鉛直的立起壁23b。通過該立起壁23b,防止了患者的上肢向前方過度移動而從第2支承板23脫落。
[0029]能夠通過變更前后滑動部21c的位置來調節(jié)前后方向上的第2支承板23及第2開關26的位置。S卩,前后滑動部21c構成了前后方向上的第2開關26的位置的調節(jié)機構Alo此外,能夠通過變更上下滑動部21d的位置來調節(jié)第2支承板23及第2開關26的高度。即,上下滑動部21d構成了第2開關26的高度的調節(jié)機構A2。這樣,訓練裝置1還具備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調節(jié)第2開關26的位置的調節(jié)機構Al、A2。
[0030]另外,在比前后滑動部21c靠后方的位置,在引導部21a上覆蓋有褶皺狀的罩27。罩27的后側端部被固定在引導部21a的后側端部,罩27的前側端部被固定在前后滑動部21c上。罩27隨著前后滑動部21c的位置的變更而伸縮。通過罩27,防止了患者的上肢接觸引導部21a。
[0031]此外,在支柱21b的上端部設有下落防止部28,該下落防止部28針對調節(jié)高度時第2開關26的下降,產生阻力。下落防止部28具有從支柱21b向前方突出的卷繞軸28a以及卷繞在卷繞軸28a上的板簧28b,板簧28b的端部被固定在上下滑動部21d上。隨著上下滑動部21d向下方移動,板簧28b被從卷繞軸28a拉出,針對上下滑動部21d的下降產生阻力。由此,第2開關26及其支承部件(第2支承板23及上下滑動部21d)的重量減輕,因此,容易調節(jié)第2開關26的高度。
[0032]護胸部24具有沿著第1支承板22的周緣延伸的護胸框架24a以及包覆護胸框架24a的緩沖部24b。護胸框架24a的兩端部被固定在作業(yè)臺2的上部2a。護胸部24限制患者的胸部向開關25、26側移動。在想要操作開關25、26時,如果限制了胸部向開關25、26側移動,則需要使上肢相應地多運動。因此,通過限制胸部的移動,能夠確保上肢的運動量。
[0033]如圖3所示,第1支承板22也可以呈長邊沿著前后方向的長方形。護胸部24也可以由只設置于第1支承板22的近前側的短邊的緩沖部24c構成。根據這樣的結構,第1支承板22及護胸部24在左右方向上的占有范圍變小,不會妨礙不能抬肘的患者的上肢的動作。
[0034]如圖1所示,力產生機構3具有吊帶30、線31、線引導部32和馬達33。吊帶30是安裝于患者的手腕的安裝部,呈包圍手腕的帶狀。線31與吊帶30連接,并且從吊帶30向上方延伸。
[0035]線引導部32具有框體36A、2個連結框架36B、2塊頂板37A,37B、2個滑輪38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