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椎弓根固定系統用撐開片。
背景技術:
椎弓根固定系統(以下也可簡稱為固定系統)通常由多個椎弓根固定單元構成,每個椎弓根固定單元包括椎弓根螺釘、壓圈、支座、連接棒和壓緊螺釘。支座的下部設有通孔,支座還具有側腿部位,側腿部位設有內螺紋且具有2個相對設置的側腿,2個側腿之間形成U形通道。壓圈的上部設有U形槽,壓圈由其下部從上方套扣在椎弓根螺釘的頭部,其兩者緊密接觸。椎弓根螺釘由其尾部從上向下穿過支座下部的通孔,且其頭被限位在該通孔處,此時壓圈的U形槽與支座的U形通道沿同一個方向設置,且壓圈的U形槽位于支座的U形通道中。連接棒與支座的U形通道以及與壓圈的U形槽相配合。
在進行把椎弓根螺釘旋入椎弓根的操作時,椎弓根螺釘被位于上方的壓圈壓緊,而壓圈又被壓緊螺釘壓緊,從而可以完成將椎弓根螺釘的旋入椎弓根內的操作。然后則要進行固定系統的調整。調整前,需要將連接棒設置在相鄰的2個椎弓根固定單元之間,或者是相鄰的3個椎弓根固定單元之間。具體的安裝方法是:旋下壓緊螺釘后,將連接棒的一個端頭嵌入支座的U形通道以及壓圈的U形槽中,再旋上并旋緊壓緊螺釘,從而通過壓圈而將位于下方的椎弓根螺釘的頭部壓緊在支座上。將連接棒的另一端嵌入相鄰的其它椎弓根固定單元的支座的U形通道中且通過相同的方式固定在該另一個支座上,從而使得相鄰的2個椎弓根固定單元相互固定連接。根據需要也可以將一根連接棒與3個依次相鄰且位于一條直線上的三個椎弓根固定單元相連。然后即可進行整個固定系統的調整,直至調整完成。
上述脊柱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脊柱外科技術,廣泛應用于脊柱骨折、脊柱側彎和脊柱滑脫等脊柱創(chuàng)傷及退變性疾病的治療。傳統的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需要進行開放式后路手術,雖然很好地矯正了脊柱畸形,維持了脊柱的穩(wěn)定性,但是由于手術過程中需要廣泛組織切開并長時間牽拉周圍組織,導致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中失血較多。同時,手術過程中對椎旁肌的過度牽拉和破壞,而使腰背部肌肉缺血壞死和纖維化,從而導致病人術后因慢性腰背疼痛而不能早期下床活動,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使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增加。
微創(chuàng)手術能夠利用內窺鏡等現代醫(yī)療設備,在較小的創(chuàng)口環(huán)境中在人體內施行手術,具有創(chuàng)口小、疼痛輕、恢復快的優(yōu)越性。通過結合脊柱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和微創(chuàng)手術,本領域技術人員發(fā)展了脊柱經皮內固定技術,成功地解決了傳統脊柱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中手術切口大、肌肉剝離多、出血多、后路穩(wěn)定結構破壞大、康復慢等不足。但是,由于脊柱經皮內固定技術需要借助微創(chuàng)手術進行,在手術的過程中操作人員視野不佳,導致了手術操作復雜,手術時間較長,難度大等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產生了在椎弓根固定系統的支座上設置撐開片來保證手術部位全部暴露在視野內的技術,撐開片的使用,使得操作人員在手術中,可以將處于脊椎外側的組織由撐開片向外推開,從而可以方便地進行連接棒的更換和整個固定系統的調整等。但是現有的撐開片和支座尾部固定連接時,要么固定時需要使用專用的器械將撐開片安裝在支座尾部,要么直接插接在支座的側腿部位的上部,前者因使用專用的器械將撐開片安裝在支座上時會給手術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且操作麻煩,后者雖然能夠將手術部位完全暴露在視野內,但是直接將撐開片插接在支座尾部的情形在手術過程中容易脫落,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
中國專利文獻CN 204931830 U公開了一種椎弓根固定系統,該系統“包括支座和撐開片,支座尾部具有兩條對稱設置的側腿,撐開片包括一體成型的撐開片主體和連接頭,連接頭與側腿可拆卸固定連接,所述側腿開設有一固定槽,所述連接頭具有一沿撐開片長度方向的滑槽,所述滑槽的形狀與側腿形狀相匹配,所述滑槽內具有一與固定槽配合、將撐開片與支座固定的凸塊”?!爱攤韧妊鼗刍瑒舆^程中,滑槽會在凸塊的作用下產生微變形,當側腿滑動到極限位置時,凸塊正好卡設在固定槽內,安裝方便,并且有效避免了撐開片從支座上脫落”。但是,上述帶有撐開片的椎弓根固定系統在安裝時,通常是將撐開片先安裝在椎弓根支座上,帶著撐開片一并安裝在椎弓根部。如果將撐開片簡單并攏安裝,不利于轉動器械以將椎弓根螺釘固定。如果先將撐開片撐開再安裝,因視線受撐開片的影響,會導致手術切口的不準確。若切口過大,則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傷;若切口過小,在安裝椎弓根螺釘時,撐開片會對切口周邊的組織產生剪切。因此,帶有撐開片的椎弓根固定系統的安裝,依然是本領域醫(yī)生面臨的巨大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也即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時既能順利地安裝椎弓根固定系統,又能有效避開對安裝過程的干擾的撐開片。
實現本發(fā)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本發(fā)明的椎弓根固定系統用撐開片(以下也可簡稱為撐開片)包括連接在一起的撐開片主體和連接頭;連接頭具有凸塊;其結構特征是:所述的撐開片為一體成型的整體構件,且還包括撐開片尾部,并且連接頭、撐開片主體和撐開片尾部依次相連;撐開片主體連同撐開片尾部為一字形的平板狀;連接頭還具有一對滑槽,該對滑槽相對對稱設置,且每個滑槽沿撐開片長度方向設置;所述凸塊位于該對滑槽的中間;所述撐開片主體上設有若干用于固定撐開片的定位孔;撐開片尾部設有固定裝置。撐開片尾部設有固定裝置可以通過相應的安裝工具將旋入椎弓根螺釘時時相對設置在支座上的2片撐開片并攏,這樣則有利于旋入椎弓根螺釘的操作,不影響操作者的視線。將撐開片主體連同撐開片尾部設置為一字形的平板狀,可以方便采用撐開器將相對設置的2片撐開片進行撐開,并滿足撐開時所需要的一定程度的彈性變形。在支撐片主體上設置定位孔,在使用時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定位孔將由撐開器將相對設置的一對撐開片撐開,有效解決了無法將撐開片有效的固定在合適位置的問題。
所述的撐開片主體上所設置的定位孔為腰圓孔,所述腰圓孔的長軸方向與撐開片長度方向一致。所述撐開片主體上所設置的定位孔有3至6個,且沿撐開片的長度方向分布。定位孔選擇腰圓孔,可以在撐開片的撐開位置固定后,通過腰圓孔對撐開片的撐開幅度進行微調,以適應手術的操作,進一步增強了撐開片1的適用性。
所述的撐開片的連接頭包括前限位部、連接板和右限位部;前限位部和后限位部分左右對稱設置在連接板的左右端面的一個端面的前后兩側;所述的一對滑槽分為前滑槽和后滑槽,前滑槽與后滑槽相對設置;其中前限位部與連接板之間形成前滑槽,連接板與后限位部之間則形成后滑槽;凸塊設置并連接在連接板上,且朝向設置滑槽的方向伸出。連接頭結構的設置可以使得在與支座插接固定時較為方便快捷,且連接牢固可靠,且需要時也可較為方便地拆卸下支撐片,較為適應手術對操作的要求。
所述的撐開片的固定裝置為固定孔。所述固定裝置的固定孔有1至3個。所述固定裝置的固定孔優(yōu)選有2個,且沿撐開片的長度方向分布,或者沿橫向設置,或者傾斜設置。設置固定孔為固定裝置,不僅結構較為簡單,而且安裝也較為方便快捷。
本發(fā)明的積極效果是: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椎弓根固定系統用撐開片,在支撐片主體上設置了若干用于固定撐開片的定位孔,在使用時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定位孔將撐開片撐開,并定位在固定的位置,有效解決了現有的椎弓根固定系統的撐開片在使用時會出現無法將撐開片有效的固定在合適位置的問題。定位孔選擇腰圓孔,可以在撐開片的撐開位置固定后,通過腰圓孔對撐開片的撐開幅度進行微調,以適應手術的操作,進一步增強了撐開片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用于安裝椎弓根固定系統時的示意圖,該示意圖按照所處的圖面位置的不同,分為左圖、中圖和右圖。其中中圖是安裝椎弓根固定系統的立體示意圖,左圖是中圖的上部畫圈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右圖則是中圖的下部的畫圈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是圖1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是圖2中的提拉套筒和止回裝置的立體分解示意圖,且視圖方向相對于圖2旋轉了90度。
圖4是圖2中的中心管的立體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一種立體示意圖,也是圖2中的位于右側的一片撐開片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圖1中的椎弓根固定系統的支座與本發(fā)明的2片撐開片相互配合使用的裝配示意圖。
上述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
撐開片1,撐開片主體11,連接頭12,左前限位件部12-1,連接板12-2,右后限位件部12-3,撐開片尾部13,凸塊14,定位孔15,固定孔16,滑槽17,左前滑槽17-1,右后滑槽17-2,支座2,側腿21,側腿上段21-1,側腿下段21-2,固定槽22,折斷口23,中心管3,弧形卡槽31,止回齒牙32,前側板33,連接棒41, 壓緊螺釘42,椎弓根螺釘43,壓圈44,提拉套筒5,拉耳51,空心通道52,止回槽53,定位卡槽54,定位凸起55,阻擋板56,轉軸孔57,壓簧孔58,外套筒6,操作窗口61,止回片71,卡齒71-1,限位塊71-2,轉軸72,安裝柱73,球形把手8。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fā)明有關的構成。
(實施例1)
見圖5,本實施例的椎弓根固定系統用撐開片1為工程塑料材質的一體注塑成型的整體構件,或者是由鈦合金材料經過3D打印機打印成型的鈦合金一體件。所述撐開片1包括撐開片主體11、連接頭12、撐開片尾部13(也可簡稱為尾部13)和凸塊14。連接頭12、撐開片主體11和撐開片尾部13依次相連,并且撐開片主體11連同撐開片尾部13為一字形的平板狀。
連接頭12包括前限位部12-1、連接板12-2和后限位部12-3。前限位部12-1和后限位部12-3分前后對稱設置在連接板12-2的左右端面的朝向外側的端面的前后兩側,且形成兩個相對設置的滑槽17,其中前限位部12-1與連接板12-2之間形成前滑槽17-1,連接板12-2與后限位部12-3之間則形成后滑槽17-2。凸塊14設置并連接在連接板12-2上,且朝向設置滑槽17的方向伸出。使用時,各片撐開片1通過其連接頭12與支座2的左右側腿中相應一個側腿21的側腿上段21-1按照可拆卸插接固定方式固定連接。
見圖5,撐開片主體11上設有3至6個定位孔15。所述定位孔15為腰圓孔,所述腰圓孔的長軸方向與撐開片長度方向一致。且3至6個沿撐開片的長度方向分布。
定位孔15的具體數量在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為4個。定位孔15的設計,能夠有效的解決在手術過程中撐開片定位困難的問題;而定位孔15選擇腰圓孔,可以在撐開片1的撐開位置固定后,通過腰圓孔對撐開片1的撐開幅度進行微調,以適應手術的操作,進一步增強了撐開片1的適用性。
撐開片尾部13上設有固定裝置。固定裝置為2個固定孔16。2個固定孔16沿撐開片的長度方向分布(其它實施例中可以沿橫向設置,或者沿傾斜方向設置)。
(應用例1)
見圖6,本應用例是將實施例1得到的撐開片1安裝到椎弓根固定系統的支座2上應用例。
見圖2,實施例1得到的椎弓根固定系統用撐開片1(以下簡稱撐開片1)使用時,固定安裝在圖2所示的支座2上。所述支座2包括2個側腿21,每個側腿21均設有固定槽22。撐開片1安裝在支座2上時,由其連接頭12上的前限位部12-1和后限位部12-3卡住支座2的左右側腿中的相應一個側腿21,從而使得撐開片1由其連接頭12套在相應一個側腿21上,且由撐開片1的凸塊14插入支座2的相應一個側腿21的固定槽22中,從而將撐開片1固定在支座2的相應一個側腿21上。
當各個撐開片1由其兩側的滑槽17套在相應一個側腿21上而沿著側腿21的兩側向下滑動至凸塊14插入固定槽22中時,凸塊14會形成一定的變形,在凸塊14的因變形而產生的彈力的作用下,使得撐開片1相對于側腿21運動到極限位置。連接頭12的連接板12-2的板厚較薄,在1-3mm之間,而且選用的工程塑料材質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可以使得撐開片1與支座2的相互連接方便而可靠。
撐開片尾部13的固定裝置用于與撐開片安裝工具固定連接。在手術過程中,撐開片1由其設置固定孔16的尾部13與有關安裝工具固定(見應用例2),位于撐開片1下方的脊柱椎弓根螺釘伸入椎弓根后,取下與撐開片1尾部13相連的用于固定的安裝工具,再用撐開器將相對設置在支座2上的2個撐開片1撐開相互之間的距離。撐開過程中可以通過腰圓定位孔15進行位置上的選擇,手術完成后,用折斷器折斷在支座2的折斷口23處折斷側腿上段21-1,而將斷裂的側腿上段21連同撐開片1一起取出即可。
(應用例2)
見圖1和圖2,本應用例是一種用于安裝椎弓根固定系統的安裝工具及其安裝方法。所述的安裝工具包括中心管3、提拉組件、球形把手8和2片實施例1得到的撐開片1。
仍見圖1及圖2,提拉組件使用時能套設在中心管3上、并能相對于中心管3在中心管3的中上部沿中心管3軸線方向移動。所述中心管3使用時能由其下端下壓式設置在椎弓根固定系統的連接棒41上且在周向上相互限位,而使得中心管3能與椎弓根固定系統一同轉動。所述提拉組件設有使用時能對各片撐開片1的尾部13進行限位的相應的限位部,且各片撐開片1在使用時能貼近設置在中心管3的左右側的相應的一側,各片撐開片1的下端是使用時能固定連接在支座2的相應一個側腿21上的部位。球形把手8為橡膠材質的一體件。球形把手8使用時緊配合套設在中心管3的上端頭上。
見圖4,中心管3為鋼制一體件,設有下端部位和2個阻擋部。所述下端部位的前后側板上設有一對弧形卡槽31,也即中心管3在使用時通過該對弧形卡槽31卡住連接棒41而實現與連接棒41在周向上的相互限位(圖1)。所述中心管3的各個阻擋部設置在其管體的前后側的相應一塊板體上,也即所述的各個阻擋部為設置在中心管3的前后側板的相應一塊板體上、位于該板體的中上部且朝向外側的若干止回齒牙32。
見圖3,所述提拉組件包括提拉套筒5、外套筒6和2個止回裝置。見圖1,提拉組件使用時由其提拉套筒5套設在中心管3上,且提拉組件使用時由其提拉套筒5相對于中心管3在中心管3的中上部沿中心管3軸線方向移動。所述各個止回裝置使用時設置在提拉套筒5的前后側的相應一側上,且能夠在中心管3的相應的阻擋部的共同作用下,在提拉套筒5沿中心管3軸線方向移動時,阻止其向下移動。
見圖1及圖3,所述提拉組件的提拉套筒5為注塑一體件,設有中央部、2個限位部、2個止回槽部、2個拉耳51和2塊阻擋板56。提拉套筒5的中央部設有中央通孔,使用時提拉套筒5由其中央通孔套設在中心管3上。所述的2個限位部位于中央部的左右兩側,且每側的限位部使用時能對相應一片撐開片1的尾部13進行限位。所述的左右兩側的每側的限位部為設置在提拉套筒5左右兩側相應一側的2個定位凸起55和圍繞所述定位凸起55設置的定位卡槽54。所述的2個止回槽部位于中央部的前后兩側,且每側的止回槽部均設有相應的止回槽53。所述的2個拉耳51位于中央部的左右兩側,且位于相應的定位凸起55的下方,兩個拉耳51對稱設置,并且每個拉耳51設有使用時便于撐開片1的尾部13穿過的上下貫穿的空心通道52。所述的2塊阻擋板56的每塊阻擋板56位于相應的止回槽部的止回槽53的上部。每塊阻擋板56上設有一個壓簧孔58。提拉套筒5的每個止回槽部還各設有2個沿左右向設置的轉軸孔57,且該2個轉軸孔的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
仍見圖1及圖3,所述提拉組件的的2個止回裝置的每個均包括止回片71、轉軸72、彈簧安裝柱73和彈性機構。止回片71為注塑一體件,轉軸72和彈簧安裝柱73均為鋼制一體件,彈性機構為鋼制壓縮彈簧。轉軸72設置在提拉套筒5的相應一個止回槽部上,且穿過相應的轉軸孔57。止回片71由其下部套在轉軸72上,且止回片71位于所述止回槽部的止回槽52中。所述止回片71下端具有使用時能與止回齒牙32相嚙合的卡齒71-1。彈簧安裝柱73作為嵌件在止回片71注塑成型時設置在止回片71上。彈性機構設置在止回片71上,本應用例中,作為彈性機構的壓縮彈簧由其一端套固在彈簧安裝柱73上,壓縮彈簧的另一端則穿過相應的阻擋板56的彈簧孔而在使用時與中心管3的前后側板的相應一塊側板相互彈性接觸,在彈力的作用下使得止回片71的上部向前后側的向外的一側伸出,從而使得止回片71的位于下端的卡齒71-1與中心管3的相應的止回齒牙32彈性嚙合。
見圖1和圖2,所述提拉組件的外套筒6為注塑一體件。所述外套筒6設有2個操作窗口61。外套筒6使用時套在提拉套筒5上,且其每個操作窗口61對準相應一個止回裝置的止回片71,并且止回片71在其卡齒71-1與相應的止回齒牙32彈性嚙合的狀態(tài)下,其上部處于操作窗口61中,從而此時操作窗口61能在周向上對止回片71的上部進行限位。
見圖1至圖6,本應用例的上述的安裝工具使用時,先要將安裝工具與椎弓根固定系統連接在一起。
本應用例的椎弓根固定系統包括多個椎弓根固定單元。如圖1和圖2所示,每個椎弓根固定單元包括椎弓根螺釘43、壓圈44、支座2、連接棒41和壓緊螺釘42。支座2的下部設有通孔,支座2還具有側腿部位,側腿部位設有內螺紋且具有2個相對設置的側腿21,2個側腿21之間形成U形通道。壓圈44的上部設有U形槽,壓圈44由其下部從上方套扣在椎弓根螺釘43的頭部,其兩者緊密接觸。椎弓根螺釘43由其尾部從上向下穿過支座2下部的通孔,且其頭部被限位在該通孔處,此時壓圈44的U形槽與支座2的U形通道沿同一個方向設置,且壓圈44的U形槽位于支座2的U形通道中。連接棒41與支座2的U形通道以及與壓圈44的U形槽相配合。對于留在體內的連接棒41來說,連接棒41由其一個端頭嵌入支座2的U形通道以及壓圈44的U形槽中而可將位于下方的椎弓根螺釘43的頭部壓緊。壓緊螺釘42旋合在支座2的側腿部位的內螺紋上,從上方壓緊連接棒41,從而壓緊椎弓根螺釘43。連接棒41的另一端嵌入相鄰的其它椎弓根固定單元的支座的U形通道槽中且被固定在該另一個支座上,從而使得相鄰的2個椎弓根固定單元相互固定連接。整個椎弓根固定系統的其余相鄰椎弓根固定單元之間的連接根據需要也可以是一根連接棒與3個依次相鄰且位于一條直線上的三個椎弓根固定單元相連。對于在椎弓根上鉆孔后旋入椎弓根螺釘43時,此時所采用的連接棒41的長度較短,且只固定連接在一個支座2上,從而方便椎弓根螺釘43隨著轉動安裝工具而旋入椎弓根內。
由本應用例所得到的安裝工具和上述椎弓根固定單元共同進行手術操作時,先完成安裝工具的組裝,再進行安裝工具與椎弓根固定單元的連接,再進行椎弓根固定單元的固定操作,直至整個椎弓根固定系統的手術操作完成,其具體的主要步驟是:
第一,將各個止回裝置安裝在提拉套筒5的相應一個止回槽部,也即將壓縮彈簧的一端套在固定于止回片71上部的安裝柱73上,且使得壓縮彈簧的另一端伸入阻擋板56的壓簧孔58中,并使得止回片71的限位塊71-2的朝向前后側的外側的一面位于提拉套筒5的中央通孔的朝向中心軸線的內壁相對,從而將止回片71通過壓縮彈簧定位在相應的止回槽53處。再將轉軸72依次穿過止回槽部的一個轉軸孔57、止回片71下部的相應的安裝孔和止回槽部的另一個轉軸孔57,從而將止回裝置安裝在提拉套筒5上。在將轉軸72穿過止回片71下部的安裝孔時,止回片71相對于止回槽53向下移動了一小段距離,而使得止回片71的限位塊71-2進入止回槽53中。上述這種安裝方式使得止回裝置的安裝較為方便快捷。
第二,將2片撐開片1的每一片,由其尾部13從下向上穿過提拉套筒5的拉耳51的空心通道52后,伸入提拉套筒5的定位卡槽54中,并由其2個固定孔16套在提拉套筒5的定位凸起55上。
第三,將外套筒6套在提拉套筒5上,并使得外套筒6的各個操作窗口61對準相應一個止回片71,并且此時的2片撐開片1的尾部13也均位于外套筒6中。
第四,將球形把手8套在中心管3的上端頭上,再將中心管3由其下端頭從上至下穿過提拉套筒5的中央通孔,且其設有止回齒牙32的前后兩側與提拉套筒5的設有止回槽53的前后兩側相對應。在中心管3插入提拉套筒5時,其前側板33和后側板均與止回片71的卡齒71-1彈性接觸并向外推開卡齒71-1,直到中心管3到達相對于提拉套筒5的所需的位置。此時,在壓縮彈簧的作用下,中心管3要相對于提拉套筒5向上移動時,則由于止回片71的卡齒71-1的下端面與中心管3的止回齒牙32的朝向上方的端面相接觸而限位,從而被卡住而止回。此時,需要人用手指由外向內按壓住止回片71的上部,使得卡齒71-1的下端面與中心管3的止回齒牙32的上端面脫離接觸,才能將中心管3向上移動。從而可以對中心管3相對于提拉套筒5的位置進行調整。
第五,當調整中心管3相對于提拉套筒5的位置到位時,即可進行椎弓根固定單元與安裝工具的連接。見圖6,所述支座2的各個側腿21包括側腿上段21-1和側腿下段21-2,且在側腿上段21-1和側腿下段21-2之間設有用于折斷的折斷口23,并且每個側腿上段21-1上均設有固定槽22。
撐開片1安裝在支座2上時,將中心管3由其弧形卡槽31從上向下對準固定系統的連接棒,并將其卡住。然后由各片撐開片1的連接頭12上的前限位部12-1和后限位部12-3卡住相應一個側腿21的側腿上段21-1,從而使得各片撐開片1由其連接頭12套在相應一個側腿21上,且由撐開片1的凸塊14插入支座2的相應一個側腿上段21-1的固定槽22中,從而將撐開片1固定在支座2的相應一個側腿21的側腿上段21-1上。
當各個撐開片1由其兩側的滑槽17套在相應一個側腿上段21-1上而沿著側腿上段21-1的兩側向下滑動至凸塊14插入固定槽22中時,凸塊14會形成一定的變形,在凸塊14的因變形而產生的彈力的作用下,使得撐開片1相對于側腿21運動到極限位置。連接頭12的連接板12-2的板厚較薄,在1-3mm之間,而且材質選用的具有彈性的材料,如塑料等,完全可以解決現有的椎弓根固定系統所存在的問題,并且使用方便。第六、在進行椎弓根螺釘43的固定操作時,操作人員用右手握住球形把手8,左手握住提拉套筒5的拉耳51和外套筒6,并且通過操作止回裝置來調整提拉套筒5相對于中心管3的位置,在向下轉動球形把手8而由安裝工具將位于撐開片1下方的脊柱椎弓根螺釘43旋入椎弓根后,依次取下帶球形把手8的中心管3和外套筒6,再將撐開片1的尾部13脫開與提拉套筒5的定位連接,從而可以將提拉套筒5連同其所帶有的止回裝置一起取下,此時即可用撐開器將相對設置在支座2上的2個撐開片1撐開相互之間的距離。撐開過程中可以通過腰圓定位孔15進行位置上的選擇。然后,即可將較短的連接棒41更換為所需的較長的連接棒41,并在較好的視野和操作范圍內進行椎弓根固定系統的調整,直至調整完成。
第七、用折斷器在支座2的折斷口23處折斷支座2的側腿上段21,從而連同撐開片1一同從手術部位取下,再進行縫合等后續(xù)操作即完成手術。
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