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藥物,具體來說,屬于治療胃病的藥物。
背景技術:
胃病包括各種胃炎引起的胃脘痛、十二指腸潰瘍、胃球部潰瘍、胃官能癥等,是常見的內科患疾。胃病成因有多種,也有多種臨床癥狀。例如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病,會產生胃脘疼痛、腹部飽脹等癥狀;慢性胃炎的患者則會有胃酸過多、酒后胃痛等癥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有饑餓時胃痛、便血等癥狀。中醫(yī)認為,犯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暢,或先天稟賦不足,因而導致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脾不健運,胃失和降。數千年來我國在治療胃疾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年來,傳統(tǒng)的中醫(yī)和草醫(yī)公開了許多新配方。已有數以百計治療胃疾的中草藥配方申請了中國發(fā)明專利,近年申請的有:201210442447.5號《一種治療腸胃病的中草藥》、201310744747.3號《一種治療胃病的中草藥及其制作方法》、201310716547.7號《一種治療胃病的藥物及制備方法》、201410317073.3號《一種用于治療胃病的中藥組合物》、201510338275.0號《一種藥食兩用治療藥腸胃病的中草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等。上述種種治療胃疾的中藥配方均各不相同,治療效果也不盡相同。
苗族是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的少數民族。苗族有悠久的民族文化,苗醫(yī)苗藥就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苗藥中有許多療效顯著的驗方,其中治療胃病的也有專利申請。但人們仍然在開發(fā)新的藥物,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治療胃病的苗藥,增加治療胃病的藥物品種,提高療效,為人類健康服務。
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治療胃病的苗藥的制備方法,使其能夠實現工業(yè)化生產,供應患者使用。
本發(fā)明的解決方案是基于祖?zhèn)髅胤剑瑓⒖及l(fā)明人多年的行醫(yī)實踐及治療經驗,配制出來的苗藥,由以下質量配比的藥材組成:
白芨80~100,苦金盆100~120,白芷100~120,吳萸20~30,
白土茯苓500~700, 雞屎藤400~600, 海螵蛸300~400,
荔枝120~150,白芍藥120~150,甘草30~40,甘松60~120,
香附100~120,元胡80~100;
所述胃病是指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糜爛性胃炎、胃萎縮。
上述藥材中:白芨為蘭科植物白芨(Bletilla striata)的根莖, 味苦甘,性涼,有補肺止血、消腫生肌和斂瘡功效(見江蘇新醫(yī)學院編《中藥材大辭典》667頁);苦金盆,又名羅鍋底,為葫蘆科植物大籽雪膽(Hemsleya macrosperma) 的塊根,性寒,味苦,有毒,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見《中藥大辭典》1358頁);白芷為傘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的干燥根, 味辛,性溫, 歸胃、大腸、肺經; 能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見《中藥大辭典》675頁);吳萸,即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的未成熟果實,味辛苦、性溫,能溫中、止痛、理氣、燥濕(見《中藥大辭典》1118頁);白土茯苓,即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Smilax glabra)的根莖,性平,味甘淡,能解毒,除濕,利關節(jié)(見《中藥大辭典》91頁);雞屎藤為茜草科植物雞屎(Paederia scandens)的帶根全草,味甘酸、性平,有祛風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導滯、除濕消腫功效(見《中藥大辭典》1214頁);海螵蛸,為烏鲗科動物烏鲗(Sepiella maindroni)的內殼,味咸、性微溫,能除濕、制酸(見《中藥大辭典》1845頁);荔枝,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的果實, 味甘酸、性溫,能生津,益血,理氣,止痛(見《中藥大辭典》1613頁);白芍藥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能養(yǎng)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見《中藥大辭典》706頁);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根莖,味甘、性平,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補脾益氣功效(見《中藥大辭典》567頁);甘松為敗醬科植物甘松香(Nardostachys chinensis)的根莖及根,味甘、性溫,有理氣止痛、醒脾健胃功效(見《中藥大辭典》566頁);香附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的根莖,味辛微苦甘、性平,能理氣解郁,止痛調經(見《中藥大辭典》1672頁);元胡,即延胡索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的根塊,味辛苦,性溫,能活血、散瘀、理氣、止痛(見《中藥大辭典》919頁)。
發(fā)明人提供的治療胃病的苗藥制備方法是:按照配方比例先取白芨、元胡除去雜質,研磨成粉,待用;再取苦金盆、白芷、吳芋、荔枝、白土茯苓、雞屎藤、海螵蛸、白芍、甘草、甘松、香附,分別除去雜質,粉碎成粗末,入鍋內加溫煮沸,冷卻后收集藥液濃縮成膏狀,烘干研磨,加入白芨、元胡粉,混合均勻,消毒,裝入膠囊,包裝即得
本發(fā)明的苗藥也可以按照常規(guī)加工方法制成其他口服劑型。
本發(fā)明的治療胃病的苗藥用法是口服,一次3-5粒,一天早中晚各1次,用溫開水送服。
本發(fā)明的苗藥具有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的功效,藥源廣,成本低廉,無毒副反應,不易產生耐藥性,治愈率高、療效顯著,不復發(fā),組方全面,標本兼治,是治胃病的理想方劑。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糜爛性胃炎、胃萎縮。
幾十年來在苗族地區(qū)用本苗藥治療胃病收到良好的效果:
病例一:劉某,女,胃脘脹痛多年,暖氣嘔惡,納差,胃鏡檢查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服本苗藥膠囊半月后,自覺癥狀減輕,服2月后作胃鏡檢查,萎縮性胃炎明顯好轉。
病例二:陳某,女,37歲,胃脘隱痛多年,痛處喜濕喜按,舌淡苔薄。胃鏡檢查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服本苗藥半月,自覺癥狀減輕。
病例三:楊某,男,67歲,胃脘隱痛三年多服藥則好,藥停則痛,久久不能根治。服本苗藥半月,疼痛消失,繼服一月后至今兩年多,病未反復,身體比原來還好。至今尚未復發(fā)。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先取白芨80g、元胡80g除去雜質,研磨成粉,過60目,待用。再取苦金盆100g、白芷100g、吳芋20g、荔枝120g、白土茯苓500g、雞屎藤400g、海螵蛸300g、白芍120g、甘草30g、甘松60g、香附100g分別除去雜質粉碎成粗末,入鍋內加溫煮沸,冷卻后收集藥液,濃縮成膏狀,烘干研磨過60目,加入白芨、元胡粉,混合均勻,經紫外線消毒,裝入膠囊,每粒1g,包裝,得到治療胃病的苗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