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用于處理呈現(xiàn)脫垂的身體組織的處理裝置,所述裝置包括:
-至少兩個臂,每個臂具有用于抓取所述組織的遠端、與所述抓取遠端相對的操作近端以及在所述抓取遠端和所述操作近端之間包含的細長部分,每個細長部分沿主要方向延伸。
該裝置特別適用于處理心瓣膜,特別是處理二尖瓣。
二尖瓣通常由兩個瓣葉,即前葉和后葉組成,并控制從心臟的左心房向左心室流動的血流量。二尖瓣確保血流量的單向流通,防止在心室收縮結(jié)束時血液回流。
為避免血液回流,瓣膜的瓣葉必須在其自由邊緣接合。
當發(fā)生脫垂,也就是瓣葉壁松弛時,瓣葉之一具有膨隆,其限定具有增大表面的增厚突出區(qū)域。脫垂因此可阻礙瓣膜可密封地關(guān)閉。這會導致二尖瓣閉鎖不全,即,當心室收縮時左心房中的血液回流。
對于該疾病的一種可行處理在于手術(shù)移除脫垂。但是,這樣的侵入性操作是令人生厭的且牽涉對患者而言不可忽略的風險,特別是當患者年老和/或健康狀況較差時更是如此。
為抵消該問題,另一種已知的以血管內(nèi)方式處理該疾病的方法在于將預(yù)期在前葉和后葉之間形成連接點的夾子放置在脫垂處。這使得可以在脫垂處在瓣膜的瓣葉之間重建接合。
但是,夾子在瓣膜的瓣葉之間形成永久性連接點。因此,當瓣膜打開時,瓣葉僅在連接點一側(cè)上打開,產(chǎn)生兩個單獨的通道開孔。于是血液流動通過兩個由連接點分隔開的路徑。
這種類型的處理消除了在脫垂處產(chǎn)生的問題。但是,其也并非完全令人滿意,因為其破壞了遠離脫垂處的瓣葉的接合,并且因為其破壞了瓣膜處血液的通道。
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獲得處理呈現(xiàn)脫垂的組織的裝置,使其可以按最低限度侵入性的方式處理脫垂,一旦放置該裝置,盡可能小地破壞該組織。
特別是,當組織是心瓣膜瓣葉時,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如下處理脫垂:當心室收縮時,使瓣膜可密封關(guān)閉,且同時確保瓣葉令人滿意地接合。
為此,本發(fā)明涉及上述類型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臂可在捕捉角位置和夾緊角位置之間繞基本上平行于主要方向的旋轉(zhuǎn)軸線旋轉(zhuǎn),并且所述裝置包括能夠限制臂沿垂直于主要方向的方向相對于彼此的橫向運動的導引構(gòu)件。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處理裝置可以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種或多種,這些特征可以單獨考慮或根據(jù)任何技術(shù)上可行的組合方式考慮:
-所述裝置可在自由構(gòu)造和連接構(gòu)造之間操作,在自由構(gòu)造中每個臂能夠獨立于另一個臂旋轉(zhuǎn),在連接構(gòu)造中兩個臂就旋轉(zhuǎn)而言被固定在一起;
-所述裝置包括能夠保持裝置處于連接構(gòu)造中的維持系統(tǒng);
-每個抓取遠端包括能夠牽拉所述組織的彎鉤;
-所述裝置包括能夠防止至少一個臂在主要方向上朝所述抓取遠端平移的固位止擋;
-導引構(gòu)件包括沿主要方向的細長主體,所述細長主體具有至少一個接納各臂的開孔,兩個臂有利地位于同一開孔中;
-臂安裝為繞相同軸旋轉(zhuǎn),兩個臂之一有利地安裝為在另一個臂之上或之中旋轉(zhuǎn);
-第一臂在第一角扇區(qū)中繞平行于主要方向的軸線自由旋轉(zhuǎn),第二臂在第二角扇區(qū)中自由旋轉(zhuǎn),第二角扇區(qū)與第一角扇區(qū)互補;
-兩個臂之一的抓取遠端比另一個臂的抓取遠端長。
本發(fā)明也涉及用于處理呈現(xiàn)脫垂的身體組織的處理組件,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處理裝置;
-至少兩個牽拉機構(gòu),每個牽拉機構(gòu)能夠使單個臂在捕捉角位置和夾緊角位置之間旋轉(zhuǎn)。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處理組件可以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組件進一步包括支架,其沿基本上平行于主要方向的縱向軸線延伸并且限定裝置的至少一個固位開孔。
本發(fā)明進一步涉及用于處理呈現(xiàn)脫垂的身體組織的處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如上限定的處理組件;
-將夾臂的抓取遠端置于脫垂周圍,所述臂處于它們的捕捉角位置;
-使第一夾臂朝脫垂的夾緊角位置旋轉(zhuǎn);
-使第二夾臂朝脫垂的夾緊角位置旋轉(zhuǎn)。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處理方法可以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種或多種,這些特征可以單獨考慮或根據(jù)任何技術(shù)上可行的組合方式考慮:
-身體組織是瓣膜瓣葉,有利地為二尖瓣瓣葉。
-在夾緊角位置第二臂緊固在第一臂上。
在閱讀了以下說明且參考了附圖之后,將可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以下說明僅提供為實例,其中:
圖1是呈現(xiàn)脫垂的心瓣膜的示意圖;
圖2是用于處理心瓣膜的組件的示意圖,所述組件包括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處理裝置;
圖3是圖2的第一處理裝置的一端的示意圖;
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處理裝置的一個操作步驟的示意圖;
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處理裝置的一個后來操作步驟的示意圖;
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處理裝置的一個后來操作步驟的示意圖;
圖7是由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處理裝置夾緊和擠壓的呈現(xiàn)脫垂的瓣葉的示意圖;
圖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可替換的實施方式的第一處理裝置的一端的示意圖;
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10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1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1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13是在自由構(gòu)造中的第五裝置的示意圖;
圖14是在旋轉(zhuǎn)過程中的第五裝置的示意圖;
圖15是在旋轉(zhuǎn)結(jié)束時第五裝置的示意圖;
圖16是在維持構(gòu)造中的第五裝置的示意圖;
圖1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18是在維持構(gòu)造中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19是第二維持裝置的示意圖;
圖20是第三維持裝置的示意圖;
圖21是第四維持裝置的示意圖;
圖22是在自由構(gòu)造中的第七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23是在旋轉(zhuǎn)過程中的第七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24是在維持構(gòu)造中的第七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25是在旋轉(zhuǎn)過程中的第八處理裝置的示意圖;和
圖26是在維持構(gòu)造中的第八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下文的術(shù)語"近"和"遠"應(yīng)該分別理解為在裝置使用過程中離操作者較近和離操作者較遠。
下文的"基本上平行的"方向是指相對于彼此形成的角度小于5°的方向。
下文的"縱向"方向是支架的主要方向。術(shù)語"橫向"應(yīng)該理解為垂直于縱向方向的平面。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處理組件2示意性地顯示于圖2。
該第一處理組件2預(yù)期用于處理呈現(xiàn)脫垂7的身體組織,特別是處理天然心瓣膜4例如二尖瓣。
這樣的瓣膜4顯示于圖1。其通常由前葉6和后葉8構(gòu)成。脫垂7位于后葉8上。瓣膜4的瓣葉經(jīng)條索10連接于左心室的壁。
脫垂7形成在瓣葉8的自由邊緣突出的膨隆,阻礙瓣膜4的瓣葉6、8的自由邊緣之間的接合。
脫垂7例如具有面向條索10的下表面和與下表面相對的上表面。
如圖2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處理組件2包括第一處理裝置12和導引構(gòu)件25,第一處理裝置12包括兩個夾臂14、16。第一處理裝置12能夠植入到瓣膜4上。第一處理組件2進一步包括支架18和兩個牽拉機構(gòu)20、22,支架18能夠在第一裝置12的放置過程中固位第一裝置12,每個牽拉機構(gòu)意在分別與兩個夾臂14、16之一結(jié)合。兩個夾臂14、16由導引構(gòu)件25橫向?qū)б瑢б龢?gòu)件25限制了它們相對于彼此的橫向運動。
支架18沿縱向軸線延伸并限定用于固位裝置12的至少一個遠端開孔24??v向軸線沿主要方向x延伸。
處理裝置12可在臂14、16的自由運轉(zhuǎn)構(gòu)造(可見于圖4)和臂14、16的連接構(gòu)造(可見于圖7)之間操作。在自由構(gòu)造中,每個臂14、16可獨立于另一個臂14、16繞其各自旋轉(zhuǎn)軸線旋轉(zhuǎn)。在連接構(gòu)造中,臂14、16就平移和旋轉(zhuǎn)而言被固定。
此外,處理裝置12包括可在維持構(gòu)造和非活動構(gòu)造之間操作的維持系統(tǒng)28,在維持構(gòu)造中,維持系統(tǒng)28能夠保持裝置12處于其連接構(gòu)造中。維持系統(tǒng)28例如由兩個互補緊固構(gòu)件30、32構(gòu)成,當兩個緊固構(gòu)件30、32結(jié)合時,維持系統(tǒng)28處于維持構(gòu)造中。
導引構(gòu)件25使得可以在橫向上相對于彼此地導引臂14、16。這意味著臂14和16沿垂直于主要方向x的方向的平移受到導引構(gòu)件25限制。
根據(jù)圖1至8描述第一處理裝置12。
在圖2中說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處理裝置12包括細長主體26、位于細長主體26中的第一夾臂14和第二夾臂16。在該實施方式中,導引構(gòu)件25由細長主體26形成。
參照圖2,細長主體26沿主要軸線x在遠端34和近端36之間延伸。當將細長主體26安裝在支架18中時,主要軸線x與支架18的縱向軸線共線。
細長主體26具有至少一個沿平行于主要軸線x的開孔軸線延伸的中心開孔38。開孔38出現(xiàn)在細長主體26的近端36和細長主體26的遠端34兩者中。
在該實例中,細長主體26是管的形式。細長主體26具有基本上圓形的截面。細長主體26的直徑有利地為0.5mm至5mm,特別為0.5mm至1.5mm,優(yōu)選等于1mm。其由材料例如金屬或不透射線的聚合物形成。
細長主體26的長度小于臂14、16的長度。細長主體26的長度例如小于10mm,特別是為4mm至8mm。
細長主體26有利的是就相對于支架18的縱向軸線旋轉(zhuǎn)而言保持固定。為此,細長主體26的至少一個橫截面的形狀有利地與支架18在開孔24處的內(nèi)部橫截面的形狀互補。
開孔38能夠接納至少一個臂14、16。
在該實例中,細長主體26具有能夠接納臂14、16兩者的開孔38。橫向于開孔38的軸線測量的細長主體26的開孔38的直徑因此嚴格大于第一臂14的直徑和第二臂16的直徑之和,從而允許每個臂14、16在開孔38中沿與開孔38的軸線共線的旋轉(zhuǎn)軸線a1、a2旋轉(zhuǎn)。
如圖3所示,每個臂14、16具有:相對于細長主體26突出且意在面向脫垂7的組織抓取遠端40、能夠與牽拉機構(gòu)20、22之一配合且與抓取遠端40相對的操作近端42、以及包括在抓取遠端40和操作近端42之間的且位于細長主體26的開孔38中的細長部分44。
在該實例中,兩個臂14、16的細長部分44位于相同的開孔38中。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每個臂14、16的細長部分沿基本上平行于主要軸線x的旋轉(zhuǎn)軸線a1、a2延伸。因此,每個臂14、16安裝為繞各自的旋轉(zhuǎn)軸線a1、a2旋轉(zhuǎn)。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沿旋轉(zhuǎn)軸線a1、a2在抓取遠端40和操作近端42之間測量的臂14、16的總長度有利地為10mm至20mm。有利地,臂14、16之一比另一個長。這便于獨立地設(shè)定它們的運動。
每個臂14、16具有基本上圓形的截面。臂14、16的截面的直徑有利地為0.2mm至1mm。作為替代,部分30和32是矩形的。
兩個臂14、16是剛性的。
每個臂14、16由例如金屬、具有不透射線標志的聚合物等材料形成。
在圖2中,每個臂14、16的操作近端42相對于細長主體26突出并沿細長部分44的延伸方向延伸。
每個臂14、16的操作近端42包括捕捉組件48。
捕捉組件48能夠與牽拉機構(gòu)20、22的部分配合,這將在下文描述。
參照圖3,每個臂14、16的抓取遠端40包括能夠牽拉脫垂7的彎鉤50。
此外,每個臂14、16的抓取遠端40帶有維持系統(tǒng)28的互補緊固構(gòu)件30、32之一。
每個臂14、16安裝為例如通過使每個臂14、16沿其旋轉(zhuǎn)軸線a1、a2在開孔38內(nèi)在遠端位置和近端位置之間滑動而可自由平移,在所述遠端位置,臂14、16的操作近端42被致使更接近細長主體26的近端36,在所述近端位置,臂14、16的抓取遠端40被致使更接近細長主體26的遠端34。
進一步將每個臂14、16安裝在細長主體26中使其在捕捉角位置a1、a2(可見于圖4)和夾緊角位置e1、e2(可見圖7)之間繞各自的旋轉(zhuǎn)軸線a1、a2自由旋轉(zhuǎn)。每個臂14、16的旋轉(zhuǎn)軸線a1、a2基本上平行。
旋轉(zhuǎn)軸線a1的法線矢量由操作近端42朝向抓取遠端40。在下文,相對于該法線矢量限定逆時針方向。
將第一臂14安裝在細長主體26中使其在捕捉角位置a1和夾緊角位置e1之間繞旋轉(zhuǎn)軸線a1自由旋轉(zhuǎn)。
第一臂14的捕捉角位置a1和第一臂14的夾緊角位置e1限定逆時針方向的第一角扇區(qū)c1。
第一臂14因此可自由占用位于第一角扇區(qū)c1中在第一臂14的捕捉角位置a1和第一臂14的夾緊角位置e1之間的中間角位置之一。
第一臂14在圖4中被示出處于其捕捉角位置a1,在圖5和圖6中被示出處于中間位置,在圖7中被示出處于夾緊角位置e1。
此外,在圖4中,第一臂14的夾緊位置e1和第一扇區(qū)c1以點劃線顯示。
在說明的實例中,在逆時針方向上在第一臂14的捕捉角位置a1和第一臂14的夾緊角位置e1之間測量的角(對應(yīng)于扇區(qū)c1的角展開區(qū)域)有利地基本上為270°。
第一臂14因此可自由占用中間角位置之一,與捕捉角位置a1形成在逆時針方向測得的小于270°的角。
將第二臂16安裝在細長主體26中使其在捕捉角位置a2和夾緊角位置e2之間繞基本上平行于主要軸線x的旋轉(zhuǎn)軸線a2自由旋轉(zhuǎn)。
第二臂16的夾緊角位置e2和第二臂16的捕捉角位置a2限定逆時針方向的第一角扇區(qū)c2。
第二臂16因此可自由占用位于第二角扇區(qū)c2中在第二臂16的夾緊角位置e2和第二臂16的捕捉角位置a2之間的中間角位置之一。
第二臂16在圖4和5中被顯示處于其捕捉角位置a2,在圖6中被顯示處于中間位置,在圖7中被顯示處于其夾緊角位置e2。
此外,在圖4中,第二臂的夾緊位置e2和第二扇區(qū)c2以點劃線顯示。
在說明的實例中,在逆時針方向上在第二臂16的夾緊角位置e2和第二臂16的捕捉角位置a2之間測量的角(對應(yīng)于扇區(qū)c2的角展開區(qū)域)基本上為90°。
第二臂16可自由占用第二臂16的中間角位置,與第二臂16的夾緊角位置e2形成在逆時針方向測得的小于90°的角。
第一角扇區(qū)c1和第二角扇區(qū)c2有利地為互補的。這意味著相對于主要軸線x的所有角位置都可由臂14、16的至少一個達到。角扇區(qū)c1、c2的極大角位置的角度之和大于或等于360°。
例如,當兩個臂14、16處于它們各自的捕捉角位置a1、a2時,彎鉤50是平行的。當臂14、16處于它們各自的夾緊角位置e1、e2時,彎鉤50是平行的。
此外,每個彎鉤50有利地具有矩形截面,以便于具有能夠牽拉脫垂7的接觸表面。
每個彎鉤50在縱貫旋轉(zhuǎn)軸線a1、a2的平面中基本上為j形的。
彎鉤50有利地作為單一件制備并且與臂14、16是一體的。它們例如由金屬或聚合物材料制成。
參照圖3,每個彎鉤50包括軸桿52、座54和喙部56。有利地,軸桿52、座54和喙部56是一體的且作為一個件制備。
軸桿52沿所考慮的臂14、16的旋轉(zhuǎn)軸線a1、a2延伸且為細長部分44的延續(xù)。
座54從軸桿52遠端基本上垂直于軸桿52延伸。
座54具有連接端58和外端60。連接端58連接于軸桿52的遠端。外端60連接于喙部56。
每個彎鉤50的座54具有適合于待處理脫垂7的長度。該長度例如為3mm至6mm。
座54的截面基本上為矩形。因此,每個座具有:面向裝置12的遠端的外表面,與外表面相對且面向裝置12的近端的內(nèi)表面,無用表面和與無用表面相對的緊固表面62。
當兩個臂14、16處于它們各自的捕捉角位置a1、a2時,在第一臂14的座54和第二臂16的座54之間形成的相對于垂直于第一臂14的矢量在逆時針方向上測量的角為約360°。
當兩個臂14、16各自處于它們的捕捉角位置a1、a2時,如圖4所示,每個臂14、16的無用表面相互在對方的對面。
當兩個臂14、16處于它們各自的夾緊角位置e1、e2時,如圖7所述,在第一臂14的座54和第二臂16的座54之間相對于垂直于第一臂14的矢量在逆時針方向上測量的角為約0°。
當兩個臂14、16處于它們的夾緊角位置e1、e2時,緊固表面62相互在對方的對面。
在該實例中,能夠保持裝置12處于其連接構(gòu)造中的維持系統(tǒng)28由座54的緊固表面62支撐。
各緊固表面62包括互補構(gòu)件30、32。當每個臂處于其捕捉角位置a1、a2時,維持構(gòu)件28的互補構(gòu)件30、32分開。實際上,它們是不接觸的。
例如,各緊固表面62各自包括至少一個突出部分和至少一個互補的空心部分。
例如,第一夾臂14包括具有空心的座54,第二夾臂16包括具有與空心互補的突出部分的座54。
作為替代,第一臂14的彎鉤50的座54包括多個齒,第二臂16的彎鉤50的座54包括多個與第一臂14的齒互補的齒。
喙部56從座54的外端60延伸。
喙部56具有遠端和近端64。喙部56的遠端連接于座54的外端60。喙部56的近端64是自由的。
喙部56的近端64被設(shè)置為在橫向上離開軸桿52,由此使脫垂7能夠被插在喙部56和軸桿52之間。
有利地,喙部56基本上平行于軸桿52且基本上垂直于座54延伸。喙部56的近端64和軸桿52之間的距離因此基本上為座54的長度。
喙部56的長度有利地為5mm至15mm。
喙部56有利地具有用于牽拉脫垂7的矩形表面。
每個牽拉機構(gòu)20、22能夠使與其結(jié)合的臂14、16在捕捉角位置a1、a2和夾緊角位置e1、e2之間旋轉(zhuǎn)。
例如將每個牽拉機構(gòu)20、22安裝在支架18上。另外,每個牽拉機構(gòu)20、22可移除地緊固于臂14、16的捕捉組件48。
此外,每個牽拉機構(gòu)20、22能夠使與其結(jié)合的臂14、16在遠端位置和近端位置之間平移。
此外,每個牽拉機構(gòu)20、22可以由操作者從近端途徑操作。
例如,牽拉機構(gòu)20、22包括沿結(jié)合的臂14、16的主要軸線方向且在其遠端包括控制組件68的細長桿??刂平M件68具有基本上與捕捉組件48的形狀互補的形狀。
在一個實例中,捕捉組件48具有縫隙,控制組件68具有與縫隙形狀互補的凸舌。
現(xiàn)在將根據(jù)圖4至7描述在二尖瓣4的脫垂7的處理過程中,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處理組件2的操作。
最初,提供第一處理組件2。第一處理裝置12最初在自由構(gòu)造中。第一處理裝置12安置在支架18中。細長主體26相對于支架18的主要軸線x的旋轉(zhuǎn)保持固定。
臂14、16例如處于它們的捕捉角位置a1、a2。此外,臂14、16處于它們的遠端位置。
細長主體26由此被接合在支架18中。臂14、16軸向向支架18外突出。
外護套(未顯示)在外面覆蓋支架18以及裝置12軸向向外突出支架18的部分。
接著,將處理組件2引進到待處理的二尖瓣4,例如,通過血管內(nèi)方法,即,將其插入股靜脈,將其向上引進到右心房中,經(jīng)房間隔進路進入左心房。
然后將外護套相對于支架18移動以剝除裝置12突出在支架18支架外的遠端部分并暴露臂14、16的抓取遠端40。
將支架18引進到瓣葉8上脫垂7的位置處。
如圖4所述,第一夾臂14和第二夾臂16然后占據(jù)它們的捕捉角位置a1、a2。
然后通過將脫垂7的自由邊緣插入每個臂14、16的軸桿52和喙部56之間由座54限定的遠端空間中,用彎鉤50抓取脫垂7的自由邊緣。
更特別地,各彎鉤50的軸桿52在脫垂7的上表面之上,各彎鉤50的喙部56在脫垂7的下表面之下,各彎鉤50的座54接觸到脫垂的自由邊緣。
例如,操作者使用結(jié)合的牽拉機構(gòu)20、22將每個臂14、16向其近端位置平移。
操作者正確確定裝置12的位置,然后使用牽拉機構(gòu)20、22獨立地驅(qū)動每個臂14、16的旋轉(zhuǎn)。
操作者將第一臂14向靠近其夾緊角位置e1的中間位置移動,如圖5所述。例如,第一臂14在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250°。第一臂14的旋轉(zhuǎn)驅(qū)動對由第一臂14的座54牽拉的脫垂7的自由邊緣的牽引。脫垂7形成第一折疊部,其中第一臂14的彎鉤50的喙部56容納于該第一折疊部,第一折疊部相對于脫垂7的兩個側(cè)區(qū)突出。細長主體26和軸桿52容納于第一折疊部和側(cè)區(qū)之間限定的空腔中。
此外,在該運動過程中,第一臂14的軸桿52繞第二臂16的軸桿52轉(zhuǎn)動。
支架18在軸向上固位細長主體26,防止其旋轉(zhuǎn)。
然后操作者將第二臂16向靠近其夾緊角位置e2的中間位置移動,如圖6所述。例如,第二臂16在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80°。第二臂16的旋轉(zhuǎn)驅(qū)動對由第二臂16的座54牽拉的脫垂7的自由邊緣的牽引。
操作者接著使用牽拉機構(gòu)20、22使兩個臂14、16旋轉(zhuǎn),以便于將臂14、16置于它們各自的夾緊角位置e1和e2。
緊固表面62由此進行接觸?;パa緊固構(gòu)件30、32結(jié)合,裝置12進入連接構(gòu)造。
當脫垂7容納于兩個臂14、16之間時,折疊部被壓扁在側(cè)區(qū)上。于是,脫垂7具有被壓扁的基本上s形的橫截面,如圖7所述。
脫垂7保持在處于其連接構(gòu)造中的兩個臂14、16之間。
最后,操作者移去牽拉機構(gòu)20、22和支架18。裝置12保持緊固于瓣葉8同時保持脫垂7折疊。
當瓣膜關(guān)閉時,瓣葉6、8的自由邊緣之間的接合重建。但是,裝置12可獨立于瓣葉6同瓣葉8一起移動,使得瓣膜正常打開,而不會影響通道開孔用于血液的部分。
由此可見,相比于侵入式操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處理組件2可以特別容易和對患者風險更小地處理二尖瓣4的脫垂7。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處理組件2有效地處理脫垂7。實際上,一旦脫垂7已經(jīng)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裝置12壓扁,則可密封性關(guān)閉二尖瓣4并確保瓣膜4的后葉8和前葉6的接合,同時當瓣膜4打開時盡可能有效確保血液的通道部分。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裝置12也更一般性地應(yīng)用于處理其它組織上的脫垂7,例如主動脈瓣或三尖瓣。
圖中所描述的組件2因此使用起來特別簡便和精確。
在一種可替換的實施方式中,每個臂14、16包括旋轉(zhuǎn)阻擋系統(tǒng)。阻擋第一臂14旋轉(zhuǎn)的系統(tǒng)能夠防止第一臂14占據(jù)第一角扇區(qū)c1外的角位置。阻擋第二臂16旋轉(zhuǎn)的系統(tǒng)能夠防止第二臂16占據(jù)第二角扇區(qū)c2外的角位置。
旋轉(zhuǎn)阻擋系統(tǒng)例如包括位于相關(guān)臂14、16上的旋轉(zhuǎn)止擋和位于細長主體26的開孔38中的互補旋轉(zhuǎn)止擋。
此外,旋轉(zhuǎn)阻擋系統(tǒng)例如是有方向性的。例如,旋轉(zhuǎn)阻擋系統(tǒng)允許所考慮的臂14、16由其捕捉角位置a1、a2向其夾緊角位置e1、e2旋轉(zhuǎn),但防止所考慮的臂14、16由其夾緊角位置e1、e2向其捕捉角位置a1、a2旋轉(zhuǎn)。
這樣就極大地堿化了使用裝置12的脫垂7處理,因為對于外殼醫(yī)生來說操作簡單并受到導引。
優(yōu)選地,每個臂14、16的操作近端42包括固位止擋。固位止擋能夠防止所考慮的臂14、16沿其旋轉(zhuǎn)軸線a1、a2平移超過遠端位置。例如,固位止擋能夠與存在于細長主體26的開孔38中的止擋配合。
例如,第一臂14的固位止擋能夠防止第一臂14相對于細長主體26平移,第二臂16的固位止擋能夠防止第二臂16相對于第一臂14平移。
在一種可替換的實施方式中,細長主體26有利地包括兩個同軸開孔38,每個臂14、16位于開孔38之一中。有利地,在細長主體26的遠端處,開孔38之間沿垂直于開孔38的軸線方向的距離為0.3mm至3mm。
在圖8中所示的一種可替換的實施方式中,當兩個臂14、16處于它們的捕捉角位置a1、a2時,第一臂14的座54與第二臂16的座54形成一個角。該角使得當兩個臂14、16接近于它們的夾緊角位置e1、e2時,可將裝置12彈性地壓向連接構(gòu)造。
現(xiàn)在將參照圖9描述第二處理組件70。
第二處理組件70包括第二處理裝置72,第二處理裝置72與第一處理裝置12的區(qū)別在于臂14、16的第一和第二旋轉(zhuǎn)軸線a1和a2合并。第二處理組件70與第一處理組件2的區(qū)別還在于導引構(gòu)件25是環(huán)74。
在第二處理組件70中,第一臂14的細長部分44沿基本上平行于主要軸線x的第一旋轉(zhuǎn)軸線a1延伸。第二臂16的細長部分44平行于第一旋轉(zhuǎn)軸線a1延伸。
環(huán)74固定于第二臂16。有利地,環(huán)74是單一件并且與第二臂16是一體的。例如,環(huán)緊固于第二臂16的操作近端42。有利地,環(huán)74緊固于第二臂16的細長部分44。
環(huán)74限定沿第一臂14的旋轉(zhuǎn)軸線a1延伸的開孔。
第一臂14穿過環(huán)74。環(huán)74的內(nèi)徑有利地稍大于第一臂14的直徑,使得環(huán)74和第二臂16安裝為可繞第一臂14旋轉(zhuǎn)。因此,第二臂16安裝為可繞第一臂14的旋轉(zhuǎn)軸線a1旋轉(zhuǎn)。
作為替代或補充,在第一臂14的整個外周上限定溝槽。溝槽形成周向的槽底。環(huán)74位于溝槽中。溝槽使得可以防止環(huán)74沿第一臂14平移。溝槽沿軸線x的尺寸稍大于環(huán)74沿軸線x的尺寸,使得溝槽的邊緣不會阻礙環(huán)74繞第一臂14旋轉(zhuǎn)。
第二臂16由此安裝為可經(jīng)環(huán)74繞第一臂14旋轉(zhuǎn)。
此外,支架18可繞軸線x旋轉(zhuǎn)。支架18固定于第二臂16。由此,支架18是第二臂16的牽拉機構(gòu)22。第二臂16能夠被可旋轉(zhuǎn)的支架18牽拉。第一臂14能夠通過牽拉機構(gòu)20旋轉(zhuǎn)。
在二尖瓣4的脫垂7的處理過程中,第二處理組件70的操作與第一處理組件4的操作的區(qū)別在于,第二臂16的旋轉(zhuǎn)是繞第一臂14的旋轉(zhuǎn)軸線進行的。
現(xiàn)在將根據(jù)圖10描述第三處理組件80。
第三處理組件80包括第三處理裝置82,第三處理裝置82與第一處理裝置12的區(qū)別在于,第三處理裝置82的第一和第二旋轉(zhuǎn)軸線a1和a2是合并的。第三處理組件80與第一處理組件2的區(qū)別還在于導引構(gòu)件25是內(nèi)球窩接頭84。
在第三處理組件80中,第一臂14和第二臂16安裝為可相對于彼此繞相同旋轉(zhuǎn)軸線a1移動。
第一臂14包括能夠與內(nèi)球窩接頭84和第二臂16配合的近端42。第一臂14的近端42包括第一空心外殼86。
第二臂16包括柱形延伸部分88。柱形延伸部分88在第一臂14的延伸部分中延伸。柱形延伸部分88包括第二空心外殼89。第一臂14的近端42和第二臂16的柱形延伸部分88是同軸的。
內(nèi)球窩接頭84位于兩個空心外殼86、89之間。
內(nèi)球窩接頭84允許第一臂14在第二臂16上旋轉(zhuǎn),但可防止第一臂14相對于第二臂16平移。此外,內(nèi)球窩接頭84允許每個臂14、16繞旋轉(zhuǎn)軸線a1獨立旋轉(zhuǎn)。獨立旋轉(zhuǎn)表示每個臂14、16可繞旋轉(zhuǎn)軸線a1移動,而不會引起另一個臂14、16旋轉(zhuǎn)。
根據(jù)圖11描述第四處理裝置90。第四處理裝置90類似于第三處理組件80的第三處理裝置82;下面僅概述區(qū)別之處。
第二臂16的柱形延伸部分88包括其中容納第一臂14的近端42的空心外殼92。
第一臂14的近端42可在第二臂16的空心外殼92中繞第一旋轉(zhuǎn)軸線a1旋轉(zhuǎn)。
此處的導引構(gòu)件25由第二臂16的延伸部分88的外殼92形成。
每個臂14、16能夠沿第一旋轉(zhuǎn)軸線a1旋轉(zhuǎn)。
作為替代,導引構(gòu)件25構(gòu)成維持機構(gòu)28的一部分。例如,延伸部分88和近端42包括卡口鎖定機構(gòu)的構(gòu)件。
現(xiàn)在將根據(jù)圖12至16描述第五處理裝置100。第五處理裝置100類似于第四處理裝置90;此處僅概述區(qū)別之處。
第二臂16的柱形延伸部分88包括外殼92,其中第一臂14的近端42能夠在該外殼92中滑動。
第五處理裝置100進一步包括容納于第二臂16的柱形延伸部分88的近端和第一臂14的近端之間的復(fù)位構(gòu)件102。
第二臂16的柱形延伸部分88的近端底部具有珠狀物,其有利地為圓形,允許固位復(fù)位構(gòu)件102。
第一臂14的近端42的表面104具有與第二臂16的柱形延伸部分88的遠端的表面互補的形狀。
互補形狀在圖12和16中顯示為嵌套,在圖13至15中顯示為分開。
第一臂14的近端的表面104和第二臂16的柱形延伸部分88的遠端構(gòu)成附加的用于維持裝置的系統(tǒng)。該附加維持系統(tǒng)可在圖12中所示的初始鎖定位置、圖13至15中所示的非活動構(gòu)造、和圖16中所示的維持構(gòu)造之間操作。
當互補形狀嵌套時,第二臂16就旋轉(zhuǎn)而言與第一臂14固定在一起。當互補形狀分開時,第一臂14可獨立于第二臂16繞第一旋轉(zhuǎn)軸線a1旋轉(zhuǎn)。
第一臂14安裝為可在第二臂16的空心外殼92中在第一伸展位置和第二收回位置之間平移。
復(fù)位構(gòu)件102將第一臂14壓向其伸展位置。復(fù)位構(gòu)件102例如是彈簧。
第五裝置100的操作與前述裝置的操作的區(qū)別在于該裝置是以初始鎖定構(gòu)造提供的。
在圖12中所示的初始鎖定位置中,彈簧是伸展的。第一臂14近端的表面104和第二臂16的柱形延伸部分88遠端的表面的互補形狀嵌套。臂14、16處于它們的捕捉角位置a1、a2。第一臂14就繞第二臂16的軸線a2旋轉(zhuǎn)而言是固定的。
在捕捉脫垂7之后,使用者在第一臂14和第二臂16之間施加大于復(fù)位構(gòu)件102的回彈力的力,使得第一臂14的近端的表面104向其收回位置移動。裝置然后進入自由構(gòu)造,且互補形狀分開。臂14、16可獨立旋轉(zhuǎn)。
臂14、16如前所述轉(zhuǎn)動。
在圖14中,第一臂14已經(jīng)旋轉(zhuǎn),使得第一臂14的近端的表面104和第二臂16的柱形延伸部分88的遠端表面不能嵌套。因此,即使操作者釋放所施加的力,第一臂14仍維持相對于第二臂16自由旋轉(zhuǎn)。
當臂14、16處于它們各自的夾緊位置e1、e2時,面對面的互補形狀處于相關(guān)的角位置,允許它們嵌套,如圖15所示。
在操作結(jié)束時,如圖16中所示,操作者不再在彈簧102上施加力。第一臂14伸展。第一臂14的近端的表面104和第二臂的柱形延伸部分88的遠端的表面的互補形狀嵌套,由此就旋轉(zhuǎn)而言臂14、16被固定在一起。
這使得可有效維持裝置。有利地,僅在旋轉(zhuǎn)開始或結(jié)束時實施鎖定。這使得可以防止裝置的安放不完全。
第六處理裝置110顯示于圖17和18。
第六處理裝置110類似于第四裝置90;此處僅概述區(qū)別之處。
第二臂16的柱形延伸部分88包括其中容納第一臂14的近端42的空心外殼92??招耐鈿?2出現(xiàn)于柱形延伸部分88的遠端和近端兩者。
有利地,柱形延伸部分88在空心外殼92中具有螺紋內(nèi)壁。第一臂14的近端42具有圓柱形,其螺紋外壁的螺紋與外殼92的螺紋互補。以此方式,第一臂14的旋轉(zhuǎn)與相對于第二臂16的平移相關(guān)聯(lián)。
此外,第一臂14的近端42包括止擋凸舌112。
止擋凸舌112例如是可在收回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間橫向移動的凸舌。
在收回位置,止擋凸舌112與圓筒的外周表面齊平。
在伸展位置,止擋凸舌112相對于第一臂14橫向突出。在伸展位置,止擋凸舌112的遠端在徑向上與圓筒的外周表面分開。
止擋凸舌112被壓向伸展位置。
最初,如圖17中所示,止擋凸舌112通過柱形延伸部分88的外殼92的內(nèi)壁保持在其收回位置。
在第六裝置110的安放過程中,臂14、16相對于彼此旋轉(zhuǎn),使得第一臂14相對于第二臂16沿軸線x平移。
在連接構(gòu)造中,凸舌112離開柱形延伸部分88的空心外殼92。
止擋凸舌112釋放,因為其不再由空心外殼92的內(nèi)壁維持。釋放的止擋凸舌112使其本身處于伸展位置并防止第一臂14和第二臂16向它們的初始位置復(fù)位。
裝置因此由止擋凸舌112固定。在一種可替換的實施方式中,裝置包括幾個凸舌。
現(xiàn)在將根據(jù)圖19至21描述可替換的維持系統(tǒng)28。
這些維持系統(tǒng)28可單獨或組合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處理裝置的每種實施方式。
如圖19所示,維持系統(tǒng)28包括維持彎鉤130。維持彎鉤130緊固在第一臂14的座54上。
維持彎鉤130是柔性的,且可在打開位置和關(guān)閉位置之間操作。維持彎鉤130被壓向其關(guān)閉位置。維持彎鉤130例如由形狀記憶材料制備。
此外,維持彎鉤130的朝向垂直于臂14的座54和旋轉(zhuǎn)軸線a1。維持彎鉤130限定針對第二臂16的捕捉空間。
捕捉空間具有打開部分。維持彎鉤130的打開部分例如朝向操作者。作為替代,其朝向心臟。
在第二臂16在其旋轉(zhuǎn)之后的安放過程中,第二臂16的彎鉤50的座54將維持彎鉤130向其打開位置推回并進入捕捉空間,直到第二臂16處于其第二夾緊角位置e2。在第二臂16進入之后,則維持彎鉤130復(fù)位至其關(guān)閉位置。維持彎鉤130則保持第二臂16處于其夾緊角位置。
作為替代,維持彎鉤130緊固于第二臂16的座54上,維持彎鉤130允許對第一臂14的捕捉。
如果維持彎鉤緊固在第一臂14上,則開孔有利地朝向操作者。
在第五裝置中,優(yōu)選維持彎鉤130緊固于第二臂16。
在圖20中所示的實施方式中,附加件132固定于導引構(gòu)件25。
附加件132是u形的,其具有外部分支、底部和固定于導引裝置25的內(nèi)部分支。附加件132例如是扁平的,為平板形式。
互補件132包括兩個維持彎鉤130。維持彎鉤130緊固在u形的底部上。上維持彎鉤130適于緊固臂14、16之一,下維持彎鉤130適于緊固臂14、16的另一個。處于其夾緊角位置e1、e2的每個臂14、16因此通過維持系統(tǒng)28維持。
另一種維持系統(tǒng)28在圖21中說明。該維持系統(tǒng)28與圖20中所述的維持系統(tǒng)28的區(qū)別在于,維持彎鉤130位于導引構(gòu)件25對面的互補件132的外部分支上。此外,維持彎鉤28具有寬的捕捉空間。
捕捉空間適于捕捉臂的彎鉤50的喙部和維持彎鉤130之間的組織。當臂處于其捕捉位置時,脫垂因此通過u形件由臂的各彎鉤50和由維持彎鉤130維持。各維持彎鉤因此維持臂14、16和脫垂7兩者。
這樣的維持系統(tǒng)28確保處理裝置12、72、82、90、100、110的安全和長久持握。
第七處理裝置140顯示于圖22、23和24。第七處理裝置140類似于參照圖11所述的第四處理裝置90。下面僅強調(diào)區(qū)別之處。
在該裝置中,每個臂14、16能夠沿第一旋轉(zhuǎn)軸線a1旋轉(zhuǎn)。第一臂14和第二臂16安裝為通過使第一臂14在第二臂16的空心外殼92中在第一完全伸展的位置(在圖22和23中說明)、鎖定位置(可見于圖24)、和第二收回安放位置之間滑動,而相對于彼此平移。
第七處理裝置140包括復(fù)位構(gòu)件142。復(fù)位構(gòu)件142將第一臂14壓向第一完全伸展位置和壓向鎖定位置。復(fù)位構(gòu)件142例如如第五處理裝置100的復(fù)位構(gòu)件102一樣進行定位。復(fù)位構(gòu)件142例如是彈簧。
第二臂16的彎鉤50包括維持邊緣143。在圖22、23和24中說明的實例中,維持邊緣143是通道。維持邊緣143適于阻擋臂14、16的連接構(gòu)造中的第一臂14的座54,如圖24中所述。
第一臂14的喙部56具有突出的突變部分144。突變部分144相對于喙部的方向沿垂直于軸線a1的方向突出。突變部分具有基本上弧形的形狀,例如c形。第二臂16的喙部56具有與第一臂14的突變部分144互補的縫隙146??p隙146適于弧形突變部分144接合在縫隙146中,由此當臂14、16處于連接構(gòu)造中時將臂14、16相對于彼此阻擋。
在裝置140的安放過程中,在第一臂14到達抓取位置之前,操作者克服復(fù)位構(gòu)件142的壓縮將第一臂14朝向其收回安放位置移動。當使用者釋放臂14時,復(fù)位構(gòu)件142將第一臂14的座54向鎖定位置推進第二臂16的維持邊緣143。維持邊緣143由此阻擋座54,座54被復(fù)位構(gòu)件142壓靠在該邊緣上。在旋轉(zhuǎn)過程的同時,第一臂14的喙部56的弧形突變部分144進入縫隙146。該突變部分144的形狀有利地促進第一臂14在復(fù)位構(gòu)件142驅(qū)動下向著伸展鎖定位置平移的同時進行旋轉(zhuǎn)。
當臂14、16處于連接構(gòu)造中時,由第一臂14的喙部56牽拉的組織部分阻擋在縫隙146中。組織因此可由各彎鉤50的座54和由喙部56兩者維持。
縫隙146允許擠壓每個臂14、16的喙部56之間的組織。復(fù)位構(gòu)件142允許相對于第二臂16向第一臂14的收回構(gòu)造平移能夠?qū)⒆钃踉诰S持邊緣143中。復(fù)位構(gòu)件142防止一個臂14、16相對于另一個臂的不適宜的解除阻擋。
第八處理裝置150顯示于圖25和26。在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間的維持構(gòu)件28包括卡扣裝置152。卡扣裝置包括凸舌154和能夠與凸舌154配合的夾持件156。
凸舌154從第二臂16的座54在臂14的遠端的一邊突出。在圖25的實例中,凸舌154垂直于座54的方向;作為替代,其沿傾斜平面延伸。
夾持件156位于第一臂14的座54上。夾持件156具有能夠接納凸舌154的外殼。
在第八裝置150的安放過程中,操作者通過將彈簧142壓向與第一臂14分開的位置來移動第二臂16。第一臂14然后處于相對于第二臂16的安放位置。操作者接著將第一臂14相對于第二臂16旋轉(zhuǎn)直到夾緊角位置。然后,當操作者釋放臂16時,復(fù)位構(gòu)件142使第二臂16返回到鎖定位置,這將第二臂16的凸舌推進第一臂14的夾持件156的外殼。
當兩個臂14、16處于鎖定位置時,如圖26所示,凸舌154卡扣在第一臂14的夾持件156中。
上述處理裝置12、72、82、90、100、110、140、150是可交付的產(chǎn)品。它們可以釋放并留在身體內(nèi)的適當位置。由于維持系統(tǒng)28,在操作者進行的程序之后,它們被維持在適當位置。